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染色体畸变(一)

合集下载

医学遗传学课程习题-第十章《染色体畸变》

医学遗传学课程习题-第十章《染色体畸变》

医学遗传学课程习题第十章染色体畸变一、教学大纲要求1.掌握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理2.掌握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3.了解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方法二、习题(一)A型选择题1.四倍体的形成原因可能是A.双雌受精B.双雄受精C.核内复制D.不等交换E.染色体不分离2.如果在某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可形成A.单倍体B.三倍体C.单体型D.三体型E.部分三体型3.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通过着丝粒融合而形成的易位称为A.单方易位B.串联易位C.罗伯逊易位D.复杂易位E.不平衡易位4.如果染色体的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减少一条则形成A.单体型B.三倍体C.单倍体D.三体型E.部分三体型5.一个个体中含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的三个细胞系,这种情况称为A.多倍体B.非整倍体C.嵌合体D.三倍体E.三体型6.某一个体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比二倍体多了3条,称为A.亚二倍体B.超二倍体C.多倍体D.嵌合体E.三倍体7.嵌合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A.卵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错误配对B.卵裂过程中发生了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不分离C.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D.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不分离E.卵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丢失8.46,XY,t(4;6)(q35;q21)表示A.一女性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的插入B.一男性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C.一男性细胞带有等臂染色体D.一女性细胞内带有易位型的畸变染色体E.一男性细胞含有缺失型的畸变染色体9.若某一个体核型为46,XX/47,XX,+21则表明该个体为A.常染色体结构异常B.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嵌合体C.性染色体结构异常D.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嵌合体E.常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嵌合体10.含有三个细胞系的嵌合体可能是由于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的A.减数分裂中第一次有丝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B.减数分裂中第二次有丝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C.受精卵第一次卵裂时染色体不分离D.受精卵第二次卵裂之后染色体不分离E.受精卵第二次卵裂之后染色体丢失11.某种人类肿瘤细胞染色体数为56条,称为A.超二倍体B.亚二倍体C.二倍体D.亚三倍体E.多异倍体12.若某人核型为46,XX,inv(9)(p12q31)则表明其染色体发生了A.缺失B.倒位C.易位D.重复E.插入13.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的机制可能是A.染色体断裂及断裂之后的异常重排B.染色体易位C.染色体倒位D.染色体不分离E.染色体核内复制14.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基础是A.姐妹染色单体交换B.染色体核内复制C.染色体不分离D.染色体断裂及断裂之后的异常重排E.染色体丢失15.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断片交换位置后重接,结果造成A.缺失B.倒位C.易位D.插入E.重复16.某种人类肿瘤细胞染色体数为93条,称为A.二倍体B.亚二倍体C.超二倍体D.亚三倍体E.多异倍体17.人类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而第二次减数分裂正常进行,则其可形成A.一个异常性细胞B.两个异常性细胞C.三个异常性细胞D.四个异常性细胞E.正常的性细胞18.染色体不分离A.只是指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B.只是指同源染色体不分离C.只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E.是指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不分离19.一条染色体断裂后,断片未能与断端重接,结果造成A.缺失B.易位C.倒位D.重复E.插入20.若某人核型为46,XX,del(1)(pter q21:)则表明在其体内的染色体发生了A.缺失B.倒位C.易位D.插入E.重复(二)X型选择题1.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包括A.物理因素B.化学因素C.生物因素D.遗传因素E.母亲年龄2.染色体发生结构畸变的基础是A.染色体断裂B.染色体丢失C.染色体断裂后的异常重接D.SCE E.染色体异常复制3.染色体数目畸变的类型有A.二倍体B.亚二倍体C.超二倍体D.三倍体E.四倍体4.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有A.缺失B.重复C.SCE D.倒位E.易位5.染色体发生整倍性数目改变的原因包括A.核内复制B.染色体重复C.双雄受精D.双雌受精E.染色体重排6.染色体发生非整倍性数目改变的原因包括A.染色体丢失B.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C.染色体插入D.染色体缺失E.同源染色体不分离7.嵌合体发生的机理包括A.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B.卵裂时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C.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丢失D.卵裂时同源染色体不分离E.卵裂时染色体丢失8.当染色体的两个末端同时缺失时,有可能形成A.等臂染色体B.双着丝粒染色体C.环状染色体D.衍生染色体E.倒位染色体9.下列核型中哪项的书写是错误的A.46,XX,t(4;6)(q35;q21) B.46,XX,inv(2)(pter→p21::q31→qter) C.46,XX,del(5)(qter→q21:)D.46,XY,t(4,6)(q35,q21)E.46,XY/47,XXY10.罗伯逊易位常发生在下列哪组的染色体之间A.D/D B.D/G C.D/E D.G/F E.G/G11.等臂染色体的形成原因包括A.染色体缺失B.着丝粒纵裂C.着丝粒横裂D.染色体插入E.染色体易位12.染色体重复发生的原因可为A.同源染色体发生不等交换B.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不等交换C.染色体片段插入D.核内复制E.双雌受精13.染色体不分离可以发生在A.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同源染色体之间C.有丝分裂过程中D.减数分裂过程中E.受精卵的卵裂过程14.三倍体的形成机理可能是A.双雌受精B.双雄受精C.染色体不分离D.核内有丝分裂E.核内复制15.染色体数目异常形成的可能原因是A.染色体断裂B.染色体倒位C.染色体丢失D.染色体不分离E.染色体复制(三)名词解释1.euploid2.haploid3.deletion4.inversion5.translocation(四)问答题1.导致染色体畸变的原因有哪些?2.简述多倍体产生的机理?三、参考答案(一)A型选择题1.C 2.D 3.C 4.C 5.C 6.B 7.E 8.B 9.B 10.D 11.A 12.B 13.D 14.D 15.C 16.E 17.D 18.E 19.A 20.A(二)X型选择题1.ABCDE2.AC3.BCDE4.ABDE5.ACD6.ABE7.BE8.C9.BCD 10.ABE 11.CE 12.ABC 13.ABCDE 14.AB 15.CD(三)名词解释略(四)问答题1.①物理因素:大量的电离辐射对人类有极大的潜在危险。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


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成倍地增加 或减少即导致整倍性异常。 理论上可能的整倍性异常包括单倍体(n)、三倍 体(3n)和四倍体(4n)及以上的多倍体。 除了精子和卵子为单倍体外,未发现单倍体胎儿。 在人类,全身三倍性是致死的,因而极为罕见,但 三倍性在流产胎儿中较常见,是流产的重要原因之 一。四倍体及多倍体在临床上更为罕见。
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e Aberration
教学要求

1、掌握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及产生机制;异 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2、熟悉异常染色体携带者的概念;嵌合体的概念;
倒位;重复。

3、了解表型正常个体的染色体变异多态性。
染色体畸变的概念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是指 染色体在数目上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包括染 色体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大类。 由于染色体畸变往往导致基因群的增减和位 置的转移,扰乱遗传物质或基因间的平衡, 故染色体畸变是染色体病产生的基础。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可诱发染色 体畸变的发生。
双雄受精(diandry)

两个精子同时进入同 一个卵子,形成三倍 体合子。在其含有的 三组染色体中,两组 来自父方精子,一组 来自母方的卵子。 双雄受精是三倍体产 生的可能原因之一。


双雌受精(digyny)

在卵子发生中,卵母细胞减 数分裂时未形成极体,原来 应分配给极体的一组染色体 仍留在卵内,形成含两组染 色体的二倍体卵子,其与精 子结合后形成三倍体合子。
()
; / t ter →
括号内为结构异常的染色体
重排中用于分开染色体 嵌合体中用于分开不同的细胞系 易位 末端 从....到

医学遗传学-人类染色体畸变

医学遗传学-人类染色体畸变
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
4q13
4q24
倒位(inversion,inv)
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
4p14
4q21
倒位(inversion,inv)
倒位(inversion,inv)
简式:46,XX,inv(1)(p22p34) 详式:46,XX,inv(1)(pter→p34 : : p22p34 : : p22→qter)
易位(translocation,t)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3 、 倒位(inversion,inv):一条染色体发生两处断
裂, ,断裂片段旋转180后重新接上称为倒位.
倒位
a:臂内倒位染色体图解;b:臂间倒位染色体图解
倒位(inversion,inv)
6q22
11p15
5 、 双着丝粒染色体 (dicentric chromosome, dic)
是指两条染色体同 时各发生一次断裂后,
两个含有着丝粒的染色
体的断端相互连接,即 形成一条含有两个着丝 粒的染色体。
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
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
但有时会出现异常的重接,染色
体断裂后未在原位重接,亦即断片 移动位置后与其它片段相接或丢失, 结果导致染色体的结构畸变,又称 为染色体重排chromosome
rearrangement。
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
缺失(deletion) 末端缺失、中间缺失 重复(duplication) 倒位(inversion)
(图示两条X染色体)
第一次有丝分裂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1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1

染色体多态性: 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的一些恒定的染色
体微小差异(变异)。 如随体、次缢痕、带纹宽窄、着色等。 这些变异是遗传的且发生频率较高,但
一般不引起机体明显的性状差异和疾病。 特定变异有个体、民族和种族差异。
精选版课件ppt
34
染色体多态的特征
①差异集中在特定染色体的一定部位,都是含有 高度重复DNA的异染色质区,通常仅涉及一对 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
中间 简式: 46,XX,del(1)(q21;q31) 缺失 繁式: 46,XX,del(1)(pter→q21::q31→qter)
简式: 46,XY,t(2;5)(q21;q31)
相互
易位 繁式:
46,XY,t(2;5)(2pter→2q21::5q31→5qter;
5pter→5q31::2q21→2qter)
①着丝粒区;
②D、G组的短臂随体区;
③1、9、16的次缢痕区;
④ Y的q区。
精选版课件ppt
41
五、脆性位点(部位;Fra) P81表7-5
染色体易发生断裂的部位。 断裂点稳定,按孟德尔方 式呈共显性遗传。
脆性位点描述式
中文说明
fra(10)(q25.2)
10号染色体上
fra(10)(q25.1) ; fra(10)(q25.5)
7
人类染色体大小排序
精选版课件ppt
8
1、人类染色体分组

大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小 G组
人类染色体组主要特点染色体序号1 Nhomakorabea3
2
4 ————5
6 ————12、6>X>7
13 ——14 ——15

10遗传 第九章 染色体畸变

10遗传   第九章 染色体畸变
2n: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
一个染色体组
2 几个基本概念: 单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它配子中 染色体数相等。
双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它合子中
染色体数相等。 一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二倍体: 两 。
多倍体:含有三个及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多倍体。 三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四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利用一个致死基因来平衡另一致死基因的先决条件是:
两个致死基因紧密连锁 保持一个平衡致死系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各带有一个座位不同
的隐性致死基因。
2)这两个非等位隐性致死基因始终处于各别的同源
染色体。
四 易位(Translocations)
指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1、 易位的类别 a 相互易位(动画)
着丝粒融合(centric fusion)和着丝粒裂解( centric fission),
只改变染色体数目,不改变染色体遗传物质的含量,对 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A B C D M N O P 裂解
融合
2、细胞学效应
相互易位杂合体在联会时会出现“十”形象
3、易位的遗传效应
1 配子的部分不育 易位杂合体,偶线期两个正常染色体和两个易位染色体联 会成“十”字形象。两个正常染色体和两个易位染色体在 后期Ⅰ分离时表现二种分离方式(动画): 一种是相邻式分离:只能产生重复缺失染色体的小孢子 和大孢子。 一种是交替式分离:产生的小孢和大孢子或者获得到
着丝粒在到位环以外,交换形成桥和片段
形着 成丝 桥粒 和在 片到 段位 环 以 内 , 交 换 不 会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概念:细胞中的染色体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生了数量和结构的改变称“染色体畸变”,包括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

第一节、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一、化学因素:各种抗病毒类药物、激素、抗代谢药物、细胞毒素、抗菌素等,特别是一些抗肿瘤药物,保胎及预防妊娠反应的药物,均可引起染色体畸变产生畸胎;如抗痉挛药物苯妥英纳可引起人淋巴细胞多倍数数目增加;环磷酰胺、氮芥、白硝安(马利兰)、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抗癌药物可导致Chr畸变。

农药,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导致畸变率增高。

工业毒物:如甲苯、苯、铝、砷、CS2等导致Chr畸变。

又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也可导致染色体畸变。

二、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能引起双着丝粒染色体、并出现易位、缺失、断裂、核内复制等。

三、生物因素:1、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物类毒素所致Chr畸变,也可有一定致癌作用。

如杂色曲毒素、黄曲毒素、棒曲毒素等。

2、病毒可引起缩主细胞Chr畸变,尤其是致癌病毒,主要是影响DNA代谢,如风疹病毒、乙肝病毒、流感、麻疹、疱疹、脊髓灰质炎等病毒。

四、遗传因素:Chr异常有家族倾向。

五、母亲年龄:1、女性初级卵母C的减数分裂是在胚胎三个月左右就已开始,5-6个月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出生前后才到达终变期,以后即停止,直到排卵前第一次减数分裂才完成。

2、第二次减数分裂必须在精子的穿入的刺激下才能完成,如果排出的卵子24小时内不能与精子相遇而受精,那么即行退化。

根据以上特点,为什么女性年龄越大,所生孩子先天性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的原因(大于35岁)。

因为年龄越大,第一次减数分裂持续时间越长,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机会越多,在以后的减数分裂中容易产生染色体不分离而导致Chr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或者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病。

第二节、Chr数目异常及其产生的机制单倍体:精子、卵子,23条Chr数。

二倍体:受精卵和体C、46条、23对Chr数。

Chr数目的畸变:指体C的Chr数目(整组或整条)的增加或减少,称Chr数目的畸变。

染色体畸变lsy讲课文档

染色体畸变lsy讲课文档

染色体病发病概况
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率:4.7‰-8.4‰,平均6.25 ‰。常见
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47,XXX;47,XXY; 47,XYY。
自然流产胎儿:总发生率为50%,常见三倍体;四倍体
;45,X;16三体。
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占8%。三体最为常见。(见
表14-4) 自然流产后再发风险:大龄母亲未见风险升高;年轻母亲 明显升高。
意 义
符号术语 A-G →
/ : ace chi ct der dir dmin e f fra h ins mal mat mn p ph psu qr rcp rac s ter tri
意义 染色体组的名称 从…到…
符号术语 1-22 +或-
表示嵌合体

断裂
::
无着丝粒断片(见 f)
cen
异源嵌合体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九十三页。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
倒位环与倒位携带者
臂间倒位携带者形 成的倒位环和配子 的染色体情况,其 中有50%配子中既 有缺失,又有重复 的异常染子(部分三体或 部分单体)。
臂间倒位环及其配子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九十三页。
倒位环与倒位携带者
物理因素 放射性辐射。 生殖细胞比体细胞更敏感
现在十二页,总共九十三页。
生物因素 霉菌毒素、病毒 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变患者和携带者。 母亲年龄 母亲年龄越大,生育三体可能性越大。
现在十三页,总共九十三页。
(二)、染色体畸变类型:
数目畸变—整倍体变化:以23为倍数(23n)(3倍体, 4
倍体)。 非整倍体变化:单条增减(单体,多体)。
三体形成机制:配子减数分裂或合子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 可分别导致三体纯合体或嵌合体。

遗传学10 第10章 染色体畸变和突变(第一节)

遗传学10 第10章 染色体畸变和突变(第一节)

• 出生时观察到6/1000的可见缺陷;
• 大约11%的不孕不育和6%的智力缺陷。
本部分将讨论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机制和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本部分内容
染色体结构畸变
重复(duplication) 46, XY, dup(4)(q13)
缺失 (deletion) 倒位 (inversion) 46, XX, del(4)(q27) 46, XX, inv(4)(q13::q24)
(四) 疏松环
幼虫发育不同时期,基因在行使其特殊功能时出现的特殊形态 的泡状结构,称为puff,即染色体疏松结构。
疏松环是DNA纤丝 从正常包装状态解旋 松疏的结果,是基因 活跃转录的足迹 。 果蝇3次蜕皮,3次 大量转录蜕皮激素形 成3个疏松环,留下转 录足迹。
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和机制
缺 失
1964年证实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
核型:46,XY,5p猫叫样哭声,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智力发育迟缓 眼距宽,外眼角下斜
腭弓高,下颌小
先天性心脏病(50%)
缺失例4:染色体缺失与肿瘤
1)染色体区段的缺失导致原癌基因表达调控区的 丢失,引起原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激活(功能获得 性突变),导致癌基因的形成和肿瘤发生; 如:Burkitt’s 淋巴瘤中c-myc因负调控序列缺失 而过度表达。 2)染色体区段的缺失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本身的丢 失(功能丧失性突变),诱导肿瘤发生; 如: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Rb基因的丢失。
易位 (translocation) 46, XY,t(4; 20)(q25; q12)
6 东北师范大学
一、唾腺染色体是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
果蝇唾腺染色体
(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双翅 目昆虫幼虫消化道、 唾液腺细胞有丝分裂 间期染色体,有4特点, 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 分子遗传研究的好材 料。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_培训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_培训
34
3)13三体综合 又征称为Patau综合征,新生儿发病率约1/6000~5000, 99%以上胎儿流产,出生后45%患儿在一个月内死亡, 90% 患儿在六个月内死亡 临床表现:
发育畸形,较21三体和18三 体更严重。小头、唇裂、腭 裂、小眼、多指(趾)、宫 内发育迟缓、出生体重轻、 低耳位、摇椅足、智力严重 低下等。
56
练习题
1.属于染色体数目畸变中整倍性改变的是( B)
A. 超二倍体 B. 多倍体 C. 非整倍体 D. 亚二倍体 E. 嵌合体
2. 非整倍体的形成原因可以是 ( D)
A.双雌受精 B.双雄受精 C.核内复制 D.染色体不分离 E.核内有丝分裂
25
5. 其他
(2)等臂染色体(i )
pp
pp
着丝点横裂 p
q
qq
pqq q
26
5. 其他 (3)双着丝粒染色体(dic)
27
(三)染色体病
指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由于它有多种 临床表现,故称为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染色体病的共同特征: 智力低下 发育迟缓 多发畸形 流产与不育 已发现的染色体病达100多种,染色体异常核型达一万 多种。 染色体病种类:常染色体病 性染色体病
40%
一侧卵巢或睾丸,另一侧卵睾 40%
两侧均为卵睾等
20%
53
54
1)男性假两性畸形 核型:46,XY 性腺:睾丸 举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睾丸女性化综合征) 主要症状:第二性征趋向于女性,外形女性,子宫、 卵巢缺如,腹股沟或腹腔可触及睾丸,不育 发病原因:靶细胞缺少雄激素受体 遗传方式:XR
32
2)18三体综合征
又称为Edward综合征,新生儿发病率约1/8000~3500 ,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

第九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应用前几章中讲过的一些遗传学基本定律,如分离和组合、连锁与交换,可在子代中得到亲代所不表现的新性状,或性状的新组合。

但这些“新”性状,追溯起来并不是真正的新性状,都是它们祖先中原来有的。

只有遗传物质的改变,才出现新的基因,形成新的基因型,产生新的表型。

遗传物质的改变,称作突变(mutation)。

突变可以分为两大类:(1)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和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一般可在显微镜下看到;(2)基因突变或点突变(genic or pointmutations),这些突变通常在表型上有所表达。

但在传统上,突变这一术语留给基因突变,而较明显的染色体改变,称为染色体变异或畸变(chromosomal variations or aberrations)。

第一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因为一个染色体上排列着很多基因,所以不仅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而且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也可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

一般认为,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起因于染色体或它的亚单位——染色单体的断裂(breakage)。

每一断裂产生两个断裂端,这些断裂端可以沿着下面三条途径中的一条发展:(1)它们保持原状,不愈合,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seg-ment)最后丢失。

(2)同一断裂的两个断裂端重新愈合或重建(restitution),回复到原来的染色体结构。

(3)某一断裂的一个或两个断裂端,可以跟另一断裂所产生的断裂端连接,引起非重建性愈合(nonrestitution union)。

依据断裂的数目和位置,断裂端是否连接,以及连接的方式,可以产生各种染色体变异,主要的有下列四种(图9-1):(1)缺失(deletion或deficiency)——染色体失去了片段;(2)重复(duplication或repeat)——染色体增加了片段;(3)倒位(inversion)——染色体片段作180°的颠倒,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4)易位(translocation)——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交换染色体片段,造成染色体间的重新排列。

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病

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病

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病一、染色体畸变细胞中染色体发生数量或结构改变的一类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

也叫做染色体异常。

这些染色体异常可用光学显微镜检出。

由于染色体畸变可导致因基组增减和位置的转移,造成了基因间或遗传物质的增失即不平衡,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程而给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成为染色体病形成的基础。

染色体异常分为数目和结构异常两类。

数目异常包括整个染色体组成倍增加、个别染色体整条或某个节段的增减造成染色结构改变,而致染色数量变异;染色体结构异常常涉及一条至多条染色体上较大的区段变化,影响较多的基因。

1、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类型: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染色体的行为异常。

A整倍体:染色体数目整倍的增减,常由双雄受精、双雌受精和核内复制造成。

结果出现:单倍体(均流产);三倍体(人类有69,XXX/69,XXY);四倍体(人类为92,XXXX或92,XXXY)。

把三倍体以上的细胞称为多倍体。

B非整倍体:由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丢失所致。

染色体数目比二倍体增减一条或几条,结果形成:(1)亚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少于二倍体,结果必然导致单体性,如45,XO。

这是妇产科较常见疾病,临床上称为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或Turner综合征。

(2)超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于二倍体,结果必然导致三体性。

如47,XXX。

(3)假二倍体:数目虽为二倍体,但有某号染色体增减。

这类核型常见于肿瘤病人的外周血细胞中。

C:嵌合体:即一个个体中存在着一个以上细胞系,在受精及受精卵的早期,受精或早期卵裂阶段发生了异常受精或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丢失及核内复制等可导致嵌合体发生,如46,XX/47,XXX或46,XX/45,XO。

这类病人常因性腺发育异常而就诊。

我们把以上染色体组成不同于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统称为异倍体。

异倍体产生的机理主要与染色体不分离和内复制有关。

2.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四种类型。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_第10章_染色体畸变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_第10章_染色体畸变

第十章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畸变1 什么叫染色体畸变?解答: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发生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

(1)染色体结构畸变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并以异常的组合方式重新连接。

其畸变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染色体数目畸变指以二倍体为标准所出现的成倍性增减或某一对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统称为染色体畸变。

前一类变化产生多倍体,后一类称为非整倍体畸变。

2 解释下列名词:(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

解答:缺失:缺失指的是染色体丢失了某一个区段。

重复: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己的某一区段倒位:倒位是指染色体某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

易位:易位是指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3 什么叫平衡致死品系?在遗传学研究中,它有什么用处?解答:紧密连锁或中间具有倒位片段的相邻基因由于生殖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不能交换,所以可以产生非等位基因的双杂合子,这种利用倒位对交换抑制的效应,保存非等位基因的纯合隐性致死基因,该品系被称为平衡致死系。

平衡致死的个体真实遗传,并且它们的遗传行为和表型表现模拟了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因此平衡致死系又称永久杂种。

平衡致死品系在遗传学研究中的用处:(1)利用所谓的交换抑制子保存致死突变品系-平衡致死系可以检测隐形突变(2)用于实验室中致死、半致死或不育突变体培养的保存(3)检测性别4 解释下列名词:(1)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2)单体,缺体,三体。

(3)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解答:(1)单倍体(haploid):是指具有配子体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二倍体(diploid):细胞核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为二倍体。

多倍体(polyploid):细胞中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

(2)单体(monosomic):是指体细胞中某对染色体缺少一条的个体(2n-1)。

缺体(nullosomic):是指生物体细胞中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2n -2),它仅存在于多倍体生物中,二倍体生物中的缺体不能存活。

第7章染色体的变异-1

第7章染色体的变异-1
cycy死亡几代以后全变成了野生型cy雄性cy雌性37遗传学家想出一个绝妙的保存方法平衡致死法即用另一对致死杂和基因去平衡保存它星状眼正常眼ssscycy在此染色体上有一将此种果蝇雌雄一起饲养大的倒位区段由于大的倒位区段抑制交换发生只能产生如下可育配子scyscy死sscycy死亡scyscy亡38其实这并不是真正不分离不过分离出来的纯合个体全部致死而已
z
利用倒位的交换抑制效应,可以保存连锁的两个 致死基因。
什么是平衡致死?前面说了生物体尤其是雌雄 异体生物体中有很多隐性致死基因,一些致死 基因在遗传研究和各种工作中有用,但无法稳 定保存。为什么呢,请看下图
35
例:果蝇中有这样一对常染色体上的性状,卷翅/正常翅,卷翅/正 常翅为显性,由基因 Cy/+ 决定, Cy 在决定卷翅表型性状方面为显 性,但在致死方面为隐性,怎样保存?如果直接在同一瓶中饲养。
{ 交互分离(alternate segregation): “8”字形
44
邻近分离(adjacent segregation):环形
相互易位杂合体的联会和分离
45
3.易位的遗传学效应
z
半不育性(semisterility)
邻近分离:产生重复、缺失染色体,配子不 育,即常有致死效应; 交互分离:染色体具有全部基因,配子可 育,但出现假连锁现象。 交互式和邻近式分离的机会大致相等,即花 粉和胚囊均有50%是败育的,结实率50%。
第七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二)——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缺失(deletion) 重复(duplication) 倒位(inversion) 易位(translocation) 整倍体变异 非整倍体变异
1
z
z

染色体病-1

染色体病-1

典型核型 46, XY, der(22) t (3; 22) (q21;p11)mat 46, XX, rec(3) dup q, inv (3) (p25q21) 46,XX, del(4) (p11 p15.2) 46, XX,der(22)t(4;22) (p11;p12)mat 46, XY, del(4)(q21.1 q25) 46, XY, del(4)(q31) 46, XX, der(9) t(4;9) (q23;p24)mat 46, XX, rec(4)dup q, inv (4) (p12q34) 46, XY, r(4)(p16q35)
首报作者及年限 Orye 等 1976 年 Chiyo 等 1975 年 Fryns 等 1979 年 Abnelo 等 1977 年 Caspersson 等 1972 年 Alfi 等 1974 年 Podruch 等 1974 年 Smith 等 1974 年 Turlean 等 1975 年 Fraisse 等 1974 年 Feingold 等 1973 年 Franche 等 1975 年 Stene 等 1977 年 Lewandowski 等 1978 年 Prieur 等 1975 年 Sparkes 等 1978 年
7 8
154.7 142.6
916 692
15 16
81.3 78.9
589 839
X Y
150.4 24.8
766 76
(1对核苷酸为1bp; 1000bp=1kb; 1000kb=1Mb; 1000Mb=1Gb)
总计:2.85Gb
资料来源 Finishing the euchromatic sequence of the human genome

染色体畸变(结构改变)

染色体畸变(结构改变)

畸变风险,并提供生育建议和遗传监测。
生育建议
03
根据个体情况和遗传咨询结果,提供合适的生育建议,如选择
合适的生育年龄、避免近亲结婚等。
05 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意义
了解人类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染色体畸变是遗传信息不稳定性的表现,研究染色体畸变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遗 传信息的稳定性,探究遗传物质变异的原因和机制。
药物
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在 杀死或抑制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对染 色体造成损伤,导致畸变。
化学物质
如苯、甲醛等,长期接触可能增加染 色体畸变的风险。
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细菌
病毒
某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引起染 色体畸变。
细菌
某些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等,在感染过程中可能引起染色体畸变。
感谢您的观看
染色体畸变可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产生影响,研究染色体畸变有助于预测和预 防相关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为遗传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01
通过研究染色体畸变,可以深入 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 遗传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 学依据。
02
染色体畸变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 的发生,研究染色体畸变有助于 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 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染色体畸变(结构改变)
目录
• 染色体畸变的定义和类型 • 染色体畸变的形成原因 • 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 染色体畸变的检测与预防 • 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意义
01 染色体畸变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在结构上发生 的变化,包括染色体片段的增加或减 少、染色体内部或染色体之间的位置 颠倒、染色体片段的交换等。
遗传疾病风险的增加

08第九章 染色体畸变

08第九章 染色体畸变

三、生物因素
生物类毒素 某些生物体本身,如病毒
四、母亲年龄
越大,新生儿越容易出现畸变,≥35 环境因子在体内累积作用,与生殖细胞老化
及合子早期所处的宫内环境有关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其产生机制
染色体组:人体正常生殖细胞所包含的全部染色体
单倍体(n):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
ter)
(八)插入
一条染色体的片段插入到另一染色体中 也是一种易位
三次断裂时,才会发生插入。
可以正向
也可以倒转180°,即反方向插入
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重复+缺失
(一)染色体不分离
受精卵卵裂早期的有丝分裂时不分离
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二)染色体丢失
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第二次减数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配子:1/2为n 1/4为(n+1) 1/4为(n-1) 受精后: 二倍体 超二倍体 亚二倍体

第一次减数分裂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配子:一半24条 (n+1) 一半22条 (n-1) 受精后:超二倍体 亚二倍体
→胚胎死亡而流产
or出生先天畸形
3. 插入易位(insertional translocation)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但只有
其中一条染色体的片段插入到另一条染色
体的非末端部位。
发生三次断裂,才会发生插入易位。
(五)环状染色体
简式:46, XX(XY),
r(2)(p21q31) 详式:46, XX(XY), r(2)(p21→q31)

合子:69,XXX;69,XXY
总 结

双雌受精或双雄受精 → 三倍体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
②重复 一个染色体上某一部分出现两份或两份以上的现象。首尾相接的重复称为衔接重复或串接重复;首尾反方向连接的重复称为颠倒衔接重复或倒重复。重复部分可以出现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邻近位置,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染色体的其他位置或者出现在其他染色体上。重复杂合体具有特征性的减数分裂图象,它的染色体在进行联会时重复片段在同源染色体上找不到相应的结构,因而形成称为重复环的环状突起。类似的图象可以在果蝇的重复杂合体的唾腺染色体中看到。在缺失杂合体细胞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图象相似的缺失环。重复的遗传效应比缺失来得缓和,但重复太大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力,甚至引起个体的死亡。染色体上某些区域的重复可以产生特定的表型效应,例如果蝇的显性基因棒眼(Bar eye,B)就是重复的结果。主要的表型效应是复眼中的单眼数减少,使复眼呈棒状而不是通常的卵圆形。在这种果蝇的唾腺染色体上可以看到X染色体上明显的横纹重复(见位置效应)。可是对于一般的染色体来说,不通过显带法是很难检出重复的。
②缺体性 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缺失了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现象,即2n-2。缺体最早在燕麦中发现。缺体性个体一般也不能存活。但普通小麦等少数物种有人工保存的成套缺体性个体。在恶性染色体畸变
肿瘤细胞里也有缺体性细胞系。
③三体性 二倍体细胞的某同源染色体为三个的现象,即2n 1。三体的存在最初是在茄科植物曼陀罗中发现的。人类的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核型式是47,XX或XY,21,即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个。克氏综合征患者的核型式是47,XXY,即性染色体X比正常人多一个。三体性个体一般都能存活。
同一染色体发生的臂间和臂内互换可以有6种方式,而不同染色体单体间的互换则根据配对的同源染色体
互换的类型、互换是否完全以及染色体的极性又可分为12种情况。除了简单的单体内互换和单体间互换外,有些畸变是由于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水平上发生多次互换而产生的,例如三相互换。这种畸变的产生是由于在一个等位点染色单体畸变和一个简单的染色单体断裂之间发生了一次互换,或者在两个以上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数次复杂的单体间互换造成的。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

缺失纯合体: 致死或半致死。 缺失杂合体: 缺失区段较长 时,生活力差、 配子(尤其是 花粉)败育或 竞争不过正常 配子;
影响缺失对生物个体危害程度 的因素:
– 缺失区段的大小; – 缺失区段所含基因的多少; – 缺失基因的重要程度; – 染色体倍性水平。
缺失区段较小 时,可能会造 成假显性现象 或其它异常现 象。
单倍体 (X):只含有一个染色 体组的生物体。
单元体 (n):特指有性繁殖 生物的配子体世代。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 1.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的变化是以染色
体组为单位的增减
2.非整倍体(aneuploid)染色体数的变化
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不是完整的倍数,通常 以二倍体(2n)染色体数作为标准,在这基础 上增减个别几个染色体,所以属于非整倍性改 变。
2. 缺失的细胞学效应 配对
缺失环
玉米缺失杂合体粗线期缺失环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缺失圈
3. 缺失的遗传学效应 影响个体的生活力 成活困难 性状丢失 性状异常 拟显性
缺失区段上基因丢失导致: – 基因所决定、控制的生物 功能丧失或异常; – 基因间相互作用关系破坏; – 基因排列位置关系改变。
倒位会改变基因间相邻关系������ 造成遗传性状 变异������ 种与种之间的差异常由多次倒位所形 成。 果蝇(n=4):不同倒位特点的种,分布在不 同地理区域; 百合(n=12):两个种(头巾百合、竹叶百合) 之间的分化是由M1、M2、S1、S2、S3、S4等6 个相同染色体发生臂内倒位形成的(两个种的 S5、S6、S7、S8、S9、S10染色体仍相同)。
重复的遗传效应
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 果蝇的棒眼遗传——是 重复造成表现型变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染色体数目异常-非整倍性改变的机制

染色体丢失(chromosome loss) 又称染色体分裂后期延滞(anaphase lag),在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染色体未与纺锤丝相 连,不能移向两极参与新细胞的形成;或者在移 向两极时行动迟缓,滞留在细胞质中,造成该条 染色体的丢失而形成亚二倍体。 染色体丢失也是嵌合体形成的一种方式。
37
染色体结构畸变-相互易位携带者经减数分裂产生不同配子
相间分离
邻位分离
Peter J. Russell, iGenetics: Copyright © Pearson Education, Inc., publishing as Benjamin Cummings.
38
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易位携带者 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四射体结构
19
染色体数目异常-非整倍体临床综合征


45, X( Turner综合征 )
发生率 在新生女婴中约为1/5000 临床表现 典型患者以性发育幼稚、身材矮小 (120-140cm左右)、后发际低、颈蹼、肘外翻为 特征。 大多由于X染色体的丢失所致,具有这种核型的个 体,多数在胚胎期流产,少数存活。由于缺少一 条X染色体,具有性腺发育不全等临床症状。
CD AD AB
CB AD AB CB CD
47, XX 或 XY, +der(2) t(2;5)(q21;q31)
45, XX 或 XY, der(5) t(2;5)(q21;q31), -2 47, XX 或 XY, +der(2), +der(5) t(2;5)(q21;q31),-5 45, XX 或 XY, -2
23
Genetics—Encyclopedias,Richard Robinson
24
25



1866年Down记载该病; 1959年Lejeune证明其与一个额外的G组染色体相关,以后 多数作者认为该类患者的21号染色体有三条; 1965年Yunis等用放射自显影方法证明该类患者的G组中小 的染色体(即22号)有三条; 1971年巴黎会议为了既改正以前有关21三体型是G组中大 号染色体有3条的错误认识,又照顾已有资料中把先天愚 型当为21号染色体三体型的习惯,特将染色体丹佛 (Denver)体制中的21和22号染色体的编号作了颠倒,即将 其中较小的那对染色体排为21号,较大的那对染色体排为 22号。

20
后发际低
身材矮小
颈蹼
21
Turner综合征患者的核型
22
染色体数目异常-非整倍体临床综合征

47, XX +21 或 47, XX +21
Down综合征 或 21三体 发生率 新生儿的DS发生率约为1/1000~2/1000 表型特征 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和特 殊面容 发病率与母亲生育年龄相关:随着生育年龄增大, 胎儿为21三体的可能性增加。

2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2006.7:407–42
3
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自发畸变(spontaneous aberration) 诱发畸变(induced aberration)


化学因素:药物、农药(敌百虫类有机磷农药) 、 工业毒物(苯、铅、砷等) 、食品添加剂 物理因素:射线(X、α、 β 、γ) 生物因素:生物类毒素、病毒等 遗传因素:染色体畸变患者和携带者 母亲年龄:母亲年龄越大,生育21三体可能性越大
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受精卵早期卵裂的有丝分裂不分离

染色体丢失(chromosome loss)
16
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a 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b 减数分裂II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结果产生数目畸变的纯合体
17
有丝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46
46
46
47
45
46
46
受精卵早期卵裂的有丝分裂不分离,结果产生数目畸变的嵌合体
(四射体照片)
39
染色体分离后配子类型 AB CB
与正常配子可能形成的合子核型 46, XX 或 XY, der(5)t(2;5)(q21;q31)
AD CD
AB CD AD CB AB AD CB CD AB AB* CD CD* CB CB* AD AD*
46, XX 或 XY, der(2)t(2;5)(q21;q31)
断裂片段移动位置与其他片段相接或者丢失,可引起染 色体结构畸变。
28
常见染色体畸变类型
An 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nalysis,Anthony J.F. Griffiths,p482
29
染色体结构畸变-缺失
缺失(deletion) 染色体片段的丢失,缺失使位于这个片段的基因 也随之发生丢失。 末端缺失(terminal deletion) 染色体的臂发生断裂后,未发生重接,无着丝粒 的片段不能与纺锤丝相连而丢失。 中间缺失(interstitial deletion) 一条染色体的同一臂上发生了两次断裂,两个断 点之间的片段丢失,其余的两个断片重接。
46, XX 或 XY 46, XX 或 XY, der(2), der(5), t(2;5)(q21;q31) 46, XX 或 XY, der(2) t(2;5)(q21;q31), -5 46, XX 或 XY, der(5) t(2;5)(q21;q31),-2 46, XX 或 XY, +2, -5 46, XX 或 XY, -2, +5 46, XX 或 XY, 2 der(5) t(2;5)(q21;q31), -2, -5 46, XX 或 XY, 2 der(2) t(2;5)(q21;q31) ,-2, -5
10
染色体数目异常-整倍性改变的机制



双雄受精:一个正常卵子+二个正常精子,产生 一个三倍体的合子。 双雌受精:一个二倍体的异常卵子+一个正常的 精子,产生一个三倍体的合子。 核内复制: DNA复制两次,细胞仅分裂一次,是肿 瘤细胞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特征之一。 核内有丝分裂:分裂中期细胞未能进入后期和末期, 即DNA复制一次而细胞未分裂。
26
染色体结构畸变
27
染色体结构畸变-基本机制


染色体在各种原因诱导下发生断裂,然后 断裂片段重接。断裂及断裂片段的重接是 各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基本机制。 重合(reunion)
断裂的片段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新接合,染色体恢复正常, 不引起遗传效应。

染色体重排(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
AB CB CD
AD CB CD AD AB
47, XX 或 XY, +der(5) t(2;5)(q21;q31)
45, XX 或 XY, der(2) t(2;5)(q21;q31), -5 47, XX 或 XY, +der(2), +der(5), t(2;5)(q21;q31), -2 45, XX 或 XY, -5
30
缺失 a:末端缺失;b:中间缺失
31
染色体结构畸变-重复


重复(duplication) 一个染色体上某一片段增加了一份以上的 现象,使这些片段的基因多了一份或几份。 原因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不等交换 染色单体之间的不等交换 染色体片段的插入等
32
染色体结构畸变-易位



易位 translocation 两条染色体同时发生一次断裂和变位重接,形成 两条结构重排的染色体 复杂易位 3条或3条以上染色体同时发生一次断裂和变位重 接,形成具有结构重排的染色体 常见的易位类型: 相互易位 整臂易位 插入易位
超二倍体(hyperdiploid)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 三体型(trisomy)
某对染色体多了一条(2n+1),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47, 如21三体。
假二倍体(pseudodiploid)
细胞中某些号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异常,其中有的增加,有的减少, 而增加和减少的染色体数目相等,结果染色体总数不变,还是二倍体 数(46条),但不是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例如46,XX +2,-5
4
染色体畸变的分类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结构畸变
整倍性改变
非整倍性改变
缺失
重复
易位
插入
倒位
单倍体 三倍体 四倍体
亚二倍体 超二倍体 单体型 三体型
移位 转位 环状染色体 等臂染色体 双着丝粒染色体
5
染色体数目异常
6
染色体数目异常-整倍性改变
பைடு நூலகம்
整倍体(euploid)
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是单倍体(n)的整倍数,即以n为基数,整倍地增 加或减少。
染色体畸变(一)
龙志高
longzhigao@
染色体畸变的概念

染色体畸变是指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
体发生的异常改变,其实质是染色体或染 色体节段上基因群的数量增减或位置的转 移,染色体畸变可导致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或染色体病。 染色体畸变的发生率
流产胚胎 死亡新生儿 一般人群 50% 6‰ 5‰ 死产婴儿 新生活婴 8‰ 5-10‰
9
染色体数目异常-整倍性改变



在人类中已知有三倍体和四倍体的个体,但只有 极少数三倍体的个体能存活到出生,存活者多为 2n/3n的嵌合体。 四倍体比三倍体更为罕见,往往是四倍体和二倍 体(4n/2n)的嵌合体,或在流产的胚胎中发现。 有调查资料表明,在自发流产的胎儿中,有染色 体畸变的占42%。其中,三倍体占18%,四倍体占 5%,可见在流产的胎儿中三倍体是常见的类型。 共同临床特征:智力、生长发育障碍,内外生殖 器发育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