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 根祖文化 第一章 黄帝、蚩尤与盐池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龙图腾
红山文化玉龙(新石器时代)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型玉龙,年代距今5000多年,属
于红山文化晚期
龙字书法
2012年西安古城元宵灯会
6.1、什么是龙文化
• 广义龙文化:指的是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 文化,即中国文化
• 狭义龙文化:指的是有关龙这个神物的文 化,包括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 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 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等等。
第九节 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 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 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 法则与制度。
以亲亲为基础,以君王国家为核心的伦
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 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 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在魏晋南北朝 时代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之下,在统 一的国家基本上不存在的时候,中国文 化仍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 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 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6.2龙文化的定位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代表文化。
• 龙文化有一个极其深远而宽广的坐标系。它的时间纵轴已 达八千年,甚至可以探伸到一万年——这是世界上其他一 些文化难以比肩的;它的空间横轴扫揽了整个中华大地, 及至地球上所有有华人生息的地方。
• 龙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先祖;龙 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脉;龙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龙联 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龙反映着中华民族的进步。
文化是社会实践经验的产物。 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萌 芽阶段。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 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我省应进一步重视弘扬华夏根祖文化

黄帝之争 。黄 帝轩辕 氏, 与炎帝 同称 为 中华民族 的始祖 , “ 以 炎黄子 孙 ” 代 中华 民族 即源 于此 。 指 一般 认 为 , 帝族 活 动 的 中心 区域 在今 黄 河 中游晋 黄 南、 豫西 一带 , 围包括 今 陕西 、 南 、 范 河 河北 、 山东 、 肃 等地 。 中国历史 上 第一次 甘
不一而足。 “ 舜耕历 山” 典故虽然妇孺 皆知 , 但历山何在?不仅外有 山东济南之 说 , 连 省 内 的 同一个 历 山至少 也 有 垣 曲 、 就 沁水 、 阳城 三 县 之 争 。 另 外 , “ 打 大
禹”文化牌 的还有 浙江 绍 兴 、 南登 封 、 河 安徽 涂 山 、 北武 汉 、 湖 山东 禹城 等地 。
河 北 的说 法 , 曰炎 黄部 落为 扩 张 与蚩尤 率领 的东夷部 落 而战 。
— —
’
尧、 禹之争。尧都平阳、 舜、 舜都蒲坂 、 禹都安 邑, 分别位于今 我省临汾
市 的尧都 区和 运城 市 的永 济 、 夏县 , 一 史籍 记 载 与古老 传 说 相 映证 的 历 史常 这
识, 国人 几近 耳 熟能详 。然 而 , 帝尧 故 乡”不 仅有 省 内的长 子说 , “ 还有 省 外 的 山 东菏泽、 陶、 定 曲阜 说 , 北顺 平 、 县说 , 河 唐 湖南桃 源 、 常德说 , 江 兰溪 说 , 浙 等等 ,
—
—
山 西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重 要 发 祥 地 和 华 夏 文 明
起 源的 中心区域之一 。古史记载 “ 尧都平 阳, 舜都 蒲 坂, 禹都安 邑”, 的是 中华 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 说 下游创业建 都的历史。史书中最早出现的 “ 中国”一
词 。’ 的 就 是 上 古 虞 舜 时代 的 山 西 南部 为 中心 的 区 指 域。 l 7 , 5年 山西夏 县东 下冯 村发 现 了年代 相 当于夏 9 朝 的城 堡 遗 址 , 类似 的建 筑 遗 迹 , 山西 南部 竟有 3 在 5
中华文化三祖之:蚩尤

中华文化三祖之:蚩尤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约81个氏族部落)个个本领非凡,骁勇善战。
本和炎帝同属一个部落,因矛盾而离开炎帝自行发展,传说蚩尤做异梦奉天之命以讨伐炎黄,就与炎帝大战,把炎帝击败。
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抗敌手。
最后蚩尤率领八十一个兄弟重组联军北上抵御黄帝部落,在涿鹿展开激战,炎黄部落引进并且自主研发了各种铜铁利器,善用地形天气等情况,由应龙将蚩尤斩杀,最终炎黄部族将蚩尤部落再次击败后将黎民融合,从此开启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在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
也有说法称,蚩尤并不是指一个人,而是部落名称。
蚩尤事迹多载于史料中记载的包含神话故事,大多数学者认为蚩尤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有疑史派认为是虚构。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
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
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
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
涿水待考。
蚩尤泉在今涿鹿县。
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
新化县有蚩尤屋场等。
尤或作蚘、邮,又称阪泉氏。
相传为炎帝后裔。
姜姓。
为诸侯中最凶暴者,始用金(铜)制造各种兵器。
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战败被杀。
或说为少昊时九黎之君(《吕氏春秋·荡兵》高诱注)。
涿鹿之战,为黄帝所杀,身体异处,葬于两处,一在今山东济宁汶上,名蚩尤冢;一在今山东巨野,名肩髀冢。
谈谈河东盐池与华夏早期文明

谈谈河东盐池与华夏早期文明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文明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
司马迁《史记》中第一篇《五帝本纪》的第一位就是黄帝。
李学勤先生说:“根据《史记》的记载,黄帝时期己经有了很多现在我们可以认为是文明的创造。
所以现在我们祭黄帝陵,里而有一个匾,上而写着‘人文初祖’,‘人文初祖’这句话,就是说根据我们历史上的传说记载,黄帝时期是我们文明的开始,或者是发皇的时代。
”川按我国古籍记载的古史传说,黄帝距今五千年左右,即公元前3000年前后。
《竹书纪年》载:“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根据我国“九·五”期间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夏代始年是公元前2070年。
一世按30年计算,黄帝至禹为900年,加在一起约3000年,证明黄帝时期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正确的。
曾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为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而写的《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说道:“唐朝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认定中华文明从黄帝始,成为唐后1000多年各代政治家和治史学者的共识。
一、中华文明始自黄帝中华古代文明是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而起源的。
新石器时代中期正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作为社会基础产业的农业,从生产工具和种植物种类等方而都较前有了显著的发展。
砍林焚山,大而积的垦地种植;成群牲畜的放牧、管理;生产工具的制造以及制陶烧窑等重体力劳动,妇女难以胜任,都要男子来承担,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普遍提高。
当氏族生活资料的获取主要依靠男子的时候,便逐渐促成了原始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遂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按男系计算世系和父系继承权。
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原本不甚巩固的对偶婚便逐渐转变为一夫一妻制的婚姻。
梁海燕 《解州“池盐”的研究》

梁海燕《解州“池盐”研究》都是“池盐”惹的祸戊,甲骨文为:象兵器斧钺之形,本义是斧。
“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
戊承丁,象人脅。
”——《说文》。
卜辞义:1,天干的第五位。
2,皆用作人名。
3,古代以十干配五方,戊居十干中,因以指中央。
五六者,天地之中合。
——《汉书》。
一,解州“池盐”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时期的山西运城解池盐湖,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封建社会,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运城盐湖曾以其4000年的产盐史闻名全国,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盐湖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以南,此地古代为解县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称“河东盐池”。
运城盐湖自古以产盐著名,所产之盐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
山西运城盐湖4000多年以前。
远古时期,舜帝巡视运城盐湖时曾禁不住抚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高度概括了运城盐湖所独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说,“潞盐”的开发为中华民族结束茹毛饮血的时代,孕育华夏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潞盐”从开发初期的日光暴晒,天然玉成,到集工捞采,又经过近3000年的发展,至唐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垦畦浇晒”铲盐法,这是运城盐池“潞盐”生产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唐朝垦畦浇晒法,比欧洲天日制畦晒盐早了将近1000年,反映了我国唐朝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在对运城盐湖资源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开始重点开发利用硫酸钠盐系列,“潞盐”生产基本停止,但作为一种承续了几千年的先进生产工艺,“垦畦浇晒”铲盐法至今仍在海盐的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
解州池盐二,“池盐”惹的祸解池的来历有一段惊心动魄的传说。
运城旧称为“河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炎黄战蚩尤形势示意图
涿鹿之战 场面
黄帝战蚩尤(画像砖)
二、黄帝—“人文初祖”
仓颉造字
传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养蚕织布
造船
尝百草创医术
制造指南车
观察出天文星座
建造宫室
我国古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农工矿商、 货币、文字、图画 、弓箭、音乐、医 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 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 帝时代,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尧舜禹的“禅让”
尧是接 黄帝的位吗?
这是哪里?由谁建立都城?
阳城,禹
历史常识解
尧帝像
尧是怎样的一个部落首领?
《韩非子》载:“尧之王天 下也,冬日鹿裘,夏日布, 茅茨不翦,采椽不 ,粝粢之 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 不敌于此矣。”
山西临汾的尧庙
说明尧生活俭朴, 克己爱民
舜是怎样的一个部落首领?
人文初祖
黄帝的文德:
黄帝的武功:
轩辕黄帝,一生共历经52战。在炎帝 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 下,战败炎帝于坂泉,代炎帝为天子, 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 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
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
中华文明时代由此产生了
动脑筋
你对黄帝的发明有什么看法?认为 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 怎样看更科学?
炎帝
黄帝
蚩尤
尧帝
舜帝
大禹
夏
炎黄
华夏形成过程
华夏民族
“炎黄子孙”
原始社会的终结
生产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
氏族贵族
早期奴隶主
战俘、犯罪 的平民
早期奴隶
史记001 五帝本纪第一.pdf

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 极, 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 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第一讲 人文初祖 华夏根脉

第一讲人文初祖华夏根脉——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中国的地理版图就似一只雄鸡,如果我们将这只雄鸡的四个极点位置去掉,然后再折叠的话,我们会惊人地发现,折点就在陕西境内。
我认为这样的地理位置是陕西省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文明历史中一直上演主角戏的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原因,再加之处于第二级阶梯上,所以气候和地形条件比较优越。
我做这样的假设也是有依据的,在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特别高,而气候条件和地形都处于过渡地带的陕西,物产丰富,恰恰能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食物和其他生活所用的物质。
再加上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以高山作为屏障,以平原作为开发方向,退则可守,进也可攻。
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所以,一目万顷的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类历史上出现许多文明遗址都出现在陕西境内。
另外到了历史时期,又有许多朝代定都西安。
这样的殊荣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偶然中包含的一种必然性。
自建国以来,大量的民族发展通史,全史,断代史,地方史,各少数民族也开始注意民族史的研究工作,就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
而陕西也同样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地方志,地方史。
这样的工作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西安和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对于提高陕西特别是西安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研究中华民族渊源,追溯民族发展的足迹,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此,笔者引用人民日报载江泽民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作序里面的一段话来表述: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
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多读读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加深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蚩尤祖籍盬池畔

蚩尤祖籍盬池畔■乔兆坤(一)龙蛇部族首领蚩尤名称的出现一般认为最早是在《尚书·吕刑》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高祖本纪》《天官书》《封禅书》,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一般认为是《史记》开篇所记的“涿鹿之战”。
其实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他的名字。
根据《说文解字》及其段玉裁所注,对《甲骨文字典》中“蚩”字的解释,我认为理当是“止、虫”及“彳”(chì小步走)的会意字,意思当是“有脚(能够行走)的龙蛇部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就叫蚩”。
《说文》又说:“尤者,异也。
”因此“蚩尤”名称大概是当时人们对“蚩”部族一种敬畏的尊称,殷商以前大概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此后几乎所有通史著作和重要典籍皆不绝于书。
可见从古到今,蚩尤及其部族绝非仅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历史文献和字典中俱已公认的华夏先民中的伟人。
既如此,那他的祖籍地又在哪儿呢?(二)姜水·九淖(nào)·阪泉《归藏》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雕刻,画饰)首,(登)九淖(nào烂泥,泥沼)以伐空桑。
黄子杀之于青邱(青与黎通假,青邱即黎山、历山)。
”意思是蚩尤始祖出自陕西姜水,后来他们这一支逐渐向东迁居到了九淖(一个有很多烂泥的池沼——盐池),涿鹿之战后兵败被黄帝杀于历山(中条山)。
(参见《从“涿鹿”、“浊鹿”再到“浊卤”》山西师大学报第39卷‐2012年第3期)元代梁益又参照《逸周书·尝麦》《艺文类聚二·玄女兵法》《太平御览》《路史·后纪四》等相关记载,采纳了〔晋〕《太康地理记》、〔宋〕《太平寰宇记》地理名著的有力考证,以及《梦溪笔谈》采集到的当地民间传说,在给朱熹《诗集传》考证典故的《<诗传旁通>卷十·大雅·文王之什》中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说:“蚩尤,阪泉氏,姜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参卢曰榆罔,居空桑,命蚩尤居小颢(hào古同“昊”,昊天)以临四方。
黄帝战蚩尤...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黄帝战蚩尤【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远古时代时期【内容】公元前三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已经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的原始部落和氏族,各部落为了寻找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不断迁徙,也因此为了争夺财富和自然资源,经常会发生战争。
在西北的姬水流域,有一个部落首领黄帝就带领自己的部落来到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因此黄帝又称轩辕氏。
黄河流域气候适中,资源丰富,于是他带着部落在涿鹿定居下来,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部落成员的勤劳,黄帝的部落逐渐壮大起来。
此时,住在姜水流域的炎帝部落也开始朝黄河流域发展。
炎帝是神农氏的后代,因生活在烈山石室,因此也被称为烈山氏。
炎帝部落很早就开始在中原发展了,但是在他们生活的地区还居住着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
九黎族过的仍是游猎生活,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经常会和炎帝部落发生冲突。
炎帝部落精于农耕,却并不擅长作战;而蚩尤部落是后来东夷族的祖先,他们性情粗犷,骁勇善战。
据说首领蚩尤力大无比,十分彪悍,而且能呼风唤雨,这样两个部落开战,结果可想而知。
炎帝部落战败后,炎帝带领部族沿黄河向东发展,于是遇到了黄帝部落,双方发生冲突,炎帝又被黄帝战败,黄帝便把两个部落合并起来。
炎帝黄帝的会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干——华夏族,因此中华儿女也自称炎黄子孙。
两个部落合并后,炎帝部落将精湛的农业技术发扬光大,帮助黄帝部落发展农业,两个部落很快融为一家,并迅速发展起来。
在发展的过程中,黄帝部落又吞并了其他小部落,渐渐地黄帝部落成了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
此时,九黎族的蚩尤部落掌握了炼铜的技术,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
凭着精良的武器和勇猛好斗的性格,他们通过抢掠和强占迅速壮大起来,拥有了八十一个部族分支。
蚩尤见黄帝统领的中原大地物产丰富,安定强盛,就想进军中原取而代之。
但是,黄帝可不像炎帝那样只精于农业而疏于武备,在联合吞并其他部落的同时,他的军事力量也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备。
《中华文化概论》曹顺庆 第一章 中华始祖

孔安国所作伪?尚书序?中有所谓:“伏羲、神农、 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后人引申出“三皇五帝〞之说,即“三皇〞多指称 “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多指称少昊、颛 顼、帝喾、尧、舜。
二、“三皇五帝〞之历史地位
1.“三皇五帝〞时期在史学界多称为“五帝时代〞, 五帝时代为后世华夏文明的繁荣兴盛起到了奠基作 用。
〔四〕少昊、颛顼、喾、尧、舜〔?世经?〕; 〔五〕帝喾、尧、舜、禹、汤〔?汉书?〕; 〔六〕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 纪?〕。
由此可见,“三皇五帝〞之说并没有一个确切不 易的固定说法,且“三皇〞与“五帝〞之间也有 交叉、重合的古帝先王,换句话说并不存在严格 意义上的,固定不变的“三皇五帝〞。
五、尧
尧,姓伊祁,名放勋,帝喾之子,曾为陶唐氏首 领,故又称唐尧。尧也是一位贤明君主,品行高 尚,他治理天下有方,以至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因此,帝尧不仅成为古代君王的典范,还是圣人 人格的代表。
尧之所以成为后世君王追慕的对象,与其 崇高的德行和过人的政治才干有关。
第一,尧虽贵为君王却过着廉洁朴素的生活。
历代典籍中记载黄帝的主要功绩甚多,现 分门别类总结如下:〔一〕制度层面:划 定疆域、设置官制、严格律法、鼓励贸易、 制定历数及规定婚丧嫁娶制度等。
〔二〕日用器物:大凡衣物、烹饪、宫室、医药、舟车、 弓矢、伞、镜、丝织及各类生产生活工具据传都是黄帝创 造的。
〔三〕图画与音乐:黄帝不仅擅绘制图画,还作乐器、审 音律。
2.“三皇五帝〞时代在社会组织制度、社会组织形 式、生产生活工具及文字符号方面较之以前都发生 了较大变化,且直接影响文明开展的进程。
第二节“三皇五帝〞的主要事迹与功德
山西运城华夏十大根祖文化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十)·商贸肇始
猗顿雕像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军事博物馆藏蚩尤石刻 像
禹贡九州图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四)·军事开篇
涿鹿之战遗址
涿鹿之战地图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五)·蚕冶兴起
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
西阴村发掘出的半个人工割裂的蚕茧标本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六)·舜王犁耕
舜王塑像Βιβλιοθήκη 舜王庙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六)·舜王犁耕
历山舜王坪风光
历山舜耕犁沟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六)·舜王犁耕
万 荣 后 土 祠 秋 风 楼
后土祠祭祀典礼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三)·盐火始创
芮城县西侯度遗址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三)·盐火始创
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石器
用火证明: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烧骨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三)·盐火始创
俯瞰盐池
盐湖风光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三)·盐火始创
池神庙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四)·军事开篇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
山西运城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一)·世纪曙猿
“世纪曙猿”发现地:运城垣曲 世纪曙猿复原图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一)·世纪曙猿
世 纪 曙 猿 脚 踝 骨 化 石
世纪曙猿上颌齿骨照片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二)·后土祭祀
轩 辕 黄 帝 扫 地 坛 遗 址 残 碑 万 荣 后 土 祠 秋 风 楼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二)·后土祭祀
舜耕历山塑像
舜耕历山简介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七)·后稷农耕
后稷故里稷山
稷益庙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七)·后稷农耕
稷王庙夏收扇麦雕饰
平陆县枣园出土的牛耕耧播图
挖掘轩辕黄帝文化内涵

对轩辕文化的旅游开发综述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寻根祭祖的热情高涨,许多地方已将公祭黄帝、炎帝上升为政府行为。
他们通过挖掘轩辕黄帝文化内涵打造人文坐标,开始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开发。
本文将对于这一历史文化开发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有益于以后的文化旅游开发。
关键词:轩辕、文化、旅游开发一、风起云涌的轩辕文化开发热对于轩辕文化的开发最早的应该是陕西省黄陵县。
2010年黄陵县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较上年分别增长23%和26%。
在“十一五”期间,黄陵县旅游业年均递增27.2%,远远超过当地其他产业的增幅(如工业年增7.7%,农业年增9.3%),是黄陵县在“十一五”期间增长最快的产业。
在“十二五”规划完成后,2015年,黄帝陵将创收8亿元。
借助清明黄帝陵寻根祭祖旅游周系列旅游活动,不断的促进黄帝陵在全国的知名度,优化旅游环境、促进该县的旅游服务业不断上规模。
与此同时,随着其他旅游项目的相继开发,为黄陵县打造出集寻根祭祖、参佛问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陵县通过对于轩辕丘的旅游开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巨大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效益。
“黄帝陵的开发,有力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陵墓经济的…系统有利原则‟。
”裴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2005年黄陵县提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人文黄陵”的号召,要求对黄陵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黄陵轩辕酒制作技艺名列其中,依托黄陵轩辕酒文化园区建设,加快对轩辕酒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建立规范各类原始档案,设立酿造工艺流程展示厅,深度开发利用好轩辕酒的文化资源,开辟新的酒文化旅游专线,在现在生产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轩辕酒产业,让更多的海内外华人了解和认识轩辕酒文化,使之成为黄陵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陵县对于黄陵的成功开发,加上全国各地利用和寻找当地名人及其文化发展旅游经,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迫切愿望使轩辕黄帝成为众家争取的对象。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一目《上古》总第二回炎黄蚩尤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一目《上古》总第二回炎黄蚩尤第二回炎黄蚩尤依照传说及历史的记载,黄帝族已经取得“崤函通道”以及两侧的渭河平原、河洛地区的控制权,在他们眼前将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了。
也许刚走下高原的黄帝族,并不一定就想当然的认为低海拔的华北平原就一定是他们的新家。
但那被黄河水从黄土高原上来下来的黄土,仍然能够让他们找到熟悉的感觉。
在这里黄帝族只是一个符号,也许会有“历史学家”们考据出,在5000年前走下黄土高原的族群有另一个名称。
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任何人想从渭河平原进入华北平原,崤函通道都是不二的选择,这一点在随后的历史中无数次被验证了。
第五节山西高原与涿鹿就在黄帝族走下黄土高原的同时,以山东丘陵为中心的“原始东夷”们也开始向西渗透。
实际上这种渗透应该早就在进行了,因为从地理的角度看,生活在山东丘陵周边平原上的“原始东夷”们进入华北平原的难度,显然要比它们高原上的对手要低的多,而且也更容易适应。
不过由于黄河下游的不稳定性,山东丘陵实际上是处在那个不稳定的扇面区包围之中。
换句话说就是原始东夷如果想走入华北平原,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一片经常被河水覆盖的“黄泛区”。
当然任何事务都不是绝对的,由于黄河水是擦过太行山脉的南端以后才开始频繁的改道的,因此在这个改道点以西还是相对安全的。
这个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对于这个地区,从距离上来看,渭河平原向之渗透的优势显然是更为明显的,而且从地形上来说也更利于防守。
不过从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的这一地带,注定会成为东西两大族群争斗的焦点。
这一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范围。
附图13:中原地形图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说说进入汾河平原的炎帝族了。
尽管炎帝族已经丧失了通过“崤函通道”——河洛平原进入华北平原的机会,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可能开辟出另一条道路来。
地球是圆的,只要有恒心有条件,哪怕就此向西走围绕地球做一个环球旅行,也可以从渤海湾登陆进入华北平原。
中华三祖 指炎帝、黄帝与蚩尤

中华三祖指炎帝、黄帝与蚩尤
三祖文化是指约5000年前三祖(黄帝、炎帝与蚩尤)在涿鹿一
带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1992年,历史学家任昌华先生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并第一次将蚩尤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黄帝、炎帝并排在一起,打破了传统上的胜者王、败者寇之说,确立中华民族同祖同源的观点,明确始祖文化是爱国主义的精髓和民族团结的基石。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地,天赋其娇,地孕其美,华夏之源,神州之根。
涿鹿中华三祖文化是以黄帝、炎帝、蚩尤为代表的中华先民经过长期探索、碰撞、磨合、深化,历经釜山合符而共同创造流传下来的,以中华民族共认图腾--龙为象征,以民族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为“本源”的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
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的开端

中国陶瓷与东方文化精神
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并不是随意地描绘 种种自然现象,这类纹样大多是与图腾艺术 有关。不同的纹样反映不同的氏族图腾,史 前图腾的存在既是原始宗教的表现,也反映 了祖先崇拜的意识,具有促进氏族成员团结 的作用。
半坡人面鱼纹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
总之,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人
们摆脱自然以及与自然现象作斗争的能力, 增强了部落的整体实力,使整个部落越来越 强盛,为后来统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 物质基础。 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规定了中国 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农业 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结束, 谢谢观赏!
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
二、史前农业的特点
可以看出:
综上,中国生产性经济出现和发展的历史
展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史前农业文化,正是 在发展了炎黄时代确立的农业经济基础上, 出现了西周礼乐文明和大一统的秦代制度文 明,而周秦文化据以产生的农业经济至少应 当溯源至炎黄时代,这充分反映了炎黄时代 确实的中华文明的开端。
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 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 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 肯定和塑造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 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 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 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 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 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 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 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 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 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 “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 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 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第一遍根祖文化第一章黄帝蚩尤与盐池.pptx

三 大禹文化
▪ (二)大禹传说
▪ 1、出生 ▪ 《帝王世纪》记载禹母“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 ▪ 《山海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 布土以定九州。” ▪ 《归藏.启筮》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以出 禹。”
三 大禹文化
三 大禹文化
▪ (二)大禹传说
▪ 2、生子
▪ 《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 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 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 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三 大禹文化
▪ (三)大禹功绩 ▪ 功绩之一——治水 ▪ 《吕氏春秋·贵因》说:“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
炎帝。
(三) 炎帝
▪ 贡献
▪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 ▪ 二、立市廛,首辟市场。 ▪ 三、治麻为布,民着衣裳。 ▪ 四、作五弦琴,以乐百姓。 ▪ 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 ▪ 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二 战争概况和意义
▪ (一) 争战原因 ▪ 人类战争的本质就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源。 ▪ 美国学者恩斯明格说,食盐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独
经》所记; ▪ 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
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
二 战争概况和意义
▪ (四)涿鹿之战的意义 ▪ 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
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 ▪ 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
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 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间(公元1008年~1012年)化作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为 害百姓,人们祷告关公神灵,让关公伏魔降妖,关公借用 当地田野里许多农夫的魂,战胜了蚩尤。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华夏之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华夏之祖
一、炎帝:
⑴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曾与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东方的蚩尤部落。
⑵炎、黄部落结盟后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黄帝:
⑴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曾与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部落。
⑵炎、黄部落结盟后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⑶号称“人文初祖”。
①相传建造房屋,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②其妻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下属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
③后人常以“炎黄子孙”自称。
⑷孙中山赞黄帝:“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
毛泽东语: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三、尧、舜、禹的传说:
⑴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②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③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⑵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后,推举舜做继承人。
舜年老后,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传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的
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山西根祖文化底蕴二年级

山西根祖文化底蕴二年级山西可谓中华民族最大的“源”之一,最早的“宗”之一,最深的“根”之一。
炎黄子孙从山西走出黄河、走到长江、走向海外、走遍世界各地。
无论天涯还是海角,这些炎黄子孙对故土和祖先的眷恋,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形成了家庭、宗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强烈的血浓于水、叶生于根的精神凝聚力;并且在这一根、一宗、一源之间使得中华文明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激励全球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维系民族情结、弘扬民族精神的一大载体和纽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独立起源并且从未中断的国家。
如果把中国历史文化比作一棵大树或者一条长河的话,山西的历史文化堪称这棵大树的一条直根、这条长河的源头之一,演进、贯通了上下五千年。
无论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历史传说考证,还是从其独特性、密集性、关联性综合分析,山西省都存在大量的远古信息和极为丰富的根祖文化资源。
20世纪90年代在山西的垣曲县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祖先“世纪曙猿”化石起码有4000万岁,比非洲发现的灵长类还要早500万年。
在山西这片土地上,人类不但问世早,而且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远古圣火”。
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发掘出的动物“烧骨”,经古地磁法测定,距今至少在183万年以上。
山西的根祖文化厚重得无以复加,其中最彪炳千古的,是位居“五帝”之首的黄帝在运城战胜蚩尤部族,从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国家五千年的根基。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为中心的区域;同列“五帝”的尧、舜、禹,不仅生长于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而且先后在晋南建都。
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
在此前后,置婚姻创舞乐的女娲、尝百草制耒耜的炎帝,发明养蚕缫丝的嫘祖、教民稼穑的后稷,都是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开创千秋伟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炎帝
▪ 贡献
▪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 ▪ 二、立市廛,首辟市场。 ▪ 三、治麻为布,民着衣裳。 ▪ 四、作五弦琴,以乐百姓。 ▪ 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 ▪ 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二 战争概况和意义
▪ (一) 争战原因 ▪ 人类战争的本质就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源。 ▪ 美国学者恩斯明格说,食盐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独
运城舜帝陵庙舜帝像
河南禹州大禹像
一 唐尧文化
▪ 尧生于丹陵,长于伊耆 (母家),尧以祁 为姓。十三岁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 地,所以号曰陶唐氏
▪ 母庆都 ▪ 父帝喾
▪ 尧寓村
一 唐尧
▪ 尧王台
一 唐尧
▪ 尧庙
一 唐尧
二 虞舜文化
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中华道德文化 的创始人,《史记》云:“天下明德皆 自舜始”。
▪ 蚩尤村(运城市东郭镇 )
▪ 在盐池附近的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身的地 方,现在这个村改名为从善村,即改邪归正,弃 恶从善之意。
炎帝
▪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
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 ▪ 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
特的地位,为了盐曾经发生过战争;有些王朝因 为得到盐而得以独立,另一些王朝因为得不到盐 而崩溃。甚至人类文化就是在产盐地周围发展起 来的。
二 战争概况和意义
▪ 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更是明确写道:
解县附近有著名的解县盐池,成为中国古代中原各部族共 同争夺的一个目标。 ▪ 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间(公元1008年~1012年)化作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为 害百姓,人们祷告关公神灵,让关公伏魔降妖,关公借用 当地田野里许多农夫的魂,战胜了蚩尤。
(二) 蚩尤——战神
▪ 黄帝在解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斩杀了蚩尤。后来,
在解州留下了一个大盐池,里面的卤水是红色的,当地人 都说它是“蚩尤的血”。
(二) 蚩尤——战神
蚩尤——三大始祖之一
▪ 蚩尤部落最早运用冶铜技术制造武器和 生产工具,使运城成为当时农耕文明最先 进的地方。
▪ 近几年,苗族、黎族的代表和韩国的文化 使团多次来运,拜谒称其祖先的蚩尤。
第二章 尧、舜、禹
▪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 俱在翼州,统天下四方。”
临汾浮山的尧庙尧帝像
第一遍 根祖文化
第一章 黄帝、蚩尤与盐池
一块地引发的血战 ——涿鹿之战
战争背景
▪ 神农部落,根据地在陈丘(河南淮阳),酋长姜榆罔 ▪ 九黎部落,根据地在涿鹿(山西解县),酋长蚩尤。他有九个
儿子,都是万夫莫当的勇士,附近部落都臣服在他的控制之 下。 ▪ 有熊部落,根据地在有熊(河南新郑),酋长姬轩辕;他有很大 的智慧和强大的能力。
(一) 黄帝——人文初祖
▪ 出生地: ▪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 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
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 ;
(一) 黄帝——人文初祖
▪ 妃子 ▪ 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
嫫母
(一) 黄帝——人文初祖
▪ 贡献: ▪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之铜以造货币。、 ▪ 农业:实行田亩制
▪ 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
▪
(二) 蚩尤——战神
▪ 贡献: ▪ (1)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世木·作
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 ▪ (2)建立法规、实行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周
书·吕刑》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
(二) 蚩尤——战神
▪ 传说“关公战蚩尤” ▪ 相传蚩尤死去数千年后又复活,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
(二) 蚩尤——战神
▪ 《说文解字》释为“虫也”。作冠词用,指“小爬虫”
之类。《六书正伪》曰:“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 “尤”为部落名。
▪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 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
▪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传说蚩尤 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 手”、“食沙石子” ,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 作战,不吃不休,勇猛无比。
二 战争概况和意义
▪ (二)战况记载
▪ 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 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
▪ 二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 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 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二 战争概况和意义
▪ (三)争战结果 ▪ 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逸周书》《山海
一 “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
(一) 黄帝——人文初祖
▪ 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黄帝者,少典之子,
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生而神灵,弱而能 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 姓公孙(一说为姬姓),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在姬 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 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 ▪
▪ 盐池
▪ 因蚩尤尸解之故,当地就改名叫解,卤池称解池,后又成 解县、解州。
▪ 盐池——地处运城盆地之南,中条山北麓,自东北向 西南延伸,长约30公里,宽3—5公里,面积130平方公 里,是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几个部分组成,湖面海拔 324.5米,最深处约6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初。
(二) 蚩尤——战神
经》所记; ▪ 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
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
二 战争概况和意义
▪ (四)涿鹿之战的意义 ▪ 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
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 ▪ 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
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 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