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⑵调查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社会心理学绝对精品复习重点笔记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社会心理学绝对精品复习重点笔记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社会心理学绝对精品复习重点笔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第五节态度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七节社会影响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

﹡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以群体社会的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1、定义:是人的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

2、决定社会行为的因素:个体及其所处的情境。

勒温著名公式: B = f(P,E)(二)社会心理1、定义: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2、作用: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等。

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美国学者 1976年)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哲学思辨阶段(公元前300—19世纪上半叶)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从用实验的方法加强了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纯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客观公正)(二)系统性原则(在系统中考察、动态、整体、有序)(三)伦理原则:1、评估道德可接受性;2、尊重被试者的知情权; 3、研究这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保密,若要公开,必须经被试者同意;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以外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二)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建立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是为了确定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关系。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现象。

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

时尚。

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等。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

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而社会学、人类学、则侧重于从人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从群体的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并以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因此,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

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部分。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一)一般倾向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都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二)G.W.奥尔波特的定义奥尔波特(G.W.Allort)1968年的定义: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

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

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

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

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

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最新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二)

最新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二)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二)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我的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两方面。

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自己、群体、他人的知觉。

行为原因、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情绪、兴趣、动机、经验。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解释作用。

图式的作用包括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

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熟悉、亲密的人之间。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近社会常模管理自己、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与背诵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与背诵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背诵脉络暨纲要社会心理学第一讲心理学主要应用领域1、心里咨询、心里治疗2、发展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5、组织关系心理学6、广告与消费心理学:7、工业心理学8、运动心理学9、艺术心理学10、犯罪心理学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力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哲学思辨期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根据权威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

(朴素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先贤、哲人、思想家)例子:孔子、诸葛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经验描绘阶段18世纪下半叶以后,心理学进入初创阶段。

强调根据经验来描绘社会行为。

例子: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劳斯、施坦泰尔三、实验分析阶段: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 0年代1924 奥尔波特出版了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力学》被誉为科学社会心理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20 世纪30年代----- 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价值的冲突20 世纪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反思纳粹、种族主义这特点、20 世纪50年代——社会交际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20 世纪60年代——范围扩大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定义之多、如—学家之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胡寄南二、对研究对象的说明(1)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社会心理学注重对社会情境的探讨。

(3)个体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

分析与综合原则。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伦理性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现象描述性研究2、验证性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档案分析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三、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起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与出现在人们社会情境中的他人密切相关的,他人的特点与行为,是引起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2.人们的认知过程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整个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过分拥挤等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然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

5.我们的生物及遗传因素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第一章一、研究方法概念(1)观察法:是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日常环境下发生的自然行为,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基于描述的科学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变量,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探寻因果关系)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会导致零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实验不符合假设。

即使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

我们分别称之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4)调查法:根据被调查对象对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

随机取样中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a. 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b. 问题的顺序c. 答案的选项d. 问题的措辞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例如: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霍桑效应: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大部分不合乎伦理的行为是由于研究者所承受的压力,使他在伦理上投机取巧。

研究者面临的压力包括:建立职业生涯、出版论文、取得声望、获得荣耀、保住工作、顺利毕业等等伦理行为源自于研究者在接受专业训练过程中对伦理原则的内化而产生的敏感度。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讲解学习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讲解学习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

⑵调查法。

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

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

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

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

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

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

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详解
笔记
笔记
第章
习题
社会
社会
教材
心理学 习题
行为
第版
笔记
心理
复习
团体
心理学
经典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 习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的师生参考。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 材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 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 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 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侯玉波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 等院校采用较多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 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侯玉波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为主并结合其他心理学教材对本章的重 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 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侯玉波主编的《社会 心理学》(第2版)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 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延伸。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讲义 和课堂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 )A.家庭环境B.生物遗传C.学校环境D.社会情境2.个体是通过微观环境来感知社会现象并获得一切社会心理特征的。

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如:朋友、家庭、( ) A.学校 B.意识形态 C.社会制度 D.文化3.人在某种情境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境再现时,他会出现同样的行为。

持这种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理论B.认知理论C.场理论D.学习理论4.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1973)等人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监狱”实验属于( )A.模拟研究B.现场实验C.实验室实验D.自然实验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A.心理状态B.心理特点C.心理倾向D.心理活动6.通过记录皮肤电、心率或瞳孔收缩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刺激的态度。

这种研究态度的方法叫( )A.生理记录法B.行为观察法C.假路线技术法D.纸笔测验法7.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A.倒U关系B.U型关系C.线性关系D.反比关系8.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

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 ) A.登门拜访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9.弗斯汀格(L.Festinger,1957)提出的理论是( )A.模仿理论B.刺激反应论C.归因理论D.认知失调论10.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 )A.改变认知B.增加认知C.减少认知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11.根据归因偏见理论,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

《社会心理学》总总结复习计划

《社会心理学》总总结复习计划

《社会意理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说旁观者效应:现场旁观者的数目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响的可能性。

当旁观者的数目增添时,任何一个旁观者供给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便他们采纳反响,反响的时间也延伸了。

认知不协调:一种不快乐的内部状态,当个体察觉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性欲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快乐状态。

归因:确立他人行为的原由,从而认识他人稳固特质和性格偏向的过程。

行为者——察看者效应: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形原由,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由的偏向。

5.成见:对于某个特定社会集体中的成员持否认态度。

服从:直接向他人提出恳求的社会影响。

从众:个体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以切合即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社会影响。

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不过是因为想帮助有困难的的人的梦想而激发的。

利他行为(主义):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

10基本归因错误(对应成见):在解说他人行为原由时,过高预计性格作用的偏向。

刻板印象:对特定的社会集体里全部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质或特色的信念。

它是一种认识框架,它对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拥有激烈的影响。

刻板威迫:被形成刻板印象的人对遇到刻板评论的一种忧愁。

自我看法:个人的自我认识,即一种基本的图示,由有组织的对于自己的信念和态度的会合构成。

自我保护成见(自我服务成见):一种把踊跃的结果归纳为内在原由,而把悲观的结果或事件归因为外在原由的偏向。

14登门槛战术(登门技术):先捏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被接受后再捏出更大的,从而获取他人服从的方法。

15通情(移情、同理心):对他人情绪难过的一种复杂的感情和认知反响,移情包含能够感知他人感情状态,感觉通情,并全力解决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人能够对小说中的任务以及现实中的受害者移情。

认知的小气鬼:人们在进行决议时,为了全力保留认知能量,老是想法采专心理捷径。

自我实现的预知: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知使自己变为现实。

代表性启迪:以眼前的刺激或事件与其余刺激和范围的相像程度作为决议基础的一种策略。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

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51908年,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出版指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6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个人成长”的心理和行为,山谷终于微观的一个层面。

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概念、必胜发展和人生规划、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社会学习、社会认同、异常与偏差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概念、成分、分类、发展阶段、人际吸引和友谊、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侵权与助人、爱情和婚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三人以及三人以上人群的群体行为。

主要涉及社会群体心理成分、群体心理氛围、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冲突与战争、民族与阶级心理、社区心理、职业群体心理、舆论与谣言、群众运动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四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最宏观,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变革(革命)心理、现代化心理、国际化与全球化、社会生活质量、人口与流动、环境社会心理、贫困社会心理、腐败心理、科技发展的社会心理、其他社会心理问题等。

3、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标志、理论发展、荣格)P7此处答案不确定,各位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发挥。

4、社会交换理论P12霍曼斯在其著作《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阐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如果个体的某种特定行为经常得到奖励,那么个体就会越多地表现出该行为。

(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某一特定刺激或某组特定刺激的出现,往往能够伴随着对个体行为的奖励,那么当前的刺激与以往的特定刺激越相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个体来说越有价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该行为。

(4)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个体近期总是会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该个体而言越来越没有价值。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简版)为体谅同学们工作繁忙,老师再次将考试范围进一步缩减,以下是最后答疑课上老师分析的考试范围,以及本人主观推测的考试内容,仅供同学参考!!下划线部分相对比较重要,请大家务必掌握!!填空题+判断题(共28分)名词解释4题~6题(共24分)简答题4题(共24分)论述题2题(共24分)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学(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如对同性恋的态度、对核电站的态度等)。

(5)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二)群体社会心理学(三)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一)观察法1.观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

(二)实验法:首因效应的实验研究E-I I-E E-E I-I(三)调查法:访问法和问卷法问卷法:社会心理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四)个案研究法:(五)跨文化研究法通过对两种或以上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一)偏向问题1.研究者的偏向a.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会影响被试的表现b.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c.克服方法:双盲法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2.被试者的偏向:要求的特征、对评价的担心,被观察者效应解决方法:不暴露被试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景的自然,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二)伦理问题1.三个伦理问题:a.个人隐私的侵犯,要保密b.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如:紧急时刻的助人行为的研究,知情同意,事后告知c.实验性痛苦金巴多的监狱实验:“犯人”和“看守”2.三条原则:a.自愿参加b.风险最小c.风险—获益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分析论时期??)霍兰德: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社会分析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1920年以前:社会经验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源泉: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冯特的民族心理学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黎鹏的群众心理学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920年以后:社会分析论特征:从描述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一)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研究,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二)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一、什么是社会化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化理论(一)弗洛伊德与“三个我”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二)华生与环境决定论1.行为决定环境(三)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对偶故事(故意打碎一只杯子和无意打碎很多杯子)1.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有操作阶段(2岁左右到7岁)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形式操作阶段(12岁到15岁)(四)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三、社会化的历程威廉·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一)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具体年龄请参照书本):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二)婴儿期的依恋研究陌生情景实验1.三个类型: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型—矛盾型(三)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研究从青春期开始,儿童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朋友和小团体。

社会心理学重要考点归纳

社会心理学重要考点归纳

社会心理学重要考点归纳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1、成就动机定义:个体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或目标力求达成的内部动力。

简言之,个体追求成功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两种心理倾向:求成与避败。

高成就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

提高成就动机的途径:自律训练与成就动机培训。

成就动机的重要*高成就动机与高成就呈正相关高成就动机对成败机会相等的工作表现最出*成就动机可以训练和培养.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和没有把握的事情动机都弱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动机越强2、亲和动机定义:个体与他人亲近的内部动力。

亲和动机与情绪状态:焦虑、恐惧与亲和动机。

3、权力动机定义:个体对控制和支配他人的欲求。

个人化权力动机与社会化权力动机。

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要对无能的恐惧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4.实*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研究,从定*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社会知觉与归因一、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

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

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们的行为。

群体的规范:群体的规范指,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认知相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使自己认知结构相符合、相平衡的需要是个人行为的主要动机因素。

去个性化: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以个体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群体极化现象:向极端转移的现象,又称为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作为群体讨论的结果,群体成员具有朝更为极端的观点转移的倾向。

简答题部分:简要阐述科学理论的功能。

P24(1)组织经验。

(2)解释事实。

(3)预测未来。

(4)指导研究。

简述一个好理论的特点。

P26(1)逻辑上的一致性(2)与已知资料相符(3)可检验性(4)其他特点:A、在描述和演绎上尽可能简单B、应该经济的,运用尽可能少的原理来解释现象C、应该是与相关的具有较高真实程度的其他理论相一致D、应该成为通向现实世界的桥梁E、应该服务于有用的目的,能为研究提供基础,能激发和指导科学家努力理解世界。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三方面?(社会心理学中)P31(1)个体的社会化。

按照弗洛伊德,“超我”发展的结果就是早期社会化的过程。

(2)群体心理学。

按照弗洛伊德看法,一个群体是由利比多纽带的系统连结而成的。

(3)家庭的本质。

即在个性发展的每一阶段中,关键之点是儿童对父母亲的倾向。

简述态度三成分之间的关系。

P51(1)这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2)赞成或反对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3)态度只在某种条件下与实际行为相联系。

简述态度的特性有哪些?P53(1)社会性(2)具体性(3)协调性和稳定性简述态度的功能。

P54(1)调节功能(2)自我防卫功能(3)表达功能(4)知识功能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P56(1)社会化(2)人际影响(3)个性影响(4)学习(5)认知的影响简述凯尔曼的态度形成的三个社会影响过程。

P64(1)顺从。

顺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

(2)认同。

当个体接受来自于他人或群体的影响,是因为能满足他与其他人或群体的关系,(3)内化。

当个体做出所诱导的行为是因为行为与自己的价值系统相一致而自觉地接受影响,称之为内化。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P701、沟通者:(1)可信度:A专长或权威;B动机或意图(2)睡眠者效应(3)类似性。

2、沟通内容:(1)利用情感:A好感(积极情感)B恶感(消极情感)(2)组织沟通:A理解材料B论证C呈现观点的顺序D引出结论。

3、沟通对象:(1)听众原有态度:A同化和对比效应B沟通对温和观点和极端观点的影响(2)与听众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响(3)让听众承诺:A 公开陈述B采取行动C参照群体(4)个性因素:A个性的可说服性B智力C 自尊D个性与社会情景的互相作用。

影响失调的因素有:P90(1)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2)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3)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例。

(4)为了估计上述因素造成的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简述人类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P91(1)改变认知(2)增加认知(3)改变重要性简述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P112凯利的因果分析认为,有三个基本因素非常重要:(1)实体特异性(2)一致性反应(3)一贯性。

凯利提出的是协变原则。

他认为实体特异性、一致性反应和一贯性这三个维度是在协同变化的,故称三维学说,又称立方论。

简述社会知觉中偏见地歪曲信息的三种归因偏差。

P117(1)行为中心偏差——“行为”吞没“场”(2)自我中心偏差(3)显著性偏差简要阐述安德森提出的印象形成的三个模式。

P120(1)加法模式。

把所有特征简单相加,形成总体印象。

(2)平均模式。

把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加以平均后,形成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不仅考虑特征的数量和强度,而且还会考虑每一特征的重要性。

如何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P121(1)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2)中心特征对他人知觉中的作用(3)晕轮效应(4)印象形成的外表因素(5)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的期望来行动。

举例说明印象形成的顺序效应。

P121(1)优先效应;即首因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面试时候要衣冠整洁,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过程可以顺利的进行,录取的几率也较大(2)新近效应;是指刚发生不久的事情或刚看过不久的景物容易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论述自我知识的来源。

P129(1)社会化(2)他人的反馈(3)自我知觉(4)标签激起(5)情景的区别性(6)社会比较(7)社会认同(8)文化。

试述自我归因中两类偏差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P137(1)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两者区别:作为行动者,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也即外在归因;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也即内在归因。

(2)功和过的归因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研究表明,行动者往往有此偏差,而观察者很少有这种偏差。

并且这种偏差产生是有条件的:A当行动者高度牵涉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

B当行动者是自愿选择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

C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

(3)对我们的启示:1、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做出推论。

2、功与过的归因偏差告诫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

3、我们要指出,这两个方面的归因偏差,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不能把他们绝对化。

因为老练的、优秀的人不会犯这种错误。

习得的无助是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应如何防治?P143有三个重要的归因维度(1)内在性—外在性(2)普遍性(3)稳定性有四种方法防治(1)可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估价(2)改变认知指向性(3)能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可控的期望(4)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对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归因。

简述人进行社会比较的目的。

P146(1)准确评价自己。

通过反馈信息;(2)自我提高。

向下比较;(3)自我改进。

向上比较;(4)共为一体的感受。

感受相同,同舟共济;影响人际吸引的五大因素是什么?P155(1)类似性。

(2)互补性。

(3)物理距离的接近。

(4)交往的频率。

(5)外貌的吸引力。

说明强化理论对吸引的解释。

P155强化理论认为,由于某些刺激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因此一些刺激比另一些刺激更使我们喜欢。

我们接近,或受到这些刺激的吸引,避免其他一些刺激。

我们要接近的刺激称为奖励,而奖励会带来愉快的情感。

有时,某个他人直接带来奖励,有时,某个他人只是偶然地和奖励一起出现,我们就把奖励和这个他人联想或联系起来。

由于奖励和其他人一起出现的情况多次反复,联想或联系得到了巩固,于是当奖励不再出现时,与奖励有过联系的那个他人开始引起愉快的情感。

总之,我们喜欢给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引起我们不愉快情感的人。

影响类似性和吸引关系的因素.P157(1)类似的数量和比例(2)问题的重要性(3)与谁类似(4)真实的类似和想象的类似。

利他行为的要旨有哪些?P171 (1)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2)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做出的。

(3)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4)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简述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P177(1)对紧急事件的注意(2)正确地解释情境(3)对个人责任的决定(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5)执行利他行为。

论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P181(1)旁观者效应;由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责任分散说和对社会举止失措的害怕说(2)情景的模糊性:人们不能确信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因而往往会退缩,情景越模糊,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3)利他行为的榜样人物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