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设计
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课件
课下作业: 背诵《望天门山》 查阅作者其他作品 理解记忆中心思想
这节课,你有什 么收获?我们来 讨论一下吧。
课后作业
作业 内容
教材作业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自主安排 配套练习册练习再见4来自请大声、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气势磅礴大气, 因此在“中断”“至此”两处 要加重语气,表达出开
阔之意。
5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色?
•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译文: 两岸的青山相对而立,陡峭 险跋;向远处望去,一叶孤 舟从水天相接之处飘来。 • 赏析: 这两句诗构成一个整体,最 终使整首诗构成一幅优美的 画面。句中的“出”字具有动 态美,而最后结句中的“来” 呈现出一种由远及近的感受。
8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游历天门山 时所看到的美景以及长江流淌时 的辽阔,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 人生态度和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 爱。
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
目录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2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 门 山
3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 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 ),唐朝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 杜甫并称“李杜”。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3.学习《望天门山》的朗诵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难点
1.为学生带来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比喻《望天门山》的诗意。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
2.了解《望天门山》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步骤二:欣赏
1.老师诵读《望天门山》。
2.让学生跟读。
3.请学生分析诗句内涵和诗意。
步骤三:分析
1.让学生分组,自选一句诗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望天门山》的诗意。
步骤四:练习
1.讲解朗诵技巧。
2.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练习朗诵。
步骤五:巩固
1.学生自选一张图片,写一篇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小作文,配合图片展示。
2.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小作文。
步骤六:作业
1.复习《望天门山》的内涵和意义。
2.背诵《望天门山》。
五、教学资料
《望天门山》原文
《望天门山》注释
图片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唐代历史背景和李白的诗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歌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讲解朗诵技巧和练习朗诵,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创造的作品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加活跃和丰富。
最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课件
江
开
碧
词语解释:
水 东
至此:意为东流 的江水在这转向 北流。
流
回:改变方向。
至
此
回
新知讲解 根据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长江在冲破天门奔腾而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夹江对峙的群山激起了江水一片回旋。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开:撞开。
两 岸 青
词语解释: 两岸青山:分别指 东梁山和西梁山。
同学们,再见!
3.回:回旋,指江水的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查一查
望---- 看,往远处看。 开---- 断开。 至---- 到。 此---- 这里。 回---- 回旋。 孤---- 单独。 帆---- 船。
天 门
词语解释: 楚江:即长江。因为 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中
所以叫楚江。
断 楚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 间被水隔开。
●天门山:位于 安徽省和县与 芜湖市长江两 岸,在江北的 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 山。两山隔江 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所 以叫“天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等。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两山夹江对峙,像
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来。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 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 以叫“楚江”。
创作背景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 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 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 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 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 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望天门山》。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自然景观描绘。
-生字词汇掌握: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天门”、“中断”、“楚江”等,并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
-韵律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其次,关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对生字词的讲解和运用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词汇运用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环节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天门山》的内容和诗歌描绘自然美的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诗歌的奥妙。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望天门山》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诗句时,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深层含义,仍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山河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自然之美的。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去领略那里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重点理解“中断”“开”,感受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断开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想象长江水在天门山处回旋激荡的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体会“相对出”的动态感,仿佛青山在向自己走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想象孤帆从太阳旁边驶来的画面。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山水的雄伟壮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天门山所表达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动词的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6.拓展延伸介绍李白的其他山水诗,如《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赏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天门山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听师范读,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的练读。
(1)做手势读(2)叠读(3)男女生读一句,全班齐读。
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
4.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
(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提示:读古诗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尝试叠读,怎么读呢?就是你们每读一句,老师重复后面的三个字。
(3)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
好停顿。
能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好古诗活动意图说明:优秀诗作是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
学习古诗,首先必须会读。
朗读先于义理,需要放声读。
熟读成诵,是习得古诗之道,是培养、呵护民族精神之道。
环节三: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指向目标1,2)1.默读古诗,用笔圈出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3.学生思考: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汇报4.根据“断”,想象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说说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预设: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
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和“楚江”“碧水”各指什么?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聚焦“断”“开”想象画面。
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
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感受天门山山水的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的豪迈激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向往之情。
3、透过诗中描述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和形象思维潜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孩子们有没有玩过闯关游戏?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闯关,大家有没有信心成为闯关之王呢?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看看这的景色怎么样?(出示天门山图片)2、现在请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看到图片的的感受?(很美、漂亮、犹如仙境)3、大家知道这是哪的美景吗?对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一起去《望天门山》(师板书:望天门山)4、同学们,“望”是什么意思?释题:“望”远远地看,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远望的感觉。
二、介绍背景,走进作者1、同学们,那你们一起告诉老师,谁在望天门山?2、那谁又知道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望天门山》呢?3、看来这个问题对于同学们有点难!那就由老师把李白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师说:李白才华横溢,满腔热情,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他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干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实现抱负,他25岁离开家乡,一年之后来到天门山,当时文武百官都在为皇帝举荐青年才俊。
而天门山离南京就几十里路而已,很快,他的抱负就能实现。
多么高兴,多么激动。
当他看到高大雄伟的天门山,波澜壮阔的楚江,便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了。
于是,他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望天门山》)。
三、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到底望到了了怎样的景物呢?翻开课本,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解读教材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古诗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份量。
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我们,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诗总有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知从何解读这精辟的词句,不知该如何地去把握文本教授的尺度,那么,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一,文本解读:《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描写山川的气势。
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
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三,教法设计: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
”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抓住了诗歌的两条主线,一条是静态的诗歌美,一条是静态的诗歌美,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吟唱诗歌,创设意境之美。
这首诗重在写景,融情于景。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在古代,诗人写诗常常配以动听的旋律之后唱出来,谓为吟唱。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这首诗配以旋律唱出来,我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创设一种优美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知识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
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
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
(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爱游山玩水吗?(生激情高昂的说太爱爬山了)都去过哪些山?(指生说:泰山,梁山,赤眉山,黄山,五莲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指生介绍李白,然后出示资料。
3.他还去过一座山,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介绍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同学们,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出示资料。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教学过程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板书)4.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
(教师板书:望)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
(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3.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第【1】篇〗一、课前:读有关长江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二、开课: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1、师生同默;2、简介李白;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四、评读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六、拓读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
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二、合作交流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投影仪
-白板
-教学PPT
-纸质教材《望天门山》
-打印机(用于打印相关资料)
课程平台:
-校内外网络教学平台(如学校自建的OLE平台)
-电子教材和阅读软件
信息化资源:
-与《望天门山》相关的视频资料
-古诗朗读音频文件
-字典或在线词典工具
-古诗学习网站或在线课程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望天门山》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掌握了基本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汉字认读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这些已有知识的运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的内容,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深化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1.在导入新课时,虽然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认知仍较为模糊。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提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望天门山》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望天门山》的重要性和意义。
-拟人:如“碧水东流至此回”,拟人化江水似乎有意识地绕道而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4.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课题。
2.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背诵古诗:学生齐声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古典文学的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诗句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意4.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并解题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
(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
望,是观看。
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1、读准读通(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
(找两个同学)(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指名两名同学朗读)(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
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
(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五、学生自学古诗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
望:就是观看,欣赏。
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八、作业:1、背诵《望天门山》2、默写《望天门山》【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预习内容设计: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
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
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3、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三首诗,学习《望天门山》中的生字、词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难点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
今天,我们举行一场小组背古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得最多。
(生背) 2.看来,同学们会背的古诗还真不少。
今天,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三首古诗,一起来听一听,读一读。
然后说说你读完古诗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播放三首诗,学生跟读。
(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
5.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望天门山)释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二、合作交流,理解诗意1.生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导学生书写:断、楚、至、孤、帆。
(3)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圈画出自己不懂的诗句。
2.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诗句,相互讨论。
三、强化诵读,感悟诗情1.指名个别朗读,小组诵读。
2.教师示范读,课件播放并配上诗句的图象,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1)根据诗意,并结合课件画面,想象诗中的景色。
(天门山隔江对峙,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而下,被峭壁阻隔回旋激荡。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重点掌握“断”“孤”“帆”的正确写法,体会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感悟汉字的文化。
3.学生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初步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生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文资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出示甲骨文。
2.简介天门山。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诗即歌”,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古诗。
(2)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
(3)师生叠读。
(4)师以歌诀体的形式范读,体会音韵美。
2.“诗即画”,赏景品“色”
(1)生默读找出诗句中的景物。
(2)集体交流。
(3)强调“楚江”。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1.观水。
(1)出示第一句诗句。
(2)聚焦关键字“断”、“开”。
(3)教学“断”“孤”“帆”的书写,体会汉字文化之博大。
(4)感悟楚江的气势。
(5)指导朗读。
2.赏山。
(1)出示第二句诗句。
(2)品味“回”的含义。
(3)感受天门山的雄伟气势。
(4)男、女生赛读。
3.悟情。
(1)学习第三句诗句。
a.创设情境理解“相对”。
b.体会作者心情。
c.指导学生读诗句。
(2)走进李白的内心。
a.出示“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b.导入第四句诗句。
c.体会作者心情。
d.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1.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2.拓展延伸,对比朗读。
3.集体吟诵诗歌。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天门山,并把这首诗工整的默写在画上。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断孤帆
景情
学习小提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油吧!孩子们。
向着目标前进,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