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方创琳:新型城镇化需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
。
■ 嵋 嵋 . ● 憎 嵋 . 国 喝 哺 . ■ 哐 喱 . 呻¨ I 嚯 饵 ■ 旧 魁 . 骨 . 呻¨ . 咿 ◆ 廊l - . 叽¨ . ◆ . 佣¨ . 哪¨ 。 肌l 一 . 骨 . . . 皿l _ . ◆ ◆ 肌l _ . . 肌¨ . 骨 . 。 . 叩 . 。 肾 。 咿 ◆ 。 陬¨ . 叽¨ . . 哪¨ . 呻¨ . . 仰¨ . 皿l 一 . . ◆ 呻¨ 。 . 呻¨ . 叩 ◆ 皿1 . ◇ 佣¨ . 叩
论 。让城 市 充满 人 文主 义 精神 ,是 以人 为本 的城 市 化 的重 要特 征 。在 推进 城镇 化过 程 中 ,不 能仅 仅 把人 当作 消 费者 和生 产者 来 看
待,而要注意满足人在吃饱穿暖的需要之外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编辑/ 设计 一姜 瑶
。 | 章 = . 硼¨ 中 国科 学 院地 理 资源 所 区域 与城 市 规 划研 究 中心 主任 方 创琳 指 出 ,在 推进 新型 城 镇化 发 展过 程 中 ,必须 引导发 展城 市 群 ,严 . 骨大城 市 格控 制超 大 、特 ,合 理 发展 大城 市 ,积 极 发展 小城 市 ,形 成 大 中小城 市 共 同发展 的新格 局 。未 来 比较 理想 的状 态 ,应 该是 形成 一 个 大 中小 城市 协调 发 展 的新 金字 塔 形城 市 发展 空 间格 局 。加 快推 进特 色 小镇 建设 ,特 别是 大城 市 、特 大城 市 周边 区域 ,要 。 肾 加 快提 升 小城 镇 的承 载 功能 ,接受 城市 二 、三 产 业 的扩散 、辐射 和 带动 ,促进 周边 农村 基 础设 施和 公 共服 务 的发 展 ,吸 纳农 村 劳
方创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注意四大问题
方创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注意四大问题日前,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意味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序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拉开。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一批国家中心城市?毕竟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和哪些职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留意哪些问题?我们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具有显著的国际地位或国家战略地位,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旺盛的科技创新活力和重要的政治文化影响力,对国家乃至全球性经济社会进展具有强大决策掌握力量的城市。
在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市县中心城市构成的我国中心城市四级建设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处在体系的最顶端,其最高形式为世界城市。
同一般城市相比,国家中心城市发挥着国家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聚集中心、国家贸易中心、国家研发中心和国际文化沟通中心等五大核心职能,同时也可能兼有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物流中心、国家交通枢纽中心、国家观光与会议中心、国家传媒中心、国家人才集聚中心和国家信息网络中心等专业化职能。
从国家中心城市承载的“多中心”职能中可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着苛刻的建设条件、相当高的建设标准、相当大的建设难度和相当长的建设周期。
可见,并不是全部城市都具备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力量。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的长期努力才能完成。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漫长而困难,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呢?这是由于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进展新金字塔型格局中处在金字塔尖的数量极少的城市,是城市进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
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讨论发觉,将来有可能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约在10个左右,详细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深圳、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_方创琳
,
、
步 阶段和 成长 阶段 共 两 大 阶段 其 中起 步阶段 又 可 根 据我 国 城 市 化进 程 的特 殊 性划分 为 顺 利 起 步
:
超 速 发 展 倒 退 发展 停 滞 发 展 迅 速 发 展 和低 速 发展 共 6 个 亚 阶 段 完成我 国城 市 化 起 步 阶 段 整
,
整 化 了 4 6 年 的 时间 相 当于 半 个 世 纪 目前处在 快速 成长 阶 段 进 而 分 析 了 我 国城 市 化 发 展 阶段 性
年的
2%
;
四 阶段 论 一 一 对 应
,
c i
韩 国 城 市 化水 平 由
的
56%
,
年的 2 0 % 上升 到
ro
19
1 年 8
过 程 )的基 本 原 理 设 区 域 经 济 总 量 为 经 济 总量 随 时 间
t
,
( t P ) 表示
仅 用了
21
年 的 时 间 (B
w
n
,
19 9 5
)
。
我国
l , 表 示 经 济增 ( 变 化 的 函 数 中/
,
,
,
。
中
国 的 城 市 化 不 仅 决 定 着 中 国 的 未来 而 且 也 决 定 着
阶段 性 规 律 又 叫城 市化 发 展 的 s 型 曲线
,
。
19
5 年 7
世界 的城 市 化 发 展 进程
,
〔
’」
。
中 国城 市 化 发 展 的 国
y 美 国 地 理学 家诺 瑟 姆 (R a
,
M N
.
o
t r
时 代 的 中 国 与世 界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正 如美 国经 济 学 家 诺 贝 尔经 济 学 奖获 得者 斯 蒂格 利茨 (S i s t i l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化 率 由 14 9 9年的 1 . 上 升到 1 5 06 9 7年的 1 . , 54
城镇化 进程” “ , 坚持 大 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 ,
走 中 国 特 色 的 城 镇 化 道 路 ” 。
年均提 高 0 6个 百分 点 。此 后 , 起 大 落 , 徊 不 . 大 徘
建 国初 至 “ 五 ” 划 期 间 的 城 市 化 较 为 正 常 , 市 一 计 城
农 民进城 的步伐 。最后 ,O世 纪 9 2 0年代 中期 以来 , 中央制定 了一 系列推进城市 化的方针 政策 。比如开
始把城 市化发展作 为解决“ 农” 三 问题 的重要途径 和 国家重点发展 战略 , 出“ 面繁 荣农 村 经 济 , 提 全 加快
的增 长 极 , 其 是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的城 市 , 过 大 量 利 尤 通 用 外 资 和 国外 市 场 , 业 化 、 市 化 发 展 很 快 , 成 工 城 形
[ 中图分类号] F 2 17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 - 3 4 (0 8 1 一 O 1 —O 0 8 622 0) 1 OO 5
前 。
改 革 开放 以来 中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加 速 , 得 了 巨 取
大成就 , 出现 了不少 问题 , 而影响 中国经济社会 也 从
改革开放 以来 , 市化进 程 明显 加快 。城 镇人 城 口从 1 7 . 亿增 加到 5 7 . 7亿 ; 国城 市总数 由 1 3个 全 9
增 加 到 6 1 。小 城 镇 数 量 从 2 7 6个 1 3个 增 加 到 2 0 04
全面协调 可持续 发 展 。对 此 , 我们 有必 要 对 改革 开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10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年~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 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达5 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浙江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
②1984年~19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的全面发展;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了以福建晋江、湖北沙市、广东顺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1985年~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5%提高到了34.3%,第三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由8 359万人增加至1.3亿人,所占就业比重由16.8%上升到19.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继1980年首批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开发了浦东新区。
沿海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③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陈 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进入二十世纪,城市化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最为普遍的社会变迁态势。
“20世纪是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最大的变化是全球大量的人口出生和这些人口的居住状况。
1950年以来,全球人口高速增长,从25亿增加到60亿,60%的增长人口都来到了城市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
50年中城市人口的增长超过了6倍。
”① 如果说20世纪前半叶是发达国家主导城市化的时代的话,那么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晚期则是发展中国家主导城市化的时代;如果说20世纪是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市化的世纪。
“世界正处于高速的?最大城市化?中,欧洲和北美、南美洲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
因此今后大部分人口增长都将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吸收,到2030年新增人口将增加一倍。
”② 那么,在世界城市化坐标中,中国的城市化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全面的、综合的变迁过程,自然引起包括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态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关注和研究,由此也出现了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和界定,乃至迄今为止还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没有获得最大多数人认可的界定。
在人口学看来,城市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因此城市人口在一个社会中的比重代表城市化水平。
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指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业生产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活动比重逐步提升的发展过程,在经济学看来,农村人口之所以向城市迁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非农活动比重加大才是城市化的本质所在。
地理学把城市化看作是人类居住形式在空间上的变化过程,认为在城市化时代,城市成了人类各种活动的中枢,人类的居住形式从农村居住点向城市居住点转变。
人类学趋向于认为城市化是指人类从以乡村生活方式为主向以城市生活方式为主的转变过程。
社会学则把城市化看作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以乡村为主向以城市为主的变化过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建设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建设主要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迅速进展,城镇建设成绩斐然。
三十年间,中国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发展、环保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建设的主要成就。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它对城市的综合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工作逐步走向市场化、顾客化和专业化,城市规划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探索和推广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规划日益得到重视和完善。
中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两个层次。
宏观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微观规划包括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全国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推进,全国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不仅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规划和指导。
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公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桥梁、隧道等运输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居民通勤也更为便利。
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也得到了改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城市环保和节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城市电网、邮电通讯、城市燃气、城市热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城市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也更为明显,城市网络通讯和物流配送也更加普及覆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房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城市化速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住宅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类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等房地产需求也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低速、混乱到高速、规范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相对较低。
国家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都严格控制,城市化的过程相对缓慢。
然而,这个时期,城市化的模式和方向已经确定,即“大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有10.6%,到70年代末已经上升到19.4%,然后到改革开放前夕已经超过20%。
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明显。
与现代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设计主要由政府来实施,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效率都比较低。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代中国城市的数量增加到700多座,城市总人口比例已经接近30%。
为了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计划,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住房,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个波动的时期,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并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劳动力进入城市。
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加速了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巨头的扩张。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中国城市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亿人增长到2008年的6亿人,城市化率超过50%。
中国城市化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由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城市的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得到了快速的改造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城市变迁的重要影响,分析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其中,城市化成为了发展的重点之一。
政府通过放宽城市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建设规模等措施来推动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引进外资,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许多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了经济中心和国际化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契机。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市政设施等,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规划的不断优化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转移改革开放推动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农民工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与文化面貌。
五、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城市文化的多元融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化、开放化。
各地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景观。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七、未来展望改革开放还需继续深化,城市化进程也需要不断推进。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扶持乡村地区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对中国城市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政策调整、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口转移、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城市文化的多元融合等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
中我国城市化率达44.9%
中我国城市化率达44.9%
无
【期刊名称】《建造师》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刮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在日前召开的“城市发展南昌论坛”上透露的信息。
【总页数】1页(P12)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中国城镇化水平达44.9%全国城市总数下调为656个 [J], 阮煜琳
2.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4.9% [J],
3.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
4.9% [J],
4.到2007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4.9% [J], 谢然浩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3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4.9%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30多年与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多年,30年多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至今未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在人口学看来,城市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因此城市人口在一个社会中的比重代表城市化水平。
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指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业生产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活动比重逐步提升的发展过程,在经济学看来,农村人口之所以向城市迁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非农活动比重加大才是城市化的本质所在。
地理学把城市化看作是人类居住形式在空间上的变化过程,认为在城市化时代,城市成了人类各种活动的中枢,人类的居住形式从农村居住点向城市居住点转变。
人类学趋向于认为城市化是指人类从以乡村生活方式为主向以城市生活方式为主的转变过程。
社会学则把城市化看作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以乡村为主向以城市为主的变化过程。
以上看法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去理解城市化,体现了城市化的复杂多样性。
从这些不同看法中,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一些共性或相似性:首先,所有学科都看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其次,这种转移与工业化等非农化发展直接有关,人们从乡村向城市转移,是因为非农活动向城市集中带来的;最后,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会带来一系列社会、文化、政治、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中国的城市化不断向前发展。
二、城市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历程(一)、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1、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一步步推进中,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建设到现在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一.历史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得以先行试水。
在这个时期,许多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开始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引领者。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中小城市从此开始发展。
同时,还实施了许多改革政策,如“城市边缘”政策、土地制度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990年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规模、城市建设、城市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城市开始借鉴国外的城市规划经验,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形象。
同时,土地出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现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和城市扩张的新阶段。
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的时期,许多城市正在进行传统市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城市更新,同时,许多新兴城市也在不断地进行城市扩张和城市建设,这使得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长。
尽管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一系列难题。
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找到更好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城市化发展也涉及到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城市贫民、移民等都是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民生服务设施,才能让城市之间的差距得到进一步缩小。
三.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关注城市形象、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而且将更加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创新经济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建设宜居城市。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加速推进的状态。
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从不到2000万增长到超过8亿,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8.5%。
这份令人瞩目的成就离不开最初的城市化规划,更依托于各级政府的投资力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就,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呢?城市化成就城市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速城市化,实行城市化改革,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城市规模扩大等,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城市作为一个经济中心,一个文化中心,一个交通中心以及一个科技中心,增加了中国的收入,吸引了大量投资,扩大了国内的就业机会。
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通过采用一些先进技术也成为了工人,并且他们带着许多的技能进入城市,从而促进了兴起更多的中小企业。
城市还对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及对于国际空间的联系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城市化背后还体现了优化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拓宽经济渠道、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成功实践。
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创建和早期的城市建设还引进了一些西方标准,例如新城规划、大学的教育以及智能基础设施的推进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和整洁,对于一个城市的原有环境进行了保护和维护,形成了具有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环境。
近些年来,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显示了中国继续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性。
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城市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引起了许多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
其中最突出的挑战包括制约城市化发展的土地、资金和人才,以及城市化负面影响的问题。
城市土地的问题是制约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它直接影响城市化规划、建设和更新。
在过去几十年中,大量的土地被城市化项目占用,这给中国的农业、生态和资源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
另外,由于城市化规范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益问题等问题困扰,产生的社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
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未来二十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勘察开发和生产的成本高。
海外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仍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偏重于制造业而非采掘业,虽然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布局的重心仍在沿海。
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西部建设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往往高出沿海城市好几倍,这自然会影响到对西部投资的经济效果。
另外,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
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为了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国家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财政转移支付和用于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的资金也会不断增加。
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
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
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城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
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
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
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
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的城市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
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
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城市居民的家庭电脑、电话普及率快速上升,通信消费支出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
据统计,2001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34部,家用电脑13台,8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
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手机,如今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日常用品。
在首都北京,手机用户目前已达600多万,平均每2个北京人就拥有一部手机。
中国社科院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428元,教育支出的增幅仅次于交通通信支出。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对上海、武汉、北京、广州、成都5个城市的一份健身调查显示,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年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达到888元,不少人一年的健身费用接近5000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闭孤立到开放交流,从经济落后到高速发展,从建设落后的生产型城市到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并重的文化型城市,这期间的变化不仅仅是城市形态的可见变化,更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价值的大转变。
以下文章将从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的历程与成就。
城市经济成就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之变化可谓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主要依赖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同步发展。
但进入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8年的59.6%,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6个增加到2018年的677个。
这个数据的背后,反映着中国的城市经济规模和水平的巨大变化。
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
同时,城市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参与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去,集体和单位造血式的经济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城市的规划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如上海浦东、深港现代化、北京奥运会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形成了中国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我们在大多数城市中看到了慢行系统、自行车道和城市公共交通外交化。
另一方面,我国新城建设的速度快,体量大,规模高,特别是快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将城市联系起来,推动了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城市生活成就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的进步,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城市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的街道更加宽敞,城市的环境更加舒适,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是当前,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城市生活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消费也得到了不少发展。
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国外的商品被引进到中国市场,那时候城市中的街道小吃摊、小商贩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大广场、商业街、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不论是消费场所还是商品选择方面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
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
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30年。
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1],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每年增加640多个[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城市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同时,城市化也成为催生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仅为17.92%,而到了2021年,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0.6%。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能够扩大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城市化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二、创新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创新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创新力量被释放出来,使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城市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基础建设,还需要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人才。
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了城市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
以深圳为例,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1980年代以来,深圳率先探索改革开放,逐渐成为创新型城市。
不断创新和发展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动能。
深圳发展成为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
三、面临的挑战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一直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
中国要推进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灵活高效的城市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同时,必须注重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调推进。
结语: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化的进程,更是一个城市全方位的发展。
在各种挑战之下,创新和创造力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其中城市规划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背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
到1978年,全国城市人口还不到1亿,城镇化率仅为17.9%。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随着外资的涌入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率急剧提升。
到2019年,全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8.4亿,城镇化率超过了60%。
城市化率的提升,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从上到下制定,以满足国家的宏观经济需要为主。
城市规划整体上以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功能划分为核心,将城市规划作为宏观管理手段,但是城市规划的功能却相对单一,局限性明显。
2.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市场经济时期,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自主创新。
市场机制的推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城市规划也由此而产生了更多的形式。
城市规划从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把握城市经济转型时的机遇,依据城市特质制定多样化的规划。
3.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相对于以往,现代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城市规划阶段性地探索一些特殊的建设形式,如旅游业、文化遗产的维护、老旧建筑的改造、地方特色的挖掘等,地域文化的发挥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点内容。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在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生态环保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环保手段,将生态考虑进城市建设的始终,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将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改造措施,并将其作为日后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以达到生态和可持续城市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
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
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30年。
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1],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每年增加640多个[2]。
城镇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71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239亿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
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 2扩展到2005年的32520.7km 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7m 2增加到2007年的27.1m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6.3,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1.5%,城市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82.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5m 2增加到7.9m 2。
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拉动了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3],要继续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动摇。
城市化的发展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 ,2000年)所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4]。
在未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将有超过发达国家劳收稿时间:2008-08-10;修回时间:2008-12-0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KZCX2-YW-321-0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06BAJ05A06,2006BAJ14B03)资助。
第29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29,No.12009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09DOI:10.15957/ki.jjdl.2009.01.005动力总数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向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5]。
2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2.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升0.93%,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不到30年的时间里。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9年时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提高了7.28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之后的29年时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7年的44.99%,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是前一阶段的3倍多,每年平均增加0.93个百分点。
根据世界银行人口资料数据,1980—1990年的10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了4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7个百分点。
其它国家中,土耳其提高了17.4个百分点,韩国提高了16.9个百分点,菲律宾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巴西、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马来西亚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左右,其余国家都低于7个百分点;1990—2000年的10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9.4个百分点,仅次于泰国(12.4)、印度尼西亚(11.4)、和菲律宾(9.7);2000—2006年的最近6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4.6个百分点,仅次于印度尼西亚(6.1)和马来西亚(5.5)。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城市化水平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98%,远快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历年平均增长速度(0.84%)。
2.2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各国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从10%的人口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里变到30%的人口住在这样的城市里,在英格兰和威尔士需要79年,在美国66年,德国48年,日本36年,澳大利亚只有26年[6]。
而中国从194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64%,到199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0.48%,经过了47年时间。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论,即城市化水平小于30%为起步阶段、介于30—60%为中期阶段、介于60%—80%为后期阶段、大于80%为终期阶段[7],可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为稳健起步阶段和加速成长阶段共两大阶段。
按照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判断标准,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为起步阶段的结束。
考察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10.64%,到1981年达到20.16%,到1995年达到29.04%,到1996年达到30.48%。
据此可以判定自1949—1995年为我国城市化起步阶段。
完成城市化起步阶段,我国整整花了47年时间,相当于半个世纪。
用了如此长的时期才完成城市化起步,主要是受到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动荡、相关政策、城市化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从起步阶段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曲折发展过程,体现出城市化进程的动荡性、萧条性、停滞性、徘徊性、低速性等特点。
2.3我国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
城市人口比重仅高于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等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城市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60%,英国用了100年,德国用了80年,法国、日本、美国等用了60年。
选取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联合国预测法得到的预测结果为:到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7.8%;2030年为68.7%,2050年为85.7%。
按照城市化进程一般呈“S”型曲线上升的规律,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进行预测,结果为: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4.15%;2030年将达到63.2%;2050年将达到78.87%。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发展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进入城市化后期的成熟发展阶段。
3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判断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否合理和健康,主要取决于城市化进程是否与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是否与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相适应,是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否与就业水平相适应,是否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与上述五大方面相适应的城市化道路一定是健康的和谐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城市化同我国经济20经济地理第29卷建设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起伏的发展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
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时期,国家提出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方针。
从1984年后试行新的市镇建制标准。
规定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千的,可以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制,实即乡改镇。
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的镇,可以设市的建制。
县城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非农业产值60%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
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和市镇标准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我国建制镇的个数从1981年的2678个迅速增加到1985年的9140个,平均每年增加1615个。
这一时期是我国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以小城镇繁荣发展为主导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1986—1990年“七五”计划时期,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1985年公布的“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更明确指出:“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