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_语文S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孟”、“鹤”、“陵”、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图片、课件、注释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古诗,要通过本组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而这首诗是李白所写的传颂千古、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诗歌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将情、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新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诗意、诗情。

引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15、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2、情感目标: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能力目标: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难点: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具:电脑平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3、情感目标: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难点: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一、《题西林壁》教学目标•理解古人视墙为书的心情•领悟诗人在壁上题诗的用意•了解诗人生平教学重点•理解古人视墙为书的心情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生平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享发现•模仿创作,感悟亲身体验•融学教学,尊重学生主体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 - 引入题目,让学生谈自己随手写下话题、引言、箴言、名言警句的地方。

- 让学生分享,比对各自心理状态。

2.语文学习 -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

- 分讨古人的心情,带领学生去感受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生活实践/体验 - 让学生直接书写自己的心情、名言、书法作品等。

(如果设硬性要求没意义,能表现感情即可)课后小结•整理课上学到的知识。

•随手书写自己内心体验。

二、《登高》教学目标•了解本诗诗人和创作背景和意图•理解“物我两忘”的意涵•正确朗读诗文•运用诗意描写自然环境教学重点•了解本诗诗人和创作背景和意图•理解“物我两忘”的意涵教学难点•运用诗意描写自然环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体验感悟•观摩示范,模仿创作•板书引导,互助互评教学过程1.课前关注 - 导入垂直写诗。

- 让学生说出他们喜欢的季节、自然景色。

2.语文学习 - 解读《登高》中的诗意描写,让学生逐句感悟,了解物我两忘的意涵。

- 分享学生已有的关于伟人的知识,深化对人物的感悟。

3.实践体验 - 带领学生参观自然风光,感受制造气氛,尝试模仿诗人运用诗意描写。

课后反思•整理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自己写几句诗。

三、《游山西村》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乡村生活•掌握古诗朗读技巧•了解江南的美景教学重点•了解古代乡村生活•掌握古诗朗读技巧教学难点•了解江南的美景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享体验•阅读讲演,模仿朗诵•形式检测,反思互助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 -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环境的改变,并询问他们家乡最美的地方。

2.语文学习 - 进一步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

分享古代乡村生活和文化。

- 逐句理解诗意,模仿朗读技巧,并模仿创作。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语文S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语文S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语文S版课题15 古诗三首之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

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

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一)、引导自学师: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

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小黑板出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齐读课题。

生:谁送谁生:在什么地方送?生:在什么时候送?生:怎么送?生:送到哪?生:为什么送?学生自学生读诗(生齐读)预设:生: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

生:我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指导学生有感三、拓展四|、小结(二)、引导汇报1、检测朗读师:2、理解前两句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谁第一个汇报?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课文15《古诗三首:赋锝古原草送别》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课文15《古诗三首:赋锝古原草送别》语文S版
4.多元评价,关注成长
本案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注重鼓励性原则,让学生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提高自信心。
5.知识与能力并重,提升语文素养
本案例在教学中既注重古诗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布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培养关爱环境、珍惜自然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学会珍惜友情,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4.挖掘古诗中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小组合作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我还会组织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此外,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在评价时,注重鼓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诗人背景: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15课.古诗三首 教案

第15课.古诗三首 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谈话导入。

通过古诗及歌曲《送别》导入本文。

2.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学习。

1.请同学查阅资料,并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请同学们根据本文的课后注释翻译句义。

4.体会诗中各句描写方法是写景、抒情或者是叙事,并体会其含义。

5.通读全诗,说一说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首先自主学习找答案,然后小组写作探究。

三、反馈展示,释疑质疑第一个问题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崇信佛教。

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第二个问题元二:姓元,排行第二。

使:出使。

朝(zhāo)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shè):旅店。

第三个问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浥”字写出了小雨的轻柔,只是把路上的尘埃湿润了。

“新”字则又恰到好处的写了雨后青柳的清新与绿意盎然。

采用了写景的手法。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敬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表。

采用了抒情的写法。

第四个问题本诗前两句写景,明写春景暗喻离别。

后两句则主要抒情,从文中的频频祝酒,殷殷话别可深切感受到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第五个问题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悲伤,含蓄,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补充学生的回答,并加以总结。

15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5课教案

15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5课教案

15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5课教案15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5课教案月日(星期)总第50课时课题教学目标15古诗三首之一:送元二使安西课型新授知识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解内容,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重点教学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并从中受到感染。

难点教学录音机用具教学方法读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2、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二、学习1、解诗题,知作者。

古诗。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师小结:这一句诗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三、课外拓展。

四、总结。

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

★语文六年级下语文S版第15课《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语文S版第15课《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15.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图画激趣,激趣导入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

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

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

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

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

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5古诗三首_语文s版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5古诗三首_语文s版

第一站——自主学习1.查资料:我了解到的王维、李白和白居易。

2.我能认真阅读古诗,圈画诗中的生字词,弄清字音,并能利用工具书或联系课文解决难解词的意思。

3.再读古诗,我能认真摸索古诗的要紧内容。

4.默读古诗,我能尝试着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点做上记号,预备上课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解决。

第二站——挑战自我1.相互检查自学字词情形。

2.我来说说古诗的要紧内容。

第三站——合作探究(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我们头脑里就会显现一幅画面。

请大伙儿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说说这首诗描画了如何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为我们点明了送别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其中“柳”与___________谐音,暗含___ ___________之意。

3.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交”中你能体会出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什么样的三月叫作“烟花三月”?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画出江南三月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什么缘故说是“孤舟”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朋友的船只由近及远,内心会想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5《古诗三首:赋锝古原草送别 》语文s版[006]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5《古诗三首:赋锝古原草送别 》语文s版[006]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默写全诗;2、读懂诗句意思,读懂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思想感情;3、细品全诗,体会送别诗“借景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读懂诗句意思,读懂诗文内容,体会送别诗“借景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表现力,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音乐下载。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有感情背《石灰吟》《竹石》《青松》《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2、简单比较刚刚背的六首诗(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和送别诗的“借景抒情”),引入,师生共同板书课题赋得古原草送别,读题,质疑。

二、初品全诗,读懂诗句意思。

1、围绕“送别诗”这一主题,读题中的“送别”与诗句中的“送去”、“别情”。

2、自读全诗:正确、流利。

而后借助注释理解,准备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释疑、小结。

重点:离离、萋萋: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荣:枯萎,繁盛。

远芳:蔓延到远处的芳草。

晴翠:晴天里青翠的草色。

侵:侵占。

接:连接。

王孙:此指相送的朋友。

4、读诗,理解性地感知内容。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要求把“离离原上草”译成一个现代文感叹句。

(原野上的草多么茂盛啊!)6、指导、练习有感情读诗,读至背诵。

三、再品全诗,体会“借景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表现力,体会诗人的感情。

1、探究思考题:我们一读题就知道这首诗是送别诗。

但是,诗里只有最后一句写送别(抒情),前面的诗句都是写草(景)。

这这种方法叫?(是的,前两首诗就已经学过了,“借景抒情”。

)这首诗是如何“借景抒情”的?2、自主思考后点拨总结。

(1)“离离原上草”与后面写草的诗句是什么结构关系?(总分关系)(2)诗句里哪些词最能表现草的茂盛?(离离荣不尽又生远侵翠接萋萋)(3)白诗人笔下的“草”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与旺盛啊!(4(5)这个“首尾呼应”是多么妙啊!一个总起,一个总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课文15《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课文15《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语文S版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学情预估从低年级的“一去二三里”到现在的四年级,个人觉得,教材的编排是从易到难,从简单的字眼到复杂的文本,处于学业中段在古诗朗读技巧上要求更进一步,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因此我们预估(学生缺乏读古诗的技巧);低年级古诗情感多体现在对四季的景与物的喜爱,而到了中高段则更多偏向于人的丰富情感,针对本首诗,孩子对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可能还在表面上,仅仅停留在朋友之间的不舍情谊,而乎视了对朋友远行的一种担忧,对朋友回归的一种祈盼,感悟不够深,不够透,因此我们预估(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情感理解不充分)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会写“舍、君”这两个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1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首古诗,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江雪》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望岳》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以一段简短的导语引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逐首分析(1)《江雪》 a.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b.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c.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探讨作者在寒冷的江雪中寄托的孤独、高洁和坚韧的品质。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a.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b.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送别的场景。

c. 分析诗歌中的友情、离别和祝愿,探讨作者在送别友人时所表达的豁达和乐观。

(3)《望岳》 a.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b.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泰山景色。

c.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探讨作者在登高远望中寄托的豪情壮志和进取精神。

4、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三首古诗的异同点,从内容、形式、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三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提高。

411、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的意境或情感,写一篇短文或诗歌,以锻炼其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4111、课堂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古典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三首古诗,掌握其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15《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15《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语文S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对边塞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韵律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将诗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个性化创作。
4.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联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壮阔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2.诵读感悟,理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诵读是理解古诗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意。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诗词朗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勇敢、坚定、自信的品质。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包括唐代边塞文化、诗人王维的生平以及“元二”的身份,为学生理解古诗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然后,我会让学生尝试朗读古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阳关”、“渭城”、“朝雨”等,解释这些词汇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会讲解古诗的对仗、韵律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从技巧层面欣赏古诗的美。

桥西区XX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古诗三首教案2语文S版

桥西区XX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古诗三首教案2语文S版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3。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2、指名反馈
(1)课文哪个部分让你的感受深?
(2)指名读,其他同学画关键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浥”,会写“孟、陵、鹤”3个牛N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叙述每首诗的意思。


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休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选一首诗默写下来。

教学重点
1.背诵谍文。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己读懂诗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钢琴曲《神秘花园》
教学时长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亲情让我们体验到亲人的关爱;友情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三首描写送别的古诗。

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的三位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走进他们送别的场面,分享他们与朋友离别时浓浓的惜别之情。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送兀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言简意赅的谈话导入,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了本课要学的古诗上。

既明确了所要学的古诗的相关内容,又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也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纶口出轻应胡诙「直笊丫育、
2抬馅读:站合音频资料jI■ H o
(1)《送元二使安西》中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朝(zhdo)、舍(s he)
(2)《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要注意的字音有:枯(ku)、
尽(jin)。

3才用不同形式的读法(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做到
读顺、读熟。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利于后面学
习活动的开展。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白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两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
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
地方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教学环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
自主性,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意,是本环节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种
能力J
四、品读诗句,想象0]面领悟诗情
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1你对作者王维了解多少?用一句话介绍他。

(教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描衍说题目的意思・
老师提示:从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友人赴边之作。

当时被送的
这位.朋友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

(2)指詁说前两句1#的竟思,,
【意思大意对即可,不必苛刻要求。

告诉学生说诗意时,可以适当调
整诗句中的词序°】
(3)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什么情境中送别
朋友的?诗人在这种情境中送别M友时的心情如何?
送别的地点渭城,时间、天气朝雨,环境客舍青、柳色
新。

朝雨湿尘,不湿路,友人扬鞭,不扬尘,舍青柳新景致虽好,但
朋友征途万里,送别思绪仍万千。

(4)指名说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中,诗人为什么“劝”酒?
当时籍劝”的场面是怎样的呢?
①诗句中告诉我们,之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因为一一“西出阳关无故人S
②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再
劝……
老朋友出使安西,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
又劝……
3此时此刻「你休会到『什么?
(朋友间依依惜别,友情深厚等。


(三、四两句诗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白诗意的基础上,扣住诗眼“劝” 设计引读,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浓浓惜别之情J
4配圧反复朗茯整茁寺比不同形北4
【在配乐诵读中,感受诗句的美和诗的意境美及诗中情谊之美。


我们品完了王维诗中送给世人的这缕浓浓的友情之后,让我们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再去寻找朋友之间分别时的依依之情吧!
第[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1你对作者白居易了解多少?用一句话介绍他。

(教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老师提示:《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
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甚至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严谨,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请学生说時5的竟思“
(2)让学生再读全诗:从诗中画出表现古原草生命力强的特点的词语.(学生圈画,老师巡视,圈画后交流。

让生反复自由读诗,想象古原
草茂盛的样子,读后请学生说说看到的闸面J
【让学生感受古原草的勃勃生机,进一步体验古原草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J
(3)请从诗中画出描写朋友送别的诗句。

诗人在送别朋友时,他眼中繁茂的草儿是如何满怀离别之.情的呢?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借春草表达的情意,体会情景交融的方法。

】(4)用师生接读的形式(师读一句,生接读下一句),反复接读全诗,体会诗情C
3此时此刻,你休会到『什么?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话。

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的场面
写下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白居易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赋
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分享了他们与友人送别的场面,体验到了
朋友之间浓浓的惜别之情。

这节课我们学习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品一品“诗仙”用人间友情酿造的这杯美酒。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纶口出轻屮朗饮•读准7育、
2抬洛读,学生互札配合指川错i辽
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法(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做到读顺、读熟。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白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这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地方’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请学生各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李白。

(教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2交流对诗:益的理解^
(1)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题目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教师的提问培养了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指名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烟花三月的季节里,你可以看到什么?此时你想做什么?孟浩然与李白会做什么呢?【抓住“烟花三月”提问,一是唤醒学生脑海里美丽的春景画面。

二是体验诗人的离别愁情。

在这明媚的春光中,孟浩然与李白本可一边饮酒,一边赏尽春天美景,一边吟诗作对,但朋友却要“下扬州” ,不免愁情满怀。

为体会三、四句诗的情境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指名说三四句诗的意思。

此时的李白在干什么?诗句呈现的是一幅怎
样的画面?想一想,说一说。

【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通过想象,激活了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给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注入了生机J
3此时此刻「你休会到『什么?
(朋友耐依依惜汕反怙深却等J
4廿俑《黄鶴楼送盂■浩然之广陵鼻
五、诵读诗句,感受友情之珍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一(唐)王刖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一〔丿片)高适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一一〔也)李白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一一(世)张几衿
桃花淖水深丁尺,不及汪伦送我悅一一〔也)于白
六、拓展延伸
展开合理想象,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的意思不难懂,学生在参照注释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明白大鼠因此老帅不必n疏通语占上下太大功丿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主要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多读悟出来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大意,进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一要做到理解到位;二要想象画面;三要体会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