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要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上,不仅拥有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辉煌,而且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346处各级文保单位与特色鲜明、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体现了大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大同古城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可读性极强。现存的大同古城历史风貌和街巷格局,是明代大同府城池在北魏、隋唐、辽金、元时期的城市基础上传承延续下来的,地上地下拥有从北魏到民国各个朝代和时期的大量遗迹及古建筑: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制多样、数量众多、古城传统风貌浓郁,是国内极少数仍存有城墙等众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且古城风貌犹存的城市之一。

关键词大同古城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同古城形制及其布局

有关现存大同古城的原貌,明确文字记载和图例表述的史籍资料,是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张钦编纂的《大同府志》;而清代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胡文烨编纂的《云中郡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5年)吴辅宏编纂的《大同府志》和道光十年黎中辅编纂的(公元1830年)《大同县志》则有更为详细记载:城池除现

存的主城墙以内地域,还包括东关、西关、南月城、草厂城(即北月城,今操场城)。大同古城平面形如凤凰之状。北城门外的近似方形的月城为凤凰之首,南城门外“y”字形月城为凤凰之尾,东西两座城门外原有的西关和东关瓮城被看作是凤凰的翅膀,作为凤凰形状的主体即大同古城。到1949年时,西关已无,南小城已蜕变成为钥匙状。由于西关不复存在,使得东西城门外不对称,大同人将其爱称为“凤凰单展翅”。1951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制的《大同市街详图》(1/3000)表明,当时的大同古城略呈方形,东西宽1760米,南北长1850米,周长7270米;另据2005年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的调查,东城墙1771米,南城墙1872.7米,西城墙1880米,北城墙1834.6米,周长7358.3米,城墙内实际面积为3519360平方米,即3.51平方公里。可以说大同古城基本上周正方整。

现在的大同古城是明代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在“因旧土城增筑”的,由明初到现在的古城是以四牌楼为中心点,将古城四分,自然规划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隅即为片区,四隅就是四大片)。而四隅内尽有支干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四小区域内较大规模的“坊”,区域内的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形成街巷连通便捷的古城交通道路网络。各种传统建筑和民居就分布在街巷之中,这是大同民居建设的基本环境和基础条件。根据前述明清时期地方志书的记载,明代的大同古城,东南隅以城市居民的居住为主,并有部分官衙,西南隅是各种宗教建筑较为集中的的区域,重要的一些官衙府邸府邸占踞西北隅,东北隅为贵族和官吏聚居

区。清代使用大同古城时则延续了这一布局。分析这样的城市结构和使用功能对于我们研究城市历史和民居的演变是至关重要的。

古城的结构有如下特点:

其一,古城的内干道骨架构成棋盘式布局,道路基本上都是横竖皆直。清代明确记录的街巷数量为136条。主要干道的街巷即是明清时期的和阳街、永泰街、清远街、武宁街,现在名称为大东街、大南街、大西街、大北街,原宽为12米,现已拓宽为36米。主要支线的街巷即担负支线功能的街巷,即坊外的街,原长约200米左右,原宽约6米左右。现在保留原有长、宽尺度,没有破坏历史格局的街巷尚存70余条。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主要支线的街巷保存了大同古城明、清城市道路基本特征和历史风格以及一些传统风貌。

其二,棋盘式的布局连带着衍生出“坊”的格局,或者说是先有坊,后有巷。依据城内城墙有北魏的夯土层的考古发现,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现在的大同古城是北魏平城的内城。大同城址历经辽金明清各个朝代,没有大的变化,城市的格局是唐代云州城“里坊”的完整沿用。从目前的资料分析,前一种认识观点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后者,笔者支持这种观点。

其三,除主要街道外,一般街巷交汇处并不笔直,南北或东西错开2—3.5米,呈“凹”或“凸”字形布局。

其四,大多数“丁”字形相互连接小巷在“坊”内,“坊”外没有“丁”字形小巷,这与北京的小胡同非常相似。

古城内现存具有明显的“坊”的特征、较为完整的“坊”计14个,以狮子街坊、云路街坊最为典型。坊的规模或大或小,比较明显的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坊外的巷,通常长200米左右,宽5—6米;二是坊内另辟小巷,一至四条不等,宽2—3米,长几十米或百米,或是直通坊的外部,或是不通的巷,呈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三是每个坊内院落数量一般在45处与60处之间。调查发现没有流传下来有关“坊”的名称。而“街”、“巷”名称比较多,其历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从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文化中的宗教特征最为明显,不仅有着一千六百年的历史,而且古城四隅内地表上宗教建筑的寺庙观堂,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仅记入清代地方志书的就有近百余座,迄今尚存20余处。作为过街建筑的标志,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明代鼓楼。

二、价值认识问题

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而古城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不仅保存了2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以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闻名,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后迅速崛起,结束了中国北方自东汉以来长期动乱分裂的书面,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成为整个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确定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走向,开启了大唐盛世

走来的序幕。自公元1044年始,作为辽、金陪都,历时达190年。具有帝都文脉的大同,历史上作为京都、陪都的时间长达410年。明代作为帝国门户和军事重镇,在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扩而成今日遗存之明代古城。遭受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一次又一次重新崛起的大同,积淀了深厚的城市记忆。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大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优势和辐射功能,从官衙王府、寺庙宫观、雕塑石刻、壁画造像、民居街巷,到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民间工艺、戏剧表演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信息,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面孔和文化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震撼,为我们提供了最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古城内如何尽快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形资产和现实生产力,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保护与发展新思路。

三、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如何看待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大同古城既是历史城市,又是故都城市,最有价值的是千年来城址没有变动,是城市发展史上极为罕见的、保护相对较好的城市之一。客观地说,对历史城市和传统文化的如何看待和评价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但是,在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待历史城市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往往受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在处理城市建设和古都保护的关系及矛盾时,则往往带有浓厚的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