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朱向红).
《中国(zhōnɡ ɡuó)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纲要开发者:朱向红授课(shòukè)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材料:《三字经》、《小学生必读古诗(gǔshī)70首》一、课程(kèchéng)简介“中华古诗文经典(jīngdiǎn)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我校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学生的以经典古诗文为主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二、课程背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诸子百家的典籍贤文,到唐诗宋词元曲,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中国的经典诗文,它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思想内容上无不闪耀着灿烂的民族特色。
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正是一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史。
其闪光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文化之魂,道德之根,无论对古人还是后来人,都产生了不何摇撼的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一脉相承,长盛不衰,也正是这蕴含了几千年的巨大凝聚力和民族自尊自信精神,把中华民族这艘巨舸从惊涛骇浪中一次次推向前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研究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美好的,它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它将在未来的世界中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继承。
没有得到发展、没有去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的强大,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凝聚。
在向新世界迈进的过程中,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就会产生偏差。
为了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zhī shi)、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
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事件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方式:
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总之,优秀校本课程范本需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小学《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统节日文化读本目录序言前言认识传统文化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5)春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清明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9)端午节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6)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2)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2)其它传统节日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49附录 (64)后记海棠没有在夜色里绽放林中也没有梅花或雪莲守望了千年的沉默依旧是绿色的无言那么这路上徘徊的寻梦者可否拥有梦里忧伤的自由可否有拣尽寒枝的自守呵护夜的安宁守望绿色的风序言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一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
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的典籍》教案
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的典籍》教案课程概述《中国文化的典籍》是一门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校本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掌握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思想,领略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并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领略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4. 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概述-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神内涵2. 儒家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道家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 道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 佛家思想- 的传入和本土化- 佛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 诗词艺术- 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诗词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6. 书画艺术- 古代书画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书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7. 戏曲艺术- 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戏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8. 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心得,提高沟通和合作能力。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
3. 期末论文:让学生结合所学,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文化的典籍》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
2. 课件: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制作的PPT课件。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传统文化课程纲要(山东大学)
5.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校本课程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实施对象:三年级学生。
(三)实施形式
背一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辅以《论语》、《增广贤文》节选。
2.克俭于家
1课时
3.俭近于仁
1课时
4.俭难奢易
1课时
5.勤则得多
1课时
人物长廊
季文子以节俭为荣
1课时
人物长廊
朱熹
1课时
复习
1课时
学期末考试
1课时
课程实施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单位,在合作活动中学习积累语言,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诵读经典、演经典、搜集经典故事、办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经典、讲经典、用经典的积极性。
课程资源
1.学习材料:山东大学版传统文化教材
2.工具材料:多媒体软件课件
教研组长审查意见:
签字:
教导主任审批意见:
签字:
执行与检查记录:
2.让学生从小养成亲近、尊敬、崇尚、学习仁德之人的优良品质。
1.仁者Hale Waihona Puke 媚1课时2.仁者爱人
1课时
3.仁者克己
1课时
4.仁者无畏
1课时
5.仁者无忧
1课时
人物长廊
苏轼画扇
1课时
人物长廊
范仲淹
1课时
2
勤俭
1.知道勤俭是一种文明,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品行。
小学校本课程_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歇后语》一、教学目标:1、了解歇后语的含义,体会歇后语的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的特点;2、能够根据对歇后语的理解进行创编歇后语;3、激发学生对歇后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正确的理解歇后语,根据对歇后语的前半截理解能够创编后半截。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听说过我吗?()恩老师也没见过你们,可是老师听说过你们!听说我们三()班的小朋友们个个都是聪明伶俐,不仅善于动脑思考,而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天让老师见识一下这么棒的你们好吗?好,现在开始上课可以吗?上课!(一)情景导入:讲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听完之后会有两个小问题需要回答⑴故事中出现了哪两种小动物?⑵、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年三十了,动物们都在狂欢,可是黄鼠狼一家没有吃的可以过年,于是他们决定假装去鸡家拜年然后吃了他们。
黄鼠狼来到鸡家门口柔声说:“小鸡们,打开门吧,我是来给你们拜年了。
”鸡妈妈想了想说:“你不会想吃了我们吧!我们是不会给你开门的!”黄鼠狼没法了只能灰溜溜的回家了。
师:哪位勇敢地同学来回答出现了哪两种小动物?它们之间发生什么事情?生(黄鼠狼给鸡拜年)师:它是好心想给鸡拜年吗?它到底想干什么?生:(不是好心,想吃掉鸡)师:对!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板贴)像这样的语言形式我们称之为歇后语(板书)(二)新授1、了解歇后语的含义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歇后语的王国!国王知道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要来,给我们准备了两个大宝箱礼物!期待吗?但是给我们设置了四个关卡,要求我们闯关成功才会送给我们。
有信心成功吗?()好同学们底气很足啊!(出示课件)在闯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歇后语的含义,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通过这段话你了解到了什么?生()师:(板书:前、后)形象的比喻、解释说明2、闯关得宝箱游戏,⑴第一关我会读师:初步了解歇后语后我们来到了第一关《我会读》这是几个歇后语的前半截,你会读吗?你能来读第一个吗?(你读的很准确,读懂什么意思了吗?请坐)孩子读书光把字读准确是不够的,读书要带着思考去读。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重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亲身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和教材。
2. 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
3. 活动材料:准备传统节日的活动材料,如剪纸、灯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节日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如制作灯笼、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习俗和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传统文化展览,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3. 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如历史起源、习俗、活动等。
2. 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丰富教学内容。
中小学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四年级)传统文化《孔府》教学设计
1. 自由朗读, 读
准字音,读通古诗。
2.. 默读古诗,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孔府
,
1.快速浏览古诗,了解五柏抱槐古诗。
2.指名读。思考:你了解了什么?
3.五柏抱槐写的是什么?
4欣赏古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山东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传统文化《孔府》教学设计
化。
3、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
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2、养成良好品德。
5、教学方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
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 再读古诗,升华思想
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中年级段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中年段目录1.《道德经》(上篇选编) (1)一章(治国) (1)二章(治国) (2)四章(论道) (3)七章(修身) (3)八章(修身) (4)十一章(论道) (4)十二章(养生) (5)十八章(砭时) (6)十九章(治国) (6)二十二章(修身) (7)二十六章(修身) (8)三十一章(议兵) (8)三十二章(论道) (9)三十三章(修身) (10)三十四章(论道) (10)三十五章(论道) (11)三十七章(治国) (12)2.《论语》(选编) (13)学而第一 (13)为政第二 (14)八佾第三 (14)里仁第四 (15)公冶长第五 (16)雍也第六 (17)述而第七 (18)泰伯第八 (18)子罕第九 (19)乡党第十 (20)先进第十一 (21)颜渊第十二 (22)子路第十三 (23)宪问第十四 (23)卫灵公第十五 (24)季氏第十六 (25)阳货第十七 (26)微子第十八 (27)子张第十九 (28)尧曰第二十 (28)3.《庄子》(选编) (30)内篇.逍遥游 (30)内篇.齐物论 (30)内篇.人间世 (31)内篇.德充符 (31)4.《千字文》 (33)节选一 (33)节选二 (34)节选三 (34)节选四 (35)节选五 (36)节选六 (37)节选七 (37)节选八 (38)节选九 (39)节选十 (40)节选十一 (41)节选十二 (41)节选十三 (42)节选十四 (43)节选十五 (44)节选十六 (44)节选十七 (45)节选十八 (46)节选十九 (47)节选二十 (48)节选二十一 (48)节选二十二 (49)节选二十三 (50)节选二十四 (51)节选二十五 (51)节选二十六 (52)节选二十七 (53)节选二十八 (54)5.《颜氏家训》(选编) (55)序致篇 (55)教子篇(一) (55)教子篇(二) (56)教子篇(三) (56)治家篇 (57)慕贤篇 (57)文章篇 (58)名实篇 (58)省事篇 (59)止足篇 (59)6.《孝经》(选编) (60)开宗明义章第一 (60)天子章第二 (60)卿大夫章第四 (61)庶人章第六 (61)三才章第七 (62)圣治章第九 (63)纪孝行章第十 (63)广要道章第十二 (64)广至德章第十三 (64)7.《增广贤文》(选编) (66)惜时篇 (66)勤学篇 (67)品德修养篇 (67)孝道篇 (68)良师益友篇 (69)处世修养篇 (69)雅量容人篇 (70)人生哲理篇 (71)8.《笠翁对韵》(选编) (73)一先(其四) (73)二箫(其三) (74)三肴(其一) (74)四豪(其一) (75)五歌(其二) (76)六麻(其一) (77)七阳(其三) (78)八庚(其二) (78)九青(其二) (79)十蒸(其一) (80)十一尤(其一) (81)十二侵(其二) (82)十三覃(其一) (82)十四盐(其三) (83)十五咸(其三) (84)9.古诗词(十七首) (86)一红线毯(白居易) (86)二咏怀(阮籍) (86)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87)四墨梅(王冕) (88)五登飞来峰(王安石) (89)六秋野诗之二(杜甫) (89)七江南(汉乐府) (90)八枫桥夜泊(张继) (91)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韩愈) (92)十清明(杜牧) (93)十一江南春(杜牧) (94)十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94)十三三衢道中(曾几) (95)十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96)十五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97)十六题临安邸(林升) (97)十七游园不值(叶绍翁) (98)《道德经》上篇一章(论道)【经典原文】 道dào 可kě道dào , 非fēi 常cháng 道dào; 名míng 可kě名míng ,非fēi 常cháng 名míng 。
2023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23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中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教育部决定从202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认同感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和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二、学科设置1. 国学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国学的来源、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国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国学经典文学:重点选取中国国学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史记》等,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国学哲学思想:重点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等重要问题。
4. 国学文化艺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5. 国学与时代联系:将国学与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等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国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初中阶段:在初中阶段,国学校本课程可以作为一个选修课程。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作品以及思想精髓,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高中阶段:在高中阶段,国学校本课程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扩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材编写1. 教材选编:教材内容要覆盖国学起源、经典文学、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选取经典的文献、著作和艺术作品作为教材材料。
2. 内容解读:教材要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思想内涵的阐释,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国学知识。
3. 多媒体辅助:教材可以配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等,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2024年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
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一、课程目标(一)我校博·雅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我校的博·雅教育校本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和乡土教育资源为蓝本,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培养知书达礼、文明守规、自主好学、阳光健康的小学生为总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1.了解、掌握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文化的内涵,践行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并能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
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2.能够记忆和理解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的传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传说的丰厚意蕴。
3.能够背诵一些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相关诗词,并能够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体验“诵读节日经典——探究学习——实践导行”的学习过程。
二、编排体系(一)教材的架构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博文、约礼、善行”的办学理念,开发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本教材体现“文化传承”和“体验活动”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文化性、实践性,注重将节日文化内涵与活动过程、方法、技能融合起来,设计具有趣味性。
本校本教材介绍的主要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主要节日的简说、传说、习俗、相关诗歌、谚语及体验活动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使其能真正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重任。
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上、下册各15课,每课需2课时完成。
传统文化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传统文化诵读校本课程纲要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八里中心小学一、课程目标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
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
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019山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2019山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画、剪纸、京剧等。
3. 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
4.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史记》、《红楼梦》等。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3. 实践体验:安排学生参观传统建筑、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五、参考资源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大纲》2.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六、教学辅助工具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课件制作软件:PPT、Keynote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2. 第二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3. 第三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4. 第四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5. 第五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画。
6. 第六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剪纸。
7. 第七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京剧。
8. 第八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宫殿。
9. 第九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庙宇。
10. 第十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园林。
11. 第十一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
12. 第十二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史记》。
13. 第十三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红楼梦》。
以上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具体教学细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华传统文化研习》课程大纲
所需条件:famliy tree、琉璃瓦制作、文集排版制作等教具
课
程
目
琉璃瓦制作教具,浅近文言文的分析及模仿,动手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
4
《琉璃之美,美不胜收》感受琉璃之美,鉴别琉璃(信息整合分析),琉璃工房的励志故事
从琉璃瓦引出古法琉璃、台湾琉璃,鉴宝活动增强信息整合分析能力,通过问题检索答案,强调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
5
《汉字的音形之美》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美丽,汉字结构猜字谜,同音字谐音字游戏
评价三:自我评价:(权重:10%)
等级描述:
A、积极参加课堂学习和预习、复习,学到了很多知识。
B、偶尔出现走神、学习不用功的情况。
评价四:家长评价:(权重:10%)
等级描述:
A、预习、复习认真及时,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B、会进行预习、复习,但有偷懒现象。
C、不进行预习、复习,自主学习环节形同虚设。
背
景
分
析
中国传统文化研习:(1)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水平,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评价,提高自身知识文化水平。(2)有利于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到喜爱中国传统化,以致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3)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通过阅读、检索、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4)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通过famliy tree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喜欢课堂,寓教于乐。
《中国传统文化研习》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传统文化教学安排传统文化教学安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开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动素养教化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将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高校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信任书籍的力气,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开展根底。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唐诗》等四个单元。
当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学生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倾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训诲;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观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还会领会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三、教学目的:1、喜爱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熟读成诵。
2、初步驾驭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根本理解诵读内容,进步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驾驭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四、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常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提倡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很多品德教化浸透其中(敬重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意教化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及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简单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假如这些难点得到打破,将会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竞赛等。
2、注意嬉戏教学。
教学中要擅长激发学生爱好,将运用嬉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教师”等。
3、注意面对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织进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根底上都有所进步。
六.教学进度:第一周: 1.南园十三首(其一)第二周: 2.无题第三周: 3.问刘十九第四周: 4.塞上听吹箫第五周: 5.走马川行奉送大夫出师西征第六周: 6.生查子第七周: 7.望江南,超然台作第八周: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九周: 9.诉衷情第十周:期中考第十一周: 10.扬州慢第十二周:11. 寿阳曲·渔村夕照第十三周:12.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第十四周:13.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第十五周:14.蔡文姬第十七周:15.陶渊明第十八周:16.李白第十九周 17.杜甫坝子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唐诗1、南园十三首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校本课程《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设计
3.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课文阅读提示、课文注释、阅读链接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导出作品情感特征,陶冶高尚情操。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走进古诗词活动。在一定的年级举行诗词大会活动。
5.开展走进家乡的活动。开展关于家乡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饮食文化、传统工艺等征文活动。
课程实施建议(如何教)
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利用教材中的历史故事明理、从历史笑话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多渠道入手,让孩子们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乐趣。
课程的目标(预期的结果)
总目标: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学习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知识与技能: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2、创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情景与氛围;
3、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4、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方法;
5、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6、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传统节日文化读本
目录
序言
、尸■、亠
前言
认识传统文化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5)
春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
清明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9)
端午节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6)
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2)
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2)
其它传统节日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49
后记
海棠没有在夜色里绽放林中也没有梅花或雪莲守望了千年的沉默
依旧是绿色的无言
那么这路上徘徊的寻梦者可否拥有梦里忧伤的自由
可否有拣尽寒枝的自守
呵护夜的安宁
守望绿色的风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一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大学生
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
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 19岁考公费留学, 20 岁出国去。
到了 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
28 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
不到 30 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凭 13 岁之前受的国学教育基础!
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
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今天,在浮躁和喧哗中我们丢失了什么?仅仅是泛黄的书页,化尘的古人吗?我们丢失的是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
新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呼唤文化的融合,但多元和融合就等于丢失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国家被尊重被认同,在于它能坚守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民族个性民族特色。
全球化不意味要对本民族传统漠视和丢失,而是让中国更正国化。
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不会只记得 12月 25 日而忘了除夕,不会只记得 2 月 14日而忘记了七夕了解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也许你会渐渐喜欢。
这本小册子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撷取了几朵小浪花,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嬉戏海边,也许你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漂泊是天上的云
回归是地上的河
寻梦者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