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合集下载

误差理论与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材料

误差理论与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材料

标准文档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姓名:黄大洲学号:3111002350班级:11级计测1班指导老师:陈益民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实验目的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1)算术平均值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121...nin i l l l l x n n=++==∑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1n niii i v l nx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nii v==∑0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ii v =∑为零;当1n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n i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2)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 当n 为偶数时,1ni i v =∑≤2n A; 当n 为奇数时,1nii v =∑≤0.52n A ⎛⎫- ⎪⎝⎭ 式中A 为实际求得的算术平均值x 末位数的一个单位。

(2)测量的标准差测量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差,也可以称之为均方根误差。

1、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2222121...nini nnδδδδσ=+++==∑式中 n —测量次数(应充分大)i δ —测得值与被测量值的真值之差211nii vn σ==-∑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 nσσ=三、实验内容: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8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第2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第2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第二节 系统误差
二、系统误差的分类和特征
系统误差的特征是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 量同一测量值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 持不变,或者在条件改变时,误差按一定 的规律变化。由系统误差的特征可知,在 多次重复测量同一值时,系统误差不具有 抵偿性,它是固定的或服从一定函数规律 的误差。从广义上讲,系统误差是指服从 某一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第二节 系统误差
(一)不变系统误差
固定系统误差是指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误差 的大小和符号始终是不变的。
如千分尺或测长仪读数装置的调零误差,量 块或其它标准件尺寸的偏差等,均为不变系 统误差。它对每一测量值的影响均为一个常 量,属于最常见的一类系统误差。
第二节 系统误差
i 1
j k 1
i 1
jK 1
i 1
jK 1
测量次数足够多时,
K
n
vi ' v j ' 0
i 1
j k 1
K
n
K
n
所以得: vi v j (li x) (l j x)
i 1
jK 1
i 1
j K 1
若Δ显著不为O,则有理由认为测量列存在线性系统误差。 这种校核法又称“马列科夫准则” 。
② 周期变化的系统误差 在整个测量 过程中,系统误差随某因素周期变化。
例如,仪表指针的回转中心与刻度盘中心有一
个偏心量 e ,则指针在任一转角 处引起的
读数误差为 L e。 s此in误 差变化规律符合正
弦曲线规律,当指针在 0 和 180 时误差为 零,而在 90 和 270 时误差绝对值达最大。
在此情况下,可用统计准则进行判断.若
n1
u vivi1 v1v2 v2v3 vn1vn 2 n 1 i 1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二章1.ppt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二章1.ppt

i 1
i 1
1
n
n
i
i 1
1 n
n i 1
li
L0
L0
1 n
n i 1
li
1 n
n
i
i 1
x
1 n
n
i
i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8/75
说明:
(1) n=1, δ1= x-L0=l1-L0即为随机误差定义
(2)
n=2,1
2
均值 x 定义为:
x
l1 l2 n
ln
1 n
n
li
i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7/75
3 x 与 L0之关系
对n个 i 求和,有
1 2 n l1 l2 ln nL0
=> 同除以n
n
n
i li nL0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6/75
(一) 算术平均值
1 随机误差的表示方法
设被测量真值L0(理想、理论),一系列测量 值为l0,则测量值中随机误差δi为
i li L0 (i=1,2,3…,n) 2 算术平均值定义
设 l1,l2, ,ln 为n次测量所得结果,则算术平
1
2
x
L0
(3) n→∞时,由随机误差的特征(抵偿性)
有 x L0
1
n
n
i
i 1
0
即:如能对同一量测无限次时,就可得到不受随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2及解答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2及解答
试写出测量结果。③若手头无该仪器测量的标准差值的资料,试由②中 10 次重复测量的 测量值,写出上述①、②的测量结果。 【解】① 单次测量的极限误差以 3σ计算,δlimx=3σ=3×0.5=1.5(μm)=0.0015 (mm) 所以测量结果可表示为:26.2025±0.0015
(mm)
② 重复测量 10 次,计算其算术平均值为: x = 26.2025(mm). 取与①相同的置信度,则测量结果为:26.2025±3σ= 26.2025±0.0015 (mm). ③ 若无该仪器测量的标准差资料,则依 10 次重复测量数据计算标准差和表示测量结 果。选参考值 x0 = 26.202,计算差值 ∆x i = x i − 26.202 、 ∆ x 0 和残差ν i 等列于表中。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号
∑ν
i =1
i
n( n − 1)
= 1.253
0.0008 5× 4
= 0.000224 (mm)
σx =
σ
n
=
0.000255 5
= 0.000114 ; σ x =
'
σ'
n
=
0.000224 5
= 0.0001
⑤求单次测量的极限误差和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因假设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置信概率 P=2Φ(t)=99%,则Φ(t)=0.495,查附录
∆ x0 = 1 10 ∑ ∆xi = 0.0005 10 i =1
νi
0 +0.0003 +0.0003 0 +0.0001 -0.0003 -0.0002 0 +0.0001 -0.0003
ν i2
0 9×10 9×10 0 1×10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第二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第二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2-1.试述标准差 、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的几何意义。

答:从几何学的角度出发,标准差可以理解为一个从 N 维空间的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的函数;从几何学的角度出发,平均误差可以理解为 N 条线段的平均长度; 2-2.试述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和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两者物理意义及实际用途有何不同。

【解】单次测量的标准差σ表征同一被测量n 次测量的测量值分散性的参数,可作为测量列中单次测量不可靠性的评定标准。

2n δσ++=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σ-是表征同一被测量各个独立列算术平均值分散性的参数,可作为算术平均值不可靠性的评定标准xσ-=在n ,当测量次数n 愈大时,算术平均值愈接近被测量的真值,测量精度也愈高。

2-3试分析求服从正态分布、反正弦分布、均匀分布误差落在中的概率 【解】(1)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时2222(2)(2)()P ed ed δδσσδδ--==引入新变量t:,t tδσδσ==,经变换上式成为: 22()2()20.41950.8484%t t P edt t -==Φ=⨯==⎰(2)误差服从反正弦分布时因反正弦分布的标准差为:σ=,所以区间[],,a a ⎡⎤=-⎣⎦,故:1()1aaP δπ+-==⎰(3) 误差服从均匀分布时因其标准差为:σ=,⎡⎤⎡⎤=⎢⎥⎣⎦⎣⎦,故111()20.8282%22P d a a δπ==⨯==⎰2-4.测量某物体重量共8次,测的数据(单位为g)为236.45,236.37,236.51,236.34,236.39,236.48,236.47,236.40,是求算术平均值以及标准差。

0.05(0.03)0.11(0.06)(0.01)0.080.070236.48236.43x +-++-+-+++=+=0.0599σ=0.0212x σ==2-5用別捷尔斯法、极差法和最大误差法计算2-4,并比较2-6测量某电路电流共5次,测得数据(单位为mA )为168.41,168.54,168.59,168.40,168.50。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f ( ) d( ) 若误差区间为 [ , ]
1 0
f ( )
P[ ] 2(t )
2

得区间[ t , t ] 内的概率 P 2( t )
P

置信系数 置信概率 t 显著度 1 P 1 2( t )
14
四.不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
为了得到更精确的测量结果或对比结果 而变更测量条件 不等精度测量 ① 测量次数
2.
3.
4.
系统误差的特殊性;
对系统误差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新事物。
19
定义: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 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 的真值之差。 特征: 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在条件改 变时,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 产生原因: 测量装置的因素 测量方法的因素 测量环境的因素 测量人员的因素
Ⅱ:19.9990,20.0006,19.9995,20.0015,19.9994
均为 x 20.0000
标准差:

1 2 ... n
2 2
2
n


i 1
n
2 i
n
7
的物理意义:
大,数据分散,随机误差大,重复性差。
f ( )
小,小误差占优,数据集中,重复性好。
vi vi
使算术平均值增加或减小,对残差没 影响,只是引起误差分布曲线位置的平移, 而不影响分布曲线的形状。
23
2.
变值系统误差的影响 a. 对算术平均值的影响
x x
b. 对残差的影响
vi vi i
特点:1、具有确定规律性:测量过程中误差的大 小和符号固定不变,或按照确定的规律变化。 2、产生在测量开始之前:影响系统误差的因素在 测量开始之前就已经确定。 3、与测量次数无关:增加测量次数不能减小系统 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6版)》费业泰 较全答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6版)》费业泰 较全答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误差的意义是什么简述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研究误差的意义为:(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 (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误差定义、误差来源及误差分类等。

1-2.试述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分类,不同种类误差的特点是什么 答:测量误差就是测的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大小和符号都按一定规律变化);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粗大误差的特点是可取性。

1-3.试述误差的绝对值和绝对误差有何异同,并举例说明。

答:(1)误差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只是说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差别的大小数量,不反映是“大了”还是“小了”,只是差别量;绝对误差即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指的是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的差值。

+多少表明大了多少,-多少表示小了多少。

(2)就测量而言,前者是指系统的误差未定但标准值确定的,后者是指系统本身标准值未定1-5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o 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绝对误差等于: @相对误差等于:1-6.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一被测件的长度为 50mm ,已知其最大绝对21802000180''=-'''o o %000031.010*********.00648002066018021802≈=''''''⨯⨯''=''=o误差为 1μm ,试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解: 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即: △L =L -L 0 已知:L =50,△L =1μm =,测件的真实长度L0=L -△L =50-=(mm ) 1-7.用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某压力得 ,该压力用更准确的办法测得为,问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值的误差为多少解:在实际检定中,常把高一等级精度的仪器所测得的量值当作实际值。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解析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解析
f ( ) 1
2
e
2 2 2
第一节 随机误差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f ()
不同形状的分布曲线所 表征的含义是不同的。曲线 越陡,随机误差的分布就越 集中,表明测量精度就越高。

2 2 e 2
根据 可得
f ( )
1

2
f max
1

2
由此可知,当σ↑, f↓ max 曲线就平坦,随机误差的 分布就分散,测量精度低。
第一节 随机误差
2、或然误差ρ 将整个测量列的 n 个随机 误差分为个数相等的两半。 其中一半随机误差的数值落 在-ρ ~ +ρ范围内,而另一半 落在-ρ ~ +ρ范围以外。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f ( ) d 0.5


2 0.6745 3
第一节 随机误差
第一节 随机误差
3、标准差的其它算法 (1) 别捷尔斯法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v
2 i
n1


n
2 i
n n 2 i vi i vi n1 n1
1 n
将②式两边平方得 当n充分大时,
0 因此有
i 1 j 1 i j
n 1 n
x2 ③2 i
1 n
2
将①式平方后再相加, i 2 vi 2 n x 2

第一节 随机误差
③、④联立消去 x 2
x2
1 n2
2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1 1 D ( x ) 2 nD ( l ) D ( l ) n n

第二章《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二章《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2 2 12 2 ...... n

n

i2
i 1
n
n
实际上真值一般情况下是 未知,在有限次测量下,用残 余误差代替随机误差可得到标 准差的估计值:
ˆ
v
i 1
n
2 i
n 1
该证明如下:
(一)构建残余误差与随机误差之间的关系:
i li L0
x

n
结论
在n次测量的等精度测量中,算术平均值 1 n 的标准差是单次测量标准差 n , , x 。但 也不是n越大越好,因为 n 要出较大的劳动, 而且 难保证测量条件的恒定,从而引入新 n 的误差。一般情况下去n=10为宜。
标准差的计算还有别捷尔斯法,极差法, 最大误差法等。
(4)别捷尔斯(Peters)法
1.253
v
i 1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i
n n 1
x 1.253
v
i 1
i
n
n 1
(4)极差法
等精度多次测量被测值 x1 ,x2 ,x3 ,......,xn 服从正态分布,在其中选取最大值 xmax 与最小 值 xmin,则两者之差称为极差:n xmax xmin 标准差的无偏估计: n
n1 n2
x1
i 1
1i
n1
n1
, x2
n2
i 1
2i
n2
,..., xm
m
l
i 1
nm
mi
nm
x ( l1i l2i ... lmi ) / ni
i 1 i 1 i 1 i 1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第1章绪论1-1 研究误差的意义是什么?简述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研究误差的意义(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的原因,以消除或减⼩误差。

(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

(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仪器和测量⽅法,以便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1)讨论形成误差的原因;(2)各类误差的特征及处理⽅法;(3)对测量结果进⾏评定。

1-2 试述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分类,不同种类误差的特点是什么?答1:测量误差的定义:误差=测得值-真值。

测量误差的分类: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误差。

各类误差的特点:(1)随机误差:服从统计规律,具有对称性、单峰性、有界性和抵偿性;(2)系统误差:不服从统计规律,表现为固定⼤⼩和符号,或者按⼀定规律变化;(3)粗⼤误差:误差值较⼤,明显地歪曲测量结果。

答2:测量误差就是测的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遵循⼀定的规律变化(⼤⼩和符号都按⼀定规律变化);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式变化;粗⼤误差的特点是可取性。

1-3 试述误差的绝对值与绝对误差有何异同,并举例说明。

答1:相同点:都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不同点:误差的绝对值都是正值,⽽绝对误差有正、有负,反映了测得值与真值的差异。

例:某长度的绝对误差为-0.05mm,⽽该误差的绝对值为|-0.05|mm=0.05mm。

答2:(1)误差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只是说实际尺⼨和标准尺⼨差别的⼤⼩数量,不反映是“⼤了”还是“⼩了”,只是差别量;绝对误差即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指的是实际尺⼨和标准尺⼨的差值。

+多少表明⼤了多少,-多少表⽰⼩了多少。

(2)就测量⽽⾔,前者是指系统的误差未定但标准值确定的,后者是指系统本⾝标准值未定。

实验报告误差

实验报告误差

实验报告误差篇一: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一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 问题与解题思路:假定该测量列不存在固定的系统误差,则可按下列步骤求测量结果1、算术平均值2、求残余误差3、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4、判断系统误差5、求测量列单次测量的标准差6、判别粗大误差7、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8、求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9、写出最后测量结果(二) 在matlab中求解过程:a =[24.674,24.675,24.673,24.676,24.671,24.678,24.672,24.674] ;%试验测得数据x1 = mean(a) %算术平均值b = a -x1 %残差c = sum(b) %残差和c1 = abs(c) %残差和的绝对值bd = (8/2) *0.0001 %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误差,利用c1(残差和的绝对值)% 3.5527e-015(c1) xt = sum(b(1:4)) - sum(b(5:8)) %判断系统误差,算的xt= 0.0030.由于xt较小,不存在系统误差dc = sqrt(sum(b.^2)/(8-1)) %求测量列单次的标准差dc = 0.0022sx = sort(a) %根据格罗布斯判断准则,先将测得数据按大小排序,进而判断粗大误差。

g0 = 2.03 %查表g(8,0.05)的值g1 = (x1 - sx(1))/dc %解得g1 = 1.4000g8 = (sx(8) - x1)/dc %解得g8 = 1.7361 由于g1和g8都小于g0,故判断暂不存在粗大误差 sc = dc/sqrt(8) %算术平均值得标准差 sc = 7.8916e-004t=2.36; %查表t(7,0.05)值jx = t*sc %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jx = 0.0019l1 = x1 - jx %测量的极限误差 l1 = 24.6723l2 = x1 + jx %测量的极限误差 l2 = 24.6760(三)在matlab中的运行结果实验二测量不确定度一、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步骤:1. 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列出对测量结果影响显著的不确定度分量;2. 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并给出其数值和自由度;3. 分析所有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关性,确定各相关系数;4. 求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自由度;5. 若需要给出伸展不确定度,则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包含因子k,得伸展不确定度;二、求解过程:用matlab编辑以下程序并运行clcclear allclose allD=[8.075 8.085 8.095 8.085 8.080 8.060];h=[8.105 8.115 8.115 8.110 8.115 8.110];D1=sum(D)/length(D);%直径的平均数h1=sum(h)/length(D);%高度的平均数V=pi*D1^2*h1/4; %体积fprintf('体积V的测量结果的估计值=%.1fmm^3',V);fprintf('不确定度评定: ');fprintf('对体积V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显著的因素主要有:\n');fprintf('直径和高度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u1、u2,采用A类评定\n');fprintf('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u3,采用B类评定\n');%%下面计算各主要因素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fprintf('直径D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自由度v1\n');M=std(D)/sqrt(length(D));%直径D 的平均值的标准差u1=pi*D1*h1*M/2v1=6-1fprintf('高度h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自由度v2\n');N=std(h)/sqrt(length(h));%高度h 的平均值的标准差u2=pi*D1^2*N/4v2=6-1fprintf('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u3,自由度v3\n');u3=sqrt((pi*D1*h1/2)^2+(pi*D1^2/4)^2)*(0.01/sqrt(3) )v3=round(1/(2*0.35*0.35))fprintf('不确定度合成:\n');fprintf('不确定度分量u1,u2,u3是相互独立的\n');uc=round(sqrt(u1^2+u2^2+u3^2)*10)/10%标准不确定度v=round(uc^4/(u1^4/v1+u2^4/v2+u3^4/v3))%自由度fprintf('展伸不确定度:\n');fprintf('取置信概率P=0.95,可查表得t=2.31,即包含因子k=2.31\n');fprintf('体积测量的展伸不确定度:\n');P=0.95k=2.31U=round(k*uc*10)/10fprintf('不确定度报告:\n');fprintf('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体积测量的不确定度,其测量结果为:\n V=%.1fmm^3 uc=%.1fmm^3 v=%1.f\n',V,uc,v);fprintf('用展伸不确定度评定体积测量的不确定度,其测量结果为:\n V=(%.1f ±%.1f)mm^3 P=%.2f v=%1.f\n',V,U,P,v);fprintf('其中±后的数值是展伸不确定度U=k*uc=%.1fmm^3,是有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1fmm^3及包含因子k=%.2f\n',U,uc,k);三、在matlab中运行结果如下:篇二: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目录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 (2)1 测量与误差 ................................................ ................................................... (2)2 误差的处理 ................................................ ................................................... (6)3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 (10)4 实验中的错误与错误数据的剔除 ................................................ . (13)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 156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 (17)习题 ................................................ ................................................... .. (25)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1 测量与误差1.1 测量及测量的分类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

误差与理论分析实验报告

误差与理论分析实验报告

误差与理论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实验目的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正态分布设被测量的真值为0L ,一系列测量值为i L ,则测量列中的随机误差i δ为:i δ=i L -0L (式中i=1,2,…..n)正态分布的分布密度: ()()222f δσδ-=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222F ed δδσδδ--∞=,式中σ-标准差(或均方根误差);它的数学期望为:()0E f d δδδ+∞-∞==⎰它的方差为:()22f d σδδδ+∞-∞=⎰(2)算术平均值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 121...nin i l l l l x n n=++==∑ 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1nni i i i v l nx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ni i v ==∑0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当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i i v =∑为零;当1ni 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 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ni 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 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苐7版)》费业泰第2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剖析.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苐7版)》费业泰第2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剖析.

合肥工业大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正态分布的分布密度 f ( ) 与分布函数F( ) 为
f ( )
1
e 2 /(2 2 )
2
(2-2)
F ( ) 1
e d 2 (2 2 )
2
(2-3)
式中:σ——标准差(或均方根误差) e——自然对数的底,基值为2.7182……。
它的数学期望为
就是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大时,算术平均值(数学上称之为最大或然值)
被认为是最接近于真值的理论依据。但由于实际上都是有限次测量,
因此,我们只能把算术平均值近似地作为被测量的真值。
合肥工业大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 随机误差
一般情况下,被测量的真值为未知,不可能按式(2-1)求得随
机误差,这时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被测量的真值进行计算。此时的
合肥工业大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重点与难点
三大类误差的特征、性质以及减小各 类误差对测量精度影响的措施
掌握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掌握不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合肥工业大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 随机误差
一、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
当对同一测量值进行多次等精度的重复测量时,得到一系列 不同的测量值(常称为测量列),每个测量值都含有误差,这些 误差的出现没有确定的规律,即前一个数据出现后,不能预测下 一个数据的大小和方向。但就误差整体而言,却明显具有某种统 计规律。
第一节 随机误差
二、正态分布
随机误差的分布可以是正态分布,也有在非正态分布,而多数随 机误差都服从正态分布。我们首先来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的 特性。
误差
i
设被测量值的真值为 可表示为: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i 1
n
2 i
n 1
II. 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评定标准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量值作多组重复的系列 测量,每一系列测量都有一个算术平均值。 标准差 x 则是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各个独立测 量列算术平均值分散性的参数,可作为算术 平均值不可靠性的评定标准。
l1 l2 ln 已知算术平均值:x n
12 22 n2
n
2 i i 1
I.
n
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分布密度
1 f ( ) e 2
2 2 2

坦。
值越小 ,曲线变陡 ;反之 ,曲线越平
可作为测量列中单次测量不可靠性的评 定标准。

当被测量的真值为未知时,不能求得标 准差。实际上,在有限次测量情况下,可用残 余误差 v i 代替真值误差,而得到标准的估计 值。
II. 权的确定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按测量的次数来确定权,即 测量条件和测量者水平皆相同,则重复测量 次数愈多,其可靠程度也愈大,因此完全可 由测量的次数来确定权的大小,即 pi ni 。 假定同一个被测量有m组不等精度的测量结 果,这m组测量结果是从单次测量精度相同 而测量次数不同的一系列测量值求得的算术 平均值。因为单次测量精度皆相同,其标准 差均为 ,则各组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为: xi , i 1,2, m ni
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lim x t x
作业:P53-2-2,2-4,2-5

不等精度测量
为了得到更精确的测量结果,如在科学研究 或高精度测量中,往往在不同的测量条件下, 用不同的仪器、不同的测量方法、不同的测 量次数以及不同的测量者进行测量与对比, 这种测量称为不等精度测量。 在一般的测量工作中,常遇到的不等精度测 量在两种情况: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n


i 1
n
i
n
0

x

l
i 1
n
i
n
L0
这就是算术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最为接近的理论依 据,即: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加时,算术平均值必然趋近于 真值。但在实际上,进行无穷多次的测量是不可能的, 因此真值实际上也不可能得到。然而可以认为,当测量 次数适当大时,算术平均值是最接近于真值的。所以应 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测量结果。
一、随机误差 测量 的标准差
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 的标准差
x

n
在n次测量的等精度测量列中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为 单次测量标准差的 1/ n ,当测量次数n愈大时,算术平 均值愈接近被测量的真值,测量精度也愈高(P16) 。
一、随机误差 测量 的标准差
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 的标准差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与 测量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 由图可知,当n>10以后,已 减少非常缓慢。此外,由于 测量次数愈大时,也愈难保 证测量条件的恒定,从而带 来新的误差,因此一般情况 下取n=10已内较为适宜。
wn xmax xmin

wn dn
极差法可简单迅速算出标准差,并具有一定精度,一般在 n<10时均可采用
3、标准差的其它计算法
极差法 用贝塞尔公式和别捷尔斯公式计算标准差均为先求算术平 均值,再求残余误差,然后进行其它运算,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当要求简便迅速算出标准差时,可用极差法。 若等精度多次测量测得值 x1、x2 , xn 服从正态分布,在其 中选取最大值 xmax 与最小值 xmin ,则两者之差为极差。
i2 vi2 n x2 2 x vi vi2 n x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1
α1 = 34D54′ +
2′ × 7 + 1′ × 2 = 34D55′36′′ 7 +1+ 2
υ1 = 24′′,υ2 = −96′′,υ3 = −36′′
∑ pυ
2 i i
= 7 × ( 24′′ ) + 1× ( −96′′ ) + 2 × ( −36′′ )
2 2 2
2
= 15840 × ( '')
例3 αi 34º56′ 对某一角度值,分两个测回进行测量,其权等于测量次数,测得值如下, 第一测回 pi 7 αi 34º55′40〞 34º55′30〞 34º55′20〞 34º54′ 1 34º55′0〞 第二测回 pi 3 2 1 1
34º55′70〞 34º55′10〞 34º55′ 2 34º55′50〞 试求该角度的最可信赖值及其标准差? 解:第一测回的加权平均值及标准差
υ1 = 7′′,υ2 = −3′′,υ3 = −13′′,υ4 = −33′′, υ5 = −37′′,υ6 = −23′′,υ7 = −17′′ σ2 = σα =
2
∑ pυ ∑p
: 1
2
2
2 i i
m −1
i
=
3610 2 ( '') = 24.53′′ 7 −1
α2
= 7.76′′
两个测回的权比
x(1) = 10.0003, x( 2) = 10.0004, ⋅⋅⋅, x( 9) = 10.0007, x(10) = 10.001
今有两测得值 x(1) , x(10 ) 可怀疑,但由于
x − x(1) = 10.00055 − 10.0003 = 0.00025 x(10) − x = 10.001 − 10.00055 = 0.00045

σα = σα
2
p1 250 = 7.76′′ = 7.5′′ p1 + p2 269
例4 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校对量具。 重复测量 8 次, 测得值 (单位 mm) 为 150.0015, 150.0017,150.0016,150.0014,150.0013,150.0015,150.0016,150.0014。试分别以 99.73% 和 95%的概率确定测量结果 解:列表计算如下:
= −0.0005mm
加权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为
σL =
= =
最终测量结果为
∑ pυ ( m − 1) ∑ p
2 i 2
i 2 2
4 × ( 25 ) + 1× ( 35 ) + 25 × ( −5 ) ( 3 − 1)( 4 + 1 + 25) 4350 = 0.0009mm 60
L0 = L ± 3σ L = 1000.0020 ± 0.0027 mm
σ1 = σα =
1
∑ pυ ∑ pi
α1
2 i i
m −1
=
15840 ( '') = 88.99′′ 3 −1
= 28.14′′
第二测回的加权平均值及标准差
α 2 = 34D54′ +
= 34D55′33′′
40′′ × 3 + 30′′ × 2 + 20′′ × 1 + 70′′ × 1 + 10′′ × 1 + 50′′ × 1 3 + 2 +1+1+1+1+1
γ 0 (10, 0.05 ) = 0.477 γ 11 = 0.5 > γ 0 (10, 0.05 ) = 0.477
故表中第 9 个测得值含有粗大误差,应予剔除。 再判别最小值 x(1) ,计算统计量
γ 11
= 10.0003 − 10.0004 = 0.25 10.0003 − 10.0007
各组相应的残余误差为
υ1 = L1 − L = (1000.0045 − 1000.0020 ) mm
= +0.0025mm
υ2 = L2 − L = (1000.0055 − 1000.0020 ) mm
= +0.0035mm
υ3 = L3 − L = (1000.0015 − 1000.0020 ) mm
2
150.0015
-0.2 -0.1 0 +0.1 -0.1 0
x = ∑ xi / n = 1200.0120 / 8 = 150.0015mm
1
σ=
∑υ / ( n − 1) =
2 i 1
n
0.12 μ m ≈ 0.13μ m 8 −1
因测量次数 n 较小,应按 t 分布。 置信概率为 99.73%时, 置信概率为 95%时, 查 t 分布表得 则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为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n=10
xi μm
+0.5 +0.7 +0.4 +0.5 +0.3 +0.6 +0.5 +0.6 +1.0 +0.4
υi μm
-0.05 +0.15 -0.15 -0.05 -0.25 +0.05 -0.05 +0.05 +0.45 -0.15
υi2 μ m2
γ 11 =

x(1) − x(2) x(1) − x( n −1)
γ 11 = 0.25< γ 0 (10,0.05) = 0.477
L1 = 1000.0045mm, σ L1 = 0.5μ m L2 = 1000.0055mm, σ L2 = 1.0μ m L3 = 1000.0015mm, σ L3 = 0.2μ m
试求其最终测量结果。 解:已知各组标准差,即可确定各组的权:
p1 : p2 : p3 = = 1
σ
2 L1
:
x′ = 10.0005 σ ′ = 0.12
q(1) =
查表得
x′ − x(1)
σ′
=
10.0005 − 10.0003 ≈ 1.67 0.00012
q0 ( 9, 0.05 ) = 2.11
q(1) = 1.67 < q0 ( 9, 0.05 ) = 2.11
故可判别 γ 11 = 0.5 > γ 0 (10, 0.05 ) = 0.477 不含有粗大误差, 而各 q( i ) 皆小于 2.11, 故可认为 其余测得值也不含有粗大误差。 3) 按狄克松准则,将测得值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得
υi = xi − x (数据见上表)
(3) 求标准差
σ 10 =
∑υ
2 i
n −1
=
0.345 0.345 μm = μ m ≈ 0.2μ m 10 − 1 9
(4) 判断有无粗大误差 1)按罗曼诺夫斯基准则,首先怀疑第 9 各测得值含有粗大误差,将其剔除,根 据剩下的 9 个测得值计算算术平均值及标准差,得
1
σ
2
2 L2
:
1
2 σL
3
1
( 0.5) (1.0 ) ( 0.2 )
2
:
1
:
1
2
= 4 :1: 25
加权算术平均值为
q(1) =
x′ − x(1)
σ′
=
10.0005 − 10.0003 ≈ 1.67 0.00012
4 × 0.0030 + 1× 0.0040 ⎞ ⎛ L = ⎜1000.0015 + ⎟ mm 4 + 1 + 25 ⎝ ⎠ = 1000.0020mm
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例 题
例1 测量小轴直径共 10 次,得到一系列等精度测得值如下(单位 mm) :25.0360, 25.0365,25.0362,25.0364,25.0367,25.0363,25.0366,25.0363,25.0366,25.0364。若 已排除了系统误差的影响和剔除了粗大误差, 试求其算术平均值及标准差, 并写出测量结果。 解: 列表计算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n=10 Di/mm 25.0360 25.0365 05.0362 25.0364 25.0367 25.0363 25.0366 25.0363 25.0366 25.0364 Vi / μ m -0.4 +0.1 -0.2 0 +0.3 -0.1 +0.2 -0.1 +0.2 0 Vi2/μm 0.16 0.01 0.04 0 0.09 0.01 0.04 0.01 0.04 0
xi / mm
1 2 3 4 5 6 7 8 ∑ 150.0015 150.0017 150.0016 150.0014 150.0013 150.0015 150.0016 150.0014 1200.0120mm
n
x / mm
υi / μ m
0 +0.2 +0.1
υi2 / μ m 2
0 0.04 0.01 0.04 0.01 0 0.01 0.01 0.12 μ m
p1 : p2 =
最可信赖值
1
2
1
σα σα
=
1
2
( 28.14′′ ) ( 7.76′′)
:
1
2
= 19 : 250
α = 34D55′′ + σα = σα
1
36′′ × 19 + 33′′ × 250 = 34D55′33.2′′ 19 + 250 p1 19 = 28.14′′ = 7.5′′ p1 + p2 269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