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文:荀子思想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论文:荀子思想述评
【摘要】荀子思想哲学之基础,包括天论,正名论,性恶论及礼论。由天论可见荀子富有科学精神,破除盲目崇拜自然及畏惧鬼神之错误观念,建立人事信念。正名论为定名分继承孔子正名主义,治国之道,首在定名,名定而后物称,物称而后名实,则率民而一焉。性恶论是荀子论性之创见,旨在建立礼之纟统。其性恶论,因注重后天人为,辨合符验,以为人可以为善,但非性善。礼论为荀子政治思想中心,以礼治国,为儒家本色。
【关键词】荀子思想述评
荀子简介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号为卿。战国时代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重要发展。《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
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在思想上,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论,因而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主张通过礼来“化性起伪”。著有《荀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对后代有着重要影响。
一、人性本恶论
荀子历来被归入儒家,但实际上荀子的思想孔孟的思想虽然也有许多相似之点,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人性观上,孟子是一个坚定的人性本善主义者,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而荀子却始终主张人性本恶: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性者,天之就也,性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
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焉,而谷禄莫厚焉。(《荀子王霸》)应当说,无论古今中外的哲学史上,人性善恶问题始终都是一个聚讼纷纭、千古难决的问题,研究古今中外的人性论史,可以发现五种主要观点:人性本善论,人性本恶论,
人性无善无恶论,人性善恶兼具论,人性之善恶存在个体差异论。当然,在以上五种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许多其他观点,比如宋儒就在人性本善论的基础上,为了弥补孟子学说的不足,提出了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理之性本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圣人禀得天地清明之气,故善,愚不屑禀得天地乖戾之气,故恶。
但无论人性本善论也好,人性本恶论也好,人性无善无恶论也好,人性有善有恶论也好,以及人性之善恶存在个体差异论也好,虽然似乎都能自圆其说,却从无一个答案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之所以出现此种状况,并非那些探究人性的哲人们不够聪明,不够深刻,而是人性的表现之复杂,天地间再无任何事物可与之相比,即便以整个宇宙的复杂性来与人性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也许关于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还会永远地进行下去,也许永远永远得不出一个公认的结论。
即便如此,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察,都会发现荀子的人性本恶观比孟子的人性本善观要更深刻,也更合乎人性的本质。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真正具有良知良能之人只是寥若晨星,而贪欲无耻之徒却是多于过江之鲫。可以说,人性本恶论就是荀子哲学的出发点。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强调教育,强调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来约束人性之恶。
二、化性起伪,礼的重要作用
正出于对人性之恶的清醒认识,所以荀子的政治、社会以及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别于孔孟。虽说,儒家的孔孟荀都重视“仁”、“义”、“礼”,但相对而言侧重点各不相同,如果说孔子重视“仁”,孟子重视“义”,那么荀子特别重视“化性起伪”,荀子说: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这里所说的“伪”,并非虚伪之义,而是后天修养。“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
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因此,荀子十分重视“礼”在建立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性恶》)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对于礼,固然有许多人倡导,但反对者也不乏其人。总之,我们认为礼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需要辩证地看待。
三、等级之治的倡导者
同时,为了遏止人类的争夺,荀子主张等级之治: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