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合集下载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战略规划,鼓励创新药物研发,促进广东省医药产业结构升级、规模增长,完善全省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为导向,针对广东省新药创制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围绕严重危害我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重点支持新药创制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新药评价的关键技术及体系建设、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关键技术及体系建设、开放项目等研究专题。

通过本专项实施,突破一批新药创制相关的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仿制药,完善我省新药创制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省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

专题一:新药创制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本专项专题一主要支持技术就绪度4-6级的项目,项目完成时技术就绪度一般应达到7-9级。

项目1: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一)研究内容。

针对广东省高发重大疾病,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临床价值大、市场前景好的小分子创新药物,通过开展Ⅱ/Ⅲ期临床研究,对药物临床疗效、安全性、治疗方案合理性进行全方面考察,对药物机制进行验证;重点围绕代谢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器官纤维化、病毒感染等重大疾病的新机制,以分子靶向、表观遗传及免疫相关治疗的新靶标进行创新药物开发,突破相关新靶标研究的技术瓶颈,合理运用多靶点药物设计等新策略加速推动相关药物研究;重点突破新药设计与发现研究的前沿关键技术,鼓励运用蛋白动态、DNA编码化合物库、蛋白降解靶向联合体、基因转录模拟及小分子辅助受体靶向等新技术,设计、合成和筛选出一批具有全新骨架的先导化合物;立足我省长远发展需求,积极转化和应用国内外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新靶标、新作用机制开展相关创新品种研发;以进入Ⅱ/Ⅲ期临床的药物为引领,同时建立药物研发的新技术体系,加速发现新候选药物,实现新药研发的持续发展。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申报要求(一)申报单位主要为广东省内注册的创新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鼓励港澳地区高校院所作为牵头单位或独立申报;欢迎全国具备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评审与立项过程按照相关规定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联合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申报。

如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一般不少于70%。

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与省内单位公平竞争,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中管理;入库的项目在满足吸纳广东单位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承担的工作量不少于30%)、在广东注册落户或团队加入广东省内单位、科研成果向广东单位转移转化等条件之一后,正式列入省级科技计划,拨付项目资金。

(二)项目内容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单位须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提供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

项目一经立项,将根据申报书内容转化生成合同书,无正当合理的依据不予修改调整。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1.项目负责人或企业法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的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的(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的;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的;4.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5.省内单位项目未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6.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四)申报单位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应符合申报指南有关要求。

申报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提交有关资料进行申报。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量子科学与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发展规划,着力研究开发量子前沿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科技领域关键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2020年度将针对国家和广东战略需求,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科技领域关键装备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开展单光子大气雷达关键技术、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超导量子比特集成测控芯片攻关,搭建空地一体化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示范网络,研发量子领域重大关键装备。

本次指南共设置六个专题(其中专题五、专题六另文发布,定向择优),重点支持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申报,项目实施期3~5年。

专题一: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专题编号:20190302)研究内容:开发机载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关键技术,研制机载量子密钥分发原型系统及小型化地面站系统,开展现实环境中的机载量子密钥分发验证实验,并在广东省开展机载量子密钥应用演示;厘清量子网络基本架构,研究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通信方为快速移动目标条件下的高精度跟瞄技术,适应于在航空器起降和飞行过程中随机震动和冲击等恶劣环境影响,实现通信双方光学链路的快速建立和维持;2.研究在航空器坐标系随机和不稳定条件下的实时高精度基矢补偿技术,实现高对比度的量子态检测;3.研制适应机载环境的集成化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及地面设备;4.开发相关量子密钥应用系统,包含密钥服务系统、应用终端等,并完成基于现实经典通信系统(如5G网络)的保密通信等应用示范;5.在广东省完成基于航空器开展现场环境中的机载量子密钥分发验证实验及密钥应用演示;6.构建多节点、多种拓扑结构、多种时空结构量子网络,刻画量子网络非定域性等量子特征,完成信息安全性分析;7.实现高效纠缠光子探测,研究多方量子保密通信协议;8.探索建立基于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方案的量子随机数标准,进一步探索实现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2020~2021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2020~2021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2020~2021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为紧抓“新基建”战略机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按照《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署,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科技创新与攻关需求,结合我省在智能计算布局、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等方面已有基础,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等向实践应用充分转化,并进行前瞻性布局。

专项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广东在开放创新、核心技术和场景应用等方向实现自主研发、科技自立。

2020~2021年度指南共设置三个专题13个项目,每个项目拟支持不超过2项,专项共拟支持不超过15项。

专题一:智能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专题编号:20200140)项目1.1:面向规模视觉处理的开放计算框架研究及系统应用(一)研究内容。

自主研发面向视觉处理的深度学习计算框架,可兼容主流的开源框架,实现针对视觉模型训练和推理性能优化与强化;研究深度学习框架计算图与算子的统一表示与实现,实现对多种主流框架接口的虚拟化执行;开发大规模模型训练平台,研究适配机器学习的前编译与即时编译能力,分别研究深度学习计算框架、高速大数据存储引擎、数据管理与标注平台、大规模分布式训练任务调度、人工智能集成研发环境的优化方案,并研究整体融合优化方案。

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计算开放平台的开放模式,研究开放平台对不同视觉计算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考核指标。

自主研发内嵌编译器、核心引擎、数据IO引擎的深度学习训练框架,可兼容TensorFlow、PyTorch、MindSpore、PaddlePaddle等国内外主流开源训练框架;研发一套可实现规模计算视觉处理平台;同等环境下对比TensorFlow、PyTorch等主流开源训练框架提升训练性能30%以上,可实现支持不低于1000个国产AI处理器并行计算。

利用该框架针对残差神经网络(ResNet)等视觉模型进行计算,可实现在百万视觉处理数据集上完整训练90轮(epoch)时间小于60s;该框架可支持即时编译实现求导代码自动生成,支持国产芯片计算架构,支持多种设备量化格式的量化训练,以及量化模型的直接输出。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对接广东省政府和科技部联合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最前沿,集聚国内优势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行业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核心设备、高效传输、卫星通信、5G网络与应用四个专题9个任务,拟支持9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4年。

专题一:核心设备项目1:面向商用的5G基站设备研发(一)研究内容。

开发6GHz以下满足5G商用需求的5G中频段基站设备,开发5G高频段商用基站设备,所研发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满足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频谱效率等5G关键性能指标要求,鼓励采用国产芯片。

(二)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研发6GHz以下满足5G商用需求的宏基站设备、研发5G高频商用设备,采用国产芯片,实现销售不少于1万套。

主要技术指标:所提供设备支持3GPP R165G标准,并满足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

(1)5G中频段基站设备支持2515-2675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5G频率规划分配为准),信道带宽不小于100MHz;(2)5G中频段基站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支持大规模阵列天线(大于等于64通道);小区峰值吞吐量不小于3Gbps;(3)控制面空口时延小于10ms;单向用户面空口时延小于4ms;(4)支持CU和DU分离和合设方式,支持CPRI/eCPRI等接口要求;(5)5G高频段基站商用设备支持24.75-27.5G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高频段5G规划为准),支持不小于800MHz总带宽,支持512天线阵元,峰值吞吐量不小于10Gbps。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集聚国内优势团队组织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科技自立。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共设置基础理论研究及验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关键处理与感知器件等专题。

要求项目须覆盖每个研究方向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且成果实施地点在广东省内。

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

专题一:基础理论研究及验证项目1: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和验证(一)研究内容针对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新型深度计算架构开展研究。

针对实时感知与识别、自主控制与协作、动态环境下的自适应任务重构等难题,突破实时目标检测算法、多智能体协作、智能计算芯片系统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研究低功耗、强实时的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研究基于语义地图的情境理解和多智能体协作等核心技术;完成基于认知计算模型的人工智能原型芯片设计,面向多智能协同任务的原理验证系统。

可支持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领域。

(二)考核指标项目中完成的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研究成果,须以原型智能计算芯片为载体,该芯片其峰值算力不低于12.8TOPs,执行效率不低于70%,部分网络不低于80%;单芯片支持不低于8路的1080P@60Hz目标检测任务;基于该原型芯片构建自主智能体数目≥10个、种类≥2类的多智能体协同验证系统;验证系统围绕混合增强智能、机载实时处理、空地联合感知协作、动态环境任务自适应重构等关键技术开展集成验证,达到低能耗、高实时、强适应的要求;项目执行期内在自主智能体领域取得不少于3个应用,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至少包含1项国际发明专利),研制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集成电路保护布图1项。

项目2: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平行智能理论研究及验证(一)研究内容本方向是平行智能理论体系下的机器智能进行系统性研究。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14•【文号】国科发资〔2019〕205号•【施行日期】2019.06.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20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3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广东省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现发布2019-2020年度项目指南。

本专项实施目标是:一是突破智能机器人感知、人机协作、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提高机器人及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二是攻克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型五轴精密小龙门数控加工中心等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国产工业母机的竞争力,推进国产智能装备的产业化及创新应用。

本专项实施期3年。

2019-2020年,本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补短板、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对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关键核心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海洋及爬行焊接机器人系统等启动10个项目。

除特别说明外,每个项目原则上支持一项;技术路线明显不同而又在评审中排前两位时,可都纳入并行支持;评审专家经评议认为项目申报质量都未达指南研发内容和指标要求时,可都不支持。

专项统一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一般为3年,研究内容除特别说明外须涵盖该项目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6个。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相关研发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申报。

专题一:智能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20190925)项目1:人机协作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内容:开发集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编码器、传感器及伺服驱动于一体的一体化关节单元;研发动态轨迹规划、动力学智能控制、无力矩传感器碰撞感知、自主学习编程等协作机器人核心算法,开发协作机器人专用控制器;开发3D智能视觉系统,兼顾速度、精度及测量范围,完成作业空间快速三维重建,将眼脑智能引入协作机器人安全、自主作业;建立协作机器人整机评价实验室及评价体系,制定协作机器人相关技术标准;开发典型协作机器人系列产品、柔性软件平台以及工艺软件包,并在典型行业实现示范应用。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虚拟现实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虚拟现实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2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虚拟现实”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国内优势团队,组织优势力量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推进我省虚拟现实技术及产业创新发展。

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超大视场高清虚拟现实显示设备研发、大范围场景跟踪定位与自然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虚拟现实核心引擎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专题。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年。

专题一:超大视场高清虚拟现实显示设备研发(专题编号:0146)(一) 研究内容。

研究用户的三维视觉感知机理以及基于用户感知评价的显示系统优化方法,提升头戴式显示系统的显示效果与舒适度;研制匹配用户瞳距、视度差异的沉浸式超大视场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研究多通道拼接式显示系统显示效果模拟仿真工具以及适用于超大视场高分辨率头戴显示拼接、融合、渲染和显示的呈现工具;面向虚拟现实头戴式设备,研究融合低功耗处理技术、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双屏显示技术、环绕音设计技术与专用光学模块设计技术(反畸变反色散)的专用高性能低功耗虚拟现实主控专用芯片。

(二) 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研制基于国产芯片的超大视场高清晰度头戴式显示装置。

显示器光学性能实现双目水平视场角≥150°,双目水平重叠视场角≥65°,出瞳距离≥13mm,出瞳直径≥10mm,显示畸变≤10%。

显示器渲染性能实现显示延时≤25ms,高清视频解码≥8K/60FPS;实现双屏高清显示,单眼分辨率≥2.5K/90FPS;实现持续运行≥4h,实现反畸变、反色散及异步时移,实现虚拟现实设备关键模块动态电源管理,支持高性能LPDDR4X设计。

构建基于光线追迹的超大视场头戴式显示系统显示效果模拟仿真软件,能够在设计阶段正确模拟多通道拼接头戴式显示设备。

项目执行期内新申请发明专利≥20项,相关产品或元件在虚拟现实行业获得应用,项目实施三年内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经济产值≥1亿元。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申报要求(一)申报单位主要为广东省内注册的创新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鼓励港澳地区高校院所作为牵头单位或独立申报;欢迎全国具备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评审与立项过程按照相关规定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联合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申报。

如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一般不少于70%。

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与省内单位公平竞争,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中管理;入库的项目在满足吸纳广东单位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承担的工作量不少于30%)、在广东注册落户或团队加入广东省内单位、科研成果向广东单位转移转化等条件之一后,正式列入省级科技计划,拨付项目资金。

(二)项目内容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单位须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提供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

项目一经立项,将根据申报书内容转化生成合同书,无正当合理的依据不予修改调整。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1.项目负责人或企业法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的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的(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的;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的;4.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5.省内单位项目未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6.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四)申报单位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应符合申报指南有关要求。

申报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提交有关资料进行申报。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申报单位申报单位主要为广东省内注册的创新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鼓励港澳地区高校院所作为牵头单位或独立申报;欢迎全国具备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评审与立项过程按照相关规定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联合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申报。

如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一般不少于70%。

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与省内单位公平竞争,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中管理;入库的项目在满足吸纳广东单位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承担的工作量不少于30%)、在广东注册落户或团队加入广东省内单位、科研成果向广东单位转移转化等条件之一后,正式列入省级科技计划,拨付项目资金。

不得申报项目情况1.项目负责人或企业法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的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的(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的;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的;4.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5.省内单位项目未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6.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申报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提交有关资料进行申报。

申报项目一、竞争择优类专题一:新型网络技术(专题编号:0113)项目:新型网络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一)研究内容研究连接、节点、网络等全维可定义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

研究全IP 化、切片化、智能化、内生安全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基于闭环负反馈控制的网络内生安全体系架构,研究动态随机调度、相异性设计、输出判决等关键技术,研究网络内生安全形式化描述方法和测试评估技术,在网络体系结构层面引入动态化、异构化、冗余化及重构等机制;研究新型可编程转发技术,包括P4 高级语言编程技术、SDN 控制器远程调用技术、前端编译器技术、动态API、后端编译器技术等。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

附件3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关键支撑材料”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我省先进制造产业的关键支撑材料需求,结合国际新材料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启动实施“先进制造关键支撑材料”重点专项。

本重点专项的目标是:面向我省高端装备制造、特高压及相关电气制造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材料需求和重点基础材料的性能提升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材料与技术,推动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差别化发展,提高先进制造重点领域新材料的全链条贯通、集成和应用水平。

本专项重点部署4个专题,每个专题支持1项,实施周期为3-4年。

申报时需按专题申报,研究内容必须涵盖该专题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专题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每专题参研单位总数不得超过10个。

除特别说明外,本专项要求企业牵头申报,大企业联合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完成时取得的成果需实现量产和销售。

专题1:高品质热作模具钢研发与产业化(专题编号:)研究内容:研究优化高品质热作模具钢合金成分设计、全链条生产工艺对使用性能影响;研发高品质热作模具钢及模具生产加工工艺新技术,提高钢的纯净度,降低夹杂物,降低连铸坯表面裂纹,改善钢材内部质量,减少内部偏析、疏松、裂纹,实现碳元素偏析波动小,强度、韧性、耐腐蚀、耐磨损、热疲劳寿命等性能的协同提升;研发基于大科学装置平台的模具钢材料性能和残余应力等先进表征、控制技术;建立模具钢组织、性能与热疲劳特性的内在联系的数据库;研究残余应力对模具加工、服役行为及使用寿命影响规律;研究热作模具钢的服役疲劳失效机理,建立热作模具钢的疲劳评定标准;研究并开发不同工况下热作模具的表面强化技术与工艺,提高热作模具的耐磨性和服役寿命;研发模具钢全链条生产全工艺的数值仿真模型、疲劳寿命预测多尺度数值仿真模型及软件系统。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通信和网络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性领域,加快推动通信与网络领域技术创新将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本专项对接广东省政府和科技部联合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最前沿,集聚国内优势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行业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核心设备、高效传输、卫星通信、5G网络与应用四个专题8个任务,拟支持8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

专题一:核心设备(专题编号:20190156)项目1:面向商用的5G基站设备研发(一)研究内容开发6GHz以下满足商用需求的5G中频段基站设备,开发5G高频段商用基站设备,所研发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满足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频谱效率等5G关键性能指标要求,鼓励采用国产芯片。

(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须研发6GHz以下满足5G商用需求的宏基站设备、研发5G高频商用基站设备,鼓励采用国产芯片,实现销售不少于1万套。

主要技术指标:所提供设备支持3GPP R165G标准,并满足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

(1)5G中频段基站设备支持2515-2675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5G频率规划分配为准),信道带宽不小于100MHz;(2)5G中频段基站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支持大规模阵列天线(大于等于64通道);小区峰值吞吐量不小于3Gbps;(3)控制面空口时延小于10ms;单向用户面空口时延小于4ms;(4)支持CU和DU分离和合设方式,支持CPRI/eCPRI等接口要求;(5)5G高频段基站商用设备支持24.75-27.5G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高频段5G规划为准),支持不小于800MHz总带宽,支持512天线阵元,峰值吞吐量不小于10Gbps。

广东省启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工作 3月3日前提交的项目将作为首批启动组织项目

广东省启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工作 3月3日前提交的项目将作为首批启动组织项目

广东省启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工作3月3日前提交的项目将作为首批启动
组织项目
 1月24日,广东省科技厅发布通知,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现启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芯片、软件与计算”(芯片类)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工作。

 据介绍,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前沿,研发产业重大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根据申报指南,2019年“芯片类”重大科技专项内容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功率器件、射频器件及智能传感器等。

 申报指南中共列有六大专题,包括:高端通用芯片设计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5000万元左右/项);新一代卫星通信与北斗全球系统导航核心芯片研发与产业化(3000万元左右/项);物联网芯片优化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3000 万元左右/项);大型装置中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3000万元左右/项);芯片制造设备核心部件研发及制造(5000万元左右/项);高端芯片可靠性与可信任性评价分析关键技术(3000万元左右/项)。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附件1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根据省委和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结合国家和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积极承接国家项目和引进国内外团队和领军人才,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最前沿,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产业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2019年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建议。

2018~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7个专题,均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资助金额根据专项年度总体安排和项目实际情况给予支持。

项目均须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单位应整合或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产业化必须在广东省内。

专题一:6-8英寸导电4H-SiC衬底及外延片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一) 研究内容。

面向电动汽车、高铁牵引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对SiC电力电子器件的需求,立足于自主技术创新,研制出满足SiC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所需的高质量6-8英寸SiC衬底及外延片,突破制约SiC 衬底及外延片成品率的关键技术,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8英寸低缺陷高品质碳化硅衬底及外延片产业化制备成套关键技术。

开展6-8英寸SiC温场精确控制技术和扩径生长技术研究;突破位错、微管、夹杂物等缺陷降低技术;开展6-8英寸SiC单晶材料电阻率控制技术及电阻率均匀性控制技术研究;开展外延片厚度与掺杂浓度均匀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开发6-8英寸SiC单晶生长及外延生长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工艺及晶体批量切、磨、抛加工技术。

(二) 考核指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形成高质量6-8英寸碳化硅衬底年产能达到8万片,外延片达10万片;6-8英寸碳化硅材料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4件技术标准;申请发明专利20项;发表有国际影响力高水平论文10篇。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的典型代表,其迅速发展将深刻变革人类社会运行的传统模式,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集聚国内优势团队组织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科技自立。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共设置关键基础体系研究及验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关键处理与感知器件等专题。

要求项目须覆盖每个研究方向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且成果实施地点在广东省内。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年。

专题一:关键基础体系研究及验证(专题编号:20190153)项目1: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和验证(一)研究内容针对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新型深度计算架构开展研究。

针对实时感知与识别、自主控制与协作、动态环境下的自适应任务重构等难题,突破实时目标检测算法、多智能体协作、智能计算智能处理器系统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研究低功耗、强实时的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研究基于语义地图的情境理解和多智能体协作等核心技术;完成基于认知计算模型的人工智能原型处理器设计,面向多智能协同任务的原理验证系统。

可支持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领域。

(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须基于自主智能理论计算架构完成一款新型处理器原型设计,并建成面向物流、无人驾驶等领域技术验证系统,可与原有自主智能体感知、协作、任务执行效率直接比对。

其中,处理器峰值算力不低于12.8TOPs,执行效率不低于70%,部分网络不低于80%;单处理器支持不低于8路的1080P@60Hz目标检测任务;基于该原型处理器构建自主智能体数目≥10个、种类≥2类的多智能体协同验证系统;验证系统围绕混合增强智能、机载实时处理、空地联合感知协作、动态环境任务自适应重构等关键技术开展集成验证,达到低能耗、高实时、强适应的要求;项目执行期内在广东省内自主智能体领域进行不少于3处应用,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大于等于20项(其中至少包含5项PCT专利),研制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集成电路保护布图1项。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导性新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导性新

附件4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导性新材料与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核心需求、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材料与技术支撑需要,结合国际新材料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关注前沿新材料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以抢占未来新材料产业竞争制高点、构建产业发展新动力、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启动实施“先导性新材料与技术”重点专项。

本专项按照单原子催化剂、单晶铜箔、超材料三个专题部署,项目实施周期为3-4年,参研单位总数不得超过10个。

鼓励企业牵头申报,大企业联合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联合申报。

项目完成时项目成果需实现一定量产和销售。

专题1-2共部署3个项目,申报时研究内容必须涵盖该专题(项目)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专题(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专题3为超材料先导性专题,由项目单位提出具体研究内容和可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成果要求实现产业化并形成销售;同一技术路线、方向仅设一个课题,仅支持一项,支持课题总数3项左右,同一单位(含全资、参股、控股关联单位)支持不超过1项。

专题一: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发及其应用研究(专题编号:)项目1:烷烃脱氢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工程应用示范研究内容:(1)研究乙烷、丙烷、异丁烷脱氢的单原子催化机理,开发单原子催化剂的理论设计方法,获得通用性描述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指导适用于轻质烷烃脱氢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实验制备和性能优化;(2)探索活性组分、载体类型和制备条件等对催化效能的调控规律,开展单原子催化剂的载体优化及中试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现有移动床、固定床或流化床匹配的单原子催化剂的中试制备及应用工艺技术;(3)开展烷烃脱氢制烯烃(乙烯、丙烯、异丁烯等)高效单原子催化剂的小试实验,实现至少一种烷烃脱氢制烯烃的中试示范,并在中试示范场景下对单原子催化剂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推出低温高活性、高选择性、低成本、稳定性好、抗积碳能力强的单原子催化剂产品。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

附件1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东省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现发布2018~2019年度项目指南。

本专项实施目标是:一是突破智能机器人感知、人机共融、多机协作等重大前沿技术,为提升我省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前沿技术储备;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软件工具、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鼓励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

二是突破智能装备制造和精密制造的前沿技术,为提升我省智能制造水平进行前沿技术储备;攻克高性能模具、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等核心零部件,提升国产智能装备制造的竞争力;推动精密制造行业和制造加工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推进国产智能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

2018~2019年,本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拟在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按照前沿及共性支撑技术、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三个层次启动7个专题。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相关研发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申报。

一、前沿及共性技术专题一:机器人多机控制/人机共融技术项目1:机器人感知与人机共融技术研究。

(一) 研究内容。

针对制造任务日趋复杂、多样、个性化的需求,研究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人机共融作业技术;研究自然语言、手势、体势、肌电信号等多模态感知方法;研究机器人与人自然交互和快速示教方法;研究人体动作意识识别、机器人智能避障、碰撞检测等安全机制;研究机器人力/位耦合控制、人机协同作业。

开展复杂环境下人机协同作业中的安全关键技术,包括研究复杂工业环境中作业人员目标主动视觉感知技术;研究制造系统数字模型与现实实体的实时交互与同步运行技术;研究制造过程人机行为特征因子与碰撞风险程度的机理关系。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

附件1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为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着力推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与升级发展,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广东现代工程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中心,以实现现代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及为人民提供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为目标,聚焦交通、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重点围绕核心关键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3个方面进行产业链及创新链部署、一体化推进,瞄准国际前沿,集聚优势团队,大力提升我省及我国现代工程领域关键技术水平,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互联互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2019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高难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复杂环境下隧道工程建设(专题编号:20191105)方向1: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关键技术(一)研究内容。

针对繁华城区土软、地层变形难以预测等特点,研究暗挖施工过程中强化土体的力学特性及渗透特性的演化规律;建立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结构计算模型,研究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防水设计成套方案,研发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研发适应多洞组合顶管法的施工机械;研发小口径曲线管幕机装备;研发基于BIM技术开展设计和施工信息化管理、仿真和风险分析的软件平台;开展全机械化(或机械化施工为主)的暗挖地铁车站工程应用示范。

(二)考核指标。

形成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技术标准1~2项,提出地层沉降控制技术措施1项;形成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施工工法1项,其中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施工速度不低于5米/天;研制多洞组合顶管设备的施工速度不低于5米/天,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2%,顶管分部施工可适应的狭小隧道间距的能力达到隧道间距0.1米,轴线偏差不超过±0.03米;研制曲线管幕机的轴线控制精度的轴线偏差不超过±0.03米;研发基于BIM的风险分析管理软件1套,实现基于BIM的地铁暗挖车站全过程仿真模拟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地铁暗挖车站周边环境快速建模、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分析及施工场地、人员智能化管理;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在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多洞组合顶管设备、曲线管幕机中选择一种开展地铁暗挖车站工程应用示范,研制装备样机的性能测试按照相应施工工法开展验证;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1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集聚国内优势团队组织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科技自立。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共设置基础理论研究及验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关键处理与感知器件等专题。

要求项目须覆盖每个研究方向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且成果实施地点在广东省内。

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

专题一:基础理论研究及验证项目1: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和验证(一)研究内容针对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新型深度计算架构开展研究。

针对实时感知与识别、自主控制与协作、动态环境下的自适应任务重构等难题,突破实时目标检测算法、多智能体协作、智能计算芯片系统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研究低功耗、强实时的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研究基于语义地图的情境理解和多智能体协作等核心技术;完成基于认知计算模型的人工智能原型芯片设计,面向多智能协同任务的原理验证系统。

可支持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领域。

(二)考核指标项目中完成的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研究成果,须以原型智能计算芯片为载体,该芯片其峰值算力不低于12.8TOPs,执行效率不低于70%,部分网络不低于80%;单芯片支持不低于8路的1080P@60Hz目标检测任务;基于该原型芯片构建自主智能体数目≥10个、种类≥2类的多智能体协同验证系统;验证系统围绕混合增强智能、机载实时处理、空地联合感知协作、动态环境任务自适应重构等关键技术开展集成验证,达到低能耗、高实时、强适应的要求;项目执行期内在自主智能体领域取得不少于3个应用,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至少包含1项国际发明专利),研制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集成电路保护布图1项。

项目2: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平行智能理论研究及验证(一)研究内容本方向是平行智能理论体系下的机器智能进行系统性研究。

研究提升机器理解并适应真实世界环境、完成复杂时空关联任务的能力;研究基于认知计算的混合增强智能,探索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记忆和知识演化的可计算框架;研究人机协同的感知与-2-执行一体化模型、智能计算前移的新型边缘节点等核心技术;构建包含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控制与管理等功能的混合增强智能平行智能系统平台;在制造、交通或健康等行业建立验证系统予以验证。

(二)考核指标项目须完成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基础模型与核心技术算法研发不少于15个,以上模型和算法能够支持语音、图像、意图理解等多模态人机交互手段,将人机交互、感知和认知计算的运行效率比现有水平提升30%以上;所构建的平行智能系统平台对典型场景的感知精度超过95%,实现人工工作量降低40%以上;项目执行期内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其中至少包含2项国际发明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研制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

项目执行期内在制造、交通或健康等领域完成不少于3类应用示范,新增产值和服务收益不低于5000万元,项目3:面向数据智能标注的弱监督与自学习方法及系统验证(一)研究内容本方向针对大数据智能的关键基础体系进行建设。

研究多机构协同的系统性结构化标注策略,结合深度学习算法针对影像数据(如图片、视频)、文本数据(如语音、文字)研究自动生成结构化数据的智能标注系统,开发半监督/无监督学习算法支持下的集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自动标注为一体的智能标注云平台。

通过从海量未标注的数据中自动挖掘有价值的目标信息,实现-3-(极)弱监督下的特征与模型学习,并大幅度地提升模型的精简性、通用性和适应性。

通过推理、匹配与迭代优化,研究无标注样本下的深度特征预学习;研究结合迁移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增量学习方法,并通过渐进式模型训练将其应用到实体目标增量标注任务中,通过迭代学习有效地提升模型性能。

建立高效通用的数据标签与结构化标注标准体系,并完成标准化的标注数据库建设。

(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面向影像、文本数据自动标注任务,提出20个以上的弱监督与自主学习模型与算法,实现标注准确率不低于92%,对于其中任一个子任务分类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不低于90%。

;开发海量数据自动标注系统,建立起包括亿级数量和PB级存储的各类影像数据(图片、视频)、文本数据(语音、文字)库。

智能标注云平台能同时支持100路以上并发数据标注任务的开放服务;大于100个类的初始数据标注模型,标注效率提升50%以上。

项目执行期内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至少包含2项国际发明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研制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

验证应用需覆盖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领域。

申报要求:项目1须企业牵头申报。

支持强度:本专题拟每个项目各支持1项。

-4-专题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1:基于跨媒体感知的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研究内容开展多模态的人机交互技术研究,重点解决以场景感知、语音理解、动作交互为主的人机交互核心问题。

研究面向开放环境的自适应场景感知与建模,提升智能系统对多样化场景的适应能力;开展高层语义理解与融合的人机语音交互技术研究,提升语音系统在开放交互场景中的模糊理解与泛化推理能力;研究融合认知理解的高自由度人机动作交互,实现多模态与多样化的人机交互方式;研制面向通用边缘计算的智能实时推理平台,形成端云一体化的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实现感知、理解、交互一体的智能设备;在多模态人机交互上形成核心技术,并在服务、教育、工业等人机交互与机器人方向形成示范性应用。

(二)考核指标建立环境自适应的场景感知系统,实现高精度的场景感知和理解,并满足10个以上场景的自适应感知需求;完成全双工交互的语音理解系统,中文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90%,中文问答准确率高于85%;开发完成高自由度的实时动作交互系统,动作交互超过15个自由度;构建面向多模态人机交互的端云一体化的实时动作交互平台,其边缘计算满足大于5帧/秒的实时处理能力;形成多模态感知与人机动作交互相融合的交互应用超过3项,在工业、服务、医疗等智能机器领域应用。

项目执行期内完成新申请-5-发明专利≥10项(其中至少包含2项国际发明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

产品实现销售额>2亿。

项目2:工业级多模智能感知系统关键技术与边云协同应用(一)研究内容开展基于先进感知(工业声成像、非接触超声成像)的智能感知认知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基于工业声成像的产品或零部件故障辨识和故障定位技术;基于声像的对抗学习、迁移学习和强化学习融合算法,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空间/时频多维信息融合推理算法。

研究基于超声导波的定位技术,基于机器学习、流形学习、深度学习的多维信号特征提取算法。

研究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记忆回放机制的在线增量学习算法,实现基于人机互动的新故障自动标注。

建立面向制造感知的可重构异构智能计算边缘节点定制化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易于高效、灵活的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单元和信号处理加速单元设计,为多框架视觉计算、深度学习以及信号处理构建易于编程与应用的集成编译开发与运行时管理软件,完成自主边缘智能计算节点构建。

建立多模态感知融合云平台并实现多厂区边云部署,建成同类产品在不同区域产线的多模态感知智能学习与计算系统。

形成算法、系统与平台的完整软硬件设计与快速的算法模型可迭代设计评估、验证。

(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需完成基于非接触超声成像及声成像等先进感知的工业智能诊断系统,非接触超声成像系统可实现扫查检测-6-3m/s以上,工作距离范围0.35m~2m时检出点定位精度小于1cm,成像点间距小于1mm,故障检出率≥95%。

工业声成像的故障、定位感知认知模型10种以上,系统可分离故障声源6个以上、故障声定位精度±1cm、故障识别10种以上、判断时间小于1s、故障检出率≥99.99%、故障辨识准确率≥95%(包括在线新增故障,背景噪声强度70db~90db范围)。

需构建易于多模态感知计算的自研算法库,自研管理平台可兼容多种主流计算框架,实现视觉计算、深度学习以及信号处理等算法融合的混合模型压缩、集成仿真与在线评测;为自主硬件设计单元设计定制硬件接口抽象与高层次综合库,完成国产应用处理器+FPGA的边缘智能节点设计,节点功耗<15W。

系统需在5个以上不同区域厂区联合调试部署,部署上线软硬件系统不少于100套,产线覆盖不少于80条,覆盖产线产值不少于25亿/年。

项目执行期内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至少包含2项国际发明专利/PCT申请),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

项目3:基于端云融合的网联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一)研究内容面向复杂不确定性网联端云融合模式下的跨域业务协同控制问题,依托国产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算法框架及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和工具链,开展基于端云融合的智能网联协同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面向芯片级网联端侧设备数据采集融合的端云协同智能计算模型、低功耗边缘计算网关体系架构、端云融合网-7-联大数据全周期闭环智能管理模型。

研究基于边缘计算的复杂不确定性协同控制场景下的自适应多制式网联设备智能管理技术,研制具备低功耗、轻量级人工智能算法边缘执行框架的网关设备,研究支持终端网联节点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的软件集成开发环境和工具链。

研究面向复杂不确定性端云融合模式智能协同控制场景的多模态网联大数据协同融合人工智能共性算法,以及端云融合模式下的跨域业务智能协同联动策略,构建基于芯片级端云融合的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并面向城市交通管理、无人驾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企业风险预警分析管控等热点的城市大脑协同控制场景建立示范应用。

(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须形成端云协同智能计算模型和芯片级低功耗边缘计算网联网关体系架构,以及端云融合大数据全周期闭环智能管理模型。

须完成边缘计算网关系统开发,该边缘计算网关可支持采用基于RISC-V的超低功耗多核并行架构并支持不少于5种扩展指令集的芯片,支持离线运行卷积神经网络等主流人工智能推理算法,计算速度提升3倍,能耗降低5倍,芯片级功耗不超过100mW的情况下推理计算性能不低于8GOPs。

支持不少于5种国产MCU或嵌入式处理器,支持NCNN和MNN两种国内主导的主流神经网络推理算法框架,以及Yolo V3等10种以上的嵌入式领域常用神经网络类型的模型编译转化。

自研形成集成开发环境,性能不低于手写汇编效率的70%,比开源工具开发效率提-8-升一个数量级,性能提升2倍以上,支持不少于两种的主流开源操作系统。

支持100万级边缘节点在线智能协同管理,以及不少于10种制式通信协议、不少于5类多属性异构数据预处理。

须形成基于芯片级端云融合的智能协同控制系统,支持PB级数据处理能力,并面向交通管控、无人驾驶、安全生产等复杂不确定性跨域业务场景,提升总体协调控制效率2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