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83db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9.png)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上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上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a7f071e0d4d8d15abf234e57.png)
上一页 下一页
2中02考0年 语中 文考 古语 诗文古 阅诗 读文 复阅 习读 课复 件习 :课件 内 : 文课 言内 文 文 上言 记文 承 天寺8上夜 游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问题2: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参考答案: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 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感慨世人忙于 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评析:文章通过写月夜访友赏月,传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上一页 下一页
思维导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寻(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副词,只是)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副词,只)
上一页 下一页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 上记承 天寺夜 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 上记承 天寺夜 游
理解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 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十分美好,)(于是我)高 兴地起身出行。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cd8b606bec0975f565e280.png)
课堂检测
2、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 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空明 澄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纵 横交错的水草。通过描写月光下的景物烘 托出月光的皎洁。
写作特色
(3)借景抒情,创造清幽的意境。 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
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念”“遂” “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 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 景,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 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 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胸怀的豁达等复杂微 妙的心境。
写作特色
(1)结构独具特色。 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
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 呵成。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 者微妙的心境。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
词语释义
(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念无语为乐者(考虑,想到)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觉) (6)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7)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8)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课文翻译
文言积累
1、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2)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 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 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一词多义 者(1)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https://img.taocdn.com/s3/m/d4907f9f1711cc7930b71669.png)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超脱、豁达、鄙视、愤懑、自嘲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 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 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 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 那一份闲情雅致。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品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从文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https://img.taocdn.com/s3/m/65ac10e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d.png)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北宋景德
承
四年(1007年)赐
天
名承天寺, 因寺宇
寺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啊。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盖:连词,“原来是”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考虑、想到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71d3e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2.png)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90b99114791711cd79170c.png)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由朗读,然后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
12
学生范读后全班齐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如意 行走
31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
A. 文章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 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 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结尾一句既有赏月的欣喜愉悦,也暗 含遭贬谪的落寞孤寂的心情,更表现出 一种自我排解的达观。
C.文章不长,因此记叙的要素未能交代 清楚。
D.文章写景很有特色,看似写水,实则 写月光,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32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
光如水,皎洁、空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2
体会情感
1、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月色,作者发 出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3
领悟“闲”之意:
2、“闲人”,即清闲之人,作者为什 么说自己是闲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6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 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 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 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色,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 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罢了。
自由朗读,然后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
12
学生范读后全班齐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如意 行走
31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
A. 文章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 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 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结尾一句既有赏月的欣喜愉悦,也暗 含遭贬谪的落寞孤寂的心情,更表现出 一种自我排解的达观。
C.文章不长,因此记叙的要素未能交代 清楚。
D.文章写景很有特色,看似写水,实则 写月光,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32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
光如水,皎洁、空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2
体会情感
1、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月色,作者发 出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3
领悟“闲”之意:
2、“闲人”,即清闲之人,作者为什 么说自己是闲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6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 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 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 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色,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 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16
寝:_睡__觉__
•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共__同__,一起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15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 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10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 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 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 的理由。
14
当堂训练一
•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苏__轼_____, 其弟_苏_辙______、其父_苏_洵_____。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考_虑__,__想_ 到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就____
• ③怀民亦未寝
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
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
似幻的美妙境界。
8
四、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1)被闲置之人即
被贬官之人。为不得志的自嘲之
语。(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
4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5
一、重点字词
欣然—— 高兴的样子。
念—— 户——
思考、想到。 门。
遂—— 于是、就。 寝—— 睡。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7
三、句子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
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成
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
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
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
投,命运相同
11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 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 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 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13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 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 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 ”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 的“闲”。
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
旷达胸襟。
9
(15分钟)
•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 特点?
•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 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 选择它的理由。
•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1
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
复习目标:
•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 2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3
复习指导(8分钟)
• 1、背诵课文 • 2、读翻译和课下注解 • 3、温习课堂笔记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原来是。
但—— 只是。
耳—— 罢了。
6
二、句子翻译
❖ 1、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 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
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
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
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12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 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
16
寝:_睡__觉__
•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共__同__,一起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15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 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10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 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 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 的理由。
14
当堂训练一
•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苏__轼_____, 其弟_苏_辙______、其父_苏_洵_____。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考_虑__,__想_ 到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就____
• ③怀民亦未寝
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
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
似幻的美妙境界。
8
四、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1)被闲置之人即
被贬官之人。为不得志的自嘲之
语。(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
4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5
一、重点字词
欣然—— 高兴的样子。
念—— 户——
思考、想到。 门。
遂—— 于是、就。 寝—— 睡。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7
三、句子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
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成
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
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
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
投,命运相同
11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 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 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 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13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 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 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 ”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 的“闲”。
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
旷达胸襟。
9
(15分钟)
•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 特点?
•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 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 选择它的理由。
•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1
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
复习目标:
•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 2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3
复习指导(8分钟)
• 1、背诵课文 • 2、读翻译和课下注解 • 3、温习课堂笔记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原来是。
但—— 只是。
耳—— 罢了。
6
二、句子翻译
❖ 1、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 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
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
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
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12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 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