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和审美内涵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和审美内涵分析

摘要“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在音乐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谱写的歌曲大胆创新,在审美思想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外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就显示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11岁的时候进入了当地童声合唱团,并担任小提琴手。16岁的时离开学校,在父亲任职的学校中担任音乐教师,期间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创作,并且初步尝试谱写艺术歌曲。21岁时,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了学校,来到了维也纳,并励志做一名“自由音乐家”,他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为他们粉饰太平,而是愿意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为他们创作歌曲,因而他的作品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在他的作品广受欢迎的时候,他却因为个人生活的窘迫和爱情的失败,几乎难以生活下去。尽管在他的作品中始终都包含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令他窒息的社会空气、长期的物质匮乏和精神上的折磨,使他身染重病,于1828年与世长辞,音乐的天空中,一颗巨星停止了他的闪烁。

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从17岁写出《纺车旁的格利特》开始,到最后的《冬之旅》,期间先后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词、旋律、钢琴伴奏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将艺术歌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成就的取得,来源于他扎实的音乐功底,个性的音乐思想和敢于创新的艺术精神,他无愧于“歌曲之王”的称号。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分析

1 歌词和旋律的完美融合

谈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就不得不说一说歌词,这就要从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谈起。19世纪的欧洲,是浪漫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一些先进的艺术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封建制度进行抨击。起初是一些诗歌的诞生,是诗人用优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舒伯特酷爱诗词,和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好朋友,他对于歌德、米勒等人的诗歌十分推崇,因为他们的作品和自己的艺术创作思想相契合,舒伯特便将这些诗人的作品作为歌词,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他一生创作的600多首歌曲中,这类以诗歌为歌词的作品基本上占据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他在创作中,注重把诗歌的情感状态、心理刻画和各种情绪全都表达出来,使诗歌和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就拿舒伯特的代表作品《冬之旅》来说吧,这首诗歌的作者威廉·缪勒,这是一位激进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诗人,作品描写了一个流浪者在冬天无家可归的绝望情景,表现出人的无助、压抑和痛苦,这种心境和舒伯特的心境不谋而合,

他把自己看作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用不同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形象和意境,使每一段音乐都和诗中出现的人物、场景融合在一起。他用音乐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艺术歌曲成为了音乐中的诗歌。

2 丰富的调式调性发展

调式调性是歌曲的灵魂,就像是一座建筑的主体钢结构一样,调式的确立和发展体现着整个作品的基本框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对于调式调性的设计是含而不露的,也就是说,初次聆听的时候,我们只觉得很和谐,富有变化,但是一下子说不出这种感觉的缘由,这其实蕴含着舒伯特缜密的设计。一方面是整体的调性布局,这种调性布局体现为音乐过程中调性变化和发展的程序,这种变化和发展决定了音乐的情绪、乐思的发展等诸多音乐要素。在他的作品中,调性的布局并不拘一,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而是根据音乐的需要而变化。比如在一些篇幅较短的作品中,调性布局比较单一,会让整个作品有一种质朴、简单、亲切的感觉。比如《美丽的磨坊女》,除了结尾的两次离调,调性一直保持在降b大调上,与作品中磨坊女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基调保持一致。在《冬之旅》的《老艺人》中,也以a小调贯穿全曲,表现了老艺人的孤苦,既是老艺人的吟唱,也是作者内心的呻吟。

除了这种相对单一的调性,让调性不断的对比和变化,也是舒伯特擅长的技术之一,他依照歌词的内容和情绪,在一些情感变化和意境转折的地方进行调性的偏离和转换。例如在《菩提树》中,调

性的布局就显示出了不断迂回的特点。在歌曲的开始部分,是对美梦的畅想,因而采用了较为明亮的大调式。在中段,描写的是现实的生活,略带不满和失落,采用了同主音的小调。在后半部分,描写主人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时又转回了大调式,到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内容时,又转为了小调,直到最后,主人公决定出走,带着希望远行时,又回到了主调e大调上。前后三次的调性变化,充分展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调性布局的特点,也体现出了舒伯特调性的娴熟驾驭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这使他的作品丰富而细腻。

3 钢琴伴奏的创造性发展

在舒伯特之前,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只是演唱者的辅助工具,其本身的艺术性和与歌曲的结合上都没有充分的发挥。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已经不再是伴奏,也不再是和声节奏的衬托。钢琴伴奏对于环境的描绘和心里的刻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歌曲完美的融合,成为了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融合首先表现在钢琴对于声音的描绘上。《魔王》中急切的马蹄声、《纺车旁的格利特》中纺车来回旋转的摩擦声、《往何处去》中流水的潺潺声、《邮车》中嘹亮的号角声,都被舒伯特用钢琴描绘的惟妙惟肖。这种融合的第二种表现是对环境的渲染,《美丽的磨坊女》中,轻柔的钢琴声,伴随着磨坊女来到了屋外的小溪旁,将小溪这一孤独情愫渲染的催人泪下。《鳟鱼》中,上下灵动的钢琴,轻快而明亮,河中畅游的鳟鱼和水边快乐的渔夫,都是那样的怡然自得,使歌曲的形象更为生动。舒伯特的每一首歌曲

中,钢琴伴奏都能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却又为之叹服的艺术效果,给了作品全新的生命。

4 民族特色的始终坚持

前文中提到,舒伯特不愿委身于贵族,而愿意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使得他的作品清新而质朴,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首先是在题材上,他采用的大都是当时民间诗人的诗歌,这就使得歌曲有了一个民族性的基础,很多诗歌描写的都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如《老艺人》中的老艺人,《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磨坊姑娘,舒伯特用音乐为这些诗歌插上了翅膀,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其次是在创作上,大量采用了德意志、奥地利等民间音乐的中的音调,例如《野玫瑰》,就是根据匈牙利的一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整个作品旋律流畅,带有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格。舒伯特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在民族音乐的继承和传扬上,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分析

1 悲剧色彩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作曲家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的人生感悟、创作理念、审美心理等,都是受到时代和社会影响的。舒伯特在物质条件上连一般的水平都没有达到,没有物质基础,他的艺术理想也就受到了制约,进而是他产生一种忧郁的个性和气质,这种个性和气质反映到了他的创作中,产生出了悲剧美的审美心理。在他看来,不是阳光的,向上的,感人的就是美,因为这些情感特征都不能与它的心灵想契合。他认为痛苦和磨难比顺利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