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的形态鉴别(4)
四种疟原虫镜下图(1)
![四种疟原虫镜下图(1)](https://img.taocdn.com/s3/m/26f4cf26336c1eb91a375dee.png)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PM
1.红细胞不涨大 2.滋养体致密,呈带状。 3.配子体数量不多 4.成熟裂殖体呈菊花状,虐色素 通常居中,裂殖子常为8个 5.虫体较小,小滋养体可见虐色素
PO
1.红细胞胀大或否 2.红细胞有锯齿状边缘 3.薛氏点明显,环状体期就出现 4.裂殖子常为8个 5.虫体各期都较卵圆形 6.不可见红细胞影子(厚血膜)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13:04:3412 December 202013:04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220. 12.12Sa turday, December 12,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3:0 4:3413: 04:3413 :0412/ 12/2020 1:04:34 P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04: 3413:0 4Dec-20 12-Dec-20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4分 34秒13 :04:342 0.12.12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4分 20.12.1 213:04 December 12, 2020
厚薄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鉴别
![厚薄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8a41bd9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e.png)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
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色素。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
(1)未成熟的裂殖体
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
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df96945aa32d7375a5178026.png)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3. 疟原虫生活史的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包括红外期(肝细胞期)、红内期与蚊体期三
个阶段: 红外期(肝细胞期):裂殖体、裂殖子; 红内期: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蚊体期: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子孢子) (一)红外期(肝细胞内)(Exoerythrocytic Stage) 这是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与裂殖子。 (二)红内期(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4. 蚊体期: 当配子体产生以后,必须要离开人体进入蚊子的蚊胃里头进行发育。否则会被 人体清除掉。进入蚊体内以后,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的方式发育成雄配子。 雌配子体,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发育成熟一个雌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之后形成合子,合子具有运动性,呈香蕉型,称之为动合子,成 熟的动合子可以从蚊胃里头穿过胃壁,到达蚊胃的弹性基底膜下,形成一个卵囊。 这是在蚊胃壁的弹性基底膜下的卵囊。每个卵囊内有数个孢子囊,孢子囊内进 行的是孢子生殖,这是孢子囊内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以后可以涨破孢子囊和卵囊,释放出来,这是释放出来的子孢子。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疟原虫检验技术(4)
![疟原虫检验技术(4)](https://img.taocdn.com/s3/m/313d74b269dc5022aaea00cc.png)
1.瑞氏染剂的配制 1.瑞氏染剂的配制
瑞氏染剂粉 甘油(中性) 甘油(中性) 甲醇(中性 甲醇 中性) 中性
0.2g
3ml 无中性的也可 无中性的也可) 3 (无中性的也可 97 ml
将瑞氏染粉放入乳钵中,加入甘油充分研磨, 将瑞氏染粉放入乳钵中,加入甘油充分研磨,然后 加入甲醇10 ,混合后倒入干燥、 加入甲醇 ml,混合后倒入干燥、清洁的棕色玻璃瓶 内,分次将甲醇倒入乳钵内,至乳钵内染剂洗净为止, 分次将甲醇倒入乳钵内,至乳钵内染剂洗净为止, 配制好的染液充分摇匀即可使用。 配制好的染液充分摇匀即可使用。
染色: ③染色:
• 快染:5:1(20%),5滴水,1滴染液(原液),染5分钟清水 快染: 20% 滴水, 滴染液(原液) 冲洗即成。 冲洗即成。 • 慢染:20:1(5%),20滴水,1滴染液(原液),染30分钟用 慢染:20: 20滴水 滴水, 滴染液(原液) 30分钟用 清水冲洗。 清水冲洗。 • 待片水干后镜检。 待片水干后镜检。
二、制片
1.薄血膜涂制 1.薄血膜涂制 2.厚血膜涂制 2.厚血膜涂制 • 薄血膜 厚血膜 标记处
1.薄血膜涂制: 薄血膜涂制:
1.薄血膜涂制 1.薄血膜涂制 (1)先用75%酒精棉球将耳垂消毒 先用75%酒精棉球将耳垂消毒, (1)先用75%酒精棉球将耳垂消毒,待酒精干后用采 血针迅速刺入耳垂近下端边缘处。 血针迅速刺入耳垂近下端边缘处。 (2)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向相对的方 (2)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向相对的方 向将耳垂轻轻挤压出血。 向将耳垂轻轻挤压出血。 (3)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 将它的左1/3 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 1/3的表面接触 (3)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将它的左1/3的表面接触 耳垂上的血滴(不要将玻片接触耳垂上的皮肤), 耳垂上的血滴(不要将玻片接触耳垂上的皮肤), 使一小滴血在玻片上。血量1 1.5mm .1/4火柴头 使一小滴血在玻片上。血量1-1.5mm3 .1/4火柴头 大小。 大小。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44f33c5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6.png)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形状颜色斑点胀大褪色薛氏点,红色,细小数多正常正常或稍紫茂氏点,红色,粗大数少正常或缩小正常齐氏点淡红色,微细正常或稍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褪色薛氏点,粗大数多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1个较薄无较小,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61或2个纤细无中等1个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颗粒中等1个较粗厚无大滋养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1个阿米巴样,常含空泡黄褐色,细小,杆状,散在分布较小1或2个圆形,空泡不显著黄褐色,细小,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较小1个带状,空泡不显著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较小1个圆形,空泡不显著棕黄色,较粗大未成熟裂殖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2个以上圆形或不规则,空泡消失黄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黑褐色团块状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深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或卵圆形,空泡消失棕黄色,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大小裂殖子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12~24个,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黄褐色,常聚集一侧小于正常红细胞8~32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较小黑褐色团块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花状,较大深褐色,常聚集中央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侧雌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深蓝色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棕黄色,散在雄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或淡红色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棕黄色,散在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疟原虫形态图片
![疟原虫形态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8762a3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9.png)
生命周期与传播途径
生命周期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包括在红 细胞内的裂殖生殖阶段和在肝细胞内 的孢子生殖阶段。
传播途径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蚊 吸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后,疟原虫在 按蚊体内发育成熟,当按蚊再次叮咬 人时,将疟原虫注入人体,从而感染 人体。
地理分布与流行区域
地理分布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和部分中 东地区。
针对疟疾高发人群,可选用预防性药物,如氯喹、甲 氟喹等。
治疗药物
一旦出现疟疾症状,应立即使用治疗药物,如青蒿素 类药物等。
药物选择
根据疟原虫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和当地流行病学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
控制传播媒介
01
02
03
防蚊措施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使 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 使用蚊帐等。
环境治理
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环境 ,减少蚊虫数量。
媒介监测与控制
定期监测媒介密度,采取 有效措施控制蚊虫传播。
THANKS
流行区域
全球每年有数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在某 些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疟疾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形态特征
• 由于我无法直接绘制图片,我将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示疟 原虫的形态特征。
03 疟原虫对宿主的影响
疟原虫对宿主的影响
• 由于无法直接展示图片,我将描 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疟原虫是 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具有细胞质 和细胞核。在显微镜下,疟原虫 呈现出多种形态,包括环状、双 环状、伸展和配子等。这些形态 在不同发育阶段有所不同,有助 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存和繁殖 。
通过将血液接种到适合疟原虫生长的培养基中,观察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确诊疟 疾,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
疟原虫形态
![疟原虫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c46aaff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c.png)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小杆状,黄褐色;恶性 疟原虫色素呈块状,黑褐色;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 砂粒状,深褐色;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
2、当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原虫时,此时应注意 观察全血膜有无恶性疟的配子体,如无可判 为间日疟,如有可判为混合感染。
3、当全血膜中出现少数环状体时,且形态不 典型,则最好间隔数小时后再取血检查,如 此时无间日疟则可判为恶性疟。 23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24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环状体
pvR 大小:约占RBC的1/3 部位:RBC里少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核:大、较松、两核少见 胞浆:较粗、不规则
pFR
约占RBC的1/5
RBC的边缘 、常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小、致密、两核多见
纤细、规则
42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的形态区别
pvR
pFR
PFR
43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色素的比较
•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8
薄血膜中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PVS)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 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 2.1 未成熟裂殖体 ( i核m开m始a分tu裂re又称sc裂h殖iz体o前nt期)
色素聚集成团块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 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解析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abeef8ad02de80d5d8408c.png)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 有茂氏小点。
大小: 较小。 胞浆: 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兰
色。 核: 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 色素: 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
色团块。
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S)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前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T)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数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 分布不均匀。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色或浅红色;疟色素
疟色素散在
围于核周
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区别
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 胞
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 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
虫体不规则,较大; 阿米巴样空泡明显; 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体小,圆形;空泡小; 早期疟色素细小,金 黄色,晚期结成块状, 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 浅兰色。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 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有时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常见多个同 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素: 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R)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a87c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8.png)
分子生物学鉴别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 技术进行鉴别,具有较 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免疫学鉴别
利用抗体检测、抗原检 测等方法进行鉴别,适 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
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疟原虫
具有红细胞内期和红细胞外期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以环 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为主。
血吸虫
具有成虫、虫卵和毛蚴等阶段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 肠系膜静脉中,虫卵随粪便排 出。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时,疟 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开始孢子 生殖阶段,形成孢子囊和配子
体。
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热带疾病 之一,每年有数亿人感染,导 致数百万人死亡。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和死亡。
疟疾对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 可导致流产、早产、生长发育 迟缓等。
并记录下来。
描述运动方式
观察疟原虫的运动方式,如是否有 鞭毛、伪足等运动器官,并描述其 运动特点。
与教科书对比
将观察结果与教科书上的疟原虫形 态特征进行对比,确保观察结果的 准确性。
04
疟原虫与其他寄生虫的鉴别
鉴别方法与标准
形态学鉴别
生物学鉴别
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 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
鉴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 宿主范围、传播途径等
形态特征。
鉴别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寄生虫样本,需要 进行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判断,
避免误诊。
05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
疟疾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周期性寒战、发 热、出汗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疟疾 。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红 细胞内是否存在疟原虫。这种方法对于确 诊疟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疟原虫形态鉴别
![疟原虫形态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920fac56f7ec4afe04a1dfe0.png)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缩小,有淡红色细小 的齐氏点(Ziemann’s); 2.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滋养体胞浆常呈带状,核呈条状,疟色素深 褐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 列成菊花状,疟色素常聚集于中央; 5.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 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小杆状, 在核周围较多
厚血膜上四种疟原虫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厚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从主要鉴别要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环状体
核较大,胞浆粗厚,常 有伪 虫体较大,胞浆呈阿米 巴运动,有薛氏点
核较小,常见2个核, 胞浆纤细 在末稍血不常见,虫体 呈不规整圆形,有黑色 疟色素团块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
Pv大滋养体与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裂殖体
2.1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 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色素聚集成团块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体几乎 充满红细胞
卵形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稍胀大,可呈卵圆形或边 缘呈锯齿(伞矢)状,薛氏点出现较早粗大,量多; 2. 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 滋养体胞浆常呈圆形,空泡不明显,疟色素棕 黄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 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列 不规则,疟色素常散在。 5. 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 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 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 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 虫多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T)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数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 分布不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 红血球: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大小: 较小,约为红细胞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有时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常见多个同 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素: 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R)
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
疟原虫在厚血膜中的形态
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区别
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 胞 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 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 胞浆:边缘清楚,不含空泡 疟色素:颗粒较多较粗,均匀散 在
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 胞的3/4 核:一个,延长呈带状,周围 无明显的不染色带 浆: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 疟色素:颗粒较少较细,分布
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12~24个,通 常16个,排列不规 则;疟色素常集于一 侧,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较小,8~36个, 排列不规则;疟色素 成团快状,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雌)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或椭圆,较大。 胞浆: 深兰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素: 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 有茂氏小点。 大小: 较小。 胞浆: 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兰 色。 核: 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 色素: 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 色团块。
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S) 前期 圆形或不规则;核分 裂为2个以上,空泡 消失;疟色素分布不 匀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小。 胞浆: 浅兰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 带。 色素: 黄褐色,散在分布。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雌)配子体 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浆: 深兰色。 核: 一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 色带。 色素: 黑褐色,密布于核 的周围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3. 被寄生的红细胞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 疟原虫发育至阿米巴样体,红细胞出现薛氏点 (Schuffner's dots)。 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 胞大小正常或稍微缩小,红细胞上有时见到茂氏 点(Maurer's dots)。
薄血膜中被疟原虫寄生红血球 形态特征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型,两端较尖; 核小,致密,深红色, 位于中央;胞浆深蓝 色;疟色素块围于核 周
薄血膜中小(雄)配子体 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 形;核大,疏松,浅 红色,多位于中央;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疟色素散在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核大,疏松,淡红色, 位于中央;胞浆浅蓝 色或浅红色;疟色素 围于核周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 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结构致密,在个别发育阶 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 3. 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 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 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
不均匀
间日疟与恶性疟鉴别要点
恶性疟原虫由于在发作间歇期,绝大部分疟 原虫要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发育,周围血液内 仅能发现环状体核配子体。因此,恶性疟在 发作期为最适宜的查血时间。 如在血膜上查见许多这样的小滋养体而 无大滋养体,可判定为恶性疟原虫。恶性疟 原虫粗大环状体与间日疟原虫的环状体相似, 较难区别。此时应依据血膜上有无其他发育 阶段的疟原虫来确定。 。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 浅兰色或淡紫红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核周可见不染色带。 色素: 黑褐色,疏松地分 布于核周围。
薄血膜中大(雌)配子体 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小于正常红细胞,圆 形;核小,致密,深 红色,偏于一侧,胞 浆深蓝色;疟色素散 在
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红 细胞 胀大色浅,薛氏点鲜 红色,细小,数多
恶性疟原虫被寄生红 细胞 大小正常,色稍紫; 茂氏点紫红色,粗大, 数少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R) 红血球:正常。 大小: 较大,约为红 细胞直径1/3。 胞浆: 环状,浅蓝色。 核: 红色,一个, 偶有二个。 色素: 没有。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体小,圆形;空泡小; 早期疟色素细小,金 黄色,晚期结成块状, 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 浅兰色。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 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中 性 白 细 胞
酸性球
血小板 红血球 淋巴球 大单核球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浆、核和疟色素。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 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大滋养体阶段, 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大 滋 养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 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 红色茂氏小点。 大小:较小。 胞浆:兰色,圆形,坚实,体积小。 核:一个,红色。 色素: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
薄血膜中大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 阿米巴样空泡明显; 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前 期 圆形,核分裂为2个 以上;疟色素集成团 快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 小点。 大小: 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 16个,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浅兰色。 色素: 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 边。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 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可见茂氏小点。 大小: 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6个平 均18~24个,排列 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 核红色胞浆兰色。 色素: 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