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 1937 年 7 月。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章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到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实践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需要人们去研究和解决,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们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例如,显微镜、望远镜、电子计算机等科学仪器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和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班级:应用心理111姓名:许倩学号:11121117初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高中时期,因为当时课程的需要,但是也是大致地涉略,此次精读这本《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据我们所知的情况,1931年至1934年期间,共产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左倾”思想的错误,1934年年中,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困境,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地则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践论》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的产物,更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活的灵魂和哲学依据。

毛泽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读了《实践论》,感受到了该书的精妙之处,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第一、认识我们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

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

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班级:应用心理111姓名:许倩学号:11121117初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高中时期,因为当时课程的需要,但是也是大致地涉略,此次精读这本《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据我们所知的情况,1931年至1934年期间,共产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左倾”思想的错误,1934年年中,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困境,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地则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践论》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的产物,更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活的灵魂和哲学依据。

毛泽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读了《实践论》,感受到了该书的精妙之处,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第一、认识我们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

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

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实践论》心得体会(四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四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总结和发展。

此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指出:“从来只有实践才证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一切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的理论和观念,才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不断修正和提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其次,《实践论》中还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只有实践改造世界才有可能改造观念”。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再次,《实践论》中介绍了实践的内在结构。

马克思指出:“实践有着四个基本因素:客体、目的、方法和主体”。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实践的客体,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目标。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要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价值。

最后,《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认识是实践的加工品”,“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

这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变世界。

在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论》读后感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众所周知,在所有思想的前提下,必须要有所行动自己的目地才能够达成,那便谈谈毛的《实践论》中“实践”二字。

《实践论》写成于1937年,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书中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在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坚持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论述革命的能动性的反应论;同时也具体论述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看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过来是实践的产物;实践决定着认识,而认识的意义在于所谓“回到实践去”;认识的“正确”需要它来验证。

这样看来,实践和认识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而从认识是实践的产物这一方面来说,实践必然会产生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必然结果)。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实践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认识作为实践的结果,它对于实践的意义在于,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还是要以认识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这本书还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区别,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或者说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最后再返回去指导实践,以此不断反复。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特别强调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列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等言论,即都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读书报告1500字范文(5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1500字范文(5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1500字范文(5篇)实践论读书报告1500字篇1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五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五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在不利于革命进步的环境中,为了揭示这种不良现象并促进中国革命的进步,某位重要人物撰写了这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

在《实践论》中,该作者阐述了四个核心观点。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立足点。

其次,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第三,该文章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倾向。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仔细研读了这篇文章,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实践论》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对于任何事物,人们的见解可能各不相同,要获得正确的理解,最佳途径是亲自实践。

以葡萄的酸甜为例,我们应当亲自品尝,而非仅凭他人的描述来判断。

该作者强调,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

为了生存和自我发展,人类必须参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

无论身处何种社会形态,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活动,人的角色始终至关重要。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唯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有根据的真知灼见。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认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使人们能够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提炼出的理性认识,它能指导我们正确地进行实践活动。

尽管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但必须认识到,所有知识的最初来源始终是实践。

因此,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获取新知,丰富自我,提升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性认识的科学性,以及是否符合真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结果来判断。

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符合实际的理论才能成为客观真理。

相反,与实践相悖的理论则需要修正,以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例如,____的____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____曾指出,正确的理论如果仅停留在空谈阶段,而不付诸实践,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毫无价值的。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5篇)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5篇)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学习《实践论》这本经典著作,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下面就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实践论》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书中提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式。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解决问题,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产生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从《实践论》中学到了为了提升自己,必须要不断地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和理论空想。

其次,我感受到了实践的辩证性。

《实践论》中强调了辩证法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我们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善于应对矛盾,才能有效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使我明白了实践中存在的矛盾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能回避和消除矛盾,而是要通过摆脱矛盾的二元对立,寻求和谐与平衡。

另外,《实践论》让我深入思考了实践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指出,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创造人类幸福和自由。

这使我反思自己的实践是否能够实现价值。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实践是否有利于自己以及他人的成长和幸福,是否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发现自己的实践与价值目标不符,我会进行调整和改变。

我会更加重视实践价值的实现,不止于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类整体的幸福与自由。

此外,《实践论》还启发我关注实践的社会性。

马克思将实践视为社会活动的核心,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他指出,个人的能动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人的意识和行动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这使我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和实践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个人的成功与否和社会环境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息息相关。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实践论》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由毛泽东所撰写。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实践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人们的认识的来源,并且后来离了实践而去认识或者离了实践而去确定认识的东西是没有的。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通过实践去认识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

因此,实践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实践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入了解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充分了解和了解问题的实质,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

只有通过调查和研究实际情况,我们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实践论》的观点对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对待问题、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创新的角度看,《实践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毛泽东在书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检验出一个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与否。

在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进而推动我们不断创新。

因此,《实践论》对于我们在创新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方法和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实践论》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了解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思考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我必须承认,我对____的文章研读不足,此次对《实践论》的深入阅读,使我收获颇丰。

《实践论》是一篇探讨认知与实践关系的著作,撰写于____年____月,尽管时间荏苒,但其探讨的主题依然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讨。

在该文中,____全面提炼并总结了中国革____实践经验的哲学认识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实践第一的观念、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思想以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历史统一的观念。

这些思想和见解,理论性地再现了中国革____的辩证发展过程,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文章强调实践第一的立场。

通过阐述实践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它深入阐述了实践的本质和范畴。

实践被定义为人们主动变革现实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斗争、____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形式,它“决定了其他所有活动的性质。

”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从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四个方面阐明了实践对认知的决定性影响。

实践始终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因为:一,实践是认知的源泉,二,实践是认知发展的驱动力,三,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性的标准,四,实践是认知的目标和归宿,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从每小时____公里逐步提升至____公里,充分展示了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以及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现实体现。

其次,文章提出了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次飞跃,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感性与理性在实践中相统一,而从理性认识到革____实践的转变是第二次飞跃。

我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先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实现感性认识的飞跃,再通过不断建设与实践,实现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成功推动了我国高铁事业的进步。

最后,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演进的过程。

当认知应用于实践并得到验证后,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特定阶段的认知并未完成,而是随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持续发展。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实践论》的读后感。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感觉、思维、记忆等认识活动,不断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

1.2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深入理解。

1.3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认识的飞跃。

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1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2 实践是社会创新的源泉。

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推动社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3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精神,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是人类自我解放的途径3.1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手段。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现状,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解放。

3.2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束缚,从而寻求自我解放的途径。

3.3 实践是人类解放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索和实践实践,激发了人们对于自我解放的渴望和动力,推动人类朝着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迈进。

四、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途径4.1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的价值。

4.2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

4.3 实践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动力。

《实践论》读后感(共五篇)

《实践论》读后感(共五篇)

《实践论》读后感(共五篇)第一篇:《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主席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

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它代表这什么。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一切有关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感觉有点读不懂,因为感觉有些哲学的思想。

读着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来越近,让我渐渐明白了知与行的道理。

认识来源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实践论》读书心得3篇

《实践论》读书心得3篇

《实践论》读书心得3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读书心得。

本文是《实践论》读书的心得,欢迎阅读。

《实践论》读书心得一: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

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

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自觉投身公安工作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

实践论读后感15篇

实践论读后感15篇

实践论读后感15篇实践论读后感15篇实践论读后感(一):《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

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

在中国共产党内,以往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异常是教条主义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异常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

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

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

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实践论》800字读后感(篇1)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

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

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而言,仍然是实践。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

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读书报告
11303041 付彬
毛泽东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想化理论化的,其理论也一直结合着中国的实际国情。

在我国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这是一本针对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方法上的问题而写的指导性论著,目的在于帮助干部战士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提高干部战士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

在马克思以前,中国没有实践一说。

要么就钻进故纸堆里找“祖制”,凡事“先王遗诏”,不敢越雷池半步。

要么就“眼见为实”,不接受任何理论指导。

这或许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吧。

其实,中国人的智慧里并不是没有辩证的哲学,只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挡住了国人的视野,然后大家都在“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中慢慢沉沦。

但新文化运动的春风,也让未来共和国的希望在清末的乱像中得以催生。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登陆到了这块沧桑之地。

应该感谢那些把马列主义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们,没有他们,也许青年毛泽东,就不能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打开救国理想的大门。

但同时,那些先行者中,也有些人抱着马克思理论的教条不放,不加甄别是否符合国情地、盲目地照搬照抄,使中国革命遭到了很大的挫败。

也有些人“始乱终弃”,不能坚持自己当初的理想,背叛了革命。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他们曾经的努力,毛泽东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个多么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而在于他是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人。

不仅仅在于他有多么会融会贯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更在于他能够以最浅显的语言教会他的同志者,怎么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他的这种行动是基于一种责任,或是一种历史使命感的,即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不能再任人宰割!中国人要挺直腰杆,站起来。

《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动方案,以期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得到预想的结果。

在《实践论》里,毛泽东指出,人类在任何阶段的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基于满足人类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社会生产活动的认识,然后才可能是对其他和社会生产活动相关的其他领域的认识。

认识的规律一般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必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不能算是绝对正确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

确实如此。

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

列宁也没有讲清楚。

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

”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唯心论者判断事物是想当然的,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

但“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


毛泽东还说,认识的过程,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并深入。

但是“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在红军长征以前的几年里,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在《实践论》最后,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辩证唯物主义不是毛泽东的原创,但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中国式辩证唯物主义,却是毛泽东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发展,丰富了马列主义的思想内涵,给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如何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武器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才成为世界范围内所有无产阶级革命者崇拜的对象。

《实践论》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指路明灯,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将成为这种思想的受惠者。

中国革命在不断的挫折下走向成功、建国后一段时间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证明毛泽东《实践论》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

但是,违背了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背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就难逃厄运。

战争年代,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和平年代就会迟滞我们的进步,也会导致一些不堪回首的个人悲剧。

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醒,牢记教训,否则,我们就还会再走弯路。

《实践论》中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社会实践中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

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

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

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