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后题

合集下载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其原因分析如下∶(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

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

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答∶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水野为武曾经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类语言的5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答∶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来说,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一些根本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动物的信息传播只是一种本能行为或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和眼前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提出了“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效果分析>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分析即5领域)缺陷: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优点: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课后习题及其答案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课后习题及其答案

播,其主体是人或组织,客体是信息。属于组织传播。) (8)报纸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
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属于大众传播。)
第三章 传播材料论 一、填空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 _______ ,也 不是 _______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信息 2.符号 3.讯息 三、简答 1.信息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2.符号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3.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如何? 四、练习 1.思考一下,这个客观世界当中,哪些东西是物质的,哪些是能 量的,又有哪些是信息的呢?属于信息范畴的东西能否单独存在? 2.例: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 个苹果?甲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乙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两个人交换,各 自拥有几个单位的信息?上述例子,说明信息的交换,与物质、能量的 交换有什么根本不同? 3.看到红色 ■■■■,你会联想到什么?列举十个你联想到的事 物、意义、观念等。据此,以红色作为符号的一个例子,思考符号的定 义、特性。 4.你和朋友的一次面对面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次电话 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场古代战争中,信息的传播会使用哪些 符号?在一份报纸的版面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广播节目中,使 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个网站的网 页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 communication(名词) 。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 自我传播 、 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 和 大众传播 。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 符号与信号 时代、 说 话和语言 时代、 文字 时代、 印刷 时代、 大众传播 时代和 网络传播 时代。 二、名词解释 传播:信息的流动过程。 三、论述 简述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过程,它有什么基本规律? 答:(1)人类传播的演进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①符号和信号时代 ②说话和语言时代 ③文字时代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等)交换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

2. 媒介环境论:媒介环境论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媒介即信息”,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过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

4.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后经怀特发展成大众传播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人物或机构,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人物或机构被称为“把关人”。

5. 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出的一个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公众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像的环境。

二、填空题1. 传播学五W模式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

2.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3. ___________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向。

答案:信息4.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中印刷媒介被认为是视觉和__________的延伸。

答案:触觉5.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一种意见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集结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C)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认同理论C. 认知平衡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D)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罗杰斯3. 下列不属于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是?(B)A. 调节信息内容B. 强化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C. 证实信息接收者是否正确理解信息D. 促进传播双方关系的发展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以下哪个能力最为基础?(A)A. 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B. 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C. 获取大量网络信息的能力D. 快速浏览电视节目的能力5. “地球村”这一概念出自哪位传播学者?(B)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戴维·桑德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ABCD)。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C.R.赖特“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解释与规定功能c.社会化功能d.提供娱乐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麻醉作用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①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C后半叶和20C初②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③意义: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通过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四川农业大学)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四川农业大学)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
织与组织, 世代与世代,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1
是个人, 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 价值, 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 这里的
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
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答: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3、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那些意义种子起作用?
答: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
第三节
1、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人区别与动物的的基本特征就是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 征意义。 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 社会性和约定性, 再许多场合同时也具有价值性。 动机性和
3
第二节
1、什么是意义?意义如何产生的? 答: 意义: 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是人类以
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产生: 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在于
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中抽象出意义。
3 产业, 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教程习题库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理解错误。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4.双重偶然性: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就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填空题1、(库利)(填写人名)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社会学传统,(皮尔士)(填写人名)开创了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2、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信源)、(讯息)和(信宿)。

判断题(判断正误,不需说明理由)1、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时间和新闻学的产生时间大致同期。

(❌)2、任何传播活动都有双重偶然性。

(❌)3、任何传播活动都能达成信息的共享。

(❌)单项选择题1、对传播学的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A、是一门新兴学科;B、是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的具体化;C、是一门交叉学科;D、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2、对英文communication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C)A、传播的内容为非物质形态的信息;B、传播的意图是为了信息共享;C、一般而言,传播者具有主动性,受传者具有被动性;D、中译名“传播学”没有准确表达原有单词的交流含义。

3、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以下选项哪一个不符合要求?(C)A、信源;B、讯息;C、媒介;D、信宿。

4、对信息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A、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仅包括人类信息,而且包括自然和生物意义的信息;B、人类社会的信息不同于自然和生物意义信息;C、人类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其原因分析如下∶(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

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

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4、人类传播发展的阶段包括: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3、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别功能的有机整体。

5、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三、简答1、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为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第四章一、填空1、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2、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

3、非语言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 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3、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国际传播学教程课后题

国际传播学教程课后题

国际传播学教程课后题
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6、什么是“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它们反应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7、试分析“有限效果论”
8、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9、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
是什么?
10、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效果观的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70年代以后至今为第三时期(宏观效果理论)
11、试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霍夫兰)
12、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3、简述xxxx和xx的循环模式。

4、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5、简评xx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7、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8、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4、简述xx的“自我互动”理论。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6、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它有哪些特点?7、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简述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的内容。

什么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路径”和“边缘路径”?9、什么是人际传播?它有哪些特点?10、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有哪些?11、从哪些方面理解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1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1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14、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15、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2、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4、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5、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6、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7、什么是群体模仿?8、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会起什么作用?9、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10、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11、简述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的几个特异点。

12、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13、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14、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15、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16、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第七章大众传播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

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4、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指的是什么?5、大众传播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指的是什么?6、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xx功能”?7、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8、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9、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0、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11、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12、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3、布莱士认为报刊在民主政治中有三种重要功能,它们分别是什么?14、如何理解塔尔德关于报刊与公众的观点?15、“电子乌托邦概念”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16、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7、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18、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2、试述三种不同的技术xx。

3、如何理解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5、“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6、简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7、“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8、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瘾症现象?9、当代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10、鲁塞尔·纽曼预言的媒介技术发展的“4C”趋势是什么?11、“电子乌托邦”思想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12、简述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13、麦奎尔认为传媒组织在性质上属于“功利”要素和“规范”要素的混合形态,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14、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15、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16、试述xx的“把关”过程模式。

17、谈谈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实质。

18、如何理解“新闻价值”?试举一些你认为重要的新闻价值要素。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4、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5、简析集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6、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7、“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所依托的基本假设是什么?8、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9、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10、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1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2、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4、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5、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6、什么是IP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7、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8、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力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

9、什么是分众?分众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0、分众论的主要理论依托是什么?11、梅里尔等人关于媒介专业化(分众化)发展趋势的三个阶段是什么?12、如何理解受众作为“大众”的基本信息需求的类似性和作为“分众”的特殊信息需求的多样性?13、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14、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哪些类型?15、试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16、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17、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6、什么是“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7、试析“有限效果论”。

8、简述以下概念和xx: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9、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10、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效果观的变化。

11、试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12、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13、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14、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5、简述以下概念和xx:“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警钟效果)、自信心假说。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其特点。

2、“议程设置”的“”效果、“”和“…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5、什么是“导向需求”?它与“议程设置”效果有什么关联?6、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其特点是什么?7、试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8、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9、什么是“社会孤立”动机?它对人们公开的意见表达有什么影响?10、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11、诺依曼认为有三种因素使得当代大众传播对舆论有强大影响力,这三种因素具体是哪些?12、什么是“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它与信息环境的概念有什么关联?13、试举几种关于舆论概念的基本观点。

14、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述现在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15、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16、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17、什么是“象征性现实”?18、“主流化”效果指的是什么?20、简述框架的定义。

21、如何理解新闻框架?22、新闻框架构建的两种主要机制是什么?23、在一篇新闻中,新闻框架会主要通过哪些要素呈现出来?24、什么是框架效果?25、什么是受众框架?26、新闻框架的四种具体功能是什么?27、简述“知沟”假说的主要观点。

28、“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29、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并予以分析。

30、什么是“数字鸿沟”?它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1、媒介素养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32、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33、如何理解“第三人效果”的概念?34、“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35、信息的性质(正面/负面)和信源的可信性对“第三人效果”有什么影响?36、什么是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与“第三人效果”有什么关联?37、影响和制约“第三人效果”的个人因素有哪些?38、如何理解“第三人效果”可能引发的后续社会行为?39、谈谈“第三人效果”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