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一上学期数学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计划表_课题研究

合集下载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7.教学反思,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发他们对角的新认识的好奇心。首先,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房门的开合、剪刀的使用、三角板的形状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这些图片中的角。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角的大小如何比较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通过直观比较和逻辑推理,掌握各种类型角的定义,并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分类和应用。
3.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够计算给定角的补角和余角。
-学生应理解补角是使两角和为180°的两个角,余角是使两角和为90°的两个角,并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计算出补角和余角的度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量角器、三角板、图形等)进行讨论。我会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讨论主题,如“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补角和余角的计算方法”等。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际操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在各个小组间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提示。
-通过教师演示和小组合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角的模型,分析角的性质,通过比较活动来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
2.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进行角的分类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将角按照大小和性质分类,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采用逐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角的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主要包括对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比较方法,以及理解和运用补角和余角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对角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理解并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和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主要是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和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2.新课导入:介绍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和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3.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补角和余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补角和余角的运用。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角的性质和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掌握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对数学运算也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和运算,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和发现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掌握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掌握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30度,求另一个角的度数。

学生尝试解答,引发对补角和余角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学习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2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2

《角的比较与补 (余 )角》教课方案 (课时一 )教课目的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够联合图形实质将一个角写成两个角的和、差的形式;2、认识角均分线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语言表示.教课过程与方法1、经过学生熟习的数学知识导入,相互沟通研究,发现比较角的大小的三种方法,经过对研究的新知识试试应用,进一步学习几何语言说理的数学方法;2、认识简单的推理论证的思想:“问题-剖析-说理”的剖析几何问题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察看、思虑、发现的过程中,领会学习几何知识的思想方法,培育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研究精神 .教课重点两个角大小的比较方法.教课难点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的说理.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新知操作:请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画一个随意大小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随意大小钝角的几何图形.思虑 1:你能说明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吗?原因?钝角大于直角,直角大于锐角 .因为钝角度数大于 900,直角度数等于 900,锐角度数小于 900,因此从角的度数大小能够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 .思虑 2: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说明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吗?演示:仔细察看老师用叠合法比较每两个角,你能说出老师操作的动作要求吗?(二)合作沟通,研究新知察看:把∠ DEF挪动,使它的极点 E移到和∠ ABC 的极点 B重合,一边 ED和BA 重合,另一边 EF和BC落在 BA 的同旁 .(①极点重合;②一边重合;③另一边在同旁),请仔细察看下边的演示,分别说出角的大小 .察看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假如 EF和BC重合,那么∠ DEF=∠ABC ;(2)假如 EF落在∠ ABC 内部,那么∠ DEF﹤∠ ABC ;(3)假如 EF落在∠ ABC 外面,那么∠ DEF﹥∠ ABC.察看:下边图形中有多少个角?请写出来、除了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外,还发现它们还有什么数目关系?(三)合作沟通,应用新知例1:如图,求解以下问题:(1)比较∠ AOC 与∠ BOC,∠ BOD 与∠ COD的大小;(2)将∠ AOC 写成两个角的和与两个角的差的形式.(四)合作沟通,再探新知操作:在角的内部,以角的极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红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均分线、请试试画出切合要求的几何图形、联合角均分线定义和图形,请试试写成几何符号语言形式.(五)小试牛刀,再用新知例2:如图,已知 OC均分∠ BOD,∠AOD =1100,∠COD=350,求∠ AOB ,∠AOC 的度数、例3:如图,∠ COB=2∠AOC,OD均分∠AOB ,且∠ COD=190,求∠ AOB 的度数 . (教材 151页第 5题)(六)随堂练习,稳固新知1、教材 149页第 1题.2、将第 1题改为:按以下要求绘图,并解答问题:(1)画∠ AOB =900;(2)再画∠ BOC=300;(3)求∠ AOC 的度数 .3、如图,∠ AOB =∠ BOC=∠ COD=∠ DOE,请写出图中全部的角均分线 .(七)师生互动,小结新知一、比较角的大小两种方法:叠合法(极点重合;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同旁 )和胸怀法;二、角的和、差;三、角均分线;四、注意几何问题的表达方式:文字语言、几何图形和几何符号语言之间的联系与转变;五、应用这些知识解答问题.(八)部署作业,深入新知教材 150页习题 4.5第1、2、3、4题.《角的比较与补 (余)角》教课方案 (课时二 )知识与技术(1)理解余角、补角的观点;(2)理解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经历察看、推理、沟通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求某角的度数,使学生初步会用简单的代数思想一方程来处理图形的数目关系 .教课重点余角和补角的观点及其性质.教课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应用,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课方案一、余角教课1、课程研究比萨斜塔的底部是石块聚积而成,量角器没法伸入斜塔底部测量,怎样获得斜塔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因为不可以直接的丈量∠1的度数,我们能够把∠2的度数丈量出来,因为∠ 1+∠ 2=90°,因此∠ 1=90°-∠ 2.2、实验操作取出一张用硬纸板做的直角,而后将其随意剪成两个角,分别标上∠ 1,∠ 2,问这两个角的和为多少度?(∠1+∠ 2=90°,我们把拥有这类关系的∠ 1、∠ 2称为互余 .)3、互余的观点假如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能够说此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如右图中,∠ 1与∠2互为余角,∠ 1是∠ 2的余角,∠ 2也是∠ 1的余角 .互余的数目关系:∠ 1+∠ 2=90°∠ 1的余角= 90°—∠ 14、注意重点:(1)挪动剪纸后的∠ 1和∠ 2,是这两个角处于不一样的平面,发问:∠1和∠ 2还互余吗? (仍旧互余,因为观点中没有对角的地点做要求 )(2)把∠ 2剪成∠ 2和∠ 3,那么我们能够说∠ 1,∠2和∠ 3互余吗?(不可以,因为观点中互余是对相对两个角而言的,不可以扩展到三个角)二、补角教课1、课程研究水库大坝的底部是石块聚积而成,量角器没法伸入大坝底部测量,怎样获得大坝的坡度?因为不可以直接的丈量∠1的度数,我们可以把∠ 2的度数丈量出来,因为∠ 1+∠ 2=180°,因此∠ 1=180°-∠2.2、实验研究取出一张用硬纸板做的平角,而后将其随意剪成两个角,分别标上∠ 1,∠ 2,问这两个角的和为多少度?(∠1+∠ 2=1800°,我们把拥有这类关系的∠ 1、∠ 2称为互补 )3、自主研究以同桌为一个小组,类比两角互余的观点,一同商讨两角互补的观点及特色 .。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补(余)角》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学会用角度来比较和计算补角和余角。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对直线、射线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角度的计算还不太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正确找出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

2.让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方法,能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找出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角度不同的卡片,用于让学生找出补角和余角。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让学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角度不同的卡片,让学生找出补角和余角,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主发现和总结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出卡片中各个角的补角和余角,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补角和余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角的性质,理解并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知识的拓展,也有思维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对于角的度量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的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补角和余角解决实际问题还比较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角是否为补角或余角,并能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直观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判断两个角是否为补角或余角。

2.难点:如何运用补角和余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的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的教学课件,包括角的图片、例子、练习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包括钟表、钥匙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角,并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和说明。

【教学设计】《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数学沪科七上)

【教学设计】《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数学沪科七上)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材分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角和角的相关概念,掌握了角的度量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本节就是进一步探究有关角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角的大小,加深学生对角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和差,掌握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为进一步学习角的画法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和差;2. 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及概念;3. 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几何知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角平分线的概念;2. 两角互补、互余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数量关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的?①度量法: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然后再比较大小.②叠合法:把两条线段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问题:要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设计意图】通过学过的比较线段的方法,运用类比的思想,引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二、探究新知1.角的比较.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①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②量角器的零度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叠;③角的另一边落在量角器的什么刻度线上.(2)叠合法:叠合∠DEF与∠ABC,把∠DEF移动,使它的顶点E移到和∠ABC的顶点B重合,一边ED和BA重合,另一边EF和BC落在BA的同旁.如图①,如果EF和BC重合,那么∠DEF=∠ABC;如图②,如果EF落在∠ABC的内部,那么∠DEF<∠ABC;如图③,如果EF落在∠ABC 的外部,那么∠DEF>∠ABC.【设计意图】运用类比的思想,通过探究,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和差等知识做铺垫.2. 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1)认识角的和差.问题:你能将∠AOC写成两个角的和与两个角的差的形式吗?∠AOC是∠AOB与∠BOC的和,记作∠AOC=∠AOB+∠BOC,∠AOB是∠AOC与∠COB的差,记作∠AOB=∠AOC-∠COB.类似地,∠AOC-∠AOB=∠COB.例1 如图④,求解下列问题:(1)比较∠AOC与∠BOC,∠BOD与∠COD的大小;(2)将∠AOC写成两个角的和与两个角的差的形式.解:(1)由图④可以看出:∠AOC>∠BOC(OB在∠AOC 内)∠BOD>∠COD(OC在∠BOD内)(2)∠AOC=∠AOB+∠BOC,∠AOC=∠AOD—∠DOC.(2)认识角的平分线.定义: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⑤,OC是∠AOB的平分线,这时有:∠AOC=∠COB=∠AOB,∠AOB=2∠AOC=2∠COB.【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角的和差,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为进一步学习余角、补角等知识做铺垫.3.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问题:已知∠α、∠β、∠γ的,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思考∠α与∠β、∠β与∠γ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互为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若∠α+∠β=90°,那么∠α与∠β互余. 反之若∠α与∠β互余,那么∠α+∠β=90°.∠α是∠β的余角,同样∠β也是∠α的余角.互为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若∠β+∠γ=90°,那么∠β与∠γ互补. 反之若∠β与∠γ互补,那么∠β+∠γ=180°.∠β是∠γ的补角,同样∠γ也是∠β的余补.例2 如图⑥,∠1=∠3,∠1与∠2互补,∠3与∠4互补,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图⑥解:因为∠1与∠2互补,所以∠2=180°-∠1.因为∠3与∠4互补,所以∠4=180°-∠3.又因为∠1=∠3,所以∠2=∠4.可以得到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问题:余角有无上面补角类似的性质?如果有,你能说明道理吗?余角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即:若∠A+∠B=90°,∠A+∠C=90°,则∠B=∠C;等角的余角相等,即:若∠A+∠B=90°,∠D+∠C=90°,∠A=∠D,则∠B=∠C.【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余角、补角的概念,并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三、巩固练习1. 根据图⑦,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FOD与∠FOE的大小;(2)借助三角尺比较∠DOE 与∠DOF的大小.图⑦2. 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4倍少30°,求这个角的度数.四、课堂总结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 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2. 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若OC是∠AOB的平分线,则∠AOC=∠COB=∠AOB,∠AOB=2∠AOC=2∠COB.3.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教学反思略.。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求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如角的度量、分类等。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角的性质和运用,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角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于角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求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逐步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并掌握求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掌握求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2.能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求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2.难点: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求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补角和余角的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等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角的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补角和余角的理解和运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两只钟表的指针重合,引导学生思考:这时两个指针形成的角度是多少?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一个角的度数,那么如何求它的补角和余角呢?2.呈现(10分钟)介绍补角和余角的概念,通过PPT展示补角和余角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补(余)角》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学会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初中学段几何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角,如直角、锐角、钝角等;陌生是因为系统的学习角的分类和求补角、余角的方法还是第一次。

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分类和补角、余角的关系,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几何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能识别一些基本的图形,知道一些基本的图形性质。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角的分类,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他们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探究角的分类和补角、余角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2.让学生学会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学会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求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角的分类和补角、余角的关系。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角的分类,以及补角和余角的关系。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角的概念,角的分类,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求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房屋的角落、钟表的指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角的特点,从而引出角的概念。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学会用补角和余角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证明补角和余角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同时,他们对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培养学生运用补角和余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补角和余角的证明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补角和余角。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角的补角和余角的实例。

2.准备相关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拓展。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篮球比赛中的犯规,引出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补角和余角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关于补角和余角的实例,如两个角互为补角、互为余角等。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补角和余角的特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找出一些互为补角或互为余角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性质。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2.讨论如何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分析补角和余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等。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课堂练习(5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补角和余角的定义入手,详细讲解它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首先,我会给出补角和余角的定义,并通过几何画板展示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探究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发现和总结性质。例如,补角的性质:两个补角的和等于180°,一个角的补角比它大;余角的性质:两个余角的和等于90°,一个角的余角比它小。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引导学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重点知识。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课后作业,延伸学习
-布置适量、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如剪刀、开瓶器、夹子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中的角。然后,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特点吗?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角的性质。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2课时)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直线与角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直线与角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角的度量单位及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授:讲解角的大小比较、补角与余角的概念及性质,结合实例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3)巩固: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巩固所学。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张校园图片,图片中有两个角度明显不同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分辨出这两个三角形中哪个角度更大吗?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呢?”
2.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到使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比较。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直线与角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掌握角的补角与余角的概念,能够准确找出角的补角与余角,并能够运用补角与余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教案

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锐角、钝角、直角及大小的认识.
2.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3.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1.比较方法:叠合法、度量法
2.角的平分线: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
3.角的关系⎩
⎪⎨⎪⎧互补:两个角的和是180°互余:两个角的和是90°
4.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余)角相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复习导入——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明晰”的教学思路,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在横向交流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各有所获,共同发展.。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2角的比较与角的补(余)角说课稿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2角的比较与角的补(余)角说课稿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2角的比较与角的补(余)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第二部分,主要教学内容为角的比较与角的补(余)角。这一节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角的度量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圆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角的比较、补角与余角的定义及其性质、应用补角与余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巩固练习题: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与补角、余角的概念及其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在课程体系中,本节课的内容是连接基本角度概念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知识点如下:
1.角的比较: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掌握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2.补角与余角:理解补角和余角的定义,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理解并掌握补角与余角的定义及其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角的性质和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单元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策略: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角的大小比较的概念,能够准确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找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并运用到几何证明和计算中。
3.学会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准确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4.能够运用角的性质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如角的和差、倍角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品质。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和个人发展做出贡献。
2.理解并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角的性质和定理,如角的和差、倍角等。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角的大小比较和余角、补角的应用。
-运用直观演示法,借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的大小、余角和补角。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4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4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角的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角的分类,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在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角的分类和补角、余角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够判断和计算补角和余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2.难点:能够判断和计算补角和余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总结概念;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利用黑板,进行板书和演示。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钟面、太阳帽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角,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补角和余角的概念,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补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余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练习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补角和余角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4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4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沪科版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来帮助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角的大小比较,但是对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补角和余角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例和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等,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导入新课:“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是30度,那么它的补角和余角分别是多少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补角和余角的定义,并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这两个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以巩固他们对补角和余角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沪教版初一上学期数学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计划表

沪教版初一上学期数学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计划表

沪教版初一上学期数学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计划表
有计划的学习,会使自己更快的成长。

接下来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计划表,会是自己受益匪浅,请大家仔细阅读哦。


 一、课型:新授课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过程与方法: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三、教法与学法:类比教学法
 四、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五、学习重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六、教学手段:。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2024年版)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2024年版)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第2课时补角、余角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对于三角板,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我们来回顾一下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问题】在一副三角尺中,除了直角,其他两个角的和有什么特点?【师生活动】学生回忆,回答问题,教师指正归纳.2.观察探究,学习新知【探究1】补角的概念类比互为余角的概念学习互为补角的概念.【归纳】类似地,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那么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如图,∠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3+∠4=180°. 练习: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补角?【探究2】余角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回答满足这种条件的两个角的关系是什么.【归纳】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直角,那么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如图所示,∠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1与∠2互余.【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正,师生共同归纳.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是否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练习: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并回答,对照答案.教师根据回答给出评价.教师应关注计算的准确性.强调互为余角反映的是角的数量关系,而不是角的位置关系.【探究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教材例题】例2已知:∠1=∠3,∠1与∠2互补,∠3与∠4互补.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解:因为∠1与∠2互补,所以∠2=180°- ∠1 .因为∠3与∠4互补,所以∠4=180°- ∠3 .又因为∠1=∠3,所以∠2 = ∠4 .【归纳】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思考】余角有类似的性质吗?如果有,请给出结论并说明道理. 【师生活动】学生可独立思考计算解决,也可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猜想、说理.【归纳】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考点补角、余角【例】如图,点O在直线AB上,OD平分∠COA,OE平分∠COB.(1)∠COB+∠AOC=180°,∠EOD=90°;(2)图中互余的角有4对,互补的角有5对.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1.若∠α=55°,则∠α的余角是( )A.35° B.45° C.135° D.145°答案:A2.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3倍,则这个角为( ) A.75° B.60° C.45° D.30°答案:C3.如图,OD平分∠BOC,OE平分∠AOC.若∠BOC=70°,∠AOC =50°.①求出∠AOB及其补角的度数;②请求出∠DOC和∠AOE的度数,并判断∠DOE与∠AOB是否互补,并说明理由.解:①∠AOB=∠BOC+∠AOC=70°+50°=120°,其补角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初一上学期数学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计划表_课题研究
有计划的学习,会使自己更快的成长。

接下来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计划表,会是自己受益匪浅,请大家仔细阅读哦。

一、课型:新授课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过程与方法: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三、教法与学法:类比教学法
四、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五、学习重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六、教学手段: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1.如图(1),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呢?
请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成
2、如图(2)已知∠ABC和∠DEF.
请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2、揭示目标: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关键问题设计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画两个角,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师生共同回忆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和、差、倍、分的画法.
(2)分组讨论,发现方法.
提出问题:如图1-26(a),试比较∠AOB和∠COD的大小并画出∠AOB+∠COD.
教师让学生讨论,动手画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
(a)角大小比较的方法:重叠法和度量法.
(b)角的和、差、倍、分的画法.
3.角的大小可以有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和度量法.
(1)重叠比较法:由线段的重叠比较法知,将要比较的两条线段一端重合,再看另一端的位置.
角的比较也类似,提问谁能用两个三角板演示一下,然后总结,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要让角的顶点和角的一条边都重合,看另一条边落在角内还是角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如图1-26(b.)
记作:∠AOB=∠COD
记作:∠AOB>∠COD
记作:∠AOB(2)度量法:因为角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度数,度数大的角大于度数小的角,通过角的度数来比较角的大小.(注意写法)
例1 如图1-27,比较∠AOB与∠CDE的大小.
因为量得∠AOB=35°,∠CDE=65°.
所以∠CDE>∠AOB.
4.角的和、差、倍、分也可以有两种方法:作图法和度量计算法.
(1)作图法:在图中作出两个角的和、差、倍、分.
例2 已知∠AOB,∠CED且∠AOB>∠CED,如图1-28.
求作(i)∠AOB与∠CED的和;
(ii)∠AOB与∠CED的差;
(iii)∠CED的二倍.
教师在黑板上以草图的形式为学生演示,依照线段的和、差、倍、分的作法,从而发现作图中的问题,怎样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由于这个基本作图没学,因此作图法暂时不能具体操作,所以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法只有度量计算法.
(2)度量计算法.
依然选用例2,解法如下
解:量得∠AOB=50°,∠CED=20°,
∠AOB与∠CED的和是70°.
∠AOB与∠CED的差是30°.
∠CED的二倍是40°.
练习(1)如图1-29,∠AOB=130°,∠AOE=50°,∠OEA=60°,求∠BOE,∠OEB.
(2)如图1-30,量出∠BAC,∠ABD,∠BDC,∠ACD的度数,并求出四个角的和,∠BAC与∠ACD 的和.
(3)如图1-31,已知∠A=∠B=25°,若∠A+∠B+∠BCA=180°,求∠ACE.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类比教学法,学生在理解线段的比较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角的比较方法。

6、学生质疑问难
角平分线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对这个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一条线段.如图1-32,它是由角的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因为角的两边都是射线.
2.当一个角有角平分线时,可以产生几个数学表达式.如图1-32,可写成
因为OC是∠AOB的角平分线,
所以∠AOB=2∠AOC=2∠COB,(1)
∠AOC=∠COB,(2)
反过来,只要具备上述(1)、(2)、(3)、(4)中的式子之一,就能得到OC为∠AOB的角平分线.这一点学生要给以充分的注意.
7、练习设计
1.画一个三角形ABC,然后作出这三个角的平分线.观察它们是否交于一点,如果交于一点,则交点的位置在哪里?
2.如图1-33,若∠AOB=∠COB=∠DOC,进行下列填空.
(1)∠AOD=( )+( )+( );
(2)∠AOB=( )∠AOD;
(3)∠AOD=( )∠COB;
(4)∠DOB=( )=( )+( ).
8、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和主要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全面,或者比较零散,教师最后给以归纳.
1.学习的内容有三个:(1)比较角的大小.(2)角的和、差、倍、分.(3)角平分线的概念.
2.学习了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
9、板书设计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数学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计划表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