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民族唱法是指不同于西方音乐的传统民间音乐唱法,以自然、朴实、灵活的歌唱技巧为特点,代表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在现代唱片、演出等音乐事业中,民族唱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习和掌握民族唱法的技巧和要领,对于音乐人和爱好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训练技巧1.呼吸练习呼吸是歌唱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民族唱法的基础技巧之一。
要想唱出自然、流畅、有力的声音,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
对于练习呼吸,可以采取下述方法:(1)深呼吸练习:呼吸时,用鼻子慢慢吸入空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用口吐气,让胸部和腹部缩小。
反复练习,增加肺活量和呼吸深度。
(2)连续呼吸练习:保持坐姿,鼻子和嘴巴交替呼吸,使氧气流进肺部。
在呼气时,用腹肌稍稍凸出,让气体畅通无阻。
2.咬字练习民族唱法中,讲究拼音准确、字音清晰。
对于不同的民族唱法,唱腔、语调、辞意等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咬字方面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1)字音练习:是对每个音节进行练习,以清晰、准确的发音为目标,逐渐掌握民族歌曲的口腔形态。
可以通过反复快速的读词、练唱来提高口齿清晰度。
(2)语调练习:不同民族唱法中语调各有不同,语调的掌握要求根据唱曲类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比如,有的民族唱法要求高声唱,这时可以使用哑铃等道具来帮助训练。
3.节奏掌握民族唱法的节奏拍子往往比较灵活,要确保练习者能够准确把握节奏的变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手拍练习:手拍是最简单直接的节奏训练方法之一。
可以利用CD等伴奏来帮助掌握节奏,并通过手拍让身体感受到唱曲中的音乐节奏变化。
(2)跳舞式唱法:这是民族唱法中常见的一种训练方法,可以使练习者更加贴近节奏的变化,让唱曲更加有节奏感。
二、演唱要点1.情感表达民族唱法往往是唱曲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够让听众更好的感受民族歌曲的魅力。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动情、抒情、情感投入,生动地表达唱曲的情感内涵。
2.音色掌握民族唱法中,音色与唱腔的特点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歌谣、山歌、戏曲唱腔等多种形式。
民族唱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俗性,传承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如何进行民族唱法的训练和演唱,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要点。
一、唱法训练技巧1、正确的呼吸方法:民族唱法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以保证歌曲的形体完整和声音质量。
要通过饱满的吸气和缓慢的呼气来实现良好的呼吸,不要过度用力或呼吸不顺畅。
同时,要注意腹肌的控制,让声音产生深厚的共鸣。
2、发声技巧:民族唱法通常需要用较高的声音唱出高亢的情感。
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一些发声技巧,如喉音、颤音、卷舌音等。
这些技巧需要获得适当的训练,以充分发挥声音的表现力。
3、音调训练:音调是民族唱法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要做到精准的音调,需要经过严格的音调训练。
这包括练习各种唱调、唱宽度和音高等要素,以达到唱法的熟练程度。
4、节奏训练:民族唱法中的节奏感觉不仅包括唱腔的节拍,还需要对歌词中的重音和轻音进行强化。
要掌握好节奏感,需要多练习,可以听歌、打歌、跟唱等方式进行。
5、口腔调整:民族唱法要求唱法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需要调整口形,让唱腔更加饱满、富有力量和美感。
二、演唱要点1、清晰的发音:民族唱法通常需要表达深刻的情感,因此需要表达清晰的发音,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
2、充分的情感表现:民族唱法的特点是情感饱满,表现力极强。
演唱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3、掌握好速度:民族唱法的速度和尺度有时会很快,有时会很慢。
唱腔的速度要根据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需要进行调整。
4、正确的姿势:演唱民族唱法的时候,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避免过度张扬或不当的动作。
唱腔时眼神也很重要,要与观众建立良好的眼神交流。
5、感情投入:演唱民族唱法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感情投入,不要只顾技巧而忽略情感。
唱腔时要体现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领悟,以达到演唱的最佳效果。
民族音乐演唱的发声技巧分析
民族音乐演唱的发声技巧分析民族音乐演唱是指具有民族特征的歌曲演唱,它与其他歌曲的演唱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
在演唱过程中,发声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对民族音乐演唱的发声技巧进行分析。
1. 呼吸技巧民族音乐演唱需要有一个稳定而充沛的呼吸,有些歌曲需要在演唱中断断续续地换气,有些歌曲则需要在短时间内连续起伏的演唱,因此呼吸的技巧和控制至关重要。
演唱前要进行一定的深呼吸、拍打胸腔、轻搓声带等准备动作,以使声带的发挥情况良好。
2. 音调技巧发挥音调的技巧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演唱高音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声带容易受到损害。
在演唱时需要注意保持喉咙张开但不紧张,尤其是在高音时更是如此,以免喉咙紧张而出现高音不准、缩声等问题。
3. 声量技巧声量是指演唱时所发出的声音大小和强度。
民族音乐中常常需要演唱高亢热烈的歌曲,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声量技巧。
在演唱时要注意口型、发音的清晰度和强度,把歌唱的有力、热情和感情表达出来。
民族音乐中,喉音与其他音乐演唱相比更加常见,演唱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喉音技巧。
喉音发声应该注意让声带振动均匀,喉部的协同运动更为重要,发声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肺活量。
音乐演唱的表达是一种情感传达,涉及到歌曲的表达和人们对歌曲的理解。
演唱者需要对歌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传达的演绎和呈现。
演唱时需要通过音调、音量、节奏、音色等元素进行自由发挥,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内涵。
总之,民族音乐演唱的发声技巧需要掌握好呼吸、音调、声量、喉音等技巧,并在音乐表达技巧上加以运用,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以更好地展现歌曲的特色和情感内涵。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民族唱法是指以表达特定民族文化为目的的歌唱技巧和表演方式。
不同民族的唱法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主要包括声音技巧、节奏技巧和表演技巧。
声音技巧方面,民族唱法注重发声的自然和鲜明。
要通过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式,让声音显得自然、宽广而富有穿透力。
不同民族的唱法还有各自的音调特点,例如蒙古族的高亢激昂和藏族的悠扬婉转,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来达到熟练掌握。
节奏技巧方面,民族唱法通常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要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让歌曲的节奏感强烈而明确。
在训练中可以通过打节拍器等方式来提高节奏感。
要学会合理运用变节奏、加速、减速等手法,使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表演技巧方面,民族唱法的演唱要求有时需要加上动作和表情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要让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与歌曲内容相契合,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情感。
还要注重舞台的布置和服装的选择,以呈现出民族特色的舞台效果。
民族唱法的演唱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音准确。
要学会正确发音,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发音方式和音调。
例如蒙古族的发音有很多特殊的喉音和舌音,需要耐心学习和模仿。
其次是情感表达。
民族唱法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要通过声音的表演,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进而能够产生共鸣。
再次是节奏掌握。
民族唱法的节奏感通常比较强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好节奏,做到稳定、清晰而不拖沓。
最后是形象展示。
要注重舞台形象的展示,包括服装、发型、化妆等方面。
要能够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美丽,使演唱更具感染力。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很多,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高。
希望以上的探讨能够对学习民族唱法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发声是歌唱的第一步。
你知道民族唱法中如何发声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民族唱法发声技巧,欢迎阅读。
一. 技巧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在大声说话时,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忘了说话内容.二..气息问题发音*震动,震动*气息,要使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要有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三..声线问题我们的发音,有一个不容易察觉的线路,比如打呼哨,声音很响亮,道理就在于气息畅通,声音集中,通行无阻.说话也是这样,要尽量让自己的气息贯通,让气音尽量沿着口腔内部的中纵线穿透而出. 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而响亮.下面我们说下唱歌的基本方法一:姿势身体要直 2.重心要稳 3.上胸要开 4.双肩要松 5.面部自然 6.精神振奋二:呼吸(呼吸方法有多种...我们应曲风而异)锁骨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一般我国的美声唱法多才用与第4种:胸腹失联合呼吸法....通俗就较为随意点了)练习呼吸的方法:可分无声呼吸练习: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慢呼(二)发声呼吸练习..顿音.连音或连顿结合的练习再说下唱歌时应该如何起音;第一,要防止用过多和过猛的'气息去冲击声带.第二.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不积极*拢闭合去挡气第三,要防止起音时喉头挤,卡,压,使喉头失去弹性.起音时,一定要做到发生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动,并将打哈欠,放下喉头,空气通过声门而吹的三个动作,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时还要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的协调配合速度.闭合哼鸣的练习方法:1.正确站立的歌唱姿势和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2.用口鼻垂直吸气,鼻孔兴奋张开.哼唱时,要有流鼻涕的感觉,要均匀.柔和地从鼻腔向外叹气,一定要有叹气感.通畅感.横膈膜有各显的支持点.3.哼唱时,嘴似闭非闭,上下齿不要咬死,舌头平放,舌头舔在下牙床上,喉头下沉轻轻提气.4.哼唱时,声音是从上口盖以上发出的,眉心和鼻深处有轻微的振动感,而且每个音都是从同一位置上哼出来的。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
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
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
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
中国的民族唱法继承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她又大胆吸收美声发声法的特点,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
中国唱法的美声标准,在声音观念上要求甜、脆、圆、亮、水;在发声方法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灵活变化,协调配合,用嗓合理;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伸缩自如。
穿透力强;在声音与其它歌唱手段的关系上,则是先动情而后发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随字发,声随腔行。
中国民族歌唱的发声与其他各国唱法的发声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民族唱法气息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
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
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
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
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
简述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简述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要想完美地演唱民族唱法,需要具备一定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
一、训练技巧1. 声音训练民族唱法有着独特的声音表现方式,因此要想精准地表达出来,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声音训练。
这包括口腔和胸腔的呼吸、发音、共鸣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经常进行这些修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唱歌的技巧和表现能力。
2. 态度和心理训练格局和内心的态度对于民族唱法的演唱非常重要。
唱歌时,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对音乐和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唱法表达的情感含义。
只有这样,才能将音乐的美妙传递到观众的内心。
3. 演唱练习针对不同的民族唱法,有着不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听、多看,多模仿演唱。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调整,才能逐渐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完美地表达出音乐的美妙。
二、演唱要点1. 合适的音高和节奏在演唱民族唱法时,要根据音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音高和节奏。
通过强调重点音符和停顿,增强曲调的节奏感,从而增加演唱的韵律感和动感。
2. 准确的发音和咬字民族唱法中的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准确的发音和咬字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文字所包含的情感意义。
因此,在演唱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力,尽可能清晰地传达出歌曲所描绘的场景、人物和故事情节。
3. 传递情感民族唱法的演唱是要表达情感的,因此演唱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唱歌时,要将自己完全投入到音乐中,在突出重点部分的同时,要注意表达情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曲调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4. 展现个性每个人的唱法都有其独特个性,因此演唱时也需要展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在保持音乐性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自己的独特性,使观众更加喜爱自己的唱法。
综上所述,要想具有出色的民族唱法演唱水平,需要在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是指中国各民族歌曲演唱的特殊咬字、发声和演唱技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唱法,如蒙古族的呼麦唱法、藏族的喉音唱法、汉族的咬字唱法等。
下面将介绍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
1. 咬字训练:民族唱法中咬字非常重要,要求清晰、准确、独特。
可以通过练习嘴部肌肉,使发音更加鲜明,咬字更加准确。
同时要注意嘴唇、舌头、牙齿的协同运动,使咬字的力度有所变化,凸显各个乐句的情感色彩。
2. 声音发声:不同民族唱法对声音的要求也不同。
如蒙古族的呼麦唱法,要求发出低沉、浑厚、磁性的声音;藏族的喉音唱法,则要求声音特别尖利、刺耳,具有特殊的音色。
在训练中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声音,使符合特定的唱法要求。
3. 唱腔节奏:民族唱法中的唱腔节奏往往非常独特,有时较为复杂。
在训练中要注意准确把握节奏感,注意音符的延长和短促,注重对每个音符的把握和表达。
4. 情感表达:民族唱法注重情感的表达,要求歌者能够通过声音传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演唱时,要注重情境的创造,通过节奏的变换、音符的处理、声音的传递等方面来表达出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1.熟悉歌曲:在演唱民族歌曲前,要先熟悉歌曲的曲调、歌词、意义和情感。
通过反复的听、读和理解,增加对歌曲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
3. 咬字发声:根据不同民族的唱法要求,要注意清晰、准确、独特地咬字。
通过训练嘴部肌肉和调整发声方式,使咬字更加准确、鲜明,从而更好地传达歌曲的表达意义。
5. 注意形象表演:民族唱法的演唱往往需要一定的形象表演,如蒙古族呼麦中的口型表演、藏族喉音中的舌尖动作等。
要注意演唱时的微笑、动作、姿态,使演唱更加生动、有神。
民族唱法是中国各民族独特的演唱方式,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咬字、发声和演唱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歌曲曲调、节奏和情感,使歌曲的表达更加贴合民族特色,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想要演唱好民族歌曲,除了技巧的训练,还需要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深入了解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传达和表达民族歌曲的情感和意义。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民族唱法是一种重要的演唱方式。
它在各个民族的音乐表演中都有广泛应用,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和演唱要点,能够准确表达民族特色和情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而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训练技巧1. 合理呼吸:合理呼吸是民族唱法的基础,也是保持音乐曲调和控制呼吸力度的关键。
训练时要注重通过腹式呼吸来加强声音的控制力度,保持稳定的音质和音量。
2. 开发喉音:喉音是民族唱法中常用的一种发声形式。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喉音的音准和音质,增加音域和音色的丰富性。
训练时应注意练习声带和咽喉的协调,避免出现声音破裂或者失控的情况。
3. 提高音准和节奏感:音准和节奏感是民族唱法的基本要求,训练时应注重练习对调和音高的掌握,确保每一个音符都能准确无误地演唱出来。
还要加强对节奏的把握,能够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
4. 声音的变化和操控:民族唱法中经常需要使用到声音的变化和操控,例如调整音色、音量和音强等,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训练时要注重通过声带的控制和调整来实现声音的变化和操控,使演唱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5. 增强音乐表达能力:民族唱法中,演唱者不仅要准确地演唱音符,还要通过音乐的表达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训练时应注重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歌词的解读和情感的体验,能够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并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演唱要点1. 把握歌曲的基本特征:每首歌曲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演唱时要准确把握这些特点,通过源于民族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意境,使演唱更加有特色和感染力。
2. 注重语言表达:在民族唱法中,语言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演唱者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够更好地传递歌曲的意义和情感。
演唱时应注重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调的控制,使歌词更加清晰明了。
3. 注意强调情感的表达:在演唱民族歌曲时,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调节,强调歌曲中的情感,使演唱更加有感染力。
简述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简述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是指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歌唱方式。
它包括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唱法,如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卷舌唱法、苗族的甩腰舞唱法等。
民族唱法在音乐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要求歌手具有较高的音乐技巧,更需要歌手具有对民族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对于歌手来说至关重要。
一、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1. 掌握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要想学好民族唱法,首先要对所要学习的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这包括了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不同音乐风格的特色等。
只有了解了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民族唱法。
2. 学习语言和发音民族唱法通常会涉及到民族语言的演唱。
学习者要能够熟练掌握相应民族语言的发音和语调。
对于一些复杂的喉音唱法,更需要进行系统的语音训练,以确保发音准确。
3. 注重身体协调训练民族唱法中的一些唱法技巧需要辅以身体的协调动作。
在蒙古族长调中,歌手需要辅以律动的手势,以增强声音的表现力。
民族唱法的训练需要注重身体协调,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4. 培养音乐耳朵和音乐感民族唱法的音乐表现要求歌手能够准确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变化。
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听音训练来培养自己的音乐耳朵和音乐感。
只有对音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表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5. 多角度学习除了进行声乐技巧的训练外,学习者还要多角度学习民族唱法。
这包括了对民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对民族唱法的理论研究,以及学习其他民族唱法的经验和技巧。
二、民族唱法的演唱要点1. 把握音乐的特点每种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音乐风格。
蒙古族的长调音乐富有悠远、激昂的气势,而藏族的卷舌唱法则显得柔和、细腻。
而苗族的甩腰舞唱法则要求歌手兼顾歌唱与舞蹈的联动。
演唱民族音乐要求歌手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表现其独特的魅力。
2. 注重情感表达民族音乐注重的不仅是音乐本身,更是对于生活、情感、历史的表达和诠释。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对于提高歌手的表现水平和音乐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1.音准训练音准是歌唱表演的基本功,包括音高、音准和音色,是构建歌唱声音的基础。
在民族唱法的音准训练中,歌手需要通过长期的反复练习,磨练自己的音准感觉,掌握精准的音高和音准,保持纯净的音色。
可以通过练习唱调子、音程、音阶等方式进行训练,提高音准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2.咬字训练民族唱法中的歌词常常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想表达歌词的情感和意境,就必须做到清晰准确地发音。
咬字训练是民族唱法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歌手应该注重发音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培养自己的咬字技巧,使歌词的含义和情感得以清晰传达。
3. 声音力度控制民族唱法的表演常常需要对声音的力度进行细致的控制,从柔和到高亢,从轻柔到磅礴,歌手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音乐张力。
在训练时,歌手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调整,准确掌握自己声音的力度和音量,做到声音的稳定和灵活。
4. 情感表达训练民族唱法的表演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歌手要能够通过声音来诠释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在训练中,歌手需要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使歌曲的演唱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5. 肺活量训练良好的肺活量是支撑声音的关键,尤其是在民族唱法中,有时需要长时间一气呵成地唱出高亢的音调,因此良好的肺活量是必不可少的。
歌手可以通过长期的呼吸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肺活量,提高持续高品质音乐表演的能力。
以上就是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歌手才能够在表演中展现出专业的技巧和出色的音乐艺术表现。
二、民族唱法的演唱要点1. 歌曲选择民族唱法中的歌曲往往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因此在演唱时,要选择合适的歌曲。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民族唱法是指不同民族或地区传统的歌唱技巧和风格。
不同的民族唱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反映了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一、喉音唱法:喉音唱法是蒙古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声带和喉部的振动产生独特的音色。
喉音唱法要求歌手通过调整喉部的形态和呼吸控制,在一口气中同时发出两种或多种声音,产生低音、中音和高音等丰富的音色层次。
二、卷舌唱法:卷舌唱法是藏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舌尖反复滚动,产生独特的卷音。
卷舌唱法要求歌手在发音过程中灵活运用舌头的动作,控制气息的流动,形成清晰而具有特色的音色。
三、颤音唱法:颤音唱法是回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喉部的震动产生颤音。
颤音唱法要求歌手在发声的过程中控制呼吸,通过喉部的震动使音符有律动、起伏的感觉,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划音唱法:划音唱法是汉族山西地区的传统唱法,通过舌头快速滑动,发出划音的声音。
划音唱法要求歌手准确控制舌头的速度和力度,使划音清晰有力,划出多种音色,增加音乐的独特性和表现力。
五、颤音唱法:颤音唱法是壮族等民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声带的颤动产生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音色。
颤音唱法要求歌手在发声时加入颤音,使音符有一定的颤动,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假声唱法:假声唱法是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传统的唱法之一,通过咽部的共鸣产生高音。
假声唱法要求歌手通过调整喉咙和发声部位的形态,使声音在喉部和咽部产生共鸣,达到高音的效果,且能够保持音色的稳定性。
七、法国韵律唱法:法国韵律唱法是布依族及其他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唱法之一,通过连续的颤音和滑音给人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感受。
法国韵律唱法要求歌手在发声时运用颤音和滑音,控制声带和气息的流动,形成独特的音乐语言。
不同的民族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强调对声音的控制和调节,注重发声部位的灵活运用,以及呼吸技巧的训练。
此外,民族唱法还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通过声音和音乐来表现特定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民俗风情。
民歌演唱技巧
民歌演唱技巧
1、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民歌演唱需要运用正确的呼吸方式来支
持声音。
一般来说,胸腹式呼吸是最常用的呼吸方式,它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气息支持,使声音更加自然和柔和。
2、发声技巧:民歌演唱需要运用正确的发声技巧来保证声音的质
量和表现力。
发声时应该注重声带的松弛和自然振动,避免过度用力或者紧张。
同时,要注意音准和发音的准确性,这可以通过练习音阶、音程、调式等基本音乐技能来提高。
3、注重咬字和吐字:民歌演唱需要清晰地咬字和吐字,以便更好
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在演唱时,应该注重字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通过练习口语和朗读来提高咬字和吐字的技巧。
4、运用声音的力度和音色:民歌演唱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力度和
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
演唱者应该根据歌曲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声音的力度和音色,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5、注重表演技巧:民歌演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还需要运用表
演技巧来传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演唱者应该注重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表演技巧,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刍议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及技巧
刍议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及技巧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音乐形式。
在演唱民族声乐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到婉转悠扬、婉转动人。
下面就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及技巧进行一番刍议。
一、呼吸控制民族声乐演唱的第一步是呼吸,良好的呼吸控制能够使声音更加饱满、稳定。
在演唱时,要通过深呼吸将气息充分吸入到腹部,并控制呼吸的流速,使呼吸均匀而细腻。
在演唱高、低音时,要灵活运用呼吸控制技巧,确保声音的稳定和顺畅。
二、音准准确民族声乐的音准要求非常高,演唱者需要具备相当的音乐感和音乐耳。
在练习中,可以通过听音乐,跟着音乐的旋律,尝试不断调整音准,达到与音乐完美契合的效果。
在演唱时,要注重音准的调整,以确保每一个音符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三、咬字清晰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咬字清晰是非常重要的。
演唱者需要在演唱中清晰、明了地表达每一个音节,每一个词语,以使歌曲的意境更加丰富,令人产生共鸣。
演唱者可以通过练习发声时,注重舌尖与牙齿的协调,以达到清晰咬字的效果。
四、情感表达民族声乐是一种富有感情的音乐形式,演唱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歌曲的情感传递给听众。
在演唱时,要对歌曲的情感进行深入理解,从内心产生共鸣,在演唱中用心去感受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节,以使歌曲的情感更加生动、真切。
五、音色处理民族声乐中音色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曲目要求演唱者能够灵活地切换音色,根据歌曲的表现需求,选择不同的音色来演绎。
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根据曲调的特点和情感要求,选择合适的音色进行演唱,动态变化,使歌曲更具表现力。
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及技巧包括呼吸控制、音准准确、咬字清晰、情感表达和音色处理等方面。
在演唱时,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练习和理解,才能够做到婉转悠扬、动人心魄的效果。
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民族声乐能够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民族声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
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一、气息运用。
1. 深呼吸。
- 民族歌曲演唱中,深呼吸是基础。
要像闻花香一样,将气息深深吸入腹部,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膨胀。
这样可以储存足够的气息,以满足较长乐句的演唱需求。
例如在演唱蒙古族长调歌曲时,其旋律悠长婉转,需要充足而稳定的气息支持,深呼吸能确保在演唱长音时气息不断,使声音连贯且富有张力。
2. 气息控制。
- 在演唱过程中,要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来控制气息的流动。
对于一些轻快的民族歌曲,如维吾尔族的一些舞曲风格的歌曲,气息的流动要相对轻快、短促,像灵动的小溪水跳跃。
而在演唱一些抒情的慢板民族歌曲时,气息要缓缓而出,像涓涓细流。
在唱高音时,不能单纯地靠喉咙用力,而是要依靠气息的推动。
比如演唱陕北民歌中的高音部分,通过腹部肌肉有控制地收缩,将气息稳定地向上推送,使高音既明亮又圆润。
二、咬字吐字。
1. 清晰准确。
2. 归韵收音。
- 每个字的韵尾要归韵到位。
例如在演唱江南民歌时,由于江南地区语言比较软糯,在唱到“桥”“摇”等字时,要将韵尾收好,使声音圆润动听。
而且在演唱中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单个字的清晰而破坏了整体的流畅性,要像串珠子一样,把每个字巧妙地连接起来,使歌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三、共鸣运用。
1. 胸腔共鸣。
2. 头腔共鸣。
- 头腔共鸣能使声音高亢、明亮、空灵。
在演唱一些少数民族的山歌时,如苗族的高腔山歌,头腔共鸣就非常重要。
演唱者要通过调整气息和发声位置,感觉声音在眉心处集中,从而发出清脆、高亢的声音,将山歌的悠扬和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在演唱一些民族歌曲的高音部分时,巧妙地结合头腔共鸣可以使高音轻松唱出且音色优美。
3. 口腔共鸣。
四、情感表达。
1. 深入理解民族文化。
- 要想在演唱民族歌曲时准确表达情感,必须深入了解歌曲所属民族的文化。
比如朝鲜族歌曲往往与他们的农耕文化、礼仪文化等密切相关。
当演唱朝鲜族歌曲时,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就能更好地把握歌曲中的情感内涵,唱出朝鲜族人民的热情、勤劳和质朴。
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民族唱法是指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采用的不同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式。
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演唱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喉音、藏族的吟唱、壮族的马蹄咚咚声等。
下面是对一些主要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进行介绍。
1.蒙古族唱法蒙古族的唱法以喉音为特色。
喉音是指通过调节喉部的肌肉使声音变化,呈现出高亢激昂的效果。
蒙古族唱法的喉音主要有“卷舌”、“滚舌”和“隐喉”等。
卷舌是指将舌头卷起,声音从喉咙中产生,高亢有力;滚舌是指将舌头滚动,使声音产生共鸣,独特悠远;隐喉是指将喉结向上提起,通过声带震动产生颤音效果,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蒙古族的唱法通常是富有豪情和力量感的。
2.藏族唱法藏族的唱法以吟唱为特色。
吟唱是一种较为工整的音乐演唱方式,主要通过控制呼吸和共鼻腔发声来表达情感。
藏族唱法的发声技巧有“腔调固定”、“双声部”和“喉音”等。
腔调固定是指唱法中的调式和音程是固定的,表达出一种亲切的感觉;双声部是指通过同时发出两个不同的音,产生合音的效果;喉音是指使用喉腔发出的音,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变化。
3.壮族唱法壮族的唱法以马蹄咚咚声为特色。
马蹄咚咚声是一种模拟马匹奔跑时的蹄声的演唱技巧,通过连续的声音发出,形成一种轻快的节奏感。
壮族的唱法主要有“拱调”、“调腔”和“披韵”等。
拱调是指有规律地运用音高变化,使唱法更具有魅力;调腔是指通过调整声音的音高和音调,表达出深厚的情感;披韵是指利用语音的连读和咬字方式,使唱法更具有韵味。
以上是对一些主要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进行的介绍。
每个民族的唱法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巧,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民族唱法是一种具有文化传承性和地域特色的唱法,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声音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训练民族唱法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要点,才能让演唱更加完美。
本文将在此探讨。
一、训练技巧1.反复练习民族唱法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
唱法中的音高、音色、节奏和感情处理都需要反复地练习,只有反复练习,唱法才会更加娴熟。
2.注意气息控制民族唱法是气息控制和发音的技术特殊讲究,因此需要练习控制气息。
演唱时应该注意呼吸的规律、力度和频率,以便控制演唱时的发声旋律和音色。
3.感情表达民族唱法往往含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过演唱表达出来可以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意义。
练唱时应该注意歌曲意义的理解,并通过感性的表达来诠释歌曲的内涵。
4.避免过度训练虽然需要反复训练,但也要注意足量训练,避免因为过度训练而伤害自己的嗓子和身体。
二、演唱要点1.发音准确民族唱法的发音相比其他唱法要更加独特。
要想演唱好,首先需要把握好发音的技巧和规律。
发音要准确清晰,才能表达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2.节奏明确民族唱法往往具有独特的节奏特点,要想演唱好,需要对歌曲的节奏非常熟悉,并通过掌握好节奏的规律,使歌曲的感情意义更加明确。
3.歌声冲浪翻滚民族唱法往往喜欢运用冲浪翻滚的唱法,通过音乐声效的变化和跳跃,唱出歌曲的独特特点和表达。
4.颤音唱法颤音唱法是民族唱法的一种重要特点和表现技法,通过唱出不同的颤音音乐色调,使歌曲传达出更为艺术的感觉。
总之,民族唱法是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它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演唱技巧。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对唱法的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演唱。
希望以上探讨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是指在不同民族之间有异彩纷呈的歌唱表现方式。
好的民族唱法需要从技巧上进行训练,以便在演唱时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独特地传递文化。
本文将介绍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
一、喉头发声的基础技能民族唱法中,喉头发声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技术。
喉头的发声技巧有以下要点:(1)喉部舒展喉部要保持放松,没有紧张感。
建议唱歌之前,先做些简单的喉部活动,如咳嗽、吐舌头、发出“呜”声等,以便喉头更加舒展。
(2)气息控制唱歌时,需要让气息从肺部自然流出。
喉部仅仅作为气息的“道路”,而不是“压迫器”或“挤压器”。
同时,要注意将气息加强以产生音调。
(3)弹性喉头在唱歌过程中,要让喉头成为一个弹性器官。
此技巧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音高控制,并大幅提高唱法的质量。
(4)舌头和喉头的配合舌头应该保持平坦,不卷曲或扭曲,以便在歌唱过程中更好地保持清晰的发音。
同时,喉头也需要与舌头相配合,以便抑制不必要的气息。
二、节奏和音高的训练在民族唱法中,节奏和音高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可以进行以下的训练:(1)节奏练习节奏训练可以帮助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控制节奏。
可以用打拍子的方法或通过歌曲的伴奏实现。
唱者可以先在比较简单的歌曲中进行练习,然后逐渐切换到更复杂的歌曲上。
节奏练习是在民族唱法的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2)音高练习音高是民族唱法的关键之一。
使用口型、颈部和喉头的练习可以帮助唱者更好地掌握音高。
演唱歌曲时,可以使用钢琴或其他乐器的伴奏来帮助进行调整。
三、情感表达的要点民族唱法是一种非常情感化的歌唱表达方式。
以下是几个好的情感表现技巧:(1)深刻思考歌曲的意义民族唱法传达的不仅仅是音乐,更多的是传递文化、精神和情感。
需要唱者深刻思考歌曲的意义,并尽可能地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演唱当中。
(2)意境重要音乐是生动的绘画。
唱者需要创造一个生动的意境,契合歌曲的情感和氛围。
意境促进了情感表达的真正实现。
(3)持续洞察力情感是随时都能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赵宏亮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
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
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
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
中国的民族唱法继承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她又大胆吸收美声发声法的特点,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
中国唱法的美声标准,在声音观念上要求甜、脆、圆、亮、水;在发声方法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灵活变化,协调配合,用嗓合理;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伸缩自如。
穿透力强;在声音与其它歌唱手段的关系上,则是先动情而后发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随字发,声随腔行。
中国民族歌唱的发声与其他各国唱法的发声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民族唱法气息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
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
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
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
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
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
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声带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1.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
2.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
3.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共鸣的运用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
1.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
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上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
相对来说,中国民族唱法中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在共鸣效果上,与欧洲美声唱法的宽、洪、粗、大有所不同。
2.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
总的说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比欧洲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此,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
3.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4.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
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焦点。
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个共鸣焦点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韵味中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游走共鸣焦点,是形成重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学派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在我国,“民族唱法”最初是为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来的,是传统歌曲在声乐理论上的集中反映。
它的界定,是以于一定的地方语言相结合的发声为基础,以风格化的吐字行腔为主要内容的发声方法为理论依据的。
新时期,是以四、五十年代的郭兰英、郭颂、王昆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
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演唱以真生为主,发声方法个性化,融入了中国戏曲的一些发声方法,声音自然、朴实,个性较突出,音质清脆、细腻,注重语言的音乐味,带有浓厚的传统民族声乐色彩。
这一唱法毫无争议地代表着民族的声乐唱法,为当时世人所认可。
并且演唱的许多优秀作品如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至今还脍炙人口。
随后,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促使“民族唱法”的含义已经渐渐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个以普通话为发声基础,以传统的歌曲唱法为根本,以“美声唱法”为借鉴,融“美声唱法”与传统歌曲唱法为一体的发声方法已经逐步形成,并慢慢取得“统治”地位。
这种唱法在继承传统歌曲唱法的同时,借鉴“美声唱法”的深厚气息,稳定的喉头位置,充分的泛音和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声音间过渡平滑及能增加美感的嗓音微颤等特点,使歌唱技巧方面日趋合理与科学。
此种唱法,以马玉涛,彭丽媛,吴雁泽等为代表。
该唱法,也被当今国人所接受和喜爱。
这种唱法改变了“民族唱法”的初衷,赋予了其新的生机。
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为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种唱法,代表着当今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是现实声乐实践活动中名副其实的“民族新唱法”1>提倡用方言,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或(方言和母语在演唱中的必要性)生命之树常青。
歌唱艺术的生命之树的根应该深深扎在民族的土壤中。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音乐绚丽多彩,各个地区的民歌、曲艺、戏曲的唱法代表这我国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
歌唱艺术形式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包含着一定的民族风格,欣赏习惯,并且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某一民族的语言,感情,心理,气质等。
试想,如果一个中国人连中国歌曲也唱不好,连自己的语言都不能在歌唱中运用自如,演唱技巧再高,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歌唱,就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语言和旋律是构成歌曲风格的两大重要因素。
我们确定某一民族的演唱风格主要的依据便是语言和语言音调的特色,因为语言的不同造成了独特的旋律节奏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声乐艺术风格。
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和吐字习惯,比如演唱四川民歌时所特有的语言韵律,再如演唱甘肃、青海、宁夏“花儿”时的地方语言特色都给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谈到语言音调这一点时,本人不禁想到在2002年度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所演唱的那首湖北民歌《龙船调》。
在演唱过程中,运用的湖北方言与音乐曲调非常吻合,趣味横生。
尤其是在男女之间调侃的那段对话,运用方言非常顺畅自如,别有一番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风味和地方色彩。
因而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众多掌声与赞赏。
方言母语是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提倡用方言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目的是让其更好地表现个性特色。
音乐家周萌昌教授曾呼吁“大力提倡用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推动民族声乐的建设与发展”。
他说:“没有山西话哪有郭兰英……不会说陕北话肯定唱不好‘信天游’”。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再如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开头和结尾用的“阿拉赫尼拉……”采用了赫哲族母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浏阳河》是一首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湖南民歌改编的歌曲,其中“路”唱成“楼”,“出”唱成“屈”,这种湖南方言的演唱,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觉。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民族声乐界曾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个性特色的歌唱家,如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新疆维吾尔族歌唱家克里木,山西歌唱家郭兰英,湖南歌唱家何纪光,东北歌唱家郭颂,云南歌唱家黄虹,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等等,他们的演唱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内涵,使中国民族歌坛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是与采用了方言、母语演唱分不开的。
如今这样的演唱已不多见了,这就是当今民族唱法存在的问题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只有继承我国民族语言文化,掌握本民族的语言特色,才能理解、唱好中国民歌;才能继承、发扬本民族的声乐传说。
2>提倡个性风格的民族新唱法或(个性风格的民族演唱欠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同属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应得到同等尊重与发展,所以在演唱风格上应具有本民族的独特风格,能反映出本民族的民族感情与丰富生活。
而今这些民族特色和各行风格被淡化了,产生了驱同的趋向,许多民歌手的演唱笼统的逐渐被“汉化”,他们都有着极为相似的“优点”――一样的字正腔圆,一样纯正的普通话,同样优美的音色,甚至演唱时面部表情都极为相似,显得非常的“专业”。
这也就是造成今天歌坛“千人一声”“风格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第10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我国著名的歌唱家,76岁高龄的郭兰英评委在回答现场观众提问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民族唱法的歌手,演唱方法单一,缺乏个性,更谈不上多样性了。
我希望出现在演唱上有个性的歌手,假如有这样的歌手,我就打高分“。
老艺术家的话说得非常真诚,直白,也很有份量,言中了当前我国民族唱法发展面临的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提到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林教授。
以金铁林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声乐工作者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充分学习、借鉴、吸收科学的美声唱法,地方戏曲等元素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民歌演唱方法。
由于这种唱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科学体系,且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故逐渐被部分声乐教育界及社会所认可,得以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