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的研究及其进展
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研究及新进展
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研究及新进展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研究及新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感情依恋方式也在不停地改变,由幼年时期的父母依恋转变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依恋。
成人依恋是指在恋爱、婚姻和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方式,其发展受到过去的家庭经历、亲密关系经历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成人依恋方式对于亲密关系的质量和持续性有重要影响,因此成人依恋成为了关注焦点。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者的亲密关系更加稳定、持续和满意。
而避免型依恋者的亲密关系则更容易出现问题,他们倾向于不承认、不坦诚和回避亲密关系,容易对伴侣产生不信任感;而焦虑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过于情绪化和倚赖伴侣,他们容易对伴侣产生过度依赖,产生不必要的争吵和冲突。
因此,成人依恋方式会影响亲密关系的质量和持续性。
目前,成人依恋和亲密关系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加深了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并且也展现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其中,有以下三个新的研究进展:一、社交媒体对成人依恋的影响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交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随着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逐渐增加,研究人员开始对社交媒体和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一项研究发现,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安全依恋者往往通过发布与伴侣有关的内容来表达亲密感;而避免型依恋者往往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以保持更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而焦虑型依恋者则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伴侣监视,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此外,社交媒体的滥用也可能会导致成人依恋的负面影响,一项研究发现,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更倾向于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因此,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方式,会对成人依恋产生影响。
二、亲密关系和自我概念的关系自我概念为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信念和想法。
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和亲密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项研究发现,采用积极的自我评价方式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满意的亲密关系。
此外,亲密关系也可以通过塑造自我概念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引言近年来,成人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成为临床护理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成人依恋理论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依恋需求、依恋模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于临床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以及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旨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一、成人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成人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威尔(John Bowlby)和玛丽·埃文斯(Mary Ainsworth)等心理学家提出。
它认为个体的依恋是追求安全感和满足情感需求的一种基本动机,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模式根据个体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和偏好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以及恐惧型等四种类型。
安全型成人依恋者能够寻求并维持亲密关系,回避型成人依恋者对亲密关系不感兴趣或回避,焦虑型成人依恋者过度关注亲密关系的稳定性,恐惧型成人依恋者则同时担心被抛弃和被依赖。
了解成人依恋模式有助于护理人员分析患者依恋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二、临床护理中应用成人依恋理论1. 评估患者依恋模式通过采用成人依恋问卷或面谈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依恋模式评估,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患者的亲密关系需求、期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评估结果可作为护理人员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护理有效性。
2. 构建安全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安全感来满足患者的依恋需求,进而建立安全的护患关系。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保持亲密但不侵入性的私人空间,注重沟通和共情,倾听患者的需求和痛苦,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 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依恋模式,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依恋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
对于焦虑型和恐惧型成人依恋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和依恋焦虑。
成人依恋:研究取向、问题与展望
理研究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e s e a r c h 2 0 1 3 , 6 ( 3) : 2 4 — 2 8
成 人依 恋 : 研 究取 向 、 问题 与展 望
张 姿 刘 文
( 辽 宁 师 范大 学 教育 学 院 心理 学 系 心 理 发展 与教 育研 究 中 心 , 大连 1 1 6 0 2 9 )
关 系保持 策略的一个 发展背景。这也是近年来成人依
转 向成人 的浪漫依恋 。 浪 漫依恋 是指情 侣 、 配偶 间的依
1 引言
恋关系 。对成人浪漫依恋 的探讨始于上世纪 8 0年代 . H a z a n和 S h a v e r 指 出, 爱情 是依恋 系统 的一种表 现形 式 ,成人一成人 的依恋 系统 与婴儿一 照料者 的依恋系 统十分相似 ,即个体 的浪漫依 恋对象 也发挥 着亲近 目
标 ( t a r g e t f o r p r o x i m i t y ma i n t e n a n c e ) 、安 全 港 ( s a f e
1 9世纪 6 O年代 , B o w l b y 提 出 了依 恋 的概 念 。早
期 的依恋研究者将研究定位 在婴幼儿阶段 .认为依 恋 是婴儿 与主要 抚养 者的情感 联结 ,婴幼儿期是依恋 发
展 的关键期 。然而 , 依 恋是一个 毕生发展 的过程 , 对 依
恋概念 的片 面认 识终将 导致依 恋研究 范 围的狭隘化 。 直到 8 0年代末 , 依 恋研究对象上的缺 口使研究者意识 到进行 成人依 恋研究的重要性 。 于是 , 开始关注成人 依 恋 的发 展。 目前 , 国内外对成人依恋 的探讨 已经逐渐成 熟 ,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依恋理论成为发展 心理
(论文)成人依恋:概念、测量及其研究进展
青春岁月你在与人交往时是会感觉到惬意,很容易与他人亲近,还是会担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又或是会觉得不自在,甚至害怕别人的亲近?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依恋来解释。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开始了对成人依恋的研究,并且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也在不断地发展。
成人依恋究竟是什么?如何对成人依恋进行测量?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对国内外成人依恋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同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
一、成人依恋简介1、依恋的定义及发展人类依恋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专家鲍比尔(Bowlby)开始研究的,他受早期“习性论”的影响,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
他认为依恋是指婴儿对其主要照顾者(主要是母亲)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接。
在Bowlby 研究的基础上,安斯沃斯(Aninsworth)采用“陌生情景技术”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尽管Aninsworth 只确认了三种类型,但近期对其工作的扩展研究发现了第四种类型“混乱型”,个体主要表现出不一致、矛盾、混乱的行为。
2、成人依恋的内涵Bowlby 等人指出个体婴儿期的依恋模式与成人后的行为之间是有延续性的。
依恋并不仅仅存在于个体的婴幼儿时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Shave 和Hazan 将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这一概念引进心理学领域,标志着对依恋的研究拓展到成人时期。
目前对成人依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发展心理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为主的发展和认知学派以及以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为主的人格和社会学派提出的定义。
发展和认知学派认为成人依恋是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及心理表征;人格和社会学派则认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长久而持续的情感联系。
我国学者吴薇莉等人认为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经验的评价。
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
早期依恋 的研究 大多局 限在 婴幼儿 领域 。依恋创 始人 B wb o ly阐明了依 恋 中的亲密 关 系的焦 虑缓 冲功 能 和身体保护 功能 以及人 际交 往经 验作 为 个 体一生 中情
后, 成人依 恋Biblioteka 渐成为依恋研究 的热 点 。 一
、
成 人 依 恋
式, 但婚恋依恋是最 主要 的形式 。
2 成人依 恋的类型理论 、 17 9 8年美 国心理学 家 MayAnw r r i ot s h用“ 陌生 情景 法” 划分 出婴儿 的三种 依恋 类型 : 全 型(scr ya a 安 eue t — l t
的多种功能 , 如性别联结 、 友谊 、 力感及共 享经历 与 目 能 标等 。最后 , 从依恋 双 方 的关 系 上来 看 主要有 三类 : 亲 子依恋 、 同伴 依恋和婚恋依 恋 。而 母婴依 恋 以亲子依 恋
为主 。成人依恋 则根 据不 同的 发展 阶段 有 不同依恋 形
是依恋过 程》, 得 依恋 的研究 拓展 到 了成 人 领 域 , 使 此
(他 人 是 值 得 信 赖 的 ” 和 消极 的 ( 他 人 是 不 可 靠 “ ) “
的”。 )
[ 作者 简介 ] 刘 明月 , , 女 湖北京 山人 , 中国地 质大学( 武汉 )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
1 2・ 2
型模 型的基础上编制 。它是 自陈式 量表 , 7点量尺评 采 定成 人 自我描述 , 能对一般 的亲 密关 系、 情侣关 系 、 对 对 特 殊关系( 上述各 种关系 的复合 情况 ) 进行 定位 , 它也 能
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研究及新进展
恋( 2 o 1 5 , 杜江 红) , 这些 依恋 在一个人 的成长过 程 中 至 关重要 , 甚 至影响 害的情感 , 从而去 引发 其伴侣 的内疚 感 , 已达 到被 在乎和关注 的目的 , 到个人 的身心健康 ( 2 0 1 3 , 王静 ) 。 依恋 是存在个 体差异 的, 安 全型依 恋 但 是随着 时间推移, 他们之 间的关系满意度会下降 ( 2 0 1 4 , N i c k o l a C . 的个体 能够在 压力情 境和不确 定的情境 中, 很 好的调节 自我 , 保 持身心 O v e r a l 1 ) ・ 对 青少年的性 行为研 究中可以发现 , 高焦 虑个 体有关于 自 我 健 康, 而回避和焦虑 的个 体在 同样 的情 境下可能 由于不能很好 的自 我 调 消 极的 认 知模 式, 全 神贯 注于 去寻 找 亲密感 爱和从 他人 身上 得到赞 节, 出现一 系列身心 问题 。 相比于婴儿 , 成人 的行为 表达 比较难 观察 和 许 , 为 了不使 双方产生更 多的冲 突, 高焦虑 的个体倾 向于做 出冒险性 的 确认 , 而且成人依 恋是双方 相互作用的过程 , 所 以对成人依 恋的研究 难 性行 为等 ( 2 0 1 3 , A mb e r P a u l k ) 。 度相对 较大 。 尽管如此 , 国内外关于成人依恋 的研究也是 层出不穷的 , 这 些研究 发现高 回避 和高焦虑 的个 体感 知他们亲密 关系比安全 型 问题 主要集 中在非 安全依 恋类 型上 , 也就是 通常意 义上 划分 的依恋 焦 依 恋的人们更消极 , 相比于 积极 的关系事 件, 非安 全型依 恋的个体 倾向 虑和依 恋 回避 , 研究 这些是 非常有 意义的 , 可 以帮助人们更好 的理解 在 于更精 确感知消 极的关系事件 , 当依 恋系统 被激 活时, 内部 的工作 模型 人际互动 中的一些决 定和行动 , 了解 其背后 隐藏的深层含义 。 会很 强烈地影响一个 个体的感觉 、 思考 和行 为。 3 . 2 成 人依恋类型影 响亲密关 系的 因素探析 2 依恋概述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引言成人依恋类型研究是一门关注人类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学科。
依恋理论最初是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关注的是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行为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对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包括依恋类型的分类、测量工具以及研究发现。
一、依恋类型的分类根据依恋理论,成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人倾向于相信他们的伴侣会对他们提供支持和安全感,他们能够建立稳定和亲密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人则更倾向于独立自主,不喜欢过多依赖他人,对于亲密关系持保持距离的态度。
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担心失去爱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接触,容易产生焦虑感。
二、依恋类型的测量工具为了评估成人的依恋类型,研究者开发了多种测量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AAQ)。
AAQ是一个自报告问卷,通过让被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评估其依恋类型。
该问卷在可靠性和效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被广泛应用于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中。
三、研究发现大量的研究表明,成人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和应对压力。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更难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抱有负面态度,并避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焦虑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全,他们对于他人的关注和回应有更强烈的需求,并可能因为担心失去爱人而经常产生情绪波动。
此外,研究还发现,成人的依恋类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更健康、更幸福,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则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依恋类型对于我们的情绪调节、自尊和认知功能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摘要:文章对成人依恋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有外依恋理论概述、成人依恋理论概述、成人依恋理论测量和国内依恋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依恋理论研究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关键词:依恋;成人依恋1.成人依恋概述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得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2]。
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历有关,童年在依恋关系中的经验会让个体形成独特的心理表征,而这种心理表征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改变,会影响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维持和人格特征的形成。
依恋关系的研究最初是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是依恋联结却是会持续存在并影响个体的亲密关系,依恋类型会成为个体与人交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
Bowlby强调,尽管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都存在依恋,他认为“依恋可能会持续一生,在依恋关系形成、保留和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现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这一影响的存在,人们发现成人与亲人、朋友等亲密对象也会产生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
随着个体的成长,依恋关系中的核心因素会被保留,并逐渐嵌入到成人与同伴的关系中,依恋的对象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母亲的角色会逐渐被同伴代替[3]。
目前研究者对于成人依恋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发展和认知学派与人格和社会学派。
虽然两派都是在Bowbly和Ainsworth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两派在对成人依恋的界定、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上存在差异。
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人格和社会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因此发展和认知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父母的关系,而人格和社会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4]。
因此发展与认知学取向主要从心理学和家庭的角度,分析父母养育方式对成人依恋类型的影响,人格和社会学取向重点研究成人依恋在个体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成人依恋的研究及其进展
1987年Hazan 和Shaver 把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后,成人依恋逐渐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
1.1依恋及成人依恋的含义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chment )研究开始,John Bowlby 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二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
两维是指积极和消极,四类型是指安全型、迷恋型、淡漠型和恐惧型。
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
1.3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主要有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婚姻质量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关系与其社交焦虑的研究,依恋关系在不同辈份之间的稳定性等。
国内学者李同归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吴薇莉,刘协和AAS的在中国的信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
但由于文化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Horowitz1991年编制的关系问卷(RQ)在Hazan和Shaver 的三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恐惧型,问卷包括ABCD四个类型,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
Brennan和Shaver(1997)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是在所有有名的自我报告类成人依恋量表基础上形成的,共36道题,两个因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
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
2006年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
4研究不足和展望4.1关于成人依恋的分类和测量关于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关键的是研究工具问题。
由于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对依恋的测量既有类型的又有维度的,且没有标明采用某测量方法的标准,这样便常常使结果不一致,这是成人依恋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整合工作。
成人依恋研究简述
成人依恋研究简述【摘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本文介绍了成人依恋的含义、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成人依恋的理论研究,以及国内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情况。
【关键词】成人依恋大学生成人依恋相关研究【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97-01一成人依恋1.成人依恋的含义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研究开始,john 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并指出依恋关系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
关于成人依恋的含义,研究者对其操作性定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对其父母依恋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另一派是人格和社会学派,该派也是最早考察成人依恋关系的,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及其他人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两派存在的分歧具体表现在:(1)操作定义。
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人格和社会学派则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因此发展和认知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父母的关系,而人格和社会学派则研究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2)研究方法。
发展学派主要基于详细的编码访谈描述,而人格学派虽然也有自己的访谈方法,但更广泛地采用自陈式报告。
(3)分析重点。
发展学派侧重于分析一个人对依恋经历描述的一致性、可信度和模糊性的结构比例,而人格学派则侧重于分析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自我观察行为的内容。
2.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从时间维度上看,依恋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同时开始进行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
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
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依恋理论是关于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一种心理理论,最早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宾哈斯·埃宾哈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依恋理论主张,早期的亲子关系经历对于个体的感情发展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形成了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和行为。
依恋关系最早在婴儿和幼儿时期得到研究,研究者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发现了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两种类型。
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迅速恢复安全感;而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婴儿则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或避开母亲。
这些观察结果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后续的研究也逐渐拓展到了成人依恋的领域。
成人依恋研究探索了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依附风格以及这些依附风格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成人依恋的类型主要包括安全、回避和焦虑三种。
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自如地与伴侣进行情感沟通和情感表达。
回避型个体常常不愿意与伴侣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喜欢独立和独自解决问题。
焦虑型个体对亲密关系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常常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或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
这些依恋类型与个体在早期亲子关系中经历的安全感和冲突有关,也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生活经历有关。
研究发现,成人依恋类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愿意与伴侣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回避型个体常常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型个体则常常体验到恐慌和不安,往往对伴侣过分依赖,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近年来,基于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国际合作、文化差异和临床治疗等方向。
研究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发现不同文化的个体在依恋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偏向于回避和焦虑依恋类型,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偏向于安全依恋类型。
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研究及新进展
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研究及新进展作者:张贤静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依恋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对人们的人格特质形成、人际功能以及亲密关系的建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而随着成人依恋研究的兴起,又为其增添了新活力。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提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依恋;成人依恋;亲密关系;新进展1、引言依恋不仅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2004,吴薇莉)。
Bowlby’s的依恋理论是过去40年中的最广泛使用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其对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过去的20余年中,依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婴儿和儿童对于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也包括成年之后对于朋友、恋人、夫妻等的依恋(2015,杜江红),这些依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2013,王静)。
依恋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够在压力情境和不确定的情境中,很好的调节自我,保持身心健康,而回避和焦虑的个体在同样的情境下可能由于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
相比于婴儿,成人的行为表达比较难观察和确认,而且成人依恋是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对成人依恋的研究难度相对较大。
尽管如此,国内外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非安全依恋类型上,也就是通常意义上划分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研究这些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在人际互动中的一些决定和行动,了解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
2、依恋概述2.1依恋理论依恋,指的就是婴幼儿与其的抚养者之间的一种感情关系,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它是婴儿与其主要抚养者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依恋理论最开始是由Bowbly在生态学和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依恋是个体和其照顾者在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依恋(成人)综述
文献综述——依恋(成人依恋)依恋(attachment)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提出的,他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1。
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
直到毕生心理学的出现,成人依恋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Hazan和Shave最早认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之间强烈的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Berman与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指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
我国吴薇莉认为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成人依恋是个体付出大量努力去寻求和维持亲近性以及同少数具有生理或心理安全性并且能够提供主观潜能的特殊个体保持联系和接触的一种稳定的倾向。
10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型所调节的,而这些模型是从个体在各自的人际经验中建构起来的认知一情感—动机的图式。
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从时间维度上看依恋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6o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
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人依恋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2、成人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3、成人依恋的跨文化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取向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存在着两种研究取向:1、发展临床学取向(又称核心家庭取向) 2、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又称同伴一恋人取向)。
成人依恋测量的类型和维度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划分出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ly atta—ched)、回避型(avoidantattached)和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attached)。
依恋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的进展
依恋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的进展引言:在人类社会中,人际干系一直是探究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心理学的进步,依恋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依恋理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和感情联系,而社会网络理论则探讨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互动与干系。
本文将探讨依恋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进展,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 依恋理论的进展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文斯-罗伊斯于20世纪60时期提出的,对于个体的依恋以及依恋对象的选择与维持进行了诠释。
依恋理论主要将成年人的依恋行为与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行为进行对比,认为成年人在依恋对象中寻求安全感和支持。
近年来,依恋理论的探究不仅局限于母子干系,还涉及到伴侣干系、友谊干系和职业干系等不同领域。
探究发现,个体的依恋类型与个人心理健康、亲近干系的满足度以及人际互动方式等有关。
此外,依恋理论还逐渐加入了对于青少年、老年人的探究。
探究表明,青少年的依恋类型与其自我认同、情绪调整和人际干系有密切干系。
老年人则在依恋对象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以增加社会支持。
二. 社会网络理论的进展社会网络理论是探究个体之间互相毗连和互动的一种理论。
社会网络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亲属、友人、同事,也可以是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平台上的友人、粉丝、关注者等。
社会网络理论的进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时期,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社交媒体的飞速进步,社会网络的探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等成为了人们沟通和建立社会网络的主要平台之一。
社会网络理论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探究。
探究人员发现,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了个体的社会网络范围,提供了更丰富的社交互动方式,并对个体的社会干系与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社会网络理论的探究还揭示了人际干系网络的特点和演化规律。
例如,强人际干系网和弱人际干系网对于信息传播和资源得到的作用不同。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18 5 1— 1 期 21 年第 1—2 00 11 期 总第 13 页 49
・ 心理 健 康理 论 ・
的评 估 中更 关注 他是 如何 表达 的, 而很难 观察 到他 的成人 可 能处 于 害 怕他 人 的拒 绝而 避免 与他 人发 有无 依 恋行 为, 会谈 和 自我报 告 的测量方 式显 生联 系 。冷漠 型 ,对个 人 的看 法相 对 积极 ,认为 因此
一
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种导向和成形作用 。
2成人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 .
21成人依恋 的测量 .
在亲子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照顾者和被照顾
密关系可以看作是依恋关系。成人依恋是指成人 者之分,而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 中依恋双方的角 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 以及当前对此依 色是交互 的,同时是依恋者也是接受照顾者 ,这 恋经历的评价。H z a n和 S a r a hv 认为成人依 恋有 种 交互作 用 给测量 带来 了挑 战 。另外成 人 的行 为 e 着亲子依 恋相似 的类型 ,他们 采用 了 Anw r isot h的 表 达含义复 杂, 观察和分辨 , 以在对 成人依恋 不易 所
得 比较恰当 ,成人依恋的测量有三种方法 :一是 自己是有价值 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 自己,这 访谈法 ,如成人依恋访谈 (A) A I、当前关系访谈 种类 型的成人会 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 (u et e tnhp n r e ,C I C F n R l osiIt v w R )和依恋访谈 护 自己不受伤害 的手段 。后面三种类型属于不安 F a i ei (t cm n I e i s I;二是 Q 分类评估 , 全依 恋类 型川 At h etn r e ,A ) a tvw 一 。 如成人依 恋 Q 一分类 ( dlAt h et sr A u tcm n Q— o ) t a t 2 .Benn的两维 划分模式 . 3 rna 2 Benn等 人 从 情 感 和行 为 调 节 的角 度 认 为 rn a 以及婚姻 Q 分类 ( at o ) 一 M raQ—s t;三是 自 il r 评量 测 表 ,如成人依恋问卷 (dlA a m nQ e o— 婚 恋依 恋存 在 两个 基 本 维度 :焦 虑 程度 ( 量个 A u tc et us n t h t i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成人依恋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成人依恋依恋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新近成人依恋研究的兴起又为这块经典的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文对近十几年来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进行介绍和总结,并对国内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依恋成人依恋依恋类型AAI ECR 内部工作模式“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1969年首次提出依恋的概念,此后它就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最初人们关注的是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随着依恋联结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发现,依恋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成人领域。
基于不同的角度,成人依恋发展出了两种研究取向:核心家庭取向和同伴-恋人取向[1]。
核心家庭取向认为,成人依恋是“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同伴-恋人取向的研究则将其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一、三种测量工具1、成人依恋访谈(AAI)AAI是核心家庭取向研究采用的访谈技术,是最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成人依恋测量方法。
AAI是半结构式访谈,访谈中主要针对成人童年的早期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其个性的影响。
其把成人依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安全-自主型,不安全-冷漠型和不安全-专注型。
2、成人依恋类型和关系问卷。
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都有各自的自陈量表,然而人格派的自陈量表影响更大。
如Hazan和Shaver的成人依恋类型问卷(AAS)、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关系问卷(RQ)及关系测量问卷(RSQ)等。
这些问卷让被试报告其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根据他们的看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进行划分。
3、亲密关系量表(ECR)以上测量工具是基于把成人依恋分为几个离散的类别,导致研究之间难以比较,而且采用迫选法,不能反映被试内心的真实想法。
对此,Brennan和Fraley等人从1998年开始,采用维度来研究成人依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个标准的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2]。
成人依恋研究
成人依恋研究成人依恋研究引言在人际关系领域中,依恋理论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起初,依恋理论主要关注母婴关系以及儿童依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也开始探索成人依恋的本质以及它对人们的影响。
成人依恋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但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成人依恋研究的背景、主要发现以及对个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背景依恋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因斯沃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旨在解释母婴关系中的依恋行为。
后来,研究者将依恋理论扩展到成人关系中,形成了成人依恋研究领域。
成人依恋主要关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依恋模式以及对他们的影响。
主要发现成人依恋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成人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成人相信自己可以依赖他人,并且相信他人可以依赖自己。
他们通常有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以平衡自己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同时也会建立稳定的关系。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成人试图远离亲密关系,避免暴露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们对依赖和亲密感感到不舒服,通常会选择独立和冷漠的方式来应对。
这种依恋类型与情感远离和隐私维护有关。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成人常常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心持怀疑态度,同时过度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通常担心他人是否真心对待自己,容易产生嫉妒和猜忌的情绪。
这种依恋类型与情感不安全和需求的过度依赖有关。
成人依恋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
家庭环境中的安全感和父母关系对个体形成安全型依恋具有重要影响。
个人经历,如早年的伤痛和恐惧经历,也可能导致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
性格特征,如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社会焦虑等,也可能影响个体的依恋类型。
对个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成人依恋类型对个人和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能够建立稳定、健康的关系。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1级研究生田瑞琪010083摘要依恋理论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该文介绍了涉及依恋的三个主要理论;介绍了依恋的研究阶段;综合了依恋的研究成果: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类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研究,最近国外成人依恋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早期依恋和成人依恋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依恋理论研究阶段早期依恋的研究成果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
有狭义和广义依恋之分,狭义依恋指母婴依恋,广义依恋除了母婴依恋之外,还包括儿童依恋、青少年依恋以及各种类型的成人依恋。
1.依恋理论1.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人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他们把依恋看成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关系是在婴儿先天的自我关注或自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为抚养者满足了婴儿的需要,特别是使婴儿吮吸的愿望得到满足,婴儿逐渐开始依恋那些抚养、照顾和保护他们的人。
相对与早期精神分析而言,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艾里克森认为,在以基本信任感的确立为发展任务的第一年,母亲因能提供营养及满足儿童的需要而在儿童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
在此意义上,这种对母亲的依恋实质上是儿童对现实世界信任感的集中体现。
精神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触及了依恋的本质;从需要的意义上讨论了依恋的建立与发展,并以儿童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依恋确立、发展与转移的内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把依恋的发生发展与特定阶段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对有关研究与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过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过分强调儿童生理需要满足的意义,过分看中喂养与口腔经验在依恋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他交往经验与抚养方式对于依恋形成的影响,割裂了儿童早期经验的完整性。
成人依恋研究综述
成人依恋研究综述作者:李超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3期摘要依恋行为形成于个体的婴幼时期,并一直持续到人的整个人生。
它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对日常生活的处理态度以及人格特质的形成。
本文以成人依恋为立足点,从产生、测量方法、类型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依恋成人依恋亲密关系1成人依恋的产生依恋(attachment)一词最早是由John Bowlby提出的,又称“母婴依恋”,是指婴儿和照顾者(通常指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感情的关系。
1969年,John Bowlby创立了依恋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阶段性发展以及它的内部机制,并分析了依恋的特征。
而后他提出依恋行为在婴幼儿期表现最显著,并且一直伴随着人的发展。
于是,学术界对依恋行为的研究由最初的母婴依恋逐渐将研究对象扩大到了青少年以及成年人。
成人依恋最早是1987年由Hazan和Shaver提出的,他们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与身边同伴之间形成的较为持久的情感联系。
我国学者吴薇莉等(2004)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对童年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现今对此依恋的评价。
鲁晓静等人(2007)综合已有文献,把成人依恋定义为是建立在当前对童年依恋关系的记忆及评价的基础上,与他人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以满足个体安全的需要。
可见,成人依恋的对象不同于婴儿时的依恋对象,他可以是父母、老师、恋人、朋友、团队等等。
2成人依恋的测量和类型对于依恋行为的测量,较早的属Ainsworth创建的“陌生情境法”,通过婴儿与母亲的分离、重聚以及对陌生人态度的表现,来测量儿童的依恋类型,并根据婴儿的不同反应,把母婴依恋的类型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1987年,Hazan和Shaver比较了亲子关系和恋爱关系,他们认为在恋爱及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同样存在着类似于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表现在:(1)有肢体上的亲密接触。
(2)另一方关注自己时有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7年Hazan 和Shaver 把依恋的研究
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后,成人依恋逐渐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
1.1依恋及成人依恋的含义
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chment )研究开始,John Bowlby 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二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是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
两维是指积极和消极,四类型是指安
全型、迷恋型、淡漠型和恐惧型。
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
1.3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
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主要有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婚姻质量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关系与其社交焦虑的研究,依恋关系在不同辈份之间的稳定性
等。
国内学者李同归
等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
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吴薇莉,
刘协和
AAS的在中国的信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
但由于文化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Horowitz1991年编制的关系问卷(RQ)在Hazan和Shaver 的三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恐惧型,问卷包括ABCD四个类型,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
Brennan和Shaver(1997)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是在所有有名的自我报告类成人依恋量表基础上形成的,共36道题,两个因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
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
2006年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
4研究不足和展望
4.1关于成人依恋的分类和测量
关于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关键的是研究工具问题。
由于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对依恋的测量既有类型的又有维度的,且没有标明采用某测量方法的标准,这样便常常使结果不一致,这是成人依恋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整合工作。
目前研究方法仍主要集中在自我报告法上,针对其存在的单一性,社会认知方法在依恋研究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比如启动实验方法,
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中吸取长处。
关于依恋研究的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依恋类型和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上,对成人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心理病理机制研究却少有触及。
以后的研究要把握安全与不安全成人依恋区分的标志,并深入研究依恋的可变性。
改善和治疗不安全依恋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这将成为依恋研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然,发展和改良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是以后研究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4.3关于成人依恋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相对目前国外的成人依恋研究,我国才起步不久,许多理论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结果。
成人依恋的分类和行为模式上中西方人是有差异的。
我们应该注重运用自身资源,运用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修订国外引进的测量工具,最后形成适合本土的权威理论。
成人的依恋关系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由于成人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复杂性,该领域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除了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整合研究方法的研究,依恋的稳定性问题以及依恋的临床应用等,这些问题也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FeeneyBC.Asecurebase:Responsivesupportofgoal
strivingsandexplorationinadultintimaterelationship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J].2004.
87.
李同归,李楠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
吴薇莉,刘协和.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
王小妍,郭永玉.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J].心理学探新
,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