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制氧厂爆炸事故报告
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
![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https://img.taocdn.com/s3/m/8462854e7cd184254b3535b3.png)
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2004年4月22日8时许,位于浙江宁波北仑石桥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死者,潘光明,男,49岁)、1人受伤(伤者,纪成俭,男,33岁),直接经济损失302.63万元(浙江中洲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4,22事故直接受损财产定损(资产评估报告书>》为依据,并由该公司承担解释权)。
死、伤者均系浙江二建工艺设备安装公司正在双氧水车间拆除保温脚手架的职工。
事故发生后,宁波市政府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调动北仑、市区、镇海炼化、港务集团等22辆消防车及消防艇等消防救援力量投入扑救;市环保部门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从检测结果看,未检测到有毒有害气体。
中午11时左右,双氧水装置大火基本被扑灭,现场得到控制,中午12时左右,大火全部扑灭。
4月22日,该公司氯碱生产系统全面停产整顿。
为调查和处理这次爆炸火灾事故,由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和宁波市、北仑区相关部门及有关技术专家组成“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4·22’爆炸事故省、市联合调查组”。
1.企业概况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系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和香港浙经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化工企业,成立于1989年9月,注册资金1420万美元,总投资逾2亿元人民币,占地11公顷,共有员工430余人,工作时间实行甲、乙、丙、丁四班制,年生产能力离子膜烧碱10万吨、液氯6.5万吨、合成盐酸6万吨、双氧水4万吨。
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额逾3亿元,上交税收1780万元。
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的车间是2000年10月投产的双氧水装置,该项目投资决算近6500万元,装置采用的是葸醌法钯催化剂氢化技术,技术来源于黎明化工研究院专利,由黎明化工研究院设计所设计,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
2003年10月,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委托宁波市寰球安全评价中心对l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和4万吨/年双氧水装置进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并通过专家评审。
吸附制氧事故反思报告
![吸附制氧事故反思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11f1b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d.png)
吸附制氧事故反思报告吸附制氧事故反思报告近日,我公司发生了一起吸附制氧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经过全面调查,以下是我们对此事故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们要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疏忽和不严谨的行为,导致吸附制氧装置发生爆炸,严重威胁了员工的生命安全。
在此次事故中,我们深感以往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对于吸附制氧装置的使用和维护,我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我们深刻意识到,提高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事故发生后,我们发现工作人员对吸附制氧装置的使用和维护了解不够,缺乏相关的安全操作知识。
这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技术措施。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再次,我们需要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和改进。
此次事故的发生暴露了我们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没有对吸附制氧装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也没有建立健全的事故防控机制。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和改进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维护和检修,完善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监督。
最后,我们要向受害员工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承担起对其伤害的责任。
我们将积极采取一切措施,为受害员工提供医疗救助和后续的抚慰金等补偿。
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员工保险和福利制度,为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通过此次吸附制氧事故的反思,我们意识到安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只有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以此次事故为戒,牢记安全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全面推进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以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和员工的幸福与安宁做出更大的贡献。
氧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氧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fb54719b6648d7c1c74645.png)
氧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 2003年9月16日上午9时许,非法经营户何××,在西塘翠南船厂氧气瓶仓库打电话通知位于陶庄镇陶庄村的天凝氧气充灌站陶庄新站的沈××,称其将派李××(死者,安徽人)来充装氧气。
9月16日12:00时多,非法运输户李××由沈××为其充装20瓶。
9月16日下午13:00时左右,李××将自备车(车号为安徽K48555)驶入位于原西汾公路北侧的西塘镇新胜村陆家浜铁场内的项××堆场。
当李××卸第一瓶氧气瓶时突然爆炸,李××被炸死亡。
当时周边幸无他人伤及。
二、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 (1)在卸瓶作业过程中运输车左后轮胎爆裂,造成车辆左倾氧气瓶掉落与地面废钢材发生碰撞,瓶阀中间断裂且遇油渍引发化学爆炸。
(2)氧气瓶本身有缺陷。
据调查知,属何××产权的32只氧气瓶与其它瓶相比,明显黑不溜秋,七长八短,手轮等附件残缺不全。
据市质监局特种设备检测院现场勘察报告,爆炸的氧气瓶底部正中部位已被机械钻孔,直径为42mm,且该孔周围有明显电弧焊接痕迹(贴焊)。
属报废钢瓶。
2、间接原因氧气充灌及流转管理混乱是造成这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1)个体运输户李××未经交通部门批准,运输及装卸危险化学品,违反了国务院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属严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2)爆炸的氧气瓶产权属何××,而何××经营、运输氧气未经政府任何职能部门批准,违反了国务院344号令第二十七条及第二十九条规定。
(3)陶庄充灌新站在明知何××钢瓶有缺陷的情况下,仍多次为其充装,包括原来的天凝氧气充灌站,违反了《气瓶安全监察规定》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九条规定。
制氧厂事故案例
![制氧厂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22df49c804d2b160b4ec0cc.png)
制氧厂事故案例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制氧厂事故案例1)事故案例经过2000年8月21日零时10分,国内某钢铁有限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万元。
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该公司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环保“一控双达标”的要求,计划从8月21日零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计划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18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与21日零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维修车间负责;2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200立方米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
计划分别对3台制氧机依次进行加温,并进行有关设备和阀门等的小修或更换。
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劳保用品。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500立方米机组并排放液氧。
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一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工人正在拆空分塔八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塞。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ba0b28b7360b4c2e3f6482.png)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2000年8月21日0时10分,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
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一、事故经过该公司计划从8月21日0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10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 500 m3制氧机于21日0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维修车间负责;2号l 500 m3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 200 m3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
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戴劳保用品。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 500 m3机组并排放液氧。
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人员正在拆空分塔人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填塞。
在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打电话通知3 200 m3制氧机停止使用外购液氧。
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人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
爆炸使在场的53人中,死22人,伤24人,厂房不同程度倒塌,设备严重受损。
制氧厂违规操作致重大责任事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docx
![制氧厂违规操作致重大责任事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a9eb1f927d3240c8547ef8d.png)
2000年8月21日,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m3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受伤24人,其中重伤7人,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
一、事故经过从2000年8月21日0时起,该公司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进行为期4~5天的全面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1号1500m3机组停机并排放液氧。
21日0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人员正在拆空分塔人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填塞。
在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电话通知3200m3制氧机停止运行外排液氧。
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人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
燃爆伤害到在场的5工人,致死亡22人,受伤24人。
同时,使厂房不同程度倒塌,设备严重受损。
二、事故原因分析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1、直接原因(1)经勘查,1号1500m3室内制氧机燃爆事故现场,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及着火源三要素燃爆条件。
其中,助燃物为操作不当、排放液氧速度过快所造成空气富氧;可燃物为膨胀机、空压机油箱的油雾及油;着火源为1号空压机电机油浸纸动力电缆端头爬电火花。
由电火花引燃油浸纸和可燃物,继而燃爆富氧空气。
2、间接原因(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劳动力管理不够严格。
检修前,制氧厂没有及时按规定制定和报审《检修安全报告书》,致使安全措施不落实,对员工安排等没有提出具体的技术和安全要求。
(2)该型制氧机空分设备同类设备的使用寿命为15~20年。
该厂制氧机已使用23年,明显是超期服役。
室内空分的油箱设在膨胀机、空压机旁,油浸绝缘纸电缆和液氧排放方式,都是落后的装备和工艺,留下了潜在隐患。
二氧化碳气瓶混装氧气燃爆事故及预防
![二氧化碳气瓶混装氧气燃爆事故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ab9748c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9.png)
二氧化碳气瓶内混合氧爆炸事故及预防二氧化碳气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保鲜、气体保护焊接、消防灭火等行业。
由于二氧化碳气的保护性质,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二氧化碳气体中杂质的危害,放松了对液化二氧化碳气瓶充装前检查、气瓶外表漆色等安全管理工作,形成气瓶事故隐患。
笔者亲自参加了两起二氧化碳气瓶掺氧燃烧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
现就事故起因、教训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引起同行们的警惕,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1 两起点火爆炸事故简介事故一:1997年9月26日晚17时50分,镇江某制氧厂灌装车间正在灌装一组氧气瓶,当充装压力达到10MPa~11MPa时,一只钢瓶瓶阀安全膜片突然爆破喷出火焰,充装工迅速采取紧急切换措施,火焰瞬间熄灭,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
事故二:1999年5月16日16时25分,镇江某乙炔气厂氧气充装站,一组氧气瓶充装压力达到13MPa,正在充装工切换充氧总阀、关闭氧气瓶阀门过程时,一只钢瓶突然发生燃爆。
钢瓶瓶体至少炸成三块,颈圈、底座飞离,瓶阀也碎裂成三块,连同防错装接头飞离现场15m;气浪将五间140m2瓶库屋顶石棉瓦全部掀飞、8樘钢窗玻璃全部震碎,墙体出现6m长裂纹,爆炸冲击波将距离15m外的水泵房、气瓶检查室的所有窗户都被震碎了;一名操作工受伤。
经事故调查分析,上述两起气瓶爆炸事故是由二氧化碳气瓶与氧气混合引起的。
该两起事故有以下三个共同点:(1)钢瓶外表漆色均已磨光,呈现为金属锈色,不再可能从外观上区分装有何种气体的气瓶,只有瓶肩部位可隐约看出有铝白色油漆痕迹。
(2)爆炸气瓶阀阀口有油渍痕迹,喷出残留杂质。
且有强烈的柴油、煤油气味。
(3)事故发生时间为充氧压力达到时1OMPa以上时,而且均是先燃烧,瓶阀安全膜片首先被冲破,喷出火焰。
2 爆炸事故原因分析二氧化碳具有阻燃性质,纯二氧化碳和纯氧混合时永远不会燃烧。
那么,引起燃烧的物质是什么?根据线索,炭黑和燃烧爆炸后的飞溅残渣有强烈的柴油气味,我们又检查了多只液化二氧化碳钢瓶,在部分钢瓶中倾倒出一种有强烈柴油气味的黄褐色液体。
制氧厂事故案例
![制氧厂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60fc8a80eb6294dd886cc9.png)
(5)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劳动力管理不够严格,是造成事故的深层次原因。
(6) 公司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全,但到了车间班组就不够完善,例如,没有形成富氧区的防范和治理措施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够,如制氧厂设备管理和检修安全责任就没有落实到人。安全培训针对性较差。劳务人员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过于笼统。对劳务公司提供的劳动力没有明确的体能、技能要求,这次参加检修就有6人没有签订劳务协议,属临时抓差。安全管理、培训和劳动力管理上存在漏洞。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500立方米机组并排放液氧。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一共有53人。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工人正在拆空分塔八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塞。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打电话通知3200立方米制氧机停止使用外购液氧。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八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爆炸使在场的53人中,死22人,伤24人,造成厂房6跨三面砖砌墙体及二楼混凝土楼板坍塌,厂房柱子倾斜,房顶制板倒塌,主厂房外的偏跨也随之倒塌,配电室及主控室内电气、仪表设施损坏,一号空压机电机、膨胀机及油站等损坏,空分塔冷箱板骨架及上下塔支承部分断裂,冷箱板底部北面凹进,塔内设备部分倾斜。
制氧事故案例
![制氧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b63b29a5e9856a56126092.png)
(1)某钢铁公司制氧机燃爆事故2000年8月21日零时10分,国内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
事故主要原因是公司1号1500立方米室内制氧机燃爆事故现场,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及着火源三要素,酿成燃爆事故。
其中,助燃物为排放液氧所造成的富氧空气;可燃物为膨胀机、空压机油箱的油雾及油;着火源为1号空压机电机油浸纸动力电缆端头爬电,在富氧环境中产生火花,引燃油浸纸。
液氧排放操作不当,空分工排放液氧时操作不当,排放速度过快,造成检修现场氧气浓度过大又来不及散发,形成富氧状态,直接为燃爆造成一个要素。
另外。
设备老化、超期服役,工艺装备落后;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也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和深层次的原因。
(2)新余钢铁公司制氧机主冷爆炸事故1996年3月2日凌晨,新余钢铁公司的6000m3/h制氧机主冷发生爆炸,直接经济损失为900万元以上(事故发生在夜间,无人伤亡),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对液氧中乙炔等碳氢化合物的含量监测不力,且缺乏必要的分析仪器设备;主冷1%的液氧未连续排放;循环液氧泵及液氧吸附器未连续使用,吸附周期再生周期偏听偏长等。
(3)呼和浩特氧气厂主冷凝蒸发器爆炸1975年4月和1978年4月呼和浩特氧气厂的150m3/h制氧机的主冷凝蒸发器先后发生爆炸,两次爆炸前发现,液氧液面下降,氧纯度下降。
为提高液氧面,第一次爆炸前采用开大节-2阀,每次开2-3圈。
第二次爆炸前,采用关小节-1阀和凸轮及活动节流调节手段。
第一次爆炸,冷凝蒸发器下部1/4的外壳被炸开,裂口宽度有30厘米,数十根管子被炸毁。
第二次爆炸,其爆炸中心在主冷凝蒸发器下部边缘,高约5厘米处,下塔与主冷凝蒸发器下管板焊接处炸开一道长35厘米、宽3厘米的裂口。
两次爆炸后都发现列管外壁和筒壳内壁及下管板上附有一层油脂,用四氯化碳清洗后,四氯化碳变成黑色。
空分(制氧)行业事故案例.doc
![空分(制氧)行业事故案例.doc](https://img.taocdn.com/s3/m/3b6e721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a.png)
3.27沙钢制氧厂氧气管道爆炸事故一、事件经过:2008/3/27永新炼钢车间氧气管道爆炸,死亡2人.其中一人为沙钢正处干部,袁加宇厂长。
教训::开关氧气阀门要慢!不一定只是有杂质才会爆炸,氧气管道瞬间加压产生的高温可能是主因!氧之前一定要记得先吹扫,送氧前要记得要充氮,之后送氧时氧气阀门一定要缓慢打开,速度千万不能快。
二、直接原因:1,吹扫不彻底,(吹了2次)2,阀门前后压差大,未充氮.(阀前20公斤氧气压力)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该阀门拆卸后从该阀的旁通阀中发现有油三、间接原因:1,施工单位分3包,工程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2,管道连接未氩弧焊打底,且发现内有钢筋一根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公司赶时间赶进度.冷箱扒砂事故一、事故经过:2009年07月15日20:40,江苏无锡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造成3死8伤江苏无锡惠山区前洲镇十五日上午七时三十分许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该地区一座氧气站在进行检修时发生倒塌,喷出来的珠光砂造成在场工人三人死亡,八人受伤。
据了解,事发当时,为无锡新三洲特钢有限公司提供生产用氧的河南威龙空分集团公司正在对每小时六千标准立方氧气站进行检修。
由于空分塔内的珠光砂急剧膨胀,导致大量珠光砂从冷箱口冲出,造成在场作业人员十一人吸入珠光砂粉尘。
伤员被送往医院后,其中三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八人留院观察治疗。
二、事故原因:经事故调查组及专家组现场勘察、调查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已被查清:7 月12日,该厂6000 空分车间员工发现的分馏塔冷箱外壁结霜证明塔内低温液体已先泄漏至冷箱。
按规定,空分装置的低温部分设备检修宜升到常温进行;扒珠光砂前,应充分加热冷箱中的珠光砂。
停车后,虽用压缩空气对系统进行了约30 个小时的加温吹扫,但事实上,到事故发生后的16 日下午,扒砂口仍有冷气冒出,泄漏到冷箱内的低温液体并未彻底去除。
15 日早上,在未确认冷箱温度是否已接近常温的情况下,作业人员违规操作用通过割开的扒砂口进行扒砂作业。
制氧厂违规操作致重大责任事故案例分析
![制氧厂违规操作致重大责任事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c934e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c.png)
制氧厂违规操作致重大责任事故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制氧厂是一家生产工业氧气的企业,该厂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温燃料和化学反应来产生氧气。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不规范,发生了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导致多人死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该事故进行案例分析,并探讨引发事故的原因。
事故经过该制氧厂的工人进行氧气生产时,需要将高温燃料引入多个高压炉中,通过化学反应来产生氧气。
然而,在其中一天,一名操作工失去了对高温燃料的控制,导致高压炉内压力迅速升高。
虽然他们意识到了问题,但由于压力过大,他们无法立即关闭进料的氧气管道。
最终,高压炉发生了爆炸,造成多人死亡和厂区设施的严重损坏。
事故原因1.管理不善:制氧厂管理层对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的管理不善。
他们没有对操作工进行充分的培训,并且缺乏强制性的操作规定和安全审查程序。
这导致操作工对高压炉的操作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注意。
2.操作不规范:操作工对高温燃料的使用和控制存在着疏忽和不规范行为。
他们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对压力超出安全范围的情况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这种不规范的操作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设备不完善:制氧厂没有配备足够的安全设备和控制系统,无法及时检测和响应压力异常的情况。
特别是当高压炉内压力迅速上升时,操作工无法立即关闭进料的氧气管道,导致了事故的扩大。
4.对危险性的低估:制氧厂管理层对高温燃料和化学反应的危险性存在误判。
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操作是常规操作,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和风险,从而忽视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范措施。
事故教训1.重视安全培训:制氧厂应该重视对操作工的安全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安全措施和应急情况的培训。
通过加强培训,操作工能够更好地理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对操作安全的认识。
2.建立规范操作流程:制氧厂应该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并制定强制性的操作规定和安全审查程序。
操作工必须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并受到严格的监督。
同时,操作规程应该经过不断改进,以适应生产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
制氧厂安全吓一跳事件分享记录
![制氧厂安全吓一跳事件分享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fd8bb3f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3.png)
制氧厂安全吓一跳事件分享记录近期,我所在的制氧厂发生了一起让人吓一跳的安全事故,事故的经过如下:事件发生在一个晴朗的早晨。
制氧厂的生产线正常运转,工人们忙碌地忙碌着。
突然,一阵巨大的爆炸声响起,整个厂区被震得一片混乱。
工人们着急地四处逃生,厂区内弥漫着浓烟和烧焦的气味。
事故发生后,厂区内的消防警报立即响起,消防队员们迅速赶到现场。
他们通过喷水灭火、疏散工人等方式,尽力控制火势蔓延和保护人员的安全。
同时,当地政府也派出了紧急救援队伍,协助处理紧急情况。
由于事故发生在工作日的上午,厂区内的工人人数较少,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然而,火势非常猛烈,短时间内无法扑灭,厂区内的机器设备也被严重损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防队员们终于成功地控制住了火势。
紧急救援队伍则开始疏散附近居民,防止火势蔓延到周边建筑物。
同时,调查人员开始进入厂区进行事故原因的调查。
经过一番调查,事故的起因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该制氧厂的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将一桶易燃液体倒进了制氧设备中,由于设备内氧气浓度较高,引发了剧烈的爆炸。
同时,该制氧厂在平时的安全培训和消防设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事故的后果更加严重。
在事故的影响下,该制氧厂暂时停产,并接受了相关的安全检查和整改。
相关部门也对该制氧厂的安全事故进行了调查,并对涉事工人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这起让人吓一跳的安全事故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和反思。
人们意识到,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消防安全设施的必要性。
此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损失巨大,给企业和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安全管理,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和消防设施的建设。
通过这次事故,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安全的重要。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遵守安全规定,不仅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确保员工和设备的安全,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总结起来,这起制氧厂安全吓一跳的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优选稿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优选稿](https://img.taocdn.com/s3/m/677efdba6f1aff00bed51ec8.png)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2000年8月21日0时10分,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
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一、事故经过该公司计划从8月21日0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10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500m3制氧机于21日0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维修车间负责;2号l500m3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200m3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
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戴劳保用品。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500m3机组并排放液氧。
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人员正在拆空分塔人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填塞。
在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打电话通知3200m3制氧机停止使用外购液氧。
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人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
文安县新钢钢铁有限公司“”燃爆瞒报事故调查报告
![文安县新钢钢铁有限公司“”燃爆瞒报事故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ccd1557561252d380eb6e64.png)
文安县新钢钢铁有限公司“7.30”燃爆瞒报事故调查报告2013年7月30日7时1分,廊坊市文安县新钢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钢公司)制氧厂发生燃爆事故,造成7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90万元。
接到事故报告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周本顺书记、张庆伟省长、张杰辉副省长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查明原因,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认真细致做好善后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经过调查,这是一起企业恶意瞒报的生产安全事故。
7月31日上午,获悉网络有关信息后,廊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要求文安县委、县政府迅速核实情况,搞清真相。
当日,文安县委、县政府派出调查组赴新钢公司调查了解。
7月31日19时,接河北省安全监管局转来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事故举报核查通知后,廊坊市委、市政府立即派出由副市长王曦率队组成的核查组赴新钢公司,会同由省安全监管局纪检组长赵长进带领的有关人员,连夜赶赴新钢公司核查事故情况。
并当即决定对事故进行提级调查,迅即成立了市政府事故调查组。
8月1日上午,在接到省安全监管局刘宝玲局长在廊坊事故快报上的批示后,廊坊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赵世洪书记、冯韶慧市长要求动用一切手段,尽快查清事实,依法依规,从速从快,严肃查处。
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市长冯韶慧任组长的事故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事故调查、维护稳定、舆情控制、综合协调四个工作组,并立即赶赴文安开展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要求,8月2日,省安全监管局刘宝玲局长率相关人员、专家赶到文安县,刘宝玲局长向已先期赶到事故现场督导调查工作的冯韶慧市长传达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
并按张杰辉副省长要求成立了由廊坊市冯韶慧市长任组长,省安全监管局纪检组长赵长进、市政府副市长王曦任副组长的省市文安县新钢钢铁有限公司“7.30”燃爆瞒报事故调查组(简称省市事故调查组)。
在事故调查与企业停产期间,省安全监管局局长刘宝玲、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市长冯韶慧等省市相关领导及文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明确分工、明晰责任,靠前指挥、履职尽责,有效地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制氧事故案例分析
![制氧事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21e56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6.png)
制氧事故案例分析1、某钢铁公司制氧机燃爆事故××年8月21日零时10分,国内某钢铁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
事故主要原因是该公司1号1500立方米室内制氧机燃爆事故现场,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及着火源三要素,酿成燃爆事故。
其中,助燃物为排放液氧所造成的富氧空气;可燃物为膨胀机、空压机油箱的油雾及油;着火源为1号空压机电机油浸纸动力电缆端头爬电,在富氧环境中产生火花,引燃油浸纸。
液氧排放操作不当,空分工排放液氧时操作不当,排放速度过快,造成检修现场氧气浓度过大又来不及散发,形成富氧状态,直接为燃爆造成一个要素。
另外,设备老化、超期服役,工艺装备落后;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也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和深层次的原因。
2、新余钢铁公司制氧机主冷爆炸事故××年3月2日凌晨,××钢铁公司的6000m3/h制氧机主冷发生爆炸,直接经济损失为900万元以上(事故发生在夜间,无人伤亡),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对液氧中乙炔等碳氢化合物的含量监测不力,且缺乏必要的分析仪器设备;主冷1%的液氧未连续排放;循环液氧泵及液氧吸附器未连续使用,吸附周期再生周期偏听偏长等。
3、××氧气厂主冷凝蒸发器爆炸××年4月和××年4月××氧气厂的150m3/h制氧机的主冷凝蒸发器先后发生爆炸,两次爆炸前发现,液氧液面下降,氧纯度下降。
为提高液氧面,第一次爆炸前采用开大节-2阀,每次开2-3圈。
第二次爆炸前,采用关小节-1阀和凸轮及活动节流调节手段。
第一次爆炸,冷凝蒸发器下部1/4的外壳被炸开,裂口宽度有30厘米,数十根管子被炸毁。
第二次爆炸,其爆炸中心在主冷凝蒸发器下部边缘,高约5厘米处,下塔与主冷凝蒸发器下管板焊接处炸开一道长35厘米、宽3厘米的裂口。
湖南涟源钢铁集团公司制氧厂氧气管道燃爆事故
![湖南涟源钢铁集团公司制氧厂氧气管道燃爆事故](https://img.taocdn.com/s3/m/9731b238f242336c1eb95e60.png)
湖南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制氧厂氧气管道燃爆事故近几年,随着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及高炉富氧等强化冶炼措施的采用,钢铁企业需氧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管氧输送量的增多更为明显。
管氧大多数采用纯氧、中压输送,因此氧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
防止氧气管道燃爆事故的发生,应引起广大同行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我厂新安装两个月后的一根氧气管道燃爆事故进行分析,供同行在管氧管理工作中借鉴。
1事故经过2003年7月17日0:30,因管网压力高,调度指令停两台1500m3/h氧压机。
0:40操作工发现“一万”制氧机恒压装置压力偏高,管网压力上涨较快,此时管网压力为2.4MPa,申请停5000m3/h氧压机。
0:56正当操作工准备停5000m3/h氧压机时,听见一声巨响,随后只见1500m3/h氧压机房后天空一片火红,并持续了几秒钟。
事后发现,一条新增的连接新建16000m3/h制氧机与老空分系统的膨胀节被炸裂,被炸裂的膨胀节后面的20多米的氧气管道被烧黑并部分烧熔,同时周围的树及草被烧燃。
操作人员赶紧关闭相应的阀门,组织扑火,才末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2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组织国内制氧专家对现场进行查看和对事故管道、焊接处取样分析。
现场查看及取样分析情况:①管内存在氧化铁皮、焊渣及阀门加工的残渣等杂质;②管内有锈渣、水渍;③管道附件弯头、变径不符合规范要求;④管托、管座设计不合理,使膨胀节产生径向振动而损坏;⑤施工单位无施工资质。
引起氧气管道燃爆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施工质量问题是造成氧气管道燃爆的基本原因。
①管内有氧化铁存在,熔融物剥落层内有铁锈,说明管道酸洗不彻底;②管道有锈渣、水渍,说明管道酸洗后没有进行钝化处理及安装完后较长时间内未投运时没有进行充氮保护;③焊渣及阀门加工的残渣存在,说明管道施工完后吹扫不干净。
进行吹扫时阀门末拆除,阀门存在的死角吹扫不到。
阀门不应参与吹扫,阀门应在拆除后单独处理,管道应用短管连接进行吹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泵
泵
电
电
机
机
主
冷
东
箱
泵 电 机
液氧 A 泵冷箱
液氧 B 泵冷箱
液氮 A 泵冷箱
2、某制氧厂事故现场 已用警戒线隔离,消防人员使用消防水对液氧泵冷箱与液氮泵 冷箱之间区域进行灭火处置。
3、事故现场泄漏大量珠光砂约 1000 立方米;现场设备表面均覆 盖大量珠光砂,事故发生后现场环境气温约 度,大气中氧含量 约 ,现场救援人员从西侧对被珠光砂覆盖处进行分部位清理 寻找两名失踪人员,并使用挖掘机对珠光砂清理挖掘;清理过程 中,空分塔内珠光砂仍在不断涌出。
25
17
液 氧 泵 电 机
加温管
B A
液
回
氧
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
泵
温
电
管
机
泵体
回气管
排液管
回流管
进液管
出液管 进液排气管
出液排气管
手动出液蝶阀
自动进液蝶阀 止逆阀
5、通过对液氧 B 泵冷箱内部清理,在冷箱内东侧南北方向依次 发现了:出液管止逆阀(严重烧熔变形,带有一截长约 0.5 米的 出液管,出液管表面及残缺处有明显烧熔痕迹)、出液阀门操作 机构(外壳烧熔变形,手轮损毁一半)、出液阀(严重烧熔变形,
第三次: 2013 年 4 月 10 日上午 9 时至 2013 年 4 月 10 日 上午 11 时结束 现场勘察内容: 应急救援 现场勘查情况: 1、事故发生地点位于某制氧厂;区域内由东向西依次为:空分 装置主冷箱、液 氧泵 A、B 冷箱、液氮泵 A、B 冷箱(由北向南 安装)、氪氙罐。
2
A
B A
11、空分装置液氧泵冷箱顶部东侧南北走向安装:A 泵进液阀、 出 液阀;B 泵进液阀、出液阀。A 泵进液阀气动机构、出液阀门
1
操作机构过火损坏严重,B 泵进液阀气动机构顶部过火,出液阀 门操作机构安装部位因爆炸燃烧部分损毁变形,边缘有轻微烧 熔,周边冷箱板与箱体焊接处因爆炸冲击向上凸起、撕开、变形。
12、液氧泵冷箱顶部依次还安装:A 泵进液阀、方型钢板阀门两 个、电机调节阀、两个排气阀、A 泵电机及 B 泵进液阀、方型钢 板阀门两个、电机调节阀、两个排气阀、B 泵电机;上述设备均 有不同程度过火痕迹,其中 A 泵一个排气阀手轮烧毁,B 泵两个 排气阀手轮全部烧毁,B 泵电机电缆线过火严重。
1
13、液氧泵冷箱箱体西侧边缘由北向南安装 阀。。。。。。。。。
5
7、3 月 24 日凌晨 2 时许,在位于液氧泵冷箱南侧液氮 A 泵冷箱 下方支架处发现第二处疑似人体遗骸(残缺人体头盖骨碎片、残 缺大脑组织、残缺右下肢及部分人体肌肉组织、人骨碎片)。后 经 4 月 1 日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文书》(并)公(司) 鉴 (物)字【2013】265 号确认“小腿肌肉”和“脑组织”所有 者 为失踪人员:霍瑞文。(鉴定文书附后)
4
6、3 月 23 日下午 17 时 30 分许,在位于液氧泵冷箱上部仪表箱 下方发现第一处疑似人体遗骸(一块残缺人体左小腿骨)及一只 疑似失踪人员穿戴的劳保鞋(左脚),破损严重,有明显过火痕 迹。人体遗骸处北侧液氧 A 泵进液阀顶部及西侧线缆桥架内均发 现疑似人体血迹,后经 4 月 1 日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鉴 定文 书》(并)公(司)鉴(物)字【2013】265 号确认“残缺 小 腿”和“红染珠光砂上斑迹”所有者为失踪人员:潘腾。(鉴 定 文书附后)
20
21
7、液氮 A 泵冷箱箱体北侧冷箱壁人孔由于爆炸、燃烧部分损毁, 损毁处呈不规则形状,最大边缘长约 1.4 米,高约 0.95 米,边 缘有明显烧熔痕迹,部分焊接处撕开变形。箱体内部分管道有轻 微过火、变形迹象,无损毁、断裂。
22
8、由于液氮 B 泵在事故中未受到冲击,因此未进行勘察。 第三次现场勘察情况: 时间:2013 年 4 月 10 日上午 9 时至 2013 年 4 月 10 日上午 11
某制氧厂事故现场勘察报告
2013 年 3 月 22 日下午 14 时 5 分许,某制氧厂发生一起爆 炸事故,造成 2 人 死亡。接到报告后,安监局监察支队立即赶 赴现场,与 16 时 30 分左右到达事故现场,并初步记录现场情况, 由于现场珠光砂泄漏,事故现场仍存在安全隐患,无法组织深入 的现场勘察。对此市政府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清理、抢 险工作。4 月 10 日,现场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对现场进行清理、 抢险过程中,依据进度及现场安全条件状况,安监局组织相关人 员、专家分别于 3 月 22 日、3 月 2 6 日、4 月 7 日、4 月 10 日对 事故现场进行了四次勘察, 情况如下: 事故时间:2013 年 3 月 22 日下午 14 时 05 分许 事故地点:某制氧厂 天气情况:晴 现场指挥:许小刚 现场情况:未变动现场 现场勘察利用光线:日光 应急救援时间记录:
16
3、液氧 B 泵冷箱将箱体南侧封堵钢管拆除后发现:箱体南侧冷 箱壁由于爆炸、燃烧大部分损毁,损毁处呈不规则形状,最大边 缘长约 2.12 米,高约 1.9 米,边缘有明显烧熔痕迹,部分焊接 处撕开变形。
4、液氧 B 泵冷箱内分别应由东向西安装直径 200 毫米,壁厚 毫 米不锈钢进液管、气动蝶阀、液氧过滤器、变径 150 毫米,壁厚 毫米不锈钢管进入液氧泵、从液氧泵出来是直径 100 毫米,壁厚 毫米不锈钢管、在经过变径成直径 150 毫米,壁厚 毫米不锈钢 管一部分通过回流管进入塔内、一部分通过单向阀经出口液氧手 动调节阀进入塔内、进出液管分别有直径 毫米加温管和直径 毫米排气管,出液管上有直径 毫米的安全阀,进、出液氧管分 别安装三组管道支架予以固定。
时结束 1、空分装置主冷箱内珠光砂全部清理完毕。 2、主冷箱与液氧 B 泵冷箱结合部由于爆炸、燃烧部分损毁,损 毁处呈不规则状,边缘有明显烧熔痕迹,周边主冷箱壁有多处裂 缝,并向西轻微凸出。
23
3、主冷箱内与液氧 B 泵连接的进液管、出液管、回流管、排气 管有不同程度损毁,有明显过火痕迹,其中,进液管、出液管有 两处损毁严重,边缘有烧熔痕迹。
3
4、3 月 22 日晚 22 时许,在液氮泵冷箱南侧地面发现疑似失踪 人员穿戴的一只劳保鞋(左脚)及一部诺基亚手机,劳保鞋轻微 破损,无明显过火痕迹;手机屏幕碎裂,无电池、后盖。
5、3 月 22 日晚 22 时 30 分许,在液氧泵西北侧地面发现一部联 想手机及诺基亚手机后盖。联想手机无后盖,电池与手机分离。
9
7、液氮 A 泵与液氮 B 泵之间加温管由南向北弯曲,液氮 A、B 泵 冷箱之间主冷箱壁有明显过火痕迹,液氮 B 泵冷箱箱体西南角紧 急停车控制箱烧毁,周边有明显过火痕迹。
8、液氧、液氮泵小冷箱西侧与氪氙罐之间搭建有高约 米脚手 架,脚手架东侧钢管有轻微过火痕迹。氪氙罐完好,无过火痕迹, 底部出液管有明显过火痕迹。
24
4、对液氧泵相关阀门检查开启情况如下: 出口管气体排放阀(3021.68B.Z01):手轮损坏,无法查看; 过滤器排放阀(3021.68B.Z11):手轮损坏,无法查看; 入口 管气体排放阀(3021.68B.Z21):全关 ; 脱气阀 (3021.68B.Z73):半圈全开; 液氧出口阀 (3021.68B.Z24):已无; 出口管排放阀(3021.68B.Z29): 全关; 首次启动冷却阀(3021.68.Z81):无法确认; 首次启 动冷却阀(3021.68.Z82):全关; 液氧入口阀 (3021.68B.Y11):全关。 5、经勘查,未发现其他异常。
18
阀芯损毁严重,一侧与连接法兰烧结在一起)、出液阀门操作机 构连接杆(严重烧熔,扭曲变形)。在冷箱内西南角发现回流管 连接法兰(有明显过火烧熔痕迹)。
19
6、液氧 B 泵冷箱箱体内止逆阀变径口西侧至液氧 B 泵出口之间 约 1 米出液管损毁;连接出口阀与止逆阀的管道约 0.5 米损毁; 逆止阀下方支架损毁;箱体底板南侧部分损毁,边缘有明显烧熔 痕迹;两根排液管部分损毁,断口处有烧熔痕迹;回流管损毁, 进液管南侧有两处烧熔缺口,缺口边缘有烧熔痕迹,周边有明显 过火;进液阀操作机构连接杆过火严重。冷箱内东、西、北三侧 箱体壁均不同程度向外鼓起。
1
2013 年 3 月 22 日下午 16 时 30 分开始,至 2013 年 4 月 1 日结束 现场勘察时间 记录:
第一次:2013 年 3 月 26 日下午 15 时至 2013 年 3 月 26 日 上午 17 时结束
第二次: 2013 年 4 月 7 日上午 10 时至 2013 年 4 月 7 日中 午 12 时结束
1
14、液氧泵冷箱顶部上方安装有脚手架及线缆桥架,均有明显过 火痕迹,线缆桥架内线缆不同程度受损。
1
15、液氮 A、B 泵冷箱顶部分别安装有:
15
第二次现场勘察情况: 时间:2013 年 4 月 7 日上午 10 时至 2013 年 4 月 7 日中午 12 时
结束 1、4 月 7 日上午 10 时开始逐步分区域对事故现场液氧泵冷箱、 液氮泵冷箱内部珠光砂进行清理。主冷箱仍在按照原清理方案清 理中。 2、液氧 A 泵冷箱清理后发现其内部与液氧 B 泵冷箱隔离封堵钢 板向 A 泵方向凸出,冷箱内无明显过火痕迹,内部设备、设施完 好。
6
至 2013 年 4 月 1 日,排查确定的两名失踪人员经法医鉴定 确认死亡,救援全部结束。 第一次现场勘察情况: 时间:2013 年 3 月 26 日下午 15 时至 2013 年 3 月 26 日下午 17
时结束。 1、事故现场已用彩钢板隔离。
2、空分装置主冷箱内珠光砂正在进行人工清理,已清理约 2000 立 方米,主冷箱内仍剩余约 4000 立方米。 3、空分装置液氧 A、B 泵冷箱为同一箱体,内部用钢板全封闭 隔 离,液氧泵冷箱箱体总长 米,宽 米,高 米,液氮 A、B 泵 冷 箱采用独立箱体,统一规格,长 米,宽 米,高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