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
猪细小病毒病的鉴别诊断
2020.6作者简介:薛增(1985.2-),男,山东省微山县人,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治。
猪细小病毒病的鉴别诊断薛增(山东省微山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277600)摘要:猪的细小病毒病属于病毒性疾病,与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又有所不同。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为猪细小病毒,猪是本病唯一的易感动物。
猪伪狂犬病不是只感染猪,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畜禽均可感染此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正确鉴别有助于有效防治猪病。
关键词:细小病毒;伪狂犬;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近几年来,微山县猪的细小病毒病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侵害母猪,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给养猪场(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猪的细小病毒病属于病毒性疾病,与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
现将本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1猪细小病毒病病原和流行特点1.1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为猪细小病毒,猪是本病唯一的易感动物,目前还没有该型病毒感染人或其它动物的案例,病猪和带此病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可通过病源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排毒,怀孕母猪可以经胎盘感染影响胎儿发育,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且常常会使感染此病的猪场连续几年出现母猪繁殖障碍现象,本病季节性不明显。
1.2猪细小病毒病的特征任何生长阶段的猪只均可以感染猪细小病毒病,但是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感染此病毒后一般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怀孕母猪若感染此病毒后症状明显,特别是初产母猪表现尤为强烈,容易造成流产,即便是母猪在怀孕过程中没发生流产现象,病猪也会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病弱的仔猪。
2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要点2.1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不同孕期的母猪感染猪细小病毒后症状不同。
2.1.1怀孕早期母猪怀孕早期(30d 前)感染猪细小病毒,会造成胚胎死亡,并且死亡的胚胎会被母体吸收,造成母猪不孕或不规则的反复发情。
2.1.2怀孕中期母猪怀孕30~50d 时感染猪细小病毒,主要是会产木乃伊胎;母猪怀孕50~60d 时感染猪细小病毒,大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死胎。
猪细小病毒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保健科 技 公 司 提 供 ( 号 044 1 , 小 病 毒 核 酸 批 0 00 ) 细 模板 分离 自细 小 病毒 血 清 检测 阳性 病 猪 组 织 , 料 病 采集 于 临床 表现 体温 升 高 , 呼吸 困难 , 腹泻 的 患病断 奶仔 猪 及 呼 吸 困难 、 殖 障 碍 的母 猪 和 流 产 胎 儿 。 繁
1 2 引物 设 计 和 合 成 根 据 N B . C I中 已登 录 的
反 应体 系 中 , 上 下游 引 物 (0u o L 各 0 5 l 含 2 m l ) f . ,
d T ( 0m N P 1 M)0 5 t , “ 1 5 t ,0×P R b f . x Mg . x 1 l l C ue i
至研 钵 内 , 研磨 5~1 n 倒 人 15m 离 心管 内 , 0mi后 . l 在 一 0 冻融 2次 ,00rmi 2℃ 5 0 / n离心 5mn 备用 。 i, 14 D A抽 提 ( 照 Q A E . N 参 IG N试 剂盒说 明书 ) 吸
取 20I 经 处 理 的 组 织 样 品 至 1 5m 离 心 管 中 , 0 l x . l
病 毒病 检测 方 法 。
1 材 料 与方 法
加人 10 t T 8 x A L液 ; 人 2 l蛋 白 酶 K, 旋 , l 加 0 涡 5 ℃ 孵化 l~ , 时 涡 旋 ( 夜 效 果 更 好 ) 5 3h 不 过 ;涡 旋 1 ,加 20 I L液 ,充 分 涡 旋 ,7 ℃ 水 浴 1 5S 0 x A l 0 0 mn 加 20I 元 水 乙 醇 , 分 涡 旋 ; 离 心 管 中液 i; 0 l x 充 将
维普资讯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病原本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所致。
其病毒粒子直径为20nm左右。
能凝集猴、豚鼠、小鼠、鸡、狗、猫、猪等动物和人O型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和绵羊红细胞。
猪细小病毒通常在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肾、肝、脊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
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查出组织细胞浆和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
猪感染后3-7天开始通过粪便排出病毒,以后呈不规则排毒。
感染猪的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种公种的精液中都含有病毒,猪感染后6-10天,即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经感染前后抗体水平监测比较即可发现猪群的感染状况。
猪细小病毒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70℃2h、胰酶及pH3-9时都不能破坏其感染力。
2%NaOH热溶液能杀灭该病毒。
流行特点1.猪是已知的惟一的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尤以初产母猪为典型。
2.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种公猪和母猪。
带毒猪经粪、尿、鼻涕、唾液、精液以及死胎、弱胎、胎衣、胎水向环境排毒,污染水源、饲料、土壤、猪舍等。
病毒一般可在猪舍存活数月。
阴性猪场一旦引入带毒猪,通常于3个月内全场所有的猪只都会被感染,后呈地主流行或散发,并持续多年。
3.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
一般经口鼻为主传播。
带毒种公猪也可通过交配传染母猪,怀孕母猪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猪。
鼠类也可机械性带毒散毒。
4.本病可见于一年四季(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但农村散养为主的地区,仍为春、秋两季产仔时多见。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亚临床感染。
主要症状为病猪母源性繁殖障碍。
妊娠初期(10-30天)的母猪感染后,可能重新发情而屡配不孕,或窝产仔数明显减少。
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分娩时大部分胎儿为木乃伊。
回顾性分析可知,怀孕过程中怀孕母猪腹围逐渐缩小。
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时,大部分胎儿为死胎。
妊娠70天时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
妊娠70天后感染,此时的胎儿已具备产分免疫应答能力,能产生抗体,因此不宜送检以分离病毒。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粪口传播等途径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包括高死亡率和易在冬春季节流行。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及时消毒和隔离患病动物等。
结论建议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动物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并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以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控、传播途径、疫情监测、预警、养殖场卫生管理、病毒病防控、意识。
1. 引言1.1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猪细小病毒病,又称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或猪细小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性传播,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猪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猪细小病毒病的特点是病程隐匿、传播迅速,容易造成严重危害。
患病猪只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发热、厌食、抖动、咳嗽、粘液性鼻涕等临床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
为了有效防控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减少疫情对养猪业的影响。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是有效控制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2. 正文2.1 病毒的传播途径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或病毒携带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
病毒在猪体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饲料、水源、皮肤伤口等。
病毒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尤其在猪群密集的养殖场中更容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猪细小病毒主要感染猪,但人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或病毒携带者而受到感染,因此在养殖场工作或处理猪的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除了加强猪群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监测外,也要注意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从而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仔猪细小病毒病诊断防治
2023-11-08CATALOGUE 目录•概述•诊断方法•防治策略•病例处理与报告•展望与建议01概述定义与特点仔猪细小病毒病是由仔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简称PP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毒具有泛嗜性,可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但主要引起1-3周龄的仔猪发病。
仔猪细小病毒病通常以生殖障碍、呼吸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流行病学仔猪细小病毒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则通过感染母猪的胎盘和子宫,导致胎儿感染。
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猪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等。
病毒对干燥和高温敏感,但在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危害与影响母猪繁殖障碍:感染母猪可导致不孕、流产、死胎和新生仔猪死亡等。
仔猪成活率下降:感染仔猪出现生长受阻、死亡和淘汰率增加。
继发感染:病毒可与其他病原菌或病毒协同作用,加重病情。
免疫抑制:病毒可导致免疫抑制,使猪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仔猪细小病毒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02诊断方法母猪感染后无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新生仔猪感染后表现为呕吐、拉稀、脱水、共济失调、不能站立,有的出现黄疸、震颤、体温稍升高,几天内死亡,死亡率高。
临床症状母猪流产时,流产胎儿和死亡仔猪的肝、脾和淋巴结呈弥漫性出血。
新生仔猪死亡后,脱水、剖检可见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胃内有凝乳块,小肠和大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采取病猪的粪便和血液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法和ELISA方法进行检测。
免疫荧光染色法:将病猪粪便或血液制成涂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电镜观察:将病猪粪便或血液制成涂片,用磷钨酸钠负染,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ELISA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病猪血清中的抗体,以判断是否感染该病毒。
03防治策略针对仔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包括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4,2024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丁希军肇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肇庆526040摘 要 猪细小病毒病是因猪细小病毒所引发的一种繁殖障碍性疾病,该病在规模化猪场较常见,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快的传播速度,对猪的健康及繁殖影响甚大。
着重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展开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 规模猪场;细小病毒病;诊断;防控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4.04.0210 引言目前养猪业在畜牧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保证养猪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受到引种、环境、营养、疫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患细小病毒病的猪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如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公猪不育等,严重阻碍了畜牧经济的增长。
如何有效防控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成为行业工作者思考的关键问题。
1 病原学猪细小病毒病的致病原是单股DNA病毒属的细小病毒,该病毒直径为20~23nm,形态不一,有椭圆形、圆形、六角形,没有囊膜,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非常强,因此能够长期在粪便、土壤、污水中生存,即使在56℃的高温环境下依然能够存活48h,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猪细小病毒的活性及感染性均会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
当温度升高至70℃时2h就能够让病毒丧失感染性;温度升高至80℃时5min病毒即失去活性和感染力。
猪细小病毒病具备较强的抗酸性和碱性能力,在pH值3~9环境下依然可以生存。
该病毒对紫外线及甲醛蒸汽有一定的抵抗性,需要长时间方可将病毒杀死。
该病毒对氢氧化钠、漂白粉等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被其快速杀灭。
短时间胰酶处理无法降低病毒感染性,甚至会增强其感染力。
细小病毒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也非常强,即使在-20℃的环境下毒力也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1]。
2 流行特点细小病毒病可发生于任何猪,患病的母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处于妊娠期的母猪患病后可将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腹中胎儿,流产母猪所产下的死胎以及胎衣、羊水等,均含有大量病毒,是重要的传染源。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病,可引起仔猪的严重死亡。
即便是小猪顺利生产,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死亡,不仅提高了养殖成本,还会给养殖场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猪细小病毒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持续的损失,所以要重视对该病的防控。
另外,该病很容易混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要注意鉴别诊断和控制。
1 病原特征细小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的一种。
猪肾、猪睾丸等原代细胞和PKps、ST、IBR2 等传代细胞中均可产生该病毒。
该病毒为单一的血清型,与其它微小病毒没有任何的抗原联系。
可凝集人、猴、豚鼠、鼠、鸡等动物的红血球。
该病毒对热、消毒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且对pH 值有较大的适应性。
可耐70℃2h,但80℃加热5min 后,其感染性及凝集活性均消失。
2 感染症状仔猪与母猪感染一般以亚临床表现为主,但在许多组织、特别是淋巴组织中均可检出病毒。
不同的母猪在不同的妊娠期间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死胎、木乃伊胎、流产。
妊娠30~50d 内,感染以产木乃伊胎为主;妊娠50~60d 内,感染多见死胎;感染70d 的母猪一般会有流产的表现。
妊娠中期和晚期感染后,可出现经胎盘感染,但在此期间,胎儿通常可以在没有明显的临诊情况下存活。
由于大部分胎儿在妊娠70d 后会出现有效的免疫反应,但是这些小猪往往携带了抗体和病毒。
另外,该病还会导致产仔瘦小、弱胎、发情异常、长期不育等。
对雄性母猪的生育能力和XY 无显著影响。
3 流行特点对热、酸性、碱性有很好的抗性。
消毒可用0.3%的氯酸钠溶液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猪细小病毒会感染怀孕母猪,导致胎猪的发育受到影响,会引起母猪流产、胎猪早死。
同时,由于母猪感染后会以胎盘感染为主要表现。
所以,要严格控制感染后的母猪,避免其扩大病毒的传播。
公猪对猪细小病毒病也易感,很可能会通过配种将病毒传染给母猪,从而波及整个猪群。
公猪、母猪、育肥猪等都易感。
该病多见于春、夏季节,所以,春夏季节应注意防控该病。
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 - 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养猪技术猪细小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解,最后许多细胞碎片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呈破布条状。
另外,不同毒株间存在培养温度依赖性差异,从而可以解释不同分离株在猪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毒力差异的现象。
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细小病毒的母猪和带毒的公猪,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病毒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感染母猪所产的死胎、仔猪及子宫内的排泄物中均含有很高滴度的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
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与预防。
1、患病症状这种病毒主要攻击成年猪的生殖器官及生长旺盛的细胞,如精子,对于胎盘中的仔猪主要攻击仔猪的肝、脏、肺,以及生殖器官,不但具有很强的致命性还有很高的感染性。
患有此种病毒,对于成年猪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但过了数个月之后成年猪也会发生明显的特征反应,母猪表现为不孕不育,子宫溃烂,身体不适,严重时会出现死亡。
公猪表现为性欲底下,身体不适,严重将会导致死亡。
对于胎盘中的仔猪,情况比较严重,出现流产,生出死猪、畸形胎、病猪或生理虚弱的仔猪,有些猪在生出不久就夭折,还有出现木乃伊的现象。
只有少数猪在生出之后才能免于一死,幸运存活,绝大多数猪都难逃厄运,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诊断猪患上细小病毒的可能性总会存在,为了及早发现患病猪,应该经常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查,以防病毒在猪群内传播,造成巨大损失。
对猪细小病毒的诊断方法有很多,这里笔者就简单介绍几种经常用到的,主要有血清学诊断包括了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乳胶凝集试验。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包括了PCR检测技术、核酸探针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这些技术在检测中准确率高,速度快,但是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
猪细小病毒的鉴定
文献综述http://442325516@ shmilydgjad@猪细小病毒的鉴定杜桂娇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 402460摘要: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
首先发现猪细小病毒(PPV)是Mayr和Mahnel(1966)进行猪瘟病毒组织培养时发现的,认为是细胞内潜伏感染的病毒,并相继从一些正常的猪肾细胞中发现直径为22nm一23nm的病毒粒子,经核酸鉴定为DNA【2】。
PPV感染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5.8】,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流产及病弱仔猪。
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诊断方法;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PV)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PPV主要集中在淋巴组织,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大量复制,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化能力,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
Hallauer等(1960~1971)从43株人传代细胞系中分离出38株细小病毒,其中大部分与PPV有共同抗原关系[l]。
Cartwright和Huek(1967)【2】从猪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出PPV,首次证明了它的致病作用,通过血清学鉴定证实,所有上述分离毒株,包括从一些传代细胞系中分离的类似病毒均与PPV同属一型。
本病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其后欧美、亚洲及大洋洲很多国家均有本病的报道。
我国也报道有本病的发生,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也相继分离到猪细小病毒。
1、细小病毒概述1.1病原学细小病毒(PPV)是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的一个成员。
PPV呈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直径为20nm,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
存在方式为完全病毒粒子和空壳病毒粒子,在氛化艳中的浮密度为1.30g/ml~1.39g/ml【3】,沉淀系数为105S。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控
健康养殖·防控2020.16 畜牧业环境67摘 要:猪细小病毒病(PPI)是一种广泛发生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为猪细小病毒(PPV)。
该病毒具有高度稳定性,可引起持久感染,一旦传入猪场,难以净化,且易与其它病毒引发混合感染,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危害较大。
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PPI的诊断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限制此病的发生和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预防1 病原学特征PPV是一种DNA病毒,病毒基因为单链DNA,约含有5200个碱基对。
PPV耐高温能力较强,对消毒剂、酶和pH值具备较强的耐受力。
56℃加热48h,70℃加热2h 仍具备感染力。
80℃加热8min丧失感染力,4℃时,可长期保持活力。
消毒剂乙醚、三氯甲烷不能减低其毒力,甲醛蒸汽、紫外线须长时间作用才可灭杀该病毒,通常使用0.5%漂白粉液、2%烧碱液灭杀该病毒。
该病毒血清型单一,可在细胞核内繁殖,出现核内包涵体。
PPV具备血凝性,能凝聚多种红细胞,且豚鼠红细胞敏感度最高。
能在PK15细胞内生长,并使细胞产生病变,出现固缩、圆化和裂解。
2 流行病学特征1966年Mary和Mahne使用猪肾原代细胞培养猪瘟病毒(HCV)时,发现该病毒,并被确定为DNA病毒。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众多国家发现该病毒传播,分离到该病毒,或检测到其抗体。
1982年潘雪珠等在上海首次分离到PPV,为国内首次发现该病毒,随后全国各省分离到此病毒。
PPI在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分布广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母猪交配、产仔季节多发。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带病猪及被污染的圈舍。
PPV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猪的粪便、尿液及分泌物等排泄物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由怀孕母猪传染胎猪,可损伤胎盘及胎儿组织器官,造成死胎、木乃伊胎。
患病猪可长期排毒,该病毒耐受力强,可在污染的圈舍保持传染性4个月以上。
本病毒对青年猪、青年母猪,尤其对初次妊娠母猪感染性强。
简述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情况
简述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情况猪细小病毒是一种引起猪繁殖性和呼吸性综合征的病原体,会给猪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及早发现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的感染,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研究猪细小病毒的检测方法。
以下是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情况的简述:1. 传统病毒学检测方法:最早用于猪细小病毒检测的方法是传统病毒学方法,主要包括病理学观察、组织培养和病毒鉴定等。
这些方法的操作复杂,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并且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
2. 病原学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开始使用PCR、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病原学方法来检测猪细小病毒。
这些方法准确性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并能对病毒进行定量分析。
这些方法还可以检测不同基因型的猪细小病毒,有助于监测病毒的变异和流行病学调查。
3. 免疫学检测方法:除了病原学方法外,免疫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猪细小病毒的检测。
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电镜等。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或病毒抗原来进行病毒的诊断。
相比于病原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并且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检测。
4. 基于新技术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和不断的发展,一些新的检测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猪细小病毒的检测。
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可以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来提高病毒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还有一些基于免疫传感器、微流控芯片和基因芯片等新技术的检测方法也被应用于猪细小病毒的检测。
猪细小病毒的检测方法在传统病毒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病原学和免疫学方法,并且不断涌现出新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在提高病毒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及时监测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的感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猪细小病毒的检测方法还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猪细小病毒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细小病毒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廖人俊/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5000摘 要:猪细小病毒病主要是由猪细小病毒所引起的一系列机能紊乱障碍性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
该病主要对胎儿和胚胎进行感染,导致出生的仔猪大面积的死亡。
在母猪中又以初产母猪容易发生,常造成初产母猪腹部胎儿出现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等状况。
但母猪本身却没有明显症状,给饲养诊断添加了难度,造成养猪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对猪细小病毒进行临床诊断以及给出相对应的防控措施,希望给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以此降低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促进养猪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养猪业;猪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防控治疗措施猪细小病毒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在猪群中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导致仔猪发生严重死亡。
即使仔猪成功生产,在饲养过后的一段时间也会出现死亡,不仅导致了饲养成本的增加,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细小病毒在全世界猪生产行业中造成不断地损失,因此各国对于猪细小病毒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资金进行防治。
此外在生产上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还容易与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症相混乱。
因此需要严格的做好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并减少病毒的传播。
1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临床症状1.1 流行特点 猪细小病毒病多发生于母猪,在临床上主要以胎儿和胚胎死亡为主要特征,此病毒在猪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生长阶段上都会发生,还会造成其他动物感染,例如牛、犬等,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发展。
该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胎盘和呼吸道等几种方式进行感染,能够进行水平和垂直传播。
不仅动物与动物之间可以直接或间接进行传染,还可以通过繁育下一代进行传染。
感染母猪和公猪是主要传染源,母猪体内含有猪细小病毒能够通过交配的等方式导致公猪快速感染,降低公猪的精子活率和精液品质,大大降低了种猪使用年限。
猪细小病毒能够在恶劣环境下长期的存活。
即使经过常规消毒过后,将健康猪投放入饲养舍内,仍然会出现感染等现象。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猪细小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导致繁殖障碍。
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
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浮现发病。
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
猪细小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病毒粒子外观呈圆形或者六角形,衣壳由 32 个壳粒构成,核心存在单股负链 DNA,大约在整个病毒粒子中占到 26.5%。
该病毒能够在猪细胞中无限繁殖,通常原代猪肾细胞比较常见。
只要细胞发生感染就会浮现病变,如裂变、固缩或者变圆等。
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反抗热及消毒药的能力,如其在56℃温度下经过 30 min 热处理依旧无法对其红细胞的凝结能力以及传染性造成明显影响,在70℃温度下也需要经过 2 h 才干够使其感染力降低,在80℃温度下加热 5 min 才干够使其死亡,且其还具有较轻的反抗氯仿和乙醚等溶剂的能力。
流行特点。
目前,已知猪细小病毒的惟一宿主是猪,且任何阶段的家猪和野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初产母猪最容易感染。
普通母猪在交配后容易感染病毒,并对胚胎以及新生仔猪造成较大的伤害。
该病通常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同时,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反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在被污染环境中能够长期存活,因此猪场只要发生该病,就很难彻底清除病原,从而导致多年连续浮现发病。
2、临床症状在临床上,主要是初产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而经产母猪、育肥猪、公猪则不会表现出症状。
患病母猪在精神、食欲等方面表现正常,且能够正常发情,但部份尽管能够浮现发情但较难受孕。
在妊娠中期发生感染,有些病猪会表现出腹围缩小,部份发生彻底流产或者足月后产出体型较小的仔猪;部份在产出活仔的同时还会产出不同数量的木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该病,部份病猪会产出畸形胎、死胎,往往导致其发生难产而造成死亡或者被淘汰。
猪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一类小DNA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不孕、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
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在大多数猪场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地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该病的严重危害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PPV诊断方法及免疫防制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之一。
猪细小病毒感染可依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作出初步诊断,一般认为,如果仅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同时有证据表明是传染性疾病时,则应考虑到PPV感染的可能,但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自1967年,Cartwright等首次报道PPV病以来,有关该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报告较多,从最初的病毒分离鉴定,到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直到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PV病的诊断中。
病毒分离和鉴定用于诊断PPV感染的最大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最后确诊。
用于分离PPV的病料,一般为流产或死产胎儿的脑、肾、肝、肺、睾丸、胎盘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的分离率最高。
虽然此方法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其费时费力,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另外,其感染力会随着胎儿死亡时间而降低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红细胞凝集试验(HA)操作简便易行,且能进行快速、大量的诊断,但是其灵敏度低、特异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血凝抑制(HI)试验是检测PPV抗体最常用的经典方法,一般采用试管法和微量法。
利用HI试验检测人工感染PPV的猪,发现感染后5d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12~14d 抗体滴度高达1024~4096,并能持续多年检出抗体。
待检血清进行HI试验时需要首先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再用红细胞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血凝素,进一步用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
猪细小病毒及其鉴别诊断
猪细小病毒主要由两种结构蛋白组成,即VP1和VP2。其中VP1位于病毒粒子表 面,负责与细胞受体结合;VP2则嵌入病毒粒子内部,维持病毒粒子稳定性。
病毒基因组与复制
病毒基因组
猪细小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DNA,长度约5kb,编 码3个主要蛋白,即NP、VP1和VP2。
病毒复制周期
猪细小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吸附、注入、脱壳、生物合 成和组装释放五个阶段。在吸附阶段,病毒粒子通过 VP1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注入阶段,病毒粒子 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脱壳阶段,病毒粒子在宿主细 胞内脱去蛋白外壳;生物合成阶段,病毒利用宿主细 胞资源进行核酸和蛋白合成;组装释放阶段,新合成 的病毒核酸和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 并释放。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猪细小 病毒等跨国传播的动物疫病挑 战,推动全球养猪业的可持续 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血清学检测
采集病猪血清样品,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可 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等方法,对病猪组织或分泌物中的病毒核 酸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毒定量分析。
要点三
疫苗研制与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反向遗传学方法 ,成功研制出猪细小病毒疫苗。疫苗 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猪细小病毒的传 播和流行,降低了养猪业的经济损失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 作用
进一步揭示猪细小病毒与宿主 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以 及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应答的策 略,为抗病毒药物的设计和开 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株猪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摘要:2020年从黑龙江省某猪场的流产胎儿采集病料,经预处理后,接种猪肾原代细胞,能产生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
经过血凝活性、病毒含量、荧光抗体检查、电镜观察、分子生物学等项测定,证明分离的病毒为猪细小病毒(PPV )。
该病毒的HA 效价≥1:256,TCID 50≥107.0,呈PPV 特异性荧光,电镜观察到呈六角形或圆形、无囊膜、直径20nm 左右的病毒粒子,可以被PPV 特异性抗血清中和,PCR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一条445bp 特异性电泳条带,并与7909株相符。
对其进行了VP2基因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VP2基因片段与其它PPV 毒株的VP2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8%以上。
其与NADL-2株和China 株的亲缘关系最近。
毒株耐热,对胰蛋白酶有抵抗力,对乙醚、氯仿不敏感,pH 3~9,病毒稳定,该毒株纯净,无外源病毒污染。
本研究为该病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分离;鉴定一株猪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孙心,梁宛楠*(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4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8.050收稿日期:2023-03-29作者简介:孙心(1977—),女,动物医学本科,主要从事动物疫病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动物疫苗应用等工作。
E-mail:***************。
*通讯作者:梁宛楠(1987—),女,动物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动物疫病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动物疫苗应用等工作。
E-mail:139****************。
猪细小病毒感染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之一,很早就被世界各国所证明[1,2],1983年,我国在上海首次发现猪细小病毒感染,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3],后来侯世宽等[4]和李宝启等[5]也报道在吉林和黑龙江分离到猪细小病毒。
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猪场存在该病。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类传染病。
该病在我国很多猪场广泛存在,造成大量的妊娠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为使广大养殖户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趋势,掌握该病科学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本文对最近几年来我国猪场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兽医诊断和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综合防治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文新吾(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新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衡阳421411)收稿日期:2023-03-28作者简介:文新吾(1974.05—),男,湖南衡东人,本科,中级兽医师,从事畜牧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
猪细小病毒病又称猪繁殖障碍病,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并列成为目前危害最为严重的三种重要繁殖障碍类传染病。
该病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后,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PPV )在我国多个省份的猪场普遍存在,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相当高,检出率可达85%,严重阻碍了我国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1]。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猪场流行的细小病毒毒株主要为PPV1,虽然PPV2~PPV27在猪群中普遍存在,但是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致病机制等尚未明确。
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PPV2在育肥猪中的检出率较高,在小于9周龄的仔猪中检出率最低[2]。
目前,感染细小病毒病的猪群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通过免疫接种的方式进行疫病防控。
为使广大养殖户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趋势,掌握该病科学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本文对最近几年来我国猪场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兽医诊断和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1病原学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成员,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直径约为28nm ,由60个VP1/VP2结构蛋白组成,其中VP2和VP1分子分别占90%和10%,VP2具有抗原特性以刺激宿主免疫反应,在PPV 感染过程中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入核和成熟病毒粒子的组装。
猪细小病毒病的鉴别与防治要点
相比抗体检测,PPV病原检测具有快速、准确、敏感性高等特点。因为PPV的感染特点,猪场发现 疾病的时间多在感染后1个月以上,因此,母猪分泌物和血液不是病原检测的合适样本。不过,发 病母猪流产胎儿的各脏器组织都可以用于检测,一般建议采集死亡胎儿的肝脏、肠道、肺脏组织, 而不仅仅是胎儿表面分泌物,采样时最好选择长度在16cm以下的死胎或者同窝存活的弱仔。当选择 木乃伊胎进行检测时,需要考虑假阳性问题,假阳性原因:(1)胎儿死亡,组织自溶被母体吸收; (2)母猪感染产生的针对性抗体进入到自溶组织中中和病毒,降低病毒含量。此外,对于繁殖障 碍疾病,因为疾病发生时并非所有仔猪都一定会受到感染,为了防止漏检,采样仔猪数量应该有要 求,采样仔猪数占整窝仔猪数的1/3以上,例如总产仔数为15头,则应至少采集5头仔猪的样本。
PPV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被报道,1980年以后,国内专家学者从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陆续分离 到病毒。病毒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无囊膜,对环境抵抗力很强,90℃干热短时间内不能灭活病 毒;70%酒精、0.05%季铵盐、2500ug/L次氯酸钠等消毒剂也不能灭活病毒;杀灭病毒时往往需要 选择乙醛和高浓度次氯酸钠(25000ug/ L)以及7.5%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无论免疫疫苗与否,几 乎80%以上猪场都可以监测到PPV的存在。在一点式猪场,人们还发现未免疫疫苗的肥猪,血清抗 体阳性率会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同时感染猪只可以通过分泌物持续排毒。猪只一般在感染 病毒后3~4d开始排毒,排毒持续时间长达42d,其中前2周的排毒量最高。感染猪只血清抗体转化 在第6天后可以检测到,第14-21天抗体达到峰值。尽管如此,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即使是已经获得 抗体的母猪也不能完全阻止感染和排毒的发生,尤其当抗体值不高时更加如此。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高滴度抗体可以阻止病毒感染,而低滴度抗体则不能阻止病毒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
猪细小病毒血凝抑制试验操作方法
(一)材料准备
1.抗原:猪细小病毒浓缩抗原
2.PPV阳性及阴性血清
3.被检血清:自被检猪的前腔静脉血或自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
4.红细胞:按抗凝剂与血液1:4的比例心脏采集豚鼠血液,用PBS洗三次,沉积红细胞配成0.5%悬液备。
5.稀释液:用灭菌的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6.25%白陶土:取白陶土25克,置离心瓶中,加入适量1mol/L盐酸溶液,充分搅匀,2 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弃上清,再加1mol/L盐酸溶液,搅匀,离心,反复洗三次,沉淀白陶土,用0.15mol/L生理盐水100毫升配成25%悬液,然后用5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7.2左右,高压灭菌,置4℃备用,保存期不超过半年。
7.器材:96孔U型滴定板或V型滴定板,25微升稀释棒,25微升滴管,微量振荡器,普通离心机。
(一)试验操作
HA:用滴管在滴定板上从第一孔至试验所需稀释倍数孔,每孔滴加稀释液25微升于第一孔再滴加抗原25微升,用稀释棒从第一孔开始依次稀释。
置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5秒,最后每孔滴加0.5%豚鼠红细胞25微升,振荡30分钟,置室1小时判定并记录结果。
HI:用滴管在滴定板上从第一孔至所需稀释倍数孔各加稀释液25微升,于第一孔滴加被检测血清25微升,然后每孔加4单位抗原25微升,振荡15秒,置4℃13小时或室温4小时,每孔加0.5%的豚鼠红细胞悬液25微升,振荡30秒,置室温1小时判定结果。
以完全抑制的最高稀释倍数做为HI价。
同时设已知阳性血清、已知阴性血清、不加抗原的被检血清及抗原、红细胞对照。
抗原对照亦即第二滴定,复核使用单位。
(二)判定标准及注意事项
1.判定时先检查对照是否正确,唯有对照各孔准确方可证明操作和使用材料无误。
2.红细胞凝集现象的判定
(1)红细胞均匀的平均铺于孔底者可判为“++++”。
(2)基本上与(1)相同,但边缘有下滑皱缩者为“+++”。
(3)红细胞于孔底形成环状或成团,四周有小凝集块者为“++”。
(4)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团块,但边缘不整齐或有少量小块者为“+”。
(5)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小团块,边缘整齐光滑,稀释液清亮者为“—”。
“++”以上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做为HA价。
3.凝集抑制:本试验红细胞集中于孔底呈团块状,边缘光滑整齐为阳性,以“—”表示,说明抗原凝集红细胞的特性已被抑制,反之红细胞呈“++”以上凝集现象者判为阴性。
1.凝集抑制价:以被检血清最大稀释倍数能抑制红细胞凝集者为该血清抑制
价。
(吴斌)
猪细小病毒病乳胶凝集试验(LAT)操作方法
猪细小病毒乳胶凝集试验是用猪细小病毒培养液致敏乳胶抗原来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
其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之优点。
(一)试验材料
猪细小病毒病乳胶凝集试验抗体检测试剂盒:包括猪细小病毒致敏乳胶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稀释液、玻片、吸头及使用说明书。
由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研制。
(二)操作方法
1.定性试验:取检测样品(血清)、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稀释液各一滴,分置于玻片上,各加乳胶抗原一滴,用牙签混匀,搅拌并摇动1~2分钟,于3~5分钟内观察结果。
2.定量试验:先将血清作连续稀释,各取1滴依次滴加于乳胶凝集反应板上,另设对照同上,随后再各加乳胶抗原一滴,如上搅拌并摇动,判定。
(三)结果判定
1.判定标准:
“++++”全部乳胶凝集,颗粒聚于液滴边缘,液体完全透明;
“+++”大部分乳胶凝集,颗粒明显,液体稍混浊;
“++”约50%乳胶凝集,但颗粒较细,液体较混浊;
“+”有少许凝集,液体呈混浊:
“—”液滴呈原有的均匀乳状。
2.对照试验出现如下结果试验方可成立,否则应重试:阳性血清加抗原呈“++++”;阴性血清加抗原呈“—” ;抗原加稀释液呈“—”。
以出现“++”以上凝集者判为阳性凝集。
(四)注意事项
1.试剂在2~8℃冷暗处保存,暂定1年。
2.乳胶抗原在使用前应轻轻摇匀。
(吴斌)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猪细小病毒
1 材料准备:待检组织、组织匀浆器、蛋白酶K,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苯酚、氯仿,异戊醇(分析纯)、TEN缓冲液。
引物:扩增猪细小病毒VP2基因中445bp基因片段,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序列为, 上游引物P1: 5’-CAGAATCAGCAACCTCAC-3’
下游引物P2: 5’-TGGTCTCCTTCTGTGGTAGG-3’
仪器设备有:凝胶电泳紫外线检测仪,PCR扩增仪,电泳仪
2操作步骤:
2.1 样品的采集:采集病猪的淋巴结、肝脏置-20℃保存。
2.2样品处理所采病料经组织研磨器充分研磨,按1:5用TEN缓冲液悬浮收集于离心管内,-70℃反复冻融3次,7000r/min离心5min。
取上清液472.5μl,加入25μl 10%SDS和2.5μl的20mg/ml 蛋白酶K,50℃水浴摇床上放置2h后加入等量的饱和酚500μl,涡旋20s。
离心取上清液,加等量的酚:氯仿:异戍醇(25:24:1)抽提一次,再用氯仿:异戍醇(24:1)抽提一次,最后用乙醇沉淀,真空抽干后加入20μl双蒸水溶解,-20℃贮存备用。
2.3. PCR的操作程序PCR反应体系为:总体积50μl,含有•100•μmol/L dNTPs,5μmol/L引物, 0.5U Taq酶及1μl模板DNA,常用的反应体系组成如下:
10×缓冲液 5.0 μl
25mM MgCl2 5.0 μl
dNTPs 1.0 μl
引物各1.0μl
Taq聚合酶 0.5μl
DNA模板 1.0μl
灭菌去离子水 35.50μl
扩増条件为:94℃变性3分钟,进入循环,94℃45秒,54℃45秒,72℃30秒,30个循环后,72℃延伸10分钟。
2.4 PCR产物的检测PCR扩增产物在0.8%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溴化乙锭染色,在紫外光下观察结果,并与标准分子量比较,可见一条445bp的DNA 片段。
(华中农大吕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