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释文】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释文】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王献之洛神赋,相传真迹写于麻笺,流传至唐已首尾烂缺,仅存十三行,唐人有柳公权跋硬黄摹本传世,北宋末年,赵佶获十三行真迹摹刻如白玉版,南宋末,真迹归贾似道,贾又据以摹刻入碧玉版,故传世拓本有白玉版、碧玉版之分,白玉版清初如内府,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碧玉版亦久失所在。
碧玉版十三行原石,82年收到北京市文物商店,83年转藏首都博物馆。
《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书法字帖作品欣赏
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书法字帖作品欣赏••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嬉••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左••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荫••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書【书】••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湍••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荡••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怡••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無【无】••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欢••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托••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波••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以••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辞••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愿••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诚••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之••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之••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先••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达••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兮o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解▪▪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玉▪▪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同“佩”。
楷书珮【佩】▪▪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嗟▪▪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佳▪▪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人▪▪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修▪▪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修▪▪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羌▪▪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礼▪▪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诗▪▪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抗▪▪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琼▪▪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珶▪▪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和▪▪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指▪▪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迅▪▪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渊▪▪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为o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拳▪▪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款▪▪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实▪▪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斯▪▪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靈【灵】▪▪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我▪▪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感▪▪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感▪▪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甫▪▪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怅▪▪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犹▪▪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豫▪▪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狐▪▪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疑▪▪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延▪▪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静▪▪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志▪▪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持▪▪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是o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焉▪▪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倚▪▪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或作“彷”。
王献之楷书《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请欣赏,感谢点赞转发
王献之楷书《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请欣赏,感谢点赞转发王大令《洛神赋》,当时用麻笺纸,故神采飞动,论者谓丹穴舞凤,清泉跃龙,非虚语也。
绍兴间为思陵所得,仅九行。
传至南宋,贾师宪复得四行,合成十三行,勒石行世。
此本当是宋时佳刻,后有宣和连印,宣字已灭,出于元人拓手无疑。
以余家向藏项子京本相较,字画如故,剥蚀处稍多耳。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_作品简介《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作品。
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賦,写有不止一本。
唐代书法家欧阳洵、虞世南、柳公权等皆曾临摹过。
南宋时高宗极力搜访,获得麻笺本九行二百五十字,米友仁审定为真迹,后贾似道又得四行七十四字。
共计十三行,元时真迹尚由赵孟頫收藏,赵氏犮世后,真迹不知所在。
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刻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版十三行'。
明代万历年间'碧玉版十三行' _于西湖葛岭贾似道半闲堂旧址出上,清代曾入内府。
清末圆明园遭兵燹,复流民间,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陚》(十三行)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上不再带有波磔的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1【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2【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3【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4【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5【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6【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7【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8【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9【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10【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11【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12【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13【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14【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放大高清_图15。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
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王献之《十三行》临习指导
王献之《十三行》临习指导一、王献之和《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
历宫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然英年早逝,死后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
后其位由族弟王珉继任,故又称王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年少即负盛名。
七子中,凝之、徽之、操之等均有书名,而以献之为最。
献之聪颖好学、天资高迈、才华出众。
唐张怀瓘说:“(王献之书)若风行雨散,流便于草,开张于行,章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相传,献之年少学书,一日,其父羲之从后抽其笔管以试其力,结果没有抽掉他的笔,羲之于是感叹说,此子以后必成大器。
的确如此,王献之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终于在书法史中被后人称为“小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历史上父子均有书名的如欧阳询与欧阳通、米芾与米友仁等,但成就与影响远不如羲、献父子。
王献之“幼学其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张怀瓘《书断》),进一步冲出了父辈的朴厚,逐渐迈向自然、超逸、妍美的境地,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左图为局部)便是其代表作。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
《洛神赋》乃三国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喜书此赋,但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
据说,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
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至元赵孟頫则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认为是柳公权摹本。
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误以为原迹摹刻,流传于世,后有南宋越州石氏掺入右军笔意的翻刻本。
《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仅存刻本传世,但因辗转翻刻较滥,已不足观矣。
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右上为局部)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曾归陆梦鹤、翁蒿年,清康熙年间入内府。
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展开全文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仅存十三行,所以这个碑帖在书法界就被称为《十三行》,虚和简静,灵秀流美。
被称为是小楷极则,小楷书法中的一个经典。
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王献之代表作,无论笔法结体,还是布白都无可挑剔,如果不是岁月带来的痕迹,将是多么美的一幅身精品。
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该版本为无锡博物馆藏拓本,小楷,真迹写于麻笺,至唐代已散破。
宋高宗得九行,后贾似道又觅得四行,共二百五十字,遂刻于玉版上,世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楷书学其父,又不拘于父法,张怀瓘言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洛神赋十三行》或为楷书新体的代表作,此作结体舒展,兼有行草笔意,后人评其“冲和疏宕,神采飞越,精丽绝伦,为小楷极则”。
其对后世楷书的影响是巨大的。
小楷书法之研习,于书家而言,至关重要,古人曾有"不精小楷便不足称书家"之说。
然而,此作因为字迹漫漶,给很多书友临习时带来困难!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玉版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拓片。
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
洛神赋十三行字帖高清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曹操。
洛神赋以洛水和洛神为背景,描绘了洛水美景和洛神韵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洛水洛神之美的赞美之情。
下面是洛神赋的十三行字帖,完整呈现了这篇文学巨作: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到中庭数杨梅。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风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黄河忽闻音,遥遥神州行。
蒙羞谈笑无还期,采菊东篱下。
悠悠田园送我情。
愿随春风常往事,独携白云重入戍!借问辛夷坞,秋风何时来?往看洛阳花,萧萧管乐声。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青青子夜,南风吹秋露。
思往事已如烟,舟檝灞陵道。
秋风三日雨,洛阳三日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谁谓高堂夜无眠,看来谢傅盛文章。
两曜重德泰山屹,一身诚孝感云乾。
南齐弱冠今艰难,九流坎坷读文章。
五十犹堪折桂子,辞章三汉字千山。
逆旅交代思无穷,吏人三陈恩已深。
子云大才重扶犁,矢志高天宽怀心。
听觉蟾轮暗边野,壶中天地荡未回。
蕴珠化石满九瓮,泻露泄浆流百垓。
含章垂地锦四牡,荷吏披肩风中来。
见君剑履水犹湿,故故古城云外开。
耕郊仰玩当心会,斥候扬旌陌上频。
山川东不嬉,箱篓西翔鸢。
日暮寒山起笛声,霜威上将涚缑井。
文昌碎玉开光耀,紫花摇落满山青。
六朝不识鲁智深,玉斧金戈在何身?春光自向吴山看,气蒸云两汉河唇。
水尽容颜散老年,每怀僧侣多诤言。
荷尽已无车马尘,五更钟磬增月圆。
斜门响叶无碎声,每听吾弟含笳鸣。
镜前照出何人地,敷衍附庸食空名。
文章案壁犹书字,锦帆城外看思心。
火萦烟燋笑碧沙,月爍星光临洛闺。
篇章万字任斜倚,长幼以笔成颂诗。
中国传统书画知识竞赛题库
中国传统书画知识竞赛题库1:书法的起源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2: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3: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一)各种书法体简介:1: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
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通用一篇
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通用一篇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 1王献之练字的名人故事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
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
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
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
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
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
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
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
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
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王献之作品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仅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被后世之人称为“二王”,而且和另外两个书画家张芝和钟繇四人一起被为“书中四贤”。
他最出名的.书法字体一个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字体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
他的书法风格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风格。
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
作者介绍王献之(344~388,一说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
王献之的历史评价
王献之的历史评价谢安: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王羲之: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萧衍:绝众超群,无人可拟。
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袁昂:①张芝经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四贤共类,洪芳不灭。
②王子敬书如河、洛少年,虽有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李嗣真:子敬草书,逸气过父。
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
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
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
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
窦臮:幼子子敬,创草破正。
雍容文经,踊跃武定。
态遗妍而多状,势繇已而靡罄。
天假神凭,造化莫竟。
象贤虽乏乎百中,偏悟何惭乎一圣。
斯二公者,能知方祁氏之奚午,天性近周家之文武。
诚一字而万殊,且含规而孕矩。
然而真迹之称,独标俣俣。
忘本世心,余所不取。
何哉?且得于书法,失于背古。
是知难与之浑朴言,可以为礲斫主矣。
张怀瓘:子敬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之间。
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
父之灵和,子之神骏,古今独绝也。
岑宗日:较其父风,但恨乏天机者,献之也。
黄伯思: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盛熙明:初学父书,顷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
率尔师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踪,灵姿秀出。
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
大鹏抟风,长鲸喷沫,悬崖坠石,惊电遗光。
陶宗仪: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羇,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
……献之善隶书,咄咄逼人,……所以尽得羲之论笔之妙,论者以为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献之虽以隶称,而草书特多,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云。
余嘉锡:子敬赏井丹之高洁,故其为人峻整,不交非类。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浙江传统经典书画名作图录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惭但饨钝任典~品在 ~~ti) 晕
东普豆献之《洛神赋牛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有影印本相宜。内容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该赋多方着墨,描绘洛 神之美,生动传神,故王献之尤喜书《洛神赋》 。 传其所书4柑《洛神赋》 真迹传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宋时仅存十三行,因此历代简称此帖 为《十三行》 。 宋元时有两种墨迹本流传,一为晋麻笼本,贾似道刻于玉版,世称《玉版十三行》 ,后归赵孟捕;另一为唐 硬黄本,后有$险权跋记。两墨迹本均已失传。传世翻刻本中以“碧玉本” “自玉本”为著,以“碧玉本”为优。 “碧玉本” 原石明万历( 1573 ~ 1619 年)时出土于吮川、|葛岭,石色深暗,故称 笔画刚健有力,字迹秀劲开朗,用笔娟秀入骨、温润如玉,结体天真自然,出于无柳跋之晋麻笼本。因出土处系贾似道半闲 堂旧址,后人多以为即贾似道据家藏墨迹所刻之原石。
(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郑利权供稿)
曹植的《洛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名篇,对后世的诗、词、曲、赋、小说、戏曲和书画创竹苇F产生了较大影 响。而王献;VJ峭《洛神赋》更是斗牛书法史上的经典名作,此书拥丽流美而又凤神茄草,是楷书中追求写意书风的代表作, 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后世d精卫拍币胃晋人格调的追辜,无不以 《洛神赋》为圭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小楷气韵非常人所及!如出水芙蓉
王献之《洛神赋》⼗三⾏,⼩楷⽓韵⾮常⼈所及!如出⽔芙蓉王献之《洛神赋》⼗三⾏
王献之《洛神赋》⼗三⾏,刻⽯全貌
王献之《洛神赋》书法,为其⼩楷代表作,盛名千年不衰。
此书笔画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
宕,体势秀逸舒展,虚和简静、灵秀流美。
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等相⽐,其⼀反
遒紧缜密之态,化为劲直疏秀,顾盼有致⼜遒劲有⼒,神采飞扬。
其书法结体疏密有致、舒展
合度,⾏笔婉转遒媚、典雅⼤⽅,被誉为“⼩楷之极则”。
王献之碧⽟版⼗三⾏《洛神赋》
王献之,东晋⼈,字⼦敬,⼩名官奴,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
幼年随⽗王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功精深,别创新法,⾃创⼀格,兼精楷、⾏、草、⾪各体,尤以⾏草著名。
相传王羲之曾写《洛神赋》,作为家传临摹的范本。
王献之也喜欢写《洛神赋》,但是流传下来的版本,仅存13⾏,其中尤以碧⽟版最为珍贵,被称”碧⽟版⼗三⾏“。
从书法线条的⾓度看,王献之《洛神赋》⼗三⾏⽐之钟繇、王羲之更显妍丽流美。
其书法匀致纤长的点画,流淌着⼩篆⾎统中的笔法传承,具有着很强的质感,整体雅逸秀丽、不臃不滑,被后⼈评为“精丽绝伦”、“⼩楷之极则”。
王献之《洛神赋》虽是⼩楷作品,却是⼩字向⼤⾥写,⼤开⼤阖,于舒展飘逸中见优雅⼤度,
结体宽绰舒展、典雅⼤⽅,⽆不恰到好处。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
官至中书令,他在书法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在王羲之以后又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
唐张怀瑾称:“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子敬幼时学于父,其次学张芝,他五、六岁时习字,父亲潜于背后,猛抽他的笔,竟然没有抽脱,叹道:“此儿当会有大名气。
”写《乐毅论》与他作范本,习后,能写极小的楷书。
他的传世墨迹有《中秋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玉版十三行》等等。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
《廿十九日帖》同其它墨迹有所不同,此帖在书体上楷、行、草书混杂,分外谐调,有寄情翰墨,自由抒怀之风尚。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
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人物生平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迎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转任秘书丞。
后来,他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已经执政的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功勋。
王献之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从中庸美学管窥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之中和美
为代表。
据传王羲之学书受其姨母卫夫人启蒙,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而创出新体。
其小楷代表作《乐毅论》以较完备的楷书笔法和中和流美的艺术风格被后世誉为“千古楷法之祖”。
而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小楷在师承“钟”“王”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开创了清秀流丽的书法派系。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生于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卒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
献之曾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献之出生时,王羲之时年四十二,正赋闲在家,当时也正值羲之书名正盛之时。
献之幼时即天资聪颖,对书法亦有浓厚的兴趣,其父自当倾力教其书法。
最终,王献之凭借其超拔出众的才情和渊源深厚的家学不负众望,成就了大名,与其父羲之并称“二王”,为后世书家所顶礼膜拜。
《洛神赋》为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曹植所作。
该赋多方着墨,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故王献之尤喜书《洛神赋》。
相传其所书小楷《洛神赋》原有数本,自宋代以后仅残存中间十三行,现真迹已佚。
世传石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一般以“碧玉版本”为优。
传世刻本《洛神赋十三行》笔画沉着有力,用笔娟秀入骨、温润如玉,结体天真自然,章法疏密得当,历来为后世书家之所重。
1.点画的珠圆玉润美。
刘俊坤认为:“中庸的哲学意象是‘圆’”。
[17]圆无棱角、内敛趋中,具有含蓄之美。
而玉的特性也颇具中庸之美。
玉汇聚多种美德于一身,它既有一种自然美、内在美的特性,也能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
因此,玉的硬不是脆硬,而是坚韧,如同用笔中刚柔相济、圆转含蓄的韧性美。
当然,玉也是通灵剔透的,在日光下,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内在肌理和层次,而这种感觉又是朦胧的、含蓄的。
《中庸》曾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18]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作为君子,应该有含蓄而温润的品性。
《洛神赋十三行》的点画小巧,圆润玲珑,运笔精到。
例如:“晋”“无”,其撇点、挑点起笔圆润,出锋含蓄,而“余”字下部左右两点则珠圆玉润,明如玉滴,珊珊可爱。
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简介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在书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王献之从小就因为书法技艺高超而扬名于世,为人不羁,常常都在家中闲居,但却没有别人那种惫懒萎靡的姿态。
王献之从小就和家中的长兄不同,家中长兄多爱谈论世俗之事,但是王献之却不以为然,总是沉默寡言,不爱谈论俗世。
后来王献之就娶了郗昙的女儿郗道茂为为妻,但是后来王羲之被新安公主挑选为驸马,王献之就和郗道茂结束了婚姻关系,和新安公主结婚了,除了书法上的成就,王献之在官场上也有所作为。
王献之一开始出任主簿、秘书郎,之后受到谢安的赏识,所以一直都做谢安的长史,之后也官拜至中书令。
王献之四十三岁时就病逝了,他死是一年之后,他的女儿被晋安帝立为皇后。
王献之二三事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
他无论是在草书、行书还是隶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行书和草书。
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可见对于他的推崇和赞赏。
而关于他的趣事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的“王献之二三事”。
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成语“管中窥豹”有关。
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游戏,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
他看了一会,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对其中一个人说他要输了。
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看了王献之一眼之后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中看豹一样,只是看见了豹身上的花斑,却以为看到了整个猎豹。
”王献之听了之后十分生气,说道:“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
”说完之后就走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只对荀奉倩和刘真长这两个人感到羞愧,而对其他人则不会。
美术鉴赏—王献之书法鉴赏
美术鉴赏——王献之书法作品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等官职,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精通众体,尤以行草著名。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
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书法精通各种字体,特别擅长行草。
他师承张芝、王羲之,所书写的《洛神赋》既有点父亲王羲之的风格,也勇于创新,不拘于其父。
早年即劝其父“改体”,认为古法“局而执”,“事贵变通”。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出了“破体”,形成了“行楷”、“行草”等新体。
他还创造了草书的“一笔书”,即在一幅作品里,所有的字要气脉相通,似一笔写成。
注:《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无署款。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_王献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_王献书法作品欣赏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
因为他们两个在书法艺术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因此后世之人又把他们并称为“二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羲之和王献关系王羲之和王献之其实是一对父子,而且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或许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影响太大,王羲之一家都对书法十分热衷,很多人都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只有王献之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了王羲之的地位。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书圣”的美名。
他不仅精通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多种字体,而且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他的书法摆脱了汉魏以来的笔风,自成一家,对后世很多的书法家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有一个典故可以说明他钻研书法之深入。
王羲之十分喜欢养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通过观察鹅的体态姿势还可以领悟到一些运笔的道理。
有一次,他和自己的儿子王献之乘船观赏风景,忽然在岸上看到了一群白鹅,王羲之看得十分入迷,想要把他们买回去收养。
但是这群鹅是一个道士,这个道士一听是王羲之要买鹅,便对他说只要他给自己摘抄一部《黄庭经》就可以把这些鹅送给王羲之。
王羲之听了欣然答应,这就是著名的“书成换鹅”的由来。
而王羲之对于教导自己的儿子练习书法也是颇为严格的,一次只有十几岁的王献之来问他怎样可以练好字。
他指着窗外院子里的大缸说,如果他把院子里的大缸的水全部染黑,或许就能练好字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于王献之有多严格了。
正是因为王羲之的严加教导,王献之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王献书法作品欣赏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仅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被后世之人称为“二王”,而且和另外两个书画家张芝和钟繇四人一起被为“书中四贤”。
他最出名的书法字体一个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其他字体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
他的书法风格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撅”,王献之笔法“外拓”。
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
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
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羲之笔法“内撅”,王献之笔法“外拓”。
“内撅”和“外拓”究竟是指什么?在中国古代,由于缺少专门的文艺美学,不论是文论、诗论、史论、画论,还是书论,在理论体系建立的时候,都缺少逻辑学的界定。
一些专门的术语让外行看起来,犹如雾里看花。
古代书论中说的笔法,一般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运笔的方法,第二层意思是在运笔的基础上,结字的运笔“体势”,也就是笔画线条的基本走向。
书法并不神秘,它和芭蕾、体操,乃至篮球运动,在人体力学上,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从人体力学的角度看,凡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动作,一般动作的线条在速度、节奏、力度的惯性下,线条是匀称的、劲健的、优美的。
书法跟舞蹈动作一样,抽象到力学角度上看,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
历史上有种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
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当时除了有一整套的书法理论,还有作为家传绝学的笔法传承。
魏晋时代,笔法是隐秘的家传“绝技”,一般不会轻易外传,当时即使是内行之间切磋,也只是用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外行在这些行业“隐语”面前,永远被一种黑幕所遮挡。
魏晋笔法来自于汉代的蔡邕,他曾经提出过《九势论》,魏晋时代又有《笔势》、《笔势论》等说法。
有人问,你说的《笔势论》,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
除了有完整的文字叙述,这些书论还有史料可查。
古代的书论,如果你能够破解,也许很快就能成为书法高手。
历代研究二王的人不断,但是超越二王的书家却很少。
由于时代的隔阂,加上书论术语的障碍,魏晋时代的书法和唐代以后的书法完全是两回事。
《笔势论》当中包含的人体力学,更符合草书、篆书、隶书的创作。
这三种书体的出现,都要比行书和楷书出现得要早。
而唐楷的构建,则抛弃了这一传统。
在唐代以后,很少有人研究《笔势论》,甚至在欧、柳、颜、赵建立新的楷书规范时,还是在新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隔断历史,用欧、柳、颜、赵的楷书范式,去和二王父子对话,这完全是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
如果说,魏晋时代的书法在跳舞,唐代以后的书法只能是“搭积木”。
在《笔势论》的指引下,二王父子的书法,乃至魏晋时代书法,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民间写手,他们的书法都是姿态万千。
而唐代的楷书则像现代的洋快餐店里出售的炸鸡腿、汉堡包,具有强烈的工业化味道。
在几十条、上百条唐楷规则面前,犹如盐加多少、味精加多少,工业色素加多少,让书法的美味大餐,变得如此标准化、工业化。
美感尽失,味道已逝,从小在洋快餐店徜徉的孩子们,有一天长大之后,总是怀念奶奶的家常菜,但老祖母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记忆。
下面谈《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的《洛神赋》的命运,和他的个人命运一样凄惨。
有人会问,王献之是东晋第一流的大贵族,“王与马共天下”,天下甚至都是王献之家族的。
更何况,王献之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宰相(中书令),又是“驸马爷”,王献之一生四十三岁早亡,也算是够荣耀的了吧!但处在权利巅峰上的王献之,生活却并不幸福。
王献之一生经历过两次婚姻,前妻是王献之的表姐,两个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原本生活得很快乐。
但是,王献之囿于家族名望,再加上个人才气及相貌优秀,偏偏吸引了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
在太后、宰相谢安等人的安排下,非要让王献之和表姐离婚。
于是,王献之进行抗婚,自残双脚,最后,还是没有躲过皇家女儿的追逐。
王献之,个人的生活是不幸的,他传世的作品同样遭受了不幸。
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声望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
时光流转,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作品,王献之受到了冷落。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二王父子,他们的待遇竟然有着天壤之别。
唐朝宫廷征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装裱起来竟然有三千多卷。
而王献之的作品,在唐朝的宫廷里,仅仅只是“仅有存焉”。
三百年后,才迎来了王献之的时代。
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光义留心翰墨,他是中国帝王中了不起的书法家,书法成就不在唐太宗之下。
赵光义购募古代先王名臣墨迹,并命朝臣摹刻了著名的《淳化阁帖》,王献之的书法才第一次得到全面的保护。
《淳化阁帖》中,二王的书法占了一半,王献之的书帖存有七十三件,但经过后人的考证,这其中有二十八件,不是伪作就是他人的作品。
接下来,王献之又遇到了第二个贵人。
在北宋宣和年间,当时的宋徽宗成为王献之的“崇拜者”,在《宣和书谱》中,搜录王献之的作品达到八十多件。
遗憾的是墨迹本都没有保留下来,硕果存留的仅有七件,而且还都是摹本。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小楷极则”。
笔划隽秀挺拔,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
《玉版十三行》墨迹本宋元时代有两本,一本是晋麻笺本,一本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
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
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
现传无柳公权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最为精湛。
“碧玉版本”明万历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
此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他石花处亦自然清晰。
现藏首都博物馆。
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相传王羲之写《洛神赋》,是作为家学临摹的范本。
王羲之喜欢写《洛神赋》,王献之也喜欢写《洛神赋》。
但是,王献之《洛神赋》流传的版本,仅从《洛神赋》的“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擫”,王献之笔法“外拓”。
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
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
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羲之笔法“内”,王献之笔法“外拓”。
“内擫”和“外拓”究竟是指什么?在中国古代,由于缺少专门的文艺美学,不论是文论、诗论、史论、画论,还是书论,在理论体系建立的时候,都缺少逻辑学的界定。
一些专门的术语让外行看起来,犹如雾里看花。
古代书论中说的笔法,一般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运笔的方法,第二层意思是在运笔的基础上,结字的运笔“体势”,也就是笔画线条的基本走向。
书法并不神秘,它和芭蕾、体操,乃至篮球运动,在人体力学上,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从人体力学的角度看,凡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动作,一般动作的线条在速度、节奏、力度的惯性下,线条是匀称的、劲健的、优美的。
书法跟舞蹈动作一样,抽象到力学角度上看,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
历史上有种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
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当时除了有一整套的书法理论,还有作为家传绝学的笔法传承。
魏晋时代,笔法是隐秘的家传“绝技”,一般不会轻易外传,当时即使是内行之间切磋,也只是用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外行在这些行业“隐语”面前,永远被一种黑幕所遮挡。
魏晋笔法来自于汉代的蔡邕,他曾经提出过《九势论》,魏晋时代又有《笔势》、《笔势论》等说法。
有人问,你说的《笔势论》,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
除了有完整的文字叙述,这些书论还有史料可查。
古代的书论,如果你能够破解,也许很快就能成为书法高手。
历代研究二王的人不断,但是超越二王的书家却很少。
由于时代的隔阂,加上书论术语的障碍,魏晋时代的书法和唐代以后的书法完全是两回事。
《笔势论》当中包含的人体力学,更符合草书、篆书、隶书的创作。
这三种书体的出现,都要比行书和楷书出现得要早。
而唐楷的构建,则抛弃了这一传统。
在唐代以后,很少有人研究《笔势论》,甚至在欧、柳、颜、赵建立新的楷书规范时,还是在新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隔断历史,用欧、柳、颜、赵的楷书范式,去和二王父子对话,这完全是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
如果说,魏晋时代的书法在跳舞,唐代以后的书法只能是“搭积木”。
在《笔势论》的指引下,二王父子的书法,乃至魏晋时代书法,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民间写手,他们的书法都是姿态万千。
而唐代的楷书则像现代的洋快餐店里出售的炸鸡腿、汉堡包,具有强烈的工业化味道。
在几十条、上百条唐楷规则面前,犹如盐加多少、味精加多少,工业色素加多少,让书法的美味大餐,变得如此标准化、工业化。
美感尽失,味道已逝,从小在洋快餐店徜徉的孩子们,有一天长大之后,总是怀念奶奶的家常菜,但老祖母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记忆。
下面谈《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的《洛神赋》的命运,和他的个人命运一样凄惨。
有人会问,王献之是东晋第一流的大贵族,“王与马共天下”,天下甚至都是王献之家族的。
更何况,王献之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宰相(中书令),又是“驸马爷”,王献之一生四十三岁早亡,也算是够荣耀的了吧!但处在权利巅峰上的王献之,生活却并不幸福。
王献之一生经历过两次婚姻,前妻是王献之的表姐,两个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原本生活得很快乐。
但是,王献之囿于家族名望,再加上个人才气及相貌优秀,偏偏吸引了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
在太后、宰相谢安等人的安排下,非要让王献之和表姐离婚。
于是,王献之进行抗婚,自残双脚,最后,还是没有躲过皇家女儿的追逐。
王献之,个人的生活是不幸的,他传世的作品同样遭受了不幸。
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声望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
时光流转,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作品,王献之受到了冷落。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二王父子,他们的待遇竟然有着天壤之别。
唐朝宫廷征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装裱起来竟然有三千多卷。
而王献之的作品,在唐朝的宫廷里,仅仅只是“仅有存焉”。
三百年后,才迎来了王献之的时代。
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光义留心翰墨,他是中国帝王中了不起的书法家,书法成就不在唐太宗之下。
赵光义购募古代先王名臣墨迹,并命朝臣摹刻了著名的《淳化阁帖》,王献之的书法才第一次得到全面的保护。
《淳化阁帖》中,二王的书法占了一半,王献之的书帖存有七十三件,但经过后人的考证,这其中有二十八件,不是伪作就是他人的作品。
接下来,王献之又遇到了第二个贵人。
在北宋宣和年间,当时的宋徽宗成为王献之的“崇拜者”,在《宣和书谱》中,搜录王献之的作品达到八十多件。
遗憾的是墨迹本都没有保留下来,硕果存留的仅有七件,而且还都是摹本。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小楷极则”。
笔划隽秀挺拔,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