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发展美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陶瓷窑炉技术水平现状与发展思路
标签:陶瓷、窑炉、技术、发展2007-04-06 00:10
我国陶瓷窑炉技术水平现状与发展思路
1、引言
窑炉是陶瓷生产中最重要的烧成设备。我国陶瓷行业自古就有“生在成型,死在烧成”、“三分做、七分烧”及“陶瓷是火里求财”等行业名谚。古代窑工在开始烧窑前均举行敬窑神的活动,并每年定期到窑神庙、火神庙进行祭祀、祈盼提高烧窑的成功率与瓷业的兴旺。从中可知窑炉及烧成的利害关系。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又是最早发明与使用瓷器的国度,其中高超的筑炉技术与精湛的烧成技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上溯万年前的野烧(即用柴堆将坯体围在中间的露天烧成方法),发展到地下式的穴窑,半地下式的土窑,到唐宋时代已发到南方普遍采用连室式龙窑,烧柴、采用还原焰;北方盛行以馒头窑代表的间歇式窑炉,烧煤、采用氧化焰。在产品特色上亦分成“南青北白”的艺术特色,从此而形成明显的分野。中国陶瓷窑炉技术水平之高,远远领先于国外诸国。直到18世纪欧洲人才开始生产仿中国风格的瓷器,而缺乏松柴资源的日本,直到19世纪才掌握用煤炭烧窑的技术。回顾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作为中国人不能不引以为自豪。
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近200年来,在中国发展步伐减缓的时刻,西方国家的陶瓷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后来居上。尤其是德国、意大利及日本等国的陶瓷业进步很快,以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包括先进的窑炉与烧成技术领先于中国。世界陶瓷窑炉的发展,近百年来在经历了圆窑、推板窑、隧道窑后,已经进入全自动控制的辊道窑与梭式窑时代。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电脑控制软件的灵敏,陶瓷制品的烧成优品率、能耗及生产效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50年的变化,更为引人瞩目。
我国陶瓷行业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陶瓷生产线,尤其是建筑陶瓷生产线的引进取得巨大的成功,从而仅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已迅速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大国,我国的陶瓷窑炉设备与烧成技术水平也获得巨大的进步。综观目前我国陶瓷窑炉技术现状,存在着土、洋并举,先进与较落后相跻、中外技术相互融合或冲撞的复杂的局面。当前需要对国内陶瓷窑炉的技术水平、发展动向及新型窑炉前景进行分析,以确定未来适合国情特色的发展方向,从而保证中国陶瓷业在21世纪健康、持续发展。
2、目前国内窑炉技术水平现状
所谓技术水平,是指某种窑炉在生产效率、节能、节约耗材、热能利用(热效率)、控制操作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国际陶瓷行业在对窑炉技术设备进行评估亦大体采用以上标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乃至同一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在窑炉形式选择及技术水平方面亦有不同的变化。概括来讲,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窑炉种类及技术经济评估如下。(由于采取的某些技术数据出处不一,仅供参考)。
(1)圆窑:
圆窑系过去馒头窑进化而来。20世纪初日本陶瓷界将半倒焰式馒头窑改进为倒焰窑。20世纪50年代由河北邯郸彭城瓷区仿制成功,并推广普及。作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主要窑型,可以烧成日用细瓷、美术陶瓷、园林陶瓷及卫生陶瓷制品。热效利用率大约为3%。其中炉体热量损失达30~40%,烟卤冒出烟气及冷却造成的热量损失达45~47%。窑内匣钵热量损耗达10—20%左右。直径6米窑烧成周期约为150小时,小窑烧成周期为72小时。另外,由于煤烟与废渣污染严重,1999年国家经贸委明令指示淘汰。不过现仍有部分乡镇企业仍在使用倒焰窑,但整个趋势是渐近尾声。
(2)龙窑:
一般建在山坡,全长30米—40米。烧柴,气氛为还原焰。此种窑型热效利用高于圆窑,但近几十年来,作为主要能源的松柴的获取困难,且由于环境污染、窑内温差大等缺点。目前南方各瓷区亦很少见到。佛山石湾南风古灶经600年风雨至今,现主要作为陶瓷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或演示使用,该厂产品大都已由梭式窑烧制。潮州枫溪仍有2—3条龙窑,用以烧成粗陶瓷制品,如大缸、盆、碗、盘等(私人经营)。由于产品特色不适合现在消费习惯,难以销售,经济效益水平低,听老板讲将改行。浙江龙泉尚有1—2条龙窑在烧制仿古龙泉瓷器,主要供收藏者需求。
看来龙窑烧瓷,如生产仿古瓷或作为古文化遗产保护,或作为旅游区尚可。若生产现代产品,它们在热效利用、生产效率及产品优品率方面,均已属昔日黄花、风光不再。
(3)隧道窑:
据悉20世纪30年代最初诞生于欧洲的德国。我国山东淄博瓷区的博山瓷厂,最先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仿制、翻版成功。河北邯郸瓷区1966年开始建隧道窑。隧道窑采取连续化生产方式,因此它的热效利用率为7—9%,是间歇式圆窑的2—3倍,可以节约大量煤炭资源。此外在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隧道窑可以实现余热利用,可通过鼓风机等将余热引至成型车间,用于坯体的干燥,提高了热效率。
20世纪60年代中期~90年代,我国陶瓷行业基本是隧道窑的黄金时代。全国各瓷区隧道窑数量大约为上千条(包括乡镇企业)。主要用于日用瓷、艺术瓷、卫生瓷、美术陶瓷的烧成。至今以生产日用瓷为主的企业,仍然有一定数量的隧道窑在运转。过去主要燃料为煤炭,采用匣钵用作窑车上的承载与隔焰。近年来,改用油或煤气烧成的隧道窑数量在增加,由于技术水平提高,可以实现明焰烧成,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又可以增加装载量。再者,加之隧道窑的窑墙等部分改用节能效果好的轻质高铝砖及陶瓷纤维,大大降低窑墙因热传导造成的热损耗。看来隧道窑目前虽然处在辊道窑与梭式窑的夹击之中,但仍得继续使用。尤其是大批量生产大件厚壁等重量重的产品的企业,仍然把隧道窑作为窑炉设备的第一首选。隧道窑在采用高效喷枪与安装有电脑系统实现自动控制之后,如虎添翼,仍将担任主角。不便之处是由于连续生产,工人需上三班交替。由于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充盈,上夜班尚不会形成欧美国家发生的工人抵制行为。因此,隧道窑在中国陶瓷企业仍能长期运作,亦具中国特色。
(4)辊道窑:
最初出现在欧洲意大利,70年代已被用于烧成陶瓷墙地砖。辊道窑因其优越的性能,在生产效率、节能与提高瓷砖产品质量方面,具有许多其它类型窑炉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在生产建筑陶瓷方面。不过80年代初,我国最早采用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