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六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过程观
结构观
二、传播模式:
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程。
模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课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3,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依赖模式、沉默的螺旋……
4,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
5,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
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
(二)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与同事韦弗提出通信的数学原理
五个正功能:
一个负功能:
讯息发出的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
二、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静态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观照下的传播过程
1948,维纳,《控制论》
控制论基本思想: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成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原意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德弗勒模式最重要的贡献:反馈机制的增加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由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1954)
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兼具编码、译码、释码功能。
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坏。
编码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
译码:将符号还原成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该模式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且选择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了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和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认为传播过程是循环的、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忽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过程均关注于传播过程系统的内部微观要素与环节。
系统论观点: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赖利夫妇模式
二、系统过程传播模式
(一)马莱茨克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提出
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二)梅尔文·德弗勒模式(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投票等政治程序
保护
提供商品、服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支撑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之模式
VIII、议程设置模式
X1
X2
X3
X4
X5
X1
X2
X3
X4
X5
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式
(课本305页)
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
需求,它们引起
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