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_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合集下载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

091584405陈梦诗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1.进入壁垒。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特点,将进入壁垒分为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技术优势壁垒。

其中规模经济壁垒和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和技术优势壁垒相对上升。

(1)规模经济壁垒:作为全球汽车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从动态来看,我国的规模经济壁垒会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趋势。

(2)必要资本量壁垒:汽车行业是一个高资本密集度的行业,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行。

而且在整车项目建成后,每年还要投入巨资用于R&D和广告宣传。

在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诸如力帆等汽车产业的新进者无一不是预算投入数十亿资金。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资本积累量迅速增大,不断有新资本进入汽车产业,分享中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上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从而表现出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

(3)政策法律制度壁垒:行政性壁垒是目前构筑我国汽车进入壁垒的主要形式,我国政府在两个层面上对汽车产业实施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在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前实行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国家对轿车、轻型车整车及发动机的投资项目采取严格的审批立项。

这就形成了新进人者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4))技术优势壁垒: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递减一方面是由于规模经济报酬引起。

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曲线的作用造成。

特别是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学习曲线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即使企业的经济规模不变,管理者在不断熟悉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掌握经验,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从而降低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

第四章 进入与退出壁垒

第四章 进入与退出壁垒

六、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 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 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引起的过度竞争,政 府就会限制新企业的进入。
© copyrights by 刘春玲 2010. imfec
第三节 策略性进入壁垒
策略性行为
• • • 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 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者作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是位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 为设置的进入壁垒。 对策略性进入壁垒的分析是建立在非合作博弈理论和 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进入和进入阻挠被看成是一个 原有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的博弈过程。 由于原有企业拥有首先行动和信息上的优势,它可以 通过进行不可逆的投资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潜在进入企业 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潜在进入者预期到进入后无法 获得经济利润,从而主动放弃进入。
© copyrights by 刘春玲 2010. imfec
© copyrights by 刘春玲 2010. imfec
• •
(三)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略)
• 主要有: 垂直一体化; 利用政府管制 ; 利用产品 的互补性和配件生产; 提高工资和其他投入品的价 格。
© copyrights by 刘春玲 2010. imfec
(四)影响未来的需求结构
• 原有企业也可通过策略性行为增强消费者者对自己产 品的忠诚度,从而使未来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已,由此 可能锁定消费者偏好或市场需求,最终使进入者在寡 占市场中的需求处于不利地位。 1.产品扩散策略



2.提高转换成本
3.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需求
© copyrights by 刘春玲 2010. imfec
第四节 退出壁垒

产业经济学课件 第4章 进入与退出壁垒

产业经济学课件 第4章 进入与退出壁垒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进入壁垒的含义和分类。 2.为什么在位企业赚取经济利润是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
件? 3.在位企业如何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4.退出壁垒的种类有哪些? 5.比较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并说明两者之
间的关系。 6.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7.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一)产品扩散策略 (二)提高转换成本 (三)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需求
第三节 策略性进入壁垒
三、 影响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挠
在寡占市场上,市场上总是存在企业难以准确观 察或预测的变量,而这些信息在原有企业和潜在进入 企业之间的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在这些信息 的基础上对进入后市场竞争的态势、进入后的利润做 出预期,进而决定是否进入市场。
五、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厂商所生产的 产品之间替代程度的不完全性。产品差异主要来源 于市场中的消费者对有关企业的产品在长期中所形 成的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且还会因企业的广告宣 传活动以及商标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法律的 支持而得到加强。
第二节 结构性进入壁垒
在位企业的产品差异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 方面: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 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网络效 应和政府管制等。
第二节 结构性进入壁垒
一、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 增加而下降。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其长 期平均成本最小时企业能生产的最小产量。
在产业的市场需求有限 ,同时存在规模经济 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 业在最小有效规模进行生产并获得经济利润,如果 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 业都可 能亏损。

第四章 进入与退出壁垒

第四章 进入与退出壁垒
一、 资产的专用性
企业的退出决策也影响着企业的进入决策,企业 退出越是困难,企业的进入决策就越谨慎。
第四节 退出壁垒
二、退出的固定成本
企业退出现处行业时通常要支付给律师、会计师、 资产评估师等专业人员高额费用,要向职工支付安置 费用,要向毁约的一方支付违约金,要承担宣布决定 后客户退货、供应商取消优惠、职工生产率下降等损 失。
(一)过剩生产能力投资 (二)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三)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
第三节 策略性进入壁垒
二、 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
原有企业也可通过策略性行为增强消费者者对自 己产品的忠诚度,从而使未来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已, 由此可能锁定消费者偏好或市场需求,最终使进入者 在寡占市场中的需求处于不利地位。原有企业影响未 来需求结构的策略性行为主要有三种:
第四节 退出壁垒
四、政府和社会壁垒
退出对工人而言意味着事业,对政府意味地方经 济的衰退、财政收入的减少和财政支出的增加以及社 会矛盾的加剧。因此,政府和社会(尤其是产业结构 单一的地区)会设法阻止企业退出所处行业。
谢 谢!
(一)产品扩散策略 (二)提高转换成本 (三)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需求
第三节 策略性进入壁垒
三、 影响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挠
在寡占市场上,市场上总是存在企业难以准确 观察或预测的变量,而这些信息在原有企业和潜在 进入企业之间的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在这 些信息的基础上对进入后市场竞争的态势、进入后 的利润做出预期,进而决定是否进入市场。
五、退出壁垒形成的原因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多种多样,如经济的、政 治的、法律的等。构成退出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 是资产的专用性,即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增 加了原有企业对已占领市场的依赖性,也是努力阻 击进入的重要原因。构成退出壁垒的行为性因素主 要是管理者的行为。

第四讲 进入与退出壁垒

第四讲 进入与退出壁垒
施蒂格勒,1971年,《经济管制理论》 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家的自白,译者: 李淑萍, 中信出版社,2006 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机械工业出版,2008
总结
不能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进入壁垒的问题, 还应该将政策、法律和技术等非经济因素包括 进来。
按照造成进入壁垒的主体因素将其划分为: 结构性进入壁垒 行为策略性进入壁垒 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
3、影响潜在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挠
信息不对称、现有企业管理者思维
四、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
以管制身份出现的政府为保护现有的市场结构或扶持特定产 业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如企业经营批准和执照,企业进出口 许可证,投融资限制,差别性的税收壁垒、专利制度等。
这些壁垒很难用降低成本或增加广告费等手段加以克 服)。 如对于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等规模经济极其显著的行 业。对自来水、煤气、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国家对 企业进入也实行严格控制。
过剩生产能力投资。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或称学习效应)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垂直一体化、利用政府管制、利用产 品的互补性和配件生产、提高工资和其他投入品的价格。 阻止进入定价
2、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
产品扩散策略(产品线深化或宽度增加)。 提高顾客的转换成本 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需求
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新
企业筹措资金越困难,其资本费用就比在位企业高。
新企业很难筹集到大量资本或者新企业的融资成本比 在位企业高的原因为:融资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不对 称和风险 k Externality)是网络产业的显著特征,
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 --某种产品的价值会随着购买这种 产品或其兼容产品的用户数量的增多而增大。 反映了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性在现代网络产业中的地位,企

产业经济学4.进入与退出壁垒

产业经济学4.进入与退出壁垒

弹簧门 - 现状调查
◆不仅是税收,在融资、行政收费、政府服务等各方 面,各种政策也无法让民企满足。一些村镇银行、 商业银行不给民营企业机会,在股权融资方面存 在很多不完善的配套政策。 “民企寻求资金是要 快、很急,希望尽快消化资金使用成本,而金融 机构审贷程序较长,不适合民营企业的使用方 式。”
第一节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含义
三、进入壁垒的类型
按照进入壁垒的成因把它划分为两类:结构性 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
四、退出壁垒的含义
一般而言,某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企业 击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或市场,但由于受到种种 限制和制约,很难从该产业或市场中退出,这些妨 碍企业退出的限制因素,就称之为退出壁垒。
第二节 结构性进入壁垒
六、法律政策壁垒
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 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引起的过度竞争,政 府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
由于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一般来说都是企业无法 控制的外生变量,所以由此导致的进入壁垒是结构 性进入壁垒。
玻璃门、弹簧门现象
弹簧门,也特别喻指民间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 在市场准入和门槛上遭遇到有关限制,被政策“弹 出”的现象。中国民营企业进入一些行业领域,往 往会遇到两扇门的困扰:一扇是“玻璃门”,看着 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出个大包; 另一扇就是“弹簧门”,刚刚把脚挤进去之后,但 又不得不在非市场因素干扰下被迫退出来。
第一节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含义
五、退出壁垒形成的原因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多种多样,如经济的、政 治的、法律的等。构成退出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 是资产的专用性,即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增 加了原有企业对已占领市场的依赖性,也是努力阻 击进入的重要原因。构成退出壁垒的行为性因素主 要是管理者的行为。

产业经济学进入和退出壁垒

产业经济学进入和退出壁垒
• ② 进入壁垒较(越)低,退出壁垒也 较(越)低,
其竞争性较强(而程度比较稳定)。
• ③ 进入壁垒较高,而退出壁垒较低, • 市场集中度提高↗,垄断程度提高 • ↗,竞争程度下降↘。 • ④ 进入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 • 市场集中度下降↘,垄断程度下降 • ↘ ,竞争程度提高↗ 。
• ① 埋没费用(沉没成本)壁垒 • ② 解雇费用壁垒 • ③ 经营联系(结合生产)壁垒, • 如:石油精炼产业 • ④ 政策法律壁垒
(3)退出壁垒和市场结构的关系
•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关系
• 一般情况下,进入壁垒较高的产业, • 退出壁垒也较高; • 而进入垒垒较低的产业, • 退出壁垒也较低。 • 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较高而退出壁垒较低
• (3)进入壁垒和市场结构的关系 • 进入壁垒越高, • 垄断程度越高,竞争程度越低。 • 进入壁垒越低, • 竞争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低。
2、退出壁垒
(1)概念: 所谓退出是指某个企业停止作为卖方 的行为,它包括破产和转产两种情 况。
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市场时所遇到 的阻碍,即退出壁垒
(2)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
的产业呢? • 存在,如建筑业
退出壁垒和市场结构的关系
① 进入壁垒较(越)高,退出壁垒 也较(越)高,
• ② 进入壁垒较(越)低,退出壁垒 也较(越)低,
• ③ 进入壁垒较高,而退出壁垒较低, • ④ 进入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
① 进入壁垒较(越)高,)。
1、进入壁垒
(1)概念: 又叫进入障碍,它是指产业内已有企
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企业 所拥有的优势,
或者说新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 不利因素或限制。
这里的新企业,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企业, 也可以是原来其他产业的企业进入新的 产业领域。

第四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第四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价格敏感性
• 价格/购买总量 • 产品差异 • 品牌专有 • 质量/性能的影响 • 买方的利润 • 决策者的激励
客 户
(五)行业的竞争强度
产业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程度
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业竞争者感到有市场压力或看 到存在着改善其地位的机会,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 现有企业 间的竞争 就发生了。在绝大多数行业内,某个企业
需 方—— 客 户(购买者/消费者)
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来说,买方是一个不可忽
视的竞争力量。买方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参 与竞争:要求降低价格,指望获得更高 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甚至在完全损害行 业获利能力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任意地摆布竞争 客 户
者们,使其彼此间相互作对。
(四)需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侃价杠杆
• 卖方的集中程度 • 买方数量 • 买方转换成本 • 买方信息 • 后向整合的能力 • 替代品 • 克服危机的能力
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与本企业产品具有
相同或类似功能的产品。 任何一个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与生产替代产品 的企业进行着竞争。替代品所提供的可供选择的价 格指标越是吸引人,对行业利润的限制越是严格, 就越有可能降低原有企业的收益。 替代品 生产商
(二)替代的威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
(一)进入的威胁
潜在进 入者
威胁大小取决于进入壁垒和现有企业反应
进入壁垒
• 规模经济 • 专卖产品的差别 • 商标专有性 • 转换成本 • 资本需求 • 分销渠道 • 绝对成本优势 经验(学习)曲线专有 必要投入的渠道 低成本产品设计的专有 • 政府政策(许可证) • 预期的反击
(二)替代的威胁
New Entrants
产业任务环境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进入与退出壁垒)【圣才出品】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进入与退出壁垒)【圣才出品】

第4章进入与退出壁垒4.1 复习笔记考点一: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含义1.进入壁垒的含义(见表4-1)表4-1 进入壁垒的含义2.退出壁垒的含义(见表4-2)表4-2 退出壁垒的含义考点二:结构性进入壁垒1.规模经济壁垒(1)图4-1中,OB表示最小经济规模(MES),OM表示现有市场需求条件下的最大市场容量。

若最小经济规模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较大,且在位企业在经济规模的最小值上生产,则有:①若新企业以低于最小经济规模的产量值进入,则新进入企业的成本必然高于在位企业,新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可能将无法成功进入;②若新企业以最小经济规模进入,则该市场的总产量可能会超过市场容量的最大值,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新企业可能会出现亏损。

图4-1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因此,若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有限且存在规模经济,一些原有企业在有效规模的最小值处生产并获利,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的企业都可能会亏损,这时新企业无法进入这一产业获利,即规模经济形成进入壁垒。

(2)规模经济壁垒的决定因素:①市场容量的大小;②经济规模的最小值与最大市场容量的相对大小;③平均成本曲线在产量小于经济规模的最小值时的斜率。

总的来说,产业经济规模的最小值越大,且在市场容量中的所占比重越大,进入壁垒就越高。

平均成本曲线在产量小于经济规模的最小值时的斜率绝对值越大,进入壁垒就会越高。

从动态角度来看,若产业的市场容量较大且处于持续扩大状态时,该产业的进入壁垒就会较低。

因此,当一个产业处于经济增长率较高时期,或处于初创期和高速成长期,进入壁垒就会比较低。

2.绝对成本优势壁垒(见表4-3)表4-3 绝对成本优势壁垒要点定义图4-2 绝对成本优势3.必要资本量壁垒(见表4-4)表4-4 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的概念4.网络效应壁垒(见表4-5)表4-5 网络效应壁垒5.产品差异化壁垒(见表4-6)。

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

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

案例1案例名称:“氖灯”小巨人的成功之道案例适用:进入壁垒案例来源:薛家骥:“氖灯”小巨人和市场进入壁垒——“扬州现象”透视之五,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8期,部分修改后引用。

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

扬州灯泡集团(原为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集团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1991年到1993年,产量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

截至2003年,资本收益率已经连续10年达到100%。

1993年扬州灯泡集团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覆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氖灯销售的“单打冠军”。

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

集团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有50%以上直接出口,销往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子线路和仪器仪表中作指示用或电路元件用。

扬州灯泡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氖灯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实属不易。

扬州灯泡集团的做大做强,虽说部分得益于市场容量的迅速膨胀,但更主要的是其在经营过程中所成功构筑的一道行业进入壁垒。

灯泡生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成熟,工艺稳定,初始投资规模小,少量投入即可新建生产线。

氖灯生产与灯泡生产类似。

因此,扬州灯泡集团不仅面临着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等地原有灯泡生产厂家的强有力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还需顶住新进入企业的步步紧逼。

扬州灯泡集团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

第四章 进入退出壁垒

第四章 进入退出壁垒

4、进入壁垒 、
• 竞争是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经济学更为关注 的是厂商进入某一市场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的是厂商进入某一市场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即进入壁垒。 即进入壁垒。 • 进入壁垒在决定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分布中起着 中枢”作用, “中枢”作用,影响着在位厂商究竟能把价格定 在高于、等于还是低于边际成本的能力。 在高于、等于还是低于边际成本的能力。 • 如果不存在进入壁垒就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 构,正是进入壁垒才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存在 的根本条件。 的根本条件。
其他学者提出六种形成进入壁垒的原因: 其他学者提出六种形成进入壁垒的原因:在位厂商的 排他性定价(限制性定价)、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累计支出、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累计支出 排他性定价(限制性定价)、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累计支出、 在位厂商的生产能力储备、经验的积累、经营多样化、 在位厂商的生产能力储备、经验的积累、经营多样化、垂 直集中和销售网。 直集中和销售网。 经济壁垒的高低可以用行业价格与平均成本的差额来 衡量。差额越大, 从长期看, 衡量。差额越大,进入壁垒越—— ?从长期看,一旦价 格高得超过了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所能保护的水平, 格高得超过了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所能保护的水平,在位 厂商的超额利润高得诱人,进入就会发生。进入的结果— 厂商的超额利润高得诱人,进入就会发生。进入的结果 —? ?
新进入厂商数量 进入率 = × 100% 原在位厂商数量 + 新进入厂商数量
新进入厂商数量 - 退出厂商数量 净进入率 = × 100% 原在位厂商数量 + 新进入厂商数量
新进入厂商的销售额 进入的渗透率 = × 100% 整个市场的销售额

进入与退出壁垒

进入与退出壁垒

Part
04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逐渐降低的 现象。
规模经济对进入壁垒的影响
规模经济可能导致较高的进入壁垒,因为新进入者需要达 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与现有企业竞争。
案例分析
钢铁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需要大规模投资才 能获得回报。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现有企业的规模, 因此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
优化供应链管理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和 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 力,降低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意愿。
针对退出壁垒的策略建议
合理规划企业战略 企业应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明确 发展目标和方向,避免盲目扩张 和过度投资,降低退出壁垒。
寻求合作伙伴或被收购 在面临退出壁垒时,企业可以考 虑与其他企业合作或寻求被收购, 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市场拓展,降 低退出风险。
进入与退出壁垒
• 进入壁垒 • 退出壁垒 • 进入与退出壁垒对企业的影响 •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建议
目录
Part
01
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新进入市场的企业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性,否则将 面临成本劣势。
优化资产结构
企业应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固定 资产比重,提高流动资产比重, 以便在需要退出时能够快速变现 和转让。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提前 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陷入无法退 出的困境。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经济学4.2 退出壁垒

产业经济学4.2  退出壁垒

第二节 退出壁垒
2.亏损企业率 由于各种退出壁垒的存在,企业即使亏损,也不 能退出产业。我们可以用亏损企业率来度量产业 的退出壁垒,即某一产业的亏损企业率越高,该 产业的退出壁垒也就越高。
第二节 退出壁垒
二、 退出壁垒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1.沉淀成本(sunk cost) 许多资产具有专用性,用以生产特定的产品,一旦 当企业退出时,就会产生沉淀成本,企业要退出原 有产业,很难将这些资产转为他用,生产其它的产 品,也难以将这些资产以公平的价格卖给其它生产
同类产品的企业,这就构成企业的沉淀成本。
第二节 退出壁垒
2.违约成本和企业信誉损失 如果企业退出原有产业,就不能履行原先签订的购销
合同,企业就必须承担违约成本。同时,企业退出 产业往往被视为竞争能力不足,这会造成企业信誉 损失,其它企业可能因此不愿与这家企业签订新的 购销合同,也会增加企业融资的难度,提高融资成 本。这些因素都会阻碍企业退出原有产业。
第二节 退出壁垒
3.政策法律壁垒 在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由于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政 府不允许企业随意退出产业。
第二节 退出壁垒
4.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 企业退出原有产业通常需要生产要素转卖和产权交易,
但在缺乏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正常运行机制 的情况下,企业就难以寻找生产要素和产权交易伙伴 以实现交易,从而阻碍企业退出产业。
退出
壁垒种 类
第二节 退出壁垒
违约成本和企业
2
信誉损失
沉淀成本
退出壁垒
市场发育不完 度壁垒
第二节 退出壁垒
三、 退出壁垒的度量
对于退出壁垒的度量问题,至少可以从“生产能力 过剩度”和“亏损企业率”这两个指标来度量退出 壁垒。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进入与退出壁垒)【圣才出品】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进入与退出壁垒)【圣才出品】

第4章进入与退出壁垒1.简述进入壁垒的含义和分类。

答:(1)进入壁垒的含义进入壁垒是能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使产业内持续地存在超额利润,并能保持产业高集中度的因素。

(2)进入壁垒的分类根据限制进入的外生性因素和在位企业的主动性及其内生性,进入壁垒可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化和法规政策等。

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又可分为三类: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影响潜在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挠。

2.为什么在位企业赚取经济利润是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答: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是指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使在位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进入壁垒一方面可以保护产业中的在位企业,另一方面成为想要进入企业的首要阻碍。

将在位企业赚取经济利润作为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的原因有两点:①存在超额利润,产业外的企业才有进入动机。

②如果产业中企业数量很多、没有经济利润,则几乎不存在限制企业进入的结构性因素,也很难形成进入壁垒。

如果产业中长期存在高利润,那么这个产业必然存在进入壁垒。

3.在位企业如何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答:(1)在位企业可以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进入壁垒,使潜在企业预期进入后无法获得经济利润,从而主动放弃进入。

在位企业进行进入阻挠,策略性投资必须具有承诺价值。

在位企业的投资能否成功阻止进入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①策略性投资必须发生在企业的进入决策之前,而且能被进入者观察到;②这种投资能改变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的预期,从而影响进入者的进入决策;③这种投资必须是不可收回或不可逆的。

(2)根据在位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影响未来收入预期的方式,可以把进入阻挠分为三种类型。

①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在位企业通过策略性行为对进入后的企业的相对成本结构产生影响,使进入者在寡占市场结构中处于成本劣势,利用这种成本上的不对称,在位企业发动的价格战很容易使进入者遭受亏损,当进入者预期到在位企业的价格战是可信威胁时,就不会进入。

进入退出壁垒的名词解释

进入退出壁垒的名词解释

进入退出壁垒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听到进入退出壁垒这个词组。

这个词组常常在商业、经济、技术领域被用到,它指的是一种限制或限制人或企业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或领域的条件、政策或措施。

一、什么是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指的是一种制约或阻碍人或企业进入新的市场或领域的条件、政策或措施。

这种壁垒可以包括各种形式,如法律法规、技术要求、准入门槛和市场垄断等。

其中,法律法规是一种最常见的进入壁垒形式,特别是在特许经营或专有领域中。

例如,在某些国家,政府对特许经营行业进行了监管,只有特许经营执照的企业才能进入该市场,并且需要满足一定的资质要求。

这种进入壁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和市场,限制外国竞争者的进入。

此外,技术要求也是一种常见的进入壁垒形式。

例如,在某些高科技行业,企业需要具备特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才能进入市场。

这种技术壁垒有助于保护技术先进的企业,阻碍低技术水平的竞争者进入。

二、什么是退出壁垒?退出壁垒是指一种制约或阻碍人或企业退出特定市场或领域的条件、政策或措施。

当一个人或企业决定退出特定市场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壁垒,这些壁垒可能是法律、经济或技术上的。

法律壁垒是一种常见的退出壁垒形式。

例如,在某些国家,企业在退出特定市场时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比如支付特定的税费或满足雇佣员工方面的条件。

这些法律壁垒可以看作是一种限制企业退出市场的手段,有时也会成为企业决定退出的障碍。

除了法律壁垒,经济壁垒也可以成为退出市场的阻碍。

例如,在某些行业中,企业需要支付高昂的退出成本,比如解雇员工、清偿债务或处理资产。

这些经济壁垒可能会使企业在退出市场时面临财务困境,进而影响其退出决策。

三、壁垒的影响与应对进入退出壁垒和市场竞争密切相关。

一方面,进入退出壁垒可以有助于保护市场的稳定,并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竞争优势。

然而,过多或过高的进入退出壁垒可能会阻碍市场创新和降低竞争。

在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影响中,对于创新和竞争的平衡存在着很多争议。

《企业战略管理》名词解释退出壁垒

《企业战略管理》名词解释退出壁垒

《企业战略管理》名词解释退出壁垒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对内外环境的不断分析和评估,以确定组织长期目标并制定适当战略的过程。

而退出壁垒则是战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本文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1. 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企业战略管理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它帮助企业理解市场趋势、竞争对手、自身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战略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规划,更是一种方法论,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2. 退出壁垒的定义退出壁垒是指企业放弃某一行业或市场,或者放弃某一种产品线,以集中资源在其他更具竞争力的领域。

这种战略性的决定需要深思熟虑,因为一旦决定退出某一领域,就意味着放弃了相应的市场份额和潜在利润。

3. 从简到繁,探讨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企业需要对内外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市场的需求、竞争格局等。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找准自己的定位。

接下来,企业需要制定战略目标,并通过战略规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企业需要不断地监测和调整自己的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4. 退出壁垒的战略意义退出壁垒并不等同于失败,相反,它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

有时,企业可能会发现某一业务或产品线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或者不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此时,退出壁垒就可以释放资源,让企业更好地集中精力在核心业务上,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而退出壁垒则是战略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

企业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战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退出壁垒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

企业在做出退出壁垒的决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竞争、自身资源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结回顾:企业战略管理在不断探索市场和定位自身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诸多选择和挑战。

退出壁垒作为其中之一,需要企业在决策时慎之又慎。

然而,当企业做出退出壁垒的战略决策时,它同样也意味着企业正在重新分配自身的资源,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市场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的基本涵义、形成原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教学难点进入壁垒的产生原因。

本章主要从新企业进入市场(产业)和原有企业退出市场(产业)角度,对进壁垒和退出壁垒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考察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市场竞争行为,揭示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影响。

为政府通过提高进入壁垒与降低退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和行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提供政策思路。

第一节对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一、进入障碍的基本涵义进入障碍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

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进入壁垒,如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施蒂格勒(G.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

”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寻求进入某个行业的厂商而不是由已在该行业内的厂商负担的生产成本。

”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生产成本。

但事实上,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必须存在其它影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因此,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

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课堂提问:请同学们举一个进入壁垒的实例?二、进入壁垒的种类及其原因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具有自发性,它是新企业在对进入产业后的预期收益和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进入新市场(产业)的一系列障碍因素。

与此同时,经济性壁垒具有平等性,它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阻碍,甚至对于行业中已有的企业。

而非经济性壁垒则具有外在强制性,企业只能主动地适应这种壁垒,大部分行政性、法律性和技术性因素导致的进入壁垒往往属于非经济性壁垒。

非经济性壁垒一般具有特定范围,而且在这个范围内存在着对不同经济主体的歧视性。

(一)经济性进入壁垒的分类与产生原因经济性进入壁垒经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1.绝对成本优势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established firm)比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Prospective entrant)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

斯蒂格勒认为,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现有企业通过专利申请,而垄断工艺技术或产业标准。

第二,原有企业拥有高级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具有的人力资本优势。

第三,原有企业通过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原材料等要素供应而具有的优势。

专利技术是产生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专利限制了新企业取得最新技术的机会,专利保护的有效性,决定了新企业进入产业或市场的难易程度。

2.规模经济优势根据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要求,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具有与原有企业一样的规模经济产量或市场销售份额,才能与原有企业竞争,才能在进入后在行业中立足。

3.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与其他竞争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产品差异化分为实体差异与心理差异,实体差异是指在产品质量、规格、功能和款式等方面与竞争产品相区别。

而心理差异是指赋予产品不同品牌,特殊的服务,创造不同的分销渠道,或者新颖独特的产品广告和促销活动造成顾客心理上的差异。

4.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特有的经济资源主要是指专利权、特许权和关键性的金属或非金属资源。

(二)非经济性进入壁垒的种类与产生的原因非经济性进入壁垒主要是政策法律制度。

政府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政策法律制度是构成行业外潜在进入者进入壁垒的一个重要方面。

德姆塞茨等人认为,在某些产业中,企业经营需要获得批准和执照,企业进出口需要获得有关许可证,资金筹措也要受到政府限制,还有差别性的税收壁垒、专利制度。

都将成为阻碍新企业进入的壁垒。

并且这些壁垒很难用降低成本或增加广告费等手段加以克服。

例如,对于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等规模经济极其显著的装置性行业,国家严格限制规模不经济企业进入产业。

对自来水、煤气、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国家对企业进入也实行严格控制。

第二节 测量进入壁垒的基本方法一、基本方法1.价格扭典率测度法价格扭曲率测度法是以垄断价格扭曲竞争价格程度来衡量进入壁垒高低的一种方法。

设完全竞争时价格为Pc ,如果产业内原有企业定价Pm ,设RP 为产业的价格扭曲率,则有%100⨯-=Pc Pc Pm R PRP 值大,价格扭曲程度越强,表明进入壁垒越高。

2.产业超额利润度量法如果Pm 是产业内原有企业的定价,LAC 是该产业长期平均成本,设产业的超额利润率为πR ,则%100⨯-=LAC LAC Pm R π 在特定产业内,超额利润率越高,则进入壁垒越高。

但是在运用价格扭曲率和产业超额利润这两个指标度量进入壁垒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般在国家不干预企业定价时,才能运用它们反映进入壁垒的高低。

其他因素也会对它们产生干扰。

二、进入壁垒与市场集中度及利润率的相互关系贝恩(Bain )与曼恩(Mann )认为进入壁垒、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市场集中度越高,说明进入行业越困难,说明进入壁垒越高。

而另一方面如果进入壁垒越高,则行业内企业越容易通过垄断定价或结成某种形式的卡特尔提高市场价格,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因此,进入壁垒越高,则行业内原有企业的利润率越高,反之,利润率越低。

第三节 退出壁垒的基本涵义与影响因素一、退出壁垒退出壁垒(barriers to exit )是指现有企业在产业(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准备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阻碍,资源难以转移出去,这些阻碍现有企业退出产业(市场)的因素,就构成退出壁垒。

二、退出壁垒的种类与影响因素分析1.沉淀成本(sunk cost)许多资产具有专用性,用以生产特定的产品,一旦当企业退出时,就会产生沉淀成本,企业要退出原有产业,很难将这些资产转为他用,生产其它的产品,也难以将这些资产以公平的价格卖给其它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这就构成企业的沉淀成本。

课堂提问:哪些产业的沉淀成本比较大?2.违约成本和企业信誉损失如果企业退出原有产业,就不能履行原先签订的购销合同,企业就必须承担违约成本。

同时,企业退出产业往往被视为竞争能力不足,这会造成企业信誉损失,其它企业可能因此不愿与这家企业签订新的购销合同,也会增加企业融资的难度,提高融资成本。

这些因素都会阻碍企业退出原有产业。

3.行政法规壁垒在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由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政府不允许企业随意退出产业。

4.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企业退出原有产业通常需要生产要素转卖和产权交易,但在缺乏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正常运行机制的情况下,企业就难以寻找生产要素和产权交易伙伴以实现交易,从而阻碍企业退出产业。

三、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的相互关系进入壁垒是对准备进入产业的潜在企业而言的,而退出壁垒则是对产业内准备退出产业的现有企业而言的。

但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要素看,两者具有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和关联性。

四、退出壁垒的度量对于退出壁垒的度量问题,至少可以从“生产能力过剩度”和“亏损企业率”这两个指标来度量退出壁垒。

1.生产能力过剩度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产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应该在70%-80%以上,即生产能力过剩度应在20%-30%以下,我们可以通过生产能力过剩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退出壁垒,即生产能力过剩度越高,退出壁垒也越高。

2.亏损企业率由于各种退出壁垒的存在,企业即使亏损,也不能退出产业。

我们可以用亏损企业率来度量产业的退出壁垒,即某一产业的亏损企业率越高,该产业的退出壁垒也就越高。

3.退出率与净退出率退出率=%100⨯进入厂商数量之和原在位厂商的数量与新退出厂商数量净退出率=%100⨯+-新进入厂商数量)(原在位厂商数量进入厂商数量)(退出厂商数量一般说,退出率或净退出率越高说明退出壁垒越低,反之,退出壁垒越高。

课堂讨论:案例第四节案例: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汽车作为当今世界最普通但又具有较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示器。

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后向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前向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技术方面要求很强的综合配套;在经济性方面要求大规模生产,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投入产出效率高;能够为社会提供较为广泛的就业机会。

所以,汽车工业的水平实际上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

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概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78年,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建设阶段。

第二阶段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9年到90年代初期,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成长阶段。

第三阶段从1994年颁布《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起至今,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二)不同时期汽车制造业进入与退出企业数量变化全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数从1949年开始逐渐增加,直到1991年达到3143家的高峰量,时间跨度为42年之久,此后就稳定在2850家左右(为高峰量的90.68%)。

而汽车摩托车配件企业数从1949年开始逐渐增加,直到1990年达到2417家的高峰量,时间跨度为41年之久,此后就稳定在2110家左右(为高峰量的87.3%)。

若全国汽车制造业只包括汽车、改装汽车、车用发动机企业,则汽车企业数从1956年开始逐渐增加,到1985年后伴有某些年份上的减少和增加相互交替,到1992年达到高峰量124家,此后一直稳定在低于高峰量的水平上,为122家(为高峰量的98.39%)。

改装汽车企业数从1949年开始逐渐增加,到1990年后伴有某些年份上的减少和增加相互交替,到1993年达到高峰量552家,此后一直稳定在低于高峰量的水平上,大致在520家(约为高峰量的94.2%)上下波动。

车用发动机企业数从1956年开始逐渐增加,到1985年后伴有某些年份上的减少和增加相互交替,到1991年达到高峰量65家,此后一直稳定在低于高峰量的水平上,在60家(约为高峰量的92.3l%)上下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