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论语》的看法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

国学经典: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

国学经典: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
1. 引言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智慧,并试图解读其中的哲学思想。

2. 学习与教育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

这一观念表明了对于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持之以恒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如何在学习中培养智慧和品德。

3. 仁义礼智信
《论语》中反复提到四个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经书,体现了人际关系、行为规范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其中君子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而小人则缺乏正直和道义观念。

通过分析君子与小人的行为与言辞,我们可以明白如何追求智慧和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5. 教育家与领导者
孔子被誉为伟大的教育家和领导者,他通过自己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了许多弟子。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作为一位优秀教育家的指导原
则和领导才能。

这不仅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启发,也对各行各业中的领导者有借
鉴意义。

6. 结论
《论语》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在其中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智慧。

通过深入理解《论语》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准则,我们可以得到宝
贵的启示,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加智慧、善良、有品德的人。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对于《论语》这部经典的文化遗产,我深感其价值和重要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而成。

它以对话形式,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表达了孔子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

我认为,《论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价值。

《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

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倡导人们要以仁心待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

这些道德教诲对于塑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道德智慧,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即通过温习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论语》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养性,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然后才能治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君子不器”,即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面对诱惑和挑战,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坚守和清醒,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论语》中还强调了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明主”和“忠臣”。

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主张各个社会角色要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伦理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要强调公正和廉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是一部具有深刻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阅读和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人生的指导和启示。

对论语的认识

对论语的认识

论语的认识——智慧的源泉,道德的灯塔《论语》,这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典籍之一。

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论语》强调了人格的塑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以“仁”为基础,即对待他人要真诚、宽容、有爱心。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我们都能以“仁”为本,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提出了“礼”的思想,即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相辅相成。

法治是社会公正的基石,而“礼”则是社会公正的内在要求。

只有将法治和“礼”相结合,才能构建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

再者,从国家层面来看,《论语》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强调了治理国家应以根本为基础。

这个根本就是人民的利益。

一个君主如果能够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那么他的国家就会繁荣昌盛。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最后,从人类层面来看,《论语》提出的“大同思想”,即人类应该追求和谐共处,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各国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灵魂,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所强调的“仁”、“礼”、“本”、“道”等思想,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论语的哲学思想评析

论语的哲学思想评析

论语的哲学思想评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中国古代哲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哲学思想进行评析,探讨其内涵与意义。

一、仁爱之道论语强调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达到道德境界的关键要素。

例如,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明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仁爱是一种慈悲之情,是思想家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通过仁爱,人们可以实现个人内心的升华,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礼乐之道论语中还提到了礼乐之道的重要性。

论语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和参与乐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孔子对于礼仪和乐曲有着极高的评价,并认为它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三、知识与修养在论语中,孔子非常重视知识的学习和个人修养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学和不断努力,才能达到个人的完善。

孔子曾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通过了解他人,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君子之道论语中多次提到了君子之道,将其视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

君子具备宽容、自律和正直的品质,可以做到言行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

孔子通过君子之道,对个人品质和社会发展都提出了高要求。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孔子认为,个人的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个人行为得到规范和完善,才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道德与行为在论语中,孔子对于道德与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道德是指导行为的基准,只有通过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孔子曾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道德与学习的重视。

七、修身养性与为政理念论语中还提到了修身养性与为政理念的关系。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个人修养,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理念,实现为政者的崇高追求。

他强调了个人品质的培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的人,才能适应复杂的政治环境。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

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7篇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7篇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7篇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篇1】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篇2】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对《论语》的评价

对《论语》的评价

对《论语》的评价
x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

它是一部集中华古代儒家思想的精华,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作。

《论语》把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系统地编纂成一部书,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仁、智、勇三种美德,以仁义为宗旨,以智慧为根本,以勇力为基础。

它也着重礼义,强调“仁者爱人”的道理,以及“讲究规矩、礼节、节制”的理念,促使社会建立起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

它探讨了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政治规则和社会秩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具有深远的政治和哲学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秩序乃至今天的社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读中华经典论语

解读中华经典论语

解读中华经典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论语》的解读:
1. 学习和修养:《论语》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学习的重要性。

其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了要有自知之明、虚心学习的态度。

2. 仁德和人伦:《论语》对于仁义道德和人伦关系的探讨较为深入。

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待人以仁的原则,强调了恪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3. 政治和治国理念:《论语》对于政治和治国理念也有涉及。

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强调了君王应当遵循正义和公道,以身作则。

4. 教育和学校:《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也颇具指导意义。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尊重个体差异的思想。

5. 哲学思考和智慧:《论语》中的语录和对话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解读《论语》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关于道德伦理、教育、政治和智慧的启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汇编,涵盖了伦理、哲学、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文化价值:《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哲学思想:《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哲学。

其中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论语》也探讨了天道、人道、地道等方面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见解。

教育思想:《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人生智慧:《论语》中孔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也有很多精彩的论述,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思想能够引导人们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

总之,《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着积极
的影响和启示。

《论语》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读后感1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而悠悠文明长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颗“星”——儒家的《论语》。

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经典,我的成长因它而精彩!说起《论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但在我国广为人知,更是举世闻名。

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

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也体现出了《论语》中的礼教思想。

由此可观,《论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因此,这更加深了我想去阅读它的欲望。

于是,我漫步到《论语》的世界里,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熏陶自身的心灵。

读后,其中的很多句语录都深入我心,影响我至今。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重视学习。

虽然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问答互动,会动脑思考,可是却很少做笔记,课本十分的崭新,里边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

结果,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也得到了我的“报应”,那就是复习时总是无法回忆起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于是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见长势。

到了初中后,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我终于明白了成绩的重要性。

于是我上课就一直埋头做笔记,不肯放过一毫秒,就好像头顶千斤重,抬个头都不舍得。

可是成绩却还是不怎么理想,而且虽然做过笔记,但都好像是走个形式化,满足自身的视觉需求,却从未自身动过脑筋自身思考。

这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了我。

它告诉我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陷于困境中。

这清楚地反映出我当时的状况,让我明白了要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话,即使是事半也会功倍的。

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立刻调整了自身的学习方式:当老师讲解例题、重点时,我就应该放下笔抬起头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当老师停下让我做笔记时,我再拿起笔书写。

果然,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我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这时,虽然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起色,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却又出现了问题。

论语的思想评析

论语的思想评析

论语的思想评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以言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承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智慧,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论语的思想进行评析,探讨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一、人性与修身孔子强调人性本善,但同时也认为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实现人性的向上发展。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修己以教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强调通过自我完善来教化他人。

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面临着道德沦丧、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通过自觉自律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与道德水平,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二、仁爱与社会关系论语中多次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真正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对他人的善待和尊重。

这一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社会,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习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人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教育与治理孔子提倡的教育理念也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基石。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和治理提供了启示。

在当今社会,教育仍然是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习到敏而好学的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素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言行一致与诚信论语中强调了言行一致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言行一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言不信,则令不行”,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名著《论语》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论语》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论语》读后感想最新5篇《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论语》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论语》读后感想1《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

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

”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

它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温习以前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了,这那难道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却并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算是君子吗?“孔子说得真对!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我喜欢读书,读书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自从我有点阅读能力起,书就对我有强大的吸引力。

要是碰到一本好书,它就能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在阅读时候会将书中的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自己的思想行为作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素质。

俗话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可想而知,书有多大的作用!知识丰富了,就能拥有宽广的胸怀。

就如我读《论语》学而这一部份就使我受益无穷,增长了知识。

我们应该多读书。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

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名著《论语》读后感想2孔子还非常挑食。

解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解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解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解读论语的篇1《论语》历年来被誉为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读了《论语》后,我有所感悟。

同时也油然而生出对儒家文化,对孔夫子的敬佩。

我在书中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求看看自我是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

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齐来,仅有用知识丰富自我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短短的一则语录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的人,他们凭借着自我的才能和毅力。

努力学习,温习,最终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我们不也这样吗?如果我们被忧心烦恼甚至怨恨蒙蔽了双眼,那么势必会影响自我的工作和学习。

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

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我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没有像孔子与他的弟子做到,比如,不守信用,性格软弱,说脏话,不懂礼貌等。

可是,读了论语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领悟到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不会那么不懂事了。

《论语》讲的肯定能使我们有所收获,《论语》让我感到了几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

朋友,多读一些好书能够让我们学到更多,是的,心动不如行动,大家快点看看吧!解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2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看好书,写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哲学名著《论语》的读后感

哲学名著《论语》的读后感

哲学名著《论语》的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完《论语》后,我深感这部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和智慧的启迪。

本文将就《论语》的读后感进行探讨和阐述。

首先,读《论语》让我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道德的修养。

通过《论语》中的对话和言行,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视。

他的思想思维方式深入浅出,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言行,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次,读《论语》让我深刻认识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教育是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提倡“教学相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榜样引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力。

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贯穿始终,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传授给弟子,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才。

第三,读《论语》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通过《论语》中的对话和言行,我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的关怀和思考。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更加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读《论语》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胸怀。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智慧和胸怀令人敬佩。

他对于各种问题的回答都充满睿智和深思熟虑,他的言行都体现了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关怀和智慧。

通过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胸怀,他的思想和言行都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读完《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浅谈对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论语》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论语》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论语》的看法之前很少看有关哲学的书籍,毕竟作为工科的学生对这方面不太了解。

之所以选择《论语》谈看法,其一经典,它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不必多说;其二仅对它比较熟悉,不管从之前的课本还是电视网络中都有很多相关介绍。

因此,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再精读一篇。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关于论语的思考

关于论语的思考

关于论语的思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反映古代中国思想、道德、礼仪等方面的重要典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论语》的思考:
1. 《论语》中的思想体系十分严密,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价值观。

2. 在《论语》中,孔子一直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就要多加练习、多反复推敲),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实践、强调勤奋学习的精神。

3. 《论语》中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其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影响尤为显著。

许多中国古代的学校都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对其经典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影响了后代的教育传统。

4. 《论语》中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乐之者,其志远也”,即那些对某一事物感到喜欢、真心热爱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专家。

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引起人们的共鸣。

5. 《论语》中孔子不仅强调个人修炼,还注重社会上的互动关系,比如他关注的“仁爱”、“礼仪”、“忠诚”等等,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
用,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哲学智慧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语的感悟

论语的感悟

论语的感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总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论语中的言论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更是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些论语中的感悟。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能先行孝悌,尊重父母,那么就无法做到真正的仁德之人。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做到孝悌,才能够做到真正的仁者。

同时,孔子还提倡家庭和睦,他说:“有教无类。

”(《论语·子张》)这句话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该不分贵贱,不分男女,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正确的教育,家庭和睦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而这些人才,又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石。

二、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美德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美德。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修身养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同时,孔子还强调人应该追求道德美德,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雍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追求,不能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而应该追求义和道德,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三、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真理,不断探索。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真理和知识,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同时,孔子还强调人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自以为是,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论语》的思考

对《论语》的思考

对《论语》的思考《论语》十五篇品尝一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为此,有必要认真写一篇评论。

但是读书的要求是什么呢?以下是对边肖精心编撰的《论语》的评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1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xx思想、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读《论语》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孔子提出的“仁”。

“仁”是孔子和老q大师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已经出现了105次,尤其是《论语》的第四章,也就是文章《里仁》,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以仁为人的思想。

他说“君子”就是“仁者”。

想要成为“君子”,就要培养自己内心的“仁”。

但是“仁”到底是什么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它。

后来《论语颜渊》,有一个关于仁的问题。

颜元问老师“仁”是什么,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克己送礼都是仁。

一天的克己和一份礼物,世界充满了仁爱。

善待自己,但让别人去做。

”大致意思是“克制自己,言行合理”,即“仁”。

一旦你这样做了,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称你为仁慈的。

实行仁义道德,是自己说了算,还是别人说了算?仁是一种内在品质,礼是一种外在表现。

还是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出发。

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符合礼义,就是“仁”。

由此,我认为我们在取票的时候,是自觉排队的;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玩的时候,保持干净.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出发,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仪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谦虚的绅士。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与礼”。

论语二论《论语》的十二章我们都学过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我来说说《论语》给我带来了什么。

=' background:yellow'=' background:yellow'《论语》记录的很多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这为不愿意学习的我提供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正如“知之者不如爱之者,爱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处在“好人”和“幸福人”的中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论语》的看法
之前很少看有关哲学的书籍,毕竟作为工科的学生对这方面不太了解。

之所以选择《论语》谈看法,其一经典,它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不必多说;其二仅对它比较熟悉,不管从之前的课本还是电视网络中都有很多相关介绍。

因此,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再精读一篇。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36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吸收丰富的养分。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
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

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

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