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小组工作案例范例
小组工作一、案例背景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市属养老福利机构。
"一福"集颐养、护理、康复、医疗于一体,是一家综合性的大型养老机构,目前收住近500位老年人。
全院分为"四区一部",即颐养区、生活照料区、养护区、医疗区和门诊部,各区都配备24小时的值班护士,为老人们提供全天候的周到服务。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护士们的工作最为辛苦和琐碎,她们都是20多岁的女孩子,为80多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而长期为老人服务更是增加了她们心理的疲惫和职业的倦怠。
因此,社会工作者决定针对该院的年轻护士开展一次减压小组活动。
二、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对小组需求进行分析。
从焦点小组访谈中发现:一是服务对象有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需要释放、需要解决,她们想从小组活动中学到一些方法,用来减轻目前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
二是她们对自我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尤其对于“我是护士”这样一个概念并不是非常认同,对自我及未来发展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很担心眼前的工作问题,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三是服务对象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工小组活动,对社工小组几乎没有认识。
根据访谈内容分析:她们由于工作内容相近,故存在较多共同的问题,适合进行小组的学习辅导;由于小组的定位是认知发展性质的,所以能改善她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处世的信念,达到缓解压力、提高情绪的目标;小组采取自愿原则,所以来参加小组的护士没有特别的工作任务都能保证出勤;因为本小组要处理压力和情绪的问题,所以选取具有共同压力源和情绪困扰的人参加。
因此,本次只选择部分压力源基本一直的护士参加。
从《工作疲馈感量表》的调查结果分析:服务对象需要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题包括:处理负面的工作情绪,与工作对象和谐相处,减少工作挫败感,提高有效处理工作对象问题的能力,提高冷静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情绪困扰问题。
社会工作朋辈小组案例
社会工作朋辈小组案例案例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工作朋辈小组中,一位年轻社工与一位资深社工合作,共同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项目。
他们通过组织讲座、座谈会和互动活动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案例二:老年人社交支持朋辈小组中的一位年轻社工与一位老年社工合作,共同开展老年人社交支持项目。
他们通过组织老年人聚会、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支持和心理关怀,帮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和增进生活质量。
案例三:儿童保护与支持在朋辈小组中,一位年轻社工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社工合作,共同开展儿童保护与支持项目。
他们通过家访、儿童活动和家庭支持等方式,为弱势儿童提供保护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成长的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案例四:家庭暴力干预与治疗朋辈小组中的一位年轻社工与一位资深社工合作,共同开展家庭暴力干预与治疗项目。
他们通过提供安全庇护、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受暴力影响的家庭重建健康的关系和平和的生活环境。
案例五:残障人士康复与融入在朋辈小组中,一位年轻社工与一位老年社工合作,共同开展残障人士康复与融入项目。
他们通过提供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和社交活动等支持,帮助残障人士提升自我能力和社会融入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案例六:流动儿童教育保障朋辈小组中的一位年轻社工与一位资深社工合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教育保障项目。
他们通过建设临时学校、提供学习资源和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为流动儿童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案例七:社区康复服务在朋辈小组中,一位年轻社工与一位老年社工合作,共同开展社区康复服务项目。
他们通过提供康复咨询、康复训练和康复辅助设备等支持,帮助残障人士在社区中获得全面的康复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参与度。
案例八:女性权益保护与支持朋辈小组中的一位年轻社工与一位资深社工合作,共同开展女性权益保护与支持项目。
小组社会工作案例
小组社会工作案例
嘿,你们知道吗?我要来给你们讲讲一个超有意思的小组社会工作案例呀!
有一次,我们小组接到了一个任务,要帮助一群孩子建立自信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就像是一场冒险,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例子:这不就跟玩游戏闯关一样嘛,谁也不知道下一关会是什么。
)
我们开始和这些孩子们接触,哇,他们一开始都好害羞啊,一个个低着头,像小鹌鹑似的。
(例子:那模样就好像见到大灰狼的小兔子。
)我就想,这可得想想办法呀!于是,我们策划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在一次团队游戏中,有个小男孩总是不敢参与,站在一边。
我就走过去,轻声对他说:“嘿,小朋友,来一起呀,你肯定行的,大家可都等着你呢!”他有点犹豫地看着我,但在我们的鼓励下,他终于迈出了那一步。
哇,当他融入到团队中,脸上露出笑容的时候,那种感觉太棒了!(例子:就好像阴沉的天突然放晴了一样。
)其他孩子看到他这样,也都更加积极了。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们也都互相协作,有人出点子,有人负责组织活动,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这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
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着。
(例子:就像建造一座大厦,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块砖。
)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孩子们变得开朗自信多了,他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互相帮助。
看到他们的变化,我们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
我觉得小组社会工作真的太有意义了!它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不是随便说说的,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呀!(例子:就如同阳光照亮黑暗一样明显。
)大家都应该参与进来,去感受那种温暖和力量!。
社工优秀小组案例
社工优秀小组案例
社会工作优秀小组案例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 针对老年人开展的小组工作:例如,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交需求、生活技能等方面开展的小组活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孤独感等。
2. 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小组工作:例如,针对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开展的小组活动,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缓解学习压力等。
3. 针对残障人士开展的小组工作:例如,针对残障人士的康复训练、生活技能、心理支持等方面开展的小组活动,帮助残障人士提高生活技能,增强自信心,促进康复等。
4. 针对贫困家庭开展的小组工作:例如,针对贫困家庭的生活需求、就业指导、教育支持等方面开展的小组活动,帮助贫困家庭提高生活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改善教育状况等。
这些案例都是社会工作优秀小组的代表,他们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服务对象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入。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引言: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旨在提供学生身心健康支持的重要工作,通过关注学生的社会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展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基础,分析学校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方法以及案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意义和重要性。
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所城市中学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
该中学位于一个低收入社区,学生家庭普遍面临经济困难和家庭稳定问题。
该校社会工作者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后,确定了以下核心目标:1.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鼓励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3.协助解决学生家庭问题,促进学业成功。
核心目标与方法:为了达到以上核心目标,学校社会工作者采取了多种方法。
首先,他们组织了各类情感支持活动,如心理辅导、小组支持会议等,帮助学生应对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各种压力。
其次,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第三,社会工作者与学生家庭密切合作,了解家庭问题,并提供相应支持和引导,以推动学生家庭环境的改善。
案例挑战与解决方案:在这个案例中,学校社会工作者面临了许多挑战。
首先,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常常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导致他们在学业上落后。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与社区资源合作,通过提供免费学习材料和学习辅导来帮助这些学生。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积极与家庭沟通,帮助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其次,学生家庭不稳定也是另一个挑战,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家庭成员建立联系,提供家庭辅导和支持,以创造更稳定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结论:学校社会工作在支持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家庭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一个实际案例,我们了解到学校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在今天这个快速变迁和多元化的社会,学校社会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一、个案背景小明,男,15岁,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平时工作很忙,对小明的关心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上。
小明在学校里表现得比较叛逆。
他上课经常走神,还时不时和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作业也总是敷衍了事。
在最近一次的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下游水平。
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但效果不佳。
而且,他还经常和学校里一些同样成绩不太好、比较调皮的同学混在一起,有时候会参与一些小恶作剧,比如在同学的凳子上涂胶水之类的。
二、接案过程我第一次见到小明的时候,他穿着一身松松垮垮的校服,头发乱乱的,眼神里透着一种满不在乎的神情。
我笑着跟他打招呼:“小明,我是来跟你做朋友的社工姐姐/哥哥哦。
”他看了我一眼,哼了一声,说:“又来一个管我的,有什么好聊的。
”我并没有因为他的态度而生气,反而打趣地说:“我可不像那些只知道唠叨的人。
我就想听听你这个小大人的想法,说不定你能给我不少新鲜的点子呢。
”他有点好奇地看了我一眼,这时候我知道,我已经成功引起了他的一点兴趣。
三、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与小明深入的情感交流和正面的引导。
小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只能通过一些叛逆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家庭对学习成绩过度关注,让小明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只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一旦成绩不好,就好像自己没有任何价值了。
2. 学校因素在学校里,因为成绩不好,小明可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异样眼光,这让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为了掩盖这种自卑,他就故意表现得很叛逆,通过做恶作剧等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他结交的那些调皮的同学,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小团体氛围,进一步影响了他的行为和价值观。
3. 个人因素小明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
他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只能用叛逆来对抗周围的世界。
四、服务计划1. 建立信任关系(第1 2周)每周至少与小明见面两次,地点可以选择在学校的操场或者附近的公园等比较轻松的环境。
小组工作案例分析
小组工作案例分析【篇一:小组工作案例分析】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小组工作被公认是继个案工作之后又一种经典的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专业传统的三种基本工作方法之一。
本文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介绍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一、个案背景 .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情况简介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模式, 通常有三种: 医疗模式一即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等, 解决残疾人的困难。
(2) 个人模式一即将康复重点放在改善或恢复个人的心理状况, 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
(3) 社会模式一即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治疗或个人调适, 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
根据以上三种模式, 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已下设一个儿童康复医院的基础上, 于199 年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
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 提供康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尽可能帮助残障儿童恢复个人生活能力, 扩展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 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 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减缓他们因孩子残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最终使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充分发挥潜力。
成立一年多来, 已有残疾儿童及家长会员八十儿位, 其孩子的残疾类别包括: 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 弱智) 、肢体残疾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残疾。
年龄从1一2 岁的婴幼儿到十几岁的儿童不等。
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心通过开办康复知识讲座、残疾儿童托儿所、家长小组工作、家长互助委员会等手段, 提供各种深受残疾儿童家长欢迎的支持和服务。
在中心一年多的帮助下, 家长及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 其工作效果十分明显。
社会工作的案例
社会工作的案例一、案例背景。
王奶奶是我们社区的一位孤寡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
她的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看她。
王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自从老伴儿去世后,她就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整天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个情况后,就联系了我们社工机构,希望我们能帮助王奶奶改善这种状况。
二、预估。
1. 生理方面。
王奶奶虽然身体没什么大病,但是由于年纪大了,行动有些迟缓,这可能限制了她外出活动的意愿。
2. 心理方面。
老伴儿的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悲伤之中。
她觉得自己被家人忽视,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期待。
3. 社会方面。
缺乏社交网络,除了偶尔和邻居打个招呼,几乎没有什么深入的社交互动。
她的孩子不在身边,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倾诉内心的想法。
三、计划。
1. 短期目标(1 2个月)每周至少去看望王奶奶三次,陪她聊天,让她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帮助王奶奶建立一个简单的日常活动时间表,比如早上散步,下午听收音机等,让她的生活有规律。
2. 中期目标(3 6个月)鼓励王奶奶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小组,如书法班或者老年合唱团,扩大她的社交圈子。
协助王奶奶和她的孩子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比如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让王奶奶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积极的态度,提高她的生活质量。
四、介入过程。
# (一)建立关系。
刚开始去王奶奶家的时候,她对我们还有些警惕。
我就先从一些简单的话题入手,比如夸她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
我还带了一些小点心给她,慢慢的,她的态度就缓和了很多。
第二次去的时候,她就开始主动跟我说话了,给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我就坐在那里,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还问一些问题,就像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
# (二)激发兴趣。
1. 我发现王奶奶家里有一些旧的相册,就提议我们一起整理相册。
在整理的过程中,她一边翻着照片,一边给我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她的眼神里开始有了光彩,那些美好的回忆似乎让她暂时忘记了孤独。
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享
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享以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为题,以下是10个案例分享:1. 定期走访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成员定期走访独居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互动,帮助他们减少孤独感。
2. 提供日常生活支持:社会工作小组成员帮助独居老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如购物、照顾宠物、清理家居等,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3. 组织社区活动:社会工作小组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如老年舞蹈班、手工制作班等,为独居老人提供社交和娱乐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4. 协助医疗服务:社会工作小组协助独居老人预约医生、取药、理解医疗信息等,提供医疗服务的支持,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5. 提供心理支持:社会工作小组成员定期与独居老人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内心的力量。
6. 提供法律援助:社会工作小组协助独居老人解决法律问题,如申请福利、处理遗产等,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7. 教育健康知识:社会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向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知识和养生方法,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8. 提供紧急援助:社会工作小组建立紧急援助机制,为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救助,如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9. 协助社会参与:社会工作小组帮助独居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如志愿者工作、社区志愿活动等,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和自我价值感。
10. 提供经济援助:社会工作小组协助独居老人申请救助金、低保等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减轻经济压力。
通过以上案例分享,可以看出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独居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享受晚年生活,减少孤独感,提升生活质量。
社工案例之青少年小组工作案例
社工案例之青少年小组工作案例一、小组背景广州市某老城区一街道有贫困家庭200多户,贫困家庭青少年有70多人。
这些青少年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和“低保”标签的影响,心理压力比较大,性格偏内向,与人交往不主动,不大敢表达自己。
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防止困难群体家庭出现社会遗传,某机构决定暑期为本街道青少年尤其是贫困家庭青少年举办“快乐成长、少年先锋”为主题的成长小组活动。
二、需求评估社会工作者通过个人访谈方式对本街道20位青少年特别是贫困家庭青少年进行评估,期望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从中发现本街道青少年特别穷困家庭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便于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活动、活动主题和内容及节目。
三、小组活动设计、宣传、介入社会工作者根据青少年的需求撰写小组活动计划书,设计小组活动节目。
然后到街道社区进行宣传,招募参加小组活动的青少年。
之后社工根据小组活动计划书开展小组活动。
“快乐成长、少年先锋”小组活动计划书(一)小组名称:快乐成长,少年先锋。
(二)理念 / 理论1、理念:对贫困家庭青少年开展以团队为基础的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增强他们与人交往和协作的意识、能力,发挥他们的潜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成长。
2、理论团体动力学:每个团体都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力,小组组员借助于团体的影响和其他组员的影响达成自己的改变。
经验学习法:又称体验学习,通过组员自愿参与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在活动的快乐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感悟,获得经验,并将这些知识和感悟及经验用于生活及工作、学习。
这是目前国际较流行的学习方法。
优势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协助他们发现和发掘。
(三)小组目的和目标1、小组目的协助社区青少年调整和改变自己性格中比较负面的方面,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同辈群体中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
2、小组目标(1)让组员变得更自信、自主,更加开放自己,学会真诚表达,学会快乐地生活;(2)使组员乐于交朋友,善于交朋友,增加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4)地点:五次活动其中四次活动都安排在机构活活动室进行,第五次活动安排在公园。
社工案例分析题
社工案例分析题社工案例分析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实践技巧。
本文将结合一个真实的社工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背景:小明,一名15岁的初中生,因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生活在奶奶家中。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流。
老师发现小明的问题后,向学校社工求助。
问题分析:1. 家庭问题,小明的父母离异,生活在奶奶家中,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这可能是小明性格内向,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
2. 学校欺凌,小明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这导致他不愿意与人交流,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3. 心理问题,小明的情绪低落,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
解决方法:1. 家庭访谈,社工需要与小明的奶奶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家庭情况,寻找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帮助小明获得更多的家庭关爱和支持。
2. 学校干预,社工需要与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制定针对小明的防欺凌计划,帮助小明融入学校集体,改善学校环境。
3. 心理疏导,社工需要引导小明进行心理测试,了解他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他重建自信,改善情绪问题。
案例分析结论:通过对小明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在解决个案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需要注重个案工作与系统工作的结合,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帮助小明全面成长,走出困境。
结语: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技巧,为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社会工作者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在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下,社会工作在老年群体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下面我将以一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在某个城市的养老院,有一位老年人叫王大爷,他已经丧偶多年,儿女忙于工作照顾不到他。
由于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加上患有轻微的认知障碍,他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他常常感到寂寞和无助,没有人可以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首先可以通过与王大爷沟通,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对话,社工发现王大爷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同时他对参与一些活动也有兴趣。
于是,社工通过调查了解到附近有一家老年活动中心,可以为他提供一些交流和娱乐的机会。
社工与王大爷一起前往活动中心参加活动,为他提供伴随和支持。
在活动中心,社工还结识了一些在同样困境中的老年人,他们有着类似的困惑和需求。
社工与他们建立了联系,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他们可以互相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交参与程度,也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趣。
另外,社工还发现王大爷在日常生活中的居住环境脏乱,并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社工与养老院负责人进行沟通,提出相关建议,帮助改善王大爷的居住环境,确保他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社工成功地帮助王大爷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拥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
他在活动中心的参与和与其他老年人的交流,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同时,他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更加安全和卫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社工通过与老年人的沟通和了解,以及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干预策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社会工作的干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并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4套(附答案)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第一题(20分)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
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
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
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
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
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
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
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
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
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
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
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
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第一题答题要点: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支持的不足有:(1)康复治疗的支持。
首先,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顾小安,可其父母对照料好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其次,小安家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并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治疗。
(2)社会交往的支持。
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社区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
2.(1)小安的需要有:治疗康复需要;接受教育需要;职业发展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恋爱婚姻需要。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接受社区照顾,社区为小安家人提供训练课程和有关照顾精神病人的技巧。
3.出院计划:(1)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2)给病人和家人进行辅导,包括照顾技巧上和心理上的辅导。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摘要: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
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并结合具体的工作做法,展现出阅读绘本对于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带来的帮助,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感。
关键词:社会工作;助残活动;绘本阅读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180-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32.114一、案例背景孤残儿童是特殊群体,无依无靠、无人抚养,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需要、替代性养护的需要、教育和医疗需要等等。
孤残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
对孤残儿童中的健全儿童实行养与教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自己开班上课,无条件的送到附近学校走读;对肢体残缺但智力发育健全者,实行养、治、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予康复治疗,使其能自理生活,另一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对痴呆儿童,侧重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
虽然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对于他们的成长性需求(包括学习知识及能力培养)和情感性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社会工作者应为其提供支持性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成长需要。
二、实施过程社会工作者根据孤残儿童的情况选取了《大声回答“哎”》《你好》《好朋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尿床了》《谁哭了》《我会关心别人》《我想念你》八本绘本,安排活动。
将孤残儿童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次绘本小组活动。
社会工作者采用介绍名字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方式点名和每个儿童打招呼,互相问好。
在点名时,儿童要回答“哎”,引出第一本绘本故事。
此次活动中有的儿童表现很活跃,有的儿童融入活动很慢,始终进入不了状态。
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社会工作者应当把建立关系的环节做充分些,相处时间长些,当儿童和社会工作者熟悉后,再进入正式环节,这样更容易使儿童进入状态,听课的效果会好一些。
社会工作服务小组活动案例老年手工兴趣小组
社会工作服务小组活动案例老年手工兴趣小组一、小组背景:社工通过走访了解到作为社区的老人喜爱手工制作的比例较高,但是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有专门的人来组织教授手工制作,同时老人也希望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娱乐方式。
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阳光社工决定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手工课堂,一方面通过学习扭扭棒、串珠、编织等制作学习活动让老人掌握一门简便、实用的手艺,借以消磨时间,为组员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手工兴趣小组挖掘志愿者,培养社区骨干力量,同时使其发展成常态化小组活动。
二、分析预估: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易患许多疾病。
研究表明,经常进行脑力活动的人发生脑力下降的危险比一般人群低,因此,保持大脑活跃有助于大脑中某些“线路”有效运行。
社区老人在家的空余时间比较充足,并且生活娱乐比较单一,通过社工组织文体活动让积极主动的老人有表现展示的机会,让对于自我效能感缺失的老人感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丰富晚年生活,增强老人对于年老的正确认识。
三、服务目标与策略:(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手工兴趣小组挖掘志愿者,培养社区骨干力量,同时使其发展成常态化活动。
(二)具体目标:1.使组员学会手工制作方法,掌握一项手工技能。
2 .在活动中组员能够互帮互助,在动手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和成就感。
3 .通过参与小组活动提升结交新朋友的能力,拓展社会支持网络。
(三)服务策略: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
这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把关注点都放到居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更要注重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能,提高其公众参与能力,将其纳入到社区建设的环节中来。
依据此理论,社工开展手工兴趣小组时,要善于挖掘小组成员的优势,将小组中的部分成员发展成为社区志愿者。
四、小组实施过程:(一)小组筹备期:小组前期社工通过在社区活动群发布活动招募信息、社区走访、社区推荐等方式招募组员,再与组员进行个别面谈,收集资料后进行评估,看是否符合参与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摘要: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
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并结合具体的工作做法,展现出阅读绘本对于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带来的帮助,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感。
关键词:社会工作;助残活动;绘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18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32.114
一、案例背景
孤残儿童是特殊群体,无依无靠、无人抚养,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需要、替代性养护的需要、教育和医疗需要等等。
孤残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
对孤残儿童中的健全儿童实行养与教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自己开班上课,无条件的送到附近学校走读;对肢体残缺但智力发育健全者,实行养、治、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予康复治疗,使其能自理生活,另一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对痴呆儿童,侧重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
虽然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对于他们的成长性需求(包括学习知识及能力培养)和情感性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社会工作者应为其提供支持性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成长需要。
二、实施过程
社会工作者根据孤残儿童的情况选取了《大声回答“哎”》《你好》《好朋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尿床了》《谁哭了》《我会关心别人》《我想念你》八本绘本,安排活动。
将孤残儿童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次绘本小组活动。
社会工作者采用介绍名字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方式点名和每个儿童打招呼,互相问好。
在点名时,儿童要回答“哎”,引出第一本绘本故事。
此次活动中有的儿童表现很活跃,有的儿童融入活动很慢,始终进入不了状态。
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社会工作者应当把建立关系的环节做充分些,相处时间长些,当儿童和社会工作者熟悉后,再进入正式环节,这样更容易使儿童进入状态,听课的效果会好一些。
为更好地引导每一名儿童听懂故事,社会工作者还为每一个儿童准备了小玩偶,以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做相应的情景表演。
每一名儿童都被故事深深吸引,拿自己的小玩偶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积极地参与到故事中,互动性非常强。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受活动,社会工作者从书中找到曾经在故事中出现过的小动物,比如兔子、大熊、大象等等,为儿童制作了动物头像,以几个小动物开篇,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纷纷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社会工作者将准备好的小动物头饰发给每位儿童,让儿童在小动物头饰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每一个儿童都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了创作之中。
此环节参与度很高,达到了锻炼儿童手眼协调能力,体会色彩的魅力的目的。
第二次绘本小组活动。
为了使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活动中加入了画画的环节,丰富了活动内容。
每讲完一本绘本,社会工作者都会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画自己想画的内容,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绘画兴趣。
社会工作者进行适当引导,让儿童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绪。
画画环节中,每个儿童都热情地投入其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要画的主题,色彩丰富。
当儿童画完了自己想画的内容后,就坐不住了,开始去周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需要继续引入其他活动项目,以满足每一个儿童的兴趣要求。
最后一次绘本小组活动。
除了绘本故事的讲解,画画环节的引导,还要时刻注意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
尤其是活动即将结束时,注重处理好孩子们的情绪,处理好有可能因离别而引起的悲伤与失落。
三、案例分析
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有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从美术的角度来说,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象形态的生动性,色彩鲜明协调。
绘本的阅读可以提升幼儿早期阅读的意识和对书的一种感悟能力,培养儿童观察图示和以图示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好奇好问的学习行为,得到相关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经验,培养幼儿的图画感知能力和文学的审美情操,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以及爱书的习惯。
在孤残儿童中组织绘本阅读活动,有助于孤残儿童学习情感交流,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选取年龄段在3~6岁,智力相对较接近正常的孤残儿童成立封闭式绘本阅读小组,为儿童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
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由简单情节的绘本开始摸索,循序渐进,逐渐加强。
社会工作者要由点及面地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做好引导工作。
指导孤残儿童进行绘本阅读,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读图,重点观察图画中所包含的情感要素,以此为基础进行行为、情绪、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以促使他们完成行为、情绪、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通过优秀的绘本书籍,社会工作者引导和带动儿童阅读,激发儿童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儿童在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并获得信心、爱心和其他积极情感体验;
以发展情感为重点,通过主题的开展,使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情绪,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愿望,发展观察、想象、推理能力,为实现自然交流打好基础,为今后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过几次小组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每一个儿童都能听懂故事、理解绘本内容。
他们之间有了彼此互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增进了情感。
绘画环节每个儿童表现都很积极踊跃。
由社会工作者引导,儿童们自由发挥,画自己想画的画,以非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情绪的理解。
他们学会接纳自己,并且可以很好地处理各种情绪,如高兴、沮丧、伤心等。
在人际交往上也有了提高,学会互相体谅,为进一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童小军.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作用[J].社会
福利,2013(2).
[2] 张霞.论儿童绘本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