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尺寸规范
古建筑尺寸
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 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 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古建筑长廊尺寸标准
古建筑长廊尺寸标准长廊是一种常见的古建筑形式,其尺寸标准涉及多个方面。
下面分别从面阔确定、进深确定、柱高柱径确定、收分、侧脚、上出、下出、台明高度、步架、举架等方面进行说明。
1. 面阔确定长廊的面阔是指其横向宽度,通常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等级和功能需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长廊的面阔应与其所处建筑物的面阔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其结构体系和受力情况。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长廊的面阔通常采用奇数,以避免折煞。
2. 进深确定长廊的进深是指其纵向深度,通常根据其跨度和结构体系来确定。
进深过小会使长廊显得不够庄重,过大则会造成浪费。
一般来说,长廊的进深应与其面阔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其结构体系和受力情况。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长廊的进深通常采用偶数,以避免孤煞。
3. 柱高柱径确定长廊的柱子高度和直径也是其尺寸标准的重要部分。
柱子的高度应与其所处位置和长廊的整体高度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其结构体系和受力情况。
柱子的直径则应根据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来确定。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柱子的高度和直径通常采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柱高柱径比为10:1”。
4. 收分、侧脚长廊的收分是指其柱子在垂直方向上的收分比例,侧脚则是指其柱子在水平方向上的倾斜比例。
收分和侧脚的处理方式能够影响长廊的整体稳定性和外观美感。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收分和侧脚的比例通常是根据经验和规范来确定。
一般来说,收分比例为1/10左右,侧脚比例为1/4左右。
5. 上出、下出长廊的上出和下出是指其檐口部分向上和向下的倾斜程度。
上出和下出的处理方式能够影响长廊的排水和外观美感。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上出和下出的尺寸通常是根据经验和规范来确定。
一般来说,上出尺寸为1/4左右,下出尺寸为1/2左右。
6. 台明高度长廊的台明高度是指其台基的高度。
台明高度的确定应考虑长廊的整体高度、建筑物的等级和功能需求等因素。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台明高度的确定通常是根据经验和规范来确定。
古建清代各部件尺寸权衡计算表
1.5
2
翘 拱 * 1 1.24 1 1 2 2 2 2 1.4 翘 拱
用于重翘重昂角科
斜二翘 度之法定 搭交正二翘后带正 心万拱 搭交闹翘后带单才 瓜拱
6.55 4.6 3.55 6.1
斜头昂 斜二翘 前3后2 搭交正头昂后带正 1 心瓜栱或正心万拱 根据不同带斗拱定 1.24 前3后2 搭交闹头昂后带单 才瓜拱或万拱 斜二昂后带菊花头 搭交正二昂后带正 心万拱或带正心枋 角科斗 拱
清式斗拱各件权衡表 工程名称: 斗口=1
构件名称 大斗
表中数据单位:m
(←输入斗口尺寸,单位:m,表中数据自动按规则计算。)
长 宽 3 高 2
厚(或进深)
径
备注
斜昂翘长度;应按 拽架尺寸加斜后再 加自身宽度一份为 实长
3
斜头翘 平身科头翘长度加斜 搭交正头翘后带正 3.55 心瓜栱 3.1
宽 4 2 * * *
高 2 2 2 前3后2 前3后2
厚(或进深)
径
备注 7 13
柱 头 科 斗 拱
3
筒子十八斗 1 1.48 1.4 柱头科斗拱昂翘宽度的确定如下:以桃尖梁头之宽减去柱科斗口之宽,所得之数,除以桃尖梁之下昂翘的层数(单 翘单昂或重昂五踩者除2,单翘重昂七踩者除3,九踩者除4)所得为一份,除头翘(如无头翘即为头昂)按2斗口不 外加外,其上每层递加一份,所得即为各层昂翘宽度尺寸
按对应正昂加斜,具 体方法同前
昂 拱
搭交闹二昂后带单 才瓜拱或单才万拱 角科斗 由昂上带斜撑头木 拱 斜桁碗 搭交正蚂蚱头后带 正心万拱或正心枋 搭交闹蚂蚱头后带 单才万拱或拽架 搭交正撑头木后带 正心枋 搭交闹撑头木后带 拽架 里连头合角单才瓜 拱 里连头合角单才万 拱 里连头合角单才厢 拱 搭交把臂厢拱 盖头板、斜盖头板 、斗槽板(垫拱 板) 正心枋 拽枋、挑檐枋、井 口枋、机枋 宝瓶
古建筑设计标准
古建筑设计标准:
古建筑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态:古建筑的形态应符合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包括屋顶、屋身、台基等部
分的造型和比例关系。
古建筑的形态应体现出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不得随意改变或混淆。
2.建筑材料:古建筑应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等,不得使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和结构方式。
如果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必须与传统建筑材料相协调,不得破坏古建筑的外观和风格。
3.建筑尺度:古建筑的尺度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规范,如屋顶的高度、屋身的宽度
和深度等。
同时,古建筑的尺度也应根据其所在的环境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得随意改变。
4.建筑装饰:古建筑的装饰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特点,如雕刻、彩绘等。
古建筑的
装饰应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表现,不得随意添加或改变,以免破坏古建筑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5.建筑布局:古建筑的布局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布局方式,如中轴线对称、院落式
布局等。
古建筑的布局应根据其所在的环境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得随意改变。
古建筑模型标准
古建筑模型标准一、比例尺设定在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时,应首先明确比例尺。
比例尺的设定应尽量准确,以还原建筑的真实尺寸。
常用的比例尺有1:100、1:200、1:500等,具体应根据需求和实际条件选择。
二、结构材料选择古建筑模型的材料选择应符合历史真实性和美学要求。
木料、石料、陶土等自然材料应优先选用,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塑料、石膏、金属等人工材料。
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三、建筑元素呈现古建筑模型的建筑元素应尽可能真实地呈现。
这包括但不限于屋顶、墙体、门窗、柱础、斗拱等部分,应充分考虑其历史特征和艺术风格。
同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四、色彩与纹理表现古建筑模型的色彩与纹理表现是还原真实感的重要手段。
应充分研究历史资料,了解古建筑的色彩搭配和纹理特点。
在模型上应使用与古建筑相近的颜色和纹理,以增强模型的视觉效果。
五、细节处理要求古建筑模型的细节处理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应注重细节的刻画,如雕刻、彩绘、装饰等,使其符合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性。
同时,应注意细节处理的工艺和质量,以保证模型的精细度和完整性。
六、安全与耐久性考虑在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强支撑结构、选择耐用的材料等,以保证模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以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
七、制作工艺规范古建筑模型的制作工艺应规范、严谨。
应遵循一定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如精确测量、切割、打磨、拼装等,以保证模型的精度和质量。
同时,应注意工。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 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 .。
古建筑尺寸规范
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古建筑设计:3.6米木四角亭大木结构完整做法(翼角、角梁、椽条
古建筑设计:3.6⽶⽊四⾓亭⼤⽊结构完整做法(翼⾓、⾓梁、椽条⼀、⼤⽊权衡尺⼨本亭⼤⽊构件尺⼨及各构件之间⽐例权衡以《清⼯部做法则例》原⽂为准,单檐四柱,⾯阔⼀丈(3200),柱⾼⼋尺(2560),步架⼆尺五⼨(800),檐步五举,顶步七五举,檐柱径225。
⼆、构造及外观本亭较《清⼯部做法则例》原⽂及粱、邵图解,在结构和外观上有以下⼏项调整:(1)本案⽆四⾓交⾦墩:因步架较⼩,故⽆此项,抹⾓梁直接承受⽼⾓梁及搭交⾦檩。
(2)翼⾓椽数量减少:本案椽径75,椽当85,较则例规定椽径⼆⼨⼀分(67.2)有所调整,翼⾓椽也减少为9根。
(3)翼⾓起翘⼤⼩不同:本案仔⾓梁头⽐正⾝飞椽椽头冲出⽔平距离225(3椽径),起翘353(约4.7椽径),与则例规定翼⾓斜出3椽径六⼨三分(合⽔平距离201.6)不同。
故本案檐⼝曲线与则例图样不同。
(4)外观增设装修:《则例》原⽂限于⼤⽊,对装修内容未予交待,本案亭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坐凳和吊挂楣⼦.三、台基及地⾯做法1、台基构造与做法本案为标准的官式建筑台基作法.基础:刨槽深度1200,槽底素⼟夯实,筑⼆⼗把⼩夯灰⼟两步,筑实10⼨。
埋头部分:以糙砖码砌磉墩,掐砌拦⼠,磉墩和拦⼟各为独⽴的砌体,以通缝相接。
台明部分:⽤停泥砖⼲摆砌筑台帮,以糙砖填砌台帮背⾥,内回填灰⼟。
露明部分中阶条⽯和埋头⾓柱使⽤青⽩⽯,阶条⽯是台基最后⼀层⽯活,按传统规矩,前檐阶条⽯的块数应⽐开间数多两块,本案取3块。
埋⾝与台明⽤⼟衬⽯分隔,本案⼟衬⽯⽐台帮宽出50,为找散⽔坡度,⽐室外地⾯⾼出15。
磉墩之上,安装柱顶⽯,中间凿出榫窝,以安装柱⼦下的管脚榫。
柱顶⽯上的圆⿎镜⾼出台基45,墁地完成后凿打成形。
另外,为丰富⽯活内容,本案设有两种踏跺类型,1个垂带踏跺和2个如意踏跺。
台基露明部分待屋⾯⼯程竣⼯后再⾏砌筑安装,保证台明⽯活不致因施⼯⽽损伤或弄脏。
2、台基权衡尺⼨本案亭台基为普通直⽅型台基。
按传统规定,台明⾼为柱⾼的1/5~177,本案取480(柱⾼的3/16).台明总长为⾯阔(本案3200)加下出(本案600 ),得总长4400.3、地⾯做法⽅砖细墁做法,使⽤400x400x60五扒⽪⽅砖,四肋应砍转头肋,表⾯平整。
古建筑进深尺寸标准
古建筑的进深尺寸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建筑物的规模、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用途等。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对进深方向每两根檩木之间的水平距离做了规定,一般为五至六尺。
但除了这个指导方向,没有对进深尺寸做出明确规定。
另外,在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对大式带斗栱建筑和不带斗栱或小式建筑的明间阔深比做了规定,分别为1:1.75~1:1.8和1:1.62~1:1.2。
大式建筑的进深一般为明间面阔的1.6—2倍,小式建筑的进深一般为明间面阔的1.1-1.2倍。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进深尺寸标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是指古代建筑中斗拱的尺寸规格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尺寸大小的确定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结构形式、功能需求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1. 五间式大殿斗拱尺寸表:
-外斗拱:高1.2米,宽1.5米
-中斗拱:高1.1米,宽1.4米
-内斗拱:高1.0米,宽1.3米
2. 四合院斗拱尺寸表:
-外斗拱:高1.0米,宽1.2米
-中斗拱:高0.9米,宽1.1米
-内斗拱:高0.8米,宽1.0米
3. 四柱三楼斗拱尺寸表:
-外斗拱:高1.5米,宽1.8米
-中斗拱:高1.4米,宽1.7米
-内斗拱:高1.3米,宽1.6米
需要注意的是,古建筑斗拱尺寸表并非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建筑风格、地域、时代等都会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古建筑尺寸比例(1)之欧阳家百创编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欧阳家百(2021.03.07)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建筑工程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
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
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
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
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
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
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
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
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
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
两侧两份为檩椀
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
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
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
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
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
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
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
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
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
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
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
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
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
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
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
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
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
每份均有吉凶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