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要点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b5a1db102de2bd960588bd.png)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â)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ã)动心忍.(rân)性衡.(hã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梳理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a33c457cd184254b3535fa.png)
1.文学常识。
<孟子二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是孟子及门人弟子所作,___________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_____________,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í)的再传弟子。
2.重点字解释。
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而不胜环:池非不深也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坚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失道者寡助失道者:寡助之至寡:之:至:亲戚畔之畔:天下顺之顺: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管夷吾举于士士:百里奚举于市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是:必先苦其心志苦:劳其筋骨劳:饿其体肤饿:空乏其身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拂:乱:为:所以动心忍性动:忍:曾益其所不能曾:益: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法家:拂: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句子翻译。
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译:⑧夫子何命焉为?译:⑨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⑩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4.课文理解。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答: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答:。
《孟子两章》总结
![《孟子两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c7f7610b1c59eef8c7b4e9.png)
• 正面事例:司马迁——宫刑 正面事例:司马迁 宫刑——《史记》 \\ 宫刑 《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灭吴 \\ 贝多芬,张 勾践 卧薪尝胆 灭吴 贝多芬, 海迪等 • 正反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夫 正反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 差贪图享乐,终亡国。 差贪图享乐,终亡国。
6)而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表并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攻之(表修饰) 环而攻之(表修饰)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 去之(表顺承) 委而去之(表顺承)
7)于 ) 畎亩//困 ①在:发于畎亩 困于心/征于色 征 版筑/举 ②从:举于版筑 举于士/起于鲁 起 由于,因为: 忧患, ③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 ④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 ⑤对,对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胡不见我于 ⑥向:胡不见我于王 仓鹰击于殿上/行十日十夜而至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⑦到:仓鹰击于殿上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郢/飞于北海 飞
七、内容理解
1、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 、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 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增强语 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 强调“地利”不足恃, 势,强调“地利”不足恃,治国应靠 人和” 应实行“仁政” “人和”,应实行“仁政”, 引出主 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 旨,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 •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语势,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语势,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 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 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 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有力证明人才是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同时引出下文 议论。 议论。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66f2e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6.png)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孟子二章是气节篇,总共包含了十七个小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一、物尽天择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子引用了这个现象,来阐述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认为,人也需要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够生存下去。
二、仁义论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说:“仁者爱人,义者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仁爱和公正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必要之道。
他还强调了人之相互依存和宽容的重要性,只有人们互相帮助和宽容,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品格。
君子以仁爱、公正和谨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忽略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因此,孟子提出了君子的四种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人性本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以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例,指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良善,才能够真正达到道德的标准。
此外,他还提出了“四端”和“八恶”的概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道德准则。
五、价值观孟子强调了人的非凡价值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自然资源,并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
六、孟子的治国思想孟子提出了“以民为本”和“明王之治”,这两个思想是他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以明明正正的王法为规范,通过好的教育培养政治和道德的理想公民,组建高效的政府来实现这个目标。
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能自满自足,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谨慎行事,不要轻易拿出不可实现的承诺,确保自己的言行一致。
八、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提出了“教育有道”和“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孟子》两章复习
![《孟子》两章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61697cb08a1284ac85043c8.png)
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 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 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 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 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 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 (懒)”,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之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到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用
返回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合作探究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
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 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 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 过半。
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11d09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c.png)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两章(超全字词句复习归纳问答梳理)
![孟子两章(超全字词句复习归纳问答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79bc3e65ce05087632138c.png)
《孟子》两章一.课注一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
他提倡实行,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为“四书”。
二、背默《得》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
4.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三、节奏划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词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七里之郭.:非不尖利:兵:革:兵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畔之:亲戚..亲戚畔.之: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中: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动心忍性:其所不能:曾:曾益..:人恒过..衡于虑:衡: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外患者:出.则无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翻译《得》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4d52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f.png)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孟子》是孟子所著的一本道德哲学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分为七篇,共51章。
以下是《孟子》中的两章必备知识点。
第一章-尽心篇1.心性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人性的真谛在于具备良知,即心。
人的心有自爱、孝道、忠恕等伦理道德情感。
一个人的善与恶,可以通过观察其行为和态度来判断。
2.心性运用:人要发挥心性的力量,推动其实现,而不是任由其被动。
重要的是充实人的心灵,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拓展心性,使之影响和改变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
3.至善:孟子认为至善是指所谓道德真理,是理想的境界。
他提出了“至善至美”的观点,认为能够践行道德的人,就是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
4.人的完善过程: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实践来实现。
他提出了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从自身到家庭、社会再到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养生篇1.养心:孟子提出了养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心灵健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通过自我约束、修养和培养正直的品德,可以使心变得安宁而不受外界干扰。
2.心体合一:孟子提出了心体合一的观点,即心灵和身体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心灵的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也可以影响到心灵的状态。
3.“心有所憾则生知,生知则息求,息求则心安,心安则养生。
”孟子认为,只有保持满足与安定的心态,才能养护身体的健康。
满足于现状,不再追求过度的物质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
4.饮食调理:孟子提出了饮食调理的观念,主张适度的饮食,不过量、不过度。
他认为饮食应当适应各个季节的变化,根据不同体质的人进行调整,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总结:《孟子》两章主要介绍了孟子的人性观与养生之道。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心性是人性的核心,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拓展心性,实现人的道德完善。
此外,他还强调心体合一,认为心灵的状态影响身体的健康,提出了满足与安定的心态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关注饮食调理,主张适度、适时的饮食,倡导人们注重个体差异和和谐发展。
孟子二章复习
![孟子二章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d9ee52b10661ed9ad51f3cb.png)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 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 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 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曹刿论战》 译文背诵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 拜见(庄公)。 (曹刿)问道:“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 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 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随 您的”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D ) 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d46e70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e.png)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孟子第二章是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人性的转化及修养的重要性等。
下面将该章节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具体如下:一、人性的善恶之辨1.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指人类在出生时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善良是人类天生而具备的,人性本善是指人性具有善良的基本倾向。
2.善恶之辨:孟子认为人性中不仅包含了善的倾向,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善恶之间的区别取决于人的修养和环境的影响。
二、人性的转化和修养1.人的修养:孟子提倡人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人才能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发扬和转化。
2.六亲: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子女、妻妾、朋友和臣子等人际关系,孟子认为这些关系是人性转化的重要途径。
3.以心传心:孟子强调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传递,通过传递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品德,可以使人的心性发生改变。
4.性善即理:孟子认为人的天性善良,人们应该依据内心的善良之理去行事,与之相逆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5.成己、成人:人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影响和改变他人。
三、善恶和修养的关系1.善恶是相对的:孟子认为善恶的判断是相对的,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处境,人们需要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2.天人合一:孟子主张人与天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人的善恶和天地之间是相互吸纳和传递的,通过修养使人的善得到发扬。
3.以感人之心: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感动他人的心去感受、理解他人的善良之心,这样才能达到人的修养的目的。
4.以化人之心:人们通过修养感动和教化他人,让他人受到感动和改变,这样就实现了善的扩展和人性的转化。
四、修养的重要性1.悟性:孟子认为人的修养不仅需要外在的教化和感化,还需要悟性的启迪,通过自己的领悟去改变和转化内心的善恶。
2.文化:孟子强调修养需要借助文化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思考,使人的修养达到更高的水平。
3.克己复礼:修养的核心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以及恪守礼仪规范,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准则。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doc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74bbd3f02b160b4e777fcfa7.png)
富贵不能淫【作者资料】本文选自。
作者,名,字。
战国时期、、。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 ;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
【重点字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大丈夫:。
2、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4、丈夫之冠也冠:5、父命之。
命: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戒:(戒之曰:戒:)7、以顺为正者以:顺:正:8、得志与民由之得:由:。
9、独行其道独行:道: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通假字】往之女家:【理解性背诵】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赏析】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3.比分析孟子所的“妾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富威” 句的意。
5.“是焉得大丈夫乎”和“此之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 : 富不能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你怎理解孟子提出的“富,,威” 一大丈夫的准富的候不能被其迷惑,不能使其改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不能使其屈服。
才叫大丈夫。
无境遇如何,都不能改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世度与原,在物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刻注意。
《孟子二章》复习提纲
![《孟子二章》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7a5910143323968011c9286.png)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提纲:(一)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谈战争)分论点1:天时不如地利——论据:环而攻之而不胜(举例论证)分论点2:地利不如人和——论据:守坚城,委而去之(举例论证)(注意文中使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式的作用:强调守城一方占据了有利地利条件,却弃城而逃,是因为失去了人和,从而有力的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总结: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由此强调“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部分:文章主旨(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谈治国)反面论证: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正面论证: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结论:君子战必胜。
(由治国回到战争)(二)主题拓展1、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运用实例。
天时: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
地利: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据长江天险以抗曹操,最终火烧赤壁,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
人和:牧野之战,商朝军队临阵倒戈2、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例子得道多助:周文王勤于治理,施惠于百姓,得民心,最终周朝代商而立。
失道寡助:秦王朝暴政,二世而亡天下;商纣王骄奢淫逸,设炮烙酷刑,终失民心而亡天下;隋炀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提纲(一)复习提纲第一段:举例论证了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才。
(逆境出人才)举例论证中,六个人物的共同点:出身贫贱,都历经了艰难困苦的磨练,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艰苦磨练的益处:1、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2、培养增长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第二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强调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即:“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原文)1、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反面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原文)3、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复习
![《孟子两章》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f87a3004431b90d6c85c7ab.png)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 必定胜利。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 这样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 肤饥饿,使他资财缺乏受到困苦, 用种种行为违背扰乱他的所作所 为(使他做事不顺)。
熟记重点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 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作战时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回顾作者: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9、人恒过然后能力,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 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 表现在脸上,叹息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 解他。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 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地位相当的敌国和外来祸 患,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fda595916fc700aba68fc3e.png)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 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6460ab941ea76e58fa04f5.png)
21 孟子二章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戒:谨慎。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使改变,始动摇。
屈:使屈服。
发:起,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
心志:意志,感情。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饿,使……受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喻:通晓。
入:指国内。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指国外。
然后:这样以后。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文学常识《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富贵不能淫》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地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a48f77071fe910ef02df816.png)
18《孟子》两章文学文言知识总结孟子名 __ ___,与孔子合称“__孔孟 ____”,在儒家中其地位次于孔子,有“_圣 __”之称。
国期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是孟子及其人所作,儒家典之一。
儒家典:“四”:《》《孟子》《中庸》《大学》“五”:《》《尚》《礼》《周易》《春秋》☆本要注意句子奏的区分,如:1.故曰,域民 / 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威天下 /不以 /兵革之利。
2.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 /之至,戚 /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 /之。
3.以 /天下之所,攻 /戚之所畔,故 /君子 /有不, /必矣。
4.舜 /于 /畎之中。
5.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 /心志,其 /筋骨,其 /体肤,空匮 /其身,行 /拂乱 / 其所,因此 / 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可以。
6.人恒 /而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 /尔后作,征于色 /于声 /尔后。
7.入 /没法家拂士,出 /无外国患者,国 /恒亡,而后知 /生于患 /而死于安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点1、通假字:① 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2、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作,限制3.古今异:池今:水塘、湖、城河等古:城河戚今:包含直系血、旁系血和姻。
古:内外属,包含父系属和母系属3、一多之①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代,代城而攻之而不③到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④主之以天下之所,攻戚之所畔(《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 吾知子之因此距我)而①并列而后知生于患,而死于安也。
②修而攻之而不 / 夫而攻之.③折而攻之而不 / 但是不者.④承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尔后作 / 征于色于声尔后者①句中表判断者,阳城人也②⋯⋯的人宜多者④语气助词舍生而取义者也4.要点词汇时节:有益于作战的天气季节地利:有益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众望所归,上下团结城:内城;郭:外城然而不胜者:这样却是时节不如地利也:这...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委(放弃)而去(走开)之寡(少)助之至(极点)..不以封疆之界 / 不以山溪之险 / 不以兵革之利 / 以天下之所顺:依靠....故君子有不战:要么,或许.5、要点译句①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复习
![孟子两章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1a12fadf524ccbff12184c1.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3.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 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给 同学们介绍一下。
• 8.答案:①被选拔 ②此,这 ③经常,常 常 • 评分:每小题l分。共3分。 • 9.答案: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才干。 • 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 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 10.答案: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 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 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 •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6、空乏其身
17、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贫困
违背 扰乱
18、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忍
19、人恒过然后能改
常常
犯错
思虑 了解
2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忧困 2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现
22、入则无法家拂士
23、出则无敌国外患
在国内
在国外
24、国恒亡
常常
灭亡
三、熟记重要虚词的用法及一词多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3)仆闻之 听说 (4)官大者,主恶之 厌恶,讨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之后才能改正。 (2)可以免于患乎?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患吗?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三、句读停顿(略)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而不胜3、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其心志5、人恒过/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今)。
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五、翻译全文(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六、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点拨: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点拨:极言城小,容易攻打。
“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
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
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点拨: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点拨: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点拨:施行“王道”,即仁政。
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点拨:不是。
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4、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即总分总。
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点拨: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即“多助”、“天下顺之”。
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点拨: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点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点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点拨: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点拨: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点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点拨: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点拨: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4、在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七、中心思想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八、课外拓展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点拨: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白事理,辨清是非。
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点拨: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3、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点拨: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炼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
点拨:这一观点不正确。
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居安思危。
一方面,优越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
另一方面,即使在优越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
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5、关于孟子的名言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土地神谷神为次要,君主为轻)②尽信书,不如无书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⑤仁者无敌。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⑧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
6、请写出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事例、成语①二人(兄弟)同心,其力断金。
②家和万事兴③众人拾柴火焰高④团结就是力量⑤人心齐,泰山移。
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⑦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反例)⑧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正例)⑨成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同心协力/ 孤掌难鸣7、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③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8、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鱼我所欲也一、基本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