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简介

合集下载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 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 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 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 去创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学习陶行知的“大爱”之心
• 所谓大爱,即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热 爱之心并由此衍生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 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 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 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 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 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 “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 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 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 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 ②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 心的教科书。
• ③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 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 的主要依据。
1、对旧课程的深刻批判 (1)教科书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 书”、“论文书”。 (2)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 籍”。 (3)教科书是“吃的书”、“读的书”,不 是“用的书”、“生活的书”。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 有教”。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一、陶行知生平简介陶行知(1891---1946)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内容与意义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

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颇具现实性和启发性。

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至少没有得以深入的研究。

三、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简述成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关于成人教育的意义、宗旨、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解,旨意明确、精要深邃,非常切合成人的实际和特点,也很贴近现代成人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很好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

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地论述。

(一)、对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的精要阐释陶行知不仅对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释,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而且对以各类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提出了其独到的成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

他对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意义的论述,反映了其基本的成人教育观,是我们认识并把握其成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关于成人教育之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性把握陶行知很早就认识到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年谱陶行知生平年表(一)1891-1918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乳名和尚,学名文濬。

父,陶位朝。

母,曹翠仂。

1897年6岁旸村蒙童馆方庶咸秀才,代为之开蒙。

1898年7岁入休宁万安镇中街吴尔宽家经馆伴读。

1905年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学。

英籍堂长唐进贤(Mr .GibbS,吉布斯),为当时仅有的西学教员。

1908年17岁:崇一学堂因堂长唐进贤返英而停办。

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三天后愤而退学。

离杭州后暂居苏州表兄处,靠质当度日。

1909年18岁:由崇一学堂堂长唐进贤介绍,考入南京美以美会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汇文学院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宏育书院合并,更名金陵大学,即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1年20岁:辛亥革命爆发,思想发生变化,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

中途曾返徽州,任徽州议会秘书工作。

半年后,又回金陵大学复学。

1912年21岁:在金大,热心爱国社会活动。

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大《金陵光》学报英文版发表作品。

研究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笔名“知行”。

1913年22岁:倡办《金陵光》中文版(第4卷第1期起),先后任编揖和主笔。

夏,全校考试,总分名列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司奖励。

在金大校长包文博士(Dr. Bowen)及亨克博士(Dr. Henke)的指导下,又深受詹克教授(Prof. Jenke)的《基督教的社会意义》一书的影响,成为一个信仰基督教义的人。

1914年23岁: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代校长文怀恩发给美国纽约大学承认的文科学士文凭,由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授中文文凭。

金家从歙县迁南京。

与其妹陶文之同学汪纯宜结婚。

在金大校长及帮助下,去美国留学。

9月18日抵旧金山。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又是对其 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批评杜威的思想仍然局限在 “学校”范围内,并未摆脱鸟笼式的封闭教育。 “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 给他们特殊的教育。” 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 是人民大众唯一的教育,社会是人民大众唯一的学 校。 “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不是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类 型的社会教育,而是包含了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 教育。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及其特征
1、 “创造教育”的目的 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所谓“真善美”,是指勇于实践、实事求 是、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等,所谓“活 人”,就是富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
2、“创造教育”的内涵
《育才学校节略》 甲、创造健康之堡垒; 乙、创造艺术之环境; 丙、创造生产之园地; 丁、创造学术之气候; 戍、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 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 革的核心理念 坚持民主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 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正确处理知识学习 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坚持创造性原则,正确处理基础与创造的 关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这次课改的着重点
2、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抓住新 课程改革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整体 素质。 “爱满天下”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便 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 “活到老,学到老”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 疆。”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我校自2007年3月开始进行陶行知研究会《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经过实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深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弘扬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把学陶师陶与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新课程结合起来,并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落实到班级管理中,从而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推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一生.pptx

陶行知的一生.pptx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 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第32页/共40页
养成性教育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 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 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 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创新与实践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 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 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 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 大到不可思议。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 得到真正的教育。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做革一个精现代神人必须 取得现代的知识,
学会现代的技能,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感觉现代的问题, 并以现代化的方法
2、要改革考试制度
发挥我们的力量。 时代是继续不断地
前进,我们必得参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加与题现时代代生俱活进里,面才,能
做一个长久的现代
4、强调培养开拓型、创造人性。否人则,才再过几 年又要成为时代的
5、强烈的人民性第2和0页/共广40页 泛性落伍者了。”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和创造。要“为一大 事来,做一大事去”

2、要改革考试制度
《三代》:“行动是 老子。知识是儿子,
(实为师生参加爱国游行示威, 支援南京下关和记洋行工人的 罢工,反对日本军舰停泊下关)
第9页/共40页

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生平简介

汕职院自然科学系陶研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会长:郭素绿副会长:郑灿彬谢锦旋张跃跃秘书长:黄丽晓副秘书长:姚欣琼贝琼华学术部部长:陈日兵何庆霖文娱部部长:陈俞敏苏婉仪宣传部部长:陈晓锋李佳骏组织部部长:吴燕红张木标自然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自然科学系第七届陶研会理事会2011年9月21日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1891年10月18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革命战士。

1914年,陶行知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同年8月,赴美留学于加州伊利偌大学攻读市政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干事。

次年获政治硕士学位,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名家。

1918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他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由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故用名“行知”。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他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同年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任主任干事。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在农村。

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庆师范。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创造的教育》演说, 1932年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先生简介家境清寒。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因生活贫困无力入私塾读书,6岁时蒙馆塾师方庶咸秀才视其资质聪颖,为其免费开蒙。

8岁到万安镇经馆伴读,11岁又回到黄潭源自学,有时也帮父母参加田间劳动。

15岁进入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堂学校读书。

因陶母在本校帮佣,英人校长唐进贤喜欢勤劳聪明的陶行知,准其免费读书。

17岁崇一堂毕业后独自远离家乡,考取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因不满该校歧视非教徒学生,入学三天后便愤而退学。

18岁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是该校的首届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担任金大学报《金陵光》中文版主编。

四年后,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毕业典礼上,他以优异毕业生的资格,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论文表露出了他最初的教育救国的思想。

1914年(23岁)陶行知在大学校长包文先生的鼓励和亲友的赞助下赴美留学,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市政。

第二年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但他没有在伊利诺斯大学读完,便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

原因是,他深信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且他认为第一流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他攻读教育的最好的学校。

他决心将来为祖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奉献终身。

他理解到“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满意。

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重要之手续。

”1917年在哥大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毕业回国,他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毕业回国后即1917年9月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

为方便起见,我们分几个阶段向大家介绍一下陶行知的从教经历。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1918年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同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他任主任干事。

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这也是高中语文的常识之一,我们必须用心去掌握。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个人简介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

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

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__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生平简介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 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 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 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 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 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 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 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 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 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主要生平
陶行知,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 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陶行知手迹(1930年夏)
[2]
祖籍浙江绍兴,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 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受辛 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 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与胡适同 乡又同学。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 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 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 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 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 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 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 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 尔(印度诗人、哲学执委和常委。 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 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 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 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 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 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 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 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这个人物及其教育思想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之一。

陶行知的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考查的方式比较多样化。

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单选题和多选题,时常也会让考生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相关教育思想比较多。

很多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认为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很吃力。

对此,今天就以时间为线索来梳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大家的备考献出绵薄之力。

1.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946),1914年秋,他与陈鹤琴同坐一条船到美国留学。

从1914年至1917年在美国留学三年,其间曾直接师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1859-1952),其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

其1917年归国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在扬弃中对杜威的思想进行了改进。

2.主要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陶行知通过多次的办学实践,蕴含了多种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个主张,六大解放。

一个理论: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五个主张: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牛刀小试:1.下列被称之为“中国乡村幼教之父”的人物是( )。

A.蔡元培B.陈鹤琴C.陶行知D.福禄贝尔答案:C。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

陈鹤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鼓楼,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陶行知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被称为“中国乡村幼教之父”。

福禄贝尔被称为世界幼教之父。

故选C。

2.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著名人物是( )。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

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1891—1951),原名陶永安,字行知,浙江宁波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

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人之一。

毕业于上海苏州洋学堂,191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上海中央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师从郭沫若。

陶行知坚持“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主张“求知”和“求学”,全力倡导文化复兴活动。

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思想分析能力,在社会改革、现代化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行知所读书多集中在古代文化思想类,又特别喜欢儒家文化思想。

他曾撰写出多部重要的传世著作,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一书在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陶行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他强调“求真”和“求实”,尽可能地把旧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弘扬民族文化,提倡以文化复兴手段改善国家社会制度。

陶行知的散文作品集《山水集》被评为“民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峰”。

后人因而钦佩陶行知,以“先知”之誉称誉他,号称“陶行知、鲁迅、茅盾三大先知”。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1、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2、“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3、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6、爱情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7、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8、民之所好好这,民之所恶恶之。

管众人之事者,拜众人为老师。

9、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10、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12、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

1908年,17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主要贡献: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

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后世评价: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1. 引言1.1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子玉,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作家。

他被誉为“中国民主教育之父”,是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陶行知曾先后就学于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留学美国,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

他主张“立德、明理、修身、致用”,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倡导关心学生的情感、品格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也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教育发展中的种种挑战。

1.2 生活教育理论概述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对教育理念的重要贡献之一。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教育学校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为教育目标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相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情境和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种理论提倡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真实的经验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才能、有创意、有责任心的人。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注重实践、注重个性发展、注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它提倡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培养人格、情感和智慧。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诗歌集》。

早年经历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

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

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

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生涯191陶行知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

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

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

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

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

陶行知的简介

陶行知的简介

陶行知的简介陶行知(1891-1958),中国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他被尊为“中国教育家”。

他是中国教育、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和商业部门改革的先鋒,他也曾在过去几十年里影响中国社会。

一、个人背景陶行知是江苏宜兴(Yixing)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小乡村家庭,1910年考取进入上海西南政法学堂(Puyi),这里的人则引起他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他还接受了很多美国早期新教派的思想。

二、人生经历陶行知曾担任过上海的新民主主义者的领袖,当时他是中国社会学会的会长。

1923年,他到日本留学,专攻福楼拜,社会学和戏剧,学习社会民主思想以及日本知识文化。

回到中国后,为留学团担任副团长,参加了改造中国教育。

三、其贡献①教育改革陶行知将很多早期的美国文教思想引进中国,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倡革新教育理念。

陶行知认为只有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他还持续支持他所创办的《学术新思维》(Shidexinxi)小报来推进全国教育改革进程。

②早期社会主义运动1914年,陶行知在上海以主事身份同刘少奇、周恩来等共同创办了《新民主主义》(Xinmin Zhuyi),下文书籍《新民主主义刚哪》(Xinminzhuyi Gangna),这个杂志将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引入中国,他的作品也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的重要贡献者。

③商业部门改革陶行知担任了近50年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商业部长,领导了许多商业改革:规定商业工作室的营业条件,规范商品交易环节;规章商业术语,推动票据制度的发展……都是陶行知的贡献,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其作品陶行知在《新民主主义刚哪》中写下了优秀的作品《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论述了无限制的民主,参加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还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研究,撰写了一本名为《新文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思想》的书籍,在教育事业上他还写下了《当代教育实验研究》《当代中国教育报告》等。

五、总结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思想对中国的新时代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改变了中国教育体系、展开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改革商业部门,其作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

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

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

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

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

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

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

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

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陶先生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著作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取名他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

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陶行知-求学历史背景陶行知投身教育,与他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使陶行知更深地认识到祖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并立志去改造。

他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他热切地希望祖国能够尽快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早日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勤奋成才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靠教书为生,母亲曹翠(Lè)接管了祖上的一爿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由于有自小聪敏好学,陶行知6岁蒙馆。

15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他更加自觉而刻苦努力地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

读大学期间,在他倡导并主编中文版校刊《金陵光》上,他写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在他写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这表明他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国家进步发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已基本确立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因为他认识到学市政只能做官,不能救国。

1917年毕业后,他毅然谢绝校方请他继续留学深造的邀请,踏上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神圣之路。

他在归国时乘坐的船上,与同学们畅谈自己今后的抱负,豪迈地说:“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陶行知-实践理想开展平民教育运动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时,正值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极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反对鼓吹“劳心者治人”而脱离生产劳动的不良传统。

他虽是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却脱下西服,穿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并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

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

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又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斗争针对蒋介石以“剿匪”之名进攻苏区,陶行知在《申报》连发时评称:“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

蒋介石大发雷霆,下令“申报禁止邮递”陶行知在投身平民教育时,也时刻关注社会上的政治运动。

1930年春,晓庄师范师生为抗议英商和记洋行工人被殴,举行游行示威。

时值蒋冯大战,因陶行知与冯玉祥有私交,蒋介石断定晓庄事件是响应冯玉祥的反蒋行动,遂怒令关闭晓庄师范并通缉校长,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

后通缉解除,过了一年陶行知才回到上海,从此更立志反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在沪期间,陶行知经黄炎培举荐被聘任为国内有名的《申报》的顾问,曾化名“不除庭草斋夫”发表了大量杂文和时评。

当时,蒋介石以“剿共”之名进攻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陶行知连续发表了《剿匪与造匪》等三篇时评,语惊天下地指出:“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

国民党当局很快查明这些文章出自陶行知之手,蒋介石大发雷霆,批示:“申报禁止邮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