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以生为本,以学定教_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人教版新课标
学什么?是一个目标定位的问题。目标怎么定位,取决于教材和学情。长期以来,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教材本身。随着课改的深入,关注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渐渐成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曾有幸聆听特级教师董建奋对于一堂好课的评价,其中有一点就是要看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烈。基于这点,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并深入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组的开篇之作。文章以“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研究。赞美了她对科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更赞美了她淡泊名利的伟大人格和全身心投入科学的忘我精神。文章感情真挚,文采斐然,因此引导读者从内心深处去敬重这位了不起的女科学家,从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以人类进步发展为己任的品质中,领悟和探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很有教育意义。
一、关注整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分层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能力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新课改教学目标区别于传统教学目标,最大的一点就是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一般是看学生的基础如何,能达到什么程度来确立目标。同样的教材面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不尽相同。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不同学情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针对乡镇完小,我针对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学习基础,按照两课时分别确定目标。第一课时:1.学会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2.把握主要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理解美丽的内涵。第二课时:1.体会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的性格和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2.体会倒叙的写作手法和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时,我还设计了两个课外练习(选做题):1.学习运用倒叙的写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2.利用你所积累的优美词语写一段话赞美居里夫人。
而针对城区,我将一、二课时整合为第一课时,而第二课时我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知识面相对较广的学情特点,设计了以下目标:1.随堂背诵积累;2.学习运用倒叙的写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写写你身边的人,可以选择同学、老师、家长、邻居等;3.课外拓展——“你从居里夫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联系你在课外积累的中外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相关事迹,谈谈你觉得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班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知识、情感和能力培养上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关注部分,分层施行教学目标
分层施行教学目标,就意味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即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关注个体的差异,要求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早在孔子时代就主张因材施教,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并不是说孔子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说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能根据学生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
所谓因材择学,就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由发展。比如在理解“美丽”的内涵时,学生会有不同的解读。文中的美丽不仅仅指开头描述的那样“年轻漂亮”,其更多涵盖着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淡泊名利的精神美”。在研读课文时,学生围绕“探究美丽”展开了个性化阅读,研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因材择学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布置利于学生因材择学的作业。
三、关注个体,视学情而定教
教学活动的教育对象是有着独立意识的不同的人,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手段来教育受教育者,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我想首先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如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家庭背景、思维特征等。
在乡镇完小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过程中的艰辛和献身科学的精神,重点出示了这段文字:“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你能想象废弃的破棚子是什么样的吗?
生:跟我爸爸石料厂的棚子差不多。
师:那是怎样的?
生:用几根柱子撑着,上面是石棉瓦,有的地方还破了,下雨天雨水都从上面漏下来。
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觉得怎样?
生:很艰苦。
教学到此我感觉有点偏题,从图片资料上看居里夫人的那个破棚子似乎比学生描述的更好一些。看来我预设的从“废弃的破棚子”中体会“艰辛”这一环节有问题了。我在讲台上思考,终于还是想到了自己的初衷——视学情而教。首先,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看法。接着,我借这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居里夫人当时的艰难。因为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很快融入了文本。
这堂课更加坚定了我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年龄、生活和经历,继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力争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时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情,才能准确把握教与学的起点,才能真正发挥“教是为学服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