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全面版 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
人格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的五层含义1.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2.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1)稳定的动机;(2)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3)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3.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性、独立性、自信心等;4.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5.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二、人格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是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稳定性: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复杂性:是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三、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即我们人类这一物种的所有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和机制;●第二个层面是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第三个层面是揭示个体的独特性;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知识领域一、人格理论●定义: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所使用的概念体系;●目的:1.这些理论试图为人类的基本心理过程和特征提供一种普遍性的描述和解释;2.预测和控制(或改变);●内容:1.人格的实质和结构;2.人格的动力;3.人格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4.人格的健康与改变问题;●评价标准1. 内部一致性;2. 包容性或广博性;3. 简约性;4. 实证效度和激发价值;二、人格研究●即人格的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是研究者对人格及其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进行的验证的一种活动;三、人格理论和人格研究的整合●理论—理论型架构;●视角—视角型架构;●理论—研究型架构;●问题中心架构;第二章人格研究与测评第一节人格研究一、个案研究:寻求研究的深度●含义: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做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研究取向:1.临床研究:当个案涉及人格异常的个体;2.叙事法(生活史研究):要求被试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史进行描述,这些描述更多地是个人的主观回忆,而不是研究者的客观观察;●优缺点:1.优点:(1)注重细节;(2)避免了人为控制,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度;(3)通过获得的大量信息,提出种种因果假设;(4)强调个人的独特性;2.缺点:(1)作为描述性的研究,很难得出因果结论;(2)由于回忆、遗忘、当下情绪的影响,对于过去发生的事,被试提供的信息会不准确;(3)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分析,不适于量的分析;(4)取样较小,难以直接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二、相关研究:寻求研究的广度●定义:借助统计测量方法来分析不同人格变量之间或人格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以揭示各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第三变量的问题: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非因为二者真有联系,而是因为二者同时和第三个变量有关系,从而使二者显示出某种数量上的相关;其实二者可能可能有关,也可能没有任何关系;●因果推论问题:因果变量出现的先后顺序,并能排出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优缺点:1.优点:(1)不需要控制被试的行为或所处的环境,在自然情境中对其行为进行研究;(2)可以研究早期探明一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作好准备;(3)允许研究者同时测量许多变量,进行多因素研究;(4)相关研究收集那些既有条件下的信息,不必像实验研究一样设置情境;(5)相关研究多为大样本,数据来源于多个被试,结论有更好的推广性;2.缺点:(1)只能对某一人群的人格差异进行定量分析,难以从质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2)无法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且相关关系也容易受第三变量的影响;(3)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所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真实;三、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关键特征:1.实验处理:是指为了建立因果关系而对研究中的一些变量进行处理,是它(们)在实验中至少出现两种水平,以引起另一个变量相应的变化;2.实验控制:随机分组、标准化程序、控制组;●优缺点:1.优点:客观性、对变量的系统控制、精确的定量分析与因果推论能力;2.缺点:(1)只能用在那些可以进行系统控制或操纵的变量上,很多时候研究者无法对具有广泛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人格变量加以控制;(2)被试常处于人为控制的环境中;(3)更多的关注共同性,而不是个体的独特人格;第三章特质理论第一节Allport的个体心理学一、人格结构●人格具有复杂的结构,由反射、习惯、态度、特质、统我等按整合程度高低以金字塔式层级形式构成;●统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最高的整合水平,是使个体具有独特性的所有事实,包括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和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至关重要的所有方面。
7 人格
1. 威廉‧密里根〈比利〉─26歲,最初的人格 2. 亞瑟 ─22歲,英國人,戴眼鏡,第一位發現有 其他人格存在的人 3. 雷根 ─22歲,南斯拉夫人,體重201磅,虎 背熊腰,黑髮,八字鬍,色盲,他負責保護其他人格, 當危險出現,他會出來解決。 4. 亞倫 ─18歲,體重165磅,會打小鼓,是人 格中,唯一的右撇子以及唯一會吸煙的人格。多半由 他負責和別人交談。
13. 華特 狩獵專家。 14. 愛浦方 15. 賽繆斯 16. 馬克
─22歲,澳洲人,性情古怪,自以為是 ─19歲,女流氓,一直在計劃如何報復 ─18歲,猶太人,唯一相信神的人格。 ─16歲,工作狂,若無其他人格命令,
比利的繼父,被其他人格認為她是瘋子。
就甚麼事也不會做。
17. 史蒂夫 ─21歲,經常騙人,是唯一不接受多重人格的診斷結 果,自己才是真的人格,其他人格都是他創造的。 18. 李 19. 傑森 20. 羅勃 21. 蕭恩 22. 馬丁 ─20歲,喜劇演員,愛捉弄別人,讓其他人格困擾。 ─13歲,歇斯底里,暴躁。 ─17歲,夢想家,喜歡幻想。 ─4歲,天生的聾子,反應遲鈍。 ─19歲,紐約客,勢利鬼。
11.让你停下工作休息一会儿时你会觉得浪费 让你停下工作休息一会儿时你会觉得浪费 了时间吗? 了时间吗 12.你是否觉得全心投入工作而无暇欣赏周围 你是否觉得全心投入工作而无暇欣赏周围 的美景? 的美景 13.你是否觉得宁可务实而不愿从事创新或改 你是否觉得宁可务实而不愿从事创新或改 革的事? 革的事 14.你是否尝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事 你是否尝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事? 你是否尝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事 15.与别人有约时你是否绝对守时 与别人有约时你是否绝对守时? 与别人有约时你是否绝对守时
性格差异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名师许燕课后习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许燕课后习题详解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1.1绪论一、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1.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认知风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人格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至上的路径从上至下的路径小单位大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立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的方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至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小单元操作,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心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止被试心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小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小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单位。
b.在“人造”的实验环境里,让被试对刺激进行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水平。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心理学笔记第二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第一节弗洛伊德消极假设人性是消极的是本能的是欲望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1.潜意识理论(早期)哈特曼《潜意识哲学》理论→实践在另一个强大的刺激来临时会打破以前的较弱的刺激(1)意识:一般情况下人能够感知到的精神生活,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显部分。
(2)前意识:一般情况下,感知不到,但经过努力的回忆和别人的提醒等仍能够感知到的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生活。
(3)潜意识:一般正常情况下,人所不能感知到的精神生活。
潜意识理论反应了弗洛伊德受到哲学的因果论的影响.潜意识决定了人的最根本的行为。
2、人格的理论结构(晚年)(1)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我,是与生俱来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的。
快乐原则(2)自我:是现实环境的反复教化之下,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现实化了的本我是理性的,识时务的。
力争回避痛苦有想获得满足。
(现实原则)(3)超我:(理想自我)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发展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按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正常情况下相对处于平衡状态(道德原则,理想自我,至善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很大取决于童年时期的经历。
3、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蒋人是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时最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
4、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支配要求。
(1)本能:最原始是为冲动或本能是人生命最基本的要求。
①本能的原动力:力的大小或能量的多少,本能所具有的力,其大小有本能所拥有的精神能量的多少决定。
②本能的目的:需求满足和消除紧张③本能的对象:能够减少或消除身体欠缺的经验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④本能的来源:身体的状态或需要的欠缺。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讲义笔记重点
第一章、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探讨心理是如何被组织而产生智能思维,以及心理是如何在脑中实现的科学。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在试图开发能使计算机展现智能行为的程序。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因其在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建树而荣获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
他付出了生命中的最后四十年研究认知心理学。
除了其他方面的贡献外,他集中研究了“从事”科学时涉及的智力过程。
他和同事们于1987年编制了模拟在科学探索中的问题解决活动的计算机程序。
所模拟的科学探索包括开普勒探索行星运动定律和欧姆探索电路定律。
学习认知心理学的动机有哪些?①基本的认知过程构成了诸如科学发现那样的伟大的智能成就的基础。
②认知心理学是所有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就如同物理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③认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关键动机。
如果我们确实能弄清楚人们是如何获得知识和智能技艺的,以及人们是如何执行智能行为的,那么,我们就能够相应地改进他们的智能训练和绩效。
影响认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科学事件有哪些?(16年北师大ux方向考题)1.早期史在西方文明中,对人类认知的兴趣可追溯至古希腊。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关于知识的本质和起源的讨论中,思考过记忆和思维。
这些早期的哲学讨论最终演变成为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辩论。
对立的双方是经验主义和先验主义,前者认为一切知识来自经验,而后者则认为婴儿是带着大量与生倶来的知识降生于人世间的。
为经验论辩护的有贝克莱(Berkeley)、洛克(Locke)、休谟(Hume)和穆勒(Mill)等英国哲学家;提倡先验论的有笛卡尔(Descartes)和康德(Kant)等欧洲大陆哲学家。
虽然这些争论的核心是哲学方面的,但是双方却屡屡触及关于人类认知的心理。
2.德国的心理学:聚焦于内省观察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标志其诞生的时间通常被认为是1879年,那一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学目录人格心理学 (1)第一章人格的定义 (2)一、人格: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2)二、人格心理学研究 (2)三、人格特征 (2)第二章人格的心理学流派 (3)一、精神分析流派 (3)(一)主要特点 (3)(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3)(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3)(四)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3)二、行为主义流派 (3)(一)诞生:华生《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3)(二)人格理论: (3)(三)华生人格理论:经典条件反射。
(4)(四)斯金纳。
(4)(五)班杜拉的人格理论(行为与认知的过渡) (4)(六)行为主义总评价 (4)三、认知流派 (5)(一)凯利个人建构理论 (5)(二)罗特的社会认知理论 (5)(三)认知理论评价 (5)四、人本主义流派 (5)(一)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5)(二)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5)(三)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6)(四)对人本主义流派的评价 (6)五、特质流派 (6)(一)人格类型说 (6)(二)人格体质流派的基本特征。
(6)(三)奥尔波特质理论。
(6)(四)卡特尔的体质理论。
(7)(五)大五人格理论。
(7)(六)大七人格理论 (7)(七)对人格特质理论的评价 (8)六、生物学流派 (8)(一)艾森克人格理论:人格由生物特性决定。
(8)(二)行为遗传学研究 (8)(三)进化人格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 (8)(四)人格生物学。
(8)七、人格心理学总概。
(8)第三章人格测量 (8)一、自称式问卷 (8)二、投射测验:墨迹、无结构图片 (9)第一章人格的定义一、人格: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个性:人格同义词,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独特的特性。
气质:个体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先天无好坏。
性格: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和,后天可塑性。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结构:解释个体差异。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学笔记人格心理学笔记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格的词源分析二、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不同学科赋予了“人格”不同的内涵。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归纳为五种:1.罗列式的定义。
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分不清主次、本质与非本质,且有可能产生过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3.层次性的定义。
强调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并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
詹姆斯把自我(人格)分为四个层次:①物质的自我、②社会的自我、③精神的自我、④纯粹的自我、4.适应性的定义。
倾向于把人格看作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类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如下: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即人格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个别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整个模式上。
3.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一成不变,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一、人格心理学的定义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格的构成、动力及其运作、起因、发展与后果的心理科学。
二、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所谓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是人格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内部与外部关系。
1.人格心理学的外部关系是指人格心理学与其相邻的学科的关系;2.人格心理学的内部关系即人格心理学的主要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三、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两大任务:一是理论任务,二是实践任务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一、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一)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1.普罗泰戈拉(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格心理学考试笔记(心理咨询师考试)
心理咨询师考试-人格心理学笔记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什么是人格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第三节新精神分析流派第四节特质理论流派第五节生物学流派第六节人本主义流派第七节人格认知流派第八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第一节什么是人格人格: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
有结构、动力、特征的系统。
显示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典型性、差异性和统合性。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一个人典型的行为和特征——典型性&差异性稳定性: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形成的稳定性&表达的稳定性 统合性:人格的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和健康功能。
——多元&匹配&统合功能性:生活轨迹、生活方式、命运——外显&环境&自我约束人格理论的流派我是谁!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眼中的人格:人格特征、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一、人格结构二、人格动力三、人格发展四、人格成因五、人格适应一、人格结构意识的三层次理论:潜意识——深藏内心的、无法直接触及的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前,能够进入意识层面的 意识——心理最表层,能够清楚觉知到的三我结构:本我——享受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人格动力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心理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
✓等量原则、平衡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指向生长,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变得更好)✓死本能:将死亡的欲望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力。
(杀戮暴力消亡等)对立统一,互相整合,互相替代。
三、人格发展四、人格成因●童年经历●父母教养方式●出生顺序老大:过度关注,容易有各种问题老二: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老三:过分保护,表现杰出五、人格适应防御机制——自我保护自身的方式:压抑——职场中受委屈,依然笑脸相迎否认——你怎么了?没事!反向形成——越喜欢,越欺负投射——爱屋及乌合理化——多谢前任不娶之恩,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退行——我不要,就不要嘛!(动不动咬手指头)转移——踢猫效应(a受了委屈,骂b,b不开心看到猫过来踢它)升华——情绪低落,创意无限(经历挫折写了很多诗歌文学等)补偿-扬长避短解释:✧压抑:是指将意识中的令人不安的事物从意识层面移除,这是最基本和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防御机制,用于保护自己免于危险。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读书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读书笔记作者:约翰·肖内西尤金·泽克迈斯特珍妮·泽克迈斯特人民邮电出版社 XX年4月----------------------------------------------------------------------------------------------------------------------第一编一般问题1第1章绪论2科学心理学3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包括提问的方式、解答问题的逻辑和方法。
P3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实证方法和怀疑态度。
P3 科学的背景5科学至少存在于三种背景中: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背景。
P5历史背景5实证方法(empirical approach)强调用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这也许是科学方法最重要的特点。
P6 社会和文化背景8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到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结果的接受及实施研究的地点。
P8当人们用适合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和眼光去衡量其他文化时,会产生民族中心主义。
P8美国心理学会(APA)规定,专指人类被试时可用“参与者”(participant)一词代替“被试”(subject)。
Subject 可专指动物“被试”,也是人类参与者与动物被试的通称。
P9道德背景10研究的道德背景要求研究者在伦理上保持最高标准。
P10中国可能是学术道德最差的国度,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抄袭,套一句网友的话无官不贪,也可以说无学不假,搞学术的人没造过假,在中国可能基本没有吧。
汉芯骗了国家几个亿,骗了也就骗了,也没见处理了谁。
学校的教科室主任也常常被戏称为造假室主任,我们所有基层教科研参与者只能尽最大的可能追求真,只有真才能久。
像研究者一样思考11“像研究者一样思考”就是要以怀疑态度看待那些关于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结论,即使这些结论是根据已“发表”的科学发现做出的。
P11对一个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多项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果,尽管科学家认为研究结论正确与否是有概率性的。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考点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译
人格心理学笔记Ⅰ、什么是人格一、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 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
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
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
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二、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的心里对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
认知流派:从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这一角度探索攻击性行为。
有些人更容易将模糊情景看作受到了威胁,用容易用攻击来回应。
例2. 抑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是转向内心的愤怒。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名师许燕课后习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许燕课后习题详解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1.1绪论一、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 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1. 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 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 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 而是认知风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 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 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人格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至上的路径从上至下的路径小单位大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立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的方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 遵循从下至上的研究路径, 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小单元操作, 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 将所研究的心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 以防止被试心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 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小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 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 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
②缺陷:a. 分解后的小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单位。
b.在“人造”的实验环境里, 让被试对刺激进行反应, 可能会低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水平。
日更笔记《人格心理学》91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评价
日更笔记《人格心理学》91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评价《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 陈会昌译生物性对人格有影响的观点日益被接受,人格至少有一部分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
关于生物学流派的理论,我们着重介绍心理学者运用生物学理论解释人格的三个途径:•第一,我们介绍汉斯·埃克森对人格的描述,他的理论几十年来都对各种人格研究都是一种有影响的模型。
从一开始他的理论所描述的人格个体差异就是基于生理差异的。
•第二,我们要考察所谓“气质”的这种一般素质的个体差异。
学者们已经成功在婴儿中查明了一些气质差异。
•第三,我们考察进化心理学。
它借用了生物学里自然选择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的许多行为。
具体目录包括如下部分: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一、人格结构•外向--内向性:典型的外向者善于社交,喜欢聚会,朋友多,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
内向者是安静、退缩、内省的人,喜欢读书而不喜欢人群;除了对亲密朋友外,是冷淡而保守的人。
•神经质:在此维度得分高则倾向于做出情绪化反应,比多数人容易激动、气愤和抑郁。
另一端的人很少大发脾气,也较少有情绪波动。
-精神质:在此维度上得分高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缺乏人情味儿、冷漠、缺乏同情心、冲动、不关心他人,通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祉。
二、生理差异:刺激敏感性与行为系统艾克森认为内向者和外向者在无外界刺激的休息状态下,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不同,是他们的原因。
他认为外向者皮层唤醒水平更低。
乍一听以为他说反了,他的解释是因为外向者的皮层唤醒水平低,所以他们寻求高唤醒的社交行为。
然而后续的实验研究并不支持艾克森的结论。
而是研究发现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
也就是说,受到外部刺激时,内向者的唤醒更快、更强。
在喧闹的音乐和活跃的社交活动刺激下,内向者更容易被唤醒。
内向者受到化学刺激(比如咖啡因尼古丁)时,比外向者更容易产生反应。
另一些研究者从强化敏感性的生物学基础角度来解释外向和内向的差异。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_陈会昌
⼈格⼼理学笔记总结_陈会昌第⼀章绪论⼀、⼈格⼼理学的研究⽅法(⼀)、观察法观察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超越常识的分析能⼒;若主试客观上不是那么熟练,可以从主观上设⽴⼀些有⽬的的观察指标。
(⼆)、⾃然实验法(三)、测验法(四)、个案法(五)、相关研究法⼆、对⼈格的理解1、定义:源于个体⾝上的稳定⾏为⽅式和内部过程。
2、各理论党派对⼈格的理解(1)、精神分析理论(最主要的理论)认为⼈的⽆意识对其⾏为⽅式的差异起决定作⽤。
(2)、特质理论(核⼼理论之⼀)认为我们⾏为的稳定性在很⼤程度上来源于核⼼成分特质,是⼀种以某种特定⽅式⾏动的相对稳定⽽持久的倾向。
(3)、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素质和⼼理过程决定了⼈格的个别差异。
(4)、⾏为主义和学习理论认为稳定的⾏为⽅式是条件反射和⼼理预期的结果。
⼈格由我们经历的事情所构成,它是⾏为的习惯系统,⽽⾏为则是由环境造就的,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遭遇不同,我们的⼈格也不同。
如何认识各种⼈格理论对⼈格内涵的认识?A、有关遗传和环境假设的回答;特质理论回避了这个问题;遗传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都强调了遗传的作⽤;社会学习和⼈本主义则强调环境决定⼈的⾏为或者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造成了⼈格的差异。
B、意识和⽆意识精神分析认为⼈的很多⾏为受到⽆意识⼒量的控制;⾏为主义则认为⼈们是能够理解认识到⾃⼰的⾏为原因的;特质理论则从个体⾃我报告的资料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本主义认为没有别⼈⽐⾃⼰更了解⾃⼰,但是同时也认为许多⼈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C、⾃由意志和决定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为主义认为⾏为是不能⾃由选择的,他是我们⾯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纳认为⾃由只不过是个神话⽽已;⼈本主义更多地考察个⼈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作是⼼理健康的基础;精神分析则⼀般不采取绝对化的⽴场但他们强调与⽣俱来的需要和意识机制;在个⼈态度上应该把⼈格理论理解为各种⼈格理论的相关物,究竟哪种⼈格理论更重要取决于你个⼈研究的需要和⽬的;第三章精神分析学派⼈格理论主要著作:《梦的解析》《⽇常⼯作中的⼼理病理学》⼆、弗洛伊德的⼈格理论弗洛伊德最初把⼈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人格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What is personality?Everybody knows, but nobody can tell!(Pervin,1990)•9.11事件中人们的表现相同吗?象9.11袭击这样大的事件导致人们的相似反应。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场灾难说明,我们确实是很相似的,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但是如果我们再看得仔细些,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对同样的悲剧做出同样的反应: 在袭击过后的一些日子里,许多美国人紧紧围着电视机,想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也有一些人则关上电视机,不愿再看那些令人心烦意乱的画面.一些公民愤怒至极,发誓要报仇,另一些人则关注受害者,看如何才能帮助他们;一些人聚会,沟通感情,安慰邻舍,另一些人则独自一人静静地反思。
许多人诉诸宗教,寻求安慰,其中一些人在巨大的痛苦中极力寻求上帝的帮助。
•演员所戴的面具暗含人的两面:公开可见的一面和隐藏于面具后不为人知的一面•荣格(Carl Jung, 1875-1961)认为人格应包含两个层面:“人格面具”和“真实的自我”•麦克金南(Mackinnon, 1948)也指出应该从两个方面描述人格: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式;内在的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
1、六个理论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人的无意识对人的行为的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人格特征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上的;●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与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生物学流派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别差异。
2、两个例子:攻击与抑郁●为什么有些人比别人更具有攻击性?●为什么有些人比别人更容易忧郁?●精神分析流派:无意识的死本能;到达目标的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特质流派:是个体的稳定特征,儿时具有攻击行为(推撞同学)的个体,成人后常出现虐待配偶和暴力犯罪倾向;●人本主义流派:人不是生来就具有攻击性的,只有在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自然成长过程受到阻碍时)才会有攻击行为;●行为主义与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学习得来的;●认知流派:人们将模棱两可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生物学流派:遗传中具有攻击的倾向。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全面版 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
PERSONALITY(7th Edition)人格心理学(第7版)【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Ⅰ、什么是人格第一章什么是人格一、人与环境二、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 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
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
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
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
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读书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读书笔记《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读书笔记作者:【美】约翰肖内西尤金泽克迈斯特珍妮泽克迈斯特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4月---------------------------------------------------------------------------------------------------------------------- 第一编一般问题1第1章绪论2科学心理学3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包括提问的方式、解答问题的逻辑和方法。
P3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实证方法和怀疑态度。
P3科学的背景5科学至少存在于三种背景中: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背景。
P5历史背景5实证方法强调用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这也许是科学方法最重要的特点。
P6社会和文化背景8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到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结果的接受及实施研究的地点。
P8当人们用适合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和眼光去衡量其他文化时,会产生民族中心主义。
P8美国心理学会规定,专指人类被试时可用参与者一词代替被试。
Subject可专指动物被试,也是人类参与者与动物被试的通称。
P9道德背景10研究的道德背景要求研究者在伦理上保持最高标准。
P10中国可能是学术道德最差的国度,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抄袭,套一句网友的话无官不贪,也可以说无学不假,搞学术的人没造过假,在中国可能基本没有吧。
汉芯骗了国家几个亿,骗了也就骗了,也没见处理了谁。
学校的教科室主任也常常被戏称为造假室主任,我们所有基层教科研参与者只能尽最大的可能追求真,只有真才能久。
像研究者一样思考11像研究者一样思考就是要以怀疑态度看待那些关于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结论,即使这些结论是根据已发表的科学发现做出的。
P11 对一个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多项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果,尽管科学家认为研究结论正确与否是有概率性的。
P11研究假说是对现象的试探性解释,它经常采用一种预言的形式以对可能的结果进行解释。
人格心理学-重难点笔记-陈会昌译版
人格心理学-重难点笔记-陈会昌译版(总1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1、人格水平理论(分区观点)(1)意识人本身可以认识的一部分。
(2)前意识可由无意识召回到意识中去。
(3)无意识无法意识的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2 、人格结构理论(1) 本我我的自私部分,满足个人欲望有关,快乐。
(2)自我满足本我冲动,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
(3)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3 、人格动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由本能驱使。
(1)利比多生或性的本能(2)塔那托斯死或攻击的本能(3)能量有限说身体内的能量不会消失,但能量是有限的。
当心理能量消耗在这部分心理机能上了,就不再用于其他机能。
4、人格适应理论(焦虑和防御机制)自我会利用防御机制来缓解由自我和本我冲突所产生的焦虑感。
(1)压抑积极努力把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
看见父亲殴打母亲,却坚持从未看(2)升华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
., 化悲憤為力量(3)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
., 拿小孩出气。
(4)拒绝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 不承认亲人已经死亡。
(5)反应生成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对讨厌的人表现友善。
(6)理智化对可怕事物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是,在这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我们就把它抹去。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7)投射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
.,爱发脾气人指责别人不好5.人格发展理论(1)口腔期阶段(0——1)主要快感行为是吸吮、咬、吃等,获得生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心理上的愉快。
发展任务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来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
口腔期人格:过度倚赖性,过度攻击性(长牙后)(2)肛门期阶段(1——3)主要快感行为是排便或完弄粪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SONALITY(7th Edition)人格心理学(第7版)【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Ⅰ、什么是人格第一章什么是人格一、人与环境二、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 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
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
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
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
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
认知流派:从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这一角度探索攻击性行为。
有些人更容易将模糊情景看作受到了威胁,用容易用攻击来回应。
例2. 抑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是转向内心的愤怒。
处在抑郁中的人存在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
但人都有内在的、阻止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
因此这些愤怒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出气”。
特质流派:发现一个人当前的一般情绪水平是预测她今后情绪的好指标。
生物学流派:认为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更有可能在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时做出抑郁的反应。
人本主义流派:用自尊来解释抑郁。
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经常被抑郁所困。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抑郁是缺乏强化物所致。
认知流派:认为人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这种无能。
四、人格与文化: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者人格的发展,人格是存在与文化背景中的。
个体主义文化(包括多数西欧国家和美国)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独立的、独特的人。
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群体,如家庭、宗教和国家。
他们对合作的兴趣胜过对竞争的兴趣,从群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的满足。
另外吗,行为方式也由于文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五、人格: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1.理论:(1)有关遗传和环境假设的回答:生物学流派和特质流派坚信我们过于忽视遗传倾向性的作用了;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方式,是无意识的,但是,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很少强调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2)意识和无意识: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的很多行为受到无意识力量的控制;行为主义流派则认为人们以为自己是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原因的,而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特质理论流派则从个体自我报告的资料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水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但也逐渐承认很多信息加工是在意识之下的水平上发生的。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没有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是同时也认为许多人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3)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不能自由选择的,他是我们面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金纳认为自由只不过是个神话而已;精神分析者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意识机制;人本主义者处于另一极端,他们更多地考察个人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特质论者和生物学流派强调遗传素质,认为遗传把发展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但不认为人格完全听命与遗传素质;认知心理治疗家鼓励病人思考自己怎样给自己造成的问题,并教他们避免未来遇到困难的方法。
2.应用:心理治疗、教育、组织和咨询工作。
3.评价4.研究第二章人格的研究方法一、假设-检验方法:1.理论与假设:理论:关于建构或事件之间关系的一般陈述。
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是简约的,而且能够生成许多可检验的假设。
假设:是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合理预测。
人格心理学者通过科学研究来考察人格过程,多采用假设-检验法,其中的假设源于理论推断。
它们在实验中得到验证,而原来的理论则得到或得不到支持。
2.实验变量:一项好的研究是循着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实验的途径进行的。
变量是实验的基本要素,它可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决定着实验如何分组,也成为处理变量;因变量是由研究者测量得出的、用于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变量,也称结果变量。
在一项严谨的研究中,各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可以被归因于自变量水平不同所致。
交互作用:指的是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受制于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3.操纵的与非操纵的自变量:自变量能否被研究者操纵,这是人各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操纵的自变量:采用操纵的自变量时,研究人员必须把大量的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中。
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被分到实验中的A条件、B条件(或C条件、D条件等)中去。
在实验开始的时候,所有参加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当大量的被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时,研究者就假设这些差异被相互抵消了。
非操纵的自变量:或称被试变量)指研究者不对其加以干预的自变量。
在非操纵的自变量情况下很难确定因果关系。
4.事前预测与事后认识:事先预测比那些事后认识到的解释更好,因为后者不能进行假设检验。
5.重复研究:通常是检验不同于最初研究使用的被试群体。
这有助于确定某种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的人群还是仅仅适合最初研究使用的那些样本个体。
二、个案研究法:对单个人(或少数人)进行深入考察,多数情况下是对失调的心理治疗来访者,其资料一般是描述性的。
1.个案研究法的局限:a.从个案向他人推论;b.确定因果关系;c.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常常会妨碍科学的客观性。
2.个案研究法的优点:a.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b.当研究者认为他们研究的个体在所要考察的维度与正常人没有本质差别的时候,适合采用个案法;c.在说明一种治疗方法时,适合用个案法;d.研究者可能只是为了证明一些可能性而采用个案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1.统计显著性:统计检验方式有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系数。
如果两个平均数之间很小的差异是由于偶然变化导致的,我们就说这个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反之,如果两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它不可能是偶然变化导致的,而是反映了两变量之间的真实差异,我们就说,这个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
一般来说,心理学工作者使用的显著水平是0.05,即两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只有5%的可能性是由偶然变化造成的,这个差异就可能是真实的差异。
2.相关系数:考察两个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00到-1.00之间.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四、人格评价:是人格研究的核心。
在使用一项标准化测验之前,必须先考察它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一项测验在多次测量中具有一致性,它就具有较好的信度。
A.测验信度的一个指标是,这项测验在不同时检测量是否前后一致,最常用的方法是计算重测信度系数。
B.统计检验可以查明被测者对一个项目的反应与对其他项目反应之间的相关。
可以算出内部一致性系数。
系数值大,说明多数项目测量的是相同的概念;系数值低,说明各项目测量的不止一个概念。
2.效度:指的是一项测验所测量出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原本要测量的东西。
效度问题在于测验的效度是否被很好地揭示出来。
假设的建构:是一种有用的创造物,用来描述那些不具备自然真实性的概念。
建构效度(1)表面效度:(2)相容效度:也称聚合效度,指的是一项测验测得的分数与其他具有相同建构的测验之间的相关程度。
如果两项测验测量的是同样的东西,那么两个测验的分数应该有高相关。
(3)判别效度:指的是一项测验的分数与其他理论上没有关系的测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
(4)行为确认:是确定一项测验的建构效度的另一步。
也就是说,即使一项测验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相容效度和判别效度,它在建构效度上还可能存在问题。
Ⅱ、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理论、应用与评价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00年前开创了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理论。
在采用催眠法治疗歇斯底里症过程中,发现了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力。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 解剖模型: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把这种划分称为解剖模型。
意识:意识是指人们正察觉到的想法。
意识不断发生变化。
前意识:在大脑存储的信息中,意识处理的信息只占很小的比例。
大量可再现的信息构成前意识。
无意识: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里的内容无法直接接触,无法被提取进入意识,除非在极端情况下。
然而无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
2.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创立了结构模型。
他认为组成人格的各个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本我:人出生时只有本我一个人格结构。
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必须受控于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
他还假设本我还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其需要,即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
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处于意识之外。
自我:生命的头两年,自我逐渐发展起来。
遵循现实原则,即,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
自我将本我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同时也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吉尔减轻紧张,但以考虑行为后果的方式进行。
与本我不同,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活动。
超我:大约5岁,超我开始形成。
超我代表了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