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1)第一单元课件:第2课《师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冉( rǎn ) 潘( pān) 长幼( zhǎng) 须臾( yú ) 怡( yí )
11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源自文库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 “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 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
4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韩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愈
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
像
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
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
部”。死后谥“文”,故又称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 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8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顶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 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 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 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 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 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 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 5
韩 愈 祠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6 首。
作用 全文总纲
二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一个分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论点,正
耻学于师。
反对比论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 证中心。
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 笑
三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 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 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 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 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 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 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 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 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 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 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7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13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横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14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第二个分 论点。从 正面论证 中心
17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 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又都是排偶句。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 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 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 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 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8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19
1、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社会背景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10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之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 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 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大家好
1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2
师说
韩愈
3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 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 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15
1、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 准。
2、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耻于从师”的 不良风气。
3、引用历史事例,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4、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交代写作《师说》的缘由。
16
段落 一
论点及主要论据 总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11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源自文库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 “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 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
4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韩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愈
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
像
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
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
部”。死后谥“文”,故又称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 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8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顶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 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 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 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 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 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 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 5
韩 愈 祠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6 首。
作用 全文总纲
二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一个分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论点,正
耻学于师。
反对比论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 证中心。
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 笑
三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 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 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 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 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 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 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 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 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 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 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7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13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横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14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第二个分 论点。从 正面论证 中心
17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 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又都是排偶句。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 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 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 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 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8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19
1、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社会背景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10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之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 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 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大家好
1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2
师说
韩愈
3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 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 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15
1、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 准。
2、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耻于从师”的 不良风气。
3、引用历史事例,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4、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交代写作《师说》的缘由。
16
段落 一
论点及主要论据 总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