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使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朗读使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优化朗读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从而使语文课堂入情入境,鲜活起来!只有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地朗读,到底怎样才能让课堂鲜活起来呢?
一、以读促悟,让课堂鲜活起来
老师在教授每一篇课文时,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交流。学生会耳濡目染,通过文章中的一词一句,通过文学作品中蕴涵的各种感情,或多或少会激起感情的涟漪,燃起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的情愫。
对于每一堂语文课,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初步朗读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有感情朗读,读时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眼前霎时就能出现文章的画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感悟也随即而来,由此可见,朗读尤为重要。而且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感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直接地、更好地去感受文本。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时: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
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这段话句式整齐,情感充沛,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让学生分小组朗读,比比哪组读得好,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们从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光辉形象的,小平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通过赛读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别》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有些幽怨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体会作者依依惜别的心情。浓郁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老师也可以范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沉浸到文本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以读展言,让课堂鲜活起来
以读展言,即用朗读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在精读课文时,就
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了。从低年级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也有了重点,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就深刻些了。
在教授苏教版第十册25课《水》这节课中,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努力引导学生将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自行发现。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雨中乐”时,我首先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正确地读它们,然后用语言为学生们创设情境,使他们把读书当成情感的体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方面是“张大嘴巴,去吃来自空中的水”,让我们体会到孩子们多渴望水;另一方面是“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体会到人们洗澡时的痛快,在谈这两点时,都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比较。我们洗澡会如此痛快吗?我们会去吃来自空中的雨水吗?从而感受到水的珍贵。就在这样的下雨天,小孩子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大人虽然拘谨,但内心也充满着快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水的降临的一种感激,对水的一种由衷的珍爱,马上引读:(这样的下雨天就像——过节一样,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只有把这种痛快的感觉读出来了到最后理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就可以各抒己见。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有的学生答道:“从‘十公里以外’村里人要吃水,要到十公里以外去挑,而后返回,来回奔波二十公里,目的就是要挑回
一担水,多辛苦啊!”有的学生答道:“‘排上一个小时’为了一担水,要等待一个小时,甚至还要更多时间,可见水弥足珍贵。”还有的学生答道:“‘一处很小的泉眼’只有一处泉眼,而且很小,看来这里确实是一个水源稀缺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以读品美,让课堂鲜活起来
文本是学生体验美的所在,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美、感受美。
《望月》这篇文章,夜深人静,四周安宁与静谧,它具有引发静与美的审美意境。一汪江水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会引起作者多少美的遐想。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小节,作者用流光溢彩的妙笔,写出了月下江上美景,此时的月光在作者笔下,是明亮的、温馨的、柔和的。在教授这段时,这些月光下的景物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我就采用范读的方法,通过范读,让学生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想象,然后再出示月下美景的图片,通过拍电影的镜头一步步拉伸,先让学生看江上的月亮,然后镜头放远,看江两岸的景色,学生通过这样的意境渲染,再一次通过老师的范读,让他们再一起读第二小节时,简单多了,学生入情入境,大家都沉浸在这种柔和的夜色中。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又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为了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文中有一段蜡烛的特写十分精彩。烛焰摇曳,透出心情的动荡。微弱的光不仅写出了烛光的微弱即将熄灭,也预示着生命的希望之光也即将熄灭。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已经一筹莫展了。除了紧张,还是紧张。蜡烛在她眼里,成了“最可怕的东西”,她的心“提到嗓子眼上”,甚至想象到了德军发现情报后的可怕情景。通过时针滴滴答答地在流逝的配乐,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学生读,抓住关键词,学生们好像也把心提到嗓子眼上了。通过朗读,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感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可以从每一堂语文课中挖掘每一个能够触动学生心
灵的细节,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拓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昆山市高科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