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进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2)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教学PPT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诗歌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外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歌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解释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进行诗歌欣赏的写作练习,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选取诗歌1.《The Road Not Taken》两条分叉的路口,就像婚礼上的两条道路。
每个人都要面对选择,这个抉择很有可能改变原本的生活轨迹。
2.《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这首诗歌是晚上在农场的一角的事情,作者发现树林里的积雪在黑暗中变得那么深邃而具有吸引力,而他们的马匹则听见他的召唤犹豫不前。
这时作者意识到他的开车时间必须到达目的地,最后跟自己说服道:「可我还有远远的路途要走,所以我必须离开」。
二、教学目标1. 学习诗歌的意义、语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了解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思辨。
4.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想象互动策略:认知教学间接策略可有效激发及激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认识诗歌元素:了解诗歌的元素,如韵脚、韵律、节奏和元音等,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
3. 认知困惑策略:对学生可能感到困惑和不明白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
四、教学流程阶段一:导入老师让学生掌握元音(a e i o u)的发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两句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The dog ran in the fog.同学一个一个模仿朗读老师板书上的两句诗。
要求同学不但发出声音,而且尽可能使各个元音发音正确。
阶段二:教学展开开始探究第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
教师朗读全诗后,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诗中的一些难懂的内容和概念,以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然后老师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意象感知活动,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构成和主旨。
学生跟读整首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和背景。
接下来探究第二首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包括《飞鸟集》中的《格式》和《荒原》两首外国诗。
具体章节为:《格式》和《荒原》。
《格式》通过描绘飞鸟的飞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而《荒原》则通过描绘荒原上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并运用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两首诗,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精讲课文:(1)分析《格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如飞鸟、天空等,理解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2)分析《荒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荒原景象,如荆棘、沙漠等,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首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5.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关于诗歌鉴赏的例题,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一首课外外国诗。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板书内容:《格式》:飞鸟、自由《荒原》:荒原、生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课外外国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2)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尝试创作一首自由诗。
2. 答案:(1)示例:以《夜泊牛渚怀古》为例,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2)示例:以自由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两首外国诗,引导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外国诗二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两首经典的外国诗篇:英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路不拾遗》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哦,白昼》。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以《路不拾遗》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哦,白昼》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寓意和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及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路不拾遗》和《哦,白昼》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独特。
不同点:《路不拾遗》以叙事为主,寓意深刻;《哦,白昼》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外国诗歌,尝试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两首外国诗,让学生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更多外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介绍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2)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3)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和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挑选两首适合学生水平的外国诗歌;(2)整理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和诗人的介绍;(3)准备诗歌的翻译版本和注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找诗歌相关背景资料,了解诗人;(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作业布置: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分享;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课堂纪律表现。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诗》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
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外国诗》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本课在第14~17页。
前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后首是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作,描摹了静谧夜晚的美景,诗中透出清凉祥和之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⑵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⑶ 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⑷ 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⑸ 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2、过程与方法:⑴ 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⑵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⑶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⑷ 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⑸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 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⑵ 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⑶ 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1、重点:⑴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⑵ 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课文《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通用
课文《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的《西风颂》和海涅的《罗莱德之歌》。
《西风颂》通过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革命的渴望;而《罗莱德之歌》则以激昂的旋律,展现了诗人对民族独立、尊严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西风颂》和《罗莱德之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2. 领悟诗人对自由、革命、民族尊严等主题的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隐喻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风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风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雪莱和海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 课文精读:(1)让学生朗读《西风颂》,分析诗中的象征、隐喻手法,如“西风”象征革命、自由等。
(2)讲解《罗莱德之歌》的背景,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如对民族尊严的维护。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节奏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西风颂》中的象征手法,并举例说明。
(2)简述《罗莱德之歌》的主题思想。
2. 答案:(1)象征手法:如“西风”象征革命、自由;“种子”象征希望等。
(2)主题思想:《罗莱德之歌》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独立、尊严的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阅读雪莱和海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的诗歌风格。
(2)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课后拓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
《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的《西风颂》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的第十二章《近代外国诗歌》的第一、二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雪莱和普希金的诗歌创作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背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介绍雪莱和普希金的生平事迹,分析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3. 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分析:详细讲解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5. 实践:让学生模仿雪莱和普希金的创作风格,尝试创作一首诗。
6. 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雪莱《西风颂》:背景、主题、艺术特色b.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背景、主题、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雪莱和普希金诗歌的艺术特色,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是否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雪莱和普希金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3.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应放在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上。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一、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国的宏大诗人。
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气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严厉、美丽,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亮,像水晶一样透亮、洁静,像春天一样芳香,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嘱咐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苦痛的面前冷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资料。
(一)读准字音:愁闷憧憬瞬息(二)解词:愁闷:悲伤,愁闷。
憧憬:因喜爱、艳羡某种事物或境地而期望得到或到达。
瞬息:一刺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第一节,开宗明义,否认了应对生活的哄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哀痛,不要心急!”说明白正确的态度:“愁闷的日子里需要冷静:信任吧,欢乐的日子将会降临。
”其次节:说明要实行专心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哄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久憧憬着将来”,要向前看,信任将来是光明的,是幸福、完善的;困难困苦、苦痛哀痛带来的愁闷只是临时的。
(二)思索: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沟通自己读诗的体会:提示(总结时):诗人在诗中说明了一种专心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哄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哀痛,苦恼时要擅长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专心乐观的心态。
生活中不行能没有苦痛与哀痛,欢快不会永久被悲伤所掩盖,欢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资料。
提示:诗人用真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设受到了生活的哄骗,不要消沉,要专心面对将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取的路》一、关于: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闻名诗人。
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的《西风颂》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的第十章“外国诗歌赏鉴”的第二节和第三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雪莱和普希金这两位世界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掌握外国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学习并掌握外国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西风和生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雪莱和普希金这两位诗人,让学生简单了解他们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西风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两首诗的象征意义、寓意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外国诗歌,示范如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教材中的一首外国诗歌,并进行小组讨论。
8. 课堂拓展: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外国诗人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两首》2. 板书内容:雪莱《西风颂》:象征意义、寓意、情感表达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象征意义、寓意、情感表达外国诗歌鉴赏方法:关注背景、抓住关键词、理解象征意义、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国外诗歌,运用本节课所学鉴赏方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要点:诗歌背景介绍关键词解释象征意义和寓意分析诗人情感表达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外国诗两首》,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外国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两首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主题和修辞手法。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诗歌的特定方面。
2.2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
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积极的反馈。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活动观看诗歌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翻译练习,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诗歌创作。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4.2 教学反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和相关评论aries。
多媒体课件和诗歌朗读视频。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阅读材料。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参加诗歌朗诵会,增强文学体验。
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步骤。
《外国诗两首》教案2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特点。
3. 提高学生英语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美国诗人:玛雅·安吉洛)2. 诗歌二:《再别康桥》(英国诗人:徐志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基本内容,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 第二课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第三课时: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外国诗两首》的总体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两首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作者背景、诗歌分析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基本内容。
2. 第二周: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3. 第三周: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第五周:进行课堂讨论和总结,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朗诵两首诗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2.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8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8篇】外国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资料,把握匠心构思3.透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能够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潜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透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资料、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潜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应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这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之后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那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外国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外国诗两首》篇1从容说课《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
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
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
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了解外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增进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2)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人类情感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再别康桥》(徐志摩)(1)作者简介: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2)诗歌主题: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爱情的向往。
(3)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二:《夜空中最亮的星》(翻译版)(1)原诗作者:anonymous(2)诗歌主题:表达对星空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3)教学重点:对比原诗和翻译版的差异,分析翻译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和欣赏诗歌时的情感体验。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的准确性。
2. 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程度。
4. 学生合作探讨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外国诗两首》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翻译版本等。
4.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
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情景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字的音:,
昏晕()树篱()栖息()
静谧()遐想()喧响()
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国主义诗人。
3、《夜》的作者是国诗人。
学习研讨
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课文《夜》,思考:
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合作探究
《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
(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一)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旨句是。
2、《夜》一诗表达了。
(二)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完成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