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理论资料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理论篇

货币政策理论篇

• 3.利率的作用与利率政策 (1)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他认为利率对于投资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 是通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关系影响投资。假 如利率上升的同时资本边际效率也上升,并且上 升的幅度大于或等于利率上升的幅度,那么,高 利率就会抑制投资,只有当利率高于资本边际效 率,投资者的盈利动机不能实现时,高利率才阻 碍投资,因此,单纯的利率波动并不能直接引起 投资量的增减。
• 上图的全部环节表明,货币量变动对物价 水平的影响不是像旧货币数量说认定的有 着直接的比例关系,而首先是通过利率的 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就业与收入、生产 成本的变动来实现的。
• 3.货币数量说的新表述 在对旧货币数量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凯恩斯修正并 重新表述了货币和数量说。他的分析分为以下三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步:将情况进行简化。首先提出两个假定条件: ①未被利用的资源具有同质性和替代性,因此收益不变; ②只要存在失业,货币工资固定不变。 第二步:说明物价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化的条件。凯 恩斯认为,要使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需要一个 前提,即相对于货币数量的物价弹性(e)等于1。
• 2、货币需求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 需求和投机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它 们有其不同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 凯恩斯用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与预防动 机所持有的现金数,Y代表收入;L1代表收 入Y与M1之间的函数关系,则M1=L1(Y)。 如图所示:
• 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 恩斯在《货币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人们的 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 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 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 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 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 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 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 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 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 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大纲一、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1.选择目标的标准2.常用的中间目标3.货币政策常用的操作目标4.货币政策工具知识点汇总概念:C01:狭义货币政策C02:广义货币政策C03:最终目标的概念C04: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原理和观点:K01:货币政策的种类K0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K03:营运目标K04: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K05:常用的操作目标K06: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正文一、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扩展到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ultimate objective of 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七章_货币政策

第七章_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搭配
Y
双紧 适度紧或中 性适度松
中性或适度 紧适度松
双松
T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1.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谦P202) (1) 新古典综合派“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规 则不可取,力主中央银行按“单一规则”来操作 (2) “单一规则”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 (3)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得出“货币最重要”的著名论断: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效、更重要,货币政 策理应成为政府的主导性经济政策。
7.3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种类
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
直接信用控制(信用分配、直接干预、 利率管制、特种存款) 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说、窗口指导) 消费信用控制
二、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启示(郭P110) (一)各国具体的货币政策环境对其政策工具的 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呈现出以间接化为 主的趋势 (三)货币政策工具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与特定 时期的政策目标有很大关系 三、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1、凯恩斯学派:利率
2、货币学派;货币供给量
3、托宾:股价 (六)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展历程(郭P69)
1、20世纪40年代、60年代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20来自纪90年代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工具很少,由于缺少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 众多机构投资者只能去追逐长期债券,带来债券市场的长期利率风 险。央行票据的发行将改变货币市场基本没有短期工具的现状,为 机构投资者灵活调剂手中的头寸、减轻短期资金压力提供重要工 具。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
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
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
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
资和生产。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6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 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 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 票价格(Ps)将会上升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四)财富效应 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
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 由于在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
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 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 实质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 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 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证券市场信用工具、消费者信 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 惠利率
直接干预、信用控制、流动性 比率、利率最高限额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一、货币政策的定义与目标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其主要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物价稳定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或急剧的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过高的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充分就业意味着将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决策,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汇率和资本流动等方式,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工具1.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货币;当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卖出有价证券,从市场回笼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点,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央银行缴存更多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减少了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货币供应量减少;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3. 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资金时,可以将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中央银行学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
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
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 变动。 • 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 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中央银行学
• 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 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 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给变动必然导致名义国 民收入的变动。
•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 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不会带来经 济增长,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均是无效的。
中央银行学
• 古典学派是货币中性论的首倡者,该学派经济学家信奉工资和 价格极富弹性假说。所谓“货币经济”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实物 与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只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 济之上的一层“面纱”。
•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政策能通过逆风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 经济波动,凯恩斯从货币供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 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 危机时期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效。
中央银行学
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焦点是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
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 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 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 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如名义产出, 价格水平等)的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及其应用

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及其应用

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及其应用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透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各种手段。

在整个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其中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理论就是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

本文将对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应用及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认为,在长期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于实际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是暂时性的,最终还是会回归到自然水平。

具体说,就是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时,一开始将使得实际利率降低,从而刺激经济活动和短期价格上涨。

然而,在随后的一定时间内,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也会上涨,导致实际利率重新回升,最终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也会回归到长期自然水平。

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但其具体的规律和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则是在新克拉西基主义派的作品中首次系统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是,在长期均衡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是微乎其微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强调了长期稳健的经济运行,避免了对短期因素的过度依赖,维护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同时,也提醒我们,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加注重长期的目标性和可持续性。

二、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的应用与局限性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的基本应用在于,规避货币政策的短期波动对经济和价格的不良影响,维护宏观经济稳健。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

但长期而言,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是暂时性的,最终还是会回归到自然水平。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不能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刺激效应,而应该注重宏观经济的稳健和长期的稳定性。

然而,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它依赖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在现实经济中,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会出现波动的。

如果人们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有根本性变化,可能会给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其次,货币政策的中性理论中,通常认为货币供给增加对实际利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但这也是前提假设的其中一个。

金融学:货币政策

金融学:货币政策

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既统一又矛盾);
币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与币值稳定 :(1)通胀率高于 外国,若汇率固定,将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 际收支趋向逆差;(2)外国通胀率高于本国,则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趋向顺差。(3)国 内外的通货膨胀率相同,其他条件不变,国际收支 状况不变。若汇率可变,两者关系就很不确定,国 际收支状况取决于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程度 的比较情况。
R↑→MS↑→i↓→I↑→y↑→P↑
托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q 理论)
q = 企业的市场价值/资本的重置成本
当q值很高时(q>1),表明企业可以发行较少 的股票买到较多的投资品从而使投资支出增加。相 反,如果q值很低(q<1),企业不会购买新的投 资品,因此,传导机制为: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社会公众对股票的购买需求增加,进而会提高股票 的价格Ps,使q值上升,投资增加,收入增加。
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 币政策目标的行为。 (2)内容:确定买卖证券的品种和数量、制定操作的计划; 决定操作方式的长期性和临时性;选取操作机构;确定交 易方式 (3)特点 :主动权在中央银行;操作具有弹性 ;具有较 强的可逆性 ;告示作用较弱 ;需要有较发达的证券市场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特定领域(部门)的政 策调控工具。
其他中介指标
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组成部分,可以 直接观测和调控;与货币政策相关,存款准备金增 加,意味着信贷规模的缩减,货币供应量减少,货 币政策紧缩。局限性 :存款准备金总额中的超额 准备金部分,中央银行是难以准确控制的。
基础货币:作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可直接观测, 并可通过多条渠道进行调控;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 创造信用的基础,央行通过对其的操纵,改变货币 供应总量,影响利率、价格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优点;极易控制、监测和操作。缺点:远离货币政 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及其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外汇汇率等手段,调整宏观经济的总量、结构和稳定性,以达到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历史悠久,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为货币供给学派和货币需求学派。

货币供给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对于经济总量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应当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而货币需求学派则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的价值和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对货币需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

此外,在具体实践中,货币政策又被分为积极货币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积极货币政策以加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鼓励消费和投资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而稳健货币政策则以限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主要包括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和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美国央行通过加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政策试图缓解经济衰退,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央行改变策略,以稳健货币政策为主,不断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持通货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成效。

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则包括多年来的货币供应量调节、汇率政策调整等实践经验。

在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由央行实施,通过调控货币信贷、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维持货币供应量、保持汇率稳定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货币政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经济的影响、货币互换等风险、政策执行效果难度等。

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货币互换等风险则对货币政策实践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政策执行效果难度则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化、透明化等管理理念,确保货币政策的公正有效。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一、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货币理论是研究货币的发生、流通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国民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功能、货币的发行与供给以及货币的价值等内容。

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通过对货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活动中的种种问题。

首先,货币的本质是指货币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

传统的货币理论主要包括三种货币理论观点:金属货币理论、信用货币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

其中,金属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金属物品;信用货币理论则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具有公众信用的票据或存款;货币供给理论则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解释货币的产生和流通。

其次,货币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三个方面。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各种经济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换;货币作为价值储藏,可以存储和保值财富。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一种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包括目标、工具和实施原则。

首先,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通过保持物价稳定,可以保护人民的财产权益和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金融稳定可以防止金融危机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其次,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决策和汇率政策等。

通过调整这些工具的使用,可以对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最后,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主要包括及时性、适度性、连续性和独立性。

及时性要求货币政策反应敏捷,及时调整政策。

现代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现代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现代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货币理论提供了关于货币本质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为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货币的定义、作用及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入手,进一步探讨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货币的定义与作用货币是指被广泛接受并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的特定形式的资产。

货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可交换性、储值性和计量性。

首先,货币能够充当交换媒介,方便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进行直接交换。

其次,货币具有储值功能,个体可以将其剩余财富以货币形式存储,并在未来使用。

最后,货币具有计量单位的特性,可以用于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货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活动和维护经济稳定两个方面。

首先,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可以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活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货币的储值功能可以鼓励个体进行储蓄,为投资和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来源。

此外,货币还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的计量单位,方便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和比较。

二、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1. 货币供给与需求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是决定货币价值和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

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控制,通过调整货币发行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市场。

货币需求受到经济主体对货币储蓄和支付手段的需求影响。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将对货币价值产生影响,进而对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2. 货币传导机制货币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和机制。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影响经济金融体系的运行,最终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具体而言,货币政策的调控将通过影响工商业贷款利率、居民消费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等,来调整经济主体的借贷成本和信用环境,进而影响经济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3. 货币政策的目标现代货币理论将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西方经济学第十五章 货币理论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十五章 货币理论与政策

第十五章货币政策与政策理论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二、货币供给的含义三、派生存款与货币乘数四、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五、货币政策工具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两种职能。

其一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价值贮藏。

人们宁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债券)会取得的债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存在手边,称为货币的需求(Demand for Money)。

至于人们之所以宁肯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据认为是由于同其他资产比较,货币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即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1、货币的交易和预防需求在商品社会中,人们要用货币购买商品和劳务。

在这里,货币是作为交换媒介来使用的。

为了日常的交易而持有货币,是由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不是同时进行的。

出于交易动机而持有货币的多少一般来说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两者是同方向变动的。

此外,由于人们未来可能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完全确定的,为了应付日后不曾预料到的支出的增加(如生病的医疗费和有利的购买机会)或不曾预料到的收入延迟,人们需要在手边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

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数量,同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一样,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大小,两者同方向变化。

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用L1来表示,它是Y的函数。

即L1=L1(Y)。

2、货币的投机需求人们之所以宁肯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还因为持有货币可以供投机性债券买卖之用,这就是货币的投机需求。

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并且两者反方向变化。

即利率越高,人们持有货币所牺牲的利息越多,人们越不愿意多持有货币,也就是说对货币投机的需求就越少;反之亦然。

货币的投机需求用L2来表示,它是利率的函数,表示为L2=L2(i)。

5-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5-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3. 基础货币



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组成,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现金流通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基础货币显然比只控制准 备金更重要。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方式是多样的。但中央银行对基 础货币的控制也是不完全的,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那 部分基础货币可控性较强,而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投放 的基础货币的可控性较弱。 此外,货币乘数是否稳定可测也是通过基础货币投放控制货 币量的因素。
通货膨胀的分类
(二)按市场机制的运行状况划分 1、公开型通货膨胀 指完全通过物价总水平的 明显、持续上涨体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2、隐蔽型通货膨胀 指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 的真实程度被隐蔽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分类
(三)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一、物价稳定

(一)物价稳定的意义 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运行构成较大 的负面影响,所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传统 目标便是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
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划分 1、温和的或缓行的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低,而且呈较为 稳定、缓慢的上涨,物价较为稳定,货币不会有明显的贬值。 2、疾驰的或奔腾的通货膨胀 指年通货膨胀率为2位数,甚 至3位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加速之中,人们的恐慌心 理使通胀变得更厉害。通货膨胀已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 还不至于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 3、恶性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在3位数以上,物价连续狂 涨,货币价值不断下降,人们不愿握有纸币,或抢购物资, 或持有外币,已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 引发政局动荡 .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价格稳定和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货币政策理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和供给机制。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供应理论有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传统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供应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实现,基础货币增加后,通过银行信贷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水平。

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中央银行,还包括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

二、利率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经济运行,因此利率理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利率理论包括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利率取决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当供需达到平衡时,利率将围绕均衡点波动。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认为,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程度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进而影响利率的形成。

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则研究了利率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三、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渠道产生实际的经济影响。

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投资和消费行为。

而信用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

四、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施。

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逆回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调整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衡量标准,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理论的研究旨在解释货币的产生、流通和价值形成等机制,而货币政策则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货币理论1. 货币的定义与特征货币的定义有不同的学派观点,但总体可将货币定义为被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和交换媒介,具有流通性、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等特征。

2. 货币的产生与形成货币的产生与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包括商品交换的复杂程度、社会分工的发展、政府法定发行权力的存在等。

货币的产生与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交换的必然结果。

3. 货币的数量论货币的数量论主要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它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即“货币量论”。

这一理论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4. 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是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和机构出于交易和储备等目的而需要持有货币的意愿和能力,而货币供给是指政府和银行等合法机构对外发行的货币数量。

二、货币政策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职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职能包括调控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

2. 货币政策的工具为了实现其目标,货币政策运用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利率调控、准备金率调整、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制定逆周期调控政策等。

各种工具的选择和调整需要根据时代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决策。

3. 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估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由中央银行负责。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进行及时调整和评估,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目标的实现。

4. 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挑战,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理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家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他们认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使市场在自由竞争中自我恢复平衡,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当私人部门投资不足时,通过刺激需求和增加公共支出来解决失业问题。

货币政策在凯恩斯主义中被视为调整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工具,主张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三、新古典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另一主要流派。

新古典主义对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的建设和市场的运作机制上。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主体的预期和市场信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信号和预期,从而调整经济活动。

四、供给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供求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通过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供给学派强调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信号和供求平衡的影响,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相结合。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复杂,对未来的预期和市场信号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主张货币政策应该结合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通过逆周期调节和灵活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研究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研究

政策实践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是几个典型国家 的政策实践:
美国: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非常注重价格稳定和就业率目标。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联储开始更加重视预期通胀率的控制,以避免通胀预期的失控。 此外,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采取了大规模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措施,包括 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购买有毒资产等。
欧洲: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也注重价格稳定和就业率目标。与美 联储不同,欧洲中央银行更加注重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利率。此外,欧洲中 央银行还通过调节银行间拆借利率来控制市场利率。
日本:日本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同样注重价格稳定和就业率目标。与美联 储和欧洲中央银行不同,日本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并 使用资产购买计划等非传统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增长。
理论框架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 制。
货币政策目标: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稳 定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同时降低失业率。
货币政策工具: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提出了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即价 格水平目标和非加速通胀的失业率目标。价格水平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将价格水平 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而非加速通胀的失业率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将失业率控制在不 会加速通胀的水平。
理论创新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强调在危机时期采用非传 统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应量来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这一主张已 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采取了类似的措施来避 免金融体系率目标的可行性:另一些研究表明,非加速通胀的失业率 目标可能比价格水平目标更加可行。例如,Bean(2000)发现,非加速通胀的失 业率目标可以更好地预测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

第12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

第12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影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政策最 终目标的过程。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 到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或减少,并引起利率r的下降或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特点
公开市场是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 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 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 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 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 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M↑→Ps↑→V↑→D↓→C↑→Y↑ 式中:V代表金融资产的价值;C代表耐用消费
品支出;D代表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其他符号含 义同前。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恒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而不是 凯恩斯提出的三种需求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由于“恒 久性收入”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对 利率变动就不敏感,所以货币供应量对总收入影响很 大。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2)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存款的种类
影响不一致,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 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学院上海大学所学专业金融学班级内容摘要凯恩斯货币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梳理了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而阐述它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内容演变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流通;货币供给目录一、理论背景 (1)(一)前人理论 (1)(二)历史背景 (1)二、主要内容 (2)(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2)(二)货币供给理论 (4)(三)利率理论 (4)(四)通货膨胀理论 (5)三、理论评价 (5)(一)历史意义 (5)(二)缺陷 (5)四、后人拓展 (6)(一)交易动机 (6)(二)谨慎需求 (6)五、政策主张 (7)六、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流动性过剩 (7)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一、理论背景(一)前人理论凯恩斯之前的货币理论可归结为货币数量论传统,该理论可追溯至休谟的《论货币》,其后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并经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斧正基本止于完善。

货币数量论因其形式的简洁性和逻辑解释能力,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前一直居于经济学的主流位置,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后,由于简单形式的货币数量论在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和凯恩斯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明显优势,使得该理论退居到非主流位置。

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二)历史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暴跌开始,然后影响了美国全部产业,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次危机使得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30年,失业率高达1\3。

时值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难以继续维系西方金融体系,资本主义金融体系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救赎。

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很多人要求政府介入运用政策治理危机,而凯恩斯从其《走向繁荣之路》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这恰恰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为其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述题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

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

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

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

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

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

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

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

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

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

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

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

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

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

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

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

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

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入将上涨。

收入增加又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货币利率低下又会抑制储蓄、刺激消费,从而使得消费品价格上涨。

这时又有两种情况:1)如果货币利率上升到自然利率,投资下降,直到等于储蓄,价格不再上涨,但不是回到原有水平,而是保持较高水平上。

2)如果货币利率仍保持在低于自然利率水平上,那么,货币利率一次性的下降不只使价格水平一次性上涨,而会使价格水平不断地、累积性地上涨。

以上是价格水平上涨的累积过程。

下面是价格下跌的累积过程。

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企业家因发生亏损,将缩减生产和投资,减少对生产要素和消费品的需求,从而,投资将小于储蓄,总需求低于总供给,消费品价格将下跌,如果货币利率继续高于自然利率,价格水平将持续地、累积地下跌。

8、简述泰勒规则的主要内容泰勒(Taylor)规则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由泰勒于1993年针对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

泰勒规则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其从形式上看来非常简单,但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泰勒规则启发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如果中央银行采用泰勒规则,货币政策的抉择实际上就具有了一种预承诺机制,从而可以解决货币政策决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只有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才有条件采用泰勒规则。

假定N是通货膨胀率,N * 是通货膨胀的目标,i是名义利率,i * 是名义目标利率。

从中期来看,i * 与N * 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真实利率给定,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对应关系。

假定U是失业率,Un是自然失业率。

泰勒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遵循以下的规则:a和b是正的系数。

上式的含义:(1)如果通货膨胀等于目标通货膨胀(N=N * ),失业率等于自然率(U=U * ),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i设为它的目标值i * 。

这样经济将保持稳定。

(2)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标值(N>N * ),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过i * 。

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失业增加,失业增加将反过来导致通货膨胀下降。

系数a表示央行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关心程度的不同。

a越高,中央银行面对通货膨胀就会增加越高的利率,通货膨胀下降速度将更快,经济放慢的速度也会变快。

泰勒指出,在任何情况下,a都应该>1。

因为影响支出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

当通货膨胀增加时,央行如果想压缩消费的话,就必须增加真实利率。

换言之,央行增加名义利率的幅度应该大于通货膨胀的幅度。

(3)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率(U>U * ),央行应该降低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下降将导致失业率下降。

系数b反映央行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心程度的不同。

b越高,央行就越会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来保证失业率在自然率附近。

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的遵守这个规则。

当发生严重的外来冲击时,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这个公式。

但是,他强调这个规则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的思路:选择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不仅考虑到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也考虑失业的情况。

9、简述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叫做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

与利率杠杆这一“传统手段”不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般只在极端条件下使用,因此经济学界普遍将之视为“非传统手段”。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首要特征是,面对流动性陷阱,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的水平。

从政策利率工具的角度分析,可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利率开始失效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价格型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需要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正是基于此,将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创新“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释放大量流动性,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的货币政策称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创新大量货币政策工具。

鉴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始突破传统,大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如购买资产抵押证券(MBS)、设立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购买长期国债等,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正是因为创新了大量货币政策工具而呈现浓厚的“非常规”色彩,彰显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区别[1](钟伟,2009)。

第三个重要特征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完成的任务有别于传统货币政策。

文前分析表明,传统货币政策的任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通过运用政策利率工具,影响市场利率,调节投资和消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其核心环节是运用政策利率工具,影响市场利率。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完成的任务:首先是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二是购买金融机构和社会民众的有价证券,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有效化解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三是购买长期国债,解决财政刺激经济资金(财政支出)不足的问题,促进扩大财政支出,发挥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消费支出的撬动和替代作用。

四是增加信贷可得性,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推动经济金融复苏。

第四个重要特征是,配合财政政策发挥作用。

正常情况下,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反映政策自身如何发挥作用,即货币政策自身相对完整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以缓解或消除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中的“挤出效应”。

二是严禁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财政透支。

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市场悲观情绪弥漫,市场需求严重下滑,急需扩大财政支出以撬动、替代私人需求不足,阻止经济快速下滑的问题,通过直接购买长期国债,解决扩大财政支出的资金不足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变相向财政透支而呈现鲜明的“财政货币化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断裂的条件下,运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以发挥市场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

因此,传统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核心传导环节并未发生变化,均是市场利率,由此可以说,两种货币政策并非存在本质差异,都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市场利率),调节经济主体行为,以实现促进经济复苏的目标。

其差别仅是引导市场利率下降的手段不同:传统货币政策借助的是政策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借助的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货币政策面临不同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传统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是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相对良好,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对的则是经济金融危机。

10、简述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期限结构预期理论认为,收益率曲线是预期远期利率数列的函数,这样,收益率曲线可以分解为一个预期的将来短期利率数列,投资者将获得相应的持有期收益。

预期假说首先费雪提出。

期限结构预期理论提出了这样的常识性命题:即长期债券利率等于长期债券到期前人们对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