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1.辨别论点和论据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
2023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结构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结构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并积累论述类文本论证结构的必备知识。
2.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结构答题思路。
【活动一】真题引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①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②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③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目的:学生通过理解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提高考试中对论述类文章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考纲要求,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十种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纲解读】《考试说明》中要求“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B 级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 级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科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自然科学类文章,涵盖面很广。
天地生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应用学科,无所不包。
但是,从高考选文来说,它同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一样,前面用“一般”作限制。
从文体上说,主要是选用说明性的文字。
二,【考点阐释】(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文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也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重要环节。
高考考查要点主要集中在如下一些方面:1、现代科技文中的新词语、新概念。
2、代词或指代短语的指代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7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17 论述类文本阅读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
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抓各段中心句。
注意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点;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2.抓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研究标题、头尾。
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的角度,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旁征博引,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画龙点睛,均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综合段落大意。
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这是归纳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的方法。
5.注意关键词语。
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如同被反复敲击的琴键,其乐音往往是乐曲的主旋律,是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
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注意确定有效答题区间。
一般情况下,原文会用一些篇幅对重要概念进行说明或阐释,有的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
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重要概念的内涵。
2.树立语境意识。
一般情况下,重要概念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因此,文中总是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出现与重要概念相关的信息。
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教学重难点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课前导学(一)高考考点展示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激趣导思导学二、质疑讨论(一)高考考点梳理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断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达,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二)引导合作探究1、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2、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三、反馈矫正(一)典题拓展分析(07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王生平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A、考点类型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1学习目标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人物传记阅读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原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分析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发放专项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与结果。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让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
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
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指出解决办法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文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略)归纳常见失误一:没有把握概念的内涵,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二:没有注意概念的外延,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三:没有注意句中概念之间的关系,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四:没有把握好关键词,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五:没有注意逻辑关系,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六:没有把握原文观点,造成推断失误。
(二)抢分技巧1.审读题干,找准信息区间2.细读原文,理解把握文意3.比较原文,筛选认定信息4.分析推理,判断信息正误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分析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是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类型。
是第一大题第3小题和第八大题第3小题。
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鲜明、直接、集中。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第四讲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1.明确论述类文本高考考试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质量。
【典题导引】【典例】(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②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③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类文本的概念和常见的类文本的特点;2.掌握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通过阅读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思考能力;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类文本的相关知识;2.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思辨和思考能力;3.阅读实践法:通过读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类文本阅读的实践。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类文本,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
2.概念讲解:介绍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其他文本类型进行区分。
3.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寻找关键词、理解上下文、抓住核心观点等。
4.阅读实践:选择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5.思考和总结:引导学生对类文本阅读进行思考和总结,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类文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是否有提高;2.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写作练习,评价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类文本相关章节进行教学;2.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3.课外阅读材料:准备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供学生进行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读文方法指导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读文方法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并运用到文本阅读中去。
2.提升学生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从而为做题比对时的快、准、精打好读文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并能运用到文本阅读中去。
教学难点: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一、题型特点1.分值:9分2.考察能力:筛选、整合、理解、分析、概括、推断文本的能力3.技巧:比对法得出结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非常重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读文方法指导(一)文体特点之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文本特点之行文结构:引论(开头):提出论点或问题(题目、出处、摘编自也可能含有主要问题、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本论(主体段落):用论据材料和论证方法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心论点或分析问题。
结论:①无。
②有则作出结论或解决问题。
(三)读文方法指导1.读引论(明中心论点或提出的问题)读清楚文本首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方法提出了什么论点或问题。
(不要忽略了题目、出处、摘编自!!!)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由题目可知下列信息:①文章主要论述的对象是“孝”;②文章论述的观点是“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段: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分析:由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引出论题:家庭伦理;(举例论证)提出观点:要使“礼”制度化。
2.读本论(明本论部分内部层次)逐段按这样的思路理清楚:(1)本段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本段在论述什么?例如:2段: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五篇范例]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很多同学问:我不知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觉得答的很好了,为什么得不到满分?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呢?学生的困惑?近几年江苏省关于此考点的命题多考查什么? 2010年江苏论述类《谈静》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2009年江苏卷论述类《说“异”》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纯朴的嗜血者》“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探求结论本考点近几年在江苏高考中只在论述类文本中考查所考重要句子的位置全在结尾处,是观点句所考重要句子基本都属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技法1由位置而句子: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过渡句——就要联系其上下的文字作分析。
由语境而句子:句不离篇真题回顾(2001年全国卷)门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
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请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修辞技法2 由修辞而句子: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含意。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例2:2010江苏论述类《谈静》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在实施讨论法时,教师需要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避免出现偏离主题或浪费时间的情况;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练习法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解题方法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个别指导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解答
定义:论述类文本是表达者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进行阐述、论证的文章,旨在向读者传递某种观点、
01
思想或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02
特点:论述类文本具有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等特点,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阐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 速度和阅读理解 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探索更加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统计 学生作业完成的比 例,反映学生的学 习态度和投入程度。
作业正确率:评估 学生作业的正确程 度,反映学生对知 识点的掌握情况。
作业质量:评价学生作 业的思路清晰、表达准 确、逻辑严密等方面, 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业反思:鼓励学生 进行作业反思,评价 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 果,提出改进意见。
练习巩固
课堂练习:针对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进行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解题技巧
课后作业:布置 与课堂内容相关 的课后作业,巩 固所学知识,加 深理解
小组讨论:组织 小组讨论,分享 学习心得和解题 思路,促进互相 学习
高考教学总结复习计划论述类文本阅读学习教案3通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科技文解题技巧。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教学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第一讲考点及方法介绍教学要点: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一、点击考纲:.理解: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考情透视:、对象: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法学、文艺等。
、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三、解题方法:、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主要观点〕①整体阅读,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②勾画关键词句:关联词:“因此〞“但是〞“如果〞“一旦〞等;表程度、限制、范围的副词: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更、甚至、尤其;唯一、一些、某些、但凡、几乎、全部、差不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
表数字的词: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等。
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关键句:中心句、要点句、联结句等。
、审:审准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选项〕①题目要求: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②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解释〞“理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注意“内容〞和“程度〞差异;、“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类同。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案标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和结构;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和结构;2. 如何进行有效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分析;3. 如何撰写一篇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论述类文章。
教学准备:1. 论述类文本样本(如报纸社论、学术文章等);2.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论述类文本);3. 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他们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经验。
2. 展示一篇论述类文本样本,引发学生对其结构和特点的思考。
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标注关键信息和观点。
2. 学生与同伴合作,讨论他们的理解和分析,共同梳理出文本的主旨和论证逻辑。
文本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包括引言、论点、论据和结论等部分。
2.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不同论述类文本的共同特点和结构。
写作实践:1. 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撰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换文章,并进行互评和修改。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论述类文本,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2. 学生可以尝试撰写不同主题和观点的论述类文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2. 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撰写的论述类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教学资源:1. 论述类文本样本;2. 学生阅读材料;3. 纸和笔。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论述类文章阅读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章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论述类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论述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述类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策略3. 论述类文章的分析和评价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述类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提供典型的论述类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加深对文章结构、论证方式等理解。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论述类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策略讲解:讲解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如如何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如何分析论证等。
3. 案例分析:提供一篇典型的论述类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加深对文章结构、论证方式等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总结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续)1. 论述类文章的常见论证手法2. 逻辑谬误的识别与分析3. 提高阅读效率的技巧七、教学方法(续)1. 互动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手法和逻辑结构。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阅读和分析,识别文章中的逻辑谬误,提高阅读技能。
八、教学步骤(续)1. 论证手法讲解:介绍常见的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2. 逻辑谬误识别:教授如何识别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滑坡谬误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一、教材、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高考开始考查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有加大的趋势。
第1题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第2题变化更大,改为对论点、论据、认证的考查,这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运用。
选材方面,选文的范围扩大(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也就给阅读和筛选有效信息增加了难度。
考场上,我们要速读文本,细致比对,精准推断。
(二)学情分析从平时考练和质量检测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所谓的“夺命9分”题答的不太理想,总体情况一般,问题主要存在一下方面:一是缺乏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不足;二是审题不准,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眼,切准与原文信息比对的角度;三是不识选项误区,不会合理“比对”,走马观花,判断失误。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
(2)掌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2.过程方法(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四、教学方法(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文本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二)考点定位《新课标高考复习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再现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1、对词语的理解2、对句意的把握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四、选文特点⒈选文时代感强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考点透视:《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1)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2)本考点为选考内容1.理解 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 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一、议论性较强。
二、观点鲜明。
三、材料涉及面广。
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一、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明大意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①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浮躁心态。
②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⑴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
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
②阐述上述内容的准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
③对上述内容实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⑵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
二、明确要求,擦亮眼睛审题干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①选择“准确的”还是“错误的”。
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2.根据赋分定答案要点。
主观题赋分高者需分条作答。
3.审出题干关键词,要紧扣关键词作答。
三、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选择题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3.排除确认:每个错误项都是能够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对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
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
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4.干扰项的设置方式:①过于绝对②以偏概全③混淆时间④模糊范围⑤无中生有⑥偷换概念⑦答非所问典题探究:(07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王生平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12-A)⑵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个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
即使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
(14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12-B),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⑶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仅仅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
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
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理解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3—A),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能够神速地通过。
”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能够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13—A):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
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但仅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⑷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12-C)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个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14题)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
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14题)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14题)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
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
(12-E)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
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
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
”因为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因为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13—C)态势。
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个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⑸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但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2-D)不但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
所以,我们要持续提升理性思维水平,持续提升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水平,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5题)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准确的两项是(6分) ( A )( C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命题点密: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水平,水平层级为B级。
此题选项的设置有从文中截取的,有文中语句变式表达的,有对文中语句含义片面或绝对化解说的。
解题指津:A项的语义从原文“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和“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中可找到依据。
B项与原文的语义不符,原文说的是或不过不是必然。
C项的表达与文中“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一致。
D项表述颠倒了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的思维特质。
E项曲解了“职业的痴呆”的内涵,原文指的是科技或艺术工作者有时会过于偏执自己的职业,受职业的限制,眼界不宽。
F项则是将原文的表达绝对化了,混淆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
参考答案:A C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命题点密: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水平,水平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A项“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原文中有“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后来“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等信息,能够作论据。
B项“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木兰花慢》为词,属于文学艺术,“地圆”则含有地理学知识,属科学范畴,能够作论据。
C项中的科技美学则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的标志。
D项的“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只强调了艺术创新的特质,没有言及科学,不能作论述题干的论据。
参考答案:D(答非所问。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4分)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水平,水平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这样写道:“即使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强调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科学性。
第四段侧重说明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因而也都具有科学性。
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重复,仅仅各有侧重。
参考答案:不重复。
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
(意对即可。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水平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动人的全面发展?(5分)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水平,水平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作者在文章结尾明确地告诉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借助形象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事艺术创造的人,应该学习科学,借助理性思维,把握艺术的规律。
而两者的相得益彰,才是人的全面发展。
答题时只要将文章结尾段的概括论述分条陈述即可。
参考答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持续提升形象思维水平,激发想像和创造水平。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持续提升理性思维水平,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
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意对即可,应分别作答。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
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来说,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有。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