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全面版 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SONALITY

(7th Edition)

人格心理学

(第7版)

【美】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Ⅰ、什么是人格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一、人与环境

二、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

1. 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

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

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

认知流派:从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这一角度探索攻击性行为。有些人更容易将模糊情景看作受到了威胁,用容易用攻击来回应。

例2. 抑郁: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是转向内心的愤怒。处在抑郁中的人存在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但人都有内在的、阻止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些愤怒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出气”。

特质流派:发现一个人当前的一般情绪水平是预测她今后情绪的好指标。

生物学流派:认为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更有可能在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时做出抑郁的反应。

人本主义流派:用自尊来解释抑郁。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经常被抑郁所困。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抑郁是缺乏强化物所致。

认知流派:认为人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这种无能。

四、人格与文化:

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者人格的发展,人格是存在与文化背景中的。个体主义文化(包括多数西欧国家和美国)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独立的、独特的人。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群体,如家庭、宗教和国家。他们对合作的兴趣胜过对竞争的兴趣,从群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的满足。另外吗,行为方式也由于文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五、人格: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1.理论:

(1)有关遗传和环境假设的回答:

生物学流派和特质流派坚信我们过于忽视遗传倾向性的作用了;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方式,是无意识的,但是,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很少强调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2)意识和无意识: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的很多行为受到无意识力量的控制;行为主义流派则认为人们以为自己是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原因的,而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特质理论流派则从个体自我报告的资料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水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但也逐渐承认很多信息加工是在意识之下的水平上发生的。人本主义流派认为没有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是同时也认为许多人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3)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不能自由选择的,他是我们面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金纳认为自由只不过是个神话而已;精神分析者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意识机制;人本主义者处于另一极端,他们更多地考察个人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特质论者和生物学流派强调遗传素质,认为遗传把发展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但不认为人格完全听命与遗传素质;认知心理治疗家鼓励病人思考自己怎样给自己造成的问题,并教他们避免未来遇到困难的方法。

2.应用:心理治疗、教育、组织和咨询工作。

3.评价

4.研究

第二章人格的研究方法

一、假设-检验方法:

1.理论与假设:

理论:关于建构或事件之间关系的一般陈述。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是简约的,而且能够生成许多可检验的假设。

假设:是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合理预测。

人格心理学者通过科学研究来考察人格过程,多采用假设-检验法,其中的假设源于理论推断。它们在实验中得到验证,而原来的理论则得到或得不到支持。

2.实验变量:

一项好的研究是循着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实验的途径进行的。变量是实验的基本要素,它可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决定着实验如何分组,也成为处理变量;

因变量是由研究者测量得出的、用于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变量,也称结果变量。在一项严谨的研究中,各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可以被归因于自变量水平不同所致。

交互作用:指的是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受制于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3.操纵的与非操纵的自变量:

自变量能否被研究者操纵,这是人各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操纵的自变量:采用操纵的自变量时,研究人员必须把大量的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中。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被分到实验中的A条件、B条件(或C条件、D条件等)中去。在实验开始的时候,所有参加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当大量的被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时,研究者就假设这些差异被相互抵消了。

非操纵的自变量:或称被试变量)指研究者不对其加以干预的自变量。在非操纵的自变量情况下很难确定因果关系。

4.事前预测与事后认识:事先预测比那些事后认识到的解释更好,因为后者不能进行假设检验。

5.重复研究:通常是检验不同于最初研究使用的被试群体。这有助于确定某种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的人群还是仅仅适合最初研究使用的那些样本个体。

二、个案研究法:对单个人(或少数人)进行深入考察,多数情况下是对失调的心理治疗来访者,其资料一般是描述性的。

1.个案研究法的局限:a.从个案向他人推论;b.确定因果关系;c.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常常会妨碍科学的客观性。

2.个案研究法的优点:a.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b.当研究者认为他们研究的个体在所要考察的维度与正常人没有本质差别的时候,适合采用个案法;c.在说明一种治疗方法时,适合用个案法;d.研究者可能只是为了证明一些可能性而采用个案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