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课件第7-8章

合集下载

田野考古学课件-区分堆积与挖掘

田野考古学课件-区分堆积与挖掘

(2) 注意線段和角 ► 同一堆積的輪廓線,線上內堆積與線外堆積土質土色
相近似地段,常常界線模糊不清,在土質土色差別大的地 段則清楚可辨,形成“線段”或“角”。“線段”是兩個 堆積的分界線,“角”是三個堆積的分界處。無論是平面, 還是剖面,發現“線段”和“角”,都要積極追索遺跡的 輪廓線。 (3)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剖面 ► 探方四壁和遺跡的壁面以及一切豎面,都可以作為觀 察剖面(如灰坑壁),積極利用平面與剖面進行對照觀察。 ► 探方四壁剖切到的地層和遺跡,它們的層位關係能在 探方四壁上顯示出來,且保存時間長,因而成為探方發掘 的控制剖面。只有四壁剖面上的各層、遺跡的界線準確、 不亂,才能保證整個探方的層位關係不混亂。每次確定好 新的地層和遺跡時都要用手鏟劃出分界線,以防止曬乾後 界線模糊不清。諸地層和遺跡的編號也要標在相應位置上, 以免遺忘,也便於檢查層位關係。
4、發掘經驗和對遺址的熟悉程度也影響判斷品質
經驗多思路寬,判斷的準確性大,這是不言而喻的。同一遺址
中的同一文化的遺跡具有很強一致性,對遺址遺跡特徵熟悉者就可以 憑藉已露出的某些遺跡堆積特徵和遺跡細節特徵啟發或加強自己的判 斷。例如,白音長汗遺址發掘遇到一片平面略成梯形的灰土,在灰土 範圍內的左右部分各有一個石板砌的方形灶露頭。憑該遺址以往發掘 經驗,一個房子只出一個石板灶,灶位於房子中部偏前,灶的四壁與 房子的邊線大致平行。而這片灰土中的兩個灶的方向不一致,左側的 與左邊線平行,右側的與右邊線平行,那麼,憑此做出判斷:這片灰 土可能是兩個方形房子。這就啟發發掘者努力尋找二者的打破關係。 分析它們的細微差別,不致於因忽視二者細微差別而把它們誤認為一 個遺跡進行挖掘。後來的發掘結果證實是兩個有打破關係的房子,且 分別屬於不同時代。
地層1 地層2 地層3

《考古学概论》课件

《考古学概论》课件
《考古学概论》PPT课件
考古学是研究并解释过去人类文明及其演变的学科。通过现场工作、文献研 究和数据分析,考古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重要信息,对文化保护和旅游业也 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考古学?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文明的学科。通过挖掘遗址、研究遗物和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起源、进化和文化 发展。
考古学的历史和发展
1
古代考古学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古代文物的研究和收藏。
2
现代考古学
18世纪以来,考古学逐渐从探宝和收藏发展为一门科学。
3
当代考古学
利用先进技术和跨学科合作,我们在考古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进展。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1 考古调查
通过勘探和调查发现潜在 的考古遗址。
2 挖掘和采样
对遗址进行系统性挖掘和 采样,收集遗物和遗迹。
3 文献研究
研究历史文献和记录,理 解文化背景。
考古学的现场工作
挖掘工作
考古学家在遗址上进行精细的挖 掘工作,寻找隐藏的文化遗产。
遗物发掘
发掘遗址中的古代器物,揭示过 去文明的面貌。
现场记录
记录挖掘过程和出土文物的详细 情况,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考古学的文献研究
史书和档案
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 还原过去的历史事件。
1
清洗和修复
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清洗和修复,保护其完整性。
2
分类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
将文物分门别类,并进行专业的鉴定工作。
3
展览和保存
将文物陈列在博物馆和展览中,同时进行长期保存和保护。
考古品的鉴定和分类
鉴定工作
通过专业技术和研究,确认文物 的真伪和时代。
分类标识
将文物按照形状、材料和功能等 特征进行分类。

考古学导论(全套134页PPT课件)

考古学导论(全套134页PPT课件)
99.9%的时间没有文字记载






2. 记录过程中受记录者眼界、水平、立场 的限制。
3. 流传过程中存在不可靠、不真实的可能, 文献不等于历史本身。
三、遗存的无限性和客观性
文献
遗存
有限性
无限性
主观性
客观性
1. 遗存的无限性:
与现存的有限的文献史料相比,地下 埋藏着的实物资料可谓无穷无尽。
严文明:《走向20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孙英明、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 月第2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 月
第三节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程 序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的划分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
铁器时代 ∣
青铜时代 ∣
“铜石并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2、按社会性质来划分:
3、文献史学来划分:
史前考古(包括旧石器、新石器)
夏商周考古
秦汉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
隋唐考古
宋元明考古
4、按照区域来划分: 5、按研究专题来划分:
面,以俞伟超为代表。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民族学: (2)民俗学: (3)人类学: (4)生态学: (5)动物学: (6)植物学: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遗存
第一节 遗存的分类
可分为:人工遗存和非人工遗存两大类
人工遗存
遗存 非人工遗存
遗迹 遗物
一、遗物
1、定义:这种遗存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 它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是可以携带的实物,在移动或搬迁 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考古学导论第一章概论PPT课件

考古学导论第一章概论PPT课件
等。
现场记录
对发掘过程进行详细记 录,包括土层厚度、遗 迹特征、遗物位置等信
息。
样品采集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如土样、人骨、动植物 遗存等,进行后续分析。
室内分析与鉴定
01
02
03
04
文物分类
对发掘出的文物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类型、材质、年代等信
息进行归类。
文物鉴定
通过对比已知标准、技术手段 等,对文物进行年代、材质、
服务社会发展
考古学研究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为政府制定相 关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考古学的研究价值
学术价值
教育价值
考古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历史学、人类 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丰富 学术成果和知识体系。
考古学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教育领域,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考古学的特性
实证性
考古学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可靠 的实证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 和发掘获取的资料是研究的基
础。
系统性
考古学的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 方法和程序,从发掘到分析都 需要系统的组织和规划。
综合性
考古学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 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地质 学、生物学、化学、社会学等 。
跨学科性
考古学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 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
数据处理
对获取的遥感和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 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综合分析
将遥感和地球物理勘探结果与田野考 古发掘和室内分析鉴定结果相结合, 进行综合研究。
考古年代测定
碳14测年法
利用放射性碳14测定文物年代的方法,适用于 有机物文物。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ppt课件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ppt课件
程。
著作等身,代表作有 《中国文明的起源》、 《考古学论文集》等。
苏秉琦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 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 基人。
提出了“区系类型” 理论,对中国考古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主持过多个重要遗址 的发掘工作,包括陕 西西安半坡、河南陕 县庙底沟等。
致力于中国考古学的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 考古学家。
对历史时期文化研究贡献
01 在商周、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发掘 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 的实物资料。
02 通过对历史时期文物的研究,揭示了古代社会的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
02 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宫殿、陵墓等建筑遗址的 研究和保护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做出了贡献。
• 汉唐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是中国汉唐时期的首都长安城的遗址。汉唐长安城遗址的发掘揭 示了汉唐时期城市的布局、建筑风格、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介绍
李济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 考古学之父。
主持过殷墟的第一次发掘, 对殷墟的发掘和研究产生 了深远影响。
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 遗物和遗骸,如房屋、墓葬、工具、武器、生活用具、 艺术品等,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01
萌芽阶段
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开始萌芽,一些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开始在中国
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02 03
发展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国考古学逐渐发展成熟,建立了较为完善 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导论 (《考古学》PPT课件)

导论  (《考古学》PPT课件)

二、考古学的作用、意义和局限性
➢ 基本的信息来源
考古学获取的资料只是
➢ 研究国家起源和早期 极少一部分
国家发展
考古资料实物承载的信
➢ 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 息都是隐性的
和历史研究
➢ 关乎人类生存的研究
第二节
一、遗物图
(一)人工制品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商周时期的青铜礼乐器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 (二)人类遗骸和动植物遗存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第二节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一词最早见于梁启超1901年《中国史叙论》 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 考古学具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但从学科的终极目
标来看,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科学
3. 如何理解和认识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4. 为了学好考古学,你打算如何扩充自己的人文社 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二) 生物学
(三) 田野考古学 (四) 环境考古学
(三) 体质人类学 (四) 文化人类学
(五) 动物考古学 (六) 植物考古学
(五)地理信息系统
(七) 古文字学和铭刻学
(八) 美术考古学
(九) 宗教考古学
思考题: 1. 如何从考古学的作用和意义角度来看待当前社会 上的“考古”热?
2. 试分析考古学研究对象的遗物、遗迹和遗址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二、实验室提供的信息 显微镜下显示的水稻植硅体图像(日照两城镇遗址)
三、遗迹
仰韶文化的房址 1.临潼姜寨F46 2.秦安大地湾F901
四、遗址和区域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
第三节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田野考古学课件-考古调查

田野考古学课件-考古调查
►區域系統調查方法確實可以發現更多的文物點, 但是僅憑這些不完全可靠點下定論,其中的偶然 性,不確定性比較多,而目前課題研究的時段劃 分是否科學令人疑慮,其結果的可靠性也有待今 後的檢驗。如何將這種調查方法和中國的具體實 際很好結合是應該繼續探索的課題。
第二節 航空勘察
地面步行觀察者由於視角小,對一些遺跡 現象熟視無睹,而訓練有素的空中飛行觀察者, 則能夠俯視大地,縱觀整個遺跡,可以很容易 地將那些在步行者看來是雜亂無章的斑跡拼成 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從而發現遺跡各組成部分 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是航空調查的基本原理。 航空攝影是一種直接從空中獲取地面資訊的有 效手段。它用圖像形式客觀地重現一個較大面 積內的地面真實情況。紅外攝影術在航空攝影 中的利用,增加了勘察對遺存的感知能力。
在國外,航空勘察古代遺存已發展成新 的分支學科一航空考古學。 1985年,我國 首次進行航空考古試驗,對秦始皇陵保護 區進行航空彩紅外攝影和熱紅外掃描,取 得良好成果。
航空考古較複雜,本節簡要介紹航空勘 察的基本方法。
在航空勘察時,供飛行勘察遺跡的標誌 有:陰影標誌、洪水標誌、霜雪標誌、土 壤標誌、潮濕標誌、植被標誌。
航空調查是現代田野考古的重要方法。航空勘 查的主要作用是: (1)在難以開展地面踏查的地 區(如沙漠、草原、山地),無法鑽探的多石地區, 航空勘查卻能大顯身手。(2)在居住稠密的農耕區, 能使許多地上遺跡和被移平的地下遺跡重新顯露 出來,提高普查水準。(3)航空勘察可以在較短時 間內比較簡便地對大範圍內區域進行全面普查, 既經濟省錢,又節省人力時間,而且飛行勘察不 直接接觸古跡,不會使其受到損壞。(4)在條件有 利地區,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將那些在地面上一 般只有通過大面積的發掘和複雜測量才能在圖紙 上看到的遺址整體及諸細節之間的關係,以照片 形式表現出來,既概括,又準確客觀。如農田、 道路、圍溝、聚落的房址分佈、房內柱洞排列、 軍事要塞分佈。(5)簡便測繪工作。可以把幾個月 辛苦的地面測繪工作,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 內得以完成。

考古学陵寝墓葬课件-第七章:宋代陵寝

考古学陵寝墓葬课件-第七章:宋代陵寝

瓦间廊面 ,,一阔 并重周和 用檐,进 琉歇殿深 璃山屋各 瓦顶实五 饰,际间 边上为, 。覆三含
灰开回
献殿建制
2、下宫:一组独立的建筑群
• 位置:帝陵之后,北偏西
• 功能:侍奉墓主灵魂日常起居之所和陈设 死者衣冠并进行日常祭祀的场所。
《宋会要辑稿》:记载,永熙陵下宫放 置太宗神像,派五百卫兵守奉,朝暮上食, 四时祭飨。
• 陵台:帝陵3层高53尺,后陵两层23尺, 一品官高一层18尺,一下每品降两尺
• 神道长度:帝陵135米,后陵65—54米
• 石刻数量:帝陵50件以上,后陵减半, 一品官比照后陵减半,一品一下,每降 一品,减少2到4件。
永熙陵 ——宋太宗
• 赵炅,赵匡胤胞弟初名匡义。赵匡胤称帝 后赐名光义。976年,赵匡胤猝然死去,光 义藉口母亲杜太后遗训:“传弟不传子”, 而登上帝位,时年40岁,改名炅。61岁时, 因箭伤发作而死。前后共在位21年(977— —997)。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 淳化、至道。
(四)等级制度
1、在位皇帝陵寝最为尊崇 2、追尊皇帝次之_永安陵 3、皇后陵园:石刻数量为帝陵一半、其他建
筑尺寸也一律减半 4、一品官员:规模比皇后陵园减半
二品官、三品官,照比一品官员递减
• 神墙:帝陵245步,后陵120-110步,一 品官90步,二品官80步,三品官70步
• 墓穴深度:帝陵深90尺,后陵45尺,一 品亲王23尺
第七章:宋代陵寝制度
第一节:历史背景
一、北宋: 北宋:960年—1127年,都城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同辽、金对峙, 为金所灭——靖康之耻
二、南宋:1127年—1279年,定都杭州 宋金对峙:南宋与金国沿淮水——大散关为界 ,为

考古学概论PPT课件

考古学概论PPT课件

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概念中所谓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的时限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最后一项内容的研究 之后加以限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
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讲,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定名 法。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 体。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 落或城址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 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 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5
考古学文化:
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文化大省)这是狭义的文化;但
6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2、考古学文化的定义: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以夏鼐先生的表述为准,即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
3.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 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 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 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 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必看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必看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必看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参考书目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张之恒等《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2000年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2004年陈旭:《夏商考古》,2001年越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4年第一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时代特征一、石器时代综述# 石器——经过第二步加工或具有人类使用痕迹的石制品 # 石器时代——在金属工具广泛使用之前,以石材作为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的主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总特征——生产活动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四五千年前时间——300万年前至二、时代特征(一)、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300万年前,1.2万年前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1、打制石器2、狩猎、采集、捕鱼——掠夺性经济、攫取性经济(二)、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距今1.2万年前至 4000,5000年前动物群经济形态石器生产技术1、使用磨制石器2、农业生产的出现采集经济(弓箭镞)、火耕农业(“焚而不耕” )3、家畜饲养业的出现“六畜”——猪、狗、牛、马、羊、鸡4、定居生活5、制作并使用陶器发明人类首次利用天然材料加工创制的人造工具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时代特征——新石器时代区别于它以前及以后诸时代的总的特征时代标志——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界线)# 新石器时代的时代标志 :1)磨制石器说——人类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2)陶器说——“陶器时代”3)农业说——农业是文明时代之前一个时期的特征和标志农业生产与加工工具、有永久性住房、发现有农作物的种子 (三)、中石器时代——间接打制的细石器狩猎、采集、捕鱼 (四)、铜石并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初步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红铜)第二节石器时代技术论一、用火与造火技术“无火时期”——“用火时期”——“造火时期”(一)、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1、特点1)、被燃烧物质的多样性、遗迹分布范围的有限性2)、原地埋藏类型的人类居址内发现的成堆灰烬、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 2西侯度旧石器地点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化石地点北京猿人遗址中部堆积3、北京猿人用火遗迹的特点:经常性、天然性百色盆地?坡洪遗址 80万年前(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旧石器时代中期——撞击取火摩擦取火二、旧石器制作技术# 打制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质生产工具或武器 (一)、制作技术1、选择原料1)、硬度摩氏硬度计——奥地利-摩氏——矿物相对刻划硬度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2(5 小刀——5(5 玻璃——6(5 指甲——2)、韧性、脆性3)节理面——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形成裂隙的一种断裂构造燧石、火石、石英、石英岩2、石料加热处理——去掉石料中的水分、减弱抗张(破裂)强度、增加压缩强度3、打击石片(剥片)——从石料上打下的、用于制作石器的大块碎片石核——剥落石片后剩余的石料——“第一次加工”1)、工具打击工具:石锤——硬锤木棒、角棒、骨棒——软锤石砧2)、石核、石片各部位的名称打击台面、台面、打击点、石片阴面、劈裂面(石片阳面)、石片背面石片角、半锥体 /打击泡、锥疤、(同心)波纹、辐射线、顶端、尾端 3)、打击石片的方法第一次加工(1)、直接打击法——两端都有砸击痕迹,两极石片,打击痕迹不明显 (2)、间接打击法——通过中介体传导打击力或压力而产生石片的方法旧石器时代晚期:击钎法、压剥法特点:石片较薄而长、打击点不甚明显、两侧缘接近于平行、劈裂面有条状痕4、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1)、锤击修整法早期——石锤,中、晚期——骨棒、木棒反向加工、复向加工、交互加工、同向加工、错向加工 2)、压制法旧石器时代晚期(二)、旧石器的主要类型: 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砾石石器、石叶石器 1、加工工具类1)石锤——剥落石片或加工修整石器的打击工具2)、石砧——砸击石片或修整石器时的垫底工具2、使用工具类1)、刮削器峙峪文化和萨拉乌苏文化地点的石器下川文化石器 2)、砍砸器3)、尖状器丁村文化石器4)、手斧莫维斯理论——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模式?”技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非洲,欧洲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和印度半岛,掌握进步技术,能打制工艺复杂的手斧“模式?”技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只会打制粗陋的砍砸器和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能够被定义如下: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东方的——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

中国考古剖解PPT课件

中国考古剖解PPT课件
第7页/共99页
考古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 积层,也叫“文化层”或“熟土层”。因为地球形成很长一 段时间后,人类才在地层上得以产生和繁衍。所以一般来说, “文化层”在“自然层”之上,“熟土层”在“生土层”上。 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 ( 如洪水、火山爆发 )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 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 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老的在下 — 早
3.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F、 M、J、Y、D等)划分地层
第14页/共99页
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在考古学上都被称为一个单位,它 是考古学上最常用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出土于同一个单位的 遗物,在时空上一定存在某种联系,我们根据其在单位内的组 合方式来判断这种联系,回复历史的真实。
第27页/共99页
2.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 一般进化的原理
即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作为人工制品的 各种器物也是不断演化的;
❖ 相似性原理
即依据器物或遗迹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规律,进而依据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最后建立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 探讨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1
2
3
4
第35页/共99页
4. 器物组合与分期研究
型式 分期
分期
分段
1段 一期
2段
3段 二期
4段






第一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考古学》PPT课件)

第一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考古学》PPT课件)

金石学
现代考古学
研究目的: 以证经补史
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历史
研究对象: 零星出土和传世的遗物 科学发掘所得的古代遗存
手段和方法:
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不是也不可能从传统的金石学中生长出来
(二)考古学传入中国(1895-1921年) 1. 西方学者在西北地区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活动,主要内容是对
社会考古学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 主张用考古资料研究过去的社会组织、社
过去做出考古诠释的方法 会规模、社会结构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V.G.柴尔德
C.伦福儒
“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社会考古学研究》
认知考古学 通过与特定人群有关的一些相互关 联的遗存去了解他们共有的认知图
性别考古学 重新评估男女两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作 用,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
C.伦福儒 以现代人出现为界的前后两部分
• 揭露考古研究各个阶段中存在的性别偏见 • 寻找与女性相关材料,分辨其表现
• 考察性别差异问题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 (一)金石学的产生和发展 零星发现,产生于宋代,鼎盛于清中后期至民国 北宋刘敞——《先秦古器图碑》 《先秦古器记》
第一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近代以来才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从欧洲和北美地区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 欧美考古学简史
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约2000年前的基石 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得到一定进展 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和认识 考古学从古物学的础上发展而来,至19世纪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欧美出现

考古学 全套课件

考古学 全套课件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韩建业 制作
4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密切结合其在历史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定位,在强调 其为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的同 时,更强调人文素质培养,更重视学生实际从事文博和旅游行业的应 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考古学与民俗学、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 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考古文博基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核心应用 能力。
10
前言
九、考试

本课程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占50%,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日常考勤、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堂笔记、作业(读书报告)等,占30%;第二部分为 实验报告或调研报告,占20%。
期末考核采取闭卷形式,占50%。

2014-9-11
前言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制作
3
前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我们普通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不同于考古学专业开设的考古学通论课程。 本课程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依托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考古学通论III》包括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 五代宋元考古、明清考古共五讲。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韩建业 制作
6
五、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学习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主要包括浏览“网络学堂”相关学 习资料并利用该平台进行师生互动交流、阅读参考资料、在国家级 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做课外实验、课外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 馆、听考古专题讲座、参加考古调查发掘实践等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玛雅文化的神官和文字
文字以语言的复杂化和象征符号的系统化、规范化为基础
系统化是指形态特征、象征意义不同的符号,应该达到相当的数 量 ; 规范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象征意义相同的符号应当 具备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特征
要认识文字的发明及其使用功能,既要分析其他信息传递、思想 表达方式及其局限性,也要参照区域文化及其社会历史发展特点
帮助记忆和远距离信息传递,均包含着跨越时空的功能需求
从时间上来说,帮助记忆就是人们希望或要求能够准确地记住业 已发生的事情,避免混淆和误解
从空间上来说,信息传递就是要把特定的信息传递到视距和听觉 距离以外的地点,但信息的传递过程未必是由信息发出者直接完 成的
结绳和文字是前后相继的不同记录方式,两者效率差别较大,但 功能基本一致
(三)礼制源于等级制
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社会内部结构不断趋于复杂 化,氏族或部落首领的社会权力也日显突出
考古遗存所揭示的等级分化现象,实际是以等级制为基础的,同 时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礼制的形成过程
等级分葬现象:按照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分别埋葬于不 同墓区。同一阶层不同等级的差异则通过墓葬规格和随葬品多寡 优劣来体现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和贵族墓葬平面图
墓葬等级原则:就是通过墓葬规格、葬具和随葬品等来体现死者 的身份和等级
等级随葬原则:就是通过随葬品的多寡优劣来体现被葬者的身份 等级差异 。 在等级随葬原则中,礼器即礼仪用品更能凸显死者的 身份和等级地位,用以“名贵贱,辨等列”
三、信仰和宗教 (一)信仰和宗教观念 信仰和宗教都是人类思维和社会意识形态日渐发达的产物 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并统摄 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 对其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随葬的青铜编钟
从文献记载来看,西周以来的礼仪和礼制相当复杂,只有礼器 (应包括遗物和遗迹两类)和等差体现得较为突出,其他要素则 鲜有保存
史前墓葬不仅直接揭示出等级分化与礼制的形成过程,而且礼制 的形成时间也远在周公制礼作乐之前
从礼制涉及的对象与范围来说,宗教祭祀礼仪之所以被置于礼制 体系之中,很可能与五帝传说中的帝颛顼“绝地天通”有关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礼可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 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 凶礼是指救患消灾的礼仪 ➢ 军礼是指军队及征战之礼 ➢ 宾礼是指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 ➢ 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宴)飨、脤膰(用于宗庙社 稷的祭肉)、贺庆、巡狩、改元之礼的总称
(二)礼制和礼器 礼的构成要素包括礼法、礼义、礼器、辞令、礼容、等差等 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和程式 礼义是指礼的本义,或者希望达到的目标 礼器是礼的物质载体 辞令即言语,礼仪中的辞令多有一定的格式。 礼容是指行礼者的容貌、体态、声音、气息等 等差是指不同等级行不同等级的礼
特定的建筑形式、服饰、雕塑或图案、音乐甚至特定的气味等, 皆可一定程度地烘托出仪式所需要的特殊氛围和情境
甘肃永靖炳灵寺大佛
(三)艺术的象征意义 首先,需要立足于对考古现象的全面考察 其次,必须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 最后,结合人类的二元认知特征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由于艺术作品象征意义的阐释涉及主观意识、审美观念等诸多因 素,研究工作更需审慎
其三,符号有助于人们面对未来,如规划可以通过设计更加明确 未来的目标;
其四,符号可以用来管理和组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货币就 是极好的例证,还有军衔徽章等;
其五,符号用来代表并试图管理人类与其他领域,如超自然界或 抽象事物的关系,把考古引向对宗教和迷信的研究;
其六,符号可以通过图像如雕刻、绘画等艺术品来描述世界
另外,在宗教信仰的支配下,政权更迭或者新型社会关系的确立, 以及各种重大事务的决策,往往还需要借助神灵的力量。所以, 文字有时也被视为人神沟通、传达和记录上天意志的工具。殷墟 甲骨文中大量存在的卜辞,即应是这一功能存在的有力证据
无论如何,能够帮助记忆、跨时空传递信息的文字记录方式,既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成就,更是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的重 要结果
随着社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集团之间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 确认结盟或联合时的权利分配,并以准确记忆的记录方式长期保留下 去,对于维护各集团利益及新型社会政治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通过文字方式“统其事”,能够更加准确且远距离地传达同样 的信息,更好地适应社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更大 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有效管理
语言的出现不是突变而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原始语言原则上可能 主要是手势语,从手势语到发声语的演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网络技术发明之前,语言表达方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表达明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语音的传播时间和空间 是非常有限的,难以实现长时间和大范围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
(三)象征符号的系统化 单一的象征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全部需求 在含义广泛的象征符号中,逐渐演化出一种狭义的象征符号系统。诸如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从形式及其突出特征来看,狭义的象征符号与以后形成的文字符号更为 接近
制度变革不仅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引 发社会习俗的发展变化 思想进步也可以导致或促进社会习俗的发展演变 文化交流对于风俗习惯发展演变的影响作用也非常显著
二、礼仪和礼制 (一)礼仪和礼制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礼制即以“礼”为突出特征的政治制度 礼制是社会等级分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在既有礼仪或者风俗习惯 的基础上而不断制度化和规范化所形成的 在历史传说中,礼制形成于西周初期,后经孔子、孟子、荀子等 人的倡导和不断完善,礼乐文明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墓葬是古代人类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逆性却试图加以改变的愿望
随着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墓葬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呈 现出不断强化的演变趋势
(三)王权符号和权力象征 在中国,夏商周时期王权的存在几乎毫无争议 凡有大型国事活动,王者身后须设绘有斧钺图案的屏风状礼仪设施 秦汉至唐宋时期,黄钺始终是皇权的重要象征之一 斧钺之所以能成为王权的象征,与石斧在史前战争的作用密切相关 在河南临汝(今河南汝州市)阎村遗址,其中1件瓮棺所绘“鹳鱼 石斧图”的石斧被视为部落酋长的专用武器
第七章 思想文化研究
考古学涉及的物质文化现象,都是人类在特定意识支配下创造出 来的,具有反映人类思想意识及其反作用的双重意义
能够集中揭示思想文化的实物遗存归为两大类:
一是艺术、符号和文字类;另一是习俗、信仰与宗教类
第一节 艺术、符号与文字
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人类出现到现代智人形成;二是距今约4万年以来的现代智人阶段 一、艺术和象征 (一)艺术和思维 在考古学研究中,艺术通常是指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艺术作品,或者作 品本身所体现的艺术形式 主要涉及雕塑、绘画、音乐(乐器)、建筑等
在中国,这种狭义的刻画符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 ;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第一期遗存 ; 仰韶文化早期遗存 ;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 ; 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 ; 宜昌杨家湾遗址也
舞阳贾湖M344出土龟甲刻符
不同符号的相互联结,一则表明刻画符号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 化特征,二则表明它们可能已经开始转化为文字符号
在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中南美等古文明地区都存在类似现象 米诺索斯王宫因绘制作为神圣象征物的双面斧而有“双斧大厅”之名 现代语言中作为专制独裁代名词的“法西斯”,源于早期罗马塔克文 王朝即伊达拉利亚王统治时期的法斯凯斯 尽管文字的具体形式不同,但王权符号的象征意义却如出一辙
三、文字的功能 (一)文字和语言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字主要分象形和拼音文字两大类 早期的文字一般都是象形文字,除了延续至今的汉字,还有已经 失传的古埃及文字、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等
艺术是最早出现的可以传达人类抽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 5万—1万年前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洞穴 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艺术表现能力快速发展,艺术品种类和数量 急剧增加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维纳斯”雕像 1.法国拉斯帕古斯 2.奥地利威伦多夫
(二)艺术的特有功能
作为象征符号构成部分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并未因文字与 文学艺术的出现而衰落
在象征符号中,具有艺术特征的视觉符号的出现,是人类智力发展 的重要标志。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艺术品约在距今5万年以前
早期艺术品的出现都反映了人类已经具备将现实世界的认识转化为 抽象表现的思维能力,并开始通过抽象思维的概念构建来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意识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野牛壁画
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有意埋葬行为,被视为人类认知能力和象 征行为显著发展的结果,说明人类已经形成有关死亡等方面的意识
按照社会功能及意义,可以把风俗习惯分为住居、饮食、服饰、 丧葬、婚庆、节日、祭祀、仪礼等类别
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都会拥有特定的物质载体
民族志资料一般是通过直接调查近现代不同民族而形成的,其中 所记录的风俗习惯理应最为系统、全面
古代尤其史前时期的风俗习惯,必须通过实物资料去探索 物质载体并不能充分揭示当时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仪式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物质载体明显存在物理化学方面的特性差异,其中有机质往往不易保存 在实物资料中保存最为系统的还是丧葬习俗
(二)语言的复杂化 语言既是人类智力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般认为,现代人的智力是在10万—4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国内 学者通常界定为距今5万—1万年之间)出现时形成的 文化的含义一般是指学习的行为而非遗传控制的本能,学习能力 的发展是智慧演化的关键所在
随着文化创造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性活动日趋复杂,都会促进以音节为核心特 征的语言的发展,逐渐形成日趋复杂的语言系统
(二)习俗产生的原因
三大原因:即生存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