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漂亮的风光。

2、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1、重点:采纳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玩了台湾闻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沉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画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明白它,因此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小姐»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现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如何样明白得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闻名的风景区。

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专门的感受。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新课导入:〔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

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教案和练习(教学案)-十八阿里山纪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ﻭ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ﻭ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ﻭ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感。

ﻭ【教学重难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法】自主探究【课时】1课时【预习导学】ﻭ1。

导入新课ﻭ情景导入:ﻭ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3)交流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ﻭ(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2.作者链接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人.党员.作家,文艺评论家.1967年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3 年9月至1967年7月在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

1967年7月至1968年8月,因“文化大”在校教书;1968年8月至1970年8月在乡下劳动,跟贫下中农“三同”;1970年8月至1976年12月在**师范学校教书;1976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师院中文系教书;1982年12月调至省,历任省**师范学校教师,**师专中文系教师,省《江海学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艺评论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颁发的府特殊津贴。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3年加入.【合作·探究·展示】一、自主探究1、字词检查ﻭ注意加点字读音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ﻭ要求:ﻭ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找出表示行踪的词句,梳理文中结构;概括作者笔下的阿里山风光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奇词妙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奇词妙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

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播放歌曲)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

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教学时间预设:2分钟二、自学成果展示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 字词一泓.hóng 莽莽..xiāng qiàn..mǎng 溢.出 yì镶嵌鱼鳖.biē静谧.mì红桧.guì孕.生yùn2. 作者简介(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或用课件展示出自己整理的比较精练的)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三、方法指导游记散文的写景方法:移步换景。

学生活动预设: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

2.学习成果展示。

3.学生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教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17(苏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17(苏教版八年级上)

18《阿里山纪行》【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知识要求:1.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要求: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课文学习】一. 教学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诵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二)简介作者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代表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获1997年江苏省政府第五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美学史》等著作。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

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

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讲析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mǐ)纯粹(cuì)堪称(kān)镶嵌(qiàn)鱼鳖(biē)雄踞(jù)1.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全过程,侧重描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同寻常的氛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18.《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

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

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他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就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风靡.(mǐ)山巅.(diān)一泓.(hóng)姊.(zǐ)妹镶.嵌(xiāng) 谛.(dì)听静谧.(mì) 雄踞.(jù) 山岚.(lán)3.理解词义。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人迹罕至:人很少到达的地方。

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罕,少。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可分为哪三部分?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三)自学检测1.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3.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先生生互探,后师生互探)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1、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15(苏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15(苏教版八年级上)

18《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重点:目标2、3三、难点:目标3中“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师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出示课题、作者,解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读课文1、阿里山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章中那句话也可以概括你的感受?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台湾——阿里山——神木)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姊妹潭、林区、青苔路、原始森林、神木在此点出“移步换景”)(三)品读课文,感受其美精读4——9自然段1、指名朗读,其余学生闭眼想象阿里山是什么样子?(出示图片,与你想象的是否一样)2、把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地方进行朗读,体会这个景点的特点。

多媒体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阿里山风光的美,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令我们有如此感受?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阿里山的风光写的这么美呢?下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之后:教师提示:写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在什么地方?它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来写出它的美呢?(指名全班交流)3、引导语: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同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爱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融情于景”的写法。

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4、配乐集体朗读4——9自然段。

5、整体出示图片,请同学做导游介绍阿里山的风光(可以选择最喜爱的一处进行)6、阿里山风光美伦美奂,令人留恋忘返,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为阿里山景区设计一个广告语或一幅对联。

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

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重点难点]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五、精读课文3——9段。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

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简介: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

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二、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苏教版

18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

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简介阿里山阿里山为台湾三大林场之一,因地形、气候的影响,森林自山下而上呈热、暖、温三带垂直分布,林相清晰可辨,资源富而不竭。

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神木了!在阿里山蓊郁俊美的大片森林中,以已逝的旧神木最负盛名,是阿里山的地标。

由于其主干苍劲挺拔,枝桠突出有力,加上树型优美,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

然而,神木惨遭雷劈而成为枯木,取而代之的新神木群,多达20余株,树龄从数百年至数千年不等,此外,阿里山的名木尚有以奇著称的三代木、象鼻木,和仅次于旧神木的小一号神木--千岁桧、光武桧。

阿里山素以花卉闻名,百花争艳中又以樱花称冠,早年即博得“樱都”雅号。

3月中旬至4月中旬则有成片樱海怒放,称为阿里山花季。

4、5月,当地特产的一叶兰及森氏杜鹃、牡丹、芍药、紫藤、金雀儿、毛地黄陆续报到,外貌像风铃成串的毛地黄,有紫、黄、白三种颜色,因造型讨喜,常引人亲近,但请游客门注意,他们其身含剧毒,碰触不得。

好了,下面请游客朋友们自行赏花,但请您在12点之前务必回来,否则,您将欣赏不到“眠月石猴”的奇观哦三、整体感知课文。

1如果你是导游,请根据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交待清楚游览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2、从题目“纪行”这两个字引出本文的文体:游记。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自己浏览阿里山的行踪交待得很清楚。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

阅读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风靡mǐ堪称kān 山岚lán 谛听dì 一泓hóng 鱼鳖biē静谧mǐ 参天cān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姊妹zǐ 莽莽mǎng3、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纪行》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

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1)字音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àn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育yǜn(2)词义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这里还要提一件事。

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

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

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

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

这首歌几乎成为沟通两岸的音乐通道,也成为我游阿里山的动因。

我一提出来,台湾的美学家们便立刻赞同,并选派了几位陪我去游览。

起初我没有想到写文章,我对阿里山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高山青》上。

谁知,我所未曾想到的阿里山的美丽景色一下子吸引了我,甚至震撼了我的心灵。

于是创作欲望(还没有形成创作冲动)便萌发了。

我想,我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的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以彩笔绘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应该是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因此,本文内藏着思想底蕴。

(三)互动探究,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说:“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请问:阿里山的风光美在何处呢?【注意】本题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直接和书本对话,对文章中反映的信息进行感悟,进行提炼。

2. 划出你最喜欢的一处文字,并说说原因,分小组交流讨论。

【注意】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个个体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3. 标题探讨:【学生活动】查字典,理解“纪行”的词义,了解“阿里山纪行”的题意。

【点拨】纪行是记载旅行见闻的文字图画,多用于标题。

理解题意:“阿里山纪行”就是用文字记载了在阿里山旅行时的见闻。

(四)精讲点拨,潜心会文1. 了解结构【学生活动】朗读开头、结尾,在课文中找出过渡句。

【想一想】①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②“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如何?【点拨】①全文以歌起兴,以歌作结,呼应有关,开头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

②从内容上看,强调了阿里山在台湾的重要地位,神木在阿里山的重要地位;从结构上看,这是两个推进文势的句子,借助于它们,文章便呈现出深入之势,有摇曳之感。

2.探究文章中写景的表现方法:【学生活动】①划出文中表现作者游览线路的句子。

②找出文中写了那些景物?并对他们的特征加以概括。

③思考:对所看到的景物,作者赋予了怎样的感情?【点拨】《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种写法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行踪交代得很清楚。

第二,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第三,由衷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行踪景物特征情怀搭机-改乘-穿过-云雾浓稠思古幽情到阿里山【课件演示】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教师可形成板书,或用多媒体将所探讨的内容以表格形式板演,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反思】草木本是无情物,何以在作者笔下,阿里山那么美,那么令人震撼?【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应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阿里山的热爱,对台湾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 感情朗读:【学生活动】朗读时配以阿里山风光画面,感受阿里山风光美如画以及移步换景的写法。

4. 课内小结《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描写阿里山迷人风光的游记。

本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课文,对阿里山的景色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还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描写了各个景点的特征后,又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阿里山的共同特征,体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五)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结合口语交际,设计一个活动。

【要求】假如在座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阿里山的导游,请你利用掌握的资料,带领大家到阿里山畅游一番,不仅要观赏阿里山的森林,还要观赏阿里山的云海和日出。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列出导游的设想,要考虑的问题,写出导游词。

第二课时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一)温故知新,把握重点1.渲染气氛:师生齐唱《高山青》。

徒步穿过-迂曲穿过-穿行-看到神木潭水清澈林区宁静径曲路幽森林无边神木深邃赞叹2.激情导语:优美的旋律又将我们带到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带到了美丽的阿里山。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去感受文章中典雅、凝炼、和谐、畅达的语言。

(二)精讲点拨,潜心会文1. 精读课文3——9段,理解内涵:【学生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1)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讨论交流】师生互动进行谈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理解。

【点拨】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

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在神木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种坚强无畏的意志品质,在它生存的三千多年中,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它不屈不挠地同大自然抗争,一次次地战胜困难、战胜挫折。

那么,它的力量之源又是什么呢?是这莽莽林海,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孕育了它。

2. 赏析语言:这是一篇美文,语言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音乐美,表现在节奏、拟声、音节、修辞等;情韵美,表现在融情于景和托物寄情。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写得好。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点拨】(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姿态各异。

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边读边划出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和优美的语言。

(三)迁移应用,拓展延伸【总结反思】本文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特别是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的。

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进行描绘吗?【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