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考试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考试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系统: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总体规律,探讨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结构形成规律,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并寻求控制和调节途径。

(2)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尺度及从属关系,划分出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研究,即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

(3)研究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途径。

(4)揭示人类生活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关系,谋求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3、现代地理主要特征:(1)强化学科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2)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注重应用研究4、新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工作内容:综合考察、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实际应用研究5、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层次有序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6、水循环:指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圈的内部及其与外部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

7、生物循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8、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9、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10、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热力分带性、海陆分异、地表起伏分异。

11、大陆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

12、三维地带性:是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合并,即任何一个地带都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当中,是三位一体的,即一个地带所具有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一、名词解释1.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别同规模运行的总称。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蔼候的要紧因素。

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别均和地球转动的别同妨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

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

2.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风向别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

3.局地环流:行星风系、季风风系基本上在大范围气压场操纵下的大气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妨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别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

局地环流尽管别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非常大的妨碍。

4.大气湿度: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水汽压e: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

所以,水汽压能够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f: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d: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

d=E-e饱和差愈大,讲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

露点温度td:当空气中水汽含量别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落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因此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

5.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别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落,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

这类落水多以暴雨形式浮现,并伴随雷电现象,因此又称热雷雨。

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非常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从全球范围来讲,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一、考试性质《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Ⅲ.考核内容和要求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识记)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识记)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识记)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理解)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识记)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识记)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识记)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理解)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应用)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理解)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理解)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理解)第五节构造地貌(理解)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应用)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识记)第二节大气运动(理解)第三节物质输移(理解)第四节能量传输(理解)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理解)第六节大气与人类(应用)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第一节水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水圈的结构(识记)第三节水圈的演化(理解)第四节水的运动(理解)第五节水量平衡(理解)第六章水圈与人类(应用)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识记)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理解)第四节生态系统(应用)第五节人与生物圈(识记)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识记)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理解)第三节地貌与气候(理解)第四节风成地貌(理解)第五节沙尘暴(应用)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与水(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理解)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理解)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理解)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应用)第六节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应用)第七节滑坡、崩岸、泥石流、海啸——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应用)第八节陆、海相互作用与河口、三角洲(应用)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水汽与天气(识记)第二节水与气候(识记)第三节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理解)第四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理解)第五节海气相互作用(应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理解)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理解)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应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应用)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应用)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二节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三节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理解)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理解)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第四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分布(应用)第五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应用)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一节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理解)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识记)第三节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应用)第四节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识记)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应用)第六节综合自然区划(理解)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第一节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识记)第二节环境规划编制(应用)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征(理解)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识记)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段(理解)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识记)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第一节优化调控概述(识记)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理(识记)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径(理解)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应用)Ⅳ.参考书目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P16-17) ->海底地形岛海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

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

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②水深:2()d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③ 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一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一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海底扩张学说海底犷张q海反堪形泮住阳I、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英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立,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谡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理学资格考试重要内容汇总

地理学资格考试重要内容汇总

地理学资格考试重要内容汇总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而地理学资格考试则是对我们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考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地理学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进行汇总。

一、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

在地理学资格考试中,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1. 地球的构造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它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运动,它使得地球的各个季节发生变化。

二、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地理学资格考试中,人文地理学的内容同样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其中,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三、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

在地理学资格考试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点。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制图、空间分析、资源管理等方面。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

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名词解释1.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不均和地球转动的不同影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

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

2.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

3.局地环流: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

局地环流虽然不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很大的影响。

4.大气湿度: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水汽压e: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

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f: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d: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

d=E-e饱和差愈大,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

露点温度td: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

5.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

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

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

地理考试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考试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考试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及自然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地理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人口与城市、经济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保护等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1. 地球的形状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直径约为12756公里。

地球的表面被大片的陆地和水域所覆盖,陆地和水域的分布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形态。

地球的形状结构对地理学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地球的形态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对地理学的研究以及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运动等。

大气循环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和再循环,它影响了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水循环是指地球表面水体蒸发、降水和河流循环的过程,它是维持地球表面水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构造等现象,它对地球的地形、山脉和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等都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5.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它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等内容。

农业地理研究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地理研究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6. 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理现象的本地特征。

824《自然地理学》

824《自然地理学》

824天然地理学考试内容范围天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推荐各部门天然地理学和综合天然地理学两方面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

要求控制天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控制各天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并控制天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控制综合天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了解天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考试范围详细如下:绪论主要是认识天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了解天然地理学的任务。

第一章地球。

主要是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控制地球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控制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控制地理坐标。

了解地球内外圈层结构,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地壳。

了解地壳的组成物质,了解元素、矿物和岩石之间的关系,认识三大岩类基本特征,控制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认识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控制地质构造及其在地貌上的表现。

认识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尤其是板块构造说。

了解火山与地震。

认识地质年代及地壳演变史。

第三章大气和蔼候。

是重点也是难点。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热能,认识大气水分和降水,控制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控制气候的形成、气候带、气候类型和分布,认识气候变化及其缘故。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控制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了解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认识海水的运动,控制洋流运动模式及其成因。

了解海平面变化。

了解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控制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控制河流及其水情要素,控制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控制河流的分段,控制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控制径流计量单位,认识径流的变化,控制特征径流,控制河流的补给形式及其特点,控制流域的水量平衡,认识河流的分类。

控制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控制湖泊的成因和类型,了解回水的性质,认识湖泊的水文特征,控制沼泽的成因及水文特征,认识沼泽的分类。

了解地下水的理化性质,认识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和硬度,控制岩石的水理性质。

控制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控制地下水的分类。

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3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然地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然地理学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在大气圈热成层顶,与辐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

天文辐射:到达大气圈上界的太阳辐射由地球的天文位置所决定,所以称之为天文辐射。

天文季节: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划分的季节。

自然天气季节:根据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型式划分的季节。

饱和水气压:水汽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通过与大气的长波辐射交换而实际损失的能量。

净辐射: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风:大气再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气压梯度力: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净压力,分为垂直和水平分量。

海陆风:由海陆间热力性质不同产生的局地环流。

大洋环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现象。

埃克曼输送:当螺线中所有单个水层的运动叠加后,水的净输送方向与风向呈直角,这种水的净位移称为埃克曼输送。

温盐环流:由于海水温度和盐分差异形成的深海环流称为温盐环流。

密跃层:大洋表层与深层之间的过渡带厚度大致为1km,约占海洋体积的18%,以密度随深度的加深而急剧增大为特征,这个密度急剧增大的层称为密跃层。

雾:当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中,使能见度小于 1km 时,称为雾。

绝热垂直减温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水汽的水平通量:垂直于风向平面内一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汽量(ρqv)。

入渗:在自然状态下,大气降水从地面进入土壤的过程。

田间持水量:重力水排出后,留下的可供植物利用的土壤含水量。

径流:在地面和地下运动着的水流。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A )的水流体积,单位是 13·s m 。

含水层:能显著地透过地下水流并饱含水的岩层。

隔水层:使地下水不易透过或含水量极少的岩层。

饱气带:地下自由水面(潜水面)以上的岩石或土壤层。

潜水:埋藏于饱水带,处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又称为浅层地下水。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

自然地理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

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什么是地球圈层分化?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 9,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10,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1,何为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一选择题部分1沉积岩层的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2.沉积岩的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晶质结构生物构架结构碎屑与非碎屑结构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杏仁状构造4.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6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颜色条痕7七大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8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给水性持水性透水性9沟谷流水地貌典型代表:冲出锥10冲积平原的组成: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和冲积---洪积平原。

1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12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13雅丹地貌→风蚀地貌14地质年代单位系统:宙代纪世期15大气的分层: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16全球降水带的分类: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17流水地貌类型: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山麓面18冰蚀地貌典型代表:U型谷冰斗峡湾刀脊角峰19重力地貌:倒石堆20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21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2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

23干洁大气:除水汽,液体,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4台风→热带气旋25年轻的河流→上落型或折线形老年河流→平滑下凹曲线型26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27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28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9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30日食现象:月亮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若三者处于同一直线时,月亮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亮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

31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32水汽凝结的条件: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有凝结核33地理环境主要的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是太阳辐射34等温线的稀疏表示含义:等温线越密表示温度梯度越大35海蚀柱→海蚀地貌二填空题部分1完整的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圈海洋冰冻圈陆面生物圈2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3补给形式: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4大气对太阳辐射作用:吸收反射散射5洋流的分类: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潮流6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7径流形成和集流过程:停蓄阶段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8 地下水的分类: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埋藏条件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储存空隙的种类)9基本地貌类型:山地与平原10海的分类→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11冰川的分类→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12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13成土因素学说:土壤是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4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5锋面的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16山地的分类:山岭、谷地、山间盆地17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作用18潮流的分类:回转流、往复流(按潮流流向变化分类)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按潮汐的周期变化分类)19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20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洋中脊带东非裂谷带21,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状况,锋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22由行星风系可以推论出的三种洋流模式:亚热带环流、亚极地环流、赤道环流23地下水的两种运动形式:层流运动、紊流运动24山地的分类:山岭、谷地、山间盆地三名词解释1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答题技巧

自然地理学答题技巧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自然地理学的考试或作业:
1. 理解问题:首先仔细阅读问题,确保你理解了问题的要求。

弄清楚问题中的关键词和限定条件。

2. 概念理解: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地球的结构、板块运动、气候形成机制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给出准确的答案。

3. 图表分析:对于涉及图表、地图或数据的问题,要仔细观察和分析相关信息。

注意图表上的标注、单位、比例尺等,从中获取有用的数据或趋势。

4. 关联知识:自然地理学的不同概念和现象之间常常存在关联,当遇到问题时,尝试将其与已知的知识相联系,找出可能的关系和解决方案。

5. 实例举证: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引用实际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

通过具体的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和解释原理。

6. 结构清晰:在写答案时,尽量采用清晰的结构,将问题拆解成几
个小问题,逐一回答。

可以使用段落分隔或标点符号进行分割,确保逻辑清晰。

7. 练习题库:多做自然地理学的练习题,尤其是涉及不同概念和类型的题目。

这样可以熟悉题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8. 复习总结:在学习自然地理学时,建议进行系统性的复习总结。

整理笔记、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表,有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

以上是一些自然地理学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记住,在应对考试或作业时,除了掌握知识,理解问题并运用合适的解题方法也至关重要。

地理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梳理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考研地理学涉及的知识点繁多,掌握重点知识点是成功备考的关键。

本文将从地理学考研的四大核心领域出发,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考生系统复习,提高备考效果。

一、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分支,重点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要素和过程,包括地球的建造与演化、地理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与破坏等。

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的形状与地表特征: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地理学的基础,地理学考研常考的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地震与火山活动等。

2. 地球的大气系统:大气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层,掌握大气的结构、运动规律、气候与天气等知识是重点。

常考的内容有大气循环系统、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与分布等。

3. 地球的水文系统:掌握地球的水文循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运动与分布、洪涝与干旱等知识点。

常考的内容有河流的形成与分布、湖泊与水库的特点与利用、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等。

4. 地球的生态系统:生态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点。

常考的内容有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等。

二、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关注人类社会的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及其变化。

人文地理学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地理学:掌握人口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知识。

常考的内容有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口迁徙与城市化等。

2. 城市地理学:了解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功能、城市体系与城市规划等内容。

常考的内容有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城市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

3.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

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与考点

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与考点

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与考点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知识内容和复杂的考点。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和考点,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自然地理学的重点内容与考点1. 地球形状与结构: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考点主要涉及地球的几何形状、地震地壳的构造、板块运动等。

2. 大气与气候:涉及大气的组成、大气运动、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等。

考点包括大气层的结构、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气候的变化原因等。

3. 水文与水循环: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河流湖泊的形成和发展、水文循环的过程和特点等。

考点主要关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文要素的观测和测算等。

4.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动植物的分布规律和区域特征等。

考点主要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等。

二、人文地理学的重点内容与考点1. 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等。

考点涉及人口增长与控制、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2.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分布、交通与运输、区域经济发展等。

考点主要关注经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等。

3. 农业与农村发展:涉及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

考点主要包括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转型等。

4. 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

考点主要关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三、地理学科的考点总结与归纳在复习地理学科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考点:1. 知识点的扎实掌握:包括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2. 数据和地图的分析:能够利用地理数据和地图进行分析和解读,推断地理问题的原因与结果。

3. 地理实践和案例分析:掌握地理实践的方法和技巧,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自然综合地理考试重点整理

自然综合地理考试重点整理

自然综合地理考试重点整理1.地理环境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复杂系统,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地理环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3.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P5答: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别研究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及要素在整个地球表层中的作用,其研究方向往往各有所侧重,强调分部研究但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从整体上来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强调整体与部分的系统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既注重整体性,也注重整体系统下部分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侧重从部分出发,综合自然地理学侧重从整体出发,但两者均有整体与部分结合分析的综合性。

4. 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5. 《管子地员篇》——进一步对全国的土地作了系统的划分和评价(自然区划&土地类型);6.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宇宙派”--《地理学》--地理学之父;7.古罗马--斯特拉波--“博志派”--《地理》--最早记述世界自然和人文的地理志,奠定了地方志的方向;8.荷兰--瓦伦纽斯--《地理学通论》--第一个接近正确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学者;9.德国--洪堡—古典地理学的集大成者,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0. 洪堡的贡献:①总结出自然地理学和方志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②探讨了地形、气候与植物的关系,坚持用地理学的眼光和立场研究植物;③制成了世界第一幅平均等温线图,创立了“大陆性”的概念。

从理论到方法上把自然地理学推向一个新阶段,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

11. 道库恰耶夫的贡献:①创立了自然综合体思想;②提出了自然地带学说;③曾论证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提出自然地理综合体和自然地带学说)12. 贝尔格—首次把景观的概念引用到了自然地理学中;13.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①整体性;②相关性;③有序性;④动态性;⑤开放性;1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整体性;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整体性;15. 耗散结构: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称为耗散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不均和地球转动的不同影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

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

2.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

3.局地环流: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

局地环流虽然不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很大的影响。

4.大气湿度: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水汽压e: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

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f: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d: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

d=E-e饱和差愈大,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

露点温度td: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

5.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

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

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

我国西南季风控制的地区,也以热雷雨为主,通常只见于夏季。

地形雨: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

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迎风坡,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

背风侧,因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气流越山下沉,绝热增温,气温升高,发生焚风效应。

所以背风侧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锋面(气旋)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

由于空气块的水平范围很广,上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一般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温带地区,锋面雨占有重要地位。

6.一、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在外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水面随时间起伏(一般周期为数秒至数十秒)的现象。

即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二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潮汐主要在地球的低纬度海区最为显著,因为潮汐是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所致。

一般一个太阴日有两次涨落,白天的称潮,晚上的称汐,合称潮汐。

三、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

7.溶蚀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它的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但规模比溶斗大得多。

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

峰丛、峰林和孤峰:是石灰岩溶蚀形成的山峰及其间的低地集合体。

有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两个地貌组合单元。

峰丛洼地是由连座的山峰和其间的洼地组成.峰林平原是在较平坦地面上散布的分离塔形山峰。

8 容水性指在常压下岩土空隙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容水度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岩土空隙的多少和连通程度。

9 孔隙率(n)又称孔隙度,它是反映含水介质特性的重要指标,以孔隙体积(Vn)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土体积(V)之比值来表示。

孔隙率的大小,取决于岩土颗粒本身的大小,颗粒之间的排列形式、分选程度以及颗粒的形状和胶结的状况等。

10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称为持水性,以持水度表示。

在重力影响下岩石空隙中所能保持的水量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就是岩石的持水度。

岩石的颗粒大小对持水度影响很大11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为岩石的给水性。

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储水岩石体积之比,称为给水度。

颗粒较粗的岩石给水度较大,细粒岩石给水度则很小。

12透水性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

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和空隙是否彼此连通,对透水性有着明显的影响。

13 潜水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

14上层滞水是存在于饱和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下图)。

它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途中,遇到局部不透水层的阻挡后,在其上聚积而成的地下水。

15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

16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17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称为流域。

由于分水线有地表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故流域也是指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

18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横断面的水量。

2 径流总量W 径流总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断面的总水量(一般指出口断面)。

3 径流模数径流模数是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4 径流深度R 径流深度是指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

也即是把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

5 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指任一时段的径流深度(或径流总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或降水总量)之比值。

二、简答题1.转换断层: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似平移断层,但两翼错动的方向与平移断层不同,这是另一种性质的断层。

特点是:尽管中脊轴海底不断扩张,但断层面两侧的两段中脊间的距离却未必加大;它仅在两段中脊间错动,而此段以外的断裂带上,断裂带两侧海底扩张方向是一致的。

作为转换断层,两中脊之间的错动方向恰好和平移断层把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

地震多沿转换断层的错动段发生。

转换断层:大洋底部的海岭常被一系列断层所错开。

不过这同一般的平移断层不同,它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形成一系列垂直断裂带,故称为转换断层。

水平断距常达数十、数百公里,甚至可达1000公里。

这类边界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2.对流层的厚度及特征:厚度:本层厚度最簿,并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在高纬地区平均:8~9km ,中纬地区平均:10~12km,低纬地区平均17~18km,夏季大于冬季。

特征:一是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该层的热量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平均气温递减率为0.65oC/100m。

二是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为地面受热不均。

三是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水汽、云、雨、雷、电等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平流层的特征:(1)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分布:下层:20~25km,为同温层;上层:25~55km,为增温层,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温。

因为平流层上层含有大量的臭氧,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不易产生。

(3)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3.局地环流的类型:1)海陆风2)山谷风3)峡谷风4)焚风4.水循环类型:1)海陆间循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环。

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意义:使得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内陆间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这就是内陆循环。

发生的领域:内流区域。

3)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发生领域:海洋及其上空。

5.海底扩张的要点:1 大洋中脊和裂谷是地幔物质上涌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海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海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速度约每年1-16cm,在海岭处,扩张的洋底同时把两侧大陆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的海底上,与海底一起向同一方向移动,2 洋底扩张到达深海沟时,便向下俯冲,重新返回到地幔,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漂移。

3 海岭上升的新物质不断被推向两侧,然后又俯冲到大陆壳下,大约2-3亿年更新一次,所以各个大洋的地壳都很年轻,不老于中生代。

6季风环流的形成1、季风的定义——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

2、成因:1)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冬季:陆地上高压盛行,海洋上低压强盛,G从陆地指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陆地上低压强盛,海洋上高压势力得到发展,G从海洋指向陆地,盛行夏季风,潮湿、暖热。

地点:产生于海陆相接地带,如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2)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对北半球而言: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赤道低压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季风;地点:产生于赤道和热带地区,也称赤道季风,热带季风。

7.洋流的分类(1)按水温分类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若洋流带来的海水温度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这样的洋流叫暖流。

寒流:与暖流相反,若洋流所带来的海水温度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就叫寒流。

2)按成因分类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

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

密度流: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

补偿流: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

8.洋流的作用洋流对高低纬度之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大影响。

1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温、减湿2 洋流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世界著名渔场多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海域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速海区污染物净化;扩大海区的污染范围4.对航海的影响影响海轮速度、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9河流的水情要素水情要素是反映河流水文情势及其变化的因子。

它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

通过这些因素反映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研究水文规律的基础。

10水系分类扇状水系、羽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11河流的水情要素水情要素是反映河流水文情势及其变化的因子。

它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

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

流速指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