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理论汇总

合集下载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译文: 因为距离远,交通工具缺乏,使农村社会与 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而变得更加严重。

Definition: Foreignization: If the translator’s preference is placed on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source text, we call this kind of approach or its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or foreignization.
译文1:(董秋斯) 我 爱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 “ E”, 因 为 她 是 Enticing ( 迷 人 的 ) ; 我 恨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E”, 因为她是Engaged (订了婚的);我用 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 人从事Elopement (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 (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 (东方)。


Domestication: Conversely, the method or practice of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alled domesticating or domestication.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 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 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 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 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 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 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he ‘pre-linguistics period of translation’ triad: ‘literal’ faithful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S. Holmes (霍姆斯) Van Doorslaer (道斯莱尔)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
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Contemporary: 严复:信、达、雅 傅雷:神似论 钱钟书:化境论 鲁迅:宁信而不顺--目的:引入英
文句式的表达法 梁实秋、赵景深:宁错务顺---目
的:可读性强,便于交流 瞿秋白:信顺统一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许渊冲:优势竞赛论 辜正坤:多元互补论
所谓“五失本”,通俗地说就是,将原典翻译为汉语时, 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不仅仅是“失去原意):(1) 胡语和汉语的语序或语言结构不同,翻译时要改变原文语序 采用汉语语序,因而译文失去了原典的语法结构特征。(2)原 典的语言本是质朴无华,而中国人一向喜好文饰,所以汉译 时会因修饰而失去原文语言质朴的特点。(3)原典常有反覆重 述的情形,翻译时容易被随意删削,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点。 (4)原典经文中,常附有解释说明性的文字,汉译时若被任意 删除,同样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征。(5)佛经有自己独特的语 体,它在说完一事再接叙它事之时,常有重述前文的情形, 汉译时多省略重覆的部分,所以会失去原文的语体特征。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所谓“三不易”,即译经的时候有三种不容易的情况: (1)佛经是依当时的情况而说的,而今时俗全然不同,要 使经文变为今人可读可懂的文章,不容易。(2)千年以上的 圣贤所说的微言大义,要传达给百世以下的今世凡夫所理解, 不容易。(3)佛经是距佛世不久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 的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俗子来传译,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he ‘pre-linguistics period of translation’ triad: ‘literal’ faithful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S. Holmes (霍姆斯) Van Doorslaer (道斯莱尔)
literary
linguisitc, within the text
cultural, beyond the text
Marcus Tullius Cicero (西塞罗)
The Roman rhetorician and politician (106–43 BCE )
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as an interpreter, but as an orator, keeping the same ideas and forms, or as one might say, the ‘figures’ of thought, but in language which conforms to our usage. 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Cicero 46 BCE /1960 CE : 364)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他引用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 阐释“雅”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能用“近 世利俗文字”,“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 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
许渊冲:“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TUNE:“CROWS CRYING AT NIGHT” Spring’s rosy color fades from forest flowers Too soon,too soon. How can they bear cold morning showers And winds at noon? Your rouged tears like crimson rain Will keep me drink in woe.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The stream of life with endless grief will


所谓“五不翻”,即五种不意译而是用音译的情形: 1、秘密故不翻。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应该不翻。如六字 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不照 字面意义翻译出来,保持了佛语的神秘和庄重。 2、含多义故不翻。如梵语“薄伽梵”一词具有六种意义: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些词无法 找到等同的中文词. 3、无此故不翻。指源语所指代的事物在目的语文化中不 存在或是找不到对应物,如“阎浮树”。阎浮树只产于印 度等地, 在中国并无对应物,因此翻译时只能保留原音。 4、顺古故不翻。对于某些词语约定俗成的翻译方法,应 该不做更改。 5,生善故不翻。具有特殊意义或功能的词语也应该采用音 译, 因为有些词汇用音译能令人产生尊重之念,否则容 易让人忽视。例如梵文里“般若”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 如果我们把“般若”翻译成“智慧”就显得过于轻浅。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第一次是五四时期“信与顺”的争论 第二次便是1954-1955年这一次。争论的焦点 是:在新的解释下沿用“信、达、雅”或“信 、达”作为翻译标准,还是采用脱胎于苏联某 些翻译理论家的“分类标准”或“等值性”理 论作为我国的翻译标准? 最后以多数派赞同沿用“信、达、雅”作为翻 译标准而告终。
在翻译领域,他是继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借鉴西方译论 ,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先行者。 主要译著有:《彭斯选集》、培根《论读书》、《英国诗 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雷雨》等。著作有:《 英国文学史》、《英国诗史》、《英国文体学论文集》、 《英国文学论文集》等。 1984、1985两年,王佐良先后发表了“翻译中的文化比 较”和“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文章,论述了翻译与文化 的密切关系。
蔡毅
蔡毅(1927.5-)男,福建省闽候县人, 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二 部俄文系。到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 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教授俄语, 1994年5月离休。从教45年,历任北京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研室主任兼 《俄语学习》主编,俄语系主任兼外 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 苏联塔什干大学东方系教授,《中国 俄语教学》副主编等职。是第二届中 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第三届俄语 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翻译工作者 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 常委理事。
主要论文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现实主义翻译理论翻译与语义翻译与民俗词汇民族文化翻译国外语言学中的翻译理论西方十二位语言学家谈翻译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我是怎样带翻译硕士生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翻译教学谈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话语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与社会语言学评苏联出版的华俄大辞典等
中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十 年。以译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为主。第二阶段:抗 日战争时期。这一阶段着重译介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文 学作品。第三阶段:1946-1949年,迎接新中国诞生时 期。这一时期,茅盾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继续翻译 苏联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是茅盾整个翻译生涯中最辉 煌的时期。 后期:新中国成立后,茅盾领导全国文化和文学艺术事 业,更关注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

中西翻译历史理论笔记

中西翻译历史理论笔记

季羡林男,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转接传译(relay interoperating)《越人歌》中国第一首译诗中国古代使用壮侗语族语言民族的古老民歌。

这首诗在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及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价值。

林纾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原名群玉,.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国际译联(FIT)全称为国际翻译家联盟,创建于1953年,创始成员协会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土耳其和丹麦。

国际译联是专业翻译工作者的组织,是非政治性和非政府组织。

其宗旨是把翻译工作者机构联合起来,并促进这些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保护全世界翻译工作者的精神和物质利益,推动对翻译专业工作的认可,提高翻译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增加社会各界对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和作为一种艺术的了解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IIC)《天演论》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的译著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精心整理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

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

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

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译者自身水平。

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

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

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文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

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

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1)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2)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 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

(3)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

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

(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

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

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支谦翻译的风格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起了不少作用。他首先反对译文 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这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 易解的缘故。另外,支谦的译文风格也很适合于佛传文学的翻译,因而他 继承了汉末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那样‘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的传统, 更翻出了《瑞应本起经》。这一翻译不但丰富了佛传文学的内容,而且通 过赞呗的运用影响到后来偈颂译文的改进,也是值得提出的。(吕 澄)
贺拉斯的翻译思想
• 翻译必须避免直译,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受西 塞罗影响) • 通过翻译丰富拉丁语词汇
昆体良

著名演说家,修辞学 家,他对翻译的看法 主要集中在《演说家 原理》,他认为希腊 语和拉丁语之间的差 异不会影响翻译,主 张用出色的词汇翻译 希腊作品。
昆体良的翻译思想
• 1)翻译虽然无法达到原作同样地效果,但可以通 过各种手段接近原作。 • 2)翻译要与原作进行竞争,翻译也是创作,应该 超越原作。



3. 鸠摩罗什(343—413)——偏于文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龟兹人。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 袭高位。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 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 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 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 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 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 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 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 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 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 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 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陈敏达

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翻译是人类不同群体间借以相互交流、沟通的工具, 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共同活动, 因而必定具有许多共同的属性。

纵观中西方两千余年来的翻译历史, 我们有趣地发现, 虽然两地相隔遥远、民族迥然有异, 语言文化也分属于截然不同的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却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虽然实践并不以理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但其发展却离不开理论的促进和提升, 其最初形态从一开始就已具有了一定的指导原则, 尽管译者当时对这些原则未必会有明晰的意识。

一、中西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的模糊性, 严复的“信达雅” 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的“三美”说等皆是如此。

拿“信达雅”来说, 译者翻译到什么程度才叫“信” , 叫“达” , 叫“雅”严复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界定。

译界由此引起的近百年论争也就不足为奇。

以“雅”为例, 有人说它是“古雅”、“高雅”之意;有人说它指“风格”、“文风”;有人说“雅”指“修辞效果”有人说“雅”是指“美学价值” 。

另外,“神似”、“化境”两个语词本身就具有飘忽不定的模糊特征。

“三美”也不例外: 由于艺术中的“美”是一种主观体验, 人们审美心理的差异使得“意美”等标准难以明确界定。

相比之下, 西译论则有较大的明晰性。

我们知道, 西译论的核心概念“等值”原是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里的专业术语, 这个概念的引入本身就标志着西译论的明晰姿态。

为了明确翻译研究中的“等值” 概念,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系统语法中的层次、等级和范畴等概念作了详尽的论述; 而奈达在自己的理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后改为“功能对等” ) 的区别;克里斯托又将形式等值归纳为六个层次:1) 语音等值;2)音位等值;3) 形态等值;4) 词汇等值;5) 句法等值;6) 语义等值。

西译论讲究分门别类的精确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11级中西翻译理论简介(2013.2)

11级中西翻译理论简介(2013.2)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 1、求知、求真理。 2、抓重点,抓“急须”,能
够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
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 彻底的了解,在此之前必须 先学会翻译。 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二)
李 之 藻 (1565— 1630),字我存,又 字振之,号凉庵居 士,又号凉庵逸民,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明代天文学家、翻 译家。
更是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减; (4)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内容重复,有时
是五百字,有时达一千字,在翻译时也被删去; (5)经文中讲完一事便告一段落,要转述别的事时,又
先重复前面的内容,这些重复的话也被删除。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1)“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现在时代
翻译理论
中国最早译事
关于不同民族的交往的书面记载,在我国始于公元 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之间的夏代。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 来宾。”《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
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记载,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 代的周公摄政时期。
中国最早译事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 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周礼•秋 官》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一)
徐光启(1562-1633): 字子先,号玄扈,上海 吴淞人。是最早将翻译 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 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 域的大翻译家。他关心 国家命运,希望发展科 技、强国富民,是一位 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和 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一)

翻译理论总结

翻译理论总结

(1)杨宪益•贯穿其毕生翻译事业的文化理念——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忠实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也将更见其卓越的光彩。

•杨宪益强调“翻译时不能做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重视原文”,否则“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他重视原文,比较强调“信”。

他曾说,“古人说了三个字:信、达、雅。

当然,光‘信’不‘达’也是不可能,那是不要人懂。

所谓‘信’,就是不能(和原文)走得太远。

如外国人觉得rose(玫瑰)很了不起,(能够代表爱情等美好的事物)而中国人觉得牡丹是最好的,把玫瑰翻译成牡丹,这就只做到了‘达’,忽略了信。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作品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从内容到精神都高度忠实于原著,体现出一种不虚美、不隐善的文化立场。

(2)秋老虎the strongest hot days in the summerThe Voice of China 中国好声音•稳定压倒一切Maintaining stability is of top priority.•发展是硬道理Development is of overriding importance.Development is the absolute need.•开后门under-the-counter deals; offer advantages to one's friends or relatives by underhand means•充电recharge one’s batteries; update one's knowledge•形象工程vanity projects•按劳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one's performance•餐饮业catering industry•出境游outbound tourism•放心肉quality-assured meat•蓝牙技术bluetooth•生源地助学贷款locally-granted student loan•户籍所在地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相亲blind date•综艺节目variety show•恶搞spoof•收视率viewing rate•旅游热tourism wave (mania; fever)•学历造假fabricate academic credentials嘴甜honey-lipped(3) 林纾❖归化,意译(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是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2)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确切翻译的原则”
巴尔胡达罗夫
在翻译过程中,确定准确的词义必须考虑上下文;如果上下文没有任何提示,必须求助于超语言环境(交际环境、主题、交际参与者)
9
奈达(Eugene A.Nida)
(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于风格:译者的任务在于在现原作的面貌和精神:原作是细致说理的,译文也细致说理;原作是高举想象之翼的,译文也高举想象之翼。
诗是否可译:绝大多数思想可译,不易翻译的是原作的气氛,或者说力量。
怎样译诗:译诗须像诗……要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意境、情调;格律要大致如原诗……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形象要直译。
(1)必须精通德语——口头语和标准语,另外还要知道一些德国人的生活;
(2)不仅要精通德语,而且还要精通英语;
(3)富有表现力的德语应该用富有表现力的英语来表达,必须使用最好的词汇,鑫创造的德文名词要求创造相应的信的英文名词。
费道罗夫
(1)翻译的确切性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在修辞作用上与原文的完全一致。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
5
鲁迅(1881-1936)
“宁信而不顺”,输入新的表现法;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通顺加忠实)
十卷本《鲁迅译文集》
瞿秋白(1899-1935)
“信”与“顺”不应对立起来,“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理论汇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

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

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

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译者自身水平。

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

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

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

只是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

4)林语堂他是在中国议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了解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5)朱光潜他的翻译标准是:第一,不违背作者的意思;第二,要使读者在肯用心了解时能够了解。

6)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7)钱钟书的“化境”说(sublimation)所谓“化境”(sublimation),是指原作在译文中就像“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精魄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想翻译出的东西的:“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2.国外的翻译理论家1)John DrydenMetaphrase(逐词译), turning an author word by word, and line by line,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Paraphrase(释译), or translation with latitude, where the author's words are not so strictly followed but his sense.Imitation(拟议), where the translation assumes the liberty, bot only to vary fro the words and the sense, but to forsake them both as he sees occasion.2)Alexander Fraser Tytlera.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b.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c.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composition.3)Eugene A. Nida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所谓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Reproducing the message;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A natural equivalent; The closest equivalent; The style;Dynamic equivalence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This type of definition contains three essential terms: 1) equivalent, which points toward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2) natural, which points roward the receptor language, and 3)closest, which binds the two orientations together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est degree of approximation.4)Peter Newmark1.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personal and individual follows the thought processes of the author, tends to over-translate, pursues nuances of meaning, yet aims at concision in order toreproduce pragmatic impact", expressive (literary) texts tend more toward the semantic method of translation.语义性翻译: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属超额翻译。

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ttemptsto render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in such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Informative and non-literary texts requir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性翻译: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首先终于译语和译文读者,即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难懂之处,属欠额翻译。

5)Skopostheory 德国目的论1. Translation Studies returns the attention to the Receptor side. Skopostheory begins by seeing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on", which lead to "a result, a new situation, andpossibly to a 'new' object". The aim of the translationalaction and the way in which it is realized is not random, but must be "negotiated with the client who commissions the action". 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2. As Vermeer insists: "if therefore follows that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may diverge from each other quite considerably notonly in the for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ent butalso as regards the goals which are set for each".6)HolmesHe divides Translation Studies into two major branches, "Pure" and "Applied", and then sun-divides the " Pure" into two further sub-branches: "Theoretical" and "Descriptive"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ion Methods:1.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This is often demonstrated as interlinear translation, with the TL immediately below the SL words. The SL word-order is preserved and the words translated singly by their most common meanings, out of context. Cultural words are translatedliterally. The main use of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s either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c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of toconstrue a difficult text as a pre-translation process.2.Literal translationThe SL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re converted to their nearest TL equivalents but the lexical words are againtranslated singly, out of context. As a pre-translation process, this indicate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3.Faithful translationA faithful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produce the precise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the TL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t "transfers" cultural wordsand preserves the degree of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abnormality"(deviation from SL and norms) in the translation.It attempts to be completely faithful to the intentions and the text-realization of the SL write.4.Semantic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 differs from "faithful translation"only in as far as it must take more account of the aesthetic value (that is, the beautiful and natural sound) of the SL text, compromising on "meaning" where appropriate so that no assonance, word-play or repetition jars in the finished version. Further, it may translate less important cultural words by culturally neutral third or functional terms but not bycultural equivalents and it may make other small concessions to the readership.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aithful"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that the first is uncompromising and dogmatic, while the second is more flexible, admits thecreative exception to 100% fidelity and allows for thetranslator's intuitive empathy with the original.5.AdaptationThis tis the "freest" from of translation. It is used mainly for plays (comedies) and poetry; the themes, characters, plots are usually preserved, the SL culture converted to the TL culture and the text rewritten. The deplorable of having a play or poem literally translated and then rewritten by an established dramatist or poet has produced many poor adaptations, but other adaptations have "rescued" period plays.6.Free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reproduces the matter without the manner, or the content withour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Usually it isa paraphrasesmunicate translation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