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练习)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练习)1.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但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提出办简体字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 )A.落实1954年宪法的相关规定B.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加快普及文化教育,减少文盲D.清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2.下图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教育状况的宣传画。

图中文字显示两位同学的成绩单中都是政治、劳动、技术三科,成绩均为满分5分。

对宣传画信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状况的反映B.突出“政治”和“劳技”打乱了教学秩序C.是当时“教育大革命”的产物和体现D.其教育模式对当今的职业教育有启迪意义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4.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5.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

“人文科学受到了抑制,许多理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

……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 A.我国调整大专院校在五六十年代走过曲折道路B.“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6.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B.“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C.“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2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2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答案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阔读者提供更好的效劳,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课时跟踪检测 (二十七 )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一、选择题(每题4分 ,共32分)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以下邓小平的活动 ,发生在 "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 "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 "特区〞C.1983年提出 "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 "南方谈话〞解析:选C 根据 "文革〞后这一限定条件与方印中 "科教〞等信息可知 ,与题干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邓小平提出的 "三个面向〞 ,故此题选择C项;A项是在 "文革〞期间;B、D两项属于经济改革的探索 ,不符合方印中的信息 .2.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 ,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 ,文化部还举办了以 "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dang)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选 A 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 "开设公共必修课〞、 "举办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并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 ,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 .故A项符合题意 .3.到1952年底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方案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开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 D 建国后我国开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 ,效仿苏联经验 ,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 ,为顺利进行一五方案和三大改造 ,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 ,故D项正确 .4.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 "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开展专门学院〞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开展为人民效劳的思想〞解析:选B "文革〞时期因受 "左〞倾错误的影响 ,教育方针带有阶级|斗争的特点 ,B 项与之相符合 .D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的 ,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方针 .A项是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方针 .C项是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调整时的政策 .5.1977年 ,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 ,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 "政审 ,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 ,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劳动 ,遵守纪律 ,决心为革命学习 ,有这几条 ,就可以了 .总之 ,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 ,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开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解析:选A 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针对当时否认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 "左〞倾错误 ,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 ,突出了 "择优录取〞 ,表达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故A项正确 .6.1977年10月 ,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 ,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 ,而是在冬天举行的 ,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以下对此次(高|考)的评价 ,符合史实的是( )A.说明国|家(政|治)路线实现中|心转移B.表达了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C.反映教育界已经实现了拨乱反正D.国|家教育领域带有浓厚的右倾遗风解析:选B 恢复(高|考)表达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 ,故B项正确 .7.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录取率%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B.由精英化开展为群众化C.在曲折中逐步开展起来D.录取率与经济开展一致解析:选B 从1977年的录取率到2021 年的录取率可知 ,高等教育日趋普及 ,故B项正确 .8.1975年9月 ,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 "我们有个危机 ,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 ,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 ,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 .〞以下不属于邓小平建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 )A.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C.实行了 "科教兴国〞的战略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解析:选A 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 ,应选A项;B、C、D三项都属于邓小平建议下的举措 .二、非选择题(18分)9.课程变化与时代开展紧密相关 .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1)图中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 ?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8分)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稳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根底;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 ,使东方附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开展 ,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密切了国际交流 ,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 ,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2)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10分)解析:第(1)问 ,应先从图示教材封面图片内容和教材目录中获取信息 ,可明显看出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因可从 "左〞倾错误开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等角度答复 .第(2)问 ,应结合现行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和角度分析 .答案:(1)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原因:在 "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 ,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 "教育革命〞、 "开门办学〞 ,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2)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开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 ,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扫盲教育(1)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过程:①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②政府开办了各种性质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

③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④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3)成就:共扫除文盲2亿多人,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4)作用:提高了国民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讲重点国家把扫盲列入宪法的依据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例1】1982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了()。

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点拨: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将扫盲列入宪法,充分显示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A2.义务教育(1)地位: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的重要手段。

(2)政策: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了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1989年,实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希望工程”。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讲重点实行义务教育的原因(1)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开始——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时间:1950年。

(2)宗旨: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3)方式:以________教育为主,扫盲教育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发展(1)法律保障: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2)明确目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__________文盲。

”3.成果:________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原因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__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2.政策(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

(2)90年代,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______________”战略。

3.成效2001年元旦,政府宣布,20世纪完成了基本普及____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建国初——初步发展:中国基本参照________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1958~1976年——曲折发展(1)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____________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学制等诸多方面。

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2)1961~1963年,教育部对____________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文革”十年对高等教育造成极大破坏。

3.新时期——迅速发展(1)“文革”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____________。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____________迅速发展,政策逐步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课时同步检测卷: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课时同步检测卷: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选择题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化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C.建国初技术人才匮乏D.国内形势日趋稳定解析注意图片中的院系调整以及时间信息“1953年”,1953年后,与工业有关的院系大批量设立,客观上反映了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兴起。

答案 A2.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

此时,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

这样做有助于()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B.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解析素质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A项错误;学习苏联的教育文章等的做法有利于文化建设,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服务,故B项正确;材料仅是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受苏联影响,C、D两项表述错误。

答案 B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封面,这一时期()A.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C.高校停止招生D.颁布《义务教育法》解析依据图片中的“彻底埋葬帝修反”出现在中学课本封面,体现了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征,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C项表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A、D两项是在改革开放时期;B项开始于1958年。

答案 C4.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解析解题技巧是抓住时间:1977年。

A项时间和情境均与题干相符,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B项不正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C项可以排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教学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教学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A. 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B. 借鉴国际惯例C. 改革开放的需要D. 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2.2019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

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革命”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3.“王玉明教授,1950年生,江西九江人,1967年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厦门大学,1981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2019年至201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A. 《义务教育法》保障其顺利接受小学教育B.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成为其人生转折点C. “教育大革命”为其成才提供了机遇D. 中美关系正常化促成其成为教授4.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 教育提升国民素质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5.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 扫盲工作B. 普及义务教育C. 加强中等教育D. 发展高等教育6.对下列一组同一主题图片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A. 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B. 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C. 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D. 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7.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27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27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建议用时:20分钟)1.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C[1950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D项错误。

]2.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

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A[根据材料“航空、地质、矿业、钢铁等”可以看出是培养专业人才,主要是建设经济,故A项正确;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故C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故D项错误。

]3.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水平B.对外政策C.世界潮流D.科技实力B[根据材料反映的时间“1954年”,这一时期我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是因为我国注重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984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因此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精典教学设计(12页)-最新学习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精典教学设计(12页)-最新学习文档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一)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三个部分是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

“扫盲教育”是为了解决识字问题,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主要是解决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则是旨在培养人才的教育,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国后经历了坎坷复杂的发展道路。

(四)学生分析高中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喜欢寻根问底,但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对此,学习本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结合有关的史实与时事,获得感性材料,直接印证和丰富所学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与现实相结合思考问题。

(五)课堂学习方式设计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高等教育2.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七)教学课时、教具:本节课所花时间为一课时,教具主要为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投影导入:图片及文字材料2017年“两会”期间舆论关注话题热度排行榜学生看投影,通过图片和伟人语录感受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B.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8.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A.科教兴国B.双百方针C.引进人才D.西部大开发9.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该优先发展的思想。

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方针,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即()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启动“希望工程”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863计划”10.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A.新中国成立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恢复高考制度D.实施义务教育11.1977年,国家开始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

其中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是()A.恢复高考制度B.“三个面向”题词C.实行义务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12.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5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A.逐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13.根据教育部规定,1952年下半年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学校的模式设专业。

二是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

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材连同欧美教一育体系完全被否定。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B.中国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C.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D.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14.2019年我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伟大目标。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案(4)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案(4)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我国教育开展的曲折过程和产生的影响,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通过情景创立、设置问题,采用电子、网络等教学手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开展过程及其特点和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开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时机,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2、学情分析:本课出自必修三文化开展历程。

从知识准备上看,通过必修一、二教材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具备运用这局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技能上来看,学生掌握了运用电子产品和网络查找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思辨能力上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等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开展的史实。

难点:高等教育开展的曲折过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内涵。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梁启超先生曾在?新民说?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建立一个新政府、一个新的国家,必得有新民,而培养新民的关键就在于教育。

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全局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开展之路在曲折中前进。

我国的教育开展之路是如何开展的,又有何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第28课,学习“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活动2【活动】小组讨论展现一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它是我国著名战时作家高玉宝先生在部队时所写的入党申请书。

请大家猜猜他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这么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教育情况?这封入党申请书利用象形和谐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从心眼里要入党〞的情感。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很多老百姓是目不识丁的,国民素质普遍低下,这就给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很大障碍。

大家设想一个国家大局部人都是文盲的话将会咋样?引导学生观看雅典民主制度中的陶片放逐法,小组讨论文盲的危害。

高中历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3一.选择题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样教育设备,打扫文盲。

”这是在BA1954 年宪法B1982年宪法C1984年宪法 D1986年宪法2.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我国共打扫文盲 CA 五千万B1亿C2亿D3亿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于BA1982年B1986年C1992年D1993年4.1958 年“教育大革命”的中心是A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合B改革学制和学校领导体系为中心C改革教课方法和招生疏派制度为中心 D 改革教课内容和教课组织为中心5.1958 年高校推行三类办学体系不包含DA整日制学校B半工半读学校C各样形式的业余学校D职业技术学校6.1958 年“教育大革命” 限制性有①高校质量参差不齐②片面重申“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③违犯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教育杂乱④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B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7.20 世纪 60 年月,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固发展轨道的直接原由BA社会主义建设需要B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全面调整C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 D 反右派斗争的成功8.“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损坏的表现不包含D专心爱心专心A大学停止招生B大量专家、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威望”C鼓动“念书无用”D社会道德观点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降落9.文革结束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于BA1976年B1977年C1978年D1980年10.80 年月以来中高等教育成立起三级学位制度,是指AA学士——硕士——博士B硕士——博士——博士后C学士——博士——博士后 D 硕士——学士——博士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表此刻①大学数目不停增添②资源配置、专业构造更为合理③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愈来愈大④少量民族地域高等院校建设速度加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专心爱心专心。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案(1)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案(1)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开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两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开展的根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开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开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时机,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开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1:为什么同学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学习?提问2:政府为什么要投入经费办教育?教师带读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为什么说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逆转曲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板书〕提问3:请学生完成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调查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根底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开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根本的人权。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

文盲,成为中国开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

提问4:教材上列举了扫盲教育的三个时间点及决策,请指出是哪三个时间点以及相关的情况如何?板书:1.努力: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展示图片,广阔教育工作者把识字的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使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6.2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6.2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二十二八课国运兴衰,系与教育同步训练(含详解答案)一、选择题1.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这一决定A.加快了基础教育法制化进程B.保障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反映了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变革D.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C.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为此()A.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九年义务教育C.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教师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为原则,全国高校数量由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53年后的183所。

这一调整的目的是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B.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了合理的人才结构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5.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这种做法A.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平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6.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教师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这一调整的目的是A.加速工业化发展B.体现“双百”方针C.推进“211工程”D.落实科教兴国战略7.下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部分表述。

由此,可以推断出A.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B.“双百”方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C.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需求D.人才培养标准以西方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8.下列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其中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实施“211工程”计划②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③制定《义务教育法》④建国初扫盲教育A.④①②③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④②①③9.文革后,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建议用时:20分钟)
1.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
C[1950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D项错误。

]
2.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

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A[根据材料“航空、地质、矿业、钢铁等”可以看出是培养专业人才,主要是建设经济,故A项正确;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故C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故D项错误。

]
3.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D.科技实力
B[根据材料反映的时间“1954年”,这一时期我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是因为我国注重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984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因此导致上述变化的主
要因素是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

]
4.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材料“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发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此现象的背景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排除D 项。

]
5.1977年,《数理化自学丛书》是在中国出版界和教育界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丛书。

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深受广大青年欢迎。

该书的再版( )
A.迎合了“两弹一星”工程掀起的热潮
B.反映了建国后科学技术人才短缺
C.缓解了“一五”计划技术人才的缺口
D.适应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社会需要
D[结合所学知识,1977年恢复高考,题目中丛书的出版正好适应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社会需求,故D项正确。

]
6.观察我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

由此图信息可以推知( )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我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我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A[材料中“职教”招生的绝对数值和比例都是明显上升,这与政策有关,故A项正确;中等教育不仅仅是职教和普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职教”招生数的上升不等于理念“已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职教和普高”仅仅是中学,不能反映精英教育在淡化,故D
项错误。

]
7.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
阶段时间人数
第一阶段1950-1953年 1 708名
第二阶段1954-1956年 5 853名
第三阶段1957-1958年 1 654名
第四阶段1959-1965年很少
A.
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A[材料呈现的是1950-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冷战的格局下,“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得苏联的援助和承认,中国派遣苏联的数量增多(1950-1956年)。

但是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派遣留学生减少(1957-1965年),故A项正确。

]
8.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

这一调整( )
年份1949年1953年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33.1% 14.9% 6.8%(1962年数据)
B.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
C.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D.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
A[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教育事业要为国家建设服务,与材料中“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从“26.2%”到“43.8%”相符,故A项正确。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材料二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中央提出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
——《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解析:第(1)问,关键是把材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第(2)问,要读透材料,通过材料体现出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后果: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

(2)原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教育能够为我国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措施: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