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增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9.6
1232.1
5
1337.6
“中国之谜”
同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避免了苏东国 家的J型下降,自引入市场经济以来,高速经济增长成为 长期趋势;
同样是从前工业化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中国走在了广 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前列,西方主流学界认为压抑了经济活 力的政治制度并未发挥显著的负面作用;
19
20
推广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 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
1980年底,官方最终全面认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农业制度,开始全面推广。 当年全国就有45%的合作社已解散并建立了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底,全国98%的农村合作社都采用了该制度。
基本原则:农业不应与工业扩张争夺资源。 基本思路:大力动员农村劳动力进行劳动力密集型的投资建
设。 政府相信农业集体化能够保证在不加大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促
进农业发展;另外,集体化还有助于政府便利地实现粮食和 其他农产品的低价收购。 集体内部的收入分配取决于成员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但如我 们所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分散性,在农业生产中监督成员 的努力程度是相当困难的。 缺乏利益驱动的农业经济不可能持续供给国家工业化进程所 需要的资源和资本。——这在1970年代末成为解读中国经济 的关节点。
为避免优先度较低的部门与优先发展的部门争夺低价格 资源,计划与行政控制就取代了市场机制,成为配置稀 缺资源的手段。为此,国家显然还须垄断银行、外贸和 物资流通系统。
因此,就经济学逻辑上看,所谓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 义信条决定的,而是一个前工业化国家在短期内推进工 业化所必然要采取的手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不过使 这些政策的推行更富有强制力和号召力而已。
国内生产总值
100.0 107.6 116.0 122.1 133.1 147.6 170.0 192.9 210.0 234.3 260.7 271.3 281.7 307.6 351.4 400.4 452.8 502.3 552.6 603.9 651.2 700.9 759.9 823.0 897.8 987.8 1087.4 1210.4 1363.8 1557.0 1707.0 1862.5
中国的经济增长: 成就、根源和前景
许文彬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1
概要
概述 计划经济的基本逻辑 中国经济增长的五个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形势和前景
2
1. 概述
3
GDP
2010年中国GDP达39万亿元,根据市场汇率折 合5.9万亿美元,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
同年度美国GDP为14.6万亿美元,是中国的2.5 倍左右。目前中美的经济总量仍存在较大差距。
16
第一阶段:1978-1983年
标志性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第一产业。
17
改革的起点
中央政府在1978年就已意识到增强农民积极性是决定整 个中国经济命运的关节。
但在作为中国改革开始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中, 任何形式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制度安排都是被明 确禁止的。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6 年首次赶超美国,届时中国GDP为22.3万亿美 元,美国则为20.1万亿。
做出该预测的前提是什么?
4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这也解释了一些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采 用相同的发展战略时也有类似的政策环境和行政管制。
11
工农剪刀差
发展战略及相应的政策环境和分配体系同时也决定了 中国当时的农业制度。
为保证粮食作物和其他农产品能够以低价格供应给城 市(即所谓工农剪刀差),1953年农村地区开始实施 强制采购计划,要求农民将规定数量的产品以政府制 定的低价格卖给国家。
低水平的法治和高速度的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并存; 经济增长与政治环境的非关联性事实; 金融低效与经济高增长并存; ……
6
2. 计划经济的基本逻辑
7
1978年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中国经济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农 业经济:89.4%的人口居住在几乎与外界隔绝联系的封 闭性农村中;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仅为12.6%。
与绝大多数新兴独立国家一样,中国把工业化(尤其是 重工业)的推进视为国家强盛的钥匙。
1950年代后,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 全面禁运和封锁,赶超工业国家进一步成为保证国家安 全的需要。
苏联1930年代卓越的建设成就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 大萧条形成鲜明对比,这也对中国的领导层产生了激励。
国民总收入
100.0 107.6 116.0 122.0 133.3 148.2 170.8 193.4 209.9 234.1 260.6 271.4 282.5 308.2 351.5 399.6 452.0 494.2 544.5 596.9 640.6 691.5 750.6 811.1 888.5 983.1 1085.4 1216.1 1371.4 1568.4 1718.8 1878.7
航空运输(10亿吨公里) 铁路运输(10亿吨公里)
1957 1962 181.0 223.6 134.6 172.1
1965 346.3 269.8
1966 390.1 301.9
1967 305.0 226.9
1970 456.5 349.6
1975 729.7 425.6
15
3. 中国经济增长的五个阶段
为实现低名义工资,政府又必须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宜的食 物和其他必需品如住房、医疗和衣物等。
如果企业系私人所有,国家就不能保证其将因扭曲政策而 带来的丰厚利润投入到合意的项目中去;因此在上述条件 形成之前,还应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国有化。
10
计划经济的逻辑
上述经济政策导致信贷、外汇、原材料乃至生活必需品 的供求总量不平衡。
25
改革的条件准备
家庭责任制后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成为乡镇 企业的劳动力来源。
家庭责任制后乡镇集体和个人逐步积累起一定数额的资 本和其他经济资源,这成为乡镇企业启动的资源基础。
资源配置机制的放松使得乡镇企业启动后能够得到后续 的原材料、资金和市场支持。
23
改革的起点I:国企改革的阶段性失败
几乎与农业领域的改革同时,国有企业也开始了管理体系的 改革。
1979-1983年,几项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传统体系中经 济激励作用的实验性创新被引入,包括利润留成、绩效奖金、 允许国有企业从事国家计划外生产、允许出口企业保留部分 外汇收入自行使用等;
并且,从19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3年起,对政府的利润上交改为政府向企业征收 利润税;1984年,政府允许国有企业以议价形式出售生产计 划以外的产出,而且可以相应地自行制定生产计划。由此建 立起双轨价格体系。
14
计划的成果
电力 钢 煤 石油 水泥 化肥 机床
1957 1962 1965 1966 1967 1969 1975 23 56 82 100 94 114 237 35 44 80 100 67 87 156 52 87 92 100 82 106 191 10 40 78 100 95 149 530 34 30 81 100 73 91 230 6 19 72 100 68 73 218 51 41 74 100 74 156 319
然而,企业自主权的增加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随意行 为。尽管生产率有所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下降了,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反而增加了。
结论:缺乏必要的外部竞争,对国有企业进行单纯的放权让 利,只会产生共有地悲剧。
24
改革的起点II: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
国企自主权的增加使得计划分配体系面临压力, 一系列连锁反应得以发生。
21
成果
实证研究表明,1978-1984年种植业实现增 长42.2%,其中至少一般可以由改革所带来 的生产率变化来解释;而几乎全部的生产率 增长都来源于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采用 所带来的变化。
这一成功经验后来还为越南所借鉴,同样成 为越南经济增长的肇始。
22
第二阶段:1984-1991年
标志性制度:乡镇企业。 经济增长主要驱动:消费。
1978年末,一个极端贫困地区的合作社开始秘密将合作 社土地分租给农户,同时也把规定的收购额度分配给各 个家庭。这个地区在当年遭受旱灾,该地区其他合作社 当年都报告减产,而率先吃螃蟹的合作社反而增产30%。
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就此揭开中国经济改革和增长的大 幕。
18
故事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 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 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除此之外,农业还是主要的创汇部门。在1950年代仅 农产品就占全部出口的40%;直至1970年代,超过 60%的外汇供给是由农业部门创造的。
如上所述,外汇资源对重工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农 业处于尴尬境地:既需要快速发展,又不能获得其大 部分的生产剩余用于改进技术或扩大资本投入。
12
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主客观各方面因素加总,使得中国在建国后确立了重工 业优先发展的基本战略。
8
战略和现实的矛盾
如我们所知,重工业是资本密集的,这就产生了战 略和现实的尖锐矛盾:
战略特点:
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 项目的大部分设备需从发达国家进口; 每个项目都需要大量投资。
现实特点:
可用资本有限,市场利率较高; 出口商品有限,而且主要是价格较低的农产品,外汇稀
缺; 经济剩余很小,并且高度分散在各个家庭中。
9
扭曲性的宏观政策
上述矛盾决定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不可能在中国自发 发展。因此中央政府设计了一系列扭曲的宏观政策:
一五初期,政府制定了低利率政策并高估本币,以此来降 低利息支付成本和设备进口成本。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降低投入品价格的政策,包括职工名 义工资、原材料、能源及交通价格。
13
成果和代价
经过将近30年的努力(即便是在一些大的政治动荡时 期如文革,上述经济逻辑也未改变),重工业化推进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重工业产值在工农混合产值中的比重 从1952年的15%上升到1970年代的40%。其他成果参 见下页。
但这一成果的取得代价是高昂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 效率低: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采用最有利的 假设条件进行计算,1952-1980年间中国经济全要素增 长率只有0.5%,只达到该研究中19个发展中国家平均 水平的1/4;并且,中国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 1957-1982年间处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状态。
国有企业可以生产指令性计划以外的产品,则企业 需要从计划的配置体系以外得到额外的投入,同时 销售计划外产品。
在企业的压力下,物资供应逐渐与计划脱节,零售 商业体系的管制逐渐解除。
到1984年底,中央的信贷额度也开始下放给了地方 银行。
资源配置机制、尤其是资金配置机制权力的下放, 给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外微观主体极大的经 济支持。在此基础上,体制外经济主体得以迅猛发 展,成为推动改革继续前进的持续动力。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00.0
106.1
113.0
117.5
126.2
137.9
156.8
175.5
188.2
206.6
226.3
231.9
237.3
255.6
288.4
324.9
363.3
398.6
433.9
469.4
501.4
534.9
575.5
618.7
670.4
733.1
802.2
887.7
994.7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 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 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 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 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 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 产量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