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评估办法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1. 前言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建立的特殊区域,其保护目标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对于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评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出发,探讨该领域相关的重要问题。

2.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体系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对于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地评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可以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依据,推动保护工作的落实和持续改善。

3.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的内涵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是指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标志和指标。

其内涵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管理效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量化、定量化的指标和标准,可以客观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参考。

4.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的制定原则制定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评估标准应基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和管理实际,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做到客观、科学、全面。

评估标准应考虑到不同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差异性,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

5.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的内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多样性评估:包括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地理分布等方面的评估,可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分类红色名录等指标进行评价。

(2)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涉及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物种裙落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可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景观格局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评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方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方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方案一、评估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保护区的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制定本方案。

二、评估内容本次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和服务。

2.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

3.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

4.保护区周边环境状况和影响。

5.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效果评估。

6.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改进建议。

三、评估方法本次评估将采用以下方法:1.案例分析法:选取若干个保护区作为样本,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保护区进行分析,从而准确评估其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2.极差分析法:结合大量数据和实地调研,对各个保护区进行指标分析和对比,评估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

3.专家评分法:组织专家评估各个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从而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估结果。

4.问卷调查法:对保护区周边居民和相关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和态度。

四、评估时间安排本次评估工作计划于XX年X月开始,预计在半年左右完成。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调研准备期:1个月。

2.实地调查期:3个月。

3.数据分析和评估期:2个月。

4.报告编制和论证期:1个月。

五、评估结果利用评估结果将用于保护区的管理和改进,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并提供给相关单位和群体借鉴和参考,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开展。

同时,评估结果还将作为保护区的宣传和推广材料,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六、评估报告本次评估将会形成一份评估报告,报告撰写内容将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及其处理意见、评估改进建议等内容。

评估报告将用于对保护区管理单位及有关部门进行反馈,以便于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进行及时修正和完善。

同时,报告还将用于保护区的宣传和推广。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1.1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1.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1.3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1.4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2.2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2.3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2.4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1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3.2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3.3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4.1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4.2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4.3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5.1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5.2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5.3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 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 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学号:201511540915班级:2015级9班专业:野保摘要:如何客观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优先性, 为自然保护区的晋级和确定管理类型提供科学依据, 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已有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对比、专家咨询、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提出了量化评价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方法。

此评价方法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等量化模型。

同时我们应用此方法对华北暖温带区域的39个自然保护区和东北温带区域的67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位于华北暖温带区域的河北南大港湿地和辽河源及北京雾灵山, 以及位于东北温带区域的黑龙江镜泊湖、大佳河和翠北湿地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 可推荐优先晋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保护区之间物种及各类群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差异, 确定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序列。

此外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在不同自然保护地理区和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些年区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其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截至目前, 全球已经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 以期遏制区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丧失的态势。

如何评价这些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优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通过样方数据评估物种多样性的指数方法,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保护价值, 包括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 但是这些指数在较大尺度的研究中却难以应用。

而且多样性并不能作为评价保护价值的唯一标准, 特有性、分类独特性以及生境代表性等均应该成为评价内容。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标准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标准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标准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是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中,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中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1. 研究目的和背景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旨在综合分析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形条件,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措施,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地质和地形特征,发现潜在的环境风险和问题,为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方法和标准2.1 野外考察地质构造观测:包括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观察和记录。

地质岩石调查:对不同岩石的类型、分布、堆积层序等进行采集和分析。

地形地貌观测:通过测量地表形态、河流水系等地貌特征来研究区域的地貌演变过程。

地下水调查:对地下水的埋深、水位、水质等指标进行采集和分析。

2.2 数据分析与评估在完成野外考察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土地管理的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地质地形图绘制:根据野外考察所得数据,绘制地质地形图,直观地表达地质地形特征和分布规律。

差值分析:根据地质地形图,进行差值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地质地形问题和风险。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采样数据,分析地质地形特征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2.3 评估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估:根据地质地形特征,评估土地的适宜性,确定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限制条件。

环境风险评估:评估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生态功能评估:评估土地的生态功能,确定土地的保护优先级和管理策略。

3.案例分析3.1 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在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以某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地质地形调查与评估的实践应用。

通过野外考察和数据分析,发现保护区内存在丰富的地质地形资源,但也存在一些环境风险和生态问题。

基于调查评估结果,制定了土地管理方案,包括优化开发利用方式、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等。

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和保留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保护区划定与评估保护区的划定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第一步。

划定保护区时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地理条件、物种分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确保保护区的大小、形状和位置能够实现有效的保护目标。

同时,需要进行周边环境评估,明确保护区的边界和相邻区域的关系,确保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受外界干扰。

二、保护区规划与管理方案制定保护区规划是保护区管理的核心工作。

规划应包括保护区的目标、管理原则、重点保护对象和管理措施等内容。

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同时充分考虑保护区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对保护区内各类资源和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制定管理方案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三、保护区监测与评估保护区的监测与评估是保护区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物种数量、多样性、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等指标,及时了解保护区内的变化和问题。

评估结果可为制定和调整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护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四、保护区公众参与与教育建立保护区与公众互动的机制,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

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展览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建立保护区的访客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保护区的参观和学习机会,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保护区生态补偿与产业发展保护区管理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利用,确保保护区内的产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协调。

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和其他可持续发展产业,实现保护区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范本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范本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珍贵的生态系统备受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地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生态保护红线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空间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

目的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评估工作。

该评估工作将有助于确保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及污染治理方面的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支持。

工作内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是使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数据分析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在自然保护地内采集、整理、分析生态系统相关的数据、信息、指标及其变更情况,以评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合理性及其保护效果。

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数据收集收集并整理相应的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相关数据。

同时对生态系统所涉及的地形、地形、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制定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方案。

数据分析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生态环境信息学等相关方法,对生态系统所涉及到的许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得出各项生态科学指标以及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情况,包括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态空间破碎化等因素。

实地调查依靠先进的现代技术,在自然保护地内展开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实地调查主要是采用遥感、GPS定位等先进技术手段,精确测量、抽样调查、标本采集等手段,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进行考察和评估,并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的结果,对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评估方法基于上述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的结果,通过量化评估、综合评估等方法,得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果,最终确定自然保护地内应该有多少比例的土地需要进行长期的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考核评估制度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考核评估制度
a a e R e r r 1 然 制 度 , 仅是 必 要 的 , 不 而且 还具 有 十 分重 要 G e t B r r e f进 行长 期 监 测 。
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 :

而 , 些评 估监 测通常 只针对单个保 护 区的 这
是促进 管理 的科 学性 。 不仅 每个 管理 管理机构 或管理 计划进 行 一次性评估 , 监测
与评 估 可 以把 过 去 管理 的信 息反 馈 到未 来 管理进 行综合评 估 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 分。 管理 中, 有助 于逐 步提高 管理 的适应 性和管 理 水平 , 管理更加科 学合理 。 促进 随着 国 际上对 全 国或 地 区层 次 上 的保
护 区有效管理综合评估研 究的逐步兴起, 在
维普资讯
自然 保 护 区 专刊
建立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考核评估制度
国家林 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刘国强 李云 王志 臣
全 国野生动植 物保护及 自然保护 区建设
( ) 向现代林业转变战略思想 的客 一 实现
工程实施 以来 , 自然保 护 区得 到 了较 快发展 , 观 要求
物的主要栖息地、 0 l 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 约型管理模式, 3 而建立科 学的有效管理考核
分布地得到 了保 护 , 为维护生态平衡 、 优化生 评 估 制度 可 以作 为 推 动这 转 变 的必 要手
态环境 发挥 了极 为 重要作用 , 为经济和 社 段。 也 建立科学的有效管理考核评估制度, 充分 会发展提供 了稳定 的资源和环境保 障。 发 挥外部 的约束和 监督作 用 , 过对保 护 区 通
但 是 , 国 自然保 护 区的管理水 平 尚不 我 有效管理进行 考核 和评价 , 强化 管理 的有效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摘要: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

预防原则。

评价工作要在项目实施前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并采取措施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

综合性原则。

评价过程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环境风险和效益,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项目建设的益处最大化,同时也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损害。

科学性原则。

评价过程需要根据科学数据和方法进行分析,进行科学判断和预测。

可行性原则。

评价过程要考虑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确保方案具有可行性。

方法包括:环境基线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计划编制和监测、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和效果评价等。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措施在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是一把双刃剑。

适当的开发可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开发。

盲目开发会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协调开发和保护的有效措施。

具体来说,要认识到当前自然保护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把握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借鉴突出案例,建立生态系统检测机制,科学划分管理区域,科学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确保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1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保证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确保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维护和改善。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1全面性原则即评价应考虑项目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系统、空气、水环境、土地利用、景观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准确。

一是在项目策划和设计阶段,应全面评估项目对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土地、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等方面,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许多珍贵的生物群落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保护手段。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以及评估保护效果的方法。

首先,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

管理自然保护区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和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前,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例如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评估等。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确定保护区的边界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非法的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

同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

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气候及物种多样性等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监测手段包括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和生物学调查等。

另外,保护效果的评估对于验证和改进管理模式非常重要。

评估保护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例如利用遥感影像、生物群落调查和环境监测等。

其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变化等指标,以评估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变化。

生物群落调查可以通过统计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来评估保护效果。

此外,环境监测可以用于监测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等环境指标,以评估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由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管理的困难性,评估保护效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对于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评估体系应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并结合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准确性。

在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效果评估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着差异。

一些国家采用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接管理和监督保护区的运营。

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加注重保护区的社区参与和民主管理,通过与当地居民合作,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

犔犢/犜1726—2008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评价的基本准则、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技术性、原则性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0399—2006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林计发[2002]242号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3 一般规定3.1 评价原则3.1.1 客观性以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实际情况的基础调查为准,对管理的措施及成效进行评价。

3.1.2 定量性通过对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水平进行评价。

3.1.3 综合性应能综合反映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实际状况,为自然保护区改善管理提供依据。

3.2 评价分值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分值按指定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获得,满分值为100分。

3.3 评价方法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评价因子评分值求和获得有效管理水平的分值。

4 评价指标体系4.1 评价因素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一般包括规划设计、权属、管理体系、管理队伍、管理制度、保护管理设施、资源保护工作、科研与监测工作、宣教工作、经费管理、社区协调性、生态旅游管理、监督和评估等因素。

4.2 评价因素内涵4.2.1 规划设计包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执行状况,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的确定及其合理性。

4.2.2 权属包括自然保护区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状况,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管理权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可行性等内容。

权属状况一般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以上的人民政府颁发权属证明,如:《林权证》、《土地使用证》等予以证明。

4.2.3 管理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及其功能,管理机构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的协调性,管理站点的布局和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一、引言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旨在保护并维护珍稀、特有和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在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庞大,对于保护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管理与保护措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措施是确保其有效运行的基础。

首先,政府加强立法与政策制定,为自然保护区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

此外,注重社会参与,倡导公众参与保护区的管理,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三、保护效果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保护效果评估旨在客观、全面地评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

可以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和监测、生态功能评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

评估指标可从生物多样性、栖息地质量、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来考察,如物种丰富度、物种数量、栖息地面积、植被覆盖率、水质和空气质量等。

四、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的挑战在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因为保护区的面积广大,人力物力有限,导致常规监测难以全覆盖。

其次,缺乏长期的监测数据,限制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此外,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也是一个问题,不同的保护区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难以对比评估结果。

最后,社会参与度的不高也是一个挑战,公众的参与和了解是保护区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的重要因素。

五、提升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的措施针对以上挑战,有必要采取措施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效果评估。

首先,加强保护区的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监测覆盖面和数据质量。

其次,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收集和整理历史数据,为评估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比较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比较

▲HUANJINGYUFAZHAN25邱如稚1,梁盛2,何琴琴2,吴洪英1(1.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贵州 贵阳 550081;2.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赤水 564700)摘要:本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三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价,并对三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

2010年七部门联合工作采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赋分表》更适用于快速评价和多个保护区横向比较;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对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评价综合而细致,贴近中国的实际管理现状;而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发的《保护地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强调与周边宏观生态环境的关联与保护区的持续变化,因此适用于对保护区的长期持续监督与评估。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ETT)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10-0025-02DOI:10.16647/15-1369/X.2019.10.014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methods for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nature reservesQiu Ruzhi 1,Liang Sheng 2,He Qinqin 2,Wu Hongying 1(1.Guizhou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0081,China;2. Guizhou Chishuiy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Chishui Guizhou 564700,China)Abstract:Three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natural reserve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hishui Alsophila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Assessment Tables adopted by seven departments in 2010 are more suitable for rapid evaluation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multiple nature reserves. The National Forestry Administration’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meticulously evalu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ure reserves, which is close to the actual management situation in China. METT by World Bank/WWF emphasizes more 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ecosystem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es of protected areas, so it is suitable for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protected areas.Keywords:Nature reserve;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Mett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生物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1],是我国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基础。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规定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规定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规定1.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

其中,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规定旨在规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以便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准确的监测和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监测目标与内容2.1 目标生态环境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2.2 内容•地质地貌状况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进行监测,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等,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背景。

•水体监测: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水体进行监测,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以了解水质状况、水量变化等重要指标。

•生物多样性调查: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等情况。

•气象气候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气象气候进行监测,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力等指标,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包括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湿地面积等指标,以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3. 生态环境评估方法与标准3.1 评估方法生态环境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

•定性评估: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相关标准,通过专家评估和综合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判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定量评估: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数理模型等方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定量评估,以得出具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3.2 评估标准生态环境评估的标准应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包括生态环境基准、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生态环境风险等级等。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一、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保护成效的确保。

为了评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制定一套科学且适用的评估技术导则是非常关键的。

二、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的重要性2.1 为什么需要评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有效性评估:评估保护成效有助于判断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以便优化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

•资源配置:评估结果可以为资源分配提供依据,确保保护区的投入产出最优化。

•政策制定:保护成效评估可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改进环境法规和政策。

•公众参与:公众对保护区成效评估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其参与度和对保护区的概念。

2.2 保护成效评估的挑战•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多种多样,评估方法需要针对不同目标进行设计。

•监测数据:长期的监测数据是保护成效评估的基础,但由于资源有限,数据收集可能受到限制。

•信息共享:保护成效评估的数据和结果应及时进行共享,但信息共享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定困难。

三、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的制定原则3.1 科学性原则•根据科学原理选择评估指标和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融合多学科知识,建立跨学科评估团队,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2 适用性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和目标的自然保护区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估导则。

•考虑评估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成本,确保评估方法能够在保护区实际操作中得以应用。

3.3 可比性原则•选择通用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方便不同保护区之间的对比和经验共享。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评估体系,确保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3.4 持续改进原则•鼓励自然保护区对评估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定期评估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及时更新和优化技术导则。

四、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的构建4.1 评估指标的选择•多维度指标:根据自然保护区目标的多样性,选择多维度指标进行评估,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社会效益等方面。

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的公告

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的公告

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1.11.15
•【文号】生态环境部公告2021年第57号
•【施行日期】2021.11.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标准
正文
生态环境部公告
2021年第57号
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评估标准(试行)》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加强自然保护地评估考核的要求,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推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批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并予公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HJ1203-2021)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标准内容可在生态环境部网站
()查询。

生态环境部2021年11月15日。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珍贵的自然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制定和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是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评估,以及其中涉及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制定1.1 确定保护目标自然保护区的制定首先需要明确保护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包括保护特定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景观等。

保护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科学研究和专家意见,并与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的讨论。

1.2 确定保护区范围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应根据保护目标和生态系统的特征来确定。

这可能涉及到区域的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关键栖息地等因素的考虑。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因素,以确保保护区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1.3 制定管理措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是确保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

这些措施可能涉及到限制人类活动、设立监测机制、推进科学研究等。

制定管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确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评估2.1 生态评估生态评估是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评估,可以了解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状况。

生态评估可能包括对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生境状况等的调查和分析。

评估结果可以为规划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2 社会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成功与否还与社会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社会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社会评估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以了解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态度和期望。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考虑社会因素,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3 经济评估经济评估是评估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经济评估,可以了解规划方案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

经济评估可能包括对保护区内资源的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等。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分配资源和制定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项目赋分表(试行)
(表中括号内数字为分值)
评估要素赋分评估项目赋分项目状况赋分
管理基础(42)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8)1、科室设置满足各项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50%
2、科室设置不全,但能满足主要管护业务需要,专业技术人
3、同2,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30%以下。

(3)
4、尚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0)
2、运行经费保障程度(4)1、保障程度较好。

(4)
2、基本有保障。

(3)
3、无保障。

(1)
4、无经费。

(0)
3、管护设施(8)1、各项设施完备,能满足工作需要。

(8)
2、基本完备,可保障主要管护任务的需要。

(5)
3、有部分设施,完成主要管护任务存在一定困难。

(3)
4、因无基本设施不能开展有效的管护工作。

(0)
4、面积及功能区适宜性(3)1、面积适宜,分区合理。

(3)
2、同1,但包含较多社区。

(2)
3、面积过大或过小,管理上困难。

(1)
4、面积过大,包含社区太多。

(0)
5、范围界线与土地权属(3)1、范围界线、土地权属清楚。

(3)
2、同1,但部分地段、地块尚不清楚。

(2)
3、存在较大纠纷。

(1)
4、未具体划界。

(0)
6、管理目标与规划计划(8)1、管理目标明确,规划合理,年度计划完成好。

(8)
2、同1,但规划或计划内容与管理目标不相符。

(5)
3、管理目标不明确,(3)
4、管理目标与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不同。

(0)
7、法制建设与执行情况(8)1、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并依法进行管理(8)
2、没有该保护区专门法规,但仍能依法管理。

(5)
3、同2,但违法活动未得到有效查处。

(3)
4、管理机构本身存在违法情况。

(0)
管理进展(58)8、资源本底(4)1、出版了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并不断有新的发现。

(4)
2、开展过综合科学考察,主要情况清楚。

(3)
3、开展过单项调查,主要情况尚不够清楚。

(1)
4、未进行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调查。

(0)
9、日常管护(8)1、有效,管护上未出现问题。

(8)
2、比较有效,管护上未出现大的问题。

(5)
3、基本有效,未出现社会影响极坏的管护性问题。

(3)
4、管护无效。

(0)
10、科研监测(8)1、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和与社会科研单位合作机制,且
2、同1,但尚无明显成果。

(5)
3、未进行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科研监测项目。

(3)
4、工作空白。

(0)
11、宣传教育(3)1、作为社会教育和社区技术培训基地,社会影响好。

(3)
2、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未被列为社会教育基地。

(2)
3、未开展社区技术培训或宣传教育尚无社会影响。

(1)
4、仅有一些零星宣传工作。

(0)
12、国内外交流与合作(4)1、活跃,有自己的网站,并有具体合作项目。

(4)
2、同1,但无具体合作项目。

(3)
3、无国际交流。

(1)
4、无国内交流。

(0)
13、资源持续利用情况(3)1、合法,无破坏。

(3)
2、合法,但有过度利用的情况。

(2)
3、合法,但造成破坏。

(1)
4、不合法。

(0)
14、生态旅游(3)1、合法,无破坏。

(3)
2、合法,但有过度利用的情况。

(2)
3、合法,但造成破坏。

(1)
4、不合法。

(0)
15、保护对象现状与前景(8)1、生态进化,保护对象稳定,管护工作规范,前景好。

(8
2、同1,但管护尚需进一步科学、规范,前景比较好。

(5)
3、某些因素有劣变,但总体仍稳定,前景尚好。

(3)
4、保护对象退化,且管理无效,前景令人担忧。

(0)
16、环境质量(4)1、达标;建(构)筑物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4)
2、同1,但地表水(海水)或空气质量不达标、(3)
3、同1,但建(构)筑物与自然景观不协调。

(1)
4、未达标,且建(构)物破坏了自然景观。

(0)
17、人类活动情况(3)1、核心区、缓冲区内无居民,无生产设施。

(3)
2、有居民,但影响不大。

(2)
3、居民较多,影响很大。

(1)
4、社会上在保护区内建设了生产设施。

(0)
18、与社区及周边关系(4)1、有正常协调机制,社会舆论较好。

(4)
2、社会舆论无指责。

(3)
3、没有大的矛盾,对管护工作未造成显著不利影响。

(1)
4、与社区及周边关系紧张。

(0)
19、自养能力(3)1、强,运行经费可主要来自自筹。

(3)
2、较强,半数运行经费可来自自筹。

(2)
3、一般,但尚能筹集部分资金。

(1)
4、微弱。

(0)
20、职工培训(3)1、半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过业务培训。

(3)
2、同1,但只限于管理机构内部培训。

(2)
3、只有个别人员参加过培训。

(1)
4、无任何培训。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