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课件:第11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32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32张)

政治危机
2、开始时间:1921年春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内容: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
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 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对比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 子粮以外的一切余 粮收归国有)
二、苏联的工业化
学习目标二.成立苏联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1922年底 “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 共有15个加盟国。
请注意 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做法一:实现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
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
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怎么做的?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D. 提倡个人崇拜
• 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 上学会了另一种必要的革命艺术: 随机应变……即选择另一条道路来 达到我们的目的。


——列宁
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8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8张)
3、评价:
(1)积极: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 声誉。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消极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启示(教训)
是由苏俄的国情决定,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 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了解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 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苏联是 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 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 联共产党执政。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 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1991年12 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 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 解体。
全称“沙皇俄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917年3月止
全称“苏维埃俄国” 1917年11月~1922年底止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底~1991年底止
1991年底—至今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 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新经济政策
损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经 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
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 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 探索。
一、俄国新经济政策
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承认市场 1918-1921年
存 在 商 品 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货币关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 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危害: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其形成标志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经济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 引发农民骚乱。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农业 商业 工业 特征 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3张PPT)

工业化建设
——优先发展重工业
Why?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
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
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 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
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背景: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1928——1937年,苏联通过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欧一世二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辩证看待苏联 工业化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评价: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冶了金苏工维埃厂政建权设。工地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苏联的工业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成立苏联
时间:1922年12月
国旗
国徽
国歌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牢盟不可破的联盟》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俄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国外:帝国 主义干涉
联合起来
国内:反革命 叛乱
三年国内战争 (1918——192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收集制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统一分配
一.新经济政策【列宁】
材料一 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 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 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课件

7.1922年,苏俄农民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
D 粮食运到苏俄国内的集市上去出售,结果是行为合法,没
有人干预。这是因为苏俄推行( ) A.农业集体化运动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垦荒运动 D.新经济政策 8.“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
C 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C 9.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 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滋味吧!”为改变 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 ) A.土地改革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
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苏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联 没有油啊。
这笑话说明什么?
民 间 笑 话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农业集体化严重 损害了农民的利 益!!!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 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 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扶木犁的穷 此时的苏联……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 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 落后。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

2018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秀课件(第11-19课)

2018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秀课件(第11-19课)

德 国 实 现 统 一
捷 开 放 边 境
波 兰 团 结 工 会 领 导 人 瓦 文 萨
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1)历史原因:长期受制苏联,照搬苏联模式,产生许多 错误和问题。 (2)内部原因:经济方面(旧体制未根本改革,成效不 大); (3)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官僚主义滋生膨
胀)。
(4)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西 方因素(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 革与演变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 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 大 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 西 主义阵营成员 。
苏 联

民 德
波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的为 以 社榜 苏 东 会样 联 欧 主, 的 各 义展 “ 社 改开 斯 会 造对 大 主 。国 林 义 民模国 经式家 济”,
讲授新课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和国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
各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减 产,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 活受到严重影响。1956年10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东 欧 国 家 更 名 简 表
原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名 新 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 波兰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名 更名时间 1989年10月 1989年12月 1989年12月 1990年4月 1990年10月 1990年11月 1991年4月 1992年4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3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2张PPT)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3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2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要求
核心提要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
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战争共产主义政策
粮食税
前两个五年计划
集体农庄
合 作 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 划的目的是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 金来源。实行集体化……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 过管理手段来控制农庄的剩余产品。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实际 B.斯大林模式有其积极作用 C.斯大林借鉴了罗斯福新政 D.《全国工业复兴法》起到积极作用
11.“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 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 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 我完善的机会。”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政策 弊端”不包括( C )
答: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 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 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即时训练1.某同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1921 年”“苏
A.形成斯大林模式
B.推广玉米种植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3.“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和方式。”列宁为实践这一观点采取的措施是( B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D.制定新宪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3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35张PPT)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 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冲锋枪,共生产六百万枝
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评价:
(1)积极作用: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危害: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 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2
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 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 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 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 措施: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农业在生 产技术生产方式上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 加大。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 发展?
相关史事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忽视民主法制 思想集控、 个人崇拜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 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 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 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ppt课件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ppt课件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通过新宪法,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列宁探索新经济,国家经济有复兴; 苏联模式斯大林,发展重工为中心。 农业实行集体化,工业发展计划行。
一、新经济政策 1._1_9_2_1__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内容包括: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__余__粮__征__集__制___;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 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__由__贸__易____;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___按__劳__取__酬___的工资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主要经验: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根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 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斯大 林主张:剥夺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根据材料二, 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 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 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经济体制:计划经 济体制。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 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 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 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 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 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 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 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A.城管员到市场上收缴私人出售的商品 B.资本家可以经营部分企业 C.喀秋莎到市场卖土豆 D.安娜到商店购买日常用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2张PPT)
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⑤要重视民生问题;
探究: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 种所有制 并存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高度集中计划经 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 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 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 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作用 :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 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简称苏联。
2年底
②最初加入苏联的有4个共和国 , 最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1、背景: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
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 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主要措施:
(1)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 料公有化;
(2)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3)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斯 大 林
2、概况
(1)时间: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课件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课件

原因:
• 1内部原因:照搬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发展 ,伤害民族感情。 • 2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新思 维”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时间:1989年下半年
实质: :由社会主义制度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表现:执政四十年的各国政党,纷纷失去政权, 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内容: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 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 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各国 执政党改变,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二、东欧剧变
背景:①80年代,高度集中的经济
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要 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②改革失败,日益严重的经济困 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苏联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东欧剧变 “变”的表现
材料一:由于经济停滞,商品长期匮乏,供 应紧张,当时的波兰处于严重困境。……波 兰政局的动荡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 多米诺骨牌效应;紧随其后,匈牙利、捷克 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先后发生动乱,并最 后结束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材料二: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 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 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美国时代周刊
改革的内容:
政治上: 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经济上: 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 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 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 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 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 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 调节;在工业方面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 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高级必知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性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 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性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 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五、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为“斯大林 模式”。
红场阅兵(1939年绘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 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 性。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目的
(2)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集体 化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 概况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 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实质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1)积极:使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 影响 金和劳动力 (2)消极: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 ,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 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实施时间及实施者: 1921年春 列宁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 殊经济政策。 一切食品、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 各种农产品除了口粮和种子之外,全部都要上交。 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 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 加体力劳动。 这一政策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 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9)1936苏联新宪法的公布标志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 式)的形成。
2.列宁时期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留下哪些启示?
3.苏联的工业化 (1)实现国家工业化设想的提出者及提出时间
1925年,斯大林
(2)苏联何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6年
(3)何时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建设?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 1928-1937年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6.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 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 经济日益僵化。
(3)1924年1月,列宁逝世。
(4)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5)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俄(苏)的发展历程中得 到了什么认识? 要适时进行改革;要重视发展经济;经济政策要根据 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经 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B
2.1921年,列宁对美国商人哈默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 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 们的经济潜能。”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 让企业的美国人。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 ) A.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C.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D.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A.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B.苏联接待官员风趣幽默
C.苏联工业生产超越美国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点拨】依据材料中“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 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主要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 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由此出现 了驾着飞机买面包的笑话,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答案】B
7.[2020·广东]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 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苏联( D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发展商品经济 C.大力推行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8.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1.到1920年,俄国工人中出现了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
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
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
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由此可见,实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件(含视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件(含视频)
成就: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 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化 ຫໍສະໝຸດ 个五年计划的成果工业总 产值
机器制 造业
电力


1913年 世界 5
4 15 6 5
1928年 世界 5
4 10 6 5
1932年 世界 欧洲
3
2
2
1
7
4
4
3
5
4
1937年 世界 欧洲
2
1
2
1
3
2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
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开始了对社
列宁
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
中小型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 农业 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
除大型企业由国家经营外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
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商业 实行自由贸易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措施
在农业集体化 的过程中,苏 联开展了消灭 富农运动。
农业集 体化
建设集体农庄
01
组建拖拉机站 02
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03
监督农庄执行国 家的生产计划
04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影响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
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标志这斯大
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视频: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苏联模式
主要内容
斯大林 模式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_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_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政治上,表现为 权力高度集中
片面强调产量、产值,忽视质量与品种
知识讲解
(1)积极作用: 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缓慢; ②牺牲广大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农业生产的长
工人、农民、士兵不满 阶级敌人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知识讲解
项目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内容
新经济政策 作用
农业 余粮征 政策 集制
征收粮食税代 减轻农民负担,缓解了 替余粮征集制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工业 政策
全面推 行工业 国有化
大企业国有, 中小企业可 私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
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
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
是( D )
A.废除封建农奴制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当堂练习
4.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 展状况。对此状况解释合理的是( B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思考
对农民剥夺太多,严重挫
这两则材料又说明了什么? 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知识讲解
三、苏联模式及其评价
1936年苏联新宪法
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意义: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 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

原因 主要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导致了严

重的⑥ 社会 危机
革 东欧
外部原因:⑦ 苏联 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与 剧变
演 变
东欧剧变性质:⑧ 社会制度 发生根本变化 表现:南斯拉夫⑨ 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⑩ 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
11
统一
※真题演练
1. (2015东营)下列表述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匈
3. (2015日照)以下三幅新闻图片(图一:波兰团结
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图二:推倒柏林墙;图三:红旗从
克里姆林宫降下)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C )
A. 两极格局形成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 政治多极化 D. 经济全球化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知识梳理


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① 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
社 会 主
匈牙利的 改革措施
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经济上,调整② 农业 政策,改用③ 价格
④ 税收 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⑤ 工业
、 方

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历史原因:仿效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导
B. 局部改革和调整政治经济体制
C. 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
D. 通过实行多党制分散国家权力
2. (2015来宾)在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但有一个国家却在这次剧
变中得到了统一,它是
( )C
A. 苏联 B. 匈牙利 C. 德国 D. 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