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邓宏文

合集下载

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空间知识体系及自己的看法

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空间知识体系及自己的看法

学号:2006130035姓名:陈龙成绩:基准面和可容空间基本知识体系及自己的看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和相分异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和组合类型发生变化[1]。

基准面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可容空间是与基准面密切关联的概念,本文总结出了基准面及可容空间的基本知识体系,同时就基准面和可容空间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基准面和可容空间基准面和可容空间都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

特别是基准面这个概念,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最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是要划分出层序的上升和下降旋回。

而可容空间却是和基准面直接关联的概念。

T.A.Cross(1994)引用并发展了Wheeler(1964)提出的基准面概念,分析了基准面旋回与成因层序形成的过程-响应原理。

基准面(Baselevel)并非海平面,也不是一个相当于海平面向陆延伸的水平面,而是一个相对于地球表面波状升降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发生变化的[2]。

可容空间是指位于基准面之下的、沉积物表面与基准面之间可供潜在沉积物充填的全部空间[1]。

可容空间包括早期未被充填遗留下来的老空间和新增可容空间。

可容空间又称可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容存空间,它是与基准面相伴存在的一个客观事物。

新增可容空间是指在沉积物沉积的同时新形成的可供沉积物充填的空间[7]。

可容空间是与基准面相伴随而存在着的,可容空间的增加与减少直接受控于基准面的升降和基底构造沉降。

学号:2006130035姓名:陈龙成绩:图2.基准面与可容空间示意图2.为什么提出基准面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影响层序地层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海平面、构造沉降、沉积负荷补偿、沉积物补给、气候、沉积地形等因素。

宝浪油田三工河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宝浪油田三工河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1 1 超短 期基 准面 旋 回的识别 .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低孔、 特低渗储层 , 多期砂体 的垂 向叠 置和 侧 向迁 移形 成 厚 层 状 复 合 砂 体 , 砂 体内部夹层等渗流屏障分布复杂 , 储层 非均质性 强[ 。高分 辨层 序地 层 理 论认 为 , 准 面旋 回及 1 ] 基
识别标 志[ ] 2 。依 据 曲线分 析 短 期旋 回 的退 积 式 叠加 和三套稳 定 分 布 的煤层 , 含 油层 段 划 分 为 将 4个 不 对 称 短 期 旋 回 , 别 为 MS 1 MS 2 分 C、 C、
MS 3 MSA( 3 。 C 、 C 图 )
宝 6 l 宝5 9 _0 _
维普资讯
20 0 7年 3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 T O E M E L  ̄Y A D E G N E I G E R L U G O ( N N IE RN
第2 1卷
第 2期
文章 编号 :6 3 2 7 2 0 )2 0 3 5 1 7 —8 1 (0 7 0 —0 1 —0
收 稿 日期 :0 6 9 8 改 回 日期 :0 7一O —1 2 0 —0 —2 ; 20 1 9
1 基 准 面 旋 回 的识 别
沉积相 研究 表 明 : 宝浪 油 田三 工 河 组 为 浅 水 缓 坡 沉 积环 境 , 下 岸坡 宽 阔 , 下 分 流 河 道 发 水 水 育 , 典 型 的浅 水 缓 坡 粗 粒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积 。 为
上变细的正韵律或复合正韵律 , 反韵律不发育。 依据岩性标 志 和测井 曲线组 合 特征可 以进行
取 心井 单井旋 回的识别与 划分 。
1 2 测井 曲线叠 加样式 分析 短期旋 回 .

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1、进积单元边界识别
3、进积/加积单元边界面对比
2、进积方向识别
LS
4、进积单元内绘制相的几何形态
LS
LS
LS
Pattern Recognition
Seaward Stepping 6 5 4 3 2 5 4 A 3 2 1 Ai Bi > Ai = SS Bt > At = SS Bi < Ai = LS Bt < At = LS Initiation (i) At Termination (t) Vertical Stacking Landward Stepping
Tentasive scheme for dynamic correlation of stratigraphic units across evironments through time,using patterns of thinning/thickening and symmetry reversals recorded by progradational events.
B
Method for recognizing two-and three dimensional stacking pattern by comparing the initial and terminal facies of successive progradational units
4
Map Facies Geometries w ithin Progradational Units
旋回级次
短期旋回的概念
最短期的地层旋回是符合沉积相序或相组合基
本定律(Walther定律)的进积/加积的地层单元,
即成因地层单元,也可以称作成因层序(Cross 1994)。

东营三角洲高频旋回划分与浊积砂体预测

东营三角洲高频旋回划分与浊积砂体预测

东营三角洲高频旋回划分与浊积砂体预测方勇;邓宏文;郝雪峰;陈狄;晁静【摘要】笔者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利用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三角洲内部基准面旋回的各种界面识别,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对比研究,最后分析三角洲各期基准面旋回和浊积砂体的分布规律,从而对东营三角洲的岩性油气藏进一步勘探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04(028)006【总页数】5页(P504-508)【关键词】东营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学;浊积砂体【作者】方勇;邓宏文;郝雪峰;陈狄;晁静【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营,257200;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营,257200;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营,257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东营三角洲位于东营凹陷东部,是东营凹陷下古近系沙河街组重要沉积体系之一,面积约500 km2(图1)[1]。

东营三角洲形成的浊积砂体岩性圈闭是胜利油田沙三段重要的勘探目标之一。

近几年平均每年发现的岩性圈闭石油储量在千万吨以上。

对东营三角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发展促进了东营三角洲的研究和油气勘探,但三角洲的高分辨率等时格架研究开展较少,从而限制了对东营三角洲的发育特点和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意义的岩性圈闭分布规律的研究。

图1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沉积体系分布示意地层记录中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记录了相应级次的基准面旋回。

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位置的变化产生的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物过路时形成的非沉积和沉积欠补偿作用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响应。

每一级次旋回内必然存在着反映相应级次基准面旋回所经历的时间中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变化的“痕迹” [2]。

以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这些"痕迹"识别基准面旋回,对三角洲的各个旋回进行重新认识,并在各旋回内部分析浊积砂体的可能分布及其分布位置,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东营三角洲的岩性圈闭开展进一步的勘探和研究。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邓宏文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邓宏文

7 MFS
feet
Short-Term Cycles in Bay-Head Delta Facies Successions, Bay Facies Tract
Feet
13660
13670
13680
13690
0 2 Bed set thickness (ft)
Decreasing preservation of geomorphologic elements
C-湖泊边缘 (绿河组上部)
D-开阔湖泊 E-湖泊边缘泥坪相序 (绿河组上部) (绿河组中部)
图 6-3 湖泊边缘和开阔湖相域的相序特征
埕岛油田馆陶组
Accommoda tion-Controlle d Diffe re ntia tion of Ge omorphic Ele me nts
哥伦比亚中MAGDALENA盆地
沉积物体积分配引起的旋回对称性的变化
Cusizna
Pre-Existing Cross Section of Mirador Formation, Cusiana Field
W-400 W-1300 W-1100 W-700 W-200 W-201 8 6 5 3 SB/TS SB 3 SB SB SB 1 1 0 0 km 3 1 3 2 2 3 5 6 1 6 5 4 4 3 2 1 3 2 4 3 1 6 5 4 2 3 6 5 4 3 8 8 7 5 8 W-1200 W-100 W-1700 W-800
MLM OG 50 CRS NMM 40 NMM 40 CRS 30 TRXS 30 NMM BSi WRS 20 CRS PS 10 10 TRXS TRXS PS 20 CRS CRS PS MM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邓宏文5ppt课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邓宏文5ppt课件
. 八道湾组

7井
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11 1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1 1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4 11
14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1
11 11 14
11
14 11
11
14
11
14 11 14
14
13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2 14 14 12 14 12 14 14 14 14 14 14 14 12 12
12 14 14 14 14 14 12
14 12 14 14 14 14 14 11 44
高36—23—40—80—樊121—115井沙三段沉积相对比剖面(NS)
分流河 道为主
河口坝 发育
.
16
三 隐蔽圈闭成藏条件分析
.
17
浊积岩成因的岩性油气藏:
1、排烃条件:受控于流体压力,欠压实带(异常高压带) 2、排烃效率:浊积岩体厚度、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 3、储集体条件:物性条件 4、与烃源岩配置条件
.
1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体分布图
郑408古冲沟
利561 郑411
坨121古冲沟
利98
坨122 坨124
坨71 坨深1 坨76坨73
盐16古冲沟 盐18古冲沟
盐20
永85 永921
永922
.
14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1.论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学派,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键不同点,着重从其形成机制、模式和研究方法论述。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Cross领导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成因地层研究组为代表提出的,邓洪文教授首次将该理论体系在国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后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就是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通过对层序地层基准面的分析,运用精细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由于时间分辨率的增加,地层预测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并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岩石物理模型。

1.理论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重新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简介:作为对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体进行研究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成因层序,即以等时面为界的时间地层单元,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层基准面或平衡剖面理论。

地层基准面为一抽象的、动态的非物理界面它是海平面、古构造(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物源及沉积物供给速率、古地理等多种影响因子的函数。

基准面位置运动轨迹及方向、波动振幅及频率随时间而变化,并能准确地、动态地反映空间及沉积过程。

基准面在变化中总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

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理解为时代域)保存下来的一套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面为界,因而为一个时间地层单元。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邓宏文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邓宏文

198.25
199.25
200.25
201.25
641.6 1250
643.6
SH 6
SHG2
645.6 1300 1250
1200
1250
SH 1
641.6
643.6
645.6
胜海古2井区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主体河道分布图
647.6
647.6
注: 本图 底图为 T0反射 层构造 图
201.25 1350
20 T RXS
PIS T RXS LAXS 0 PIS
A-高可容纳空间
60 TRXS 40 LAXS
20 TRXS 0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1 上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MLM OG 50 CRS NMM
40 CRS
30 NMM BSi WRS
20 CRS PS
T RX S 10
MM 40
NMM CRS PS 30 T RX S
198.25
199.25
200.25
1、经典层序地层学不适用河流沉积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河流地形、河流要素的变化与可容纳空间 3、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成因地层单元)
4、可容纳空间与河型特征 5、决口扇的层序地层位置—基准面下降期
(与高位三角洲的层序地层位置对比)
6、河流相层序地层识别标志
20 CRS
PS
10 T RX S
MS
LAXS 0 PIS
feet
A-高可容纳空间
0 PIS MLM BSi
feet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2 下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LAXS 40 PIS
MS
35 PX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的基本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的基本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的不完全对称亚类型;C2.近完全—完全对称亚类型(实际资料来自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
图4-4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常见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结构
A1..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亚类型;A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亚类型;C1.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
C2.近完全—完全对称型(实际资料来自济阳盆地胜坨油田胜一区沙河街组二段)
图4-6 湖底浊积扇沉积体系中常见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结构类型
A1.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B1.低可
容纳空间向上变浅非对称型;B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非对称型;C1.近完全—完全对称型;
C2.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
(1)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
此类型以层序中仅保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则处于侵蚀冲刷状态而具有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旋回结构,以及层序的底、顶界面都为冲刷面为显著特征。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此类型均可广泛发育,虽然沉积微相、沉积构造和物质组分的组合特征不一样,但由粒度变化显示的沉积序列非常相似,其共同的特点为:A.仅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表现为冲刷间断面;B.层序底界面为冲刷面,向上以发育变细的沉积序列显示“变深”的半旋回结构;C.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非常充沛的条件下;D.按岩性组成特征和保存状况,可细分为低可容纳空间和高可容纳空间两种亚类型:
图4-12 尤塔盆地绿河组河流-三角洲-湖泊体系体积划分
与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对称性变化
(据邓宏文,1995.略作修改)
2.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短期旋回是根据野外剖面露头、钻井岩芯或测井曲线等实际资料所能识别的较小成因地层单元(表2-1),此类层序以Ⅴ级界面为层序边界(表2-6),与Vail的Ⅵ级旋回或准层序级别相当,厚度为数米至十数米级,时限跨度为0.1~0.5Ma,一般由数个具相似结构和岩性组合的超短期旋回层序叠加而成,个别与单个超短期旋回层序相当。在沉积序列上,通常为若干个微相叠置所构成的相组合和相序,可明确指示沉积环境变迁的方向。层序的结构类型和分布模式与超短期旋回层序基本一致(图4-2至11),亦可细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3类基本层序,以及低或高可容纳空间,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等7个亚类型(图4-1),显示此类层序的形成与超短期旋回层序有着相似的地层过程和沉积动力学条件。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郑荣才;彭军;尹世民【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0(018)003【摘要】以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比值)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分布规律,最终提出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的标准层序模式。

有意义的是,上述理论分析结果与四川、鄂尔多斯和辽河等盆地中的中、新生代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The sedimentary dynamic analysis of sequence structure and stacking pattern of base- level cycle i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 contents to integrate and apply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high -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process - response dynamic principles as atheoretical basis, middle term base- level cycle as a period and short term base - level cycle as a genetic strati-graphic unit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quence structure , the sequence stacking pattern, the ratiovariation of accommodation space to sedimentary alimentation(A/S), the rise or fall range of base- level and thesedimentary dynamic condition. It shows thatthe short term base - level cycles with different sequence structureand stacking pattern distribute regularly in the middle term base - level cycle, and suggests the standard section ar-chitecture of the middle term base - level cycle. It is very significance that the sedimentary dynamic analysis on thesequence structure and stacking pattern of short or middle term base - level cycle in terms of theory mentionedabove 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application aspects of the high -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Mesozoicor Cenozoic terrestrial stratigraphy in Sichuan Basin, Ordos Basin and Liaohe Basin and so on and provesthat the theoretical systerm and the analytical technology of the high -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com-pletely adapted to employ the sequence research of the Mesozoic or Cenozoic terrigenous oil - bearing basins devel-oped widely in China.【总页数】7页(P369-375)【作者】郑荣才;彭军;尹世民【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成都 610059;西南石油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四川自贡 6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与沉积演化: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 [J], 孙雨;马世忠;闫百泉;赵慧;于利民;丛琳2.短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与储层物性变化模式关系研究--以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为例 [J], 杨华;田景春;夏青松;倪新锋;张翔;聂永生;窦伟坦;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3.准噶尔盆地红车地区克拉玛依组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与沉积微相展布 [J], 王雅宁;张尚锋;陈轩4.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及沉积-层序响应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 [J],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张成弓;程立雪;彭传利5.海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基准面旋回划分及砂体叠置样式分析:以西江W油田珠江组为例 [J], 梁旭;范廷恩;胡光义;陈飞;王海峰;范洪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旋回对比技术在河流相地层细分对比中的认识:以南美E油田白垩系储层为例

旋回对比技术在河流相地层细分对比中的认识:以南美E油田白垩系储层为例

旋回对比技术在河流相地层细分对比中的认识:以南美E油田白垩系储层为例徐睿【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5(34)2【摘要】河流相地层细分对比一直是个难点,目前主要使用的对比方法为基准面旋回对比和沉积旋回对比,两者一为动力成因,一为表现形式。

基准面旋回对比具有较好的等时性,其中长期旋回和中期旋回可以通过沉积组合来识别,但短期旋回受到异旋回影响难以识别。

在开展地层对比时,采用基准面旋回对比和沉积旋回对比有机结合、分层次逐级对比的方法,以最大洪泛面位置发育的分布稳定的泥岩为标志层划分油层组;根据砂体叠置样式划分中期旋回对应砂层组;在中期旋回约束下,充分考虑相变特征,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作为指导、以沉积旋回为重点划分小层。

以南美E 油田白垩系储层为例,采用此方法将储层划分为2个油层组,9个砂层组和50个小层。

通过此方法划分的地层格架内砂体平面展布与工区背景物源方向基本一致,比较精准。

【总页数】6页(P36-41)【关键词】基准面旋回对比;沉积旋回对比;河流相【作者】徐睿【作者单位】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31【相关文献】1.河流相储层基准面旋回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以港西一区1断块为例 [J], 陈留勤;田昌炳;胡水清;王继强;丁亚军2.河流相储层细分与对比中存在的问题 [J], 渠芳;陈清华;连承波;郝志伟;张军涛3.河流相沉积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研究——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J], 高志勇4.油藏开发阶段河流相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 [J], 龙国清;韩大匡;田昌炳;刘卓;王守泽;段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流相沉积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研究——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

河流相沉积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研究——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

收稿日期6282;改回日期6223;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高志勇,男,年生。

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

电话2683;zy x@63。

河流相沉积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研究——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高志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CN PC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内容提要:通过详细分析曲流河沉积动力学特点,在四川中部须家河组建立了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模式。

曲流河沉积中可发育粒级向上变细准层序,也可以发育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

辫状河准层序表现为粒级向上变细、河道水体向上变浅的准层序,而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不发育。

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是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在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或决口河道沉积中,准层序界面为暴露过泥岩与上部洪水期的暗色泥岩间的界面。

将河流相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进行精细的分析与对比认为,二者在层序地层学级次划分中时限相当,发育时间为0.01~0.05M a;二者的界面是相同的,均为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或者是暴露过泛滥平原泥岩、根土岩等。

河流相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其实是相同时间内沉积的一套相同的沉积体,二者的不同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在曲流河短期基准面升降变化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沉积物总是相对河水位是向上变浅的,由位于河水面以下的河道或边滩砂体向上变浅至河水面之上的天然堤、泛滥平原泥岩,此相序特征也正与准层序向上变浅的定义相同。

关键词:须家河组;河流相;准层序;短期基准面旋回 国外学者对河流相地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近海环境中,通过海相夹层来揭示陆相地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并没有摆脱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中关于海平面升降控制层序发育的思路(W right et a l .,1993;Shan ley et a l.,1994)。

在国内,针对河流相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前人或是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模式进行大单元的分析(张周良,1996;池应柳等,1998;国景星等,2003),或是运用基准面旋回变化特征对局部地区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邓宏文等,1997;郑荣才等,2004),但是对河流相沉积中准层序进行精细的描述与垂向、横向上分布规律研究则很少有报道,当然这也是难点所在(薛良清,2000),同时,针对河流相沉积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研究更是很少有学者涉及。

稀疏井区辫状河三角洲地层精细对比:以惠州凹陷HZ-A油田文昌组为例

稀疏井区辫状河三角洲地层精细对比:以惠州凹陷HZ-A油田文昌组为例

稀疏井区辫状河三角洲地层精细对比:以惠州凹陷HZ-A油田文昌组为例葛家旺;朱筱敏;黄捍东;宋爽;周清波;董小云【摘要】The oil producing interval of braided river delta reservoir of the HZ-A oil field is buried at the depth of more than 3500 m.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frequency seismic data, sparse wells distribution, and big sand-body thickness variation in target zones, which lead to great difficulties i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n this paper, an integrated and practical method of isochronous correlation is put forward. Specific step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re achieved from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provenance and catchment system;Second, based on precise well-to-seismic calibration and fine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three-order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sub-layer correlation trend are obtained; Based on geophysical inversion, an inversion method for small-scale correlation is proposed to the sub-layer division and contrast;Finally,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ory combined&nbsp;with the correlation of fluid propertie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sequence is applied to logging cycle division from big to small, and the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sand body correlation of target interval is accomplished.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sub-layer division and contrast. Advantag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for fine-scale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braided river delta in the HZ-Aoilfield.%HZ-A油田产油层段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砂岩储层,现今埋深超过3500 m。

6高分辨层序地层

6高分辨层序地层
面的一个上升与下降旋回被称之为基准面旋回。一个基
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保存
下来的岩石构成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 等时面为界面,因而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时间地层单元。
地层基准面原理
( 2 )基准面的这种旋回性升降运动控制着可容空间的变化,进 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发生与交替,从而使得地表各处可 有四种作用状态: ①当基准面位于地表之上时,可容空间出现,地表将发生沉积作 用; ②当基准面位于地表之下时,可容空间消失,地表将发生侵蚀作 用; ③当基准面与某处地表相重合时,地表既不发生沉积作用也不发 生侵蚀作用,而是发生由沉积物过路产生的非沉积作用; ④当基准面位于地表以上,且沉积物供给严重不足时,将产生饥 饿性沉积或非沉积作用。 因此,在一个完整的基准面旋回及可容空间的增加与减小过程中 ,地层记录可以由代表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完整地层旋回组成,或 由不完整的半旋回及反映侵蚀或间断的界面,即“岩石 +界面”的 形式表现出来。
地层基准面原理-概念及作用原理
我们认为基准面作为两种动态地质作用过程(沉积和侵蚀)之间的平衡面 (临界面),它应该是动态的,由于影响侵蚀与沉积作用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发 生变化的,基准面的位置和形态也应该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发生变动的。
地层基准面原理
(1)基准面在变化中总是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单向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与下降旋回,这种基准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是对地层记录中反映基准面变化旋回的时间地层单元 进行二元划分。 关键是识别地层中多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和等时对比; 核心内容为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对应 A/S 比值的变化,在相同沉积体系 域或相域中发生的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和相分异作用,及其所导致的沉积物
保存程度、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时沉积体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

第18卷 第2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O IL&G A S GEO L OG Y1997年6月 收稿日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邓宏文 王洪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李小孟(胜海项目经理部,山东东营257000) 济阳坳陷北部胜海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是以冲积河流相为主的沉积。

利用岩芯资料的高分辨率,划分基准面短期旋回,分析相序特征;应用岩芯标定,建立测井资料的基准面旋回响应模型;通过井震对比,划分基准面中期旋回,并分析各地震相的地质意义。

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河流层序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预测主要产层段储层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 基准面 旋回 高分辨率 对比 河流相 储层预测第一作者简介 邓宏文 女 50岁 教授 沉积学与储层预测关于基准面的概念、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及其导致的同一沉积体系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和相分异作用,以及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技术,作者已在数篇文章中论及[1~2],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论述如何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运用钻井和地震剖面识别基准面旋回并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

济阳坳陷北部胜海区馆陶组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以块状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上段则以细砂岩、粉砂岩与棕红、灰绿色泥岩互层为特征。

由于馆陶组上段为冲积河流相为主的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大,地层对比十分困难。

地震剖面多表现为水平、近于平行的强弱振幅交互的反射特征,很难依据地震反射几何形态及反射终止类型,进行层序分析和地层解释。

因此,馆陶组上段分析首先以钻井取芯资料、测井曲线为基础识别基准面旋回,然后进行井震对比确定地层层序界线。

之后,进行全区追踪对比及地震相的地质解释,进而对储层分布及储层类型进行预测。

1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根据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可在馆陶组上段识别出3种规模的地层旋回,即长期、中期、短期旋回,其分别响应相应级次的基准面旋回。

河流相储层基准面旋回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以港西一区1断块为例

河流相储层基准面旋回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以港西一区1断块为例

[ 键 词 ] 港 西 油 田 ; 明化 镇 组 ; 河 流 相 储 层 ;基 准 面 旋 回 ; 沉 积 演 化 关 [ 图分 类 号 ] T l 1 3 中 E 2 .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5 (0 )1 0 2 — 5 文 00 72 2¨ 0— 0 0 0
[ 要 ] 以 地 质 、岩 心 和 测 井 等 资 料 的 综 合 分 析 为基 础 ,结 合 自然 伽 马 曲线 频 率 分 析 结 果 , 对 港 西 油 田 一 摘
区 l断块 新近 系 明 二 段 ( Nm2 油组 河流 相 沉 积 进 行 基 准 面旋 回 划分 与 对 比 。Nm2油组 可 以 划 分 为 2 ) 2个
埘 比和沉 积微 相研 究 ,为后期 储 层地 质建 模 和数 值模 拟研 究提 供 可靠 的地 质基 础 。
基 准 面 旋 回划 分 与对 比
受基 准 面旋 回变 化控 制 的可 容纳 空 间与 沉 积 物供 应 速 率 之 比 ( 8 比值 ) 决 定 了可 容纳 空 间 内沉 A/
积物 的堆 积 速度 、保 存程 度 和 内部结 构特 征 ,因此 ,基准 面旋 回变 化 造 成 地层 结 构韵旋 回性 发育 特 征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汉石油学院学报 ) 21年 1月 江 0 1 0
J u n l fOi a d Ga l eh oo y ( . P ) o r a : l n sT c n lg J J 1 o
第3卷 3
第 1 期 0
Oc. 0 Vo. 3 No 】 t2 I I 13 .0
河道 砂 体切 割叠 置 ,导致 地层 划 分对 比难 度加 大 ,对 于砂 体展 布规 律认 识不 清 。在 油 田开发 r后 期平 面 } 1

第七章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第七章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和级次分析 是以地层基准面为参照格架的多级次地 层对比的关键。与海相层序地层学中的 层序特征一样,基准面旋回也具有多级 次特征,可以划分出巨型旋回、长期旋 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更短期旋回 等。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根据邓宏文等人的研究(邓宏文等, 1998,即单一相物理性质的 垂向变化,垂向相序和相组合的变化、 旋回的叠加样式、地层的几何关系等。
旋回等时对比技术
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是同时代地层与 界面的对比,不是旋回幅度和岩石类型 的对比。一个完整的基准面穿越旋回及 与其伴生的可容纳空间的增加与减小, 在地层记录中由代表二分时间单元(每 部分分别代表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完 整的地层旋回组成,有时仅由不对称的 半旋回和代表侵蚀作用或沉积作用的界 面构成。
基准面的概念及基准面与可容纳空间之间的关系(据Cross)
基准面可以看作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 求其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要达到这个平衡, 地表要不断地通过沉积或侵蚀作用,改变其形态向更靠 近基准面的方向运动。
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之间的比值 (A/S)决定了在可容纳空间内沉积物的实际堆 积保存速度及内部结构特征。如对于陆相湖盆来 说,当沉积物补给速度大于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 度时(A/S<1),湖岸线向盆地方向退缩,地层 呈进积叠加样式;当沉积物补给速度小于可容纳 空间的增加速度时(A/S>1),地层呈退积叠加 样式,湖浸作用发生;当沉积物补给速度等于可 容纳空间的增加速度时(A/S=1),地层呈加积 叠加样式。由于A/S比值变化导致的沉积物叠加 样式的变化在高分辨率地震、测井及录井剖面中 均可清晰地反映出来。
利用低级次旋回特征在局部进行地层对比,可以建 立更高分辨率的地层格架,为地层格架内部结构特征的 精细描述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章 层序划分

第三章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

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

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

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

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

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

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

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

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翟爱军,1999郑荣才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

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

基准面旋回对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的控制作用——以枣园油田孔一段枣Ⅱ-Ⅲ油组为例

基准面旋回对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的控制作用——以枣园油田孔一段枣Ⅱ-Ⅲ油组为例

基 准 面 旋 回 对 河 道 砂 体 几 何 形 态 的 控 制 作 用
— —
以 枣 园 油 田 孔 一 段 枣 Ⅱ一 Ⅲ 油 组 为 例
张 昌民 , 太举 李 少 华 熊福 均 尹 , ,
( . 江大 学 ;. 1长 2 四川石 油 管理局 测 井公 司)

要 : 园油 田孔 一段 枣 Ⅱ一 Ⅲ油组 的储 集层为 一套 冲积扇上 的河道 沉积砂 体 。在 枣 Ⅱ和 枣 Ⅲ上 、 枣
下两部分 中识别 出 3个 长期基 准 面旋 回 、 1 中期 旋 回 , l个 每个 中期 旋 回由 1 ~5个短期 旋 回组成 。短 期 地层 基 准 面旋 回 分为低 可客 空 间旋 回和 高可容 空间旋 回 2种 类型 ,代 表 2种特 征 不 同的河道 砂
体 。中期基 准 面旋 回分为不 对称和 对称 2种 类型 。 长期旋 回 内部 的 高可容 空 间部位 以泥质沉积 为主 ,
b s e e c ce r e o nz d i a a d Za ae l l y lsaerc g ie n Z o1 n oⅢ rsr or.a d ec d e tr c cei c mp sd o n v I eev i s n ah m d —em y l s o oe fo e i l
t ve s or—e m s e e y ls ho ttr y ls c n be d v d d i o i h a o c o m od to pa e o f h tt r bae lv l c ce .S r—e i m c c e a i i e nt h nd l w a c m g ai n s c c ce hih r pr s n 、 i so h nn lsnd bo isw ih dfe e tc a a trsi s v lsw c e e e tt Vo k nd fc a e a d e t i r n h rc e t ,M i d e tr y lsc n b i i c d l —e m c ce a e casf d i t s mm er n s m m e r y e .S d m e t t hih c o m od to sa e f l g t r c ce r lsi e n o y i ty a d ay t t p s e i n s a g a c m y ai n tg o on -e m y l ae m any m ud. w i i l h nn li s re n、W ih t s o he l ng tr s e l t ai o i t o i l t snge c a e n e t d i h t he r e f t o —e m bae lve , he r to fw d h t i t i k e sofsnd bo i si r a e nd snd c t n e r a e , hc n s a d e nc e ssa a on e td c e s s

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复合点坝分布模式

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复合点坝分布模式

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复合点坝分布模式梁宏伟;何彬;范子菲;赵伦;吴胜和【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6)012【摘要】在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和应用构型正演模拟方法对大井距间复合点坝进行精细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原理,对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不同旋回阶段复合点坝分布样式的差异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复合点坝分布模的影响因素及基准面升降对复合点坝分布模式的控制机理,总结不同基准面旋回内复合点坝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准面升降引起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的改变使沉积环境出现差异,导致不同基准面旋回间的复合点坝分布型式出现差异并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随着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之比的不断增加,复合点坝规模逐渐变小、砂体间切叠程度降低、内部连通性变差,平面形态由鳞片状向点状演化、剖面样式由多层式向孤立式发展.【总页数】8页(P4602-4609)【作者】梁宏伟;何彬;范子菲;赵伦;吴胜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洪积扇砂砾岩储层在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小层对比 [J], 宫广胜;高建2.基准面旋回格架控制下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 [J], 吕鹏佶3.高频基准面旋回控制下浅水三角洲及其砂体发育模式: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头组为例 [J], 赖洪飞;吴煜潇;宋健;何陵沅;秦智;王洪君;郑锡;林艳波;鲍志东;李美俊;张云龙;张莉4.基准面旋回控制下储层评价 [J], 于生云;张世广5.基准面旋回格架控制下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 [J], 吕鹏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本图 底图为 T0反射 层构造 图
1、经典层序地层学不适用河流沉积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河流地形、河流要素的变化与可容纳空间 3、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成因地层单元)
4、可容纳空间与河型特征 5、决口扇的层序地层位置 —基准面下降期
(与高位三角洲的层序地层位置对比) 6、河流相层序地层识别标志
20 TRXS
PIS TRXS LAXS 0 PIS
A-高可容纳空间
60TRXS 40LAXS
20TRXS 0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1 上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MLM OG 50 CRS NMM
40 CRS
30NMM BSi WRS
20 CRS PS
TRXS 10
MM 40
NMM CRS PS 30 TRXS
8 7
3
5 3
2
W-1100
W-400 W-700
W-200 W-201
W-1200
8
6
5
4
3
2
1
1
6
6 5
4
3 2
1
8
4 3
2 1
3 1
W-100 W-1700
W-800
5
3
6 5
4
8 7
5 4
3
6
23
1
0 km 3 0
feet
Short-Term Cycles in Bay-Head Delta Facies Successions, Bay Facies Tract
A/S controls alluvial ridge height
Well No.2
Well No.201
Well No.3
Fig.1 Logging-seismic correlation of intermediate-scale stratigraphic c ycles, upper member of Guantao formation, Offshore area, Ahanhua depresson
但不可能用于多数地下地层
哥伦比亚中MAGDALENA盆地
沉积物体积分配引起的旋回对称性的变化
Cusizna
Pre-Existing Cross Section of Mirador Formation, Cusiana Field
W-1300
MFS
SB/TS SB SB SB SB
641.6
643.6
1250 201.25
200.25
SHG2
SH 6
199.25 1200
198.25
645.6 1300 1250
1250
647.6 1350 201.25
200.25 199.25
198.25
SH 1
641.6
643.6
645.6
647.6
Fig. Main Channel Distribution in Base-level Rise Hemi-cycle in An Oil Field
NMM 0 LGyM feet
A-三角洲前缘相序
OG-2
15 LGyM
10 OG-2
LLM OG-2 5 MLM OG-1 MLM CM OG-1 0 STR O M feet
B-湖泊边缘滨面相序 (绿河组中部)
BLM 20
CM 15
10 STR O M
5 CM
0 LGyM feet
C-湖泊边缘 (绿河组上部)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 识别与对比
1、相组成多样、相态混杂、相带窄、边界破坏严重 2、快速沉降盆地沉积的陆相地层通常缺少不整合 识别标志 3、地震反射整一、水平,依据反射终端识别地震层序不实用 4、生物地层分带通常也不能解决生产所需要的对比分辨率 5、磁性地层分析技术在一些陆相地层中能够提供较高分辨率,
641.6
643.6
645.6
1250 201.25
200.25
SHG2
SH 6
199.25 1200
198.25
1300 1250
1250
SH 1
641.6
643.6
645.6
胜海古2井区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主体河道分布图
647.6 1350 201.25
200.25
199.25
198.25
647.6
20CRS
PS
10 TRXS
MS
LAXS 0 PIS
feet
A-高可容纳空间
0 PIS MLM BSi
feet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2 下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LAXS 40 PIS
MS
PXS 35
30
MS 25
20 CRS
15 PS NMM WFS
10 NMM BSi
NMM 5 BSi
WRS BSi
Mirador组底部 不整合面
岩芯、测井资料
1
km 0
河口/分流河道
0.05°
0
0.5° 1°
ft
100 5°
尤英塔盆地
CRS 120
NMM 100 BSi
CRS
80 TRXS
NMM 120
CRS 100
TRXS
80 PIS
LAXS 60 PIS
CRS
MS PXS TRXS 40 PIS BSi CRS LAXS MS
STR O M
10 CM
5 LGyM
0 OCS feet
20 BLM
MM 15 NMM
CRS 10 NMM WRS 5 NMM
0 CM feet
D-开阔湖泊
E-湖泊边缘泥坪相序
(绿河组上部) (绿河组中部)
图 6-3 湖泊边缘和开阔湖相域的相序特征
埕岛油田馆陶组
Accommodation-Controlled Differentiation of Geomorphic Elements
Feet
13660
13670 13680 13690
Decreasing burrowing
of preservation Decreasing
ents elem morphologic geo
0
2
Bed set thickness (ft)
预测

决口扇、湖泊、 洪泛平原

冲积河道
湾充填 湾头三角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