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通识教育(UniversityGeneralEduca
tion)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
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提出并在20
世纪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中得到普遍重视,是目前中外高校针
对现实分科越来越细的专业教育所暴露出的弊端而实施的旨在提升大
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大学生思维方式方法的教育理念。
21世纪的教育重要的应该是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教育,即培养自由
完整的人的教育,使被教育者成为懂得生活、学会学习、锐意进取和
具有批判精神的人;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为此,高等
教育的任务不但是使大学生获得专业的科学知识、成为专才,而且更
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
为创新人才。因此,思维能力的培育、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
掌握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至关重要,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关键。大学
通识教育通过包括逻辑学在内的一系列课程的教育教学,不仅能够培
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和创新意识,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及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在一定水准上实现大
学培养自由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
对大学通识教育本质的认识可谓是见仁见智,作者认同大学通识教育
是“大学生均应接受的相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外延上包括人文素质(精神)培育和学习能力培养,类似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素
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旨在克服应试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的
弊端而实施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是为了弥补目前高校分科越来越细
的专业教育所导致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专
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人才,而成为优秀技术专才的前提必须是一
个合格的“人”,是人格健全、遵纪守法、道德高尚、思想独立的人;具有批判精神、超越意识、创新能力的人;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
自学能力的人。这些素质和能力的获得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其他课程的教育才能实现。大学通识教育正是为了解决
专业教育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和学习能力方面的缺失而实
施的。“应该说人文精神的教育从摇篮就开始了,各个阶段有适龄的
教育内容,最重要的应该是在大学。因为只有知识和思维达到一定水
准和深度,才能深刻感知和理解人文精神。”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除了给学生必
要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具有平等人格、独立个性和积极
向上、公正、公平的观念,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标志,人文
精神的培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另外,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
习方法的掌握是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先生说:
“教是为了不教”;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习的真正本质在于
自学”;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编著的《学会生存》
中指出:“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任务不在于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
而在于学会学习;不在于学问有多深,而在于掌握做学问的方法。只
有学会了学习的技能,才能面对新知识、遇到新情况而心不发虚,从
容应对”。
高等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知识中
获取探索、思考、生存和做人的方式方法。当然在大学期间,各种专
业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最重要的知识
正如笛卡尔所说,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任何专业知识都是暂时的,而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相对是恒久的。高等教育只有使大学生
掌握了人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独立面对持续出现的新
问题和新情况,能够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达到“不教”、“自学”和“生存”的目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
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维纳说:“只要
科学家在研究一个他知道应该有答案的问题,他的整个态度就会不同,
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道路上几乎已经前进了一半。”“只要我们没有
提出准确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永远也不会获得对问题的准确答案。”
为此,培育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关重要。通过大学通识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
升大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
使大学生成为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精神(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克
服现在高等教育中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互不沟通甚至互相敌
视的局面。
二、逻辑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大学通识教育是实现这
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
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起能够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逻辑思维
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体系。作者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可
以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横向课程。所谓基础课程是旨在培育大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人类先进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哲学、宗教、艺术、思维学、文学等;所谓核心课程是针对不同的学科特色而设置的
课程,旨在培育本学科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比如,理工科通
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是科技发展史、数理逻辑、数学、科技哲学等,文
史哲学科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哲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社会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等;所谓横向课程是针对
不同学科教育的局限性而设置的互补性的课程,比如,理工科通识教
育可以设置西方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写作、历史、美学等课程,文史哲学科通识教育可以开设文科物理、高等数学、天文学、科
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通识教育是“在高
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均应接受的相关共同内容的教育”。据此作者认为,在上述三类通识课程中最能体现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的课
程是基础课程,它是培育人的人文精神(素质)、各种思维能力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