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202年新课标标准的教学理念

202年新课标标准的教学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
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和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
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3.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4.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 ,即用尊重 自然 的态度取代 占有
自然 的观 念 。
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出假设 , 作 找出
实验 中的各种变量 , 制定具体 的 实施方案 。在整 个探究过程 中 , 力 争使 学生在 自主 学 习探 究的基 础上 ,摸 索出科 学实验 的 方法 、 技
化 的, 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 , 多少所 学校就有 多 有 有 少种 课 程。 课 程 不仅 是 文 本课 程 , 是 体 验 课 程 ; 程 不再 只 更 课
是 知 识 的载 体 , 教 师 和学 生 共 同探 求新 知 识 的 过程 。通 过 而是 教 学 应 使每 个 学 生都 能 形 成 自己 的知 识 结 构 ,都 有 自己独 特 的感 受 , 学 生能 从 同 学 身 上 、 师 身上 学 到 的 东 茜远 比从 教 使 教
科 书 中学 到 的 多。 因此 ,教 师和 学 生都 是 课 程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 义上说 , 教学不只是
忠实地实施计划 、教案的过程 ,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
没有问题 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
在 新课 程 中 , 问题 为 中 心的 学 习 ” 以“ 是课 堂 教 学 的一 种 新
一
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 间去操作、 观察 、 猜想、 探索、 归纳、 类
比、 疑等 , 而 克服 只 向学 生 预 示解 决 问题 的 方法 乃至 结 论 , 质 从 以促 进 学生 积极 的思 维 , 学 生 自己建构 知识 体 系。例 如 , 帮助 在
、
要注 重 课程 意 识
在 以 往 的传 统 教 学 中 , 师只 有 大 纲 意 识 、 材 意识 、 教 教 教 参 意识 , 课 程 意识 十 分 淡 薄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而 将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2024年新的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独立自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一、核心理念2024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开展多样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文化、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体要求1.增强思想品质。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向善的品质,提高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
2.增强法治意识。
深入了解宪法、法律法规,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逻辑,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培养社会责任感。
了解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投身社区、学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遇事冷静思考、理性表达、善良交流。
三、教学内容1.宪法与法律。
深入了解宪法、法律法规,了解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逻辑,了解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社会道德。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加强社会道德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当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体。
3.文明礼仪。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意识和社交能力,强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理解包容,增强社会互信互助的能力。
4.法治实践。
开展法治活动和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实际走入社会,了解法治的实践运作和实际效果,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和法治素养。
四、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
通过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法治单位,进行模拟法庭审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法治实践,增强法治意识。
2.互动讨论。
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发表见解,加强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充分体现思辨性、探究性、参与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以及贯彻全人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1.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首要目标。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史实辨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历史论证能力等。
通过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提炼出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能力,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案例分析的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和历史观点阐述能力,而非简单地记忆历史事实和知识。
二、强调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文化素养包括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对历史文化演变的认识等。
2.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
评价应关注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学生对历史文化事件的评价和对历史人物的还原等。
三、鼓励历史观念的形成与提升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念。
历史观念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多元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
在新课程标准下建立新的教学观念

下新 的教 学观 念 。
语 言 的交 际性 决 定 了英语 课 必然 是 参与 型 的课 堂 。英 语课 堂 是学
关 键 词 :高 中英语新 课 程 ;教 师观念
其 次 ,创 造 性 地 设 计课 堂模 拟 交 际 情 景 , 让 语 言 有 用 武 之 4 新 的 教学 活动 观 :传 递 知 识只 是教 学 的一 个 小 目标 ;教 学 地 是优 化 教学 内容 的一个 方 面 。作 为 高 中教师 则 可抛 开现 成 的表 . 应 该 是知 识 的 自主 建构 过程 , 同时也 应 该是 师 生对 话 、交 流 、合 层 理解 问题 ,设 计掌 握 文脉 , 分析 句与 句 、段 与 段之 间 关系 的 问 作 的过 程 。 题 ,并 提 出深层 次 的理解 题 , 以提高 学生 的 阅读 能力 。 5 新 的 评价 观 :教 师应 把 评 价看 作是 促 进师 生 发展 的一个 途 . 三 、教 师要 学会 转换 角 色
径。
课 程 改革 是为 了每个 学 生 的发展 ,因此 ,教师 应 树立 起 “ 只 教 师有 了理 论上 的 正确 认识 ,教学 就 有 了依 据 ,就 更有 针 对 有差 异 ,没 有 差生 ,关注 学 生态 度 、情 感 、价 值观 培养 ”的 教师 性 ,就 能 做 到有 的放 矢 。教 师 开展 每 项教 学活 动 前 ,要 充分 论 证 观 ,相 信 学生 是有 巨大潜 能和 个 别差 异 的 活生 生 的人 ,是 发展 中 是 否符 合 课 改精 神 ,是 否有 利 于课 程 总 目标 的实 现 ,是 否按 照 新 的 人 。 学 生 的 发 展 , 离 不 开他 们 自身 的感 知 、体 验 、实 践 和 参 课标 的要 求进 行 教学 ,而不 是 “ 穿新 鞋走 老路 ”,更 不 是 “ 轰 与 ,这些 是教 师 所不 能包 办代 替 的。 轰 烈烈 搞 课 改 ,扎 扎实 实搞 高 考 ” 。教师 要在 教 学 中 ,大胆 地 实 践 传 统 的 教 师 观 中 , 教 师 形 象 是 知 识 的 传 播 者 。而 新 课 程 提
新课改意义非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观念》学习笔记

新课改意义非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观念》学习笔记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的本质都是为了理解世界,教会孩子理解世界。
五大理念,在教育部文件中被概括为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
1.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未来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简单的怀旧,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能够创造未来,人人都能创造新世界。
2.核心素养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思维,思维是什么?用康德的话说,运用概念去认识世界。
只有概念而无经验,或只有经验无概念,都是不行的,两者之间要达到平衡。
3.基础性教学观,即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教学即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作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
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真实情境当中的问题或任务,以作品等形式,来表现其理解水平。
通俗一点就是让教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
4.跨学科学习观,即认为学科是从社会生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科与儿童的心理经验在在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是可以渗透的,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跨学科学习既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由人格的要求,又是培养生核心素养的条件。
跨学科是把学科真正变成理解世界的工具。
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均体现“综合育人”原则,让课程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世界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程学习的意义。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1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I)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落实课程新标准,提升教学新理念新要求新标准新理念

落实课程新标准,提升教学新理念新要求新标准新理念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经过一个周期的实践,取得了经验,得到了验证,发现了不足,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本文在充分肯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后,如何组织学习新课标、宣传新课标、落实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并立足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新意识。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宣传;落实;新意识2011年12月28日,在十年课改实验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行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深化的阶段。
随着修订和完善后的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从体制机制和具体实施方面全面落实新课标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和繁重。
● 学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及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1.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周期修订制度的建立,既保持了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又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而与时俱进。
对于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先进,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特征;按照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修订。
课标的修订和完善,确实关系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
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修订的重要意义。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新课标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强调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探究学习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衔接。
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

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新课程标准》已经于修订并颁布实施,通过近阶段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自己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到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相应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总结如下:一、教学观念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因而,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 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等重要目标,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等。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实现目标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强调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标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的农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课标正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所在、本质所依、本体所顾。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从而开发心智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观(教材观)旧:“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须思考,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从而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新课程的走向正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是开放,是发展。
说白了,我们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编写、调整、修订教学内容,可以放手大胆处理教材,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只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新教学理念及实践(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本文将围绕新教学理念及实践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教学理念概述1. 以学生为中心新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育公平新教学理念倡导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教育。
通过改革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3. 终身学习新教学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 素质教育新教学理念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5. 科技与教育融合新教学理念强调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新教学实践探索1. 教学方法创新(1)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翻转课堂: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以视频、课件等形式发布给学生,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3. 教育资源整合(1)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课件

提供真实场景 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再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 识,并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01
02
03
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 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具备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沟通 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结词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理念二: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认知 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和教学进度等,确保教学计划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内容和评价标准。
注意问题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避免标签 化,不要让学生产生自卑或优越 感,同时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 够在自己所在的层次中得到最大
的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价值 主动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 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落实新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观念创新

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观念创新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我们必须以崭新的心态看待教育,共同创造一个让下一代能更活跃、更自主的求学环境,培养他们更有独立思考、更能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发展成为有创意及创新思考的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所以创新就成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创新教育的特点。
创新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而首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
一、确立“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创新教学观“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时期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创新教学观。
1、注意处理好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关系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应以学法决定教法,而不是教法决定学法。
在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采用教师靠“外力”把知识内容压到学生这个“容器”内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一切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是有悖于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导”的作用。
“导”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善于引导、疏导、指导、诱导。
在课堂上发挥好导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意处理好问题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不仅是激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尽量使教学问题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生活事例中产生,设计成使学生产生好奇并能激发起求知欲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或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层次性,一个问题能使不同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回答。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它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性质、内容、结构、评估以及教学方法都作出了全新的分析和诠释,呈现出新的面貌。
最核心的观念可简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与以前相比,更加注重学生整体价值观的培养,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强调“教材要注重情感教育,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继承革命传统,体现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三、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和诵读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提出了“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名著”的要求,强调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还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强调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新课标更加强调语言运用和写作语言运用和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提出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要求,强调在语言运用和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同时,还提出了“组织文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造力。
六、新课标更加强调评价的作用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了“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思想

教师不能不知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模式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模式你知多少?(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是指——1、教育终身化。
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 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
”日本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
1991 年 4 月 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 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
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
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
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
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
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
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 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
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 2 月 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 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
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
新课程标准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怎样有效地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师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研究信心,使广大体育教师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之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职业观,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 2.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
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
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3.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
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
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成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
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
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
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
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
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刘冬梅北京玉渊潭中学王海臣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增大,板块多样,布局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很少有干瘪的纯知识性的叙述。
但是也许正是新教材的这些优点使教师感到了棘手。
因为面对这样的教材,你根本无法照本宣科或放任自流,必须下一番苦工夫,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呢?一、要注重课程意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课程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有关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将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正确认识到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进而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即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观念;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对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运演;用保持自然统一的情感取代瓜分自然的劣径;用对自然的权利观和义务感取代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用适度消费取代无度消费;用节制生育取代放任生育;用经济的有机增长取代经济的盲目增长的生态观,使学生对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得出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三、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等,从而克服只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材料,如“蜣螂出口澳大利亚”,“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生物间捕食关系场景”的描述,“达尔文对‘猫与牛’的描述”等,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圈的稳态及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之后再通过对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等补充材料的剖析,强化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教学奠定基础。
显然,这种教法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挑战。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
从追求教科书的结论到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讲明自己的观点,决不能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
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例如,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应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比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
然后再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失水的条件、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等实验,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找出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力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摸索出科学实验的方法、技能和手段。
其次是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归纳,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蜗牛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小龟爱吃什么?蜗牛是否有感觉?马铃薯如何繁殖?等等。
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在新课标教学中,主张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告诉给学生,单纯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要能够引导学生将他们的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小实验,而此时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和互相取长补短,创设出实验设计的氛围,展示科学的问题情境,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正是新《标准》所倡导的。
学生有极大的潜力,他们的自学能力及互助精神是不容低估的。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他们学会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能主动对事物与事物现象进行研究,经过探究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既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快的弄懂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强化新课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新课改新理念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中学王怀敏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几学年薪课改教材教学的的体验,本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受,望与大家共同切磋。
1.“以人为本”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多样思维的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作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不仅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他们将来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能力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知识点多,教材容量大,对学生知识掌握要求高,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使本来生动有趣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逐渐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这种负面情绪与日俱增,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而新课改正是针对这种弊端,降低了知识难度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新教材图文并茂,与原有的教材编写相比可读性、欣赏性、趣味性极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使教师由传统的“独角戏”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
3.新课改并不否定教师的讲有一种误解似乎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不需要教师的讲。
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观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里克特说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你的学生因你的讲解而喜欢上科学,你应该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教师的讲关键在于怎样讲,教师的讲解如何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讲解也是无可厚非的。
4.变苦学为乐学兴趣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抓住了这个关键,要想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学习历史很轻松、不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在历史课堂上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在受苦受罪,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那我们的教学目的就算真的达到了。
5.充分体现师导生学新课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教师起到导的作用。
这样的课看似轻松,实际却不是这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课,对教材及学生的各方面彻底吃透,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教材,对学生导的到位,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要走到前台去。
6.要充分利用活动课新课改安排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历史短剧、实地第二历史课堂、小制作等,特别作为历史许多学生认为离我们很遥远,对我们现实作用不大,我们可以通过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登封作为著名的“文物之乡”,历史遗迹很多,况且新课改教材中也多次提到我们登封有关的东西,如禹都阳城、嵩岳寺塔、元代郭守敬观星台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历史实物资源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