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婉的繁华——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合集下载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长恨歌》是2003年08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安忆。

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下面是王安忆长恨歌赏析,请参考!篇一 :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诗人凭借着传说和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全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打动着读者。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

作者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

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

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

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长恨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

长恨歌翻译及赏析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翻译及赏析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翻译及赏析王安忆长恨歌赏析一、主题内涵探讨:强烈的依附心理近年来,人们对这本书的探讨大多围绕王安忆在书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

他们强调小说所表现的女性的独立、自主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如徐凌俊在《王安忆长恨歌三论》中说:“比较一下《长恨歌》中的几个软弱的男性就知道,王安忆在作品中还是强调了她的女性优于男性的这种女性意识。

男人如果有优越感,也是凭借着他们的社会身份、地位与金钱,而女性,一无所凭,只凭借她们柔弱而绵长的旺盛生命力,就足以超越男性。

”“小说的主角王琦瑶是个女性,王琦瑶的手帕姊妹当然是女性,连在王琦瑶那里厮磨时光的男人,如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她女儿薇薇的男朋友,全都女性化了。

小说作者把所有的男性都放逐到历史社会、历史时间里去了。

”所以他认为这是女性主义小说的范本。

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我认为,一部《长恨歌》,王安忆的女性意识恰恰不是体现在女性的主体地位上,而是体现在女性强烈的依附心理上。

整部《长恨歌》隐含了三种依附:男性对权、势、利、欲的依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城市对乡村的依附。

这三种依附又是环环相扣、因果相承,小说中每个人都被扣在其中一环上。

而无论哪一种依附,有一点是相同的:处于这一依附链条上的人都无法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1、男性对权、势、利、欲的依附《长恨歌》中的男性大多是被边缘化的。

如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蜡、长脚。

作者只是给了他们一个特定的身份,未花多少笔墨写他们的出身经历,仅仅抓住了他们生命中与王琦瑶有交集的那一段来写。

因此他们似乎都有些来历不明、去路不清。

李主任是王琦瑶最初投靠的人。

他是高官,权力的化身。

但对政治权势的依附也使他沦为政治附庸。

“各种矛盾的焦点都在他身上,层层叠叠。

最外一层有国与国间;里一层是党与党间;再一层派系与派系;芯子里,还有个人与个人的。

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牵一发动千钧。

外人只知道李主任重要,却不知道就是这重要,把他变成了个活靶子,人人瞄准。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王安忆《长恨歌》故事简介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

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

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

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

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

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

最后死于他杀。

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

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

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

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

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

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

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杜丽娘为主线,叙述了她从一个普通青年女子成长为妓女、身世曝光、家族命运沦为阳痿、逐渐走向毁灭的故事。

小说以悲剧性的叙事方式,将主人公置于复杂的家族环境和社会背景中,呈现了一个受尽苦难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主人公的命运、性别与权力、人性的可悲等方面,来探讨《长恨歌》的悲剧性。

首先,主人公杜丽娘注定了她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她的身世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她是谁的孩子,从小被“背黄巾布抱过河流”的远亲带大,长大后却被打入冷宫。

她身世之谜在故事中始终没有被揭示,使她成为家族的耻辱。

这个身世之谜是杜丽娘命运悲剧性的一个因素,她在这个家族当中是一个被孤立、被贬低的存在。

在这个家族中,她是一个永远找不到归宿的人,没有亲人与她共同分享快乐与悲伤,这使得她注定了要承受孤独与冷漠。

其次,性别与权力的关系也是导致杜丽娘悲剧性命运的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本来就是微弱的,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杜丽娘的母亲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她本想通过让杜丽娘接受教育改变她命运,但最终无奈选择了让她去做妓女。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多由男性决定,他们可以任意支配女性的身体和生活。

杜丽娘被强迫进入妓院,这是因为她是个女人,她的选择权被剥夺了,她的命运陷入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再者,小说中展现的人性的可悲也增强了悲剧色彩。

在《长恨歌》中,除了杜丽娘,其他人物的命运也都十分悲惨。

家族的衰败让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地陷入痛苦的命运中。

家族成员之间的争斗、勾心斗角,以及对权力的追逐和争夺,使得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覆灭。

每个人都变得自私、冷酷和不择手段,爱与亲情被无情地抛弃。

人性的黑暗和可悲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

总的来说,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主人公杜丽娘的命运、性别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可悲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评王安忆《长恨歌》

评王安忆《长恨歌》

评王安忆《长恨歌》《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

[1]该小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其亮点表现在多个方面上。

题材:《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平凡之处大于不平凡之处的上海女人的故事,尽管时间跨越几十年,故事还是发生在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的上海,但王安忆并没有让人物与政治扯上太多的关系,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到文革,到开放,尽管人物的命运及生活有受到政治的影响,但主人公始终没有投身到政治潮流中去,而是默默追求自己的安逸和欢乐,过着小人物的平淡日子。

写作技巧:1.散文笔法的运用小说一开始便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大段地描写弄堂、流言、闰阁与鸽子,而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也采用这样的笔法,如与阿二相识的邬桥。

这种笔法的运用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意境与诗化美。

2.对比的运用首先是王琦瑶、吴佩珍的友谊与王琦瑶、将丽莉友谊的对比。

王琦瑶与吴佩珍的友情如同流星,一闪而过,美丽而短暂。

但王琦瑶与将丽莉的友谊却一直维持到老,尽管期间出现过矛盾,但最后还是合好了。

前者是小儿女间的经不住考验的友谊,后者是成人间的能经历风雨的真正友谊。

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王与吴交往时王不过是一个未经世事的高中生,而与将交往时两人的心智均已进入成熟期,不再因一些小事情闹别扭甚至分离。

其次是王琦瑶与女儿微微的对比,王琦瑶容貌出众,但女儿微微却姿色一般;王琦瑶对穿着打扮有独特的见解,能引领时尚,但微微却是时代的追随者,穿衣打扮随波逐流;王琦瑶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但微微却是一个附庸品,始终依赖别人过日子。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我从图书外馆借的第一本书,我花了一礼拜的时间读完了它,很厚的一本,读完很有成就感,当然也少不了许多感慨。

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个很好看的上海女人。

她是个既漂亮又能干的女子,这样的女子自然是讨人欢心的。

看似柔弱的她,心底是波涛汹涌的,她深藏着不切实际的梦。

原本像她那样的女子应该是在疼爱与幸福中度过一生的。

但是似乎从她错误地选择和长自己近三十几岁的李主任在一起时,她无休止的人生悲剧便拉开了帷幕。

也许这对“老夫少妻”在世人的伦理观念中是令人鄙夷的,更何况王琦瑶是没有名分的。

但是我也客观地看到了王琦瑶和李主任的互相疼惜和珍爱,王琦瑶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享受一段婚姻生活。

所以她众叛亲离了。

好朋友一家都觉得她恩将仇报,父母对她很不理解,只有程先生,那个守了她一辈子的程士砥,还依旧护着她,爱着她。

这个时候的她只沉浸在自己的幸福和幻想中,程先生只是她满足虚荣的一个道具,她只是一直霸占着这份爱,却从未接受。

王琦瑶亲眼目睹了李主任被枪杀,那子弹也将她美好的和幸福一并打破了,王琦瑶彻底被坎坷的命运压垮了,她开始迷茫,开始消沉。

终于在母亲和程先生的鼓励与陪伴下在平安里当起了打针的护士,后来她又认识了康明逊,一个注定只能给她带来短暂幸福的人。

王琦瑶的过去注定她不可能再有一个普通人的幸福。

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迫使康明逊离开了王琦瑶。

即使他们的女儿已在王琦瑶腹中孕育。

王琦瑶是个能将日子过得十分精致的人,独自带大女儿薇薇自然让她吃尽了苦头,但这期间依旧有程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以至于薇薇误认为程先生是自己的父亲。

沧桑的岁月虽然夺去了王琦瑶的青春年华,但她的美丽在时光中沉淀得愈加迷人。

此时的她仍旧只是挥霍着程先生恒久不变的爱,她一次次的投向不同男子的怀抱,却惟独不是程先生。

即使她遭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抛弃,程先生依旧尊重她,甚至是别人在诟病她时为她辨护······最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时,痛苦而又绝望的王琦瑶终于看到了身边执着不婚的程先生。

《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长恨歌》原文及赏析《长恨歌》原文及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长恨歌》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长恨歌》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繁华而凄凉的梦——评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悲剧性

繁华而凄凉的梦——评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悲剧性

繁华而凄凉的梦——评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悲剧性繁华而凄凉的梦——评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悲剧性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个繁华而凄凉的梦境。

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霓裳的描写,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沉重的命运,体现了其中的悲剧性。

小说以唐朝开皇年间的长安为背景,以女主角霓裳为中心展开故事。

霓裳生于豪门世家,天生聪明却执着追求自由与平等。

她对自己的家族和爱情都抱有一种异样的追求,她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智慧改变这个社会。

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她在爱情和争权斗势之间徘徊。

小说中的霓裳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她有着天生的聪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她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她的独立思想。

然而,她却无法逃脱身处江湖的角色,被家族和个人利益所束缚。

她既渴望自由和平等,又被迫在一个充满政治阴谋和暴力的世界中奋斗。

她对于欢愉和痛苦,爱情和权力的追求,使她的内心被撕裂。

她最终在这个残酷的时代中无可奈何地成为权谋游戏的牺牲品,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取了短暂的幸福。

小说中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霓裳的命运上,也体现在整个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上。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然而,王安忆却用一种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这个时代的黑暗面。

不论是宫廷的权谋斗争、士人的堕落、还是底层人民的苦难,都充满了无奈和谴责。

作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以及人性中那种自私、残忍和贪婪的一面。

这部小说在风格上也体现了繁华而凄凉的特点。

王安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长安繁华的盛世。

然而,她同时也用冷峻的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和整个时代的悲剧性。

她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描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在表面繁华的背后掩盖了悲剧的阴影。

这种平淡而真实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深入思考了人性和命运的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更富有艺术性和哲理性,同时也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

扭曲的人性,无尽的爱恨——品《长恨歌》之人性与意蕴静谧地走进风情浓郁的旧上海,徜徉于缠绵悱恻的女性世界,柔美的语言使我冷静接受了人物的悲怆命运,这是一种神奇的功效,也是岑静中的感慨。

长篇小说《长恨歌》为王安忆所写,她的笔下勾勒了上海女子王琦瑶波澜起伏的四十年,她中学起便涉足社会,曾因获“上海小姐”第三而名噪一时。

篇首便以此埋下伏笔,乱世佳人总会与千丝万缕的情愿仇恨相遇。

果不其然,此后数次突如其来的大转折接踵而来,每一次打击,都源于男人而败于男人,她的恋爱有如她的一生,扭曲波折,背离正轨,却从未结出硕果,四十年光景里,爱的过程不失浪漫,结局却凄凉不已,最后仍然死于男人之手,被所谓的“朋友”无声地杀害。

《长恨歌》是隽美的,语言色彩的浓重渲染为全篇覆盖了厚实的外衣。

然而大衣下面隐含的生命之痛,绝非冷眼旁观者所能领会,唯有将自己置于其中,在繁华动荡的都市摸索复杂多样的人性,触碰生命的高峰与谷底,才会深刻地感受到人格扭曲、脱离正轨所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平凡通俗的爱恨情愁所承载的限度。

波折的情节始终在散文式的叙述中抚平,没有惊心动魄之感,光阴岁月好比细水长流,人物的经历在隽美琐碎的言语中展开,蔓延以至升华,败落,即便几十年过去,时间流逝感仍旧不强,正如王琦瑶总是沉醉于当年的光彩中,并无年龄带来的巨大落差。

这种叙述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但读者的淡定容易产生错觉,误认为王琦瑶的内心世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唯有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才品读出她残缺不全的本质,她的心伤只是被高雅的风度掩盖了,不为常人轻易琢磨。

该种令人牵肠挂肚的散文叙事也许难以迎合许多人的口味,但品读过程的确细腻婉转,韵味十足。

世间能有几个王琦瑶,灯红酒绿中糜烂自己,却固执而愚昧地寻找真爱。

这种表达,也折射出王琦瑶充满矛盾的畸形人生,内心的束缚使她摆脱清纯,走向糜烂,以至于孤高的外表再无法遮掩堕落,金钱的侵蚀使其毁于一旦。

王琦瑶的爱情总是孤注一掷,盲目而不顾后果,一次次的失败,致使她的身价一步步贬值。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首凄婉缠绵的长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缠绵的长恨情愫。

这首诗的解读有多种可能性,下面将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可以从传统女性形象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真切,从强大的后宫妃嫔到柔弱的民间女子,都展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命运。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封建礼教的桎梏,被束缚在家庭和宫廷之中,没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尽管受到各种冷暖人情的挫折,女性们依然表现出了坚毅和意志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因此,《长恨歌》可以被看作是对这些传统女性形象的崇敬和赞美。

其次,可以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长恨歌》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示了历史的厚重和伟大。

这首诗重点描绘了西施和王昭君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并通过对她们的故事的追溯和揭示,将历史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真实性。

同时,这首诗也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例如,“飞燕折弯寒江雪,凌波折弦卧石鲤”,这些描写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和流转。

最后,可以从王安忆自身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作为作家,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她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新诠释,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融合。

同时,王安忆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诗中,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对生活的思考和琢磨。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叙述历史的诗歌,更是王安忆对历史和自我认知的一次挖掘和探索。

综上所述,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首凄婉缠绵的长诗,可以从传统女性形象、历史环境和王安忆自身的角度进行解读。

这首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缠绵的长恨情愫,同时也暗含了对传统文化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长恨歌的赏析3篇

小说长恨歌的赏析3篇

小说长恨歌的赏析3篇导语:《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

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以下是这部小说的一些赏析,欢迎阅读。

长恨歌的赏析范文一:翻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有种自己跟着书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活了一辈子的感觉,如果不是校园里操场上嘈杂的声音告诉我,这是在现实里、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也许真的会以为自己被长脚掐死在黑夜里。

就这样,又翻开了《长恨歌》。

那时王琦瑶才十几岁,还是女高的学生,单纯、善良、美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到电影棚里试镜进而结识摄影师彭先生,彭先生给王琦瑶拍的照片沪上淑媛让王在上海的小圈子里火了一把。

他对王琦瑶的好感与日俱增,建议她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王琦瑶成功当选三小姐,彭先生怎么都没想到,正是这三小姐的称号,让她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

王琦瑶和李主任在一起了,在爱丽丝,王琦瑶是拿自己的全身心爱他,只要能见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让她像孩子一样兴奋。

他给了她一个西班牙雕花盒子,里面装着金条,也许一切早有预兆。

李主任死了,他死后,她的生活就像身体失去了骨头,只剩下血肉,酥酥软软的。

在这期间,程先生一直在寻找等待王琦瑶。

王琦瑶跟随外婆到苏州老家散心,乡间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补药,她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

王琦瑶于苏州,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一不小心来到了油菜花园,是朴素中的亮点。

老家的阿二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他爱她,她爱怜他,他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该会上海的时候了。

毕竟,她是属于大上海的女人。

从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痕迹。

阿二是王琦瑶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相遇的一瞬间,给她送去了一缕阳光,带来了温暖。

此恨绵绵无绝期——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此恨绵绵无绝期——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凭恨需停无他期——王安忆《长恨歌》解读■李小丽提到女性文学,势必提到张爱玲,但这个人,自身的人生经历要比她笔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要精彩和真实得多。

她的确开辟了女性文学新的视角,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安忆的《长恨歌》同样是写女性主题,同样是大上海背景下,但我却认为其格局要胜张爱玲一筹,其人物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小说《长恨歌》的开头,王安忆就琐屑地叙述了那些穿着花裙子、背着书包、扎着小辫儿从院子里跑出来的女孩儿们是王琦瑶,在理发店做了流行发型去照相馆拍照的是王琦瑶,做了新衣裳和朋友挽着手上影院去的是无数个王琦瑶。

在那个喧闹繁华的旧上海,每几个女孩子里都有一个王琦瑶。

在那个年代,王琦瑶是普遍性的存在,她的一言一行、一喜一哀都代表着旧上海众多的女孩子。

王安忆的起点总是很高,但也因此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既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个性,又要时刻注意这个人是代表了一群人的状态,即使是在表现个性的时候也不能抛开时代的普遍性。

王琦瑶是个孤独的个体。

尽管她身边从来不乏朋友和追求者,但她从未真正地融入某段感情,即使对方是真心相待。

当无数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她的美貌倾倒,她看似站在顶端光芒万丈,将男人们玩弄于股掌之上,实际上只有她是在最底层挣扎,被轻视,被谩骂。

她从来不曾是人生的赢家,也从来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她的选择只能对少数真正关心她的几个人伤心难受,对多数人来说,这个貌美的花瓶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玩物,就像她“三小姐”的称号,本就可悲。

“大小姐”“二小姐”总是闺门紧闭,鲜有抛头露面,于大多数人而言,她们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是真正的大家小姐,不敢抱有无畏的幻想。

而“三小姐”就刚刚好,较旁人多了些美貌娇羞,又不似“大小姐”“二小姐”那样虚幻不真实,却是大多数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努力一把可以得到的,何况这位“三小姐”又是这样的亲民接地气。

有没有真心疼惜她的人呢?自然也是有的。

第一个便是蒋丽莉。

少女时代的友情真的是该再纯洁不过的,捧着一颗热腾腾的真心,恨不得将整宿地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讲女儿家的小心思。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王安忆先生笔端静静流淌的《长恨歌》,让读者觉之真切、细腻,又不失之犀利、充满理性。

其扣人心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王安忆的《长恨歌》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1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蕴。

作品通过1个女人来表现1个城市,展示出城市和女人的悲剧及人性和人情的悲剧,并探求人在命运面前无法自主的无奈和人与人之间可悲的利益关系。

叙述化语言和诗化语言是《长恨歌》的语言特色,作者这种旁观者的叙述姿态及对古典感伤诗词的借鉴都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在故事营构上用了三个线条贯通三个叙事部分,叙事方式上王安忆一改以往的语言风格运用意象抒情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散文化的语言描写给作品增色不少,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

此书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同名,时隔千年,却同样是讲述一个悲剧故事。

在书中王安忆用其独特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十六岁开始,王琦瑶的内心从未平静过。

无论是解放前去苏州小居,还是解放后在弄堂里埋名打针,那都是暂时的,她注定要回到上海,回到灯红酒绿的酒会、舞会。

那里才是她心灵的归宿。

对她来说,平静便意味着空虚。

那个时代的上海有着王琦瑶一样的内心,永远不会平静,浮华、喧闹、摩登便是那个时代的上海的名片。

与其说王琦瑶是整本书的主人公不如说那个时代的上海是主人公。

王琦瑶代表了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上海给予了王琦瑶太多的东西,或喜或悲、或哀或乐、或苦或甜,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悲哀的结束了,一个女人和那个女人的时代。

小说的特点在于:一、语言的精妙,大部分体现在对场景的描写里。

人物的出场需要铺垫,铺垫需要描摹场景,王安忆也乐此不疲,她沉迷于在场景上做文章,先画出幅画来,再让主人公走入画里。

血脉相连的弄堂,芳心微颤的片厂,昼若夜的爱丽丝公寓,落魄的邬桥,情欲重燃的平安里,每一次主人公的不同境遇里都跟随着一个场景,故事若不发生在这里就像是道具布错了景,分毫都差不得。

小说《长恨歌》的主要人物介绍故事梗概主题思想

小说《长恨歌》的主要人物介绍故事梗概主题思想

小说《长恨歌》的主要人物介绍故事梗概主题思想小说《长恨歌》的主要人物介绍故事梗概主题思想小说《长恨歌》是一部突破性文章,里面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印象深刻,下面yjbys小编整理了关于小说中的人物介绍、故事梗概及主题思想,供大家参考!关于王安忆的长恨歌的主要人物介绍故事梗概主题思想人物介绍:1.王琦瑶:不算是个很善意的正面人物。

她是静默的、隐忍的、心事重重的。

作家笔下刻画的是一个并不风华绝代的出生平凡的姑娘,却凭着天赐的一颗不安稳的心,叫自己一次次登上时代的风口浪尖。

而拥有了这样的智慧,她能在复杂的生存竞争中更胜一筹。

在步步攀爬更高社会阶层的过程里,我们看出王琦瑶的真实个性。

2.蒋丽莉,对爱情够坚持,即使结婚了还是念念不忘程先生,可以说是逃不出自己所设的心袱,一生都在压抑着自己,最后也就导致了自己的悲剧;3.程先生,对王的爱情可以说是矢志不渝,一生都没有娶妻,默默守护着王;2.故事梗概:《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

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

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

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3.主题思想: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也流露出了寻根的意识,怀旧的情怀,以及对“家”感伤。

家是每个人、每个家的庭安身立命之所和灵魂的栖息地。

家也是研究王安忆作品的主要线索,然而,王安忆和张爱玲相比,却是一个“失根感”很重的人,她虽然是大半辈子都居住在上海,但是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开篇就说,她的家庭是迁居到上海的外来户,他们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家族。

浅谈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

浅谈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

浅谈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作者:马志浩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3期摘要:王安忆是当今文学界占据着一定地位的女性作家,《长恨歌》是她的代表作品,斩获了很多奖项,同时也被读者所追逐和关注。

她对词句的掌控力,深受广大读者所崇拜,这篇小说所体现出的主人公的“城市中的平民精神文化”更是精中玉珀,堪称完美,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

关键词:解读作品的灵魂文学的艺术价值小说的主题研究一、《长恨歌》的内在灵魂王安忆的很多作品都是围绕着上海而来的,上海这座城市具有独特文化氛围,而《长恨歌》就是上海文化最完美的诠释。

主人公王琦瑶具有上海女性的共同特性:婉约、美丽、韧性,而无数上海女性的共同特征足以代表这座城市的灵魂,恰恰这样的一座城、一个人,也就是王安忆所要表达的意义!时尚、美丽、时髦、潮流是上海女性的代名词,这并不存在虚假的成分,看看马路上行走的漂亮女性,你就发现这些代名词具有的真实性,而《长恨歌》的主人公——王琦瑶就像路边的漂亮女孩一样喜欢追逐潮流,喜欢时髦,但她并不招摇。

她们追逐绚丽的色彩,她们喜欢引领潮流,就像当今的明星一样闪光耀眼,无论是头发的色彩搭配,还是衣服的整体效果,大到包包的样式,小到发带的扎法,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上海女性的魅力。

小说主人公的朴素美体现出王安忆对其宿命安排的无奈,上海的繁荣孕育了魅力天使的诞生,而独具时尚特色的天使也造就了上海的文化气息。

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是一个心思缜密、思维精明、聪明伶俐的女人,例如:王琦瑶想在未来未知的生活中,把握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丝丝希望,而不论是王琦瑶针对吴佩珍使用的一些手段,还是与蒋丽莉的争取,都能体现出她对于一些细节的分析以及聪明地运用人事相处方式方法。

由于当时社会的复杂形势,像王琦瑶这样的柔软女性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也恰恰符合了上海人的特性,上海人的聪慧、眼光敏锐、反应灵活也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

作品想要表达就算是柔弱的女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未知的人生道路上制造出一丝丝希望,对于形式的分析、判断以及走平常的路这些都体现出了王安忆笔下的上海精神。

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

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

Book review090阅读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文/唐成意《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小说1995年发表于《钟山》杂志之上,曾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与此同时,它也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不断在荧幕上书写那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总而言之,《长恨歌》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经典,值得人们反复阅读的优秀作品。

《长恨歌》讲述了一位女性命途多舛的一生。

王琦瑶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上海女中学生,却因相貌姣好而不甘于平凡。

随后她参加选美大赛,从此名声大噪,被地位不凡的李主任相中,成为了一只住进笼子里的"金丝雀”。

上海解放后,李主任遇难,王琦瑶表面上又回到了平凡的生活当中,但她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过……在王琦瑶几十年的生命轨迹中,她不断地与不同的男人发生纠葛,却又都偏偏得不到好结果,并最终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与金钱的诱惑下,葬送了自己不完美的一生。

王琦瑶自平静的上海弄堂里走出,历经沧桑后却倒在了他人刀下。

王安忆用她女性独特的柔软去体悟生活的温度,并借助细腻的笔触,谱写出了一曲时代与生命的悲歌。

实际上,王琦瑶的命运悲剧早已预设在了小说的题目当中。

《长恨歌》本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人借助诗歌,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悲剧,从而引出一股红颜薄命的怜惜感,而对于这部小说来说,这种情结同样也是适用的。

王安忆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过对于“长恨歌”这一小说题目的满意,“《长恨歌》对于一个悲剧演了几十年这个意思很贴切。

”很显然,作者并非要与一篇脍炙人口的古诗名作撞车,而是要借用这首古诗中的悲剧色彩来为小说奠定一个典雅而又哀伤的基调。

但是此“恨”非彼“恨”,小说《长恨歌》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悲剧,却不是简简单单的“红颜薄命”四个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对于王琦瑶的悲剧命运,从古至今,历来不乏研究之士。

她们考据有力,逻辑严密,用丰富的I贲阳騙史2019年第2期FBook review CC*1阅读uyi语言文字为我们开辟了新思路,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也拟从爱情、亲情、友情、身份立场这几个层面展开,以期能够揭露出隐藏在王琦瑶悲剧命运背后的复杂性与时代必然性。

《长恨歌》全文及赏析

《长恨歌》全文及赏析

《长恨歌》全文及赏析[唐] 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时代的挽歌——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时代的挽歌——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时代的挽歌——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时代的挽歌——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王安忆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她的作品《长恨歌》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长恨歌》作为一部纪实小说,通过讲述作者身临其境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揭示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变革中的人们的命运。

小说中的主要故事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和动荡的十年。

小说通过一位女主角吴倩的视角,将读者带入这个特殊的年代中,展现了文革对普通人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和伤痛。

《长恨歌》的故事情节起初看似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着深层次的寓意。

吴倩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出生在农村,有着纯真善良的心灵。

然而,在文革爆发后,她迫于现实压力,被迫离开教师岗位,去农村务农。

她历经艰辛和磨难,同时在历史的巨轮下见证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小说以吴倩的自述为主线,将读者引进了她内心世界的挣扎和迷茫。

她是个普通人,无论是出身农村,还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他们被迫草木皆兵,互相揭发,被逼得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她的人生经历与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她的苦难也反映了那个年代所带来的痛苦。

小说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十分生动和真实,通过吴倩的视角,读者能够感受到面对大时代的变革,各个人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道德抉择。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社会的混乱和人性的扭曲。

《长恨歌》同时也刻画了文革对于知识分子的冲击和伤害。

吴倩作为一名教师,曾经追求知识和学术的成就,但是文革的爆发摧毁了她的梦想和追求。

她被农村的艰辛和辛苦劳作所耗尽,心灵也逐渐迷失。

她的命运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和牺牲,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也展现了一些人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们有善良和仁爱之心,也有权谋和勾心斗角之举。

这些人物的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也让读者看到了各个人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纷争和挣扎。

解读王安忆《长恨歌》

解读王安忆《长恨歌》

解读王安忆《长恨歌》解读王安忆《长恨歌》这是一曲女人的悲歌。

她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方式,永远罗曼蒂克地追求生活。

在作者传神的叙写中,我透视时间隧道,在流动的画面中迷失:哪是此地,哪是彼地!无数代无数个王琦瑶在挣扎中幻灭涅磐又重生。

红颜逝水,在所有岁月的打磨之后,存留的虽依稀,却绝对地面目全非。

这是只有女人才能读懂的故事。

笙歌宴罢,月深人静,她是怎样一次又一次收起杯盘狼藉的心,稳住心性,无论明天怎样,在有梦无梦之间,在澄明和混沌之间:伸或张,梦或醒。

女人常常是这样的:年青时在绚丽虚荣的迷惑下,不知道想要什么,因为不甘平凡便选择冒险;而戏散后面对着空旷的灯火阑珊,才恍然:少女时代梦了那么久的期盼原来只不过是来不及回眸的一闪而过。

而个中滋味是:创伤未愈时的鲜血淋漓,是结痂后无法释怀的一种比较,是走远了还想回眸,假定中还想拥有,是幸福不再的一种然。

说到底,女人的生命太脆弱,脆弱得经不起一个玩笑或一种假定。

成年后,终于明白了婚姻的实质,相守的内涵。

而等待后的邂逅,竟是那样一种变了味的'安慰。

正像席慕容诗中所写:“我不愿再见你,因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只是一些沧桑的岁月和流年。

”无非是隔着岁月的风尘,依稀望见旧时模样。

相处可以和谐而安定,是因为没有忘却和改变的那部分,而那无意中流露的陌生,便摧毁了那以青春流逝为代价的守候,依然守不住相守。

而在心里,我多么希望可以这样诠释痴情的等候:“如果你所有的流浪都是因为我,我如何可以不爱你风霜的面容;若世间的悲苦你都已为我尝尽,我如何可以不爱你憔悴的心。

”错过春花,又错过秋月,不经意间已近暮年;设计了又设计,企盼了又企盼,最后终结在戏中的一个场景,一个情节。

人生如戏,哪一场是戏内,哪一场是戏外!温泉水滑,芙蓉帐暖;恩爱情绝,天上人间。

原来华过后是一梦!短短的一生,长长的遗憾,在“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之中,还是之外?何为满,何为缺?既然注定生有传奇,憾又何憾!悲莫悲兮!。

王安忆长恨歌书评

王安忆长恨歌书评

王安忆长恨歌书评王安忆长恨歌书评选择《长恨歌》进行公开教学,是带着尝试的心理。

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篇课文是块硬骨头,这篇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难度系数大,常常让人无从下手,不易把握,令人生畏。

下面小编带来的王安忆长恨歌书评。

王安忆中期作品的杰出之作《长恨歌》中,女主角王琦瑶在前往当铺的路上偶遇十二年未见的程先生。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人物摄影师陈先生给王琦瑶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了杂志,之后她赢得了上海小姐选美比赛第三名——她生命中的一个小巅峰。

他们再度重逢,已是20世纪60年代。

悲剧和不幸的浪漫主义让王琦瑶声名扫地;她怀上了情人的孩子,却拒绝透露对方的身份。

当时的食品短缺让很多人难以为继,程先生出于同情,邀请王共进一顿有米有肉的简单午餐。

在他的公寓里,“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她看到内在的小世界几乎没有变化,那个小房间好像被装入了时间的密封舱。

王琦瑶没能理解,正是这个神秘不变的小世界,成了变动不居的外部世界的一张底根”。

这些观察可以成为这部美妙小说的题词,在诸多主题中,小说考虑的是什么能够持久,什么能够保持不变——什么能够抵挡住时间的流逝,又是什么会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屈服。

本书的时间跨度始于1945年,终于40年之后,这一点以及内容方面对女性生活的关注,都可以看成对张戎《野天鹅》的追忆,后者的作品是对她的家庭在那个时代遭受的痛楚的回忆录。

但事实上,两部小说却完全不同。

小说中,上海独特而神秘的弄堂和她的市民一样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为诸多诗意的描绘提供了场景,正如这段少女卧房的描绘“一切都可能发生,即使忧愁都是喧哗吵闹的。

下雨时,雨点在窗上写下‘忧愁’两个字。

弄堂后巷里的迷雾也模棱两可地令人忧郁” 对于渴望逃离这些空间的少女而言,历史也经过了时尚透镜的过滤。

共产党的到来让蓝色的“解放装”代替了她们精致的绣花旗袍;然而,当服装店在林荫大道上开业,购物的热情在人群中传染,王琦瑶的女儿和女儿的同学敏锐追逐“街头最热门的时尚”时,我们知道,一个更自由的时代已经开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婉的繁华
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1995年,《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

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

几经转型后,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终于在《长恨歌》中达到了顶峰。

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一个人物和三组关键词来简析《长恨歌》。

这个人物就是书中主人公——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

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

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

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

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

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

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

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

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

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
残片装点寂寞的优雅自足的生活。

她的红尘琐事,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疲惫焦灼,都在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勇气下慢慢消散,所以她能够在劫难临头的时候安之若素,处之泰然。

“在经历过历史的风横雨狂之后──她终于倒地死去了,在旧上海的尸骸上又生长出一个崭新的上海”。

王琦瑶又何尝不是这样,所谓“百折不挠”。

关于小说的主题内容,有很多值得细究的地方。

我们选取以下三组关键词为特定的视角进行解读,来分析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

1.日常与历史
生活经验对一个作家而言很重要。

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接的描摹或者复制,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状态。

在《长恨歌》中,实际上是蕴含着王安忆个人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她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她的“日常历史观”。

“历史”在《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里,并不是由时间构成的,而是被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所搭建的,这种日常的平凡琐细构成了历史的底子。

王琦瑶是一个被“日子”所裹挟的人。

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思举止都符合王安忆所塑造的那种“东方平民生存价值观”,生活就是如丝如缕,是物质的,是琐碎的,是与“天下大事”毫无关系的。

王琦瑶就是这样,她默默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但她从来不曾探询过任何所谓“人生的意义”,她只是在认认真真地过日子,尽心尽意地做着分内的事。

“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的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韧的市民精神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的悲剧性体验。

2.时尚与怀旧
王安忆的“怀旧”,与文化市场上的时尚大相径庭,她将目光掠过洋场,从“外滩”转向“里弄”,不是想像上海光彩夺目的样子,而是描摹“芯子”里朴素安稳的日常人生。

王琦瑶的故事,只在小说的第一部里有着繁华旖旎的色调,小说也只有这一部分描写了40年代的上海,能为时尚的“怀旧”提供素材。

但这只是王安忆为王琦瑶仅有的好日子所搭建的一个“盛丽的舞台”,“1946年”的时间选择也大有深意,充满了“夕照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

王安忆所“怀”的,也是消失在八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中50到70年代的上海“风景”。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来到上海,她将成长时期关于上海的知觉经验,编织进《长恨歌》整部小说关于细部人生的琐屑叙述之中,塑造了一个她所感知和认同的“日常上海”的形象。

小说有一个令人惊悚的结局,长脚在杀死王琦瑶的时候,发现她是一个丑陋的女人:“这时他看见了王琦瑶的脸,多么丑陋和干枯啊!头发也是干的,发根是灰白的,发梢却油黑油黑,看上去真滑稽。

”至此,王琦瑶的不受时间侵蚀的美,成为幻影,她所代表的上海“芯子”里的生活和历史也戛然而止,这是王安忆对文化时尚中无所不在的“怀旧”的反讽,也是对自己那一个失去了的时代的哀悼。

3.女人和城市
王琦瑶这个角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她的一生也即上海40年文明进程与社会变迁的映射。

“长得好”让王琦瑶这个外表柔顺乖觉的女孩子内心潜藏了一股涌动的暗流,她认为靠自己的外貌可以去改变弄堂出身的命运。

其实在40年代的十里洋场,活跃着很多这样的女子,她们
通透世故又有着小小的天真,她们热中于“不动声色”甚至“漫不经心”地乘势推展。

这些女人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上海短暂却又永恒的华美。

但是,在巨大的社会变革袭来的时候,个个心中期许的“好花常开”“好景常在”成为最先破灭的童话,分崩溃散。

女人们的梦想、荣耀、无奈、悲凉、坚韧、守候……均随着繁华旧梦此起彼伏地枯容不迭。

“花好月圆”不是“长聚不散”的,但是“王琦瑶”却是永远“长痛不息”的。

所以,王琦瑶的身世遭遇具有象征意义,代表“过去时”的上海,是由历史与现状构成的上海旧幻的神话。

王安忆试图将上海40年飘摇变迁的历史浓缩于王琦瑶一个人的经历之中,试图将旧上海的风貌浓缩在王琦瑶生活的那个陋巷蜗居之中。

《长恨歌》这部小说以委婉从容细致的笔调,虚构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

我们可以从她虚荣而又务实、精致而又凄凉的生活中窥见很多人类共通的无奈,人活着就是一种艰辛,无处可逃,别无选择。

同时,在更深层面上,小说可以说是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在娓娓叙述的笔调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思考,是一种对于所谓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

这种上海所特有的“弄堂文化”,是由历史和传统所造就的,同时也是每一个上海的平民所参与形成的。

作者在思考“弄堂文化”与“城市命运”的同时,对于那些远离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们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所以,在整部小说里,是有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正是这种情绪,浸润出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回味深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