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正式版)

合集下载

燃气燃烧方法(正式)

燃气燃烧方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燃气燃烧方法(正式)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6024-92 燃气燃烧方法(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燃烧方法,是燃烧装置热工性能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燃气燃烧在不同物态燃料中是一种最理想的燃烧方式,一般是将燃气通过燃烧器喷向空气中进行。

根据燃气与空气在燃烧前的混合情况,可将燃气燃烧方法分为三种:1.扩散式燃烧法将燃气、空气分别从相邻的喷口喷出,或者燃气直接喷人空气中,两者在接触面上边混合边燃烧,也称有焰燃烧法。

2.完全预混式燃烧法按一定比例将燃气、空气均匀混合,再经燃烧器喷口喷出,进行燃烧。

由于预先均匀混合,可燃混合气一到达燃烧区就能在瞬间燃烧完毕,燃烧火焰很短,甚至看不见火焰,故电称为无焰燃烧法。

3.部分预混式燃烧法在燃气中预先混入部分空气(通常,一次空气系数α′=0.45~0.75),然后经燃烧器喷入空气中燃烧,也称为半无焰燃烧法。

从本质上看燃气的燃烧过程,与其它种类燃料一样,也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属物理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和时间;(2)混合气的加热和达到着火,也屑物理过程,依靠可燃混合气本身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来预热;(3)完成燃烧化学反应,属化学过程,反应速度受化学动力学因素控制。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α′在0~1之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

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

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

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

氢气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相当大,而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则相当窄。

蓝色锥体的实际形状,如图3—5—5,可用管道中气流速度的分布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来解释。

层流时,沿管道截面上气体的流速按抛物线分布,喷口中心气流速度最大,至管壁处降为零。

静止的蓝色锥体焰面说明了锥面上各点的正常火焰传播速度sn(其方向指向锥体内部)与该点气流的法向分速度vn相平衡,也即对于预混火焰锥面上的每一点都存在以下关系式,通常称为米赫尔松余弦定律:sn=vn=vco sψ (5—5)式中ψ——预混气流方向与焰面上该点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余弦定律表明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迎面来的气流速度在火焰稳定情况下的平衡关系,火焰虽有向内传播的趋势,但仍能稳定在该。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a‘在0〜1之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

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

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

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

氢气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相当大,而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则相当窄。

蓝色锥体的实际形状,如图3—5—5,可用管道中气流速度的分布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来解释。

层流时,沿管道截面上气体的流速按抛物线分布,喷口中心气流速度最大,至管壁处降为零。

静止的蓝色锥体焰面说明了锥面上各点的正常火焰传播速度sn(其方向指向锥体内部)与该点气流的法向分速度vn相平衡,也即对于预混火焰锥面上的每一点都存在以下关系式,通常称为米赫尔松余弦定律:sn二vn二vcos® (5 —5)式中®——预混气流方向与焰面上该点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余弦定律表明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迎面来的气流速度在火焰稳定情况下的平衡关系,火焰虽有向内传播的趋势,但仍能稳定在该点。

另一方面,蓝色锥体焰面上各点,还有一个气流切向分速度,使该处的质点要向上移动。

燃气燃烧的气流混合过程正式样本

燃气燃烧的气流混合过程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I867燃气燃烧的气流混合过程正式样本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PrOViSiOnS Are Blndl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nSdiCtiOn Z WhiCh ShOUI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文件编号:TP-AR-LI867 (示范文本)编制: ____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___燃气燃烧的气流混合过程正式样本使用注虑:该操作规程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在燃烧技术中,燃气燃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就其过程进展条件不同,可分为动力燃烧和扩散燃烧,前者为燃气和空气预先充分、均匀混合,然后送入燃烧室进行燃烧;后者为燃气和空气分别送入燃烧装置,在燃烧室内一边混合,一边进行燃烧,由于燃烧速度较慢,一般有明显的火焰,也称为有焰燃烧。

对于有焰燃烧,燃气和空气混合的物理过程,是决定燃烧特性的重要因素。

如,火焰长度、宽度及它的温度分布等等。

所以,研究燃烧过程,必须讨论与燃烧化学反应密切相关的物理过程。

从燃烧器喷嘴喷出的燃气流或然气、空气混合流,都是一股射出流体,简称为射流。

射流分为各种类型。

按射流方式可分为直流射流、旋转射流;按出流方向可分为平行射流、环状同心射流、相交射流;按流动状态可分为层流射流、紊流射流等等。

本章属燃烧空气动力学内容,介绍气流混合的基本概念和自由射流、相交气流。

第一节静止气流中的自由射流当气流由管嘴或孔口喷射到充满静止或速度非常小介质的无限空间时,所形成的气流,称为自由射流。

燃烧学-预溷合气燃烧及火焰传播

燃烧学-预溷合气燃烧及火焰传播

4.1 层流火焰传播 (laminar flame)
预混可燃气体流速不高(层流状态)时 的火焰传播称为层流火焰传播。
一、层流火焰结构与传播机理
层流火焰图
层流火焰前沿浓度和温度变化
火焰结构特点
火焰前沿厚度很薄,一般不超过1mm,只有十分之几 毫米甚至百分之几毫米厚。
层流火焰图
前沿的厚度很小,但温度和浓度的变化很大,因而在 火焰前沿中出现了极大的浓度梯度及温度梯度。这就 引起了火焰中强烈的扩散流和热流。
us us
Sl=u0
(u p、us反方向) (u p、us同方向)
对固定火焰,火焰面静止不动,即up=0,则Sl = u0 = us
即:火焰传播速度就等于未燃混合气进入火焰面的流速,
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可燃气体和空气混合物在20℃及760厘米水银柱 下的火焰前沿移动的正常速度值
可燃气体
H2 CO CH4 C2H2 C2H4
在火焰前沿厚度的很大一部分上,化学反应的速度很
小,称为预热区,以 δp 表示。而化学反应主要集中 在很窄的区域 δc 中进行,称其为化学反应区。
火焰前沿传播机理
火焰传播的热理论 认为火焰中反应区(即火焰前沿)在空间的移动,取
决于反应区放热从而向新鲜混合气的热传导。
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 认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借助
燃烧放热率比层流火焰的 大的多。
湍流火焰与层流火焰的区别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定义——St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指湍流火焰前沿 任一处法向相对于未燃混合气运动的速 度。
二、湍流特性
湍流的基本特性:湍流中充满大小不等、高速旋转的流体微 团,或称涡团,在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流体各点每瞬 时的速度、压力都在做随机的变化。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编号:SM-ZD-75320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α′在0~1之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

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

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

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

第五部分预混可燃气的着火

第五部分预混可燃气的着火
E Vqk0 C exp m cp T T0 能量平衡:反应物放热全部被生成物带走 RT
质量平衡:反应物消耗等于生成物增加
E m Vk 0 C exp C C0 RT
2018/10/13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21
如果活性中心由于链分枝增 长的速度W1=fC;销毁速度 W2=gC;g、f分别为使活性 中心销毁、增加的速度常数。 f=g就是自燃着火临界条件
2018/10/13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18
氢氧混合物自然着火界限-着火半岛
氢氧自燃着火界限PC~TC曲线倒S形 实验证明:链销毁速度常数g与压力有关; 3、存在 三个自燃 着火界限 而链分枝速度常数与压力无关。 提高压力,活性中 心浓度增加,相互 碰撞的可能性增大, 故g>f;出现高界限 压力越低,活性中 心扩散速度越高, 碰壁的可能性越大, 故g>f;出现低界限 1、低温时无 论压力多高 都不能自燃 2、中温时只能在 压力Pa~Pb之间可 以自燃,形成着火 半岛 第三界限是由于热 量积累造成的,热 自燃理论
a b
右上两式相除化为:
解二次方程,+对应上稳 定点B,略去。
ETc ET0 TC 0 R R 4RT0 E E TC 1 2R 2R E
2
幂级数展开后,略去高次 项,可以得到着火温度
RT TC T0 0 E
2
取T0=1000K,E=167kJ/mol,可以计算得到TC-T0=50K。TC难以实验测量,因 此常用T0表示着火温度(前提是必须满足临界条件)。记为T0C
热自燃现象相当复杂,为了揭 示本质,一般采用“闭口系统”来 分析,并作以下假设: 1、反应在体积为V表面积为S的密闭容器内进行;

第七章 燃气的燃烧方法

第七章  燃气的燃烧方法
21
2、紊流扩散火焰的长度 在燃气紊流自由射流中,由实验公式,轴线上的燃气浓度 Cg与射流出口处的原始浓度C1之比为:
Cg C1 0.70 as 0.29 r
α—紊流结构系数; s—轴向距离; r—射流喷口的半径。
射流中各点的燃气浓度与空气浓度之和应该是一样的,它等 于出口处的浓度和 :
C1 0 C1
13
思考:如何消除层流扩散火焰中的煤烟?
在火焰的内侧高温区:扩散区燃烧,可从内部提供足够多的 氧气。(例如部分预混式,完全预混式燃烧)
在火焰的外侧低温区:动力区燃烧,外部保温。如马灯、煤
油灯的玻璃罩,起到防风、保温作用。
14
3、层流扩散的长度 采用相似关系来分析层流扩散火焰的基本规律。
扩散燃烧装臵 :管1、管2 ;
家庭用燃气用具大都属于此类。如燃气灶、热水器。日 常生活中常见:打火机、煤油灯。
25
燃气在一定压力下, 以一定流速从喷嘴流 出,进入吸气收缩管, 燃气靠本身能量吸入 一次空气。在引射器 内燃气和一次空气混 合,然后经头部火孔 流出,进行燃烧,形 成本生火焰。
26
27
根据气流喷出速度的不同,部分预混火焰又可分为层流和紊流。
但氧气向焰面扩散的速度基本未变,焰面的收缩点离喷
口越来越远,火焰长度不断增加。这时,火焰表面积增加,
单位时间内燃烧的燃气量↑。
b、当Vm↑→临界值时,
流动状态从层流→紊流→火焰顶点跳动。
19
c、随Vm继续↑,
火焰绝大部分均扰动起来,这时扩散转变为紊流扩散, 混合加剧,燃烧强化→火焰变短。
d、随着扰动程度的加剧,混合时间↓↓,当 在动力区进行。
29
3、点火环 思考:管道上气流的速度按抛物线分布,中心大,四周小, 管壁处为0。火焰会不会传到燃烧器里去? 不会,火焰传播速度受管壁散热的影响,该处的火焰传播 速度因为管壁散热也减小了。 思考:在焰面任一点上,Sn=Vn, 火焰在该点是否能完全稳定? 不能,只是在火焰面法向上稳定, 由于存在切向分速度,使质点向上移 动。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2086-29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α′在0~1之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

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

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

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燃气,作为一种清洁、环保、高效的燃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燃气的使用需要采取适当的燃烧方法,预混式燃烧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燃烧方法之一。

预混式燃烧的基本原理预混式燃烧是将燃料气体和空气预先混合,然后进入燃烧器进行燃烧。

混合物的浓度可以在燃烧器喷嘴处调节,以满足不同的燃烧需求。

预混式燃烧的主要特点是燃烧充分,温度分布均匀,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烟气排放,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预混式燃烧的优点燃烧效率高预混式燃烧将燃料和空气提前混合,使燃烧充分。

因此,燃料的利用率高,燃烧效率也高,从而能够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温度分布均匀预混式燃烧器将燃料和空气预先混合,送入燃烧室后燃烧充分,温度分布均匀,能够避免产生高温区和低温区,降低空气中氧含量过高引起的高温燃烧等不利因素,保证燃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减少污染物产生预混式燃烧能够将燃料、空气和燃烧产物充分混合,使得燃料在短时间内充分燃烧,烟气排放中CO、NOx等污染物含量大大降低,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

预混式燃烧的缺点燃烧器成本高预混式燃烧需要配备特殊的燃烧器来完成混合和燃烧的过程,这类燃烧器的成本较高,加上燃气本身就比较昂贵,因此预混式燃烧相较于其他普通燃烧方法的投资成本会更高。

调节复杂预混式燃烧器需要预先混合燃料和空气,其中混合比例的调节是非常关键的,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求,不当的操作可能会造成燃烧不均、火焰失稳等问题。

预混式燃烧的应用领域适用于小规模的燃气设备,例如家用燃气炉灶等。

同时,预混式燃烧器也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工业炉窑和锅炉中。

在国内,预混式燃烧已经成为了一种公认的环保、高效、可靠的燃烧方式。

结语预混式燃烧作为一种优良的燃烧方式,能够减少供暖、加热等方面的能源浪费,同时也能够降低烟气排放,保护环境。

但同时,预混式燃烧器的调节和维护较为复杂,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操作要求。

第四章 燃气燃烧方法

第四章 燃气燃烧方法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 1. 部分预混式燃烧也称为大气式燃烧,即往燃气中预先加
入一部分空气 (0 ' 1) ,然后进行燃烧。
2. 特点: ① 、 火焰为不发光的清洁火焰,火焰温度高。 ② 、火焰由内焰和外焰组成。 内焰为不发光的蓝色火焰,由预混空气和部分可燃成分
燃烧形成,其余部分按扩散方式在外焰燃烧。 ③ 、预混空气量越少,外锥体就越大。
◆研究表明(国际火焰研究基金会),燃料中的碳:氢重量比 (R=C/H)增加,火焰辐射率呈直线增加。所以燃气中添加液 体燃料,可提高火焰辐射能力。液体燃料种类对火焰辐射有 很大影响。
六、小结
➢ 扩散式燃烧容易产生煤烟,燃烧温度也相当 低,污染受热面和环境,热强度不能满足生 产需要。
第二节 部分预混式燃烧
① 全部或部分气流沿切向进入主通道。 ② 在轴向管道中设置导向叶片,使气流旋转。 ③ 采用旋转的机械装置,如转动叶片或转动管子等,使
通过其中的气流旋转。
第四节 燃烧过程的强化与完善
三、燃烧污染控制
SO燃3等气。燃烧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如CO2,CO,NOX,SO2和 1. NOX的生成机理:
燃烧中心所组成的一个燃烧层。燃烧层厚度取决于质点燃尽 所需时间。
三、部分预混紊流火焰
④紊流火焰可分为三个区:
●焰核区:混合物尚未点着的冷区。焰核区长度取决
于火焰传播过程(流速,火焰传播速度,出流半径)
●着火和燃烧区:约90%的燃气燃烧。厚度取决于火 焰紊流特性和混合物性质,用强化燃烧的办法难以 缩小火焰厚度
燃烧热量40%以热辐射散发, 也叫燃气红外线辐射板。
天然气和空气在多孔陶瓷板上 燃烧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L0为小孔式火道长度
第三节 完全预混式燃烧

燃气的燃烧方式分类

燃气的燃烧方式分类

燃气的燃烧方式分类燃气的燃烧方式通常有三种:扩散式燃烧、部分预混式燃烧和完全预混式燃烧。

一、扩散式燃烧燃气与空气不预先混合,即一次空气系数α=0,燃气从火孔流出进行燃烧,燃烧所需要的空气,完全依靠扩散作用从周围大气中获取,这种燃烧方式称为扩散燃烧。

例如,燃气从钢管的渗漏孔外泄时的燃烧,就属于这种形式.扩散燃烧的火焰长而无力,它像蜡烛燃烧那样分成三层火焰,中心的火焰较暗,这是还未达到着火温度的可燃气流;中间一层发光明亮,这一层是碳氢化合物受热分解成的碳和氢,游离碳在高温下灼热发光;最外层是可燃气体扩散在空气中燃烧所形成的。

从外形上看,扩散式燃烧的火焰拉得较长,且为黄色,但仍会看到下部的外表有一层薄薄的蓝色,这是周围空气无法进入火焰内部的结果 (“进入”是指空气与燃气混合),这种扩散式燃烧通常用在工业上生产化工原料 (炭黑),也普遍用于点火火源。

由于扩散燃烧是通过空气的扩散作用而进行的,其混合速度慢,所以火焰温度较低,常会发生不完全燃烧。

液化石油气不宜采用这种燃烧方式,原因是燃烧需要的空气量较多。

扩散式燃烧器是按层流扩散的原理来设计的。

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常用加大过剩空气系数的方式来提供。

但采用过剩空气系数加大办法会使燃烧温度下降,燃烧情况恶化,热强度较低。

如采取适当的强制送风措施,则可加大气流扰动,对提高热强度,减少火焰长度有作用。

二、部分预混式燃烧如果燃气与所需的空气预先进行部分混合,即0<αꞌ<1,然后让混合气体从火孔流出,则一经点燃,就有部分燃气靠一次空气首先燃烧起来,形成火焰的焰心,又称内锥。

内锥中间为预热区,内锥表面叫焰面。

其余的燃气与燃烧产物混合在一起,并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扩散转移,再将燃烧进行完毕,这时所混合的空气称为二次空气,形成的火焰俗称外锥。

由于火孔内气体压力比周围空气压力大,燃气流出后即向外膨胀,因此,内锥底部直径比火孔直径略大一些。

这种燃烧所形成的火焰结构常称为本生火焰。

燃气燃烧方法标准范本

燃气燃烧方法标准范本

操作规程编号:LX-FS-A97924 燃气燃烧方法标准范本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燃气燃烧方法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燃烧方法,是燃烧装置热工性能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燃气燃烧在不同物态燃料中是一种最理想的燃烧方式,一般是将燃气通过燃烧器喷向空气中进行。

根据燃气与空气在燃烧前的混合情况,可将燃气燃烧方法分为三种:1.扩散式燃烧法将燃气、空气分别从相邻的喷口喷出,或者燃气直接喷人空气中,两者在接触面上边混合边燃烧,也称有焰燃烧法。

2.完全预混式燃烧法按一定比例将燃气、空气均匀混合,再经燃烧器喷口喷出,进行燃烧。

由于预先均匀混合,可燃混合气一到达燃烧区就能在瞬间燃烧完毕,燃烧火焰很短,甚至看不见火焰,故电称为无焰燃烧法。

3.部分预混式燃烧法在燃气中预先混入部分空气(通常,一次空气系数α′=0.45~0.75),然后经燃烧器喷入空气中燃烧,也称为半无焰燃烧法。

从本质上看燃气的燃烧过程,与其它种类燃料一样,也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属物理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和时间;(2)混合气的加热和达到着火,也屑物理过程,依靠可燃混合气本身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来预热;(3)完成燃烧化学反应,属化学过程,反应速度受化学动力学因素控制。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燃气燃烧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预混式燃烧。

预混式燃烧是指燃气和空气在燃烧前事先混合,形成稀薄的可燃气体混合物,然后进行燃烧。

这种燃烧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如高燃烧效率、低排放、可控制的燃烧过程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预混式燃烧的原理、优点以及应用领域。

预混式燃烧的原理是将燃气和空气在燃烧器内先行混合,形成可燃气体混合物,再经过点火点燃。

预混式燃烧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比例可以通过燃气和空气进气量的控制来调节,从而获得适宜的混合比例。

混合气体在燃烧时能够快速燃烧,因为可燃气体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同时混合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也更高。

预混式燃烧的燃焰较小,且燃烧速度较快。

预混式燃烧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预混式燃烧能够提高燃烧效率。

由于燃气和空气事先混合,使得燃料更充分地与氧气接触,燃烧更完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其次,预混式燃烧可以实现低排放。

由于燃料更充分地燃烧,燃烧产生的废气中的污染物减少,从而减少了废气的排放。

此外,预混式燃烧还具有燃烧温度和燃焰形状可控制的优点,通过调节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可以实现燃烧的稳定和控制。

预混式燃烧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它在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燃烧炉和锅炉等热能设备中。

预混式燃烧能够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能源成本。

其次,预混式燃烧也在家用燃气炉具中得到应用,如燃气灶和燃气热水器等。

这些炉具采用预混式燃烧能够提供高效、环保的烹饪和供暖体验。

此外,预混式燃烧还应用于柴油机、燃气轮机等内燃机中,提高其燃烧效率,并减少尾气排放。

总之,预混式燃烧是燃气燃烧方法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高燃烧效率、低排放、可控制的燃烧过程等优点。

它在工业和家用以及交通领域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预混式燃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05章 燃气燃烧方法

第05章 燃气燃烧方法
24
第二节 部分预混式燃烧
三、部分预混紊流火焰
• 紊流火焰的特点:火焰长度短,顶部圆,焰 面皱曲,火焰厚度增加,表面积增加。 • 紊流火焰结构: ¾ 焰核:燃气空气混合物尚未点着的冷区 ¾ 焰面:着火与燃烧区 ¾ 燃尽区:此区边界看不见,通过气体分析确 定。
25
第二节 部分预混式燃烧
四、紊流预混火焰的稳定 • 紊流火焰工作的稳定区变得很窄,常常全 部消失,只有人工办法稳焰。 • 要想稳焰,就要想办法在局部地区保持气 流速度和火焰传播速度之间的平衡。 ¾ 从气流速度着手→流体动力学方法 ¾ 从改变火焰传播速度着手→热力学和化学 方法
二、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确定
• 离焰:当燃烧强度不断加大,气流速度v↑, 使得v=S的点更加靠近管口,点火环变窄,最 后使之消失,火焰脱离燃烧器出口,在一定 距离以外燃烧。 • 脱火:若气流速度再增大,火焰被吹熄。 • 回火:若进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不断减小, 即气流速度v↓,兰色锥体高度↓,最后由于 气流v小于Sn,火焰缩进燃烧口,熄灭。
16
第二节 部分预混式燃烧
• 分析根部:在火焰根部气速度降为0,但 火焰不会传到燃烧器里去。 •在1-1环上,S<v→推离 •在2-2环上,S>v→回燃 •必存在3-3环,该环上 S=v,该环没有切向分 速,φ=0→水平焰面→点 火源→又称点火环,使层 流火焰根部得到稳定。
17
第二节 部分预混式燃烧
28
第三节 完全预混式燃烧
• 在部分预混式燃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技术合理。广泛应用。 • 在下列条件下进行的燃烧,称为完全预混 式燃烧,又称无焰燃烧 • 进行完全预混的条件: ¾ 燃气和空气在着火前预先按大于等于化学 计量比混合均匀(即α’≥1); ¾ 设置专门的火道,使燃烧区保持稳定的高 温。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doc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doc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α′在0~1之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

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

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

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

氢气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相当大,而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则相当窄。

蓝色锥体的实际形状,如图3—5—5,可用管道中气流速度的分布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来解释。

层流时,沿管道截面上气体的流速按抛物线分布,喷口中心气流速度最大,至管壁处降为零。

静止的蓝色锥体焰面说明了锥面上各点的正常火焰传播速度sn(其方向指向锥体内部)与该点气流的法向分速度vn相平衡,也即对于预混火焰锥面上的每一点都存在以下关系式,通常称为米赫尔松余弦定律:sn=vn=vcosψ (5—5)式中ψ——预混气流方向与焰面上该点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余弦定律表明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迎面来的气流速度在火焰稳定情况下的平衡关系,火焰虽有向内传播的趋势,但仍能稳定在该点。

另一方面,蓝色锥体焰面上各点,还有一个气流切向分速度,使该处的质点要向上移动。

燃气燃烧方法正式样本

燃气燃烧方法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6363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燃气燃烧方法正式样本燃气燃烧方法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操作规程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燃烧方法,是燃烧装置热工性能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燃气燃烧在不同物态燃料中是一种最理想的燃烧方式,一般是将燃气通过燃烧器喷向空气中进行。

根据燃气与空气在燃烧前的混合情况,可将燃气燃烧方法分为三种:1.扩散式燃烧法将燃气、空气分别从相邻的喷口喷出,或者燃气直接喷人空气中,两者在接触面上边混合边燃烧,也称有焰燃烧法。

2.完全预混式燃烧法按一定比例将燃气、空气均匀混合,再经燃烧器喷口喷出,进行燃烧。

由于预先均匀混合,可燃混合气一到达燃烧区就能在瞬间燃烧完毕,燃烧火焰很短,甚至看不见火焰,故电称为无焰燃烧法。

3.部分预混式燃烧法在燃气中预先混入部分空气(通常,一次空气系数α′=0.45~0.75),然后经燃烧器喷入空气中燃烧,也称为半无焰燃烧法。

从本质上看燃气的燃烧过程,与其它种类燃料一样,也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属物理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和时间;(2)混合气的加热和达到着火,也屑物理过程,依靠可燃混合气本身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来预热;(3)完成燃烧化学反应,属化学过程,反应速度受化学动力学因素控制。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doc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doc

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α′在0~1之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

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

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

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

氢气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相当大,而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则相当窄。

蓝色锥体的实际形状,如图3—5—5,可用管道中气流速度的分布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来解释。

层流时,沿管道截面上气体的流速按抛物线分布,喷口中心气流速度最大,至管壁处降为零。

静止的蓝色锥体焰面说明了锥面上各点的正常火焰传播速度sn(其方向指向锥体内部)与该点气流的法向分速度vn相平衡,也即对于预混火焰锥面上的每一点都存在以下关系式,通常称为米赫尔松余弦定律:sn=vn=vcosψ (5—5)式中ψ——预混气流方向与焰面上该点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余弦定律表明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迎面来的气流速度在火焰稳定情况下的平衡关系,火焰虽有向内传播的趋势,但仍能稳定在该点。

另一方面,蓝色锥体焰面上各点,还有一个气流切向分速度,使该处的质点要向上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5207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正式版)燃气燃烧方法——部分预混式燃烧(正式版)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燃气燃烧时,一次空气过剩系数α′在0~1之间,预先混入了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这种燃烧方法称为部分预混式燃烧或大气式燃烧。

一、部分预混层流火焰产生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典型装置就是本生灯。

如图3—4—6,燃气从本生灯下部小口喷出,井引射入一次空气,在管内预先混合,预混后的气体自灯口喷出燃烧,产生圆锥形的火焰,周围大气亦供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通过扩散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混合燃烧。

这样,在正常燃烧时形成两个稳定的火焰面:内火焰面,即由燃气与一次空气预混合后燃烧而产生。

为圆锥形,呈蓝绿色,强而有力,温度亦商,为部分预混火焰,也称为蓝色锥体;外火焰面,是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未燃尽的燃气进行的扩散混合燃烧,其形状也近似圆锥形,呈黄色,软弱无力,温度较低,这是扩散火焰。

蓝色的预混火焰锥体出现是有条件的。

若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大于着火浓度上限,火焰就不可能向中心传播,蓝色锥体就不会出现,而成为扩散式燃烧。

若混合物中燃气的浓度低于着火浓度下限,则该混合气根本不可能燃烧。

氢气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相当大,而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燃烧火焰出现蓝色锥体的一次空气系数范围则相当窄。

蓝色锥体的实际形状,如图3—5—5,可用管道中气流速度的分布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来解释。

层流时,沿管道截面上气体的流速按抛物线分布,喷口中心气流速度最大,至管壁处降为零。

静止的蓝色锥体焰面说明了锥面上各点的正常火焰传播速度sn(其方向指向锥体内部)与该点气流的法向分速度vn相平衡,也即对于预混火焰锥面上的每一点都存在以下关系式,通常称为米赫尔松余弦定律:sn=vn=vcosψ (5—5)式中ψ——预混气流方向与焰面上该点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余弦定律表明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迎面来的气流速度在火焰稳定情况下的平衡关系,火焰虽有向内传播的趋势,但仍能稳定在该点。

另一方面,蓝色锥体焰面上各点,还有一个气流切向分速度,使该处的质点要向上移动。

因此、在焰面上必须不断进行下面质点对上面质点的点火,也就是说,需要一个底部点火源。

为了说明什么是最下部的点火源,需要分析一下根部的情况。

在火焰根部,靠近壁面处气流速度逐渐减小,至管壁处降至零,但火焰并不会传到燃烧器里去,因为该处的火焰传报速度因管壁散热也减小了。

在图3—5—5中的点1处,火焰传播速度小于气流速度,即snv。

这样,在点1和点2之间,势必存在一个sn=v的点3,在点3上,焰面的法线方向和预混气流方向一致;即夹角ψ=0。

这就是说,在燃烧器出口的周边上,存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焰面,它就是燃烧器底部预混气流的点火源,称之为“点火环”。

蓝色锥体的高度,也与火焰传播速度和可燃混合气流速度有关。

如图3—5—6,设锥体高度为h,喷管出口半径为r,在锥休表面取一微元面,它在高度上的投影为dh,在径向上的投影为dr。

图3-5-5 蓝色锥体表面的速度分布图3-5-6 蓝色锥体形状这就是蓝色锥体形状的微分方程式。

为了求锥体高度h,可将该微分方程式积分。

但由于沿r方向,v和sn都是变化的,要求积分很困难。

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假设锥体为正锥体;锥体底面半径与喷管出口半径相等;sn为常数,不随r变化。

这时cosψ也为常数,即为断面上的气流平均速度,设可燃混合气体积流量为qv,。

解方程(5—6)得上式表明,影响火焰高度的因素是r、、q和sn。

当可燃混合气成分和喷管出口尺寸一定时,平均流速或体积流量增加,都将使火焰高度增加;而火焰传播速度加大,其高度减小:当喷管尺寸和可燃混合气流量发生改变时,出口半径加大,火焰高度增加。

由锥体高度近似公式(3—5—7),就可以推导出动力法测定火焰正常传播速度的公式(3—4—6),即:二、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稳定如前所述,火焰稳定的必要条件就是火焰传播速度sn与新鲜可燃混合气的流速。

的相对平衡。

对于预混层流火焰,为了维持火焰稳定,火焰锥面上各点的sn和v必须满足“余弦定律”,而火焰锥根部必须具备有“点火环”作为一固定点火源。

然而,点火环存在是有条件的,只有燃烧器在一定范围内工作时才能产生。

如果燃烧强度不断加大,由于v=sn的点更加靠近管口,点火环就逐渐变窄。

最后点火环消失,火焰脱离燃烧器出口,在一定距离以外燃烧,发生离焰。

若气流速度再度增大,火焰就被吹熄了,称为脱火。

如果进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不断减少,即气流速度不断减小,蓝色锥体越来越低,最后由于气流速度小于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将缩进燃烧器,出现回火。

脱火和回火现象都是不允许的,因为它们都会引起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对炉膛来说,脱火和回火引起熄火后,形成爆炸性气体,容易发生事故。

因此,研究火焰的稳定性,对防止脱火和回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某一定组成的燃气/空气混合物,在燃烧时必定存在一个火焰稳定的速度上限,气流速度达到此上限值便产生脱火现象,该上限称为脱火速度极限;另一方面,燃气/空气混合物还存在一个火焰稳定的速度下限,气流速度低于下限值便产生回火现象,该下限称为同火速度极限。

只有当燃气/空气混合物的速度在脱火极限和回火极限之间时,火焰才能稳定。

在图3—5—7是按试验资料绘出的天然气/空气混合物燃烧时的稳定范围。

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物的组成对脱火和回火极限影响很大。

随着一次空气系数的增加,混合物的脱火极限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燃气浓度高时,点火环处有较多的燃气向外扩散,与大气中扩散而来的二次空气混合而燃烧,能形成一个较有力的点火环。

反之,若混合物中空气较多,从火孔出来的燃气较少,二次空气将进一步稀释混合物,使点火环的能力削弱,所以脱火速度也下降。

燃烧器出口直径越大,气流向周围的相对散热越少,火焰传播速度就越大,脱火极限就越高。

回火极限随混合物组成变化的情况与火焰传播速度曲线相象。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火焰传播速度越大,回火极限速度也越大。

燃烧器出口直径较小时,管壁相对散热作用增大,回火可能性减小。

为了防止回火,最好采用小直径的火孔。

当火孔直径小于极限孔径时,便不会发生回火现象。

图3—5—7还绘出了光焰区。

当一次空气系数较小时,由于碳氢化合物的热分解,形成碳粒和煤烟,会引起不完全燃烧和污染。

所以,部分预混式燃烧的一次空气系数不宜太小。

图9—5—7 天然气和空气的燃烧稳定范围1一火焰曲线;2—脱火曲线;3一回火曲线;4—火焰区;5—脱火区;6一回火区脱火和回火曲线的位置,取决于燃气的性质。

燃气的火焰传播速度越大,此两曲线的位置就越高。

所以火焰传播速度较大的焦炉煤气容易回火,而火焰传播速度较小的天然气则容易脱火。

火焰稳定性还受到周围空气组成的影响。

有时周围大气中氧化剂被惰性气体污染,脱火和回火曲线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由于空气中含氧量较正常为少,使燃烧速度降低,从而增加了脱火的可能性。

此外,火焰周围空气的流动也会影响火焰的稳定性,这种影响有时是很大的,它取决于周围气流的速度和气流与火焰之间的角度。

鉴于燃烧稳定性在燃烧理论和技术中的重大意义,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际上,对于燃气燃烧稳定理论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刘易斯和冯·埃尔柏的边界速度梯度理论代表了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

它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本生预混火焰回火和脱火等现象。

在50年代,继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来验证和发展了边界速度梯度理论。

图3—5—8为靠近燃烧器火孔壁面的可燃混合气速度和燃烧速度变化示意图。

决定火焰是否稳定的区域是紧靠喷管(或火孔)边缘的区域,该区域祢为火焰稳定区,即使对于燃烧速度很慢的甲烷—空气混合物来说,其宽度也只有lmm左右。

由于这个宽度比喷口管径小得多,所以该区域内的气流速度变化可看成线性变化,即v=gx式中 X——离喷口内壁的径向距离;g——气流速度随x的变化率,称为边界速度梯度,因假定空气流速度为线性变化,故g为常数;V——离喷口内壁距离。

处的气流速度。

设在该气流中,有一本生内焰焰面存在,如图3—5—9所示。

实验证明,在本生火焰中,除了火焰顶端和底部以外,在大部分焰面上的燃烧速度是相同的。

在火焰顶端,由于温度和活化中心对燃烧反应的有利影响,燃烧速度较大。

在火焰底部,由于管壁的冷却作用,燃烧速度逐渐减小。

当离火孔内壁的径向距离小于某一极限距离,燃烧速度降低为零,这一距离称为熄火距离。

图3-5-8 层流气流中的火焰稳定示意图图3-5-9 本生火焰内焰的燃烧速度变化曲线发生回火和脱火的机理可用图3—5—10所示曲线来阐述。

图中(a)直线1、2、3分别表示边界速度梯度g不同时,气流速度随离孔壁距离变化的曲线。

s表示火孔边缘燃烧速度的变化曲线。

如前所述,火焰稳定区是在离孔壁很近的火孔边缘地带。

图3-5-10 阐明回火的脱火机理的示意图(a)回火机理;(b)脱火机理;(c)火焰状况当速度曲线为直线1时,曲线s与直线1相割,这说明在火焰底部的某些部位燃烧速度大于气流速度,发生回火。

当提高边界速度梯度,使速度曲线变为直线2时,曲线s与直线2相切。

在切点处的气流速度等于燃烧速度,因此焰面底部可以在这点稳定。

这时的边界速度梯度就是防止回火所需的最低边界速度梯度,也即回火极限边界速度梯度gf。

当继续提高边界速度梯度,使速度曲线为直线3时,曲线s与直线3不再有交点,这说明火焰任何一点的气流速度均大于燃烧速度。

这时火焰就被气流推离火孔。

图(b)中直线2和曲线sA相当于图(a)中的直线2和曲线s,也即回火极限工况。

这时火焰底部的位置为图(c)中的位置A。

当提高边界速度梯度而使速度曲线为3时,由于3上每一点都v>sA,所以火焰底部被推离到位置B。

在位置B,火焰底部离开火孔的距离增大,火孔壁面对火焰底部的冷却作用减弱。

同时,在气流边界层可燃混合物与空气的相互扩散增强,使边界层附近可燃混个物的—次空气系数增加,燃烧速度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